航空公司经营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05 13:51:47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1

1研究样本、评价指标及方法的选取

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是隶属于航天军工概念上市公司板块,其母公司是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辖的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航空工业上市公司是通过剥离母公司民品生产部门、非核心技术航空军品生产部门以及第三产业部门并通过增资扩股组建而来的。因此,本文所指的航空工业上市公司既不同于《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上市公司,也不包括航空运输业上市公司。截至2008年12月,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已分别在深、沪、港上市,发行A股有14家,发行B股有2家、发行H股有1家,发行红筹股有1家,另有1家在中小创业板上市发行。根据分析的需要,本文以2004—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为选样窗口并考虑到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选取发行A股的12家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曾被ST公司、发行H股公司、发行红筹股公司和上市不到两年的A股公司。

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是科学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前提。尽管评价方法很多,但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评价的目的。人们通常认为,通过因子来确定评价指标权数,“降维”作用明显、且所得的结果客观性较强,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的最基本方法,最适合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1]。但是,由于因子分析通常只是对上市公司某一会计年度财务资料的静态刻画,并不能真实反映其经营绩效的动态演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绩效评价的效果。为此,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并结合考虑时间因素的动态方法用以综合评价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以“克服”因子分析的不足。

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综合考虑股市的特点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反映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体系至少应满足如下条件:①能够反映各类资金利用效果;②能够直接覆盖工业企业最主要经济指标;③便于用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对比;④能够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推动生产经营向更高集约化水平迈进。为此,本文选取如下6类绩效指标:一是反映盈利能力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x11)、净资产收益率(x12)、总资产净利润率(x13);二是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如资产负债率(x21)、流动比率(x22)、速动比率(x23);三是反映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如存货周转率(x31)、应收账款周转率(x32);四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指标,如总资产增长率(x41)、净利润增长率(x42);五是反映股本扩张能力指标,如每股净资产(x51)、每股未分配利润(x52);六是反映现金保障能力指标,如每股现金净流量(x61)、主营业务现金比率(x62)等。

2研究方法

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大致分为指标数据的预处理、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合成”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

(1)对评价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处理。将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研究时限内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转化为正向化指标,然后对数据再进行无量纲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限于篇幅,从略)。

(2)计算时间加权矩阵E′ij。根据特尔菲法并结合股市特点以及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将2004—2008年度时间权重系数分别设定为0.10、0.15、0.20、0.25、0.30;并根据标准化矩阵和时间权重系数,计算时间加权矩阵E軑ij(限于篇幅,从略)。

(3)根据标准化时间加权矩阵E軑ij,测算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公共影响因子。

在实际评价中,通常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公共因子(通常要求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每个公共因子所表达的意义由因子线性组合系数构成的载荷矩阵来确定和解释。这样既简化指标之间的联系,又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本文提取4个公共因子代替原有14个财务指标用以反映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如表1所示。在实际评价中,通常选取前面几个方差较大的公共因子(一般要求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每个公共因子所表达的意义由因子线性组合系数构成的载荷矩阵来确定和解释。由表1可见,前3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已达91.002%,因此选择前3个公共因子为宜。为了得到表达含义更明确的公共因子,还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前和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公共因子F1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上的载荷值大于0.75,反映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较强,因而可称F1为偿债能力因子。公共因子F2在应收账款周转率、每股净资产上载荷值为0.925和0.665,反映上市公司资产(尤其是流动资产)运营效率较高,F2可称为资产管理能力因子。公共因子F3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未分配利润上载荷值为0.587、0.743、0.699,故将F3看成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因子。

(4)计算公共因子得分及各样本综合得分。

将Fi和χi的值代入式(2),计算出各公共因子的平均得分;再根据旋转之后各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得出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各公共因子得分、综合评价总得分以及排序情况如表3所示。

3结果分析

对照实际情况,发现经营绩效总得分及排名情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2004—2008年生产经营水平和竞争活动状况。

(1)洪都航空经营绩效综合得分位居第一,各个层面指标得分都比较高。洪都航空主营中高级教练机、通用飞机的研制、开发和制造,同时承接相关飞机零部件的委托加工和转包生产业务。洪都航空是目前国内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做得最为成功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最成功的产品是K8教练机,凭借其优良的性能,一直受到国外用户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2006年,由该公司参与投资和研制的L15高级教练机的研制成功,标志该公司拥有完整的教练机产品研制和生产链条,为其带来了长期的利润增长点。据专家预测,L15教练机以每架1500万美元计算,其毛利率将达到27%~28%。未来10—15年,L15教练机国内市场容量有望达到300~400架,国际市场容量在200架以上[2]。在稳定教练飞机销售基础上,2006年,该公司又积极开拓农林飞机市场,自筹资金7000万元研制N5B飞机项目,努力形成农林飞机主营产品的多品种和系列化,为公司长远发展增添又一经济增长点。2008年,洪都航空自主研发的N5系列通用型飞机中的N5A已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型号合格证(TC),同时,完成了N5A首飞并与国内客户签订购买意向协议。在相关零部件转包生产业务方面,洪都航空为美国Eclipse公司加工的舱门2008年已进入批量制造阶段,为美国GoodRich公司加工的波音787发动机短舱零部件也进入批量制造阶段。洪都航空被认为是典型的航天军工概念股,深受资本市场的主力追捧和高估值。2006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牛市行情,洪都航空股价更是大幅度上扬,曾经在不到1个月时间里创下39.8元/股的开盘价(是其发行价近5倍),市场表现非常优异。2006年,洪都航空集团计划将江西洪都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总价值约为2.18亿元的净资产注入洪都航空,以增强洪都航空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3]。洪都航空正是基于注重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的统一,其经营业绩稳定扎实、且释放潜力较大,目前,该公司是投资者选股时重点关注的目标。经初步测算,2008年,洪都航空主营业务量及产品交付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中期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0%以上[4]。鉴于洪都集团经营性资产注入后的并表效应、原有订单的增长、以及L15教练机供货期的到来,洪都航空未来经营业绩仍将稳健增长业绩可期。

(2)经营绩效综合得分位居第二至第四位依次为西飞国际、哈飞股份、力源液压,它们绩效评价得分大于零。考查发现,这几家公司都在某一个或几个产品领域扎下了根,获得比较稳定的发展,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西飞国际是西安飞机工业集团飞机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和国际合作项目唯一承包商,是国际大型飞机制造商的转包商,也是运七系列、新舟60等型号飞机主体零部件唯一供应商,主营产品范围包括新舟60飞机零部件、军机零部件、ARJ21飞机零件及主体部件、特殊型号军机零部件;A350飞机机身15段上部等国际转包产品、波音737登机门等国际转包产品、波音737上舱面等国际转包产品;新舟60民用飞机、飞豹系列军用飞机。西飞国际主营业务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优势,这为其获得稳定利润提供了保障。另外,军机销售的稳定是其业绩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西飞国际经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达到300%~350%。据预测,2008—2010年,西飞国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62亿元、98.83亿元和124.29亿元;实现净利润3.96亿元、4.61亿元和6.75亿元;实现每股收益0.35元、0.41元和0.60元。作为开创中国飞机股票上市先河的哈飞股份同样值得关注。哈飞股份拥有完整的民用飞机生产链条,是目前少有的不含资产重组传闻的航空军工企业。哈飞股份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发展成为经营绩效优良、竞争力较强的大型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哈飞股份、哈航集团、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合资组建哈尔滨安博威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开展EKJ145支线飞机项目合作。2005年,EKJ145支线飞机合资项目已为公司带来投资收益2533万元,占其净利润的33%。2006年11月17日,洪都航空、哈飞股份各出资0.3亿元,与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共同组建中天航空,作为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的中方投资主体;2007年2月2日,哈飞股份生产的波音787翼身整流罩首架正式交付。正是通过这些合资合作项目,哈飞股份向波音、空客和世界航空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哈飞股份今后扩大与世界航空巨头的合作、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在世界大型民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飞股份也正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发展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民机产品,从而奠定了在国内航空工业市场的竞争优势。2008年,哈飞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2.18亿元,同比增加3.4%;实现营业利润1.1亿元,同比增加5.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859万元,同比增加1.2%;摊薄每股收益0.292元。公司主营Z9系列直升机营业收入为19个亿,占公司营业收入86%。据相关证券公司预测,哈飞股份在不考虑资产整合的情况下,预计2009—2011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46元、0.397元和0.454元,以最新股价17.54元计算,对应动态市盈率分别为51倍、44倍和39倍[5]。正是因为哈飞股份具备了雄厚的生产经营基础和稳定扎实的盈利能力与经营业绩,历来是资本市场上的“龙头”股,受到投资者极大关注。力源液压是我国工程机械配套用高压柱塞泵/马自达轿车配套的球笼式等待速万向节主要制造商,近年来,公司以做大做强为主业、建立核心竞争力为发展战略,注重产业链后的深加工,目前已在国内液压类产品市场中拥有相当大占有率,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3)经营绩效排名第五至八位的上市公司是东安动力、成发科技、贵航股份、深天马。除深天马外,成发科技和贵航股份这两家公司上市年限较短,可能是改制重组和结构调整尚未彻底完成,公司内部各方面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直接导致了两家公司经营业绩出现非正常性波动,业绩增长和市场竞争力优势均不明显。据考查,在研究时限内,两家上市公司反映资产管理效率和成长能力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均为负数。2004—2006年,可能是受到国内汽车销售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东安动力经营绩效发生了大幅度下滑,尽管近年来经营绩效水平有所回升,但总体而言经营绩效表现不甚理想,深天马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由于这几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够稳定,尽快采取战略措施扭转其低绩效状况就显得特别重要。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2

