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19 10:03:50

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1

一、数字图书馆概念

何谓数字图书馆呢?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形式存贮和处理信息的书馆,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综合运用于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续化。

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给读者提供更广泛更精深的可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能缓解传统书馆信息资源不足的矛盾,而且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施

数字图书馆建设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较为先进而完备的系统网络设施、通信设施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软件;二是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书目数据电子化,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全文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三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数字化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包括局域网、广域网的读者用户服务体系。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内容:

1、图书馆基础网络建设。一般馆内主干网采用快速以太网即可,100MB的交换速度对于馆内来说基本够用。在网络建设上应配合上级机构的整体网络建设,尽量做到选型一致,可以使维护量减少,同时技术支持也较为有力。

2、馆藏资料数字化。在图书馆局域网安装完毕后,要将图书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到网上。这些数据通常包括采访、编目、流通、检索和期刊等子系统。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的基础工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存的主要形式,是信息服务的核心。所以,应选择有一定权威、统一标准的软件;信息数据制作应准确、规范、系统。数字图书馆则利用网络技术将分散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并利用CD-ROM技术、压缩解码技术等多媒体技术,改造现有的数据库使其能包括图像、文本及录音制品等资料,从而提供图、文、声、情并茂的全文多媒体数据库供读者查阅。

3、光盘数据镜像化。光盘网络系统期刊文献是教学科研的主要文献,书本式期刊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查检的速度、检全率和检准率需要。购入学术期刊光盘版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条捷径。现有光盘数据库的种类主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光盘数据库CAJ、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诸如(大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家庭藏书集锦)等光盘资料均可以全部镜像到磁盘阵列内,供读者充分利用。

4、网站建设和大型数据库连接。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校园网建设好后,一方面是图书馆网页的制作。另一方面是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和购置的期刊光盘数据,除图书馆局域网检索外,还要将其中部分资源置于校园网上。图书馆创建的网页版面应该简洁明快、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尽可能提高访问速度,以方便读者摄取知识;同时也要有快速便捷的检索系统。最终图书馆由校园网经Internet进入大型数据库镜像站点。该镜像站点拥有与中心网站相同的数据库和功能,并与中心网站保持同步更新,可提供网上检索和包库服务。

5、通过网络建设,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由于我国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还比较明显,“大而全、小而全”的观点未彻底改变。只有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才能走出经费不足的困境。通过联机编目、联机检索,使计算机终端用户共同查询、浏览网上信息,电子邮件,下载和打印,参加全国外文期刊的采购协调工作,走集团购买的道路。

6、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为满足师生阅读DVD、VCD、CD、计算机教学软件、电子图书、网络信息等多媒体信息而研制开发的教学电子系统,它是使读者从延续千百年的纸质文献中解放出来的标志。其主要职能是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和光盘数据文献,开展读者技术培训,为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科技查新服务,进行科技文献检索,实现数据、语言、图像等多种传输的自动化管理。多媒体阅览的第一步是实现光盘阅览;第二步是实现网上阅览;先是局域网阅览,今后还要实现从Internet上的阅览。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注意的方面

(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全国各地图书馆均在兴起数字化建设的高潮,高校图书馆更是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现阶段在我国各高校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可能投入太多,因此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从本馆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馆藏需要数字化的范围,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数字化建设,探索出一条能降低成本的高质量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切实可行地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建设方案是十分重要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利用是以网络为依托的。因此,规范性与标准化直接关系到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败,必须贯穿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在数字资源系统建设,技术平台的设计建造,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构造等数字化建设中,应始终坚持选择统一、通用的标准、协议与规范。以及可兼容的应用软件和硬件。选用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的网络设备等,以便本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访。

(三)开放性与集成化。开放性与集成化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应重点加以考虑的原则。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标准的技术规范、软件和硬件设备,形成支持多种协议、多种接口,具有良好兼容性与扩展性的开放式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便于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选用扩展与整合功能强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库检索系统,将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作业流程与服务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便于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四)先进性与实用性。高校数字图书馆是实用的数字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其建设和发展与计算机、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考虑成熟性、稳定性和实用性,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具超前性与前瞻性。尽量选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数字化技术与产品。以保证现有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持续、正常运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可避免一味追求技术与产品选型的高档与先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从而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

