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17:24:20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活动 现状分析 改进方案

引言

课外活动,顾名思义,是指在正规上课时间以外所进行的学术性和文康性活动。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均称为课外活动(梁兆棠,1995)。

通过对A校的学生、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派发问卷、访谈,对其课外活动的管理组织结构、活动分类等进行分析,检视活动管理的“强”、“弱”、“机”、“危”项,并根据“弱”、“危”项提出改进建议。

1.学校背景

A大学是山东省一家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以文学学科为主,外语、财经、管理、法律、哲学、计算机、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院定位为“教学型”高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好评与赞誉。

2.课外活动开展现状

2.1活动管理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结构分为四层(见图一)。最高层为学院党委,学生会、共青团等组织为其直接下属,负责学生课外活动的监管、总筹划等工作,接下来各系党总支负责该部门课外活动的监管、筹划,具体实施由下一级的支部完成。

2.2活动分类

活动主要分为德育及公民教育(MCE)、社会服务(CS)、工作实践、体育发展、艺术发展五类。具体形式如下表一:

3.理论分析构架

推动组织发展的因素包括策略性计划、组织文化、团队推动、沟通、授权、培训,评估、学校政策及支持等(周耀荣,2010)。其中,策略性计划给组织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让所有的参与者对工作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和准备,同时可以总结并检视每一阶段的工作,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方向做调整、部署,因此对一个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日常运作中,学校领导人须按照学校实况,作强、弱、机、危的分析,并按教育当局所发出的教育政策指引,依援急先后次序,订定学校愿景,发展计划,五年进展纲领。这个草拟和订定的过程,多由行政组成员经交流会(或脑震荡会)后,定下各点,经咨询校董会后,由校长及行政组作决定,并制订各项计划重点和细则(周耀荣,2010)。

3.1活动管理情况“强”、“机”项分析

活动实行大多属自愿方式,除班会、军训及其汇报表演、陆运会等学校团委组织的活动需要点名并强制参加外,其他不强制要求。分析A大学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强项和机项:

(1)活动丰富多彩,规划完善;

(2)艺术发展方面活动丰富、发展成熟,有多元的选择;

(3)有自己的特色,如开办英语村,每年都分批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封闭式英语口语训练;

(4)经验分享讲座、实习推介等给学生制造了良好的机会,为步入社会做准备;

(5)去港、澳等地汇报演出,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开阔了学生眼界,锻炼了学生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3.2活动管理情况“弱”、“危”项分析

尽管有如上做得好的地方,但是活动的弱项和危机也同样存在。例如,活动由学生自己规划、筹办的较多,除全校类大型活动以外,老师较少参与,部分党支部的课外活动负责老师接到上级的指示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分配给他们大量工作,特别是活动的经费有限,仅由会员会费和小部分校方提供的活动资金作支持,因此需要学生自行联系公司筹款,增加了学生负责人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难以平衡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活动的准备上,耽误了功课;非负责人的学生有的自律能力不强,参加课外活动过多,不顾学习,有的对活动漠不关心,一心读书,均缺乏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活动类型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实习推介等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只提供给部分优秀学生机会;不仅如此,部分活动还面临老化问题,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如此看来,A大学的课外活动在策略管理方面有待改进。

4.改进方案

A大学作为一家建立多年的高校,学生活动和参与人数相对稳定,活动具体细节主要由学生负责,发展已经进入巩固期。针对强、弱、机、危分析,发现A大学的课外活动在策略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对其的改进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明确学校的愿景(Vision)和使命(Mission),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等各种方式,分析学校课外活动的强、弱、机、危,促进学校有系统地自我评估,对自身活动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晰的认识及了解。

其次,有针对性地策划活动,制订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创意性计划和修补性计划,进而根据计划推行各项课外活动,再根据课外活动实施的效果反省,通过反思进一步确立今后的策略性计划,实现“策划―推行―评估”的循环,促进课外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具体而言,活动负责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下列各项的改进:

(1)经常作内部检讨及改善,并拓立工作目标及草拟工作计划。

(2)多吸收经验,总结教训,改善部分活动老化、裹足不前的现象。

(3)增强老师的参与度,让相关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留心各学生负责人及干事工作量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学业。

(4)向学校申请给予更多的支持资金,增加活动的资源,减少学生负责人的压力。

(5)关注入校新生的培养及训练,为今后的活动负责接班人做人才储备。

(6)多开展一些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及专业质素的活动,如外出写生、参观绘画展览等。

(7)对学生参加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

(8)设立健全的活动记录及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做详细、官方的活动记录,使其能在找工作时提供有效证明。

5.前景展望

课外活动的贡献分别在学生、课程、学校行政和社会四个方面(F.A.Miller & Patrick,R.B,1956)。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创造力,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课外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弥补了这些缺陷,可谓意义深刻。A大学办学以实用性为主导,充分考虑到了对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书本,总体做得比较好,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上述方案实施、加强策略性管理,学校的课外活动的质量会得到提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质素,为步入社会打基础,还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冯以.中学课外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广角镜,1987.

[2]梁兆棠.基础教育透视[M].香港:香港广角镜,1995.

[3]周耀荣.组织领导[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2010.

[4]Miller,F.A.,Moyer,J.H.& Patrick,R.B.Planning student activities[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56.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然而高等职业学校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地方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学除了实习实训外大部分时间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学生学习路径过于狭窄,方式单调,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对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除了课堂授课以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可拓展教学渠道,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自我认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同时能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个性、健全心理、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要补充,在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课外活动是学校范围内的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实践基拙。只有通过它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实现由知到行,再到理解甚至融会贯通的飞跃。一次成功的课外活动所能解决的问题,胜过十次空洞的说教。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主观思想处于活跃状态,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成长。课外活动不仅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示学生的才华,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展示自身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获得更多成功机会,获得更多成长的自信。

第三,课外活动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方法。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这些人才大都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脱颖而出。实践表明,人得成长离不开通识和专识教育,课堂教学给了学生跟多专识教育的机会,课外活动让学生的通识教育得到更多的延展,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等得到很好的发展。

2、目前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目前的课外活动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2.1 重视程度不够,保障体系不健全