关键词:企业并购 绩效 东航 上航

购所具有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企业公司治理、提高企业价值的功能,使得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世界各国经济领域的浪潮(李善民等,2004)。据普华永道的《2014年中国地区企业并购》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内地企业并购交易量达6 899宗,交易金额达4 070亿美元。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法,以并购主要战略动因是否实现作为衡量并购绩效的标准,进而研究并购活动对合并双方绩效的影响。

一、并购主要的战略动因

(一)扭转业绩下滑的态势。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前身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并于1997年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挂牌上市。东航在合并前几年业绩出现严重滑坡,并在2008年出现140.46亿元的巨亏。由于东航2008年度经审计的股东权益为-110.65亿元,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自2009年4月17日被实行其他特别处理。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航)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航空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多元投资商业化运营的航空公司。上航于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2007―2008年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4.35和12.49亿元。公司自2009年3月2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公司把“扭亏为盈”作为2009年的经营目标。

综上可以看出,并购重组前两家公司的经营业绩都较差,都面临着改善经营现状的巨大压力。

(二)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东航和上航都是以上海为基地的航空公司,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独立运营,长期以来,两家公司在航空客运、货运、机务等主辅业务方面形成了各自的营运系统;飞机、航材、航线、人员等资源配置重叠,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重复。早在2002年,作为上航实际拥有者的上海市国资委就曾首次提出,希望把东航划给上航,整合优势资源,当时东航也提出过这样的申请,但两者的建议均没有得到国资委的认同。

2009年3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航空枢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两家公司共同担负着建设上海亚太航空枢纽中心的重任,所以实施联合重组变得格外重要。如表1所示。

东航作为上海空港主要的基地航空公司,在上海空港的市场份额,与首都机场基地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白云机场基地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表2所示。

(三)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输市场之一,但我国航空运输企业与国际航空运输巨头相比仍然缺乏规模优势。并购前,东航、上航在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和15%左右,前4家航空公司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之和也不到70%,远低于国内外大型枢纽港市场集中度。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国内的国航和南航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巨头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并购后战略动因实现情况

(一)并购活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在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不利背景下,作为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航空业2008年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国内三大航空公司无一幸免,其中南航亏损48.62亿元,国航亏损92.60亿元,东航亏损140.46亿元。在此背景下,东航、上航两家公司从2009年6月合并公告,到2010年1月东航定向增发和东上吸收合并工作顺利完成。

鉴于现行《证券法》将“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作为公司退市的条件之一,本文选用净利润作为评价经营业绩变化的一个指标。此外,根据国资委2006年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代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的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并购后东航实现了持续的盈利。东航也因经营业绩和运营管理双优,在2010和2011年被国资委评为A级中央企业,以及2010―2012年任期业绩考核A级企业。然而,并购当年公司的净利润、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表明公司存在报表性重组的倾向;合并后净利润、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销售收入增长率呈下滑趋势,说明合并后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并没有得到持续的改善。

(二)并购在服务质量方面的协同效应分析。近年来,中国民用航空局重视运输服务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自2006年起,按月对航空运输消费者投诉和处理情况进行通报,通过定期的信息公开能够促进航空公司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面对激烈的航空运输竞争市场,航空公司也把改进服务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那么,合并对公司的服务质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以消费者投诉情况作为衡量服务质量好坏的替代变量进行分析。合并前(2007―2009年)、合并后(2010―2013年)消费者投诉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合并后东上合计的投诉率明显高于合并前的水平,也高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合并前两家消费者投诉率远低于行业水平的状况,在合并后变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合并后的公司在服务质量上并没有得到提升,为了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对两家公司合并前(2007―2009年)、合并后(2010―2013年)的消费者投诉情况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表5数据显示,合并前后上航的消费者投诉率总体上较东航低,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然而,东航的消费者投诉率在合并前高于行业水平的状况,在合并后并没有得到改善,说明两家公司在服务质量方面的整合效果较差。

(三)并购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分析。通过东航、上航战略性重组,整合了内部资源,解决了“同城”竞争和内部企业抢资源争市场的问题,打造了以航空主业为核心、主业关联企业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为东航后续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通过合并,两家公司实现了价格共进、控制共行、航班共保、代码共享,降低了彼此竞争产生的内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将选用合并前后东航客座率指标,并与同期国际航空市场平均客座率指标进行比较作为衡量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替代变量。

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2008―2014年,东航的客座率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合并前东航的客座率远低于国航和南航同期的水平,在合并后实现了逐步赶超,说明合并后东航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此外,合并前东航客座率低于国际航空的情况,在合并后得到改善,并且一直保持高于同期国际航空的水平,说明合并后的新东航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东航、上航两家公司的合并重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合并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公司业绩也得到明显改善,规模效应逐步释放。但是,合并后消费者投诉率不降反升,公司的服务质量并没有随规模的扩大而得到相应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没有得到持续改善,整体整合效果较差。通过分析还发现合并当年公司各项业绩指标达到最大值,表明公司并购存在报表性重组的倾向。

通过案例分析有如下启示:(1)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往往能够快速产生规模效应,若想获得质的提升,还需要在战略、财务、人力资源以及文化等方面整合。东航、上航两家合并的顺利完成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这也给整合带来了挑战,公司的整体整合效果较差。(2)政策的指引对国企并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资委在2006年制定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和完善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和“鼓励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之间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国企的并购。(3)并购时机的选择对并购绩效起着关键性作用。东航并购上航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世博会举办以及上航面临经营困境的时机下进行的,这对合并的顺利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S

参考文献:

[1]李善民等.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60-67.

[2]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

[3]唐兵,田留文,曹锦周.企业并购如何创造价值――基于东航和上航并购重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8.

[4]吴宁,金龙.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商业会计,2001,(26).

[5]杨晓嘉,陈收.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矩阵评价模型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34):65-68.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3

【关键词】飞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 会计处理 财务影响

航空业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密集的产业,航空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航空公司运营资金需求量巨大,负债率居高不下,而飞机租赁是航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租赁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按出租人资产来源不同可分为直接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等等,本文中将主要讨论飞机经营租赁和飞机融资租赁两种航空公司在引进飞机时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式。

一、飞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的概念及特点

飞机经营租赁是指:承租人按期向出租人(租赁公司或生产厂商)支付租金,获得租期内飞机的使用权,不以最终拥有飞机为目的,租赁到期后,将飞机退还出租人的一种交易行为。经营租赁租期较短,同时经营租赁合同可撤销的。

飞机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购置飞机给承租人使用,租期内承租人定期交纳租金,并承担飞机所有权以外的所有经营责任包括飞机交易过程的纳税、使用期间的维修、保养以及保险等,租期末,承租人可利用优先购买权廉价购买飞机的一种完全支付的长期飞机融资方式。飞机融资租赁合同不可撤销。

飞机经营租赁和飞机融资租赁对比有如下区别和特点:

二、飞机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方式

航空公司作为飞机经营租赁或飞机融资租赁的承租方,在采用不同的飞机租赁方式下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一)飞机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一是于经营租赁飞机的租金,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航空公司应当按照直线法计入当期损益;

二是航空公司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是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四是对于重大的经营租赁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

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以后年度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总额。

(二)飞机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一是在租赁期开始日,航空公司按资产的合同(或发票)价格扣除回扣后的净价,加一次性支付的进口关税和租赁谈判及签订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是航空公司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融资租赁飞机折旧;

三是融资租赁飞机缴纳的预提税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计入成本、租赁期间支付的租赁管理费、保函费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计入管理费用;

四是融资租赁期满,航空公司支付融资租赁飞机残值后取得飞机所有权,固定资产明细科目中核算的由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转入自购固定资产;

五是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六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将与融资租赁相关的长期应付款分别长期负债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列示;

七是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融资租赁有关的下列信息:各类租入固定资产的期初和期末原价、累计折旧额;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款额,以及以后年度将支付的款额总额。

三、飞机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对航空公司财务的影响

飞机作为航空公司最主要的资产,采用何种引进方式将会对公司财务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融资租赁的资产作为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租金确认为负债,其成本由飞机折旧和租金利息组成;若采用经营租赁方式,无需计入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租金计入当期费用,其成本为每期租金。如果航空公司以两种不同方式同时引进同一机型的新飞机,从飞机的整个使用期间来看,经营租赁的租赁费用要高于折旧费,且融资租赁的飞机在使用期结束后仍可获得一个较好的变卖净收入。因此,从成本角度出发,航空公司采用融资租赁引进飞机的总成本较经营租赁引进飞机低。

(一)飞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对航空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比较

倘若航空公司采用飞机经营租赁的形式引进飞机,从对报表项目的影响来看,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航空公司在经营租赁租入飞机时不进行会计处理,只是在支付租金时将所支付的租金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对航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会产生影响,只是影响利润表中的费用项目。在支付租金时减少企业的现金和在期末时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及盈余公积项目。

