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范文

时间:2023-09-25 17:24:56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1

2012年,上海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达3.6亿吨,同比增长5.9%,上海港继续保持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桥港区完成1536万标准箱,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国际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区。

2013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位于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李克强所指28平方公里即为上海综合保税区范围,其中包括2005年与浙江跨区域合作建设的洋山保税港区、1990年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及2010年9月启动运营的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下达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总体方案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扎实做好组织实施等主要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并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等金融创新;未来企业法人可在上海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个人则暂不施行;上海自贸区也很可能采取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上海自贸区在中国加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TPP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当天国家有关部门及上海市领导为第一批入驻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颁发了证照。首批入驻自贸区包括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其中11家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发及上海银行8家中资银行,花旗、星展2家外资银行,和交银金融租赁1家金融租赁公司。

2014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31条措施涉及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领域2条,建筑业领域1条。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在去年23条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的基础上,又新增14条开放措施,突出了航运贸易等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在制造业和采矿业扩大开放方面,突出了研发;在建筑业扩大开放方面,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资的开放。这将有利于自贸试验区抓住国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发挥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试验田”作用。

2014年7月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定位为综合性立法,集实施性法规、自主性法规、创制性法规的性质于一身,堪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共9章57条,从管理体制、投资开放、贸易便利、金融服务、税收管理,到综合监管、法治环境等方面,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4年9月26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举行了知识产权局成立仪式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研讨会。

2014年9月27日,上海市公安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正式揭牌成立。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姜平和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共同出席揭牌仪式并为分局揭牌。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局,为市公安局直属正处级机构,行使相当于地区公安分局的执法权限,并享有市公安局部分行政审批权限。

2014年10月30日,微信平台“上海自贸区销售中心”,正式开启。

2014年11月13日,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揭牌仪式暨201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开幕式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举行,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第一家部级的版权贸易基地在自贸区成立。201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定于11月13日至15日举行。

2014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会同国家各相关部委,与原油期货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将全面做好原油期货上市交易的规则制定、系统完善、仿真交易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原油期货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据悉,中国证监会或将于2015年上半年择机批复原油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上市。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出资设立的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国际性交易所,于2013年11月6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同年11月22日正式揭牌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

2015年1月29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通知》明确,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原则上,除涉及法律修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事项外,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有关部门结合自身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了一批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五方面的改革事项28项。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方案提出了25项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5年4月2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关于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通知》,正式宣布上海市开展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可按相关要求向区内及境外主体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服务,标志着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正式启动。

2015年5月20日,设立于上海自贸区的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通过上海市教育管理部门审批,获得办学许可,这也是上海自贸区内成立的首个艺术品金融类人才培养机构。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是由创始人范勇携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整合纽交所一些上市公司、纽约苏富比公司和苏富比艺术学院等多家资源共同创办。首任院长由此前先后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担任过党委书记的程天权担任。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王连洲为该院发起校董,帮助完善商学院的国际化建设。

2015年10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会上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

沈丹阳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包括以下9个成效:

一、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二、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贸易功能不断深化。

五、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

六、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双向资金池等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

七、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已正式运行。

八、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九、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加快。

自由贸易区响应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正在筹备发起世界自贸区联合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成为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成员,世界自由贸易区联合会将有利于提升世界各自由贸易区的整体自由化水平,积极推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大幅度提升,辐射五大洲国家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使大部分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实现自由化和便利化。

二、交通地理

上海自贸区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内,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扩展区域包括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和张江高科技片区。其中,陆家嘴金融片区,共34.26平方公里,东至济阳路、浦东南路、龙阳路、锦绣路、罗山路,南至中环线,西至黄浦江,北至黄浦江。金桥开发片区,共20.48平方公里,东至外环绿带,南至锦绣东路,西至杨高路,北至巨峰路。张江高科技片区,共37.2平方公里,东至外环线、申江路,南至外环线,西至罗山路,北至龙东大道。

交通优势

(一)高速

通过S2、G1503和S20沟通三区与市内高速路网,方便地连接“长三角”跨省市高速路网。

(二)水路

洋山保税港区与外高桥港区之间已开通水上“穿梭巴士”集装箱驳运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内河航运系统可沟通“长三角”内河运输网络。

(三)铁路

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达180万标准箱,向外高桥、浦东机场方向延伸。

(四)航空

浦东国际机场距外高桥保税区20公里,距洋山保税港区30公里,与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无缝衔接。

(五)轨交

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连通外高桥保税区,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直通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直达临港新城。

三、区域格局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

(一)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外高桥保税区于1990年设立,是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也是目前中国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于2004年设立,是中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于2005年底设立,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区港一体”封关运作的特殊监管区域;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设立,实行保税物流区域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模式。

1.外高桥保税区

是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外高桥保税区做大做强酒类、钟表、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产品、化妆品、文化产品十大专业贸易平台,其中文化贸易平台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2.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是我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于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封关面积1.0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首个实施“区港联动”的试点区域,可同时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政策和上海港的港航资源。依托“区区联动”、“进区退税”等政策功能优势,保税物流园区与外高桥保税区相辅相成、联动发展,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基地。

3.洋山保税港区

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于200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2年1月批准扩区,规划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由小洋山港口区域、陆域部分和连接小洋山岛与陆地的东海大桥组成。洋山保税港区实行“区港一体”监管运作,是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核心载体,集聚了包括通信及电子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高档食品、品牌服装等的分拨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面向欧美的分拨配送基地、大宗商品产业基地、面向国内的进口贸易基地以及航运龙头企业集聚地。

4.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于200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3.59平方公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实行保税物流区域与机场西货运区一体化运作,具有浦东机场亚太航空复合枢纽港优势,是上海临空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目前已引进包括电子产品、医疗器械、高档消费品等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空运分拨中心以及百多个融资租赁项目,UPS、DHL和FedEx三大全球快件公司均入区发展,一批重点功能性项目已启动运作,机场综保区已逐步形成空运亚太分拨中心、融资租赁、快件转运中心、高端消费品保税展销等临空功能服务产业链。

(二)金融片区

陆家嘴金融片区包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博前滩地区。陆家嘴金融片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端服务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现代商贸集聚区。这里将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持续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监管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世博前滩地区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区域,正在打造总部经济、航运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业、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三)开发片区

金桥开发区于1990年成立,经过20多年的持续开发,已经成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区。这里将以创新政府管理和金融制度、打造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培育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

(四)高科技片区

张江高科技片区是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这里将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度联动, 提升张江园区创新力,重点在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四新”经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人才高地和综合环境优化等重点领域开展探索创新。

四、上海自贸区规模功能

2013年上海综保区将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功能、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十项功能先行先试,即: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运作、融资租赁功能全面发展、以期货保税交割功能促进大宗商品产业集聚、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推动机场区港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探索“前店后库”联动模式、试点全球维修检测业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与经验强调复制性和推广性。

五、制度建设

(一)投资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和完善负面清单。在2013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2014年6月修订出台2014版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调整率达26.8%,进一步提高了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衔接了国际通行规则,为中美BIT谈判提供参考,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