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在师资力量、教学经费、教学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全力为教学服务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课外活动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在整个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常常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领导部门对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缺少关注和支持,甚至认为课外活动是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没有实际意义,从而使课外活动边缘化。。即使有部分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管理中也多注重办事程序和权限等级,人员、经费、设备投入都显不足,较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导致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2.2 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普遍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相关部门等横向协作,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操作,条块结合、网状运行方式。这种方式行政管理层次多、分工细、环节繁,注重办事程序和权限等级,专业化特征不够明显,容易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管理效率低下。

学生作为课外活动的主体,也往往因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对活动全程负责,没有将活动的目的内化为自身的追求,缺乏主动性,感觉在应付。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意识还很淡薄。

2.3 课外活动内容更新,组织形式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在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等技术层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同时要求高职学校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构建学校特色,为地区经济培养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要求高职学校积极开展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也在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但是由于缺乏课外活动的指导性教材和技术文本,缺少相关的制度支撑,没有专业的人员去制订计划方案,也没有明确的保障体系,导致课外活动的开展面临很多的阻力。不少高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春游、读报、班会、“两操”,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参与度也很强,但是其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内容安排、评价方式上还有待提高。

3、以项目化管理推动课外活动更好的开展

3.1 以人为本、转变观念

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理念很大程度影响着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同样领导对课外活动的积极意义要有全面的认识,把课外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提上工作日程,把管理效果纳入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体系,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教师,要积极关心和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对领导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学生应主动关心,大力支持,针对一些重要的活动出谋划策,参与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关条件,使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3.2 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专业化指导服务

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在不改变现有总体格局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团委下设立专门的课外活动管理处,成立大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直接针对大学生各种具体的课外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成立各种专门的协会、俱乐部,有专门的专业老师,体育老师等充当教练和指导老师,有学生担任协会或者俱乐部部长、副部长等领导职务,负责整个协会的运转、活动、招新等活动,指导老师在旁边充当指导,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教师解放出来,给予协会、俱乐部更专业的指导。使协会更专业,更全面,这个为各个项目的管理提供基础。

4.积极拓展课外活动的路径。

为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该寻求更多的渠道为课外活动搭建平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宽课外活动开展的路径。比如实习实训基地;去企业参观学习;去景区、博物馆、红色旅游区参观学习;

进行三下乡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指定地点进行社会服务;学校邀请各行知名的专家、企业家、学生家长进行专题演讲,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促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文以及伦理道德的认识;拓展其他野外活动,如野炊、技能大赛、体育活动比赛、演讲比赛等,旨在提高学生技能、口才、体能、耐力以及意志力、协助意识等;体育社团活动类型包括田径类、大球类、小球类、舞蹈类、街武等,基本解决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没有合适的项目的问题。

5、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发挥社团作用

5.1 社团由社团中心统一管理,由社团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并进行考勤,集合各社团成员一起活动,他们互相合作学习和帮助,解决了课外活动没人组织或没人参加的问题。

5.2 学校对社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开放一定的场地并且提供必须的器材,部分解决了课外活动没有场地器材的问题。对于各个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协会要开展活动,要提前申报计划,向团委或者专门的指导委员会申报活动时间、内容、规模、参与人员、开展形式、预算金额、预期效果,所需支持等,等到审批之后,在按照计划开展。这样操作,避免了学生活动过多,时间冲突,场地不足,参与性不高等问题,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积极性真正的动起来,由要他参加变成我要参加,要他锻炼变成我要锻炼。

也是各个课外活动得到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更加规范,效果更好。

5.3 每个社团都有指导老师,对各社团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对没有技术的同学进行指导,部分解决了课外活动同学不懂锻炼的方法和有些同学体育技术不好怕别人笑话的问题,有了专业的指导,学生的不会盲目,参与积极性更高。是协会俱乐部的发展有制度,有计划,有管理、有评价,有指导,最重要的有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的重要延展和补充,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更多的使命,不断的研究和探讨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方式,更好的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新鸿.体育社团在中职学校课外活动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8).

[2] 沈慧.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3] 杨海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价值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12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对策研究

Development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school sport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ake the earth right flag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example

Wang Fei

【Abstract】Not onl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fills a prescription the function to the student intense study, moreover to promotes student'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to have the obvious actual effect, is raises the student health standard the powerful method, also is advanc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action.The autho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in the earth right flag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practice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law proposed the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carries out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the question as well as solves this a series of question method an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tudent;After school sports;Research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质健康被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而被青少年一代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所忽视。尤其在小学阶段,繁多的作业以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小学生们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出现体质下降的现象。 

课外体育活动,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在体育活动中,需要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这种分解与合成,在活动结束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物质的合成大于消耗,并在一定时间内进退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这原理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超量恢复的时间,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课外活动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教育方式。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愉悦身心,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其情感和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1.当前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国家明文规定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实际的一小时锻炼又有多少学生充分利用到了呢?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锻炼出事故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许多体育器材在学校里只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以致造成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忽视,尤其在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在6名体育教师中,4名为专科以上学历,从事专业体育运动,而其他两名体育老师,则有一名曾经从事语文教学,还有一名为音乐老师进行兼职代课。由于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技能的有限,小学的体育课等于是学生的休闲课,毫无实际的运动,甚至连体育课都被其他课程所取代。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 

2.当前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不完善,无落实。

在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大多数的班级根本没有制定课外活动计划,任课教师的备课本中偶尔插几次课外活动名称,仅此而已,课外活动随意性大。有一部分的班级尽管有课外活动计划,但很不完整,只是提纲式地罗列出活动名称、大致时间、步骤等,缺乏活动的目标、具体时间安排、过程安排等,造成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少部分的班级教师能够根据教育的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订出较为详尽的活动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即使如此,还是缺乏教师对整个活动的的调控策略及活动意外的预防措施,计划不够完善。还有极少数的班级制订的课外活动计划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落实。

3.开展小学课外活动发展的对策 

3.1 积极贯彻新课标下的课外活动发展方向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大力贯彻新课标的思想,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在娱乐中得到成长,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2 有组织,有目的开展小学生课余活动。

以土右旗蒙古族小学为例,学校如能每天都安排一节“二课堂”体育兴趣小组。其目的是在学校和老师的统一安排与指挥下,使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其组织形式是把每年级的学生按其对体育的兴趣以及结合学校的设施来进行分组,学生可按其对体育的爱好来报名,如“田径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还有“乒乓球兴趣小组”等。

3.3 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提高课外活动的指导水平。

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立了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但课外活动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进入“组”内。究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学校要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要办出特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成立课外活动研究小组,通过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通过互相交流和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观念、方法、能力上的不足,提高自己对课外活动的指导水平。惟其如此,课外活动才能走出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的误区,向高层次、高效率上发展。

4.结论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它不仅确保了学生每天达到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仅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课外体育活动是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组织管理、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对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颇有益处,既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又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2006.