在采用飞机融资租赁方式引进飞机的情况下,航空公司要对融资租赁飞机作为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所以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融资租赁的飞机使航空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增加,从而影响航空公司的固定资产总额和资产总额项目;融资租赁飞机的租金确认为一项负债,计入长期负债项目,会对航空公司的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这几个项目产生影响;融资租赁引进飞机计提的折旧及利息费用需计入损益表的费用项目,影响利润表。

(二)飞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对航空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比较

飞机经营租赁将对航空公司的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产生影响。流动比率即营运现金比率,航空公司对经营租赁的飞机没有所有权,但对飞机有使用权,相当于使固定资产转变成现金,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使流动比率提高,有利于提升效益。在经营租赁飞机运营产生利润后,由于所有者权益保持不变而利润增加,净资产的收益率得到提高。因航空公司对经营租赁飞机有长期使用权却无需计入固定资产,虽不会对航空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直接影响,相比于融资租赁或自购飞机需计入航空公司的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资产负债率,获得表外融资的作用。

飞机融资租赁对航空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一是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与经营租赁相同,提高流动比率。二是融资租赁增加了航空公司固定资产,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与经营租赁相比,降低了航空公司营运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与经营性租赁相比,由于航空公司总资产增加,飞机的融资租赁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总资产报酬率。三是融资租赁会产生长期负债,与经营租赁方式相比,航空公司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上升,使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也更低。

四、总结语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采用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引进飞机对航空公司而言各有利弊。如果航空公司需要在短期内提升运能以满足旺季需求或者需要改善航空公司财务状况,可选择经营租赁。如果航空公司需要扩大资产规模同时缓解资金运营压力则可选择融资租赁飞机更合适,总而言之,航空公司可根据自身的资产以及经营发展情况对飞机的引进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保障自身的稳定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帆.经营性租赁飞机与融资性租赁飞机的比较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06).

[2]王志伟.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图解分析.[J]财会月刊.2014(02).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4

【关键词】支线航空经济地区服务

国内外支线航空发展现状

欧美支线航空发展现状。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世界支线运输总周转量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超过了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运输的增长。1978年以来,北美用25年时间支线航空收益客公里增加了6倍,欧洲增加了4倍,而亚洲则是从无到有并在2003年就已经几乎赶超了欧洲。整个经济活跃地区的支线航空发展相当迅猛。当前美欧支线航空运输处在成熟期,支线运输开始在整个航空运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高于干线航空一倍以上的速度稳定增长,支线航空运输已是航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的干支线航空发展具有两大明显的特征:一是所有干支线均围绕综合中转枢纽这一概念展开;二是干支线扩展和国际国内枢纽港机场的拓展密切相连。通常每发展一条干线,就有四条支线与其相配套。

要有合理的航线、航班时刻资源分配措施。第一,适度放松对支线航空市场的价格管制。放松对机场收费标准的管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自主定价权,实行不同航段、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差别定价,以利于企业自主经营,采取措施吸引航空公司增加航班。第二,采取支线运输经营许可登记备案制。目前航线航班的经营采取审批制。其中7个民航地区管理局管辖区域内经营的航线航班,由各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审批并报民航总局备案,跨区经营的航线航班由民航总局负责审批。为支持支线航空运输发展,方便航空公司开展支线航线航班运营,对经营支线航线航班采取备案制,即航空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自主开辟航线航班,报民航总局和民航地区管理局备案。第三,对一些新辟支线航线实行适度保护。新航线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特别是支线航线,一般开航初期客流量低,实现盈利的周期较长,而且容易受到后来者的冲击。为鼓励航空公司主动开发新支线航线,保证航空公司合理的运营收益,民航局和各民航管理局对航空公司所涉及的新辟独飞支线航线给予一定保护期。保护期内,航空公司在满足规定的航班服务标准前提下,该条航线暂不准入其他航空公司。第四,鼓励运营贫瘠航线。航空资源是由市场来配置的,但作为公共服务产品,航空运输资源配置仍然存在某些“市场失灵”的状况。为保持和提高航空运输网络的通达性,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对航空公司运营贫瘠航线从管理政策上予以倾斜。如可以对运营贫瘠航线的航空公司对应增加该地区始发经济效益较好的航线,来鼓励航空公司运营此类航线航班,实现网络整体效益。第五,在航班时刻分配方面采取倾斜政策。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昆明、重庆和大连等机场空域资源紧张,航班时刻有限。同时,与此类机场相连的航线市场大多比较成熟,运营效益较好。为支持支线航空发展,对此类机场新增航班时刻的分配,采取向支线航空倾斜的政策,优先考虑支线机场的航线航班。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5

论文摘要: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从宏观上分析具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点,从航线运营的角度分析却具有垄断竞争的特点,因此我国航空运输服务市场还处在重要的发展变革阶段。在我国空运市场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旅客的购买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航空公司的价格竞争主要表现为不同价格的子舱位数量的决策,并且具有复杂的价格体系。在同一航线上经营的不同企业一方面要针对价格需求弹性大和时间需求弹性大的旅客采取强硬的价格竞争策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差异化价格竞争策略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

一、 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航空运输业最早是以政企合一、高度垄断和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运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航业是较早进行体制改革的行业之一。我国航空运输业主要采用分类管理体制模式,即由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业、机场服务业、航空运输服务业、航空保障服务业、航空延伸服务业、航空维修服务和飞行员培训这 6个主要业务部门构成。其中航空运输服务业是航空运输业的核心业务,航空公司是航空运输业的生产主体,承担实现旅客、货物空问位移的主要职能,因此我们对航空运输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针对运输服务业即航空公 司的市场结构 和价格竞争。

(一 )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市场结构的沿革

我国航空运输服务市场,从最早的国家垄断经营,发展到现在多元化航空运输企业的竞争结构,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1:

(二 )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的市场结构的特点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的航空运输服务业的市场结构的主要特点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开始的高度垄断,发展到现在垄断和竞争并存的格局。虽然表面上分析,中国航空运输业服务资源始终主要集中在三大航空集团,但对于空运市场,我们分析的角度是从航线出发,一条航线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旅客的需求只有在同一航线上才是无差异的,所以航空公司之问的竞争都是针对某一条航线而言,盈利或亏损也是针对航线而言。对于市场结构的分析自然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人手。

1.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从我国航空运输服务市场的总体看,目前我国虽然有四类航空运输服务企业并存,但是主要的运力资源和航线资源都被三大航空集团控制,三大航空集团拥有的飞机数量和航线数量占到中国整个飞机数量和航线数量的 65%以上,他们决定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主要方 向。三大航空公司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尽力保持原有的运输市场,并且还不断地进行扩张,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所以其他的各类航空公司从整体实力来看,都无法和三大航空集团比较,这种市场结构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的特点。

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从公司运营的角度分析,实际上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是航线的竞争,在同一条航线上,参与竞争的航空公司无论实力强大还是弱小,实际提供给旅客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是一致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特别是在国内干线上,参与运营的公司都超过了3家,有 50%的干线有4家及以上的公司经营,所以不同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包括非价格竞争与价格竞争,比如价格大战、运力投入加大、强调自身服务的差异性。通过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来获得竞争的优势。我国民航管理机构也逐步放松价格管制和航线准入制度,强调航空公司经营的竞争意识,不断地开发航空运输服务新需求,促进民航业快速发展。

二、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竞争环境的特点

(一)市场的集中度较高,但竞争激烈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虽 然 以三大航 空集团为主导,但从航线经营的角度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并不会因为公司的实力强大而轻易将竞争对手赶出市场。规模经济在航空公司经营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反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管理层次简单、生产效率高,可以获得和大型公司相当甚至更低的运营成本,提供了参与竞争的条件。

(二 )销售交易信息的虚假公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的民航运输业都采用了计算机定座系统进行客票的销售,旅客与航空公司都可以在网络或定座系统 中查询到其他经 营者的定价和销 售情况 。由于在价格公开化程度越高时,报复行动越迅速,用削价策略窃取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做法应该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航空运输企业却依然频繁的采 用削价策略,主要原 因是在市 场交易中还涉及到报价以外的其他因素。目前中国民航企业的客票销售大多是通过销售商来实现的,航空公司与销售之间的交易条件的秘密性,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销售商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销售量而获得航空公司给予的奖励或更多的回扣,往往会 采用很多秘密的手段掩盖销售的实际数据,使竞争对手不易察觉到窃取其生意的行为,从而阻碍了报复的及时发生。

(三 )旅客需求的时效性和 多层次性

由于航空运输市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运输淡季或者针对某一航班时刻安排不理想的航班,航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也会降低价格。主要是因为航空运输的固定成本巨大,而变动成本相对又非常小。在低于生产能力范围内生产时边际成本随产出水平的下降而急剧下降,需求的波动一般会导致价格的大起大落。在淡季,企业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往往都会采取削价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航空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由于乘机旅客的身份和出行目的的不同,各种旅客对票价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划分成一些等级。通常可以将旅客市场分为4类,第一类:对时间敏感而对价格不敏感 的旅客 ;第二类 :对 时间价格 均敏感的旅客;第三类:对价格敏感 而对 时间不敏感的旅 客 ;第 四类:对时间价格均不敏感的旅客 。

航空公司根据旅客的需求的层次,将航班的座位进行一定的划分。实际上旅客等级的划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划分得更加详细,在国外一般一个航班都在 1O个等级以上 ,我国现在一般都划分成 5—6个等级。但是各等级之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属于某一层次的乘客在特定条件下会改变购买相应层次的机票。比如在“五一”,“十一”期间,原本打算购买折扣票的乘客在没有折扣票的情况下,也会购买全价机票。