二是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制全部改为备案制。同时,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试验区管委会可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备案手续。

三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商部门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等改革,区内新设公司注册资本的申报出资、认缴年限等未出现异常情况。实施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企业准入由“多个部门多头受理”改为“一个部门、一个窗口集中受理”。质监部门推出了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税务部门推出10项“办税一网通”创新措施,实现税务登记号码网上自动赋码。

四是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总体方案确定的服务业23项开放措施全面实施,并且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地。今年国务院又批准了新一轮31项扩大开放措施。

(二)监管制度创新

一是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监管制度。海关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23项监管服务创新举措。检验检疫推出“通关无纸化”、“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23项改革措施。海事推出了船舶安全作业监管、高效率船舶登记流程等15项新制度。同时,海关、检验检疫联动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试点,并在一线出境、二线入区环节实现通关单无纸化。

二是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业务的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今年先建设口岸监管“单一窗口”,6月18日已实现部分功能上线运行。

三是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对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进行分类监管,提高通关速度,控制监管风险。目前,海关已制定监管方案和操作规范,确定试点企业。

(三)金融制度创新

在坚持宏观审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推出了51条创新举措,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5个方面形成了“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为国家金融改革做好“压力测试”。

一是金融创新措施不断推出。“一行三会”积极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试。人民银行出台了分账核算、外汇管理等7个细则文件。银监会出台了简化准入、风险评估等4个实施细则。证监会、保监会也出台了相关操作办法,进一步推进了金融服务业的开放。

二是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一批金融服务企业已入驻区内,启动实施了一批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创新业务。同时,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批准成立。

三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一行三会”驻沪机构和上海市政府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人行上海总部和试验区管委会建立“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监管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和切实加强机构风险管理自我责任。

(四)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形成6项制度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

一是建立安全审查制度。重点是建立在外资企业准入阶段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审查的工作机制。目前已经制定形成试验区安全审查办法。

二是建立反垄断审查制度。重点是探索在经营者集中、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方面参与反垄断审查的制度安排。目前已经制定自贸试验区三个领域反垄断的工作办法,形成了自贸试验区反垄断审查联席会议制度方案。

三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4月30日正式开通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依托这一平台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子平台建设,完善与信用信息、信用产品使用有关的一系列制度。目前,自贸试验区子平台已完成归集查询、异议处理、数据目录管理等功能开发工作,同时探索开展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模式。

四是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企业年检制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后,企业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特定企业还须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目前,一批未按期限年报公示的企业,已被纳入首批经营异常名录。

五是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在信息共享方面,重点是建设试验区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初步实现各管理部门监管信息的归集应用和共享,促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在综合执法方面,重点是建立各部门联动执法、协调合作机制,包括相对集中行使执法权、建设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联勤联动指挥平台。

六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重点是通过扶持引导、购买服务、制定标准等制度安排,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市场监督。目前,自贸试验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若干意见》正在征求意见。

针对《总体方案》明确的2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国家主管部门和上海市已出台14个操作管理配套文件,从投资者条件、企业设立程序、业务规则、监督管理、违规处罚等方面,对扩大开放行业明确具体监管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五)法制环境建设

在国家层面,已暂时调整实施了3部法律、17部行政法规、3部国务院文件、3部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的有关内容。上海市人大制定实施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涉及的制度创新内容和具体改革举措,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进行了全面规范。

(六)政策试点

为适应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在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一部分规定,允许外商进入盐业高铁石油开发等领域。

国务院决定在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盐业管理条例》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规定的有关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2014年9月17日,根据2014年8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有关规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实施办法》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规则》将于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5年1月7日,上海市商务委官网《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的通知》,正式在上海自贸区启动平行进口汽车试点。

2015年1月13日,工信部通信发展司了《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的通告》。通告指出,在自贸区内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权比例可至100%。

2015年2月15日,上海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试点正式开闸,这意味着此前处于灰色地带的平行进口汽车可以阳光化销售。

2013年12月2日,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金融支持具体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二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四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2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外资准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65

“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被提出,而又借着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契机,我国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希望能以此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成功经验在未来传授给国内的其他区域。而在上海自贸区内一项史无前例的挑战是建立起创新外国投资准入管理体制。而外资准入管理方式是上海自贸区采用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即除清单中列明的领域及其不符措施,其他领域均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它依照“法无禁止即可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思想,通过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标准来实现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宏伟目标。

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概述

11上海自由贸易区简介

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位于浦东境内,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正式成立,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12上海自由贸易区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121实施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9月率先实行了负面清单制度,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共有190条。经过两年调整,2015年版的负面清单中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压缩到122条,调整率达358%,中国现有的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都将会采纳这一调整版本,这也标志着负面清单在我国适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122创新外商投资备案制度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实施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123境外投资备案的创新的制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备案办法可以说是简便、高效,从实施以来,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一个平台,股权投资基金类企业完成了很多境外投资、十分活跃。截至2015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办结境外投资备案项目411个,208个上半年保税区办结境外投资备案项目被成功设立,中方投资总额超过7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倍。

124创新工商登记制度

建立了由税务部门推出“办税一网通”等创新举措,质检部门推出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工商部门主导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并拓展到业务变更和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实现了由多头受理向一口受理的治理流程再造。试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入驻企业已经超过原上海综合保税区过去20年存量企业总数。

而在四项创新投资管理制度中,负面清单无疑成为了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建设中争议和亮点最多的一项。本文也旨在探索负面清单的影响与意义。

2负面清单制度概述

21负面清单的简介

负面清单(Negative List)在投资协定中又被称为“不符措施”,旨在说明在外资市场准入或者说设立阶段不适用国民待遇原则的特别管理措施规定的总汇。负面清单实际上是原则的例外,遵循的是“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法律理念,[1]负面清单上没有列明的都可以执行。而与负面清单相反的则是正面清单,它会将可以投资的行业与领域列在上面,如《服务贸易总协定》。

22负面清单的历史

负面清单源于德意志同盟国之间的关税协议,其模式可称为负面清单的雏形。“1834年,为了消除贸易壁垒,以普鲁士为首的邦国之间结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各同盟国之间就关税问题进行了谈判,终于达成了涉及‘例外情况’的关税协定。[2]其成员国订立的共同贸易条约中规定‘统一开放所有进口市场、取消所有进口限制,除非列明不开放和不取消’”,这是负面清单概念最早的表述。

23上海自由Q易区与负面清单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依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以。负面清单列明了不符合国民待遇等原则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划分为15个门类、50个条目、122项特别管理措施。

3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意义与价值31历史意义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对外资准入的国民待遇采取了“负面清单”方式的试验区,将禁止和限制的投资类纳入了负面清单,并且将之前盛行的鼓励投资类的正面清单删除。它是中国走在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也同样是转变了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志,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