[2] 《农村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2006.

[3] 王佩铭,刘炎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4] 《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M].2010.

[5] 齐 浩.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J].2008.

[6] 肖毅.《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2010.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为什么要坚决贯彻自愿原则?

自愿参加的原则是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基本区别之一,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大纲、计划、要求,教师学生必须遵守,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或领导作实验、实习,学生去听讲,做实验、实习,如果违反这些制度和规定就是违反学习纪律。课外活动则不同,它是根据群众兴趣与需要组织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像课堂教学那样规定下来,不让同学自愿选择和自由参加,那就不能叫做课外活动,而成了变相上课,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也就没有课内,课外之分了。

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像列宁所说的有知识又善于劳动的人,这个目的当然主要是依靠整个教学工作来完成的。但由于教学是在统一计划下按照一定的固定形式进行的,在完成这个任务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还应该在课外活动中求得补充。课外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品质和能力的良好阵地。它除了能帮助学生扩大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得到政治上和体质上的锻炼与受到道德品质上的薰陶以外,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精神和能力,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而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这些好处,正是因为课外活动是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组织起来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多样、灵活,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独立活动,他们带着充分的主动精神去开展这些活动,就会从其中得到教益。如果这些活动是强求一律,形成变相的上课,没有自愿原则,那么课外活动在这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就因之会消失或降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事事强求集体,处处组织保证”已成了进一步搞好课外活动的主要障碍。课外活动强求集体化使不少学校团组织和教师在确定源外活动计划时,只凭自己主观的意图闭门造车,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或是满足于大家都已参加,而不积极设法改进活动质量;同时由于强求集体化,许多群众性活动均要全体同学参加,加上学生学习紧张,课外活动时间有限,所能组织的活动项目就有了很大限制,当然很难丰富多采地开展起来。同学们虽不欢迎但又不得不参加。因此我们说,不论是从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及进一步改进当前的课外活动工作来看,贯彻自愿原则是很重要的。

如何贯彻自愿原则?

如何贯彻自愿原则呢?我们可以就目前各个学校所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作一些具体分析。

一种活动是:同学参加与否,参加其中这一种或那一种形式的活动,并不涉及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所承担的义务和文娱活动。由于组织这种活动首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当然也还有其他的目的,如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因此,采取哪一种休息形式,是看电影还是话剧,跳舞或是唱歌这完全是各人的兴趣问题,决不会涉及到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当然这只是从艺术形式上谈的,在内容上艺术毕竟是有思想意织问题的)。组织这种活动,一定要坚决贯彻自愿原则,不能有任何强迫或压力,至于体育活动、各种知识性的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大体上也可以这样对待。如知识性活动学生参加与否,有时虽也涉及学习积极性问题,但由于各人基础不同,兴趣特长不一,因此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也应该完全凭其自愿。而以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来吸引大家参加。当然吸引并不排斥宣传,但这些活动的宣传主要不是讲政治道理,而是唤起群众的兴趣。

另一种活动是:学生对参加这种活动并无一定的义务,但却与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有一定关系,如义务劳动、义务帮助、社会政治活动、时事学习等。一个有觉悟的青年,是不应该长期不参加这种活动的。我们在组织这些活动时,仍然应该坚持自愿原则,但是在组织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宣傅教育工作,向大家说明组织这种活动的意义,参加这种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启发同学自觉参加。即使有少数学生经常不参加这种活动,我们也决不要用扣大帽子批评斗争等办法

勉强他们去参加,因为那样不仅不会使他们从政治活动中受到教育,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采取别的更适合他们兴趣与水平的办法去团结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等他们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会参加这些政治性更强的活动的。这类活动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份量过重,如义务劳动,团中央召开的第四次学校工作会议中曾经提出每月不超过二、三小时,但不少学校上学期每周均在三小时左右。因此目前应大大减少这类活动的份量。学校行政和团组织要有计划地安排、认真加以控制。

还有一种活动是带义务性的活动,如党、团的组织生活,班会,中等学校的周会等。这些活动由于学生自己已自愿承担了参加这些活动的义务,因此就不能再实行自愿参加的原则了。如团的组织生活,团章上已规定一个团员如果六个月不过组织生活就作为自动退团。团员已入了团,就是已自愿承担了这个义务,不然他可以退团。但在这里必须把团的组织生活与团所举办的活动分开来,团的组织生活是必须参加的,团所举办的活动则要坚持自愿原则,至于说团日则要看内容,如果内容是旅行、会见等活动也不应该强制团员非参加不可。上面所说的带义务性的活动,虽然不实行自愿原则,但也必须注意群众的兴趣与要求、必须讲究效果,不能议团员只是凭着组织性去参加。目前不少学校在团的组织生活与班会中都存在着次数过多,内容干枯无味,方式上总离不了报告、讨论、学文件、批评、检讨、提保证等老一套毛病。我认为:会议次数应该大大减少,团的组织生活(包括团课和发展团员的会议)每月不应超过四小时,班会、周会每月各一次为宜。在内容与方式上也应加以改进,苏联学校中团的组织生活通常是采取主题会的形式,我认为我们团的组织生活和班会也可多采取这种形式。

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

最后,我们还要谈到,贯彻课外活动自愿原则,决不是由学校发一道命令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从强制参加到自愿,是课外活动组织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从事,但也不要消极对待,无所适从,而应该把它作为改进课外活动的一个重大措施看待。学校团的组织必须大大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贯彻自愿原则的精神下搞的更加活跃,更加多种多样,更加适合群众的兴趣与要求。因此如何根据群众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活动就成为贯彻自愿原则的关键。在文化娱乐活动和知识性活动方面尤其是这样。根据现有的经验看来,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教师(包括教研组等机构),各种社团、小组和班级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加强对各种社团、小组工作的领导,使他们能在满足其成员的特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面对全校搞一些群众性活动,同时也需要在班级广泛发展兴趣小组,当然这些经验还是很不成熟的,真正成熟的经验还有待于各校在贯彻自愿原则后进一步摸索和创造。

时事学习和广播怎么办?