(四)价格制定的特殊性

空运企业价格的制定受到民航总局的管理与控制。通常情况下,航空公司使用的最高价格就是民航总局制定的公布价格,可以认为这个价格 就是航 空公 司的垄 断价格 。现在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采取差别定价的方式,即对同一个航班在不同的购买时间或者购买条件下,向旅客收取不同的价格。这是航空公司为了能够在提高客座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增加每座公里收益的方法。其原因一方面是航空公司的资产具有极强的专有性,并且价值极高,公司都必须要尽快地回收固定资产的投入 ;另一方面空运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一旦航班起飞,座位没有销售出去,便不会产生任何价值,航空公司自然要充分利用飞机上的每一个座位。

三、航空运输服务业价格竞争的特殊性

(一 )旅客的购 买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中,除了采用航班密度、服务质量等策略外,主要就是价格竞争。企业竞相降低客票的价格,在恶性竞争中,企图以先行降价至合理的成本以下的方式将对手驱逐出市场,并阻止潜在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当对手退出市场或潜在对手放弃进入市场的打算后,再将价格升至垄断水平。但实际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并没有哪个企业因为超低的价格无利可图,而退出竞争市场的。一方面是因为航 空企业的资产具有极强的专用性,并且价值极高,多数航空公司的航空器的购买都是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一旦企业放弃市场,则这些资产将毫无用处,也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额负债。另一方面空运市场的价格竞争区别于普通的产品,在一般的动态价格竞争模型中,我们都认为企业 的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消费者只把价格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当企业进行共谋时,他们会制定垄断价格,但只要其中一家企业不合作,而采取降价的方式进行竞争,如果其他的企业不能立刻跟随,则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市场,利润降为零。但在空运市场中,企业的服务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主要因素就是航班时刻和航空公司品牌。因为不可能在同一时刻,两家航空公司使用相同的机型,同时起飞,运行同一条航线。在一条航线的经营中,必然存在航班时刻的区别,而这个因素对某些消费者而言却又是相当的重要,所以即使有些公司采取低价倾销的策略,也不会使其他航空公司的旅客变为零,只不过可能使旅客的数量减少 。

从横向看,我们可以知道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机票价格只排在第 5位(不考虑其他因素),消费者更看重航空公司的品牌、航班时刻、服务和安全。对于安全因素,我国的航空公司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对于其他的三个因素,则存在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航班时刻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决定了航空公司不可能提供完全同质的产品如果再考虑航空公司的品牌和服务,那么非价格因素对旅客购票的影响才是主导因素。但从纵向看,从 2002年到 2004年,机票价格对旅客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他的因素越来越弱这说明非商务旅客的比例增加,他们更注重机票价格,而忽略公司品牌和时刻。这便导致公司对机票价格竞争的加剧,使价格因素和非价格 因素变得 同等重要 。

(二 )差别定价导致票价体系极为复杂

由于旅客需求具有时效性和多层次性,航空公司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各类旅客的购买 ,采用 差别定 价方式 。通 常情况之下,公司会将某一个航班的座位分成若干个子舱位,每个子舱位分配一定数量的座位,不同的子舱位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当然都是在公布票价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折扣。实施这种多等级票价体系,能够使航空公司抓住不同需求特点的旅客,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由于各种折扣的票价都存在,这样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就不再是价格本身的竞争了,而是低价舱位的座位数量设置多少的竞争了。如果低价座位设置的越多,也就越能够吸引旅客来购买。同样,航空公司的价格竞争在时间上会发生变化 ,把竞争看作 成 一个动态 过程就意味着企业 在某一 时刻所 作的决 策会影 响竞争对 手 ,实际上也会影响企业本 身将来 的行为。

对于航班定价 的分析必 须放 在运载量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因为每次的差别定价及相应的座位分配都是不同的,都是一个短期行为,受到运载量的限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最有效利用现存座位的问题,我们假设按需求弹性不同,可以把航空旅客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弹性小的高价值旅客,一般为商务旅客;另一类是弹性大的低价值旅客,一般为休闲旅客。航空公司根据旅客自身的特点、航空公司积累的历史资料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制定情况,来确定不同类型旅客的价格量和舱位的数量,导致航空公司 的定价变得极为复杂 。

航空公司都希望从商务旅客那里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会通过合作协议或者是优惠折扣保持与商务单位的合作关系。尽管经济舱全价票价格显得很高,实际上极少有商务旅客支付经济舱全价。与此同时,市场中却充斥着各种低价机票,越来越多的商务合作单位要求获得更低的折扣。最终结果是,管理公司折扣协议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平均票价却不断下降。航空公司的票价结构就像一棵张开的树,不断地“节外生枝”,对于休闲旅客 ,情况则 简单很 多。不管对 团队还是散客 ,基本上有三到 四种 的价格在市场销售 中出现 。

四、航空企业价格竞争策略研究

如果企业是具有远见的 ,那么他们所选择 的策略 ,就 能预期 到对未来市场竞争 情况 的影响 ,就意 味着 竞争对 手们 的具体情况会对公司的决策种类及其竞争水平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对策产生作用,它能使竞争对手们对未来市场的期望定型化并且按照对决策企业有利 的方 式行 动 ,但 由于有 些竞争 行为的不可逆转性,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 的风险。一方面可能取得竞争优势,并改变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而大获其利;另一方 面有可能因难 以扭 转早先的行为而失去经 营的灵 活性 。

如果每个企业都理性的并且明智的追求其利润最大化,他会认识到当市场上只有两个或少数几个卖主时,他自己的行为必然对其竞争对手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无论哪个航空公司减价都将不可避免的减少自己的利润,所以才没有哪个公司愿意降价,均衡的结果就好像他们之间缔结 的一个垄断契约。特别是在两家公司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降价就将对手逐出市场。在尽量减少利润损失的情况下,企业采取的竞争策略应该使企业变得更为温和,最终实现一个导致竞争激烈程度下降的均衡状态,比如两家企业都提高价格。两个势均力敌的公司应该采取使竞争对手进攻性减弱的策略,也就是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使自己和竞争对手不必进行艰辛 的降价行 为 ,在温和 的策略 中获得 发展 。所以为 了减少恶性竞争 的出现 ,获得长久 的竞争优 势 ,航空公 司应该注重非价格方法的竞争,比如从服务质量 、航班正点率等人手,使 自己变的强大。这样的竞争策略会使竞争对手的进攻性减弱 ,同样获益匪浅。

如果企业因为具有不 同的成本或者由垂直差异化而不具备同质性,那么要实现合作定价就会变得困难 。首先,当企业具有不同的边际成 本或者产品质量时,企业的定价会有很大 的差异。边际成本 低 的企 业偏好 于较 低 的价格,而边际成本高的企业则相反。另外,即使所有的企业能达成合作定价,具有不同的成本、生产能力或产品质量的企业遵从合作定价的激励也会不同,特别是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更有背离合作定价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由企业将价格移向垄断价时,整个行业的利润上升 ,大企业往往取得行业利润 的更 大份额,在把价格推向合作定价的过程中它们比小企业获利更多,而且小企业可以预测到大企业降价报复和惩罚小企业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小企业为了能获得 更 多的利润,与大企业竞争,他们会首先选择降价,为自己未来的发展争得一席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 同样会采取强硬 的态度 ,从而激发它们之间的竞争。其结果往往是小企业可能无法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最终退出市场;但也可能在这样的竞争中,小企业会重新焕发生机 。因此,大企业不会盲目的跟进降价,何况企业由于降价而造成的损失直接与自身的规模成 比例,企业 的规模 和销售量越大,打起价格战的损失也越大。

在中国的空运市场中,市场需求不足,旅客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航空公司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客座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考虑通过折扣 的方式 吸引更 多 的旅客选择 航空运输 ,这便使得航空公司最终还是卷人到激烈的价格竞争漩涡中。另外一方面,中国航空运输也以三大航空集团为主体,其他的公司在航线结构、航班时刻、公司形象等各方面与其比较都处于劣势,因此为了保有自己的市场份额,会首先采用价格竞争的策略 。

根据航空运输业的特点,一个企业并不能够轻易的就 将对手赶出市场,最终只能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带来全行业的亏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采取价格竞争可以从以下策略人手:(I)增加低价舱位应该在旅游旺季实施。在这段 时间 ,航空运输需求旺盛 ,大航空公 司不会 因为没有 客源而发愁 ,所 以他们不会对小航空公 司在此 期间采 取的各 种竞争策略花太多的精力去对付。在旅游旺季,由于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在相同价格下,高服务质量的飞机客票销售速度很快,这样会导致高服务质量航班旅客的溢出,他们只好选择服务质量稍差的航空公司,或者是一些小型的航空公司。如果在此时小航空公司能够通过价格作为刺激购买的手段,自然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2)低价舱位的销售主要针对休闲旅客。休闲旅客对班次的衡量和准时性的衡量没有商务旅客那么严格,他们更注重的是飞机的票价。这样不会对大航空公司的主要旅客群产生影响,自然就不会引发剧烈的竞争。(3)由于低价机票大量出现,影响了原有商务旅客的购买,他们也希望获得更多的折扣,最终导致机票价格整体下滑。所以低价舱位的设置应该考虑多方面的购买条件,例如购买时间的限制、退票服务的限制、签转方面的限制,也可以通过区别机舱服务来体现机票价格的不同。让各类不同需求的旅客都获得自己满意的飞行服务,并且使航空公司利益最大化。

由此,我们发现航空公司如果要采取强硬的降价策略,应该选择在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时间或者针对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旅客群进行,并且通过增加对低价机票的购买限制,来体现公司价格竞争的差异,才能避免恶性竞争发生 。

参考文献

[1]王志永.我国航空运输业分类管制政策研究(中)[J].中国民用航空,2005,(3):30-32.

