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30 23:17:40

节能基础知识

节能基础知识篇1

引言

基础与临床相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按照基础医学教学的整体布置,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与附属医院相关专业的全方位合作,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査房,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一流医学院培养一流医生的要求。

1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现状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髙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料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教学重要性分析

由于基础和临床老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会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案例,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同,但由于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基础教学中,如果能将临床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有些知识点早点融入,尤其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早点开始,对医学生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

目前很多大夫在看病时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症状学的内容没学好。如果症状学的基础扎实,大夫在分析诊断疾病时的思路就比较宽,思考的范围就比较大,就不容易漏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很精确。

临床医生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临床思维培养过程,这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从住院医生才开始培养,而应当从基础阶段就开始。临床思维过程,就是综合分析的过程。

—个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如头疼头晕不全部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呼吸困难,可能是心衰引起的,也可能是哮喘引起的。对于一种疾病也要把具体的发病部位讨论清楚,如心衰有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鉴别,找到各种具体发病部位的证据,要找到临床诊断上的支持点和不支持点。左心衰竭有哪些证据?右心衰竭有哪些证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是否支持左心衰竭?是否支持右心衰竭?然后得出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还是全心衰。如果做出肯定的判断,则一定要有肯定的理由,做出否定判断也一定要有否定的理由。只有这样细致的分析,今后遇到问题才能知道如何分析。

3对策与建议

当前基础医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临床医学脱节是多方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两者的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差异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差异性,并把两者的教学尽可能地融入到一起,以此打破传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教学模式。

为了尽可能的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入到一起,在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时应让基础教学教师到临床科室病房进行临床实践,让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到临床治疗和病例讨论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异同性,这样能够帮助基础医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自身的临床知识量,并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教授给学生。同样的,也可以安排临床教师参与到基础教学过程中,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备课听课,教学调研活动,以此增加他们的基础医学知识量,这样临床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补充一些临床疾病的相关理论依据,让教学更有说服力。

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相关的临床医学的知识讲座,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在临床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对各门临床课程适当压缩部分与基础相重复的内容和课时数,由基础教师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开设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主要采取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为中心,以问题(疾病)为牵引,综合相关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对某一器官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机制、病理改变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讲解,从而强化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出发,组织一系列基础研究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进展性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结束语

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都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基础医学教学是医学教学的前提,临床是医学教学的实践。两者是不能够相互分离的,缺少其中一方的医学教学都是不完整的。基础医学教学是当代医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医学院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在学习其专业课前必须要学习的。基础教育是医学知识的首要前提,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节能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音乐基础知识教育;重要性

管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悄然步入中小学教育课堂。“从实施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几点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向问题。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学校艺术的主人。”①中小学管乐团建设已成为较普遍现象,而在乐团建设与教学中存在一些微博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注重乐器技能训练,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或者是先乐器技能教学,再回头补习音乐理论等现象,这无疑成为管乐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直接障碍。任何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都应先充实其音乐理论知识与视听能力,为后续的其它音乐技能培训铺好前行之路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

一、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是关键

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习管乐也是如此。人才培养取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着管乐团建设与发展方向与速度,打好音乐基础是中小学管乐团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乐手必须有好的音准观念。在演奏之前先有音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发出正确的音高。而音准感是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只有乐手们具备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音准观念,乐队音响才有融合的基础”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先开设音乐基本乐科类课程,或与最初级的管乐吹奏技巧课程同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开设相应程度的乐理、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管乐曲赏析等课程。通过乐理课程教学,掌握相应程度的音乐基础理论,从理性上认知乐谱、节奏、音程、和弦等知识,通过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从感性上、听觉上把握音程关系、音高概念、音乐流动的方式等,通过管乐曲赏析了解管乐器的性质、音色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从乐器—音乐—乐器本身有较为立体的认知过程,为学习乐器技巧与乐曲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乐科知识技能是管乐技巧训练与作品演奏的基础