一般说来,自愿原则的贯彻并不需要作长期周密的准备工作,问题主要是没经验,而经验只有在实验中才能取得。因此不能把没有经验作为拖迟贯彻这一原则的理由。但有些活动必需先拟订一套代替旧制度旧办法的新的办法(哪怕只是初步的)或事先作一定的准备工作才能贯彻的,譬如时事学习和广播就是如此。

时事学习方面目前还有少数大学和大多数中等学校均是实行读报制度,这种制度除了带有强制性(如规定所有的学生到时均必须集中来听,而且要记笔记等)外,还有效果不高,花费学生(尤其是读报员)时间精力很多等缺点,因此应该取消。但取消后必须要有新的一套办法来代替它,如除了强贴报纸供大家阅读外,每学期作两、三次时事报告:每月举行一、两次小型的时事学习活动,如时事小讲座(大学生中可由同学自己或请研究生、政治理论教师讲,中学可采取班主任定期向全班学生作时事讲话的方式),好消息报告会、时事讨论会或辩论会等。此外还可以组织时事学习小组,由时事学习的积极分子自愿组成,他们并可面向全班同学作些时事宣傅工作和上述小型活动的组织者,有了这些新的制度和办法,同学们的时事学习就不致因读报制度取消而受到削弱。

校内广播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在学生吃饭时进行,另一种是定时要学生一律到教室坐着听。两种都是带强制的。实行自愿原则后,后者可以取消或改为自愿收听,前者虽可以不取消,但内容应以歌曲等能恢复疲劳增进学生食欲者为限。不要再在吃饭时勉强大家听时事和一般批评表扬等广播。校内广播作这些改变后,黑板报、壁报的质量就必须大大提高以使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原来依靠广播的许多通知,也可改为文字形式。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管理水平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15-03

大学生课外活动是高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通过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又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与一般的本科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相应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外活动在活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也应表现其个性和要求,因而,对此进行针对性研究,努力探寻提升之路意义显著。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的特殊意义

由于其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及形式的特殊,使得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是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应用技术操作为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尽管目前的高职各专业的课堂教育都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但是课堂教育毕竟时间有限,开展教学的形式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实践,除课堂外还应该有其他的形式,如果学生课外活动组织能够紧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就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其中,通过举办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竞技比赛活动,还能够让学生借助这样的平台检验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己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举办综合性的酒店服务知识和技能竞赛,也可以举办铺床、礼仪等单项比赛;导游专业可以开展导游礼仪风采竞赛和演讲比赛。此外,学生课外活动形式灵活,能够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以做到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外活动在学生专业培养方面往往能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更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使得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兴趣不高、自律性不强,学生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生动,对于学生的兴趣能力培养和学生管理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1 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兴趣的养成需要有效的引导和激发。高中的学习很难有专门系统的学习兴趣培训,对于普遍欠缺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没有学习兴趣,学习难上加难,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引导和兴趣培养更为迫切。

2 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是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有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很难像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尤其是一本院校的学生一样较为自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没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导,学生极易在网络游戏、恋爱、喝酒等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事做,有正事做,从而避免学生在一些无意义的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乱生事端,间接实现了学生管理的功能。

二、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实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学生课外活动过多过滥

一些领导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抓学风建设太难,见效慢,相反学生课外活动见效快、成绩明显,尤其是学工处、校团委等这样一些主抓学生工作的部门觉得,不多搞些活动就没有办法突出自己部门的重要价值,所以,尽量多上些活动,而且个个活动搞评比,不仅比质量。更比规模,比影响,希望个个活动都是重大活动,个个活动都是精品活动,不仅学校层面搞、各系部也要相应落实,学校搞演讲比赛,下面各系也要搞,不然没有办法选拔队员。一些学生干部也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觉得活动越多自己锻炼的机会才会更多,不是求质量而是求数量,感觉没有活动自己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一些活动甚至仓促上马。目前,在高职院校,元旦、五一等节庆活动;党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名目繁多。学生活动过多不仅使得活动本身的水平难以有效保证,而且,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受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课外活动变成“课内活动”,因为活动太多,学生请假参加活动不可避免地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重组织、轻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质量不高

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希望自己的能力有实质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自身会通过努力获得一些上台经验,也会对自身能力进行突击提升,但是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一般很有限。当前,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不理想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学生课外活动太多,一个赶一个,紧凑的安排使得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多数效果不佳。二是现有专业指导人员不“专业”。目前,指导开展学生活动的主要多团委和辅导员,这支队伍组织策划能力突出,但不同的活动,专业能力的要求不同,演讲、礼仪、辩论,尤其是一些更切合学科专业的活动,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参赛选手的水平没有办法有效提升,活动水平自然很难保证。三是尽管有一些活动也时有专业教师指导,但是,多是临时邀请,人员也不固定,更缺乏相关制度的保证,指导一般是无偿的,这就使得本没有义务的专业教师要么托词不受邀,要么勉强应邀也难以尽心。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课外活动搞完就过去了,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后也很难想起自己到底通过活动得到了什么,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并不鲜见。

(三)学生课外活动与专业培养和学生需要脱节严重

1 活动与专业培养脱节。其一,活动与专业培养计划脱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只有三年时间,加之目前学生的实习一般都延长到了半年至一年,学生在校时间学习时间很短,因而专业培养计划对课程的安排也往往很紧,一旦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活动占用课内时间的情况就会出现,不仅使得专业教学教师对此意见很大,而且,学生的正常学习也受到影响。其二,活动与专业能力培养脱节。目前。学工人员的教育背景与现有系部专业多不对口,但培养专业能力的课外活动却由他们策划、组织实施,如此,一些活动往往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显著。

2 活动与学生需求结合不够。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学生课外活动还担负着对学生价值观、情感、人际关系、沟通、情商等方面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90后”,思想开放活跃,个性差异大,这样的特点使得专门针对学生兴趣成立的各类学生社团组织更有天生的优势。但是,在教学任务重,时间安排紧,同时学校和系部又乐于多上活动的情况下,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被挤占,功能被严重削弱。加之,学校和系部组织的活动更注重竞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一些活动在求规模,要影响的目标下,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要参加,学生“被活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四)学生课外活动经费普遍短缺