[2]戴维·贝赞可,等.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杨秀云,冯根福.中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J].经济学家,2004,(6):69—76.

[4]许洪,胡运权.随机需求状态下的机票产品定价模型及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3,(4):158—160.

[5]胡支军,赵波.双寡头动态定位定价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4)(2):27—30.

[6]中国民航协会用户委员会.2004年航空客运市场结构调查与分析[M].2005,(3):20-21.

[7]金占明,刘静国.价格竞争原理与动态价格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社哲版),2002,(4):62-65.

[8]于建元.企业避免行业性竞争整体价格战的竞争战略 [J].财经科学,2002,(6):50-54

[9]王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运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8,(4):26-31.

[10]Christian Wagner.Enterprise strategy management systems:current and next generation.The Journal of Strate gic Information Systems,Volume 1 3,Issue 2 ,July 2004105-128.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6

营销风险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对企业带来正面或负面性影响的不确定性。营销风险由营销风险因素、营销风险事故、营销损益三部分构成,它们决定了风险存在与否的基本条件。营销风险因素指促使或引起风险事故发生的条件,以及风险事故发生时,是营销风险损益增加,扩大的条件;营销风险事故又称营销风险事件,指引起损失或带来机会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是使营销风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媒介;营销损益指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或增加。营销风险因素、营销风险事件、营销风险损益关系如下图。

营销风险因素、事件、损益关系图

二、营销环境风险分析

飞利浦·科特勒将营销环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微观营销环境,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航空公司营销环境风险。

1.宏观环境风险分析

宏观营销环境风险因素由:人口环境、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法律、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构成,由于国内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发展变化比较稳定,不确定性较小,不作为本文分析对象。

(1)人口环境。市场是由有购买欲望,有支付能力的人构成的,其影响着市场的规模和特征。由人口环境因素引起的营销风险事件主要体现为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变动三方面。人口环境变化趋势比较清楚,明显,一般不会造成对航空公司营销战略的影响。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因素引起的营销风险事件可从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考虑,其走势一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预测。航空运输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社会经济活动这一本源需求引起的,其对经济发展状况十分敏感。故一般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对航空公司营销战略有重大影响。

(3)政策法律。政策法律与航空运输业联系非常密切,影响最大的政策法律风险事件莫过于: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及修订,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一般政策法律变化有多种可能,各可能性结果可以通常可以预测,但其可能程度较难预测,有可能对营销战略造成较大影响。

(4)技术进步。技术因素引起的营销风险事件一般体现在:航空公司是否应用新技术,技术进步增强消费者竞价能力两方面。其变化有多种可能,各可能性结果一般可以预测,但各可能性程度往往无法预测,对营销战略可能造成较大影响。

(5)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航空公司经营联系密切,其中自然资源短缺,航空气象条件对航空运输有重大影响,航空气象风险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影响范围一般不大,对航空公司营销战略造成较大影响的可能性较低,但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较大。其变化有多种可能,可能结果一般可以预测,但各可能性程度无法准确预测。

从总体来看,宏观环境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航空公司,其对航空公司营销活动影响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是全面的,综合交错的,其带给航空公司带来的风险是一个宏观环境系统风险。系统的不确定性,一般无法合理估计各种可能结果,也无法预测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很有可能带来战略性影响,造成航空公司的致命威胁。

2.微观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波特五力理论,微观营销环境中包括: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买方五种影响因素,直接作用于航空公司营销整个过程。

(1)现有内竞争者。现有竞争程度主要受行业增长率,竞争者集中度,差异度,超额能力,进出壁垒等因素影响。我国航空运输业需求由于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和民航体制改革的影响,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行业进出壁垒相应降低,但由于运力增速过快,运输产品差异度低,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行业竞争风险显著提高。行业竞争者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不确定性较高,而且较难合理估计各种可能性,又无法预测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很有可能带来战略性影响,造成致命威胁。

(2)潜在进入者。新加入企业的竞争程度取决于该行业进入的容易程度,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进入分销渠道和关系网的难易度,法律障碍等方面。航空运输业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行业,新进入航空公司仍然面临规模不经济,但随着航空,直销渠道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体制改革行业进入门槛降低,使航空公司面临越来越多的潜在进入者风险。潜在进入者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多种可能,一般各可能性结果可以预测,但各可能性程度无法预测,可能对营销战略造成较大影响。

(3)替代品。替代品的风险是由于存在替代品及消费者转购替代品的成本等因素导致顾客转向其他竞争者,严格地说是生产同类或同种产品的企业都构成了对企业产品的威胁。航空运输的替代品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我国各铁路,公路,水陆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发展一般受国家计划控制,总体上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一般能够预测其发展可能发生的范围,该范围是连续的,对航空公司营销战略影响较大。

(4)供应商。航空公司供应商主要包括:机场,空管,航材企业,航油企业,航空电信企业,航空维修企业等航空运输保障组织。我国民航市场化改革目前较多涉及到航空公司,而对航空公司个保障组织市场化改革涉及较少,仍处于政府管制的垄断状态,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小,不确定性较低,一般不会营销航空公司的营销展略。

(5)买方(消费者与人)。买方主要通过压低价格和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产品偏好的选择来影响市场上现有企业的盈利,因此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风险比较大。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是通过航空人来消费航空运输产品,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航空人也归入买方这一类。消费者因素引起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消费者需求变异带来的风险;人因素引起的风险主要是人信用风险。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只能确定消费需求变异或人信用风险未来可能发生的范围,该范围往往是连续的,其对营销战略影响较大。

微观环境因素构成微观营销环境系统,系统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航空公司,其对航空公司营销活动影响是全面的,综合的,其带给航空公司带来的风险是微观环境系统风险。由于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系统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既无法完全预测各种可能性,也无法合理预测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极有可能给航空公司带来战略性影响,造成致命威胁。

3.营销风险分级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根据航空公司营销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对营销战略影响程度将营销环境风险分为四级,得出航空公司各级营销环境风险,如表。

营销风险等级表

三、营销环境风险对策

营销环境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所有航空公司都要面对的。但并不因风险因素是客观的,是无法改变的,航空公司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航空公司是可以对这些营销环境风险进行管理,以发现营销机会,规避或降低风险损失。针对营销环境风险特点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应对航空公司营销环境风险。

1.提高营销风险意识

在我国,航空运输业长期国有制基础上的垄断,航空公司基本上没有风险意识。但随着民航运输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环境变幻莫测,航空公司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树立营销风险意识。目前我国航空公司营销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要应对日益增强的营销环境风险,就要加强对航空公司营销人员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营销人员风险观念,营销风险意识,掌握基本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提高风险管理专业水平。

2.加强营销环境的调查与研究

从根本上讲,营销环境风险的产生是由于营销主体对营销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认识和控制不够产生的,即由于营销环境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要对营销环境风险经行有效管理,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时刻跟踪营销环境因素发展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航空公司从航空运输产品设计开始到产品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营销环境相关的情报信息,包括营销宏观,微观环境信息。航空公司必须在充分掌握营销环境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才可能降低或避免企业的营销环境风险。

3.建立营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是依据对营销环境信息的分析做出的,对营销环境信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要全面有效管理营销环境信息就需要有信息和技术的支持,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记录,整理和分析营销环境数据信息变化的趋势。因此,航空公司要建立营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中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存储、计算、分析等处理,以便为营销环境风险控制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4.建立人信用管理机制

航空公司大部分运力是由航空人销售的,航空人对航空公司营销战略有重大影响,航空人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要管理航空人信用风险就要建立人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人信用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人信息档案,人档案是运力调配、运力销售、服务以及回收账款的基础和依据,与航空公司营销的每个环节都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航空公司的运作和效益;其次,评估人资信状况,评估的方法可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准确、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信状况;最后,实行人资信分级管理,根据人信用评价等级的不同,分别制订不同的营销政策。

5.建立营销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

营销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要发现营销机会,降低风险损失就要持续的监控营销环境的变化。而做到时刻的监控,防范,就要建立专门的营销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专门统一管理航空公司营销风险。风险防范机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在航空公司内部建立营销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信息资料,对市场环境,客户信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进行营销风险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对营销风险应变能力,强化员工营销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当营销风险放生时,处理风险事件;五是营销风险事件发生后,启动营销风险损失处理机制,降低风险损失。

[摘要]本文从航空公司营销环境角度,对航空公司营销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航空公司营销环境风险,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航空公司营销环境风险分为四级,提出航空公司营销环境风险对策。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7

关键词:航空业;战略成本管理;桑克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油价的高涨和我国高铁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航空企业在成本和市场两个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部分线路不得不大幅度降价甚至停航。这使得航空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巨大挑战,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大型的航空企业不断开拓国际航线和支线航线,以求扩张市场。但是另一方面,必须努力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力。