32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创新价值

321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

我国政府一直会频频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中,而正是因为经济活动由政府干预,也一系列地引发了市场竞争力和活力弱这一特点。不健全的市场秩序和法规更是催生了这一点。但根据“非禁即入”原则实施的负面清单的引入,相比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自贸区将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自贸区内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内资和外资项目改为备案管理,备案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322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政府主导增长方式削弱,这样才能使市场真正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一,负面清单实际上明确政府管理的范围和职责,帮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S护。第二,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只将优惠政策适用于国内资本的现象需要有所改善。而降低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这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更庞大,也可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第三,负面清单有非常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经营、时间和制度上的成本都能明显以及大幅度地削弱,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23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

尽管中国加入WTO组织已经十年有余,但近几年来WTO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并且由于反倾销等一系列事件,中国有处在边缘化的趋势,因此WTO为中国带来的效益正在逐年减少。而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正在重塑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而在此次设立负面清单之前,中国还未曾推行过这样的政策,导致在吸引外商投资上有很多的限制,阻碍了贸易投资进展的步伐。现在负面清单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正好能够弥补之前的缺失,帮助中国与国际水平接轨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

4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负面清单在上海自贸区的实施一路被看好,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拉动贸易投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负面清单实施几年来,在上海市场是遇冷的,或者说效果不如预期得那么好。上海在这方面缺乏经验,在很多方面都凸显出了问题。

41负面清单内容多而杂、欠缺合理性

由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对2013年版的负面清单的制定有很大程度的指导意义,因此,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合,甚至在2013年版的负面清单上有许多同《指导目录》一样的条款,发现照抄照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痕迹。如此一来,负面清单的效力就大打折扣,很难让人信服。与世界上其他很多的负面清单相比,领域涵盖过大,步子迈得太小,所以在改革力度上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负面清单限制了很多的行业,例如服务行业。特别是在外资股权比例和外方投资比例上,有着十分明确的数额要求,对外国投资方的门槛设得很高,这会让很多外商投资方望而却步。

42立法主体存在缺陷

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国务院部委的宏观“指导、支持”下具体制定了2013年版的负面清单。清单也属于法律规范,因此在这一点上,外界对地方政府也就是上海市政府用政府规章来制定这样一个法律文件并且承担着外资准入立法,其可信度颇受质疑。现在的负面清单还仅在上海自贸区实施,范围较小,若之后2018年能成功如期推广到全国,国家应该统一收归外资准入和负面清单的立法权限。

43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自贸区坚持“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政策,我国目前已经将外资准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就对政府的事中、事后的监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相比于事前审批的监管形式,事中、事后监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形成一个全面有效的监管网络体系非常有必要但也充满挑战。但在这一点上,上海自贸区做得还远远不够,现在一旦出现纠纷,就很难有一个部门规范化处理,容易出现“踢皮球”的现象,这样也会使外资投资的信心减弱。

5国际上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经验

上海自贸区之前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我们就可以借鉴学习卡塔尔和迪拜的成功案例,它们设立的金融自贸区发挥了很多的作用。特区在金融自贸区中设立,它们聘请国际高水平的专家来帮助推行国际规则,以促进金融活动的透明度[4]。此外,为了打消外商投资对它们政府可能存有的滥用权力、随意执法的顾虑,迪拜、卡塔尔等新兴市场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让宪法、金融自贸区专门法以及国际惯例等法规条款多重制约政府部门,也帮助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有很好的参考条例。因此,良好的监管措施和立法在实施负面清单问题上也是尤为重要的。

6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管理的改进措施

61缩减和完善负面清单的内容

建议目前在负面清单中出现的部分行业可以被删除,在取消了一些禁止或删除之后,负面清单在促进开放上的作用将更大。只有大胆革新,仔细斟酌、不断测试行业的项目,并且具体化其中的细则,才有可能使得负面清单与《指导目录》进行区分,地方特色会更加凸显; 而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负面清单中的第一条林业、牧业和采矿业等并没有那么重要,因此完全可以从负面清单中删去。

62完善自贸试验区现行法规和外商投资管理规范

外国投资者这一概念需要被正式引入,一是能有效扩大以前未有的外商投资者的管理范围;二是信息透明度需要加强,确定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让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有一个规范的披露;三是现有行业许可证制度需要清理,需要保留的部分将正式纳入新规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出世的负面清单作为一项全新的创举,它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也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作用。当然,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乃至未来会适用的范围量身定做我们自己的负面清单,进行可行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改革与开放。

参考文献:

[1]胡梦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管理模式研究――负面清单制度在自贸区的适用[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4(2)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3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强调受海关治外法权保护,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跨国商业企业( 包括物流企业) 、金融机构具备以贸易为主并集中制造、物流、商业等多种功能的自由区。

( 一) 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市场原因

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要素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成一定比例的分配。经济学意义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界线必须被打破以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自由贸易区即在区域经济协作加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定,上海自由贸易区旨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其可以在小范围之内同利益冲突较小的国家达成货物、投资及服务贸易上的妥协和共赢,而不必与多方同时达成一致协议。换言之,即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变两个市场为一个市场,变两地资源为一地资源。

( 二)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一,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自由贸易区指的贸易实体就彼此之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作也的协定安排。而自由贸易园区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实行境内关外的园区,并在该区域内实行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等。第二,与保税区的区别。保税区是一种境内关内的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而自由贸易园区是境内关外的经济自由区。

二、国际条约在本国国内的适用

( 一) 国际条约的含义

狭义上,国际条约是指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用什么名称( 如条约、协定、公约、议定书) 一般来说,其可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其中特殊国际不能直接构成国际法的渊源,其包括有特殊习惯和双边条约; 事实上,只有一般习惯法规范和一般性多边造法条约才作为国际法的渊源而存在。广义上,国际条约亦应包含国家与地区之间所签订的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且具有国际法上效力的协议。本文取广义上的国际条约概念,以适应区域性条约缔结的既成事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 二) 国际条约在各国的适用

理论界对国际条约的法律属性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国际条约不是国内法意义上的法律。首先,并没有行使统一立法权的超国家机构; 其次,司法上也没有拥有普遍性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院; 最后,也没有统一执行国际条约法的世界性政府。第二种,则认为国际条约法有别于国内法的法律规范。三是,认为国际条约属于国内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只是在法的位阶高低上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适宜。国际条约在国内的生效。各国基本上采用转变和纳入两者之一,前者指条约经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国内法后才能在法院被援引作为判案依据; 后者即一次性地在宪法性文件中把国际条约纳入本国的法律体系。

( 三) 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

国际条约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主权国家就各自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安排。国际条约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违反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缔约国需承受国际法上的责任。为善意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主权国家对需要转化成国内法的国际条约内容一般在国内的法律文件中,对国际条约在一国法律体系渊源中的地位、与国内法渊源的位阶问题以及不同性质国际条约可由法院直接作为判案依据作出规定。国际条约在我国领域内适用的三种方式。目前,在我国大致存在直接适用、间接适用及混合适用三种方式。第一,对条约的直接适用主要集中民商事经济领域,《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了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涉及私人权益的民商事领域的直接适用的情况,而直接适用的的情形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和严格的条件下才能够在中国直接适用 第二,间接适用,即通过国内立法将国际条约的内容转化为国内法内容以达到中国适用目的,WTO 协定在我国的适用即属此类。第三,混合适合,即对中国已生效的国际条约,按条约性质、约文措辞以及需要适用与否,而对同一项国际条约同时采取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两种方式。