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的经费与教学经费一样一般是根据系部学生人数多少按人头进行划拨,这样的划拨有―定的科学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1 经费划拨标准没有跟社会和学生活动形势发展相应调整。一些院校,划拨的标准多年不变,与此同时物价却在翻翻,学生活动也较之之前增加不少,如此,同样的经费显然不能够满足时下学生活动的基本需求。

2 学工部门和系部之间经费负担责任不清。学工认为学生活动不只是学工的责任,搞好学生课外活动同样是帮助培养学生,系部应该有相应的支持,所以按人头确定拨款标准时常有所保留,系部则认为既然有专项的学工经费就没有必要由系部经费支持。所以,现实是,遇到开明的系主任学生活动得到支持多就好开展,遇到不理解的系主任学生课外活动的经费就常捉襟见肘。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水平的路径探析

(一)统一认识,明确活动指导思想

课外活动有明确的活动指导思想不仅可以使学生课外活动安排做到更有计划,而且也使得活动的策划具有主线,能够有效加强活动的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思想应该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突出活动的思想指导意义。切忌在思想方面背离大方向,不然办的再好,活动效果也是负的,要注意避免一些充满庸俗内容的活动占据学生课外活动舞台。二是学生课外活动应该紧紧围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辅助专业教学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做到学生活动与专业培养有效衔接,与学生需求有效结合。三是重质量、走精品路线。高职专业教学任务重,实习时间长,课外时间有限,各种活动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每个系做好一个精品活动,学校层面做好一到两个精品活动已是不易,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个个都当重点做。

因此,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立足教学和学生实际要求,重质量、树精品,做到活动与教学相衔接、相协调;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二)制定好年度活动计划,科学统筹、合理安排

学生活动的安排既涉及学校层面。也涉及各系部;既涉及学工、团委等专职学生工作部门,同时也涉及宣传、教务、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各高职院校应确立学工处或校团委为牵头部门,在与各职能部门,各系部充分沟通的后,对于一年度需要活动进行汇总。这样做有几个好处。其一,避免活动一段时间过于集中,另一时间又过少,有利于活动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二,有利于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指导协调。其三,有利于各系部制定工作计划,对活动进行提前充分的准备,不至于一个活动没有结束,另外一个活动突然冒出来,以至于疲于应付。当然,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应注意预留一定的空间,以备上级部分临时安排任务之需。

(三)建立事与财相对应、相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

俗语有云:“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反之也是,有多少事则要多少钱,事少财足,有浪费之嫌,事多财乏则难成事,因此,建立与当前学生课外活动相对应、相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对于课外活动有效开展必不可少。

1 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合理、动态的评估。需要多少钱,先要了解有多少事。对学生课外活动评估可以学生课外活动的年度计划为基本依据,通过对活动计划中的各项活动逐项的评估,计算年度所需经费,一般而言,学校的预算拨款也是以年度计,这样就较为方便。不过,在采用这个作为依据的时候需注意几点:(1)评估主体应是熟悉学生活动情况的相关部门,并且应该征求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各部门、各系部的意见,做到充分沟通。如果学生活动预算是包含在系部预算中,那么,系部做预算的时候也应该及时征询系部学工人员的意见。(2)以年度计划作为预算根据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因为,一般制定学生课外活动计划都会为少量难以预计的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相应的经费确定时也应有所考虑。(3)评估应是动态的。学生课外活动年度计划正常情况下都会有所调整,在每一年的评估时尤其应注意这个问题。此外,评估活动时还应该考虑到社会物价水平的波动情况,做到动态估值。

2 明确学生课外活动的经费责任主体。无论是学工经费单独支持学生课外活动,还是学工和系部共担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和责任,一般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学工和各系部共同协商,通过制度形式来确认。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学工和系部扯皮而学生课外活动“受害”的尴尬局面。

(四)建立专业的指导队伍,加强活动指导,有效提升活动水平

学校学工各部门,各系部可以结合自己的活动计划,在全校的专业教师或者社会中有专业才能的人士当中选聘课外活动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聘用应做到:

1 有针对性。不同的活动专业指导的内容不同,一般而言,活动与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是相对应的,礼仪竞赛请教授礼仪课的知名专业教师做指导是对的,但要请教思政课的教师就明显不妥。

2 队伍相对稳定。指导教师相对稳定,这不仅便于联系,安排指导时间,而且,活动本身对指导也是一种锻炼,指导越多经验就越丰富,指导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相对固定下来后还可以在校团委或系等与学生活动密切的单位设立专门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大学生各种具体的课外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3 有偿指导。一般而言,除非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部分,专业教师没有强制的义务来帮助完成学生课外活动,通过有偿的方式肯定教师的劳动付出,能够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对此,学生活动的专项经费中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予以支持,系部也可以考虑对在校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计算工作量并计酬。

(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强化学生社团功能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课外活动 分层分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职业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当今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不但要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创新等方面全力推进,还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紧抓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创新与管理创新,不断地吸引学生参加适合自己发展、有利于自己进步的课外活动。

一、我校课外活动现状分析

1.活动组织轻率混乱。

我校团委利用PU平台,对学生活动进行了动态的跟踪和管理,但是在活动组织的源头上缺少投入,缺乏重视。一些班级学生为了凑满积分,自发组织一些质量较差甚至影响恶劣的活动,比如一些学生把打牌比赛申请为课外活动,邀请全院学生参加,这会导致学生误解大学生课外活动,认为参加活动都是应付交差,没有任何实效性。

2.活动过程缺乏监管。

我院许多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弱,虽然申请了PU平台的活动,但是刷完积分过后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就提前离场,或者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发生中途离场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果放任这样的情况不监管,只会让学生“有恃无恐”,与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完全相背离。

3.活动缺乏总结创新。

活动结束后很少有人思考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以后还要不要开展此类活动,以后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等问题。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比如“科技竞赛”、“文化艺术节”、“心理研讨会”等缺乏专门的教师指导,这样只会导致我校开展的活动缺乏科学性、指向性,试问学生如何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二、实行分层分类课外活动的意义

