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6 04:26:21

社区活动设计

社区活动设计篇1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研修;活动设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研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研修以其跨越时空、资源丰富的优势解决了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工作和学习矛盾,同时,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了教师之间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也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稀有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然而,随着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广泛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例如:虚拟学习社区功能不够完善,通常只重视内容呈现,缺乏研修活动的设计,共享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共享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活动设计策略。

二、研究方法及抽样

问卷调查法是收集资料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参与过网络研修活动的在职教师为研究样本,共发放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81份,回收率95.3%,达到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法进一步分析被试选择某一问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三、网络研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一)网络研修活动形式与活动支持工具单一

提到网络研修,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经常被认为就是上网下载学习资料和参与论坛讨论;单调的研修活动和活动支持工具直接导致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热情不高、参与度低、缺乏持续性。在被调查的对象中,98.9%的教师表示虚拟学习社区活动支持工具单一,论坛是主要活动场所;活动的顺序为活动组织者在论坛中讨论主题,教师在主题版块进行经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很少,知识建构水平也不高。在网络研修形式与活动支持工具的需求方面,93.9%的教师希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网络研修活动能更加多样化。

(二)网络研修活动主题与教师教学实践脱节

大多数教师认为网络研修活动目标应该是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得到持续提升。89.7%的教师认为评价网络研修活动成功的标准是活动主题是否接近教师实践问题,数据表明,教师们对网络研修活动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是比较统一的,即活动主题是否接近教师实践问题。然而,当前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经常只注重理论的传授,缺乏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更不重视发挥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优势来促进知识创新和转化。

(三)教师缺乏参与研修活动的兴趣和持久性

网络研修的中途放弃者较多,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网络研修活动与自己关系不大,且单调乏味。75.9%的教师持续参与网络研修的原因是希望长期得到专业指导,69.0%的教师是希望能够长期与同伴进行资源分享,41.4%的教师希望通过非正式学习,在工作之余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结合访谈和研究发现,网络研修的主要优势在于专业的指导、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等服务和非正式学习时间上的灵活性。

(四)不重视再生资源的积累

大多数虚拟学习社区都提供学习资源,但是,资源不能及时更新,而且不重视再生资源积累,最终导致资源陈旧,利用率低。再生资源也称为生成性资源,是指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动态产生的二次资源,网络研修活动过程中可以生成很多再生资源,例如:教学反思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关于某一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专家指导意见等。97.2%的教师认为再生资源对提高自己实践性知识是最有效的,因为其中体现了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许多隐性知识。然而,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再生资源对提高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有效,但能够充分利用并从再生资源中提炼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却很少。

四、教师研修活动设计策略

(一)虚拟学习社区研修工具的多样化和综合运用

在研修工具的设计上,建议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增加“教学案例展示”“教学案例分析”“专家咨询”等网络研修工具,实现网络研修工具的多样化。一方面,在研修工具的设计上,应方便教师上传自己在研修活动中生成的资源,另一方面,功能设置上,应该方便教师在使用工具过程中进行工具的切换,例如在使用教学案例展示工具进行案例观摩的时候,可以随时借助专家咨询工具进行咨询,获取专家的有效指导;在使用教学案例分析工具进行视频分析的同时,可以随时切换到反思记录工具界面将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教师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工具的整合。

(二)丰富网络研修活动的形式

长期以来,教学技能的传授都是以师徒制为主,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新教师在观摩听课的过程中习得实践性知识。观摩评课、师传徒授、实践反思等方式都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资源共享、教学案例学习、撰写教育博客、论坛专题研讨、集体备课、师徒传授、同侪互助等活动形式都是受教师们欢迎的网络研修活动形式。其中,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案例学习、集体备课更是受到教师广泛认可的。因此,建议在网络研修过程中综合运用上述形式开展研修活动,让网络研修过程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交流和研讨,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反思,在分享资源的同时撰写教育博客进行教学总结,从而提升网络研修活动的质量。

(三)活动主题要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主题是教师评价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研究数据表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贴近教师需求、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最关心的教学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经验方法。因此,在网络研修活动主题的设定上,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与教师关心的问题相契合。

(四)通过建立网络研修社群提高教师持续参与网络研修活动的动力

通过对教师持续参与网络研修活动的动力问题的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教师持续参与网络研修的主要动力是获取长期专业的指导和与同侪进行资源分享。因此,建议通过网络研修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网络研修社群的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群应该是由具有共同的愿景或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并且最好采用异域的形式,即由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组成,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同时,为了保证网络研修社群良好的运行,社群中要有专门的助学者或意见领袖负责组织、推动社群活动的开展。

(五)网络研修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共享资源的流通

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需要资源库的支持,资源库可以在资源的流通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共享资源的流通应该包括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研究者在调查时发现,75.9%的教师希望得到专家提供的学习资源、62.1%的教师希望得到同行提供的资源,这说明网络研修活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对共享资源的消费需求;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生成的资源包括评论、反思、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叙事、教学视频等。网络研修活动既是资源产生的场所,也是资源流通的场所,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网络研修活动开展之初要准备哪些资源;二是开展过程中会生产哪些生成性资源;三是需要哪些研修工具支持资源的交换;四是哪些人可以为资源的需求者提供指导和指引。

五、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得的,如果能够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个案分析,将有可能挖掘出数据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其后续研究将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聚焦教师网络研修社群,分析研修社群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并探讨其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崴.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2]刘学敏,孙崴.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

[3]许红梅,朱莉,刘学敏.教育科学研究-原理.方法.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社区活动设计篇2

一、强化领导,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我们进一步加强社区党支部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完善责任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采取不同形式,运用各种载体,开展“我为党旗增光辉”活动、庆“七一”活动和社区党员志愿者活动,以精彩的活动吸引人,热情的服务凝聚人,良好的环境影响人,提高党支部的战斗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突出特色,打造“计生大院”品牌。