三 、自由贸易协定

自由贸易协定( 英文: 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两国或多国、以及区域贸易实体间所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 例如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 ,允许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自由贸易协定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第一,货物贸易领域; 第二,服务贸易领域; 第三,投资领域。

( 一) 自由贸易协定的性质

根据自贸协定缔结主体的特殊性( 为国家或区域贸易主体) ,故其属于特殊国际法中的双边条约,对于缔约国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根据自贸协定涉及的货物、服务及投资内容,协定可定义为可以直接在中国法院适用的涉及私人利益的民商事契约。

( 二) 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争议解决机制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为例,明确发生争议时的不同解决机制。第一,《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通过货物贸易协议的具体内容可知,其主要规定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故而其不涉及具体的某一国国民。两国之间争端的解决办法有磋商、调解或调停以及仲裁。其中,磋商、调解或调停的方法属于自愿性解决方法,而仲裁则属于强制性和约束力解决方法。第二,《服务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在服务领域的机制仍然以磋商、调解或调停及仲裁为解决办法。第三,《投资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投资协议》涉及的争端包含两类主体: 一是,缔约方的争端,这一争端的解决参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二是,一缔约方与另一缔约方的投资者之间的争端,这一争端首先尽可能通过磋商解决,其次提交有管辖权的争端缔约方法院或行政法庭仲裁。

( 三) 争端解决机制的总体特点及不足

通过上述自贸协定争端解决的了解,我国在处理国际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纠纷时,体现的特点是中国利用国际仲裁和司法程序解决国际争端持谨慎态度一般的政治性条约中没有载入任何仲裁条款。其不足的地方在于中国不愿依赖第三方进行争端解决,而这样在实际上对中国而言,与遵守国际条约的实践与承诺并不相称。

四、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的内涵

( 一) 基本释义

相关协议指对中国发生国际法上效力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负面清单》中直接提及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后续《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 二) 适用对象

首先,其适用于针对特定的人,该规定仅针对与中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国的投资者。其次,针对特定的事项,规定仅特指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投资协议,而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仍按照一般方式处理。最后,就地域范围而论,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有更优惠的开放措施的,按照相关协议或协定的规定执行。这一规范表述指明了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相关自由贸易协定适用的区域,其他区域并不当然优先适用。

五、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4

9月29日上午10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仪式如期举行,至此,上海自贸区的故事正式开讲。

它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它的设立对于中国、对于上海有着什么重大意义?自贸区内具体的特殊政策有哪些?具体如何运作……自今年7月中央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以来,人们便对它展开了无限的猜想。如今,伴随着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公布和自贸区的挂牌,这一系列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

为什么是上海

自贸区是个“国字头”发展战略,竞争者众多,最终花落上海,用总理的话说就是,“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更直白一点的理解就是,时势造英雄。

上海设立自贸区的雏形是2009年中国生产力学会起草的一份名为《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报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亚太港口城市经贸竞争日趋白热化,经济自由措施频出,面对挑战,如何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取得更大成就,并带动整个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成为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市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前沿课题。为破解这一课题,浦东新区政府委托中国生产力学会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最终结论就是这份报告。

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认同和支持这一认识,并为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自贸区的落实。不过,三年时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自贸区试点进展一直比较缓慢。

直到今年3月份,事情有了转机。3月,国务院总理前往上海考察,为上海自贸区开宗明义,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总体方案。9月自贸区正式挂牌。在中央的支持下,上海自贸区全面提速。其背后有着深远的政策背景。

建立自贸区的紧迫性在“内忧外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内部经济结构急需调整,外部贸易环境发生巨变,美国欲借助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定,重建全球治理格局。留给中国思考的时间并不多,自贸区试点先行先试迫在眉睫。

而为什么是上海?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自贸区挂牌仪式上直言,主要考虑三方面:一,上海有较好的基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由现有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的,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这片区域已吸收各类投资企业12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230个项目,2012年进出口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二,上海有较为成熟的监管制度和管理经验,2009年,上海市设立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管理规范高效,有较多管理较高程度开放区域的经验,有助于下一步创新监管服务模式,促进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三,上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通过发挥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的开放开发。

其实,之所以选择上海,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3月份总理上海调研时,上海市长杨雄“没要政策要改革”的坚定态度。这与中央政府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不谋而合。

近几年,上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P增速排名更是在全国垫底,这种尴尬让上海政府承受了不少压力,建立自贸区正是上海寻求突围的一个重要抓手。拒绝政策,直面改革,上海的气概和勇气令人拍手称快。

不得不说的故事:金改

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无疑令上海自贸区建设备受瞩目。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情况说明会,围绕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提问占到了80%以上。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金融改革,特别是试点金融自由化。总体方案明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这意味着,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都将有大幅提升。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个老话题,每年官方主办的陆家嘴论坛,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全球金融治理等金融问题都是必谈话题。

作为新兴市场金融中心建设的引领者,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四,股票的市值位居全球第七,黄金的现货交易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不过,与纽约、伦敦等老牌金融中心相比,上海还是个追赶者,也存在着诸多的短板和不足。例如,总部经济一直是上海力争的一块蛋糕,但上海市领导曾表示,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过程中一直有个困惑,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已有400多个,但绝大多数是行政性质的,最具价值的资金运作并不在上海。

其实,不少跨国公司也非常希望将目前设立在上海的总部升级为亚太区域总部,但由于外汇管制、专业金融服务等问题所限,管理层预计升级后无法良好发挥其资金管理职能,所以只能在新加坡另设一个总部实现资金管理职能。

深化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的一大使命,将在很多方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不过,金融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市场普遍对自贸区金融领域的开放改革寄予厚望,但从目前官方披露的情况来看,金融改革的空间很大,难度也很大。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长张新透露,国务院批复的方案里涉及到金融改革创新主要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目前这四方面的政策都在制定中,至于将来具体哪一个条款怎么样推动,则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成熟一项推动一项的方式来予以推进。

自贸区金融改革步履艰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共识,二是没有先例。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9月27日参加2013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时明确表示,她并不赞同在自贸区内把利率完全放开,外界不应对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寄予过多期待。

重头戏:削藩

自贸区不仅是对外开放经济的试验区,更是政府职能转型的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肩负五大使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排在首位。

据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尹宗华介绍,在自贸区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自贸区最大的看点便是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之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中国一直采取的是“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即外资进入中国进行投资,具体能干什么要由政府说了算。并且正式投资前,还要走一系列审批核准流程,不仅费时费力,还给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而如今,自贸区正在探索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则意味着政府职能的180°大转变。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清单里的不能干,清单外的“任我行”。

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介绍,此次负面清单是由上海市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制定的,“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共是20类……实际上一共是18个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具体的管理措施是写到小类。一共是190条管理措施。所以相对于产业小类1069类来讲,大概有17.8%的小类,有特别的管理措施。”

这意味,伴随着这份清单的公布,超过80%的外商投资项目将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这对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对此,戴海波表示,“对于我们来讲还处于学习阶段,我们要学习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对事中事后监管,借鉴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但是我们现在刚起步。”