中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所处初识阶段,远达不到管乐演奏要求的高度,在正式开始进行乐器教学训练之前,有针对性、选择性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及音乐视、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有一定难度,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应选择必用内容,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授音乐理论知识。1.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高低等章节可以放在视唱、听音、节奏节拍训练课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应作为课程设置首选内容。2.音程、和弦、大小调式章节属必选教学内容。管乐器最基本的单一技巧训练与音高、音的长短和节奏节拍等理论知识及技能紧密相关,紧接着的简短乐句、乐曲的练习更需要以音程与大小调式理论知识为指导,这些内容可以稍稍滞后。3.和弦相对中小学生比较生僻,有一定难度,但管乐团是合奏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织体概念。在进行和弦教学时加一点和声织体的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引导学生理解和弦与和声的关系及含义,便于学生进入合奏思维模式。

(二)音乐视、听教学与技能训练

修学乐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视听能力。以恩施州硒都小学管乐团教学为例,学生看到一个符杆朝向变得与之前所见的不一样,就不认识音符了,这明显说明学员音乐基础知识的不完整性。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1.在学习音的高低时掌握五线谱的组成。其中包括对线与间的关系、调号的认识、各种谱号的区别等;2.在讲授音的长短时认识音符。包括音符结构、符槓与时值的关系、符杆的朝向及节奏节拍的训练等;3.结合音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唱音阶、进行识谱视唱训练;4.强化识谱视唱练习、听音能力、节拍节奏的把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视谱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乐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基础知识的关系

管乐团是由不同的管乐器组成,不同的管乐器因为音域各异,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上有各自的轨迹,在进行识谱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其所学管乐器主音的位置。例如:长笛的中音do在五线谱的第三间,单簧管的中音do则在五线谱的下加一线。针对这种知识性问题,如果没有先前的音乐理论知识作支撑是无法一下说得清楚的。再如管乐团在前期教学中忽视了基本乐科的教学,或者说基础知识和视听技能不过关,学员在管乐技巧训练中会出现识谱能力太差,视谱速度跟不上,吹奏乐曲结结巴巴、错误不断,缺乏音乐连贯性,更别说有表现力。如此状态,就必须回到起点进行识谱,视唱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管乐团教学应把基本乐科教学放在首位,奠定牢固的音乐理论技能基础,严格要求学员多听多唱、熟练掌握识谱、唱谱、视奏方法以适应乐器技能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训练中应多采用儿歌五线谱版本视唱,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乐感。

三、由直观的管乐演奏赏析教学引入管乐合奏排练

学员在乐器基训时只熟悉自己所学管乐器,对其他乐器并不了解。而管乐合奏是集西方或中西方管乐器于一体,开设管乐演奏赏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管乐合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大开眼界,广泛了解各种管乐器。在赏析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要点: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乐曲中运用了多少种乐曲,布局如何,音乐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其次进行微观分析,应根据乐器音色和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逐个进行引导性分析、辨识所用乐器,指出不同乐器在所赏析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强调团结协奏精神,要告诫学员所有乐器都很重要,哪怕是只演奏几个音或几小节都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相互协助才能完成一首合奏作品。通过管乐曲赏析,让学员认知不同乐器在合奏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重要性,将管乐合奏赏析教学与合奏排练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做到活学活用。

(一)结合直观赏析合理安排管乐合奏教学内容与进程

管乐团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奏,良好的合奏效果建立在管乐团高超音乐素质基础之上。在管乐团前期训练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节奏型与乐感的训练,在合奏训练时应强调速度和力度的统一性练习,在排练过程中曾遇到演奏的伴奏声部应为弱拍进,而时常因为受主旋律声部强拍起的影响而将弱拍奏成了强拍,加之速度的不稳定、不一致导致演奏音响混乱,这充分表明学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管乐团合奏排练效果与进程。所以在合奏教学排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作品的节奏节拍规律加强对学员基本音乐技能———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训练;2.对合奏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好是由简到难、先短篇再长篇,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奏教学排练内容;3.所选合奏排练作品应先赏析再排练,先有直观感知,再进行理性认识与排练实践,使合奏排练教学进程合理化、科学化。