我们将围绕“计生大院”建设,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成立计生协会,积极开展计生优质服务,以生育文化服务于人居环境为载体,把计生工作创新、创特。一是坚持经常进楼入户,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二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计生协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协会的群体优势、工作网络优势、社会沟通优势和权威优势,发挥会员作用,在知情选择,推进居民自治,落实“三结合”搞好生产、生活、生育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努力增强计生协会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每月与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沟通交流,了解计划生育措施落实情况,搞好计划生育服务,免费发放计划生育宣传材料、药具、进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咨询服务,做好孕妇、产妇、婴幼儿保健咨询服务,确保社区不再发生计划外生育。

三、组织文体活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我们以创建“文化体育型”社区为契机,积极引导社区老年人走出家门,加入到社区建设的行列中来,参加社区各种活动,着重抓好“三八”妇女节、“五月的鲜花”、“十一”国庆节、“九九”重阳节等系列活动,组织动员社区中老年人参加舞蹈队、合唱队、队、乒乓球队、健身队,编演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结合居民生活实际,把争创十星级文明家庭、文明楼院作为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武器,树立讲究文明礼仪、学习好人好事、批评抵制不文明行为的新风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四、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群众生活。

一是夯实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社区办公场所、社区服务站、社区文体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图书室场所建设,为社区服务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我们将立足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上档次的服务,特别重视对困难群众的服务,把“低保”等社会保障服务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细、抓好。三是拓宽为民服务渠道。为了解决社区居民“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临时有事无法接送孩子”等问题,我们将成立“桃城区社区求助中心学生托管站”,方便居民生活,为社区内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四是进行居民服务需求调查,根据居民的需要和社区条件,落实独居、双独居老人生活居住情况,落实独居老人过节安排和遇有紧急状况的救助措施,让他们安享晚年。

五、加大社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确保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到位

我们将充分发挥联系居民、熟悉居民的优势,协助政府摸清和上报社区失业人员、贫困特困人员情况,想方设法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把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贫困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不留死角,避免漏保。

六、群防群治,促进社区社会稳定

社区居民的安居乐业是关系社区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充分发挥片区民警和义务联防队员的作用,完善群防群治工作,大力开展排查纠纷、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对民间纠纷“抓小、抓早、抓苗头”,做到小纠纷不出户、大纠纷不出社区。对被列为重点排查对象经常走访,了解思想动态,若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教育。对居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按时排查、做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广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营造普法、学法、懂法氛围,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消灭安全死角,严厉控制打架斗殴、盗窃、等社会不良恶习,深入开展反的宣传活动,形成崇尚科学、珍惜生命的氛围,确保社区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社区活动设计篇3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发展目标

社区建设在我区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为此,区人民政府坚持“面向社区,服务居民”的原则,突出体制创新、突出特色模式、突出功能提升,形成了社区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1、认真分析研究我区社区的特点和现状,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城镇社区与中心城区的社区,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区社区的基本情况、集镇的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建成面积、人文环境、办公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这些特点和现状,我们通过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了如下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区居委会组织法》和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从建立和完善社区的体制机制入手,着力解决社区的办公用房和社区群干的生活待遇,先打基础,构建平台,然后以创建为手段,抓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力争三年内完成等级社区达标和“883行动计划”达标创建任务,提升全区社区整体建设水平。

2、正确面对困难和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乡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虽然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作为市辖郊区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社区建设之初,我们面临着社区群干队伍新,生活待遇差,办公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社区认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镇社区建设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理清思路,统筹兼顾地解决社区面临的困难问题,我们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6大工作重点:一是广泛深入宣传,灌输社区理念,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社区的良好氛围。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努力把县、镇、村体制转变到区、街、居体制上来。三是研究探索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准建设好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五是下大力气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成员的生活待遇。六是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我们紧紧围绕这6大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克难奋进,自我加压,取得了初步成效。

3、认清形势和任务,制定工作目标。社区建设从1999年全国在26个大中城市进行试点到2000年中央两办文件出台,标志着社区建设在全国普遍展开。武汉市在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新一轮社区建设的三年规划,即“883行动计划”,明确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达到的标准。目前,全市各区贯彻实施“883行动计划”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同时,还应该看到,随着城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差距逐步缩小,这些都为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条件。为此,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我们的目标是:二年打好基础,三年抓好创建,力争2005年完成全区43个社区等级社区达标和区政府所在地11个社区和武湖4个、开发区1个社区按照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达标。具体步骤是:第一步,2003年以前抓好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制和机制,构建社区基础平台。第二步,2003-2004年全区43个社区完成等级居委会达标创建,其中市一级居委会达到80%。第三步,2004-2005年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11个社区和武湖4个、开发区1个社区完成“883行动计划”创建达标。

(二)打好基础,构建平台,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2000年底,我们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我们在前川街抓了试点,在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体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加强撤并乡镇(街)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为了加强集镇的管理和建设,我们一方面争取乡镇政府支持,把原乡镇留下的办公楼和企业资产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外,还把城镇集市管理、市容、环卫管理的职责职能交给社区。另一方面,从健全社区组织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经济、规范社区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集镇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乡镇体制改革成果。

2、完善机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简政放权,将政府的有关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剥离,该转变的职能,彻底转变,该下放的权利,完全下放。为此,区委、区政府多次下文,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三得各自职责及相互关系,明确了社区居委会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让社区有序开展工作,我们还对社区各种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作用予以界定,并以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同时,区还专门制定下发了《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重新修订和制定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各种组织和书记、主任等各成员的24种职责制度,规定了工作程序,统一印制了24种1000余份规章、职责、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职责公开,成员张榜,服务挂牌,统一规范。

3、解决难点。社区建设之初,我区社区一半以上没有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相当简陋。我们把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这个“老大难”问题,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和重要基础和前提。区、乡镇街加大投资力度,想方设法改善社区办公环境和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文件,将撤销乡镇街的房产和办公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基本解决了撤销乡镇集镇社区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二是投资新建、购买、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前川街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所属社区的办公用房,更新了办公设施。三是采取赞助和共建方式解决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如区民政局为帮助龙潭社区“883行动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标,无偿提供200平方米的办公楼给居委会办公;前川街千方百计落实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用房面积,仅今年来扩建和新建了257平方米。近几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5500多万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委会的各种办公、服务、活动室(站、所)等室内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为3723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达86.6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建筑面积最小的40平方米,最大的280平方米。并相应配齐“五室”(两委会办公室、警务室、书画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四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打印机)、“三站”(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劳动就业服务站)、“两校”(市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