其实就是一块试验田

建立自贸区,上海捷足先登,很多省市对此颇为羡慕。但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自贸区是块甜点心,但更是块硬骨头。

中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的理念,将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与中国整个全球战略和外交战略联系在了一起,上海自贸区任重道远。

创造财富效应易,创造改革效应难。从中央到上海,自始都在强调一点,上海自贸区是一项制度改革,而非优惠政策。改革效应恰恰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改革”,对于习惯了以政策优惠刺激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而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年,深圳建设经济特区的时候,邓小平像下达作战命令一样指示:“杀出一条血路”。如今,上海自贸区,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要想取得成功同样需要杀出一条血路。

其实,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自贸区的建设必然会遭遇到种种艰难险阻,能否突破重围,既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也同样取决于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宽容。

上海自贸区就是个肩负着进一步扩展市场自由边界使命的改革试验田,既然是试验,那必然也内含着允许大胆创新、大胆试错的本意。就像戴海波所说,上海自贸区还只是个小学生,还只是刚刚开始。

祝福上海,祝福中国!

上海自贸区情况说明会要点回顾:

自贸试验区对热钱监管方面,今后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思路?

核心就是要防止短期资金、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维护宏观金融稳定。但同时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正常的资金流动,尤其是中长期资本合理的流动,应该给予便利。

怎么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

目前,自贸试验区内一共有13家商业银行、20家支行,区内本外币存款的余额1090亿元,贷款余额823亿元。所以我们要改革的内容和对象还是有一个具体的空间,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宽泛。

之前热议的在园区内可以享受15%的税率优惠,这条为什么没有出现?

企业所得税按照15%征收,不符合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原则。

对比成熟的东京、香港、新加坡而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吸引总部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通过例如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类制度创新、释放制度红利,扩大开放领域,激活市场活力,让更多的跨国公司更有信心到中国,到自贸区来投资办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这可能是这次改革创新试验的一个最大优势。

三年后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会往哪个方向调整?

自贸试验区有一个不断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开放、推进改革的进程,三年以后,我们会有新的更进一步改革目标和任务,所以它不是只搞三年,而是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

自贸试验区构想宏大,但面积很小,怎么看待这个具体问题,最后是不是需要建立很多新的楼盘,或者说要不要把这个小区大幅度地扩大?

28.7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自贸试验区,我们可能在原有的产业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新的要求,进行新的产业规划。总的思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同时为原有的仓储物流业的发展也留有广阔的空间。下一步,《总体方案》也提出,根据试验的情况和需要,按一定的程序提出扩大试验的空间,逐步拓展实施范围。

负面清单是固定的还是动态的,会不断地做出一些调整吗?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5

从以往国外自贸区运行的实际经验来看,自贸试验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在大幅提升区内国际投资、贸易交易量的同时,也会催生大量不同种类的国际和涉外商事纠纷。由此,建设良好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是自贸试验区法制环境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国际商事仲裁所具有的专业性、高效性和保密性优势,使其在解决国际商事争端领域一直受到企业法人等商事主体的青睐。作为自贸区仲裁法制建设的第一步,2013年10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院揭牌成立。据新华社报道,在2013年11月26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仲裁院在进驻自贸区后首次开庭审理了第一例涉外商事仲裁案件。这预示着我国自贸试验区的仲裁法制实践已经起步,在自贸区打造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商事仲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发展仲裁是有效解决自贸试验区经贸纠纷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自贸区仲裁改革的先行先试客观上为我国整体商事仲裁制度的创新提供示范作用。

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我国的涉外商事仲裁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代表的中国仲裁机构在广泛参与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同时,积极适应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变化的趋势,借鉴各大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先进的仲裁规则,不断学习先进的仲裁理念,努力推进国际仲裁在中国的发展。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现有的仲裁法制环境仍然是不完善的,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仲裁机构在国际仲裁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声誉。自贸试验区在给我国涉外商事仲裁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现有的仲裁法律框架提出了进一步国际化的要求和挑战。

提高仲裁的国际化程度,意味着需要在仲裁机构管理机制、仲裁规则内容以及仲裁庭权力等诸多方面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仲裁机构管理国际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对仲裁机构的管理机制虽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国内地仲裁机构多采取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其弊端在于决策层与执行层混为一体,仲裁机构的预算多来自地方政府,这使得仲裁机构和仲裁庭的办案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干扰。当事人对于仲裁庭能否完全杜绝行政干预和地方控制常常存在疑虑。为了打消自贸试验区涉外商事仲裁案件中境内外当事人的顾虑,我们有必要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仲裁机构管理模式,着手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来强化仲裁机构的独立性,明确其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自主经营的法律地位,在机构内实行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制衡的管理体制。必要时也可以用专门立法的形式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干预自贸区仲裁机构的独立运行,由选举出的理事会全权负责仲裁机构的日常运营。理事会的职权包括自行制定和修改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和调解规则,审议提出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人选,决定仲裁员的聘任和解聘,审定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预(决)算报告,审定内设机构和用人规模,制订重要规章制度等。

对仲裁机构实行国际化管理,有利于我国的仲裁机构进一步实现独立性和民间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我国本土仲裁机构与其他国家的知名仲裁机构,如巴黎商会国际仲裁院、伦敦国际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和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能实现更多的业务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增强我国仲裁机构在国际仲裁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业界声誉。

仲裁规则适用国际化。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基石。目前,很多国际知名仲裁机构为扩大自身业务和影响力,都积极尝试在不违反本国强行法情况下可以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国际组织或其他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我国自贸试验区设立的仲裁机构在规则适用上也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愿,增强规则适用的灵活性。仲裁机构既可允许当事人在一定范围内对本机构仲裁规则进行变更和调整,同时也可以允许当事人约定适用其他国际仲裁机构的规则。更进一步,甚至可以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而由我国仲裁机构作为指定仲裁员的机关,规则适用模式的创新能为境内外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中外当事人在起草合同时达成一致,也为习惯了国际惯例的境外律师参与我国仲裁业务提供更大空间。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院2013年新修订的仲裁规则在规则适用上体现出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第四条规定:“(一)凡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的,适用本规则进行仲裁。(二)当事人约定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但适用其他仲裁规则,或约定对本规则有关内容进行变更的,从其约定,但其约定无法实施或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者除外。当事人约定适用的其他仲裁规则规定由仲裁机构履行的职责,由本会履行。(三)凡当事人约定按照本规则进行仲裁但未约定仲裁机构的,均视为同意将争议提交本会仲裁。”

另外,仲裁规则在仲裁语言和仲裁地点等内容的规定上也应该符合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在仲裁使用的语言上,考虑到当事人及其人多元化的国籍背景,应该打破中国内地仲裁机构长期以来以中文为默示语言的传统做法,允许当事人对仲裁程序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约定,只有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由仲裁庭根据仲裁协议或争议所涉合同使用的语言,以及案件其他情形决定仲裁语言。在首例自贸试验区涉外商事仲裁案件的审理中,仲裁庭根据当事人的约定将英语作为开庭语言,在适用语言方面体现了对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尊重。