(五)安全性与可靠性。高校数字图书馆对海量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存储、传递与管理。并利用网络为众多的终端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因此,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涉及: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等多方面。为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可靠,应尽量选用技术成熟、性能安全可靠的信息存储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自动备份,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灵活划分虚拟子网,并利用管理系统的监测、诊断、过滤、故障隔离、在线修复等功能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六)共建性与共享化。网络信息时代,任何单一的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收集齐全,而单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与信息服务也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更是单个图书馆无法解决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应自始至终坚持共建与共享、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全国性、地区性及系统性资源共建共享,如参与数据库集团引进、特色数据库合作建设、开展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网上协同参考咨询服务等。共建与共享既可是文献信息资源。又可是技术、设备、服务及专业人才等。共建与共享可提高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七)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有自己的馆藏特色。高校在进行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并不是把馆藏文献简单的数字化,而是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先将读者人数多、需求量大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同时还要考虑到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及图书馆长期发展的需要,选择既代表高校的学科特色,又有收藏价值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努力朝着建设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

(八)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作保障。传统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要注意提高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传统图书馆员大多只懂得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随着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员不仅要懂得图书馆专业知识,而且要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外语,才能指导读者查阅和利用网上信息,为读者充当网络信息导航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各馆要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图书馆的重点工作来抓,必须具有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职工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在馆人员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技术和业务骨干继续深造学习,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构筑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问题。高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宽带多媒体网络和海量信息管理系统,它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

(1)存储与压缩。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数据类型有文本、图像、语音、图形等,而且所面临的信息是海量的,需要大规模数据库来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文本的数据量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真正大的是多媒体数据库。因此,对多媒体数据库必须进行压缩,然后保存在数据库中,以降低成本,使库存规模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

(2)馆藏资源的录入。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扫描法,将原有藏书用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其特点为只扫描成图像格式,缺点是文件体积太大,不利于网络传输,图像格式也不利于编辑整理,全文检索无法实现。另一种方法是打字输入法,由打字员将文献输入计算机,缺点是速度太慢且差错率高。最近随着汉字扫描技术的发展又产生了“OCR”方式,即扫描汉字由电脑识生成文本文件,其输入速度在上述两方法之间,产生文本文件有利于后期处理,缺点是差错率较高。

(3)分类、索引和检索问题。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数据类型各不相同,如文本信息、地图信息、图像信息及视频、音频等信息,对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分类体系和索引机制。为了规范化和易于后续开发,数字图书馆一开始就需要定义能够覆盖包括电子图书在内的多种媒体类型的原数据库规范,以及基于此规范的内容索引方法和分类方法。为了支持海量数字化资源的自动分类和检索,需要研究基于内容的多媒体处理技术。

(4)数据传输技术。当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提出―个服务请求,系统能否用最短的时间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回答,这是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宽带的有效使用、文件格式通信协议标准化、多媒体解压的分层传输、浏览器软件通用性问题。

(5)多语言信息存取技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资源可通过网络提供全球使用,在这种信息环境下,资源建设势必要考虑多语种、跨语种的问题,包括机器翻译问题、多语种浏览器等问题。

(6)安全技术。数字图书馆的开放性给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带来威胁,在资源建设中必须考虑到采取防火墙技术、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病毒防治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跟踪检测技术、数据备份技术等技术手段,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护信息资源的安全。

(二)保护知识产权问题。高校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资源的转换和使用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知识产权及有关法律问题。在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日趋增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尤其要注意研究和掌握有关理论和有关法规,自觉遵守法规,合理利用法规,正确处理知识的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果网络上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将使得无数具有高度价值的知识拥有者,或生产者望而止步,不愿将他们的产品数字化,并经由电子传输,供人们利用,而使知识交流受到阻碍。

(三)资金短缺问题。图书馆的资金匮乏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整个社会环境正在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变革,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收藏内容、处理对象到服务方式等都向数字化变化,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趋势。我们首先在观念上提高认识,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以注重馆藏数量建设为主转移到以信息服务、资源共享为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同时通过有偿的信息服务,增加资金来源。

(四)专业人才不足问题。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个关键问题。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普遍掌握不多,图书馆最紧缺的是信息技术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无法正常运转的。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应是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图书馆知识,而且对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使用现代化技术完成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知识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加深,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知识技术保障。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基本性、公益性、便利性,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建设柳州数字图书馆的背景。

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求

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亟待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层次结构科学、空间布局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以便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信息渠道和知识获取平台。国家图书馆自1995年起开始跟踪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研发进展。1998年,由国家立项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并开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筹备工作。2000年,文化部开始在全国倡导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网上中文信息基地和服务中心。

(一)构建数字图书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整个时展的需要,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柳州市作为西南地区工业重镇,先后实现了由“柳州制造”到“柳州创造”进而到“柳州智造”的升级转型,加快促进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国民经济与宜居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三个同步”发展。但全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高,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不到1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城市社区书屋、农村行政村农家书屋覆盖率不足100%,对柳州市今后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就目前我市的各级图书图书馆文献的现状,无论从存储数量和利用方式上而言都无法满足广大市民,更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信息创新、信息共享的知识平台。我们所说的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的资料库和信息库的存储,而是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关联”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后的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技术分析和服务,最终实现知识增值。