二、中国目前航空业发展现状及成本分析

(一) 宏观环境分析

民航企业是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行业,尤其是我国民航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是在成本控制上是十分薄弱的,这严重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对我国航空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商务出行、旅游、国际贸易及航空货物运输需求大幅度下降,引起航空公司效益持续下滑。金融危机对航空运输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危机飞行需求减少、高昂的油价、高铁建设成本都会对航空公司的业务产生重大冲击和竞争。另一方面,我国航空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机遇和优势: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持续的世博契机也给我国民航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据新华社报道,经济环境回暖、世博会带动市场需求、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使国内民航业在今年上半年快速复苏并持续回升。

(二) 微观成本分析

航空业成本构成主要可以分为直接运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运营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空勤人员成本和其他人工成本)、燃油成本、拥有飞机成本(飞机租赁、飞机及发动机折旧、飞机及发动机保险等)、飞机及发动机维修费用、机场起降服务费费、营业部基础建设投资的成本、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期间费用等。而构成航空公司成本的航油、起降费、飞机拥有成本等成本的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日益显著,以我国某航空公司为例,其连续三年的各项主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如下:

可见,该航空公司的总成本的60%是其核心成本,油耗支出,起降费、飞机拥有成本逐年增加。

又如我国另一航空公司2011年的运营成本为人民币704.5亿元,同比增长16%,该年度航空公司共计油耗量为389.6万吨,比2010年同期增长6.2%,航空油耗支出高达人民币292.3亿元,同比增长35%。同年,其财务费用也超过4亿。如此大的增长幅度主要由于油耗量增加以及平均油价同比增长近30%所致。2011年,该公司的航油支出占该公司运营成本的41.5%。显然,我国航空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

究其原因,其当下面临的主要成本问题如下:

第一,固定成本高,三项飞机拥有成本(租赁、折旧和保险费用)在运营成本中数目很大、比重很高,是一项重要的成本来源,并且这三项成本在短期内属于固定成本。

第二,受国内民航业垄断管理影响,国内航空公司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弱。

第三,财务费用方面,航空业是高资金投入的行业,其中绝大多数的飞机采用融资方式引进。使得各航空公司财务费用很高,

第四,航线结构和飞机队伍建设缺乏效率。目前,有的航空公司大中型飞机过多,而中长航程的航线较少,造成大型飞机飞中短程航线,导致资源极大的浪费,也使得中国民航公司成本增加。

三、桑克模式与战略成本管理在中国航空业的运用

(一)桑克模式

它由美国管理会计教授桑克(Shank)提出,它利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战略上的透视。其内容包括:

1. 战略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行业的现状和前景;通过对上下游价值链的分析,寻找利用上下游价值链来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对自身价值链的分析,以消除不增值作业,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以做到知己知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 战略定位分析

就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企业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分析,然后从行业维的分析中定位企业应该立足的市场;从产品维的分析中定位企业应该开发的产品,再确定以怎样的竞争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既定的行业、市场和产品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获取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利润。

3.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与传统的以产量为主的成本动因不同的是,战略成本动因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管理成本。它把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性成本动因。宏观的动因包括投资规模、垂直一体化程度、经验、技术、复杂性等。中观的成本动因包括职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运用、厂房布局规划、产品结构、上下游联结关系等。这些动因因其对成本的影响比微观动因更持久更深远,且一经形成难以改变,因此更应引起战略成本管理的注意。

(二)基于桑克模式对我国航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

1. 中国航空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所处行业特征和自身特点的一种竞争战略。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结合上述对中国航空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成本成来看,对于中国目前航空公司的战略选择,进行如下分析:

一方面,从客户群体方面分析: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空乘旅客自费比例超过公费乘客比例,另外,休闲旅游乘客比例不断增加,而这部分客户一般对价格比较敏感,他们宁愿用不太高档的服务换取更加便宜的机票,而目前中国航空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种争夺客户的情况,航空公司更应积极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来获得机票价格优势,争夺客户群体。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800美元,一张单程的中程机票就要占人均年收入1/10左右;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一张中程机票的平均价格占其人均年收入的0.5%。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而言,航空旅行仍被视为奢侈消费,因此中国旅客对于低成本、低票价的航空服务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高票价的航空业已不能适应中国民众巨大的出行需求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危机的当前,票价低廉的低成本航空业无疑较之传统航空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以上分析,我觉得对中国当前的航空公司而言,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比其他两种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更具可行性。

2. 中国航空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出发点。航空公司价值链分析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价值链的分析,航空公司可以确认自己公司的各项活动在整个行业价值链的位置,对顾客价值的增值作用,对并将价值活动的所耗成本与其价值及与竞争对手相关活动成本进行比较,确定是其处于竞争优势或劣势,进而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

四、对中国航空业战略成本控制的建议---基于桑克模式的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对所有环节的成本控制到位,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赢利能力。中国民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起点上,对成本进行战略导向性质的管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基于战略管理降低综合成本

1.注意机型的选择,尽量使用单一机型。选择单一机型降低飞行员培训的费用,又提高了驾驶和维修的质量。同时全部购买同一机型,实施大批量的采购,增强了购买谈判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获得较高的采购折扣率。

2.提高飞机平局航行里程,减少飞机起落次数。航空公司可以在航线选择、航班调度、维修安排等宏观方面合理规划,在同样的飞机架数情况下完成比较多的运输周转量,提高飞机日利用率可以在租机或购机成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飞机可利用座位数.从而减少对飞机数量的需求。从而减少资金的占用数量,以达到有效的降低成本目的。

3.减少不必要的服务进而降低成本,减低票价。如瑞安航空等不提供免费午餐等,降低免费携带行李重量,增加客运座位,减少配餐间、配餐车,缩短了飞机的停场时间等等。

4.提高降低人机比,降低运营费用。实行员工培训,单个空勤人员身兼数职,实现机组人员少而精,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5.采取多种融资方式,降低财务费用。航空公司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大股东投入,提高自有资金比例,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尽量多利用短期资金融通,同时提高使用效果,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二)基于价值链管理创造价值

1.主营业务价值链的整合

对于是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或活动的组成部分或经营必不可少的业务,航空公司可以有三种策略作为选择:一是外包,如美西南航空公司把自己的飞机维修业务完全外包,公司更加专注和做好航空运输的主营业务。二是强化自制,如新加坡航空公司下属的飞机维修工程公司不仅维修和服务本公司的飞机,而且不断拓展业务为其它航空公司的机队提供维修和服务,飞机维修公司不再是简单的成本中心,而且是收入或利润中心。第三种是部分整合或联系,也就是把业务的一部分外包或加强。如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业务,可以把简单而又需要较多人员保障的航线业务完全委托给机场公司或其它公司的维修单位,本身只负责对人员要求技术高、数量相对少、复杂和深度的飞机维修工作。这样可以把两种对人员、设备和生产作业管理要求截然不同的业务进行了分包和整合,既保证了专业化,也充分的利用了外部资源。

2. 多元化战略与航空公司价值链改进

航空公司可以制定和实施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即开展和从事与航空运输主营业务相关的业务和活动,如旅游、酒店和住宿业务。但需要指出的是:航空公司开展这些业务应该围绕和发挥各自服务产品互补的优势,强化和促进各自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曹建海. 中国产业前景报告[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 刘少成. 中国民航企业竞争力研究[J]. 中国民用航空, 2005(8).

[3] 汤姆森, 段盛华译. 战略管理[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航空公司经营情况篇8

从1984年开始,民航系统内部进行了较全面的机构调整,按政企分开的原则,实行航管、机场、航空运输公司分立,并在市场准入、航线进入、机场建设、飞机购置等方面逐步放松管制。1987年实行航空运输公司改革,原中国民航独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航空运输业初步引入了竞争机制。

下面简要介绍当我国前民航管理体制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民航行政管理机构,包括民航总局、大区和省三级管理机构。存在管理层次多,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直接经营管理机场,省局与机场合一等问题。

近20年来,中国民航经历了从大一统体制走向航管、机场、运输公司分立、鼓励多家设立航空公司以形成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当前,民航总局除负责飞行安全、科技规划、飞行标准、适航、运输计划等行业管理职能外,还负责直属航空运输公司及各级机场的管理,存在职能交叉、政企不分的情况。

空中交通管理体制

空中交通管制是保证空中运输通畅安全的指挥中枢。目前,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实行的是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即在国家空管委员会领导下,全国飞行由空军实行统一管理;军、民航空器分别由空军(海军航空兵)和民航分别设施指挥,空军和中国民航各自划分管制区和飞行指挥区。普遍反映这样的空管体制存在着如下弊病:

·军航民航的飞行管制区域划设不统一,空域结构不够合理,且多数空域由军方独享,使得我国丰富的空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利于航空公司营建航线网络(特别是辐射式航线网络);民航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如民航飞机不能在最经济的高度飞行,浪费油料);不利于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飞行指挥不统一,在一个空域由多家指挥,航空器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时,因请示层多,有时得不到及时答复,容易失时误事,酿成事故;

·航空设施建设不统一,设备老化,管制手段落后,程度不同地影响了空中交通的通畅和效率。

这说明过时的空中管制体制已成为影响我国民航业发展的障碍,重新划分空中资源的军用、民用、军民合用的航空权势在必行。

“八五”时期开始的航路改造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更新了一批通信、导航、气象设施设备,提高了空管保障能力。随着空管体制的调整,空管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将大规模进行。