此外,仲裁地点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纽约公约》所确立的国际惯例,仲裁地点决定了仲裁裁决的国籍,这区别于我国长期以来以仲裁机构的国别来判断仲裁裁决国籍的做法,而这种特殊的规定在实践中给我国的涉外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带来了很多问题。如果我国立志将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新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就必须改变传统上的旧有观念,与国际仲裁的通行理念保持一致。在仲裁规则中明确允许当事人对仲裁地进行约定,只有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时,才由仲裁庭根据仲裁机构的地点或其他连接因素确立仲裁地。仲裁裁决的国籍应由仲裁地点决定,这种国际理念的形成对于我国自贸试验区仲裁院仲裁裁决在全球范围内的承认和执行具有重大意义。

仲裁庭的构成和权限国际化。众所周知,仲裁的质量取决于仲裁庭的专业程度或者说仲裁员的素质。自贸试验区仲裁法制的国际化发展客观上对仲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肩负自贸区仲裁案件审理责任的仲裁员不仅要熟悉国内法,更要熟知国际公约和国际贸易惯例。合格的仲裁员应当具备深厚的法学功底、与争议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语言沟通能力,更关键的是富有国际仲裁实践经验。而目前在我国内地仲裁机构主编的仲裁员名册中,能达到以上条件的仲裁员并不是很多,所以仲裁员队伍的建设也是仲裁法制建设的核心要素。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优化名册中的仲裁员结构,一定程度上提高境外仲裁员的比例,同时实行开放式名册,允许当事人选择虽在名册之外,但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这一点在自贸试验区仲裁院的首例案件审理中也有所体现,该案由合议庭进行审理,首席仲裁员彼得·科恩为具有英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仲裁员,另两位仲裁员分别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治东和陈乃蔚。三位仲裁员均具备丰富的国际仲裁经验。从仲裁机构的角度上讲,要有意识地提供境内外仲裁员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我国仲裁员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另外,还须适当扩大仲裁庭在仲裁程序中所享有的实体和程序权力。本着提高仲裁庭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原则,我国仲裁机构和相关司法部门应该对于仲裁庭的权力给予充分尊重。法院和仲裁机构除了提供仲裁程序顺利进行所必需的协助外,应当保障仲裁庭在审理仲裁协议有效性、处理争议管辖权异议以及临时性保全措施方面所具有的权力,不得随意替代仲裁庭对案件实体问题作出决定。同时,提高仲裁庭决定案件具体审理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性,当事人约定采用询问式、辩论式或其他方式开庭审理案件,仲裁庭可以按约定进行审理;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仲裁庭有权按照其认为适当的方式自行审理案件,只需保持公平并给予当事人充分陈述和辩论的平等机会即可。

我国自贸试验区的第一例涉外商事仲裁案件的审理体现出了国际化的水平和意识。自贸试验区仲裁机构的设立和实际运行为中国商事仲裁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试验的契机。自贸试验区仲裁法制环境的建设涵盖了仲裁机构管理、仲裁规则制订和仲裁员队伍建设以及权限扩大等各个方面。国际化仲裁法制环境的建设在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具有显著意义。它不仅是自贸试验区法制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同时也对中国内地仲裁机构的转型改革和我国仲裁立法完善具有高度探索价值。自贸试验区的实践标志着我国的商事仲裁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6

中国人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 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人民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宗旨,坚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通过金融支持举措,拓展区内实体经济的成长空间,培育其国际竞争实力,搭建其与各国经济实体合作的新平台,促进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人民银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求。

一是在自贸区内创造条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2009年7月,人民银行以货物贸易为起点,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涵盖全部经常项下及跨境直接投资、对外项目贷款、证券市场投资等部分资本项下经济活动。根据总体方案,为服务自贸区实体经济,推动区内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人民银行将进一步简化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和手续。

二是在自贸区先行先试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今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目前人民银行仅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管理。在自贸区内实现利率市场化,符合现行利率管理政策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自贸区利率市场化将在宏观审慎金融管理框架内,根据服务区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市场主体培育目标以及市场环境建设情况,稳步推进。

三是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近年来,人民银行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简政放权,大力推进投融资便利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配合自贸区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实体经济发展、投融资业务具体需求,人民银行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区内的先行先试,以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多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积极进行了多项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外汇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国性资金管理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积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简政放权。人民银行一直在推动市场化改革,改革管理方式,主动取消审批制。例如,2005年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实行备案制,2008年进一步简化为注册制。外汇管理局也一直在推行从重事前监管向重事后管理、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管理的转变。对于自贸区建设,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将继续加大职能转变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人民银行制定的自贸区金融改革方案,是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共同设计、通力合作的成果。在具体改革条款的设计和论证过程中,人民银行将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任务来抓,到码头、工厂、企业、金融机构,深入了解企业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以及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从一线职工、财务人员、企业家和金融管理者中,收集了300余条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改革的方案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得来的,而是出自一线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反映了一线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所有金融改革措施,都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予以推进。人民银行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着眼细节,坚持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对改革内容成熟一项、推动一项,适时有序组织试点。同时,人民银行将会同上海市政府,制定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监测分析和评估,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并督促区内企业和机构切实履行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等义务。

人民银行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继续加快职能转变,改革创新管理模式,通过金融支持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投资贸易便利化,并形成金融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业务及管理模式,助力自贸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银监会:支持中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挂牌当日,中国银监会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中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发展、区内设立非银行金融公司以及区内开展离岸业务等8项内容予以明确。

一是支持中资银行入区发展。允许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上海本地银行在区内新设分行或专营机构。允许将区内现有银行网点升格为分行或支行。在区内增设或升格的银行分支机构不受年度新增网点计划限制。

二是支持区内设立非银行金融公司。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发起人在区内申设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支持上海辖内信托公司迁址区内发展;支持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区内设立分公司;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专业子公司。

三是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区内设立子行、分行、专营机构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外资银行支行升格为分行。研究推进适当缩短区内外资银行代表处升格为分行以及外资银行分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年限要求。

四是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股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中外合资银行。

五是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支持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跨境融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全供应链贸易融资、离岸船舶融资、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外保内贷、商业票据等。支持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跨境投资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跨境并购贷款和项目贷款、内保外贷、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

六是支持区内开展离岸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在区内开展离岸银行业务。

七是简化准入方式。将区内银行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的机构、高管和部分业务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设立区内银行业准入事项绿色快速通道,建立准入事项限时办理制度,提高准入效率。

八是完善监管服务体系。支持探索建立符合区内银行业实际的相对独立的银行业监管体制,贴近市场提供监管服务,有效防控风险。建立健全区内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探索完善符合区内银行业风险特征的监控指标。优化调整存贷比、流动性等指标的计算口径和监管要求。

据悉,以上八项措施是银监会经国务院批准,落实国务院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决定的具体措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将坚持服务自贸区实体经济、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原则,建立有针对性的自贸区银行业监管机制和框架。

银监会同时披露,银监会已批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商、浦发、上海银行设立自贸试验区分行,批准交银金融租赁公司筹建专业子公司。上海银监局也批准花旗中国、星展中国筹建自贸区支行。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贸区设立机构。