(二)构建数字图书馆可以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多年来我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存在购买经费增长跟不上书刊价格上涨,图书馆新书新刊入藏量逐年下降,馆藏资源老化的现状,加之网络科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致使各种文献有效保障率日益降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标志。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它担负着向广大市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从根本上可以提高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使城市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实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

近年来,柳州市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并在2013年初成立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项目小组。通过分析比较后,我们认为柳州市图书馆在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具备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

(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从1996年开始,柳州市图书馆就着手图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实现了图书期刊的计算机管理,从而改变了图书馆传统手工操作的状态,形成了采访、编目、流通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访问查询和统计工作。该系统的使用结束了图书馆手工借阅的历史,创建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的开端,这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的首要环节。

(二)电子数据资源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柳州市图书馆已具备了一定的电子资源数量,包括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读秀知识库,虽然数量不够丰富,但这些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

2002年柳州市图书馆根据整体布局及实际需求进行结构化综合布线,建成了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局域网,并建成了柳州市图书馆网站。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柳州市图书馆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已初具规模,中心机房位于图书馆四楼,面积35平方米,铺有防静电地板及防雷保护。机房有4台服务器及三层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能为馆内外读者提供服务,让读者能实时地了解图书馆文献借阅览室情况,通过网络,使读者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网上注册、书目查询、网上续借、网上荐购、借阅查询等服务。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前提保障。

三、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构建虚拟网,联通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

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已建成的标准规范、软硬件系统和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推广使用,柳州市图书馆将数据库资源分类整合,再通过VPN等网络设备就可以联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省级数字图书馆为主要节点,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与全国各地区数字图书馆间资源与服务的全面共建共享。

(二)建立数字资源库群,实现无障碍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数字资源库群,通过外购与自建的方式建设本地独特的特色数据库系统。依托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通过集中采购、统一认证等方式,实现数据库资源的共享,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进而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无缝集成。

(三)建设专业化、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

数字图书馆将在构建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知识挖掘,实现元数据集中与统一检索,建立不同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研究型用户提供专业化、深层次信息与知识服务;为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与立法工作提供信息服务;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以及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新技术应用,提供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

(四)建设目标

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标准、理念,通过建设“一库一网一平台”,打造数字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即建设分布分级式数字资源库群,建设优秀文化展示和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借助移动电视、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为通道,为公民终身学习、教育科研、政府立法决策等提供专业化、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四、效益分析

数字图书馆不仅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凭借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等优势还大大提高了知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建设数字图书馆,使本地区能高效地开发自身信息资源,并为日益激烈的信息产业竞争中增添不败的砝码。此外,数字图书馆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与预测服务,帮助企业调整策略。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3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意义 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i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t is an existence form of the library in fu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the definition of digital library﹑Set up the meaning of digit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 of digital library﹑Module of digital library And the subject matter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should be solved。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 网络 时代 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 电子 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 社会 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 经济 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 研究 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 计算 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 文献 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 ,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 内容 、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 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 影响 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4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安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对图书馆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了契机。以纸本图书、报纸为主体的传播平台有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出现了多种的知识传播方式,如电子期刊、网络图书馆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开放的网络资源使图书馆难免面临网络的信息安全。构建一个网络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最基本的条件。

1.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化图书馆”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它是一个海量的数据管理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处理来存储各种图书馆的纸本图书和纸质期刊,提供给读者在网络上查询,用网络让读者方便快捷地共享资源。运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化管理电子资源、信息资源。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应运而生。

2.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数字化图书馆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意义在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仅仅存储传递知识信息还不够,必须担起信息服务的功能;读者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也是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时,希望能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查找使用自己需要的信息;希望能通过简便易操作、人性化的导航与检索,使用图书馆收藏的海量信息资源。[1]

在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应对数字化改革的浪潮,立足于本校办学特点、学科建设、科研重点,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遵循全社会共享共建原则,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数字馆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优势互补的文献资源格局,以便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文献资源,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打造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

3.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中存在的网络安全与隐患问题

3.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结合导致现代信息网络的产生,它以自身特有的高速、共享和交互性而受到全球的重视,它已浸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越来越依赖,整个社会变得十分脆弱,万一网络不能正常工作,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网络本身也存在隐患,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其分布的广域性更增加这些危害的隐蔽性、广泛性和灾难性。可见,网络的安全直接决定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安全。[2]