4、突出重点。我们把解决社区群干的生活待遇和办公经费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打基础、建平台的重点、多方筹集资金,为社区排忧解难。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对策,将社区群干的生活补贴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前川11个社区内工作者人均补贴生活费6000元,每个社区补助办公经费1万元,其它各街乡镇每年由区财政对社区主要负责人补贴生活费6000元,每个社区补助办公经费5000元。目前区劳动局正在研究解决社区干部“两保”问题。二是实行“费随事转”,在《中共黄陂区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确定了9条措施。区计生委、民政局、城管局、卫生局、劳动局、烟草专卖局每年都为每个社区拿出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三是各街乡镇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将集镇的市容、环卫、集市、零售商品税收征缴等工作提供给社区管理和运作,扩大社区经济来源。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为社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组织和物质基础,为推动社区不断深入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三)着力创建,突出特色,努力提升城镇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实现“883行动计划”为目标,以等级社区居委会创建达标为手段,以建设不同类型的社区为特色,不断提升城镇社区的整体建设水平。主要做到“三个结合”。

1、把社区建设与黄陂实际相结合。我们把全区43个社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抓了一个示范样板,力求突出特色,推动社区建设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一是建设街道型社区。主要指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的11个社区。这种类型的社区,重点是抓好社区环境整治和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使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环卫站,社区就业服务站、社区安保服务队和社区服务计算机信息网络。把区政府所在地的社区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治安良好、关系和谐的一流社区。二是建设集镇型社区。对乡镇所在地集镇和撤乡镇(街)原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社区,在进一步抓好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社区经济。区、乡镇政府将承担的一些社会职能逐步转移给社区,下放权利,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让社区参与集镇的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把集镇社区建设成为富裕、安定、和谐而富有活力的“堡垒”社区。三是建设农民新村型社区。在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周边,农民土地被征用集体迁建后,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规划新村。在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社会保障、新村管理、小区治安、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村改居”和“村居合一”的方法和路子,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文化素养的转变,通过社区建设,为农民转为居民、农村转为城镇、农业转为其它行业架起一座桥梁,把农民新村型社区建设成为具有黄陂特色的新型社区。四是建设开发小区型社区。我们在学习借鉴百步亭、常青花园等典型社区创建经验同进,与小区单位(如二八八社区)联合制定实施计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在抓组织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规范物业管理,使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种服务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协调配合,服务居民。把开发小区型社区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具备各种功能的现代化社区。

2、把社区建设与创建市级文明城区与两平方公里创建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区委、区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争创市级文明城区的工程之一。我们及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社区为基础平台,以创建文明社区为抓手,在社区广泛开展了市民素质、城建城管、美化绿化等方面的工作。以社区市民学校为阵地,开展了十万市民“讲礼仪、讲城信,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了前川、武湖范围内两平方公里的环境整治;实施了“清洁黄陂,美化家园”工程,开展了庭院绿化,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建设的内容。

社区活动设计篇4

我镇把握西区开发建设的机遇,历届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兴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年,预计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25.1亿元,比增26.8%;工业总产值达78.5亿元,比增25.8%;截至今年11月,一般预算财政收入7338万元。近年来,我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山东省教育强镇”等。在狠抓经济建设,使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镇委、镇政府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好社区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大对社区居委会的资金投入,全面推进社区优质服务,使我镇社区的综合服务、社区管理不断增强。四会社区是我镇社区发展建设的龙头,在近三年来,荣获“山东省卫生村”、山东省“老年人星光计划”先进单位、“珠海市依法治居示范社区”、“三水区文明社区”等省、市、区各级荣誉52项。该社区居委会的关欢球书记今年还被评为省社区工作的先进个人。现把我镇社区建设工作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一、我镇当前社区发展概况

我镇下辖的XX、XX、XX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都是在*年3月换届期间按照市政府加快农村向城市化进程迈进的发展战略而撤并和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四会、金海岸、草堂湾社区管辖的面积分别是:13平方公里、27平方公里、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分别是:4328人、15165人、3547人。

社区居委会成立以来,我们以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居民小组为基础,区内各部门及企业为共建单位,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随着四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事务不断增多,我们社区工作与日俱增,压力越来越重。面对压力大、任务重、人员不足等不利因素,社区“两委”班子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始终围绕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目标,同心同德,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凝聚力得到增强,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个团结、务实、创新的社区班子,开创了社区工作的新局面,保障社区各项工作顺利正常开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镇的社区建设在摸索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形成一个不断完善、充满活力新型的社区。

二、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是社区居委会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社区成立后,镇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镇委专门安排一名领导负责社区建设工作。为加强社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镇委安排了4名镇委政府领导和13名镇府干部到各社区挂钩驻点。镇还安排了多位镇部门领导及多位优秀退伍军人充实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建设,如金海岸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年轻退伍军人就有4位。我们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重点,不断健全党建工作的机制,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在实现“一居一支”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党建联络站,加强社区内单位党组织的联络沟通。为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凝聚作用,在近年来,我们不断培养年轻党员干部,充实社区“两委”班子的力量。在今年5月换届选举中,全镇3个社区14位当选的社区居委会成员中,30岁以下的4人,31岁—40岁4人,41岁—50岁6人,文化程度全部高中以上,党员就占了11位,而3个社区居委会的书记、主任职位均为1人兼任,四会、金海岸社区共配备了交叉任职的三位副书记和三位副主任,大大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战斗力,把社区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周围。

三、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建设设施。

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社区。首先解决社区办公场所,镇委通过多方面的灌渠道去解决了3个社区办公场所,三个社区均由镇财政出资装修及配置办公设备。目前社区办公条件比较好,最大的社区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300平方米。我镇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社工工资列入镇财政配给。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委员、社工工资待遇分别为:XX0元、X0元、XX元、1XX元。每人每月按400元办公经费下拨。其它经费按实际预算划拨,保证了财政正常的供给。为了进一步完善各种社区功能室设施配置,镇财政和上级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了办公室、星光老人之家、残疾人康复场所及社区各功能硬件设施配套等等。如四会社区,设有办事大厅、会议室、社区警务室、“老人星光计划”的老人活动中心、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室等,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同时,还投资兴建了社区灯光篮球场,5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活动场所。我镇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支持社区建设,使社区各方面条件得到改善。