证监会: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提升开放度

中国证监会9月29日公布了支持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旨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度。

这些具体措施包括:

拟同意上海期货交易所在自贸区内筹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承担推进国际原油期货平台筹建工作。依托这一平台,全面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交易。以此为契机,扩大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

支持自贸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照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所进行投资和交易;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在区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立非居民个人境内投资专户,开展境内证券期货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

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可按规定在境内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根据市场需要,探索在区内开展国际金融资产交易等。

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在区内注册成立专业子公司。目前,海通期货、宏源期货、广发期货、申万期货和华安基金等机构正在设立或准备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和资产管理子公司。

支持区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面向境内客户的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柜台交易。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研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对相关试点工作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上海自贸区国家战略。

保监会:八项举措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

为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保监会对上海保监局提出的相关事项作出了批复。

据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保监会此次批复的事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支持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二是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三是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四是支持国际著名的专业性保险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从事再保险业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五是支持上海开展航运保险,培育航运保险营运机构和航运保险经纪人队伍,发展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六是支持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不断拓展责任保险服务领域;七是支持上海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动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再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等功能型保险机构建设;八是支持建立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和拓展保监会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备忘录工作机制。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7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十多年了。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旨在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之后陆续也有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出台。然而,随着文化部门的转企改制,与之配套的民营小型文化企业的投资融资、娱乐文化、新兴文化业态等方面政策欠缺问题暴露出来。同时,我国国内政策强化区域垄断和行政主导,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政策侧重通过财税政策扶植“走出去”,这两类不同价值取向的政策难以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性。因此,要优化政策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构大中小文化企业共生的经济结构。然而,政策扶持并不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创意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培育产生直接影响,相反还会造成负面效果。比如行政力量主导的集团化,虽然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规模的提升,但也强化了行政性区域市场垄断,牺牲了中小文化企业的创新活力。因此,单纯靠政策扶持解决不了文化“走出去”的根本问题。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制度创新,不能再依靠行政力量培育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是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培育。国家应该建立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在不断创造和结构的过程中,一批文化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而一批新的企业则在创新性的破坏中崛起,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这样文化经济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关于这个创新体系的要素和创新主体的位置。创新主体是企业,包括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主要从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训、资金融通、业务咨询等工作,政府则是创新活动的促进主体、调节主体,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给予积极的调控。上海自贸区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的一揽子制度创新,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显然是在尝试建构创新环境。这对贸易区内文化“走出去”和“走进来”工程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则开启了一扇自由之窗。从具体制度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尊重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会降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准入成本,推动文化国际贸易,使国际资本回流;“境内关外”政策则有助于规避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和国内两类政策的冲突;允许外资以独资或者控股形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将使贸易区内融资困难的文化企业迎来曙光。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品或服务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难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顺差。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国在文化贸易中没有定价权。此次推出的上海自贸区方案包括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开放等,有助于推动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定价结算中心,强化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增强我国文化国际贸易的主导权增加砝码。在开放准入制度方面,包括娱乐性外资企业注册建立、游戏主机生产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领域政策在上海自贸区放开。在娱乐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方面,允许港澳服务提供商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或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同时对进口港澳研发的网络游戏产品的内容审查时限缩短。图书馆服务方面,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以独资形式在内地为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这些政策制定有助于加强港澳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互动、优势互动,以期实现合作共赢。上海自贸区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文化企业打造国际产业链。一系列的金融财税政策加上浓厚的国际声誉,上海自贸区的旅游、休闲娱乐、游戏动漫等企业将以更多机会、更多优惠、更低成本建立国际产业链。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国家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基地注册的时代国际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获批后就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最大的24小时全天候的“日不落”全世界图书版权交易的现场平台。这是时代国际出版传媒的一个核心产业链。基于此,上游还将涉及纸浆、物流、文化产品贸易、印刷、多渠道发行等产业。在版权的基础上,该公司将对现代化的立体出版及产业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版权进行多重嫁接、组合,构建一个庞大的国际产业链。当然,上海自贸区的制度环境具有复制性,将对长江三角洲甚至全国产生辐射作用,使文化企业受到国际制度环境的便利,更快地找到有效的文化“走出去”模式,形成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以上谈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制度政策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随着产业文化化及文化产业化不断渗透、扩大,这种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其自贸区承担着引领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金融制度、探索文化“走出去”模式等重要使命,因此,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也将惠及全国。

二、《总体方案》具体政策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部分国家部委及上海相关部门公布了原则性的扶持自贸区措施,一些操作性细则还需要研究讨论才能出台。笔者统计了已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行政条例等政策,列表如下。如上表所示,国家重要部门纷纷行业规章条例配合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实施。和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相关的是《总体方案》中文化服务领域的15、16开放措施、《文化部关于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的通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登记管理的规定》及《工商总局关于同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新的营业执照方案的批复》。表中其他规章文件则与文化创意产业间接相关。这些政策文件,诠释了本地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发展契机。首先,文化会“走进来”,为我国文化国际贸易提供便利。《文化部关于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管理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在试验区设立的合资、合作、独资的演出经纪机构可向上海市文广局申请,20日之内会做出决定。而经营演出场所的合资、独资、合作单位,备案领取证明即可。也就是说,上海自贸区对非内容或者说文化制造业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备案管理。在负面清单中,涉及“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贸易经纪与”“广播电视设备制造”“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除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禁止的项目较多外,其他行业投资、经营的空间很大。而且,自贸区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按照“一表申报、一口受理”机制来完成审批或备案流程,提高了效率,有利于吸引境外文化投资。文化“走进来”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促进因素。在境内开展文化国际贸易,不仅会促进我国文化传播、观念认同,而且有利于我们熟悉国际文化贸易规则、提高文化创意能力,为文化真正“走出去”奠定一个前期基础。其次,国内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会得到增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表明,投资者“一元”注册资本、先照后证的登记制,大幅度降低了准入门槛,激发了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试验区改变了以往的年检制度,建立了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的制度。这样,借助信息公开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使得大中小文化企业处于平等位置,有利于它们的稳定发展。众所周知,中小文化企业势单力薄往往融资困难,并且作为创意很强的文化企业,年轻法人代表的比例较高,难以借助政府或权势力量处理资本链上的问题。自贸区试行年度报告公示,有利于规避大型文化企业舞弊行为,相对增强中小文化企业的竞争力。还有比较直接的益处就是提高文化企业资本的转化能力。虽然文化服务领域开放措施大都局限于文化制造业,但在产业融合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自贸区资本市场的优势吸引着从事内容生产的文化企业纷纷入驻。