3.2 预防网络病毒

因特网的发展和电脑病毒的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相辅相成。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网上数据库越来越多,因此应提防网络病毒。网络病毒的防治措施包括管理防范和技术防范两个方面,管理防范方面就是上面所说的建立健全各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方面的防范又包括软件和硬件防范,其中软件预防是最常用的方式。数字图书馆有效的网络病毒防护技术应该能够将病毒检测、数据保护以及集中式的全域控制结合起来,并且易于使用和管理。

3.3 系统安全

主要指操作系统软件方面的问题:操作系统作为底层系统软件,负责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和访问硬件的接口,它的安全性是信息安全的基础。目前流行的许多操作系统均存在网络安全漏洞,如UNIX服务器、NT服务器及Windows桌面PC。尤其是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漏洞众多,安全隐患也很多,易受到攻击,造成的影响也大,只不过在以前不大可能被非法使用者所利用,安全问题较小,但随着网络的出现,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了。[3]现在操作系统面临的威胁与攻击多种多样,如:客户资料泄密,损害系统完整性、未授权存取、使用等。

3.4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性包括版权保护和系统安全性的保护。版权保护是数字图书馆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数字化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访问控制和使用控制。由于黑客和计算机病毒会直接影响数字化图书馆的正常运行,系统安全的保护尤为重要,可采取如下措施:对系统进行加密;安装防火墙来隔离网络的不同部分;运行诊断程序以检测系统的安全问题;备份系统的信息以保证在系统遇到突发事件时可恢复等等。这些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反过来也必将推动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在这一时期的作用越发展现出来。它是信息知识的传播、收集、加工的核心部门。在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并且还要不断地加强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约束网络行为。使读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字化图书馆成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是我国高校迅速发展的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思考[M].前沿,2005(4):198-200.

[2]聂鑫.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科学,2005(2).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5

【摘 要 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 键 词】IDC/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IDC这个概念就开始被炒,至今,应该说是灼手可热。有报道:北京某IDC公司(专线与主机托管)2003年收入达数亿元。但令人疑惑的是IDC至今并未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我以为对此值得重新审视一下。

1 什么是IDC

IDC即是Internet Data Center的缩写,意思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外包以及专业网络服务的企业模式。IDC的深一层意思就是服务[1]。以往连线接入这种最简单的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Internet外包服务,而现在的IDC其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之ISP更加丰富广泛。IDC的主要服务包括整机租用、服务器托管、机柜租用、机房租用、专线接入和网络管理服务等。广义上的IDC业务,实际上就是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客户租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带宽,并利用数据中心的技术力量,来实现自己对软、硬件的要求,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享用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所以,IDC的服务公式:IDC=网络+服务

从网络结构分析,IDC又是互联网业内分工更加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学家认为:分工是经济长足增长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IDC的出现,必将引来互联网结构性调整,同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看,可以肯定,IDC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有着许多积极意义。

2 从ERP和ASP谈起

讨论IDC模式,不能仅从一点出发,要从它周围的技术来看,要看到它的发展与由来。笔者从ERP和ASP模式开始关注,且从中体会到互联网运用零时空哲学、重新构架工作组、转变传统信息流范式,对于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理念上必然的联系。

2.1 ERP概论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被公认是GartnerGroup 1990年初提出的。Gartner Group信息技术词汇表中关于ERP的定义:一个由Gartner Group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2]。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于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对于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对于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我们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如此,才能迅速整合社会资源,高效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不是某一企业与另一企业间的竞争,而应当看成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价值链管理平台的思想。

ERP的真正意义在于看到了企业单个边界趋向模糊的趋势,注意企业竞争是瞄准供应链的资源竞争。ERP的概念,正是实现了这种竞争,创造了企业信息流新的模式。迈克尔·戴尔说得好:程序创新现在已经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3]。唐·塔斯考特巴在《数字化经济》一书中提出未来经济12大趋势,其中:分子化、聚合化、互联网式、全球化等等都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显著特点。ERP是应时代要求出现的。此外,与ERP紧密关联的一个概念客户管理(CRM)也是值得关注的。为锁定客户,企业纷纷建立呼叫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借用信息技术提供跨平台的增值服务。

2.2 从ISP到ASP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SP不是Active Service Page,而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互联网络已走过几个时期。一是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接入服务;二是ICP(Internet Contert Provide)内容服务;三是ASP(ApplicationService Provide)应用提供服务。每走一步都可以说是服务的专业化、深度化。ASP可以理解为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服务模式。转贴于