四、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文化体育水平。

我们将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的操场、球场、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开放为社区文体活动阵地。我镇各社区的资源经过整合后,充实了社区文化体育的活动能力。为搞好社区的文体活动,加强社区文化体育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体育品牌,促进良好民俗风尚的形成,多年来,镇委镇政府、各社区都非常重视社区文化体育的建设。投入500多万元兴建了集休闲娱乐、纪念集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伟民广场,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目前珠海市镇级最大的文化广场。落成以来,每天都有许多群众在广场上跳舞,休闲娱乐,经常举办了一系列的文艺演出,大大丰富了四会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600多万元兴建文化中心大楼,按照省特级文化站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楼高四层,建筑面积达6630平方米,*年1月竣工使用,成为全镇中小学生文化体育活动基地,*年12月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组建了书法、盆景、乒乓球、篮球、醒狮、文艺等8个业余文体协会,大力发展会员,加强培训引导。邀请专业人士教授群众跳交谊舞、元极舞、秧歌舞,使到公园、广场跳舞的人越来越多。每逢佳节,邀请外来表演团体或组织当地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自编自导自演,举行各种文艺晚会。在建成使用的三年时间里,在伟民广场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共72场。大力抓好文化市场的管理,整顿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充分利用各种纪念节日,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全镇性的田径运动会、各类球赛、游园活动、拔河比赛等的活动,大大活跃了社区群众的文体生活。每年,组织举办全镇性的田径运动会,各村(居)委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组队参加。通过开展各项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营造了团结向上、健康进取的良好文明社会氛围。

五、利用创建契机,多管齐下,搞好社区综合管理。

近几年,我镇在三水区率先开展全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创建“国家卫生镇”、“山东省卫生镇”、“山东省文明镇”、“省特级文化站”、“山东省教育强镇”等,这些项目的创建是关系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把创建与提高社区

管理水平,治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搞好社区综合管理。针对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多,出现治安差,卫生恶劣、出租屋难于管理、计生政策难落实、乱停乱摆的现象较为严重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建立了四支强有力的队伍,充分发挥社区职能和互补作用,为我镇各项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是建立一支办事精干的社工队伍。社区建设我们坚持以“立足基层,服务社群,提高居民质量”为指导思想,努力建设高标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抓好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完善社区便民利民、帮困救济、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我们通过社区办事大厅作为服务社区群众的一个对外窗口的综合功能的服务平台,包括面向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社区成员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随着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改变和增长,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不断增加社工,使社区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近两年来,为了给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开展了各种不同层面的社区服务活动,建立社区服务网点,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是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强的社区综治队。根据社会综合治理的需要,我们镇、村、社区建立了100多人的综治队和几十名的户管员队伍。对外来人口户籍登记造册,进行治安联防,协助公安部门追捕逃犯、盗窃、贩毒等各类犯罪嫌疑人,破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多次参与扑救山火,抗风抗洪、抢险救灾、处理居民住宅渗漏煤气和用电引起的突发事件;遏止了城区内长期存在的乱摆卖、乱停放的现象。每次的行动,社区综治队都是人数最齐、最早到达现场,组织得最好、最有战斗力的队伍。

三是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计生指导员队伍。我镇社区计生指导员担负着近十万人的计生工作,我们通过建立健全计生工作网络,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流动人口密集的企业建立联动管理机制;通过计生指导员宣传、计生排查、加班加点深入出租屋,窝棚、商铺、企业清查登记,完成一次次的集中清查验证任务,使每个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有序而有效。每次都能顺利通过省市计生检查组的考核,受到各级领导的称赞。

四是建立了一支能吃耐劳、默默奉献的环卫队伍。去年我镇容镇貌的环境卫生的整治交由社区管理,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镇容镇貌有了根本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今年9月,我镇顺利创建为“国家卫生镇”。

六、加强综合服务,完善社区建设体系。

随着四会经济的发展,进入社区的流动人口迅速增长,仅四会社区的流动人口就有33000人,我们坚持“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为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治安管理,社区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法》及省市计生条例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实行依法治区;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居民小组党员、居民代表的作用,实行民主决策,推进社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财务监督,完善社区财务公开制度。四会社区率先建立联合会计,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各居民小组的帐务交由社区“集中管理,分户结算,居帐镇管”。通过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使社区财务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社区的居务众多,如工程招投标、民政低保审批,临时救济核定等,社区都能公平、公正、公开有序进行。同时,镇、社区办事大厅实行联网互通信息,把社区服务窗口建设成服务群众、为民办实事的综合平台。

七、积极探索,开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

社区活动设计篇5

关键词:智慧社区;社区居民;移动网络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建设也在持续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更多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物美价廉的硬件产品;软件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应打造适合城市发展的智慧社区平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关于智慧社区的运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1智慧社区

1.1智慧社区的概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中的一种新的理念,是新科技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型的管理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现代化、智慧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社区服务,形成一种智能管理形式的社区。从专业角度出发,智慧社区涉及到智能家居、网络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多种领域。智慧社区是一种在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产业下的新“产品”,该“产品”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领先的RFID相关技术,以及电信业务中信息化基础设施良好等优势。

1.2智慧社区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求,同时提供优化信息化资源,为各种流程、系统和产品提供城市智慧化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利益。例如,某市的妇幼保健医院的移动医疗,已经可以实现患者提前预约门诊,在手机上查阅各项检查报告等功能。将装备了移动医疗设备的体验车开进社区,为社区居民上门服务,提供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现场打印体检报告等服务,并将社区居民的体检数据保存在医院的内网中,建立社区居民个人的电子医疗档案等。再如,社区居民如果在马路上发现井盖不见了或者是树被风吹倒了等日常生活常见现象,居民都可以利用手机拍照的功能,将照片以微信(彩信)的形式发送到应急联动中心,这样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就能实时地去解决,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系统,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新社区。