(二)结合直观赏析了解管乐演奏的多种形式与方法

管乐演奏形式多样,有单声部旋律进行的独奏、有几个单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重奏、有单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协奏、有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相互交织的交响。在赏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多种演奏形式的管乐作品,让学员能广泛接触高水平的管乐艺术作品,做到见多识广,培养其辨别能力。在进行合奏作品演奏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节拍节奏与速度,尤其要注意弱拍起的伴奏声部,以保证整首乐曲织体结构平稳度。在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切换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一致性、音量的平衡性,对乐曲的速度、力度要有相应的处理,做好这些需要演奏成员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由小号独奏旋律引出,接着是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和低音声部,其它多声部合奏旋律紧随其后,其中各声部之间的衔接需严格按照作品要求的节奏与速度,以及对力度的把握进行演奏方能获得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布鲁诺•瓦特指出:“正确速度是能否有成效地完整表达一首作品的关键”。从排练方法上讲,在管乐合奏排练中强调音准以提高合奏的多声部协和性,强调对乐曲节奏节拍的预备性训练与准确性要求以稳定作品织体构架,强调速度力度的统一以确定作品演奏的情绪取向,强调演奏者从理解的角度调整情感变化以突出作品思想内涵。

中小学管乐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在建团初期科学、合理的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长期开设管乐赏析课程,其意义在于奠定音乐基础知识、拓展视听范围、培养独立学习管乐技能的能力,提高学员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栋.我国青少年管乐队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文炫芳.长沙市中小学管乐艺术教育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赵瑞平.中小学管乐团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网,2011,(02):165.

[4]李双珍.中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5]孙浩.管乐合奏中的问题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4):133-134.

节能基础知识篇3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 亚洲

第三节 五个重要地区

第四节 六个国家

第三章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四节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四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六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部分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部分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

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09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一、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1.全面、扎实地复习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基础知识要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应用在不断地加强。不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不考查,更不意味着学生不必要掌握,而是变相考查、深化考查。

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地理术语、地理原理,关键是理解和应用。 ①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近年来常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情境和素材来进行考查,要求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地理概念教学一要准确、全面、系统,二要进行适当拓展。

②把握原理规律,重在联系应用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等。近年来对地理原理的考查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

在复习地理原理时,一般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难点,突破瓶颈。

2.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虽然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但有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和分值比较高,其实这些知识正是学科里的主干知识。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必须弄清教材的主干知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能力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象图表技能)等。

二、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1.构建思维模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

最具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与地图关系密切。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2.重视图表分析,培养图表技能

地理图表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10年高考试卷全卷共有各类图表23幅,提高学生的图表技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审图能力也是重要的地理能力。审图的一般过程为: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

3.注意创新意识,理解探究过程

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2010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的能力和意识。

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4.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

首先是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审读文字的能力和审图的能力。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要做到“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三审:一审主题、二审材料、三审赋分。

还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主语”——确定主题,认定答题方向;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①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最好标明①②③④;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②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答案文字要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可以适当多答。

③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如自然的与人文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等等,要全面考虑。

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能区分,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平时教学关注身边、联系实际。

(1)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及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关注地方特色、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2)关注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中仍需大力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也是地理学科试题的重点内容。热点性、新闻性的问题,不必专门设立一个专题,在复习到每一个具体专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联系和联想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新闻事件,思考一下其中含有什么样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意义。

四、二轮复习进度安排与专题设置

(1)2021年2月至3月5日,复习完选修《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各2个教学案),不再进行二轮复习。

(2)2021年3月月7日——4月30日,完成必修1、2、3的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要体现跨章节和跨版本的整合,不能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我们的构想是设置13个专题25个教学案:

①地球运动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1个,日照图解读与训练1个)

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圈层结构及地壳物质循环、海底扩张学说1个;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1个)

③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专题(3个教学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1个,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个,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及气候类型判断1个)

④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异规律专题(1个教学案)

⑤水循环与洋流专题(1个教学案)

⑥自然资源及其跨区域调配专题(结合必修3及海洋地理、环境保护,2个教学案) ⑦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专题(结合中国地理、海洋地理、环境保护,1个教学案)