ASP是向用户提供一切可能的因特网应用服务。有关专家认为,继ISP和ICP之后,ASP将成为Internet时代的第三种商业服务模式。它通过广域网向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并为此收取费用,所有应用软件在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据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全球高端的ASP消费将从1999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0亿美元,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1%,如果加上ASP消费带来的其他边缘产品市场,该市场规模将接近4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大企业10%的应用程序是向ASP租用的,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满足其75%的应用程序需求。据上海互易网估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开支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4]。

ASP与IDC服务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说IDC是ASP模式中的一种。ASP模式的兴起,使人们开始注意业务的外包,如此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关资料表明:业务外包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最为典型的是柯达(公司将一部分信息系统外包给IBM和数据设备公司经营一例,当时引起了企业界不小的振动。

3 IDC服务模式的价值

从ERP到ASP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的轨迹:核心单位(如:企业)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化,信息管理走向更加宏观,实施战略管理策略。由于信息量猛增,相应地原来自我处理的信息系统、硬件、技术力量均已不能支撑,因而,迫切要求信息服务分工社会化、专业化,一种为满足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市场被挖掘出来,ASP和IDC应当说是这个时候的宠儿。

IDC的价值应当在于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适应网络环境下新型企业发展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纷纷改造、转型,注意拓展虚拟空间及虚拟的合作与协同,实质上传统的企业边界已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结构必然重组,从过去集权式管理模式转向网络分工模式。IDC的价值在于给企业网络分工式模式在技术上创造了可行性。

4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图书馆人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是一种情报。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主要是对虚拟化认识的程度。我们讲虚拟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是比特对于原子。虚拟化办公在现实空间办公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虚拟不以看得见为标准,强调超时空的合作。因为按照虚拟的理论,网络管理从来不谈物理位置,只谈完成任务。不同的地理位置,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共同解决一项任务。所以,我们说,要想真正从一个传统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的,这个过程中,往往知识观念容易接受,行为转变却十分困难。这方面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普遍。这应当引起注意。

其次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构架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走过了数年的历程,经历了文献数字化、协作采访、联系建设数据库、软件开发、数字联盟的系统建设等。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数据库的开发与国外数据库的引进,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UMI、EBSCO、EI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与传送,有些是采用买服务,通过密码、口令登录,还有一些是建立镜像站点,分别通过即时和定期传送两种方式。当我们看到IDC的模式,会感到自己行为模式的落后。现在,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基本上没有虚拟意义上的社会合作,从设备的采购到数据资源的建设一揽子承包,即便有些合作也应当说行业内部的,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IDC却强调社会化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找到了虚拟的市场空间,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硬件租赁,提供SLA的24×7小时品质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久,IDC也将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内部结构。

第三是一点具体意见:即调整现存的集权式建设模式转向任务工作组的模式,让IDC参与协同作战。我们认为,应当从总体规划开始,对于过去数字化建设进行审视,重新进行任务与工作组划分,即分清哪些是要求自己解决的,哪些又是需要扩大合作伙伴、通过社会化协同解决的。具体地说:IDC能否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分工负责信息传输解决的方案。可以设想:图书情报机构按数据性质和特点加强联合,共同租用IDC服务器。一方面,图书馆负责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放在租用服务器上,硬件更新、速度的提高、正常访问均由IDC负责。今后,我们可以不在技术上多加考虑,也不需要在硬件更新上多做文章。图书情报机构的着眼点还是应当放在整体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组织上,具体包括:数据采集、专题库组织、数据标引、数据规范、检索技术等等方面。

总之,IDC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空白点,笔者希望能引起重视。我很崇尚Sun公司新提出的一个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IDC的模式与服务就是可以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21vianet.com

2 go2.163.com/~dxjm/qyxxh/qyxxh.htm

3 比尔.盖茨:未来时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6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nb……

【  正  文】

1 调查情况介绍

为了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和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下称联盟)工作的开展,2002年4月,CALIS在成员馆中间发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2002年5月和6月在联盟理事馆(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馆都是CALIS成员馆。)中间发放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

截至2002年6月30日,共回收《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89份,其中书面报告22份,电子版报告67份。这些调查报告中有29份来自综合性院校,34份来自工科院校,9份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来自其他专业性院校,如医学类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报告分别为5份、4份和6份。图1给出对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根据统计数字和图表可以看到,此次在CALIS成员馆中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

附图

图1 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统计的结果

对于在22个联盟理事馆中间进行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重点调研,各单位均及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反馈。

针对上面的三份调查,本文第二部分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给出CALIS在“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两个子项目“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间开展的情况;最后对目前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2 整体分析

通过CALIS的宣传和培训,大部分成员馆意识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前后成员馆根据各自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现有基础、阶段性工作重点、人员情况,开始从专业性或校园范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图书馆向电子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并在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予以重视。