1.针对实际情况,推进特长培养。

从班级的整体情况出发,我们会发现班级往往有这样的三类学生:第一类学生,热爱学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类学生,表现一般,但是大多数的集体活动都能参与;第三类学生,学习较差,对班级事务、各项活动从不关心也很少参加。如果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同样活动,第一类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第三类学生就会出现“吃不下”的现象,这样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行“课外活动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增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三种类型学生制订不同的课外活动构成方案,比如喜欢学习的,就让他多参加科技竞赛,技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就让其科技、文艺、公益类的活动都参加,争取全方位发展;厌学的、自控能力弱的,就让其多参加公益活动,让他在奉献中学会成长,这样就增强了课外活动开展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增强了社团老师对活动的指导性,更贴合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3.促进我院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外活动分层分类”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创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课外活动进行分层分类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武器。

三、分层分类课外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

1.成立工作小组,落实工作细节。

课外活动改革方案如何能实施下去,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队伍做保证。我院成立了一支以党总支书记为首,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任课老师全员参加的组织队伍,确保改革计划的实施。党总支书记负责整个方案的决策规划,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整个方案的细化与落实,任课老师则负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方案又好又快地进行。

2.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辅助分类。

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将学生分为科技型、全面型、特长型三种类型。科技型的学生要求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专业动手能力强,希望接受更多更新的专业方面训练;全面型学生主要定位于那些在班级中不一定优秀,但是能够全面发展,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表现得比较均衡的学生;特长型学生主要指那些有特长,但是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不一定好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打电脑游戏获奖,有的学生参加创业取得一定的成绩等。

学生分类工作主要以学生自愿报名与班主任推荐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套餐,但是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会怀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是对自己不够了解,所以我们要求班主任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选课套餐”。

3.根据学生需要,设置选课套餐。

我们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制定了三种选课的套餐,希望通过具体套餐的设定,让学生的课外活动选择更具有指向性。以下套餐按照每学期修满30个积分计算:

套餐A:科技类15分+文体类8分+公益类7分(科技型学生选择)

套餐B:科技类10分+文体类10分+公益类10分(全面型学生选择)

套餐C:公益类15分+文体类13分+科技类2分(特长型学生选择)

其中结合我院PU平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技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学术创新、技能培训、实习创业类活动;文体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文体艺术、身心发展、道德修养类活动;公益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其他类的活动。加强学院工作和学校工作的相互融合,提高工作效率。

4.以品牌活动为主线,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合理的选课结构的前提下,我院还针对每一个年级的群体增设了一些质量较高、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比如大一学生刚进校,我们可以组织“电子积木趣味拼装大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内容有趣、形式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督促学生加强英语学习;大二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已经涉足较深可以组织“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富士康助理线长的选拔”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加强对顶岗实习的准备。对于即将要走入社会的大三学生,可以开展“主流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增强其就业意识,督促其对求职做好准备。

5.加强跟踪管理,落实考核要求。

在方案实施中,我们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总结才能确保方案朝正确方向发展,工作小组应该对每一次活动进行研究与总结,不断调整计划,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其按照已制定的标准选课,必须依据套餐标准修满学风,如未能修满上述要求学分的,下学期必须补齐。该方案的评价标准以学校PU平台统计结果为准,由院学生会秘书部同学统计。

在新时期,要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学校就应当更加重视和切实搞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把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规律,吸收其他院校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运行机制,使我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沈慧.应重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

[2]刘汉英.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四种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

[3]江琦.对A大学学生课外活动的分析与建议[J].考试周刊,2011(79).

[4]王强庆,薄建柱,司福利,崔向军.大学生课外活动评价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7篇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二是开展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法制教育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则是对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二者合二为一的目的,就是帮助高职生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态度和法律意识。然而,以往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往往重形式,缺规划,轻效果。在校、系、班级中,看似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往往由于都是学生社团或是班级干部负责组织开展的,缺少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指导,法制教育课外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有些活动内容重复,有些活动内容空洞,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难以激发高职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效果欠佳。

本来45分钟的教师满堂灌的法制教育课堂教学,就造成埋头记笔记的高职生倍感疲惫和消沉,让他们在课后再面对这种分散、零星,且质量不高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着实难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高职院校应整合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加强领导和管理,将分散、零星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统筹起来,纳入到学校德育整体工作计划中,将法制教育课外活动与法制教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突出法制教育的主题性、阶段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教育,指派法律专业教师作为法制教育活动的指导老师,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补充和扩展作用,提高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实效性。

二、开展高职生法律教育课外活动的几个重点

高职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他们的法律意识无疑对我国法制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推动。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在开展高职生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将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在开展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时,应结合当代高职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他们实际生活中的需求,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安全法制意识的培养。由于高职生的生活阅历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生活在学校和家长的庇护下,独立生活的机会很少,思想过于单纯。进入高职院校后,大多数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薄弱,没有主观意识去保护自己的弱点明显暴露出来,以至于在高职校园里时常会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如每年新学期到来,总会有人到新生宿舍传销物品,由于缺少防范意识,待销售人员走后才发现宿舍丢失了手机和钱物,甚至是笔记本电脑;有些学生为了自己的便利,不顾校纪校规,私自使用违章电器导致宿舍发生火灾;还有近年来大学生人身侵害事件频繁发生,我院也发生几起高职生被抢劫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强。见到陌生人搭讪或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缺乏应变能力。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时刻保持安全法制意识,要有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对无法预料安全后果的事坚决不做。只有增强高职生安全法制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高职院校的危害事件就会减少。

2.法律信息辨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网络,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无限的扩大。高职生在接受网络带来的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思想和身心健康的影响。由于网络的无限空间和高度开放,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思想、心理养成正处于活跃期的高职生无所适从。由于他们法律信息辨析意识和能力不高,对信息选择的基本能力及辨别能力、调控能力过低,面对大量的信息难以进行正确选择,容易受控于网络消极、诽谤、色情不良信息的影响。如有些高职生盲目信崇西方国家一些偏激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思想逐渐西化倾向;有些高职生从众心理严重,面对网络谣言或诽谤的信息,喜欢随从大流。如在2013年“人肉搜索”导致广州一名高中生跳河自杀身亡事件中,部分高职生认为“人肉搜索”是伸张正义的表现,盲目跟帖表示支持和维护,诸不知“人肉搜索”曝光了个人隐私,对造成的后果要承担侵权责任。对一些引起公众关注的典型信息案件,应给与学生正面的分析和解释,以帮助学生提高法律信息辨析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在五花八门的信息中有自己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在关注事件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接收相关的法律信息,主动了解信息背后深层次的相关内容,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主动法律意识的培养。由于受学校和家庭法律教育局限的影响,大多数高职生法律意识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这种被动的守法,往往是被片面理解的守法,如有些高职生把法律等同于刑法,把自己学习法律的目的仅仅局限于预防违法和犯罪上,把法律看成惩处犯罪工具,而忽略法律也是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这种对法律学习偏颇的思想影响了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高职生不多。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义务与权利的关系,把守法教育与用法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高职生自身主体意识,提高他们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高职生法律教育课外活动的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主渠道教学,受到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固定教室的限制,课堂法律教育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整合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搭建运用法律知识平台,营造法制教育校园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规范,凸显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是提高高职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有规划,分阶段,定主题