1.3发展现状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智慧社区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民族文化、社区文化、周边环境设施以及住户的生活习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于社区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建设智慧社区的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是近几年刚发展的新项目,各城市大力扶植社区建设,也有许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向智慧社区方向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探索。智慧社区的经济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到经济效益,这是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表现状态,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观望经济收益。因此,合作共赢是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应用共同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去经营建设好智慧社区。如在智慧社区的移动网络建设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即定的具体目标,利用前沿的信息化技术,针对于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服务、通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以确保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的实现。

2基于移动网络智慧社区的方案

2.1设计时应规避的问题

(1)智慧社区的建设包含的系统和产品非常多,负责运行整个社区平台软件的开发商,都不能提供完整的系统和产品。(2)智慧社区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个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由于产品和系统过多导致开发难度较大,而且各个开发商之间也无法实现互通互利,如果全都由一个企业进行开发,需要的时间和财力的投入难以想象。(3)虽然智慧社区的概念在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但由于拥有住房的用户都已经在对应社区生活一定时间,对所处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习惯。很多用户认为没有必要去接受这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变自我已经所习惯的生活方式。(4)独立的开发一个新的APP,需要用户去学习许多新的功能,而这样的模式并不能使很多用户轻易接受。

2.2方案设计概要

2.2.1功能构架

围绕智慧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形成解决设计方案的思路。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与社区通告。社区用户在对社区内的移动终端专用的信息移动网络,对养老,医疗等数据进行采集,该数据在系统中形成电子化采集。政府通过专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对采集的数据通过推送页面,使社区的居民对该服务进行评价,充分地表达社区居民的想法和对智慧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将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通过电子化应用、电子化升级、电子化开发等方式,在社区展示牌进行展示。

2.2.2社区信息化功能

移动网络的服务端与数据业务服务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前端展现时要体现出服务对象,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等。服务的渠道可以通过社区电子屏、飞信接口、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小助手、个性业务和市民主页。用户在接受服务时,包括的内容有工作协同,无线采集、服务支撑、综合评价、公告通知。该系统的核心应用层包括社区管理工作、协同系统无线信息采集系统、社区服务支撑系统、社区综合评价系统、以及社区公告管理系统。社区的信息接口包括虚拟服务层和核心数据层,通过虚拟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从而达到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管理、资源接收等核心数据层的应用。飞信网关接口,离线交互数据交换接口,可通过社区云计算系统、系统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Web应用中间件信息支撑层来支持IT基础设施,服务器系统集中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层。

2.2.3智慧社区的内容

(1)协同功能。上门巡视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专用网络联系沟通。通过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移动网络支持的条件下,在移动设备的主页面上选择社区通信化软件,进入到社区信息化的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信息任务,在该软件的使用上加以计费。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登录,在网络上将飞信账号,授权账号进行捆绑。通过社区信息化软件中的企业飞信界面,指定工作给工作人员完成用户的任务,并且居委会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巡查和监督,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沟通。(2)本地信息采集功能。通过PC和移动设备进行现场采集,将含有文字、数字、录音、视频、照片、电话、短信等信息收集在用户的存储数据中,将采集后的数据进行保存、分类,以便日后的使用。信息采集功能需要包括前端采集功能,社区居民可以到用户所在的家中进行日常的巡视,如发现家中有老人存在的情况,要对老人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采集;信息采集功能在后端工作时,可以形成闭环,请社区居民进行评价。该功能对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进行排查和处理,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后端采集管理系统,对前端系统采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跟踪、监控和对采集的数据处理。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进行评价,可以通过移动公司自由的短信,网线、网站的方式填写综合的服务评价问卷。

3智慧社区设计方案的实现

社区信息的设立是为更好地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融会在一体,通过服务自助化、运营自主化、决策智能化的方式,将社会通知、活动信息化、在线查看缴费情况、社会周边商家服务、物业服务统一化等归纳为服务自助化中;将远程统一服务、运营状态实时监控、广告自动播放等归纳为运营自动化中;将基于数据营销活动、精准社区业主服务、商业精准营销、智能数据分析等归纳为决策智能化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带来了科技改革,可以享受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用智能设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拉近业主和物业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合作为物业管理增加收入。对现有社区的智慧化改造,是一个抛弃陈旧管理,打造新型的智慧社区管理的方式,业主通过新的信息化服务,可以接受社区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重新构建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物业管理,这种新形势主动创造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价值,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智慧社区管理可以通过3方面来实现:(1)可以实现手机APP智能门禁,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注册业主用户,经过物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认证并授权后,手机APP账户就具备养的智能钥匙功能,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己开门或者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远程开门,社区居民与访客可以进行远程视频,业主通过APP内的访客留影,可查看开门记录;(2)可以通过智慧物业进行邻里互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邻里之间的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注册APP的用户可以通过物业的认证,享受到物业服务,如门卫接收快递、费用催收、维修通告等服务。社区居民也可以直接通过APP进行故障申报,社区内的用户可以在APP平台面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互动增加与邻居间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友好的社区关系。(3)还可以认证识别社区周围的商家。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的网页,可以了解到社区周边的商家服务信息,可以在线直接下单进行支付,选择自己想要的个性化服务,对于感兴趣的商家也可以自行关注或入住该平台,实时掌握该商家的优惠促销信息。

4结语

智慧社区的设计与实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生活,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新翔,王驰,朱传华,等.基于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J].电信技术,2015,(11).

[2]朱琳,刘晓静.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服务公众采纳实证研究———以打浦桥街道“IN标签”为例[J].电子政务,2014,(8).

[3]冯亚飞,陈连刚,刘建华,等.基于移动GIS的北京市智慧社区研究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7,(4).

[4]陈军.基于Oauth协议的智慧社区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5.