⑧区位分析专题(6个教学案,工业区位类型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1个,世界和中国重要工业基地1个,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东北农业基地建设)1个,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乳畜业)1个,交通点线布局与建设热点1个,城市区位因素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1个)

⑨人口与城市化专题(2个教学案,人口增长特点与人口问题和人口容量1个,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个)

⑩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2个教学案,水土流失(包括滑坡泥石流)与土地荒漠化(包括沙尘暴)治理1个,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湖、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长江流域等)1个)

⑾产业转移专题(1个教学案)

⑿空间定位专题(结合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1个教学案)

⒀等值线专题(自然、人文,1个教学案)

(3)2021年5月3日——28日,综合模拟训练

(4)2021年5月30日——高考前,考前应试心理辅导,学生自主回顾、质疑问难

节能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练习设计上应重视基础知识;变式练习;定理、性质的应用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的重要环节,也起到检查教学效果的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要体现出“理解和运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点,那就需要围绕教学内容中出现的知识点编排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有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运用所学知识中加深理解。练习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作用,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应重视练习设计,练习设计应体现基础练习和能力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全面参与,在练习、讨论、争议中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练习中培养出来的。

一、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通^类比形成方法

“巧编”自然突出“巧”字,突出题目与课堂知识点的联系以及题目的变化,并在练习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练习设计应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练习和能力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在熟练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解答上能运用基础知识去解答综合练习,巧编习题和改编题目,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中让学生在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题目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教学中,设计一组练习题:①计算(3x+2y)2、(-3x-2y)2;②已知9x2+kxy+4y2是完全平方式,求k的值;③下面的题目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从中你得到了什么规律?(a-b2)=(b-a)2、(-a-b)2=(a+b)2、(a-b)2=(a+b)2。这组练习题既是基础题,又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公式结构的认识的题目,练习的设计中从基本计算到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运用,然后再到从式子中找规律,练习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梯度,起到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的作用,学生在练习中自然能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在第②和第③小题的解答中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争议诱发学生兴趣。在练习设计上应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练习和能力方面练习的综合搭配,练习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练后反思,形成方法。

二、编排基础性练习,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基础性练习是围绕课堂上教学的知识点而设计的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解答的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课堂上教学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情况,要考虑到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解答,体现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并且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教材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便于学生比较、归纳。编排练习题时要贴近课本的例题,这样可以再一次理解例题,达到重复的效果。

(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如图,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M、N两点。

①利用图中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②根据图像写出使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目训练学生写出函数式和看图理解,加深对函授图像的认识,通过问题的变化把函数式和函数图像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解,从练习中强化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2)多进行基础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应用题练习:某服装店用960元购进一批服装,并以每件46元的价格全部售完,由于服装畅销,服装店又用2220元,再次以比第一次进价多5元的价格购进服装,数量是第一次购进服装的2倍,仍以每件46元的价格出售,卖了部分后,为了加快资金周转,服装店将剩余的20件以售价的九折全部出售。问:①该服装店第一次购买了此种服装多少件?②两次出售服装共盈利多少元?这道练习题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在贴近生活的实例中去理解,通过多个问题引导分析,培养学生写出数量关系的能力,熟练地解答应用题,达到基础训练的效果。又如计算题练习:(-2ab)÷・ 、 (a-)÷・引导学生进行a-b与b-a的互换、分式计算要先进行因式分解等的基础练习,提高学生分析计算的能力。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基础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计算等方面基础扎实,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好数学,因此不要忽略基础练习题的设计。

三、在几何教学中应多设计定理、性质的应用练习

结合定理、性质指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题目所给出的固有条件,应从条件所能运用的定理性质进行分析,例如,①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ABD的周长为13cm,求ABC的周长;②在RtABC中,∠A=90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AD=3,AB=4,则D到BC的距离是( );引导学生运用垂直平分线定理: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找出AD=DC,D到BC的距离与AD相等;又如,“已知矩形ABCD”,则可从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条件分析,找出有关的等量关系;这样可提高学生对定理、性质理解运用的能力。