根据高职院校以往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将各系、各年级、各班级分散、零星的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整合起来,将其统一纳入学生常规的德育系列教育活动中。加强对法制教育课外活动的领导,有计划、分阶段、定主题的开展法制教育课外活动。1.有计划,指在学校层面,全盘考虑学生法制教育课外活动内容及形式,将其归纳在学校德育整体工作计划中,让法律教育课外活动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并能得到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便于实施和管理。2.分阶段,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立法制教育阶段目标。如一年级以学法教育为重点,结合新生军训和新生入学教育,以学生遵章守纪养成教育为主,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二年级以守法教育为重点,以案例分析为主,增加学生对法律认识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开展学生法律意识和心理健康调查,对思想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三年级以诚实守信、用法教育为主。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就业、创业实践,教会学生敢于并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3.定主题,指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活动。如“法制教育月”、“安全教育月”、“法律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定主题,让主题为学生学法服务。由于主题突出,活动目标明确,容易增强活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搭建运用法律知识平台——多实践、走出去,请进来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社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学生搭建运用法律知识平台,增加他们参加法律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法律体验中学会用法。1.多实践。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的为学生搭建运用法律知识的平台,为学生增加法律实践机会。如在学生中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咨询服务协会、学生法律社团等,建立与法律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化解学生违纪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公开处理学生之间、校生之间的纠纷问题;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专题讲座等活动。2.走出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关法律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教育基地和戒毒所;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勤工助学等机会,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3.请进来。请有关专家到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案例分析;与有关部门组织法律现场咨询会,为学生解答劳动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就业陷阱、创业贷款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和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

(三)营造法制教育校园氛围——抓宣传,多方位,讲典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及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设法营造法制教育校园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中成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1.抓宣传。利用各种现有设施,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法制教育氛围的熏陶。2.多方位。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在校园范围内全面推行法制教育。如建立健全学校各部门规章制度;张贴教室、宿舍、食堂、会厅等管理条约;设立法制教育校园网页,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处理和解决学生在学籍管理、违纪处分、贫困生资助、评优评先、学生纠纷中遇到的问题。3.讲典型。收集本校历年来学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安排教师参与任课班级学生讨论。以学生熟悉的身边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些案例作为学校层面法制教育的反面教材,对在校高职生有着警鸣教育意义,对营造校园法制教育舆论氛围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总之,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根据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课外活动与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外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提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8篇

一、教学实习对于音乐师范专业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明确提出师范专业学生必须有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因为教学实习对于音乐师范专业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在音乐师范教育体制中,与组织招生、实施教学、毕业分配等環节一样,是音乐师范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環节。教学实习在整个音乐教育体制中之所以重要,基于以下认识:1、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没有实习環节的音乐师范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3、学校应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心理准备,经验积累提供机会;4、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专业方面和教学实践方面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促进今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工作;5、实习也是体现学校教育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信息的反馈渠道,使学校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而,我们应该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院校音乐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二、教学实习中的具体运作

笔者通过这些年对实习学生的指导,认为在实习工作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应依照以下的基本思路,层层落实、環環紧扣:

(一)认真做好实习动员,充分做好准备

实习动员标志着整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实习动员必须概括性地明确下列问题:1、实习的意义何在;2、实习的目的是什么;3、实习的任务是什么;4、基本要求如何;5、具体怎样安排等。通过明确上述问题,使同学们加强认识,明确任务,对整个实习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二)制定实习计划

实习计划与总体动员精神相统一,是总体精神的定性、定量、具体化过程的结果。实习计划一旦制订出来,对整个实习就发挥着最直接、最具体和最有权威性的指导作用,实习工作严格按“计划”进行,由于整体教学实习有总体、个体层次之分。所以,首先要做好总体计划,其次要做好小组计划,再次还要做好个人计划。

1、总体计划

总体计划是在认真领会有关精神、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实习学校情况、以及有关教学对象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是总体精神的具体化。

2、小组计划

每个实习点就是一个实习小组,因而要结合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小组计划。小组计划要求在所在实习学校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协同实习小组成员共同制订,作为实习生开展实习活动的依据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要分工明确,各有侧重。

3、个人计划

依照总体计划和小组计划,每个实习生必须通过认真思考、精心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计划。主要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教学对象;加强针对性,防止盲目性;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习惯。

(三)组织实习计划的实施,突出中心環节。

组织实习计划的实施、全面开展实习活动是整个实习过程的中心環节,也是教育实习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实习工作全面铺开,取得好的收效,应该分四步走,使课堂、课下,校内、校外等多项实习活动環環紧扣,井然有序。

第一步——见习听课。虽然,实习生在学校的课堂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中、小学课堂知识,以及教材、教法等知识,但没有上过讲台,实际教学经验还是“零”。所以,开展见习听课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见习听课活动一般可在实习学校或非实习学校听有经验的音乐教师上课,这样能使实习生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得到初步了解,为实习生上好第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步——上课。鉴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实习就成为整个实习活动的中心環节。通过上课获得中、小学课堂教学经验也随之而成为实习的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对上课应提出如下要求:认真撰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书面形式,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所以,实习生要围绕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备好每堂课;课时量上,实习期间每周每人必须完成四学时以上的课时;教学质量上,应努力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标准。一是目的要明确;二是内容要正确;三是方法要得当,富有启发性;四是组织要严密紧凑;五是气氛要活跃,积极性高。

第三步——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开展好课外活动对于扩大音乐教育范围、推动音乐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充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应抓好合唱队的组织与训练、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兴趣小组等音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第四步——个人、小组总结。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每位实习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获得一些收获和感受。然而,这些还仅仅是一些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为了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有必要对这些感受作具体的分析并整理出来,作为改进问题,逐步提高的参考。每位同学都必须在实习结束之际,写一篇有一定份量的个人实结。除做个人总结以外,小组成员还必须经过讨论,写出小组总结。