航空运输企业,直属公司和非直属公司

航空运输企业是民航系统的主体,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我国现有从事航空公共运输的航空公司24家,其中民航总局直属企业10家,其余14家为1984年后地方和部委建立的非直属航空公司(非直属航空公司在业内也统称为“地方航空公司”)。[1]由此可见,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体制是“一个系统,两种制度”,这种状态已经延续了十几年。10个直属民航运输企业(另外包括中航油、中航材等总局直属后勤服务企业)和总局的关系,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各企业的人事管理、财务、投资等等决策权由总局掌握(或拥有很大干预权)。而各类“地方航空公司”则呈现多种产权形式(有地方政府独资企业,也有股份制企业,如海南航空公司已在国内外上市)。

非直属航空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14家地方航空公司中,拥有运输飞机超过10架的地方航空公司有上航、川航、海航、厦门航、武汉航及山东航6家),所有非直属航空公司的业务量只占全民航的15%左右。从行业整体上看,我国航空公司规模偏小。下表是1999年运输总周转量在1亿吨公里以上的13个航空运输公司的情况。

表7-3 中国运输总周转量在1亿吨公里以上的航空公司(1999年)

航空运输公司的“一个系统,两种制度”局面,是1980年代民航体制改革的产物。当时将独家“中国民航”拆分,并允许地方和部门建立航空公司,率先走出了打破行业垄断的路子。但总局直属公司的企业体制深化改革的工作,没有继续进行下去。今天,总局直属企业(包括航空运输公司和航油航材等直属公司)的“大锅饭机制”还远没有打破,其结果是经营管理水平低,总体运行状态不如人意(后面还要详细分析)。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十几年来,众多“地方航空公司”(其中包括地方国有独资公司)由于断了总局的“父爱”机制(如亏损补贴)的后路,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中,经过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出现了若干“小强人”,其独到的经营和管理的优势,正在展露头角,受到业内外的高度重视(如海南航、厦航、川航等)。

我国民航运输业长期维持这种“一业两制”状态,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总局既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又是直属公司的“总公司”,一身二任,纯属政企不分。在航空运输企业的管理方面,面对“亲儿子”和“地方航空公司”,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例如直属公司历来有班次安排上的优先权,又比如在全行业范围统筹收取的费用(总局结算系统建设费、民航建设基金),以及建设基金的使用苦乐不均等等。当然,“直属系统”也指责“地方航空公司”受到地方政府的特殊保护,从另一角度责难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总之“不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老是抱着自己那一头,本位主义,区域主义,民航就没法发展”。[2]

舆论界常把不得人心的1999年计委、民航总局的机票“禁折令”和其后的民航“百条航线联营”措施,归咎于民航的“行业垄断”。确实,民航是需要高度集中管理的行业,而反竞争行为也往往用“行业管理”的旗号得以推行。不过从“禁折令”所反映出我国民航运输业的毛病,并非简单的“行业垄断”,应该说问题出在“不对称竞争”上。

定价体制和票价水平

按现行体制,民航客票价格由国家计委物价局定。自1990年起,民航折扣票价(即和对外国人的“公布票价”对应的国内票价)年年上调。1997年7月1日起,国内两种航空运价并轨,境外旅客乘坐国内航班在国内购票,与国内旅客同价。90年代的10年中,民航票价上调幅度达257%,同期人民币汇率下调40%,铁路客运价上调幅度约200%。

表7-4 90年代中国民航旅客票价的变动 单位元/客公里

不少文章说中国民航票价比国外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1997年公布、至今仍执行的票价合9美分/客公里,目前外国国内航线平均公布票价水平约为20美分/客公里。[3]1998年美利坚公司公布票价,每客公里23.9美分/客公里(按提前三天订票价为16美分/客公里)。[4]所以1990年代的“官价”上扬,可以说是向国际水平的靠近。

这里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票价折扣率的科学性,二是如何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航运价水平。

关于票价折扣。

国外民航运输公司票价一般实行多种折扣制度,这在民航业内称为“收益管理”。提高客座率是所有交通运输行业赚钱的关键要素,而民航客座的特点是所谓“易腐性”,必须在起飞前把座位尽可能地卖出。民航的收益管理就是通过科学预测优化,使企业经营的某条航线(航段)以最合理的价格出售全部座位。世界各大航空公司已形成一套管理方法,如提前订票、多级票价结构、流量预测超订等。

因此,国外民航票价的折扣率是经过精确计算和检验的,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手段;一般情况下,国内短途票价水平高过国际长途票价,定票时间越早、越确定,折扣越多。[5]国外公司有的国际航线出于竞争目的,也由于规模效益,折扣票价就要比我便宜得多(如北京——米兰航线,中国民航公司7000元,法航3500元)。而我国的票价机制,就显得过分呆板和缺乏科学性。要改革这种过时的定价机制,需要与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步进行。

关于我国民航运价水平。

我国民航票价,受到国内低收入市场需求的限制和国际化成本(飞机租金、航材、航油、维修等成本占总成本70%)的双向挤压,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这就对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

民航业内关于票价水平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

不同意价格调高的理由:(一)市场供大于求;(二)中国的低收入国情“决定我国民航不能实行高运价…只能是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实行较低的运价和较高的客座率、载运率”。[6]

主张票价调高的理由:(一)航空运输业的特点是国际化,我国民航票价成本中70%与国外接轨甚至略高,而只有劳动成本低;而目前我们票价水平只有国际水平的一半;(二)我国民航客源主要成分仍是公务、商务旅客,[7]价格弹性低。[8]

但是,中国民航运输的需求弹性尽管低,毕竟受到地面运输竞争的挑战。占30%的非公务商务客源中,旅游需求占了很大比重。前些年随着高速公路的大发展,一些短途航线(石家庄——太原,成都——重庆)很快萎缩。中国的低收入国情,确对民航构成现实的制约。1999年禁折令后,旅游客源明显被铁路公路吸引过去,据报道当年损失了5%的客源,以致民航总局不得不调整价格政策,对旅游组团放宽。

目前情况,在供大于求的现状下,民航运输企业自身有“打折”动力,这说明当前的“官价”接近国内市场均衡点,也说明多数民航运输企业,目前成本可以承受这样的价格,而且还有降低成本的潜力。

销售和结算体系

民航机票的销售,分为直销和销售体系两个部分。直销体系原为民航总局下属的各个售票处,1990年后划归各航空公司,各公司之间可以互相销售。此后经过航空公司的充实与发展,现在已分布于国内和海外通航的众多城市。

中国民航销售业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7年,各类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一类销售有280家。销售业务不仅包括国内容货运输,还有国际客货运输及包机销售等服务项目,已占据民航销售的70%以上的业务。

航空运输销售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但我国机票市场,也存在着部门分割、划地为牢的毛病。各公司在各城市重复设点竞争,机构过多,成份混杂,甚至有尾大不掉之势。1998年价格大战中,各航空公司为争夺市场,多擅自提高费率,商乘机“吃完原告吃被告”,两头捞好处,严重侵蚀航空公司的收入,消费者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1999年后经大力整顿,情况才有所好转。

值得指出的是,航空运输企业和各销售企业之间(包括航空公司的互相)的往来结算,因航班繁复、票款核对追索工作量大,再加上商的业务水平和信誉不一,是一个非常繁琐和细致的工作,需要有十分严格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员工的高度责任心。因款项拖欠、业务拖延而造成收入流失的情况决非个别,对企业效益影响不小。所谓“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收入管理上。这是可以反映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的。

业内人士指出,节约销售费用的根本的出路是采用新技术,推广使用电子机票可以节约75%的流通费用,可以方便异地订座和结算,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和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现民航已建立了计算机定座系统和总局结算系统,在国内和32个国外城市实现了联网。但比起国外还有差距。

航线管理

中国民航的对外航线管理,主要是根据双边协定以对等的原则对开航线。在国内航线管理上,则是以无偿使用的方式,按计划分配给各个航空公司,具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在航线结构上,以城市对式的干线航空公司为主。近几年支线航线有所萎缩。

1999年,民航航班总条数为1115条,营运总里程为224.49万公里(按重复距离计算),定期航班通航的国内城市132个(含香港、澳门)。有16个内地城市通航香港,7个内地城市通航澳门。通航国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个城市。1999年民航全行业定期航班航线条数和营运里程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和地区航线的航线条数合计为国内航线的1/10强,航线总里程约为国内航线的1/2。

表7-5 1999年民航全行业定期航班航线条数和营运里程

航油、航材的供给和配套行业

航油燃料成本是目前世界各国航空公司的最大成本项目,它大约占飞行成本的1/2,占总成本的1/3。在我国,航空油料约占航空公司飞行成本的2/3,占总成本的1/5-1/4。

到目前为止,我国航油供给体制,是由总局直属的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简称“中航油”)独家经营,中航油完全垄断油源和全国机场的储供油设施,在国际油价平稳时期,一般实行高出国外市场50%~100%的垄断价格,这是造成我国航空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9]

关于航材及飞机的购置:现行体制,由总局直属的中国航空器材总公司(简称“中航材”),全权代表中国各航空公司对外采购飞机,实际上扮演垄断性中间商的角色,航空公司不可能绕开它直接向飞机制造公司订货,从而影响了航空公司的利益。由此,尽快改革我国航空油料和航空器材供销体制,拆除中航油和中航材独家垄断的藩篱,形成竞争性航油和航材市场,是民航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维修与其他配套产业的合资情况:

其他配套产业,除极少数的合资企业外,目前还不允许其他企业进入和形成竞争局面。飞机维修和其他服务领域逐步放松了进入限制,目前在北京和广州已分别建立了飞机维修合资公司;波音公司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立了有30000个备件的供应中心;空中客车也已建成自己的维修中心。

运力扩张的科学预测:

不仅对今天的购机统一审批制度,还是今后企业自主购机,科学预测是实行正确经营战略的关键要素。民航市场决非线性的扩张,而是随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而且起落幅度很大,这就带来很大经营风险。飞机及零配件价值昂贵,购置不及时会坐失发展良机,但一旦过量购造成运力闲置,将带来资金成本的巨大损失(巨额场租费、维护费、利息等)。所以国际民航界的飞机购置计划,必须有宏观经济预测作为依据。“美国航空公司根据上一年的市场景气指数套入一个固定的公式得出本年度可以增加的运力,非常严谨。中国民航从业人员大多知道这个公式”。

我国民航长期以来习惯于按“政治需要”和线性预测、行政管理方式,再加上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环境,所以购置飞机的机制,是“各航空公司上报计划,总局平衡”。而各运输公司为了多占市场份额,倾向于多报计划,反正“亏了是国家的事,占住市场份额是自己的事”。其最后的结果就是1998~1999年的运力全面过剩和1998年全行业亏损。这确实反映行业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预测)水平亟待提高,计划人员的责任心有待加强。

机场的建设和管理

民航机场是空中交通网的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和准军事性。机场是现代城市的“钥匙”和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地方政府多有建设本地机场的积极性。但是机场布局有其客观规律,尤其在我们国力还不强的情况下,必须由国家统一规划(最近报道,珠海机场每周只有100多个航班起降,说明珠江三角洲的机场已经饱和,不宜再铺新摊子了)。

机场管理和空管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机场的使用率,从而间接节约机场建设资金和租购飞机的资金。业内有人指出,阿姆斯特丹的机场2分钟起飞一架飞机,中国是平均10分钟。我国效益最好的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分别相当于芝加哥奥尔良机场的1/4和1/5(1997)。这说明我国的空管和机场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么大个首都,这么大个国家,就几百架飞机,还要流量控制,多丢人。”[10]

自“六五”以来,我国民航基本建设(其中主要是机场建设)逐年增长(见表7-2)。“九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约500亿元,重点建设41个主要干线机场,包括31个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的32个机场(上海两个),以及大连、青岛、温州、宁波、厦门、深圳、珠海、汕头、桂林。这41个机场占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

到“九五”期末,全国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26个。其中可起降B747的4E级机场22个,4D级36个,4C级37个,3C级31个。现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约有3个大型机场。经过改扩建,机场等级和地面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机场系统布局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枢纽,省会和主要城市为干线,干线与支线机场相配合的格局,为今后实施国内航线由城市对为主,向枢纽辐射与城市对相结合的国内航线网络模式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机场管理体制和建设资金来源:

民航机场建设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有的甚至无法收回)。由于机场具有基础设施属性,一般地提机场经营“企业化”是不适当的。机场的投资和日常运营是可以否通过企业化运营达到平衡,主要取决于客流量的大小。所以机场的投资、经营模式,应根据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欠发达地区的机场建设更需要倚重财政投资。

在欧美,机场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即由地方财政作为出资者和筹集资金的最后担保人。例如,美国的机场基本上由地方(县)政府拥有并负责运营。机场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负责,主要资金来源为地方财政、地方债券、来自FAA(联邦航空局)的航空信托基金补助、航空公司的资金等。由于投资量大、使用时间集中,所以一般靠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其中用机场收入确保的“免税地方政府债”所占比例最高。

一般来说,机场的建设、使用和受益,应体现投资-收益的公平化原则和适度商业化原则。对我们这样的穷国来说,在特定时期(需要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的时期),有限的统筹收费(如我国向旅客收取机场建设费、向各航空公司收建设基金)是否有它的道理?这已涉及“反垄断”的话题,是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的。

机场收入包括航空收入(如飞机起降、近进指挥、停泊收费)和非航空收入(如机场内商业招租)两大部分。机场管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非航空收入这一部分。由于我国一些机场在招商管理方面内部制度不完善,造成场地租金收入流失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个别现象。所以机场商业化社会化服务设施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实行公开招标办法,是改革的内容之一。

我国机场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民用机场完全由民航总局制定政策并代表国家投资,并由民航总局集中管理。80年代后,随着投资的多元化,机场管理政策开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投资方式与管理结构出现了多种模式。

(1)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直接管理:目前全国大部分机场仍是这种管理形式。其中包括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的机场。

(2)地方政府管理:建设时全部由地方投资(有的中央给予少量补助),机场建成后归地方政府管理,民航总局实施行业管理。如厦门、深圳、珠海、三亚以及一些小型机场。上海的虹桥机场是民航总局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的机场。

(3)中央和地方实行股份制管理: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成立管理公司,按投资比例实施股份制管理,有的由地方政府控股,有的由民航控股。

我国机场建设资金来源:

目前中国机场建设的资金主要是:资本金(地方财政和民航专项基金,包括民航基建基金、机场费)、开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主要是国外政府贷款)、商业贷款。

表7-6 “六五”以来民航投资资金来源(%)

以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为例:总投资91.84亿元,其中国家投入资本金共约33亿元,占35.93%;开发银行贷款约27亿元,占29.34%;利用3亿美元日本政府贷款,约占总投资的27.11%;建设银行商业贷款约7亿元,约占总投资的7.62%。

我国民航机场的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问题:

“八五”以来,地方政府对机场的投资已经超过了中央政府;机场管理的“属地化”已势在必行。由于目前多数机场仍由省民航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民航管理机构在机场体制方面承担了行政管理和实际操作的双重职能,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企不分”,也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机场管理体制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原则改革。机场属地化的问题已酝酿多时,但尚未实施。

属地化是指机场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问题都由地方政府解决,民航行政部门只负责全国机场的规划、机场等级标准、机场安全标准和航空业务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

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一些机场还逐步实现了企业化运营,如厦门高崎、上海虹桥和深圳黄田机场已经上市。

民航建设基金的问题:

1993年,民航总局开始对各民航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征收10%的民航建设基金。到1997年,已累计用于民航基建和技改投资额81亿元,其中1997年民航建设基金投资额为26.64亿元,占民航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总额的30.8%。

民航建设基金的征收和使用,固然有效地扩大了机场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但弊端也很多。一是加大了运输企业的负担和造成苦乐不均(如许多企业因亏损长期欠交,实际上是惩罚效益好和不拖欠的企业),二是助长了“投资饥渴症”和资金使用的浪费和腐败现象。

机场建设机场建设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金,许多机场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亏损额愈来愈大。以致业内有人评论道:

“民航建设基金,收上去以后,谁跑的快,谁‘勾兑’的好,谁就有钱。而且还不分地方直属”。“机场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候机楼贪大求洋。这些问题怎么造成的?就是投资体制。谁不想搞大?因为这是国家(总局)给我钱,我要的越多越好。但如果是企业,法人治理,政企分开,他绝对要算账的。现在投资还是不算账。所以避免重复建设,不改革投资体制,绝对不行。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11]

所以,理论界有人指出:“机场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来投资,而不应该强迫企业变相缴费投资。即使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缴费也不应是无偿的,它必须从变相的投资(缴费也是一种投资)中获得产权和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要严格区分政府与企业的不同行为领域”。[12]

在我国各地区主要机场大规模建设基本完成、利用率还不很高情况下,改革机场投资管理体制,实行民航属地化、取消民航基本建设基金,理顺投资-受益机制,提高现有机场的利用率,十分必要。这也有助于减轻民航企业负担,提高民航运输企业的竞争力。

注释:

[1]近一二年,航空公司的数量因企业间并购有所变动,最新的资料的22家民航运输公司。

[2]四川航空公司访谈,2000年。

[3]海连成,2000年。

[4]根据民航业内的另一项资料,1996年,我国民航直属企业航线收入总水平为6.3649元/吨公里,折合0.767美元/吨公里。同年国际民航缔约组织国营业收入为$0.854美元/吨公里,我国航线平均运价水平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91%。(《民航管理》1998年)。本文以海连成先生提供的资料为准。

[5]例如:美利坚航空公司1998年4月纽约——洛杉矶运价等级

[6]刘功仕,《民航管理》1998年第8期。

[7]据1998-99民航协会对国内航班旅客调研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民航客运市场几乎完全由公款消费构成的局面有所改变,但(1)城市居民仍是民航运输的消费主体(农民仅占0.6%);(2)公务旅客占69%旅游者20%探亲者11%;(3)公费买票占62.64%;(4)航班时刻和承运人是旅客选择航班的主要原因。

[8]轩余恩,《民航管理》1998年第6期。

[9]例如据有关资料反映,新加坡石油市场(97年)航油价格一直维持在185美元/吨左右,而我国航油价格为2800元/吨,折合337美元/吨,为新加坡市场的1.82倍。

[10]访问四川航空公司记录,2000年。

[11]访问四川航空公司记录,2000年6月。

上一篇:废弃物处置办法范文 下一篇:企业经营之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