四、从课程知识点设计课堂5分钟测试训练

课堂5分钟测试训练既能检查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训练学生解答题目的速度,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是一节课中重要的一环;在设计上既要体现基础知识,又要体现能力训练。如:在平方差公式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课堂5分钟练习:

(1)计算:

①(x+3)(x-3);

②(x-3)(-x-3);

③(3-x)(x+3);

④(-3+x)(-3-x)

(2)填空:

①(a+ )(a- )=a2 - 0.25;

②( )(5a+1)=1- 25a2;

③(3)(2a2 - 5b)( )=4a4- 25b2;

(3)若m-n=2 m+n=5 则m2 - n2的值为 。

(4)先化简后求值(a-3)(a+3)(a2+9) 其中a=2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平方差公式的结构,能正确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计算进行编排设计,填空题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第3、4小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体现练习设计的梯度。又如,在整式乘除法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课堂5分钟练习:①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2m + 3n=5mn B.a6÷a2=a4 C.(x2)3=x6 D.a・a2=a3;②计算:①(8x4-6x3-4x2+10x)÷(-2x);②,③若10x=7,10y=21,则10x-y= 。④若xm=9,xn=6,xk=4,求xm-2n+2k的值。练习设计围同底数幂相乘除、乘方、多项式相乘等几个方面设计练习,第③、④题是体现公式、法则的互逆使用,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

课堂5分钟测试训练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运用,从整节课的知识点考虑,有梯度地设计练习,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节能基础知识篇5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 达到喜爱音乐的目的。目前,许多教师顺应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击乐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引进了课 堂,改变了以往纯教唱的传统模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蛮有兴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学生中 间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学校,教师只图课堂热闹,花色品种俱全,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发展能力。

笔者在一所中学做过一次乐理测验:其中一项是填空题,即把《歌唱祖国》一曲的空白处填写上:

(附图 {图})

……

测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竟然把这首电台经常播放的歌曲旋律听辨、识别、默写不下来,可见基本知识和技 能还未过关。

另一题是背写《国歌》的曲调。今天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及曲调听了十几年,但测验结果表明,在节拍、节 奏、音高等方面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背写出来,这可说是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悲哀。

中学生的语文默写能力可说是惊人的,可以一字不漏、标点符号不丢的原样默写出来。我们在乐理教学上 是否象语文学科那样,以感知为先导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脱离基础知识系统深入的教学,而去片面 追求以“器乐或欣赏、律动”等为主的分割式教学,就必然会造成上述现象发生。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教学 改革也就流于形式。

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中学阶段,要在小学初步接触音的长短、高 低、强弱诸基本概念后,又能因势利导地向纵深发展,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作为基础知识课,是有规律可循 的。以下十种练习策略可供选择使用。

1.以拍为单位进行组合练习,(均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拍为单位的方法,并且了解一拍之内有哪些可能的组合形式,如:

(附图 {图})

等十几种以上。

2.划分小节、掌握节拍的概念

单个的音符并不表示音的强弱关系,也没有旋律起伏的走向,只有在节拍意义中才展示了它在旋律中的强 弱位置及作用,所以必须以拍为单位进行

(附图 {图})

3.掌握音符的时值

学生对于音符的长短(时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音符在小节内处于什么位置,该唱多少拍,则需要 认真计算,如4/4拍,它的每个小节并不都是全音符,只是相当于全音符时值的几个音,这就要求学生有对于音 符的换算能力。如:

(附图 {图})

个四分音符=5-加八个十六分音符等。这些相等关系必须学清楚,否则,学生对于一小节内为什么有这样多 的八分或十分音符的概念不清。这看来是在做数学游戏,而这一关必须过,能够自如的运用音符,才能处理好 音的长短、强弱。

4.改错练习

巩固学生知识,并且要使知识学得活,需通过练习来巩固,可做改错练习,一是音符时值的等值改

(附图 {图})

5.听写练习

先让学生听琴模唱,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简单的乐句,先把唱名唱清楚,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逐渐 扩大到4-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使学生能正确的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能够迅速得以提高。

6.填空练习

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琴声下,把强拍音写出来,把弱拍音用( )留着,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 另一种,把学生熟悉的歌曲,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校正,如:

(附图 {图})

提高书写能力,使会唱的能写出来,学生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愿意同教师配合,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 乐的兴趣。

7.用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掌握不同的节奏形态。

(附图 {图})

这种练习可演变出十几种样式,还可以让学生加上附点音符、休止符、使曲调更富于表现力。要求学生将 自己编出的曲调演唱出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在不同节奏型的变化中,体验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有欢快 、跳跃、宽广等等。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非常投入,能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与情绪联想能 力。

8.改编曲调练习

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节拍概念更深刻,可以在教学中作改编曲调的练习。如:《北风吹》选段,

(附图 {图})

(附图 {图})

改编后的曲调有力量,与原来曲调风格气质反差较大,感受到节拍的不同,便会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音乐的变体。

9.背写曲调练习

音乐也要背写?最初学生会感到惊奇;好象只有语文、外语才能背写,难怪有些学生曾经用汉字背读法, 背了一晚上的“五五五 五五五三五 六五 三二三五”(即《卖报歌》的曲调)结果一事无成。事实上,如 果学生有了基本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完全可以从背写乐句发展至背写乐段,要使学生有自信的 能力感。

10.听词记谱(熟悉的

歌曲)练习

这个综合性练习,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已知的乐理知识。只给学生一个歌曲的主音唱名,其余旋律的音高、 长短、强弱,可由学生凭记忆去根据歌词填写出旋律。这练习可建立起对大小调式概念的理解。最初,学生会 感吃力,但如果注意了乐理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学生是会有这个能力的。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 认为,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 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 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 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 ,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 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1.解放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 乐呢?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 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2.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 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 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3.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 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 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4.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 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5.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 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 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 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6.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通过对节拍形态、旋律形态、曲式形态、调式风格特征的理解,可引发出学生体态表现的欲望,也只有在 学生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经验中引发出来的体态表现,才可能容易使学生倾注热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乐 概念的形成。

普通学校的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虽属理性与技能性内容,但毕竟是艺术教育中的理性与技能性成份 ,应该在艺术性的统帅之下进行,既不能象学数理化那样偏重于概念,逻辑、计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样“ 重技轻艺”,搞成机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语文教学一般过分倚重于语言文字的阐发,而是必须着重于艺术性 的特征。

在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这三方面来进 行探索。

知识结构: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识 得以深化,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智能结构:在音乐活动中,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以及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出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 较强的学习能力。

个性特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热情、独立意识及强烈的表现创造欲望。

节能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会有《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械切削机床》等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探讨,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以下意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的多媒体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工程材料及材料处理部分教学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验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这样理论上比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形象表达。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结构的微观组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外在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够很透彻地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

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但对教师来说,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介绍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的交叉学科,它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重视实习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该围绕这一要求展开,需要创造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实习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我国生源实践基础差,生源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无实践经历,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学生,工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更加困难,难以完成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国外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实习时间都比我国长。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对“由校门到校门”的学生还要求经过半年的预科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工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摆脱验证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对许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节中的实验合并为综合实验,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放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全新的观念理论审视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英波,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机电技术,2006.01.

[2]杨树勋.现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1999:56-81.

节能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密集、涉猎甚广,其中涵盖了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民俗、艺术、饮食、地理等等领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提炼重点、梳理脉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编写教案是前提

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于所要讲授的章节做合理的剪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对于有些内容还会做相应地拓展和知识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老师如果在讲授时不分重点,平均花费时间,就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教材,同时也会使得这门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而老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炼章节重点,就能促进学生吸收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内容的广博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既有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园林建筑知识,又有大量的外国民俗知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风俗民情、地理文化知识,其内容的复杂性、包容性、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还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地认知,这样就会大大削弱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在这个方面,不少老师都进行了探索,开发出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诠释。比如在讲授中国茶文化这一章节时,泡茶用具如“紫砂壶”、“公道杯”、“随手泡”、“茶道组”等一些用具因为较为专业而不为学生熟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图片生动、栩栩如生,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加深了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囿于血色很难搞的水平,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宗教文化这一章节中,宗教的义理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那么,老师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身边存在的宗教文化现象。如从“报应”、“缘分”、“因果”等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引出所要讲授的佛教知识,从身边的现象着眼,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专业知识,为今后要从事的导游讲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还应该增设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物展示环节