2.1专业性、校园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CALIS在“九五”期间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分别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全国和地区范围内行使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这些中心还不能满足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全部需要。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目前有10个学校正在开展专业性或校园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构造有一定规模的“中文教育数字图书馆”,将分布于国内外的中文教育资源纳入统一的检索系统;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理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建设“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电子信息学科与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已具雏形;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筹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多功能蒙古学文献信息研制服务中心”的建设颇具民族特色;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建立与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2.2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考虑图书馆的工作特点,针对图书馆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的各种应用系统,已经被列入各成员馆的计划中。本次调查发现有16个图书馆正在应用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其中开展数字图书馆原型试验系统研发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研制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元数据、信息存储与检索、互操作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视频点播系统”,采用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多媒体资料在校园网内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料的网上实时点播;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电子资源跨平台检索系统”,实现统一界面查询,读者可以通过书刊名、文章名、关键词、著者、媒介类型、数据来源等检索项(包括组合检索项),查询系统连接的各个数据库;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纸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加工、电子剪报、数据库制作发布的相关硬件环境设备建设及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整合、发布、更新、维护等的完整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专题数据库系统”,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平台,包括开发、分类、全文检索、远程查询、科学管理和升级等功能,能全面、准确、高效地达到网络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标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了“服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信息定制、协作咨询、知识挖掘、多媒体教学、VOD点播、重点学科导航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集中力量,依托CALIS西北地区中心搭建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地区性数字资源中心、数字化中心、存储中心、交换中心以及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中心,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服务。

2.3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尝试的主要选择。“九五”期间在CALIS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下,一方面,各馆大幅度增加电子文献的引进,以网络版数据库为主,并引进部分光盘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在自建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CALIS组织成员馆共同建设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学位论文文摘库等数据库。在提交调查报告的89所图书馆中,85%以上的图书馆参与了CALIS“九五”期间的子项目建设,在支持CALIS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推动本馆的数字化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CALIS有选择性地支持24个单位根据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特性,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特色馆藏,逐步把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建设成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以便比较集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各高校收集的富有学科特色的文献。目前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包括24家成员馆建成的25个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数据量已达280万条以上,通过因特网进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CALIS的带动下,在24家成员馆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他的CALIS成员馆纷纷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调研、论证和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CALIS成员馆有74所,每个馆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力,或者百花齐放,如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进行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或者一支独秀,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

成员馆自建的这些数据库围绕着CALIS制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的原则,或者对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或者做某个学科或专题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综合报道。数据库各具特色,有的体现中国文化渊源历史,有的介绍人物生平、业绩、著作,有的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做全面的介绍,有的展现科技动态。数据库形式多样,包括图象、文字、解说、全文和文摘,具有学科知识数据库的特点。揭示的内容比普通二次文献库要深,丰富了高校资源。数据库内容丰富,包含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产品、事实数据、研究机构信息,或集各种信息于一体。有的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检索系统,提供WEB界面的查询,有些还使用全文检索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可提供全文、关键词、题名、出处、文摘等多检索点检索;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推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聪明才智,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弥补了图书馆经费紧缺造成的纸本资源的不足,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2.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有28所图书馆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创造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环境。其中22所图书馆对本馆的自动化和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旨在建立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日常业务科学全面的自动化管理,为国内外资源共享提供环境;9所学校建设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教室,提升了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4所院校还斥资数千万建设了新馆舍,给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科研环境。

2.5资金支持

《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中还包括对各个学校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及其来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分别来源于“211工程”建设经费“985”工程,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教委、学校的专项拨款,与企业共建,捐助,图书馆年运作经费,学校自筹等10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图书馆动用了所有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小到学校,大到国家,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识都明显增强,对此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加,部分学校得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更是令人可喜。表1将各馆数字图书馆经费情况按几个等级进行了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有17个学校未对数字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进行说明,无法进行统计。对72个成员馆的统计结果显示,38.9%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大于100万,其中有8.3%的高校十分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图书馆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小于10万,无力开展规模性的、目的明确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活动。“十五”期间,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知、共享,CALIS任重道远。