[5]李纯雅.智慧城市社区信息化解决方案浅析--智慧社区规划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

社区活动设计篇6

社区公园的构成与功能

住宅社区是城市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作为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既承担了提供居民生活消费与服务的物质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共同生存空间情感体验的内在精神功能。而社区公园作为连接邻里、服务区域群众的一个公共场所,其不仅仅止于创造一个完善的支持居民物质生活的系统,更应兼有提供丰富多彩让住户情感交流沟通的精神生活空间。

城市公园常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社区公园虽作为城市公园一种较小尺度的表现形式,但其在构成元素与功能上却不比大型公园简化。常规意义上完善的社区公园主要包含绿地及植物系统、公共集散与活动空间、休憩设施、儿童游乐区等,而在城市住宅社区,通常都是居民高密度区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造一个能满足多样化人群的、理想的公共活动空间实属不易。

人对社区公园的需求

很多研究都表明人类之所以建造公园并使用公园不外乎有两类需求: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二是对与人交往诉讼情感的渴望。

对于城市里的居民而言,公园更像是一种庇护所;公园的自然要素带给他们视觉上的放松,能从植物上看到四季的轮回,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气息。城市内年轻居民大都忙于工作生活,很难有实际接触自然的机会,这也是社区公园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的接触。而另一方面,虽然大多数人觉得他们使用公园的目的是因为他们想要“接触自然”,但很显然他们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社区公园中社会交往的活动,不论是公开或者隐蔽,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人类对自然接触的原始欲望,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居民更倾向于在忙碌的工作生活背后有一个供人交流的场所。

城市里户外活动的显著增加常常是与环境质量的改善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案例事实表明,某一地区一时出现的较为集中的人群活动状况通常反映出人们对公共空间及户外活动的潜在需求。通过为社会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创造合适的物质条件,就会逐步把先前被忽视而受限制的人类需求激发出来。而社区公园作为提供城市住户公共的户外活动空间,其最核心的功能便是激发出城市居民内在渴望交流的需求。

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与研究

社区公园本质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能够近距离接触自然、供区域邻里间交流活动的空间场所。而在目前现存的社区公园里,很多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小的误区,其过于重视图面上漂亮的布局而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细部处理。很多社区公园设计并没有落在实处,设计概念十分老旧过时,只是肤浅的对地面肌理的玩弄、植物花卉的拼凑、假山奇石的堆砌。很多场地并没有吸引人们去前往活动,偌大的场地只有少数的老人闲逛。铸就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地产设计方观念过时,依然想沿用过去传统园林景观的设计方式去建造现代的社区公园景观,认为有足够的“自然要素”就能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户外空间的质量与户外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即在地里、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这些社区公园失败的案例,并不能单纯的归纳为不够人性化,而是它没有深入理解城市居民的内在想法与潜在需求。信息社会中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人的冲击,人们可以无时不在的漫游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如果户外活动空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很难真正的让人关掉显示器迈向真实的公园。

城市居民群体可以简单分为:儿童、成年人、老人三个群体,随着城市教育整体水平的增加,受教育程度都较为相似,并不存在于任何交流与沟通的障碍。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做到吸引足够多的人来进行户外活动,并不应该单纯在景观品质上投入,而是该尽可能多刺激与激发住户群体自发性的活动,而这类自发性活动的产生通常源于带有娱乐性质的项目:比如修建有创造性的儿童游乐场满足儿童群体,合理的布置体育活动空间来吸引年轻人,设置合理的座椅方式让老人更好的交流等。当然在拥有了足够吸引人群自发性活动的场地时,也需要注意相关景观配套设施设计上的合理与人性化。

1. 儿童群体活动场地的设计方法

社区公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便于服务于儿童群体,儿童群体的自发性活动牵扯了家庭相关人员的活动。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或保姆带着年幼的孩子来与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同时他们自己也是乐在其中,儿童活动场地会通常也变成家长、保姆,同时也是孩子们的社交场所。所以在设计上除了保证儿童娱乐设施的趣味性与安全性,也要保证家长们的休息区的合理性。儿童活动区的场地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儿童活动场的内部与通向那儿的道路尽可能的平滑,这样能大大的减少儿童受伤的可能性,在场地内部设置沙坑、软质和硬质地面,让儿童接触多样的自然元素,在一些超过一定高度游戏设施下面尽量的铺设沙子来作为缓冲带。

(2)在儿童场地的周围用矮围墙或者其它软质材料来进行场地的隔离,这样的好处可以防止动物的直接进入,这种封闭措施会给儿童和家长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3)给家长或监护人的休息区提供能看清整个场地的休憩设施,最好是设置为L型长椅,当凳子成角布置时,交谈就方便的多,这样的布置非常适合三五成群的交流群体。

(4)在场地附近设计一个可供水源的区域,这一点不仅是让游玩的孩子们洗手用。更多适合可以结合沙坑来做出更多的事情,孩子们在有了水之后,可以在沙坑里做更多有创造性的活动,大大的增加了游戏体验性。

2.青年群体活动场地的设计方法

青年群体是整个社区公园活动的主导者,也是整个公园景观设计中最难考虑周全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直接对话者,个性鲜明、观念激进的人群也大都分布在青年群体活动中,对于这类群体在社区公园活动场地的设计,需要兼顾到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内在的需求。青年上班族大都需要面对部分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在晚上与周末有限的休闲时间里,释放压力是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而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设置篮球场、羽毛球、网球场这类体育活动空间。这类体育活动在青年群体内受到广泛欢迎,一方面是运动带来的,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是认识了许多有同爱好的群体,他们之间交流带来的甚至高于运动本身的乐趣。而在体育活动空间设计细节上,需要注意这类球类运动需要远离儿童活动区,一定要有外网围护,保证区域外路人的安全。

3. 老年人群体活动场地的设计方法

老人在社区公园的活动倾向较为单一,对于他们来说社区公园就等同于自己的第二个起居室。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调查研究:三分之二的老人每天来到公园就是为了认识新的朋友,他们才是交往需求最为强烈的一个群体。

在国内晚年失去配偶的老人的比例较高,而城市中年轻群体普遍工作生活压力大,与父母相处交流的时间甚少,而社区公园的出现实际上是帮助老年群体找到更多的精神伴侣来交流。而在景观设计层面上,一般的自然环境与艺术雕塑等不足以吸引大多数老年人的注意,但安排许多活动节目却可能刺激他们之间的社会交流。如设置一些桌同时也设置部分观看座椅,布置画报栏展出让老人们一起评价,提供一个供老人表演节目的小广场等,这些都是有效能让老人聚集在一起活动的方法。