基于导游人员文化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知识点非常密集,而教学对象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很多书本中出现的事物他们有可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认知。比如在“中国的风物特产”这一章中,老师在讲到六大基本茶类时,有些学生因为阅历所限,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茶类,更别提知晓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了。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带来样茶,并现场冲泡,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教学难点,在今后的导游实践中也能够更好地向游客传递。

(二)情景教学环节 

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的环节,以此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的角色向主动接纳的角色转变,在规定的情景中,扮演角色,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导游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中来。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是最初的看看景、拍拍照,而是希望获得景点所植根的旅游文化的认知,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游绝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向导,而是一个讲解内涵、传播文化、传递美感的使者。基于此,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一方面强调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古代旅游诗词的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使其在旅游活动中能引领游客去寻求美、探索美、欣赏美。

总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贴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10(3).

节能基础知识篇8

一、     医教协同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定位的思考  

 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当前还是“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为主,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分析,导致基础知识和临床脱节;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而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因素。当今国内外医学教育中,为了促进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以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院校推出了“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等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促进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的结合,符合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基于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国内外对医学基础课已经开展的探索,为了更好的推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人才培养结合,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目标,以基础和临床结合为主体,以厚实基础、强化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两翼,并且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以及以能力为指向的考核体系构建这三个方面开展探索,推进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人才培养整合。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   

首先从医学基础课程各教研室抽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教学团队,通过研讨和分工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血液、循环、呼吸、泌尿、消化、神经、内分泌和生殖八大系统,每一系统在整合中体现每一层面的知识,实现微观和宏观、形态和机能、生理和病理、基础和临床的多种综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的知识体系,然后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且编写各系统的讲义和案例,同时通过多次集体备课,做到每一系统中各层次知识的有效衔接,各教师之间知识,教学和思维的有效衔接,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面向已经学习了各课程的大三床医学专业,采用教师以讲座方式讲解主要的知识,然后开展小组教学,开展“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并且实施过程采用实施一讨论一反馈一研讨一修正一再实施的方式。实践发现,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学生整合以往学过的医学基础课程,系统性把握知识,并且能较好地把握知识的关联和引申,同时能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用于临床,厚实临床基础,促进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有效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图形复习、思维导图制作和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首先积极主动地学习,阅读教材,然后理解和把握知识,并且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再现,讲解教材,此外还要能应用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关联和引申,能把基础知识用于临床,能从临床案例逐层把握基础知识。为此基于基础的掌握,我们借鉴国外的方式,以测带学,开展单元和综合测试;基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我们开展了图形复习,思维导图的制作,设计实验,实验室会议答辩,小组单元学习;基于知识的应用和引申,我们引入了全英文案例,开展双语案例教学和PBL教学,而教师在各个环节中起引导和掌控作用,实践发现,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打破传了统课堂满堂灌的学生被动局面,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让学生上讲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等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基于临床去把握基础知识,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更系统。实施中发现,以测带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形复习和思维导图的制作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和逻辑,深入把握知识;而案例教学促进知识的应用并且与临床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和深入的掌握知识。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的探索   

考核体系主要从素质、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构建,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其中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讨论学习中参与度,以及对过程中问题的思考和把握,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各个环节,并且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临床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知识主要是课程中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为此我们从课程题型,知识点,认知水平,主题词和难度级别进行细化组建了课程试题库,采用组卷的方式开单元和综合测试,旨在促进学生厚实专业基础,同时在图形复习和思维导图的制作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此外在案例和PBL教学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分析。技能主要为实验技能,而实验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中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性实验中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验技能的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的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的分析报告,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室会议的答辩等环节。所以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的考核,权衡知识、素质和技能,突出能力的培养。   

总之,医教协同的导向下,教学应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也就是向临床转化,要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和实施以及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构建和应用,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能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理论联系临床,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利于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范文 下一篇:期货投资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