表1 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状况统计

附图

3 重点调研

下面根据联盟理事馆对《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综合CALIS成员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对CALIS成员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3.1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CALIS“九五”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高校间开展文献传递的重要基础数据库之一。“九五”期间共有90余所成员馆参与了CALIS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的建设,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提交量已经达到10万条。由于学位论文内容丰富、新颖、情报价值高,对某一专题有独到的见解和系统论述,对科研和生产有较大参考价值,读者需求呈上升趋势,为此,“十五”期间,CALIS将在该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面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的共享。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调查》和《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调查》的统计结果,CALIS成员馆中有29家开展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其中13家来自联盟理事馆;目前这些学校学位论文的全文数据加起来有18100条,主要采用WORD和PDF格式保存,也有个别学校采用JPG格式和DJVU格式;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建设工作开展较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较大,有超过5000条的全文数据;已经具有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交系统的学校有11个,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不仅具有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而且同时开发了学位论文检索系统,并考虑了学位论文的编目、校验、统计,设计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目前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是开放的,读者可以检索到摘要级,其他学校的学位论文系统有的要进行用户认证,有的通过IP限制访问;对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各个学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和论文作者签署论文使用协议,限于校园网使用。成员馆的上述工作为“十五”期间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2002年5月底,CALIS管理中心邀请在学位论文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15个联盟理事馆召开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统一了对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认识,明确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在统一的建库标准规范下,实现共建、共享。会上大家总结出学位论文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总体工作流程、标准规范、论文提交、应用系统、管理与版权等。会后,CALIS管理中心根据各成员馆的意见,整理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参考》,为其他准备开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学校提供参考,加快高校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还表示愿意根据会议精神,在对各自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后,尽快向兄弟院校免费提供。与此同时,大家还认同了将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设计为“集中索引、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的思路。

3.2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

CALIS管理中心充分意识到,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精选专业课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上网服务,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各校教参复本量少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反馈的结果,目前CALIS成员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基本的情况是:14个学校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另有11个学校开始筹划;其中教参数据库建库时间最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于199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开始建库;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内的8所高校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建库;其他的图书馆是在近一年里才开始和计划进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书目数据量加在一起有49500条,全文数据有5100条,其中复旦大学的书目数据量最多,已达26,500条,中国人民大学的全文数据最多,有3000条;对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有7所图书馆使用TRS全文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有3所图书馆采用快葳公司的DIPS系统,2所图书馆馆使用方正Apabi系统;选择MARC做为教参元数据进行著录的有5家,选择DC做元数据的有3家;对于全文,一般采用WORD和PDF格式;对于版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限于校园网使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对教师著作征询版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目前的政策是部分解决版权,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考虑和专业公司合作,全面解决版权;目前在主页上有教学参考书项目链接的图书馆,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其中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非校园网用户可以浏览到书目级。

CALIS在6月中旬邀请22家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单位召开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研讨会”。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对CALIS将在“十五”期间进行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标准规范方面:希望CALIS在标准、系统等方面提出方案与要求。(2)建设内容: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3)版权问题:提出统一的版权解决方案。(4)管理方面:以211工程或CALIS名义,请学校教务部门将教参书的收集纳入教务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参考书的权威性和新颖性。(5)建设方式:由CALIS组织购买一批有版权的电子参考书,同时在CALIS协调下,由部分高校分工建设,共享数据,成本分摊。(6)合作思路:和数据库商与系统商合作开发系统和解决版权。(7)系统建设:第一步参建各校分别建立教参信息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教学参考信息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

针对以上建议,CALIS正在积极征集包括系统、资源、读者使用、服务模式、实施、经费预算等在内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申报、调研、审批方式确定承建单位。

4 小结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目前,对于大数据概念的具体内涵,各界的说法都有所区别。《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是一个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在进入数据库进行分析时,会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1大数据时代解读

1.1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需要研发新的处理分析模式,才能够让其决策力、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实现。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大数据指的是超过传统的数据软件的获取、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众多的网络公司每天要处理分析的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G或T的衡量单位,用于计量大数据的单位至少是P、E、Z。1.2大数据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的特征也在不断的加强和不断的变化。笔者阅读相关的材料,更加的倾向于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给出的大数据的特征总结:大量的数据规模(Volume)、数据的流动速度快以及数据的动态化(Velocity)、数据类型的多样化(Variety)以及数据价值巨大(Value)[1]。人类正处在一个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每天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规模之大。越来越多的数据正在出现,这就给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存储带来了难题。1.3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可以说是各行各业发展的源泉,对大数据的解读、分析和研究,对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图书馆事业也应该在大数据时代充分挖大数据的价值,提高图书馆数据资源的价值,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方法和方式,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2]。1.4国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在一定层面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国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具有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人性化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科技含量高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展示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和文化底蕴,彰显科技为人们服务的本质。国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能够不断的创新,追求新鲜的事物和先进的理念,追求高品质的建设结果,一直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除此之外,国外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优势