结语

置身于人群之中,耳闻目睹众人的万端仪态,获得新鲜的感受与激情,比起孑然一身,确实是一种积极有益的体验。人需要交流,而交流则需要刺激出人们共同活动的场所,这类场所景观空间的品质越高,人们的自发性活动就会越多,社区公园的意义就体现于此。

社区活动设计篇7

【关键词】社区建设;以人为本;社区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流动人口使城市的人口数量日益聚集越来越多,导致社区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的角色。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建筑界发展空前的繁盛,建筑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在此情况下,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大批新的功能建筑和建筑形式不断涌现,这使得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但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的房地产商把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回报率作为指导建筑行为的最高准则。有些社区建设,不论大江南北,不管城市规模,从形式到风格,从内容到模式,都是简单重复,反复套用,没有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大连6座城市的居民抽样调查得知,在居民选择所聚居场所时首要关注住宅户型等设计方面的因素,胜于对地段、朝向、价格、面积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所以对于规划和设计人员来说,社区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作为社区设计的出发点,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安全、便捷、舒适、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生活的需求。

一、“以人为本”社区设计

“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目的是以人的实际需要统领社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使社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与社区设计相辅相成,使社区设计的预期目标与社区建设结果相统一,其落脚点都是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以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区设计的出发点,构建出具有心理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社区,为居住在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可住、可娱、可游、可观便于交流来往的空间环境,在居民入住后方便物业集中管理,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并尽可能多的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组织动员社区建设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社区生活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经历着不同时期的转变,从早期,有一个栖身之所——“能居”阶段的物质满足,走向“乐居”阶段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著名的建筑和城市理论专家伊利尔·沙里宁在其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指出,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关心人的问题,我们不要在以表面装饰为决定因素的问题上花费精力,我们的目的是要为人民创造安静舒适的家园。需要以“人的实际需求”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以 “美学”、“造型”、“形式”、“符号”、“文脉”、“思想理念”等抽象的建筑概念作为社区建设的附加值,使社区建设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使人在建筑环境中切身体验和使用感受中去享受“乐居”的梦想家园。

二、社区设计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社区设计需要不断改善来适合当前时期的社区生活需求,社区设计与居民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本文从“以人为本”社区设计角度出发为社区设计的不足提出几点意见,它们不仅增强社区特色,方便人们交流,美化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并且为当今社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1边界空间的忽视

社区建设是“人以屋聚,屋以群分”的方式来进行群体规划设计,在社区的边界上呈现出高低错落、封闭开合的建筑群,与相比邻的住区之间的空间呈“断裂”、“不联系”状态。社区各自为政,环境绿化、配套设施等在社区边界点到为止,社区之间的城市空间似乎成为“多余”的空间。规划和设计人员把社区中心环境作为美化的重点,而开发商也是以此作为楼盘卖点,大肆宣传,但对于社区的边界空间存在长期的忽视。

边界围绕社区成为易于辨认界限领域,充分展现社区的领域划分,突出社区的面积,其设计方式虽然便于后期物业封闭式管理,但失去公共空间应有的场所特性——开放性与人的参与性,无法形成人情味的社区环境,丰富多样的居住生活和亲密的邻里关系,很难让人对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片面的追求绿地率,只是把社区边界充当社区绿地率的一部分,使得社区边界空间在管理后期长期闲置。导致垃圾成堆或者被人开发成为一片片菜田,甚至在沟渠边搭建成简易的厕所供旁人使用。这样对环境是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卫生健康堪忧,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人的长期居住。

社区边界空间作为灰空间——不仅仅是社区活动与进出的场所,而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于社区单独存在的,不应该从社区的建设中分离出来,不应该忽视其存在价值,不应该让社区的边界空间独立、割裂存在的,应该与社区建设相辅相成,使其融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与已有的环境的尺度、体量、比例和韵律相融合,美化周围环境,强化城市空间。

2.1.1合理开发利用边界空间

社区建设需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为轴,贯穿社区建设发展全过程,并遵循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有与时俱进的超前设计理念为居民创造舒适、温馨、趣味的生活环境,并福泽下一代。因此合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社区居民的活动场地,提高社区居民活动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边界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仅扩大了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吸引人们到这个空间中散步、驻足、游乐、交谈、小憩,而且关注到社区居民琐碎的日常交往需求,增进邻里间的感情的交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把边界空间设计成为具有特色的人行景观,不仅能成为楼盘销售的卖点之一,为后续居民生活提供便利、舒适的交流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化作出极大的贡献。关于相邻两座社区间边界的归属不同,对设计产生差异,可与相关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来实现感官上的统一,营造人与环境相互交流的空间,形成宜人的空间场所。

2.2停车位紧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在汽车上的购买力度增强,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汽车也将成为很普遍的家用工具,甚至一家拥有不止一台小汽车。而既有的社区由于初期规划设计没有超前的设计思想,而导致社区内道路交通与车辆停放问题日益突出。停车位紧缺、交通设施配套不齐全、停车位设计不合理、车辆乱停乱放、生活垃圾争抢停车场所等问题,很难满足居民现有的停车需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2.1汽车停放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停车位的紧缺,使得停车处于一种“见缝插针”的状态,大量汽车侵占行车道或者人行道、开敞绿地空间,严重干扰人的日常生活,破坏邻里间交往。

2.2.2社区规划中,停车配建指标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目前停车需求,出现停车位严重不足的情况。

2.2.3驾车人员的驾车技术不熟练,一车占两个车位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车辆的停放。

2.2.4后期物业管理存在管理不当、处理不及时的问题,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日久成积,占据停车场地,车辆无法停靠。

2.2.5停车场设计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心理因素,使得一个偌大的停车场空着,没有人愿意把车停发在里面,情愿与其他车辆堆积着占据行车道。

社区活动设计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社区服务中心也投入大量的建设。它是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社区文化传播的基础阵地,因此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与集美乐海社区服务中心的设计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

社区服务中心;建筑设计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服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三种有社区服务模式:其一是循序渐进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区、街、居、社”关系的处理;其二是“撤街改社”模式。[1]这种模式是撤销原先的街道办事处,而在新建社区设社区服务中心来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其三是社区管委会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新建社区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社区的管理与服务。