(四)实结汇报

总结汇报是整个实习过程的最后一个環节,通过总结对整个实习活动给予全面分析评价,既要总结好的经验,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

总结要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结论:1、组织领导情况;2、计划执行情况;3、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需要的结构情况;4、主要存在的问题;5、今后应着重改进哪些问题等等。

做好总结汇报的作用表现在:1、认识过去,开拓未来,承上启下;2、反馈社会需求信息,不断改进;3、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实习管理水平。

三、对今后音乐师范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和建议

《若干意见》提到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种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必然也会对原有的音乐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带来影响,为今后音乐师范专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专业教师要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适当的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指示,这里主要谈谈对音乐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建议。今后的课程设置还应充分体现师范性,一专多能的主要特征。一定要遵循师范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课程设置除了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政治文化课程外,还需注重对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1、把音乐技能个别课的学习方式与集体的艺术实践形式结合起来。如“声乐与合唱、器乐与合奏”,培养和提高学生担任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组织能力和辅导能力。2、把音乐技术理论课的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如“和声与即兴伴奏”,让音乐技术理论更好的去指导实践。3、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请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讲学。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调查当今有关中小学及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的情况。4、把现代技术与音乐教学充分结合,如“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这样能够增大信息量,拓宽音乐课的天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小学,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2]涂珍梅.浅谈高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第10篇

一、音乐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四周或六周不等。内容是教授初中一、二年级的音乐课,高中音乐欣赏课。实习项目包括:见习、试讲、授课、组织课外活动、实习班主任等。一般程序为:一至二周的见习、备课和试讲,上课四周,最后一周成绩评定、总结与上课同时进行。期间可穿插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和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内容会根据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实习效果也与学校的实习管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安排管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各校的实习效果是会有一定差异的。虽然目前的教育实习还不够完善,但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仍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他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就其作用而言,可归纳为三点:1. “桥梁作用”,即由知识接受者――知识传授者――教师过渡时的连接作用。经过这一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入中学教学工作实际,对音乐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由接受知识向传授知识过渡。2. “检验作用”,即对学生所学到的理论与技能的实际检测作用。在走上讲台、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更清楚地懂得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程度。3. “定向作用”,即为今后学习明确方向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们会深切感受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所负有的责任,会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知识的不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并自觉地修正和补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过程,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1. 时间相对集中且时间较短,每名实习教师一般仅仅能上4―6节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实习时间集中安排在临近毕业的第七学期,不利于教育实习中所发现问题的及时纠正。2. 形式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实习为主,课外活动则因校而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在此期间得到充分地施展和锻炼。3.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4. 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实习学校在条件和师资方面与要求有距离,直接影响实习效果。5. 对教育实习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很薄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教育实习的作用。加强教育实习的理论研究,对其内容、步骤、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实习改革方案的构思

(一)时间安排

增加见习时间,把原来时间相对集中的“集中式教育实习”改为时间相对分散的“分散式教育实习”。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见习活动,组织学生到音乐教学搞得好的中学去听课,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了解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认识、调整自己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机会,明确学习的方向。见习过后,一定要认真地组织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切忌走过场。实际实习的阶段仍要保留,在时间长度上可以适当调整,要保证学生实际上课时数,每位实习教师最好上8节课左右。这种实习方式在国外一些大学中早已实行,如美国迈阿密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教育家尼古拉斯教授来华时曾介绍过该校的实习情况,他们的教育实习就是以这种“分散”的方式进行的。

(二)内容更新

教育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标准》对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几方面赋予了新理念、新内容。内容标准是《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到新的教学思路。教育部随即编写推出了新的音乐实验课本,在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试验区试用。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材改变了以往“音乐知识、视唱听音、学唱歌曲、思考练习”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难度虽没有增加,但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更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共同参与,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来完成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些更新和变化,对音乐教师和实习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师范音乐学专业的音乐教法课程,应该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内容融入其中,尽快与其衔接,以便在实际教学实习过程中使实习学生能够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课外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是锻炼实习教师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实施新《音乐课程标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应提倡并大力开展。实习教师可以帮助实习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例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合唱团、舞蹈队、小乐队的排练、演出等,他们可以担任策划、导演、创编、伴奏等多项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但极大地锻炼了实习教师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对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有益处。通过帮助实习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可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突出实习教师的个性化能力,与教学实习基地的教师、学生产生互动,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实习基地的稳定亦会起到良好作用。所以,组织课外活动对于实习教师来说,是锻炼他们综合素质、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班主任工作

实习班主任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复杂的班主任工作,可以增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路,为搞好班级工作和音乐教学打下基础。这是锻炼实习教师全面能力的良机。因此,应该尽量给实习教师创造完成实习班主任工作的机会。

(三)步骤方法

教育实习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即:校内实践、阶段见习、实际实习。教育实习应提前进入,分布在三年(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体会―再实践―再体会”这样一个不断实践和反馈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校内实践是实习的“先序”活动,可在校内进行,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与实习相关的活动,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阶段。通过观摩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学资料,举办学生的教学技能竞赛,组织各种学术报告、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阶段见习是到中学或职高去观摩音乐教学,每学期1―2次,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基础教学实践。实际实习是相对集中的实习,仍在第七学期进入实习学校,真正承担教师的角色。

(四)相关课程

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这就涉及到实习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掌握,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和声、合唱指挥、即兴伴奏、舞蹈编创、曲式与作品分析、小型乐队编配等,学生一定要学深、学透,熟练掌握。在教学中要确保这些课程课时量的饱满,根据需要可增加某些课程的时数,并重视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实施。同时,还要注意这些课程的相互衔接、搭配和结合。例如:自弹自唱技能是声乐与钢琴课的结合;即兴伴奏能力是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与钢琴课的结合;合唱排练是声乐与合唱指挥课的结合;乐队的配器和组织排练是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同小型乐队编配的结合。学好这些课程,着重理论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对将来承担起音乐教师的工作会大有益处。

以上是笔者通过实践、学习和观察所得到的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想法。教育实习的改革势在必行,希望有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来关注、探讨、研究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育实习,使之在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出它的特殊功效,确保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成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素质全面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实习计划书范文 下一篇:白酒销售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