三、对以后《总体方案》细则出台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上海自贸区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涉及文化产业准入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国际文化产业政策,会改变本地文化资源配置格局,势必也会触及各方的利益。2013年8月底,媒体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通过上海自贸区暂停《文物保护法》的决定,而9月中旬媒体则说商务部在新闻会上称暂时停止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这无疑显现出制度政策背后的权益博弈。其实,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本来就缺乏系统性,相关政策以部门利益为导向而非以服务对象利益为导向,致使政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实施文化产业民营化。这并不是说文化产业私有化,而是要在文化核心产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以公共的文化力量来建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当然,采取形式公共比如政策协商的方法会更有效果。政策协商指的是多元政策主体以公共协商的形式达成共识性政策决策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虽然公共协商的一般性条件在正式公共领域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但政策协商的制度基础也会有效促进政治与市民公共领域的衔接。在网络环境下,应该让公民明确各政策主体在政策协商中的角色。有谁能保证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制度背后的多重参与主体不代表自己的部门利益?政策主体对制度框架产生很大影响。在一项制度刚被推广开来时,这种影响大部分是正面的;在制度完全成熟和略显僵化时,政策主体许多时候对制度起着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对制度的冲击力相当大。因此,加强政策协商尤为重要。客观地讲,即使新的政策触及旧的制度框架,政策主体本着国家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取向,但是没有任何一套制度框架是永恒有效的,过了产生它的时代条件,制度框架就会失去合法性。所以说,不管用“公共力量”还是公共“政策协商”,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及细则都要注意制度的弹性。有效的制度体系是由协调配套、相互促进的系列政策组成的,单项政策或行业政策在体系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实践性。我国文化国际贸易逆差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内容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世界产业分工中我国一直依靠廉价人力资源优势占据“世界制造”的低端位置,而在中高端的原创及营销上缺乏竞争力。然而,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更倾向于实体经济。其细则能否顾及文化国际贸易这个瓶颈问题而制定专门的相关政策,也就是政策制定能否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是值得提议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可以借鉴制造业或服务业的政策。但在核心内容产业政策层面,需要针对文化创意的特殊性深化已有的有效制度政策,制定专门的特殊创新政策。所以,可考虑制定专门的政策保留某些地区不进行城市化、工业化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原生态产业。以上谈的是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细则制定方面的建议。对于国内文化企业而言,自贸区的成立无疑将是重大机遇,应该抓住商机,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建议如下:首先,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文化化,助推文化“走出去”。上海自贸区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一条条优惠政策,而是创新环境和创新理念。文化国际贸易在硬件方面也就是文化制造业具有优势,这给了我们一点启发———文化“走出去”工程没必要完全依靠文化企业来做。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制造业的渗透,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提高品牌含金量。这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可选路径。当然,文化企业作为主体,更富代表性。就目前境况来看,需要创新商业模式,主动促进国际贸易。比如,作为园区唯一的文化市场———国家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基地,共有注册企业130多家,外资、合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到20%。中外文化贸易的结构不太平衡,可选择“先线上再线下逐步实现整合营销”的策略。其次,重视创意,提高内容传播力。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内容上的创新创意问题。文化国际贸易的本质是意义、价值的交流。由于中外国家制度不同,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也不同,所以传播的内容难以让国外受众接受。这可从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目标受众选择做起,针对国外不同的舆论领袖进行文化交流,发挥民间力量,然后慢慢提高文化的影响力。也可从创意流的开发做起。文化创意包含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文化活动,具有五种形态———激发态、凝聚态、整合态、传播态、接受态。实现这五种形态的自由转换和良性循环,才算完整的文化创意流。创意流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创意流中,文化创意的任何一种形态都有使文化产品产生价值增值的可能,也都有使商业模式实现创新的可能,但这需要强大资本支持的企业来开发和运营。即是说,文化产业既要有文化创意能力,又要有产业运营能力。唯有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加快融合,打造完善的国际产业链。文化企业应尽快找到融合园区文化企业产业链中的位置。在国际贸易中实现顺差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必然有国内市场的支持。也就是说,该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国际产业链是一个园内园外有序衔接的系统。不管在其核心产业链还是产业链,只要搭上了自贸区文化企业发展的快车,就会有商机出现。总之,中国(上海)自贸区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影响深远,其制度创新环境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架构打下基础,其具体政策将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发展红利,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应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引领未来。

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篇8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贸易转型;金融制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多元化

一、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

自加入世贸以来,中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还是存在企业缺乏创造性、劳动力成本逐步增加、产能过剩能效较高、国际需求疲软等问题。而自从“ABC世贸”(即anyone but China 世贸)建立,全球贸易竞争加剧,中国面临着“二次入世“的新一轮挑战。在此国际背景下,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以开放促进和深化国内经济贸易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正式挂牌成立。首批入驻自贸区的有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2015年1月,中国政府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上海自贸区对贸易转型升级的推动

(一)自贸区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外资企业

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和金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货物通关时间缩短、营业执照等证照领取时间缩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这些开放措施将为自贸区内的外商投资进一步松绑。上海自贸区以这些更开放的姿态,对外资产生更加明显的吸引力。

(二)自贸区对贸易转型带来的体制创新

1.负面清单工作不断深化,2014年版负面清单进步显著。

目前,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上至少已有77个国家已经采用了此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外资企业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而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相关工作是一个试验田,可为今后国家战略的调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经验。

2.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为适应制度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已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方面的探索。首先,上海市政府赋予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域统筹管理权,下放其能够承接的行政管理与审批事项。其次,自贸试验区创新商事登记制度,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同时把企业营业执照样式由多种统一成一种。最后,上海自贸试验区配合“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强化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监督和后续管理,使得创新成果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

3.贸易监管制度创新,贸易更加便利。

上海自贸试验区根据“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推动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制度,使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国内首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同时,开展了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多项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成为贸易便利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使得区内贸易更加便利。

4.加强金融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重点围绕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创新: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外汇管理改革,使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虽然在很多人民币离岸业务开放政策的实施方面进行了限制,但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业务对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乃至推动的服务业繁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加贸易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

2013年9月18号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外开放了我国服务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18个领域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的重点是服务业,一些原来不对外开放的部门转为对外开放,这体现了贸易升级,也是全球贸易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自贸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更完善的平台

在不同的治理体系中,中国面临一个机会。通过在上海建立试验区,来参与全球高标准投资规则的形成过程,并用全球高标准的投资规则如透明度、便利化及监管能力来改革国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为我国在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方向、积累经验。可见,自贸区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为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更完善的平台。

三、借力上海自贸区,推动贸易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贸易转型发展的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开始下滑,中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企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时,应该采取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建立独到性优势,产品才能取得价格优势,企业才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此时的经济增长不能通过扩大生产来实现,必须通过技术和资本进步,也即生产技术的进步来实现,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二)国家和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重要支撑。然而我国科研管理体系中存在创新投入占GDP比重相对偏低、科研基金资助和评价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国家和企业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力度。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科研工作进行部署和规划,提升科研院所和公益性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积极支持科研装备自主研制,提高科研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是强化设计与统筹规划,围绕目标和实际需求,提出项目建议。二是经费支持力度分层次、有重点,调动积极性。三是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2.重视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一是为创新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强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创业型高新技术人才和比较成熟的人才。三是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三)上海自贸区的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形式有两种:一是改革经验推广,即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经验的推广。二是区域复制,即自贸试验区特殊经济区形式的推广。

(四)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提升贸易发展水平

上一篇: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 下一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