1工程概况

社区服务中心是指政府或者社区居委会等机构为社区的成员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的场所。它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产物,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1.1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概况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地处厦门后溪镇[1]。后溪工业组团是在集美工业区发展的带动之下而形成的,它总规划面积达7平方公里,总投资高达2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溪工业组团的工业发展迅猛,它成为集美区机械、电子等产业的重要集聚之地,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之前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交通设施、医疗设施、以及居民的居住环境都比较落后。随着2013年,政府为加大对后溪工业组团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商业设施、文化休闲场所、交通设施等方面都进行加大投入,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1.2乐海社区服务中心概况乐海社区服务中心居于集美区侨英街道。海乐社区东部临海域,西部接同集公路,南部连接印斗公,且与集美嘉庚体育馆、集美村等相邻,北部至凤林二路。海乐社区的总面积大约有1.21平方公里。海乐社区区域内事业单位与个体户共有300多个、6个居民生活小区等等。先前,乐海社区虽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在社区服务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漏洞,而且对其地理环境没有合理利用,比如东部的海域,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也不够。2014年,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上级对海乐社区服务中心投入建设。它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社区保障服务站、社区人口管理站等都投入建设。

2建筑设计的构想

2.1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设计构想在总设计时,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的设计充分考虑交通因素。比如在设计时在用地的左上角布置楼塔;在用地的左下角布置公交站的管理用房;裙房沿新田路退让出一定的城市广场。这些设计举措,都是充分考虑到员工,减少公交站对员工的影响,从而为居民构建和谐的环境,充分体现了人文观念。在交通组织方面,组团设计很合理。比如沿着新田路设置步行出入口,而在建筑的后侧设置车行出入口。这样的设计将人流线和车行流线区分开来,从而保证交通的畅通。例如公交出入口进行分开设计、新田路附近设置广场、基地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和地下车库等建筑设计,皆是最大程度上实现交通的便利。在景观设计上,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大。比如组团内在广场等地方大量种植绿色植物。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周围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更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建筑前广场退了一定的空间对于整个城市建筑设计有重要的缓冲作用,从而也形成了丰富的沿街景观。

2.2乐海社区服务中心设计构想在总设计时,坚持最大程度的保护各种自然生态条件的原则,因此利用它周边的资源,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优良生态办公环境。比如主要道路与东部海域相邻的设计,海景是整个服务中心最大的景观资源,因此这是该项目将入口设置在东面,这样东部的海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比如,在西部种植大量的绿色植被,这样缓解了缓解西部的工业带来的污染。乐海社区服务中心整个设计体现的是传统的人文关怀,既能够充分创造出当地的建筑文化特色,又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生活环境的高要求,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体上建构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社区服务中心体系。在交通组织方面,利用地形来对交通进行规划设计。比如服务中心在东部城市道路上,设有一个出入口。这样不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也降低了交通建设的成本。在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东面的海景景观,并且在它与西部的污水厂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整个环境显得十分优美。

3建筑功能布局

3.1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建筑功能布局后溪工业组团服务中心包括:主体十三层、六层裙房以及地下一层。服务中心的地下一层是停车库、人防工程与设备用房,这样既是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又为整个服务中心提供了便捷以及安全保障。一楼主要功能是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比如生鲜超市是建筑的中心区域,满足了中心区居民的日常饮食的需求。此外,比如公厕据住宅区与建筑公共区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然后进行设计,公厕的布局更合理、更科学,这都体现出设施设置越来越人性化,也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二楼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所需服务的区域,它是社区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区域。比如在服务大厅内设有社区居民服务窗口,虽然它办理的是琐碎的公共服务事项,但是与市级的服务中心相比,它更为亲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是对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有益补充,它的作用不可忽视。除此之外,二楼还设计一些给人们提供便利的设施,比如有食堂、杂货店、便利店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楼是办公以及活动场所。设有屋面景观中庭,它是给建筑提供的采光的。观景中庭就是休闲的好处所,除此之外,三楼也是办公与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比如三楼还设有社区行政管理与办公用房区和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两个功能区域。这种设计布局不仅仅给社区居民提供办公场所,还给他们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机会。四楼的中心为景观中庭的上空。在它的周围设有工会与党员活动中心、法律援助纠纷协调室、社区文化娱乐中心这三个功能区域。这些都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五楼则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比如它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它设有完整的功能服务体系,这不仅仅为周围社区居民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的健康有所保障,而且减轻大型医院的服务压力。七到十三楼都是员工宿舍。员工宿舍设置在高层,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安静与舒适的休息空间,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3.2乐海社区服务中心建筑功能布局乐海社区服务中心建筑地下为整个社区提供了安全保障,比如地下设有水泵房与消防水池,这既是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也降低了居民的人生安全的风险。一楼设有卫生服务站以及一站式服务大厅,它的设计极为合理与科学。比如卫生服务站与服务大厅分开设置,这样就给居民提供了安静的就医环境。比如建筑设计有电梯以及疏散楼梯,相对应的还设有防灾的储备用品室,并且设置监控室等。设计从整体上来说,使居民的生活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二楼是作为社区医疗中心,它也充分展现出对居民的关爱。比如乐海社区服务中心将服务区与医疗中心设置在低楼层,充分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细心呵护。比如二楼针对老年人以及残疾人设置了休息与活动的场所,而且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展现能够方便他们使用的无障碍卫生间等建筑设施,这些建筑设计充分展现出设计的人文关怀,对老弱病残人士的莫大关心与呵护。三楼是社区的行政中心,是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办公的场所,但是它的设计并不古板,而是充分考虑到让上班人士劳逸结合。比如该楼层不仅设置专门的办公房,还提供活动室以及露天休息场所,整个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四楼设计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它社区居民提供进行聚会、演出等活动的场所,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居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无论是厦门后溪工业组团员工服务中心还是乐海社区服务中心整个设计都是最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服务与方便,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4总结

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文明发展下的必然趋势,而且它坚定地朝着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迈进,并且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真正做到让人民的能够分享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也是广大建筑设计者的需要一直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也是我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下的产物,并且逐渐成为居民的精神归属。设计者努力将它设计为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中心以及精神家园。据此,我们对于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充满期待,并且充满信心。

上一篇:档案资料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弱电设计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