目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个性信息的实时推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转变和图书馆资源丰富,数字化图书馆可以就资源共享建设规模较大的公共服务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可以将图书馆藏、人员管理、用户服务集于一体,根据公共平台上用户的动态数据信息,及时、个性化的推送各种有效服务信息。2.2知识咨询平台的创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并为用户的知识咨询提供服务。2.3对资源和信息的处理优势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平台,对数据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各类资源的整合、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信息的推广和检索等等提供了基础。

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所述。3.1资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实体图书馆信息资源重合的严重,同时没有注意到资源长期保存的作用。我国当前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无法实时准确的获取有效的用户需求信息,收据采集观念比较保守,没有正确认识到数据的重要作用,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3.2外部因素影响存在的问题首先,带宽的资源不够充足。根据调查,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宽带已经得到了普及并且有了大大的提升,但是网速与全球的平均网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带宽资源的不充足,已经明显阻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其次,各个图书馆之间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各个图书馆之间以及系统和系统之间形成了“数据孤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的共享和利用,阻碍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最后,在数字化的图书馆建设中,对于非结构化的静态的动态的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不够细致,在付出与回报的比例上认识不到位[3]。

4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面对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这是图书馆建设数字化的基础;其次,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这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再次,是人力资源管理,这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因素;最后,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保障。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4.1.1提高硬件质量费用一个图书馆的仪器设备的先进和高质量是实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数字化建设成功的保证。目前来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各种用途的服务器、用于浏览、检索、阅读等多种用途的计算器,还有用于大量信息存储和处理的光盘塔、光盘库等等。4.1.2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费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主要指的是各种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以及馆藏文献的数字化、网络数据库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入。4.2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两个部分。4.2.1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社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媒体平台进行共享和传输。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大力的开拓网络上的资源,对信息进行跟踪、过滤等并提供给读者。4.2.2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具体到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文献资源的贡献、文献资源的组织、文献资源的选用、文献资源的优化、文献资源的规划以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4.3实现人力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对于整个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来讲,人力资源的额数字化建设是关键。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机结合”,要求工作人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为读者来进行服务[5]。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既要掌握传统的图书馆学的知识和本领,又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有一定了解,并且对其中一些技术要熟练的掌握,并且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另外,图书管理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4.4技术水平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在数字化的建设过程中,会设计到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技术、图像的处理、文本的数字化、音频视频的处理、远程技术、文献资料的存储、还原、压缩等技术,除了对图书馆本身的数字化建设外,还包括一些公关服务的个性化设计等等。

5结语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其次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这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点;网络信息技术是保障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韩翠凤.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和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5(7):113-115.

[2]柴艳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增长点[J].图书与情报,2016(19):35-36.

[3]孟林强.图书馆需要怎样的“大数据”[J].图书馆杂志,2015(20):170-172.

数字图书馆建设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建设 走向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自从1998年8月提出至今,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此,本文笔者将从了解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出发,探究其发展走向,为更好的解决发展问题,推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

1.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

截止到今天,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具体表现为:

1.1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落成

也就是组织国内比较著名的公共图书馆来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此项目落实中以国家图书馆作为组长单位,成员单位有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通过积极推进试验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其具有较大的区域辐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奠基础。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是以国际上数字图书馆为标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政府政策相结合,构建分布式、可扩充式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具有自主版权,可以自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也可以与国内有关单位联系,共同开展业务。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知识的作用,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国国民的素质。

1.3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将数字图书馆建设推向市场,使得其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此种情况下,结合市场环境、市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为提高数字图书馆价值、推动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4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构建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协作机制,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为持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创造了条件[2]。

2.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

当然,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还面临诸多发展问题,需要逐一解决,才能促进数字图书馆更好的建设与发展。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来看,面临的问题有: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问题、知识产权及立法问题、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建设问题等[3]。

二、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走向

综合当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走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标准化建设与技术化操作并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用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数字图书馆,那么技术应用应当符合技术标准和通用协议,相应的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是必然情况。而基于技术支撑的数字图书馆,在应用操作方面必然要像技术化方向发展。

其二,促进全方位国际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向国际迈进,尽可能使数字图书馆达到国际标准。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促成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数字图书馆的优点与经验,不断优化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提升中国数字图书馆整体水平。

其三,加强多种资源的深入融合。资源是支撑数字图书馆多领域应用的关键。为此,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管理技术、智能检索技术、推送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灵活应用,使多种资源能够深入的融合,丰富、强化数字图书馆,促使其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中[4]。

结束语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仅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模式,还提升了图书馆的价值,使其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当然,中国数字图书馆依然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诸多问题。但相信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数字图书馆将向标准化、技术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更好的前进。

参考文献

上一篇:装饰装修设计规范范文 下一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