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4 17:57:14

中学生体育教育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对策

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体育教学的重点几乎全都放在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却忽略了德育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如此深入的今天,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需要体育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来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德育教育

就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可谓是丰富多彩,内容多样,每一项运动所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有所不同。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全面、系统的掌握与了解,然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的成功事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确保德育教育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德育教育

目前,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应该选择最佳的组织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意志力和行为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来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困难情境的有效设计,使学生在逆境中学会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定困难情境的项目有很多,例如拔河比赛、篮球(足球)对抗赛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正确对待比赛,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再比如,在进行队列练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协调性和技能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势必会预见诸多问题,这时教师便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

三、正确认识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品德

在当前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涵盖了诸多德育教育因素,体育教师必须将这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就目前体育教学中所展示的体育精神来看,主要包括竞技精神、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这些对学生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所起到的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2]。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教师应该将体育精神贯彻到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合理开展评价,加强德育教育

随着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评价方式的完善对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也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标准中评价体系的改革给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契机,新评价体系的理念是“我参与,我成功”,注重以人为本,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通过评价工作的合理开展,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便可以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来,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佳的德育教育方式,使教学可以得到最大效果。由此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方式是能否使德育教育走向深入的关键。

五、发挥榜样力量,推进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榜样的力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届优秀运动员,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说,在练习排球的时候,可以介绍排球运动员郎平;在学习篮球的时候,可以介绍篮球巨人姚明,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例如,科比、詹姆斯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顽强拼搏的表现,以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在介绍这些名人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对这些名人的认识[3]。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也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效果[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体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的最终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林克明 赵葵葵 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阿热孜古力•依明.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4).

[2]郑春红.试谈我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3).

[3]刘红艳.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科技视界,2015(06).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2

长期以来,中职教学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开展,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性。中职教学如果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因为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体育运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道德品质,所以中职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

一、素质教育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素质属于生理性名词范畴,它包含了大脑特征、神经系统特征、感觉感官特征和运动器官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素质是是对先天性生理特征进行解剖的过程。素质是个体知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总的来说,素质一方面反应生理特点,另一方面体现思想品德内涵。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能智力、思想道德和自身技能进行综合性教育,使得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中专教育的办学宗旨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力。中专体育教学应该具备开发学生脑筋、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作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中专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体育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中专教育宗旨和学生身心特点,从心理、智能和品德等多个角度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中专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中专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在体育实际教学中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深度加深,才能给学生提供兼具深度和强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牢牢地把握住体育教学特征,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给学生带来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智和道德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策

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策略,也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处于非常模糊的阶段,超过半数的中职生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上,无暇兼顾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状况。中职生来到学校学习最终是想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部分学校认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素质的塑造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在中职教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中普遍呈现出意志不坚定、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的特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学校还要促进体育运动课程的内外一体化,拓宽体育学分评测标准以学分鼓励和评定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运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激发下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育行为。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方面的特征,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寓教于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

(三)学校应与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加强合作

在学校内部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为此,学校要积极地和社团组织合作,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来,将体育教学扩展到体育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晕染。通过和社团组织合作,学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接触到以往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四)科学合理地开展素质教育

中职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w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各项体育运动的强度也是高低不一的。教师应该在课前首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调研,考察每一项体育运动的技术难度和运动强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的特点,深度调研每一项体育运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耐久跑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耐久所蕴含的含义,体会到这项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调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注意力集中和意志提升,并对在这项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进行事先预警,有效舒缓学生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退缩、放弃和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时,教师要积极地对其引导,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上的引导性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在中职院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练习,体育教学具有具体性和直接性,中专体育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点,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选择合适的条件和空间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好处,这样才能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65.

[2]杨永亮.浅谈现代中专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54-55.

[3]岳建新.谈职业中专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现代教育,2012(Z2):91-92.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人格 培养 意义 策略

青少年思维特别活跃,生理、心理却正处于发展时期,人格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有限,分辨能力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许多教育者采取了多种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来完善青少年人格,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在这些教育方式中,体育教学以其直接、生动、寓教于乐的形式,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已经并将继续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方面发挥独特功能。

一、人格与健康人格

何为人格,研究者看法不一。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是指一个人的尊严、价值或品德的总和。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我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心理特性的统一体、各种特性的配合形式,这些特性主要体现在体格、品德、心理性格方面。他们还进一步阐明,健全的人格应具有的特征:各主要的特征(体格:品德、性格)得到均匀发展;感性冲动常受到理智的控制;内心无冲突:言行一致、可靠,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社会关系适应,易与人合作;有较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它对人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

1,我国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现状分析。

某部级课题组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价值迷失、道德滑坡、心态危机、人格不协调,德智严重分离、审美意识差等方面。”今年,网络上就爆料了若干起学生杀害老师事件,还有“范跑跑”的人生价值观曾引起网上的爆炸性的讨论,如今还余音未消。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八次,但在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上,前七次课程改革可以说并不很有力。这次《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体育教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作用。

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需要、动机、理想、道德等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且寓教于乐,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谓俱泰”。可以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体育教学培养健康人格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教师可充分开发校本课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年级、班级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野外生存适应训练、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中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集体主义观念根植心中。

2,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学生要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在体育教学与竞赛过程中,学生经常要面临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顺境与挫折、循规与投机的种种选择和矛盾,种种选择与矛盾能培养他们坦然豪放、光明磊落的道德风范;在激烈对抗与协作面前,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考验时。他们学会了冷静、容忍和理智;在表演和竞技中,他们学会了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体育以其生动而朴实的方式教育学生识别真、善、美,也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境界。

3,诱发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比赛和游戏,这些比赛和游戏都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和规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公正精神和情感内化,能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评价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

4,砥砺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接受艰苦的磨炼。在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有难度、需要拼搏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攀爬、跳跃等),参加这些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力表现,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能经常让其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品质教育。

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包含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人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三、体育中渗透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教育当是不可缺的部分。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当然,美的教育应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首先,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意识;学生

职业学校体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起着基础、指导作用。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许多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也不喜欢体育课。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知识与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此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

1.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正确地选用教材,教材的安排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生命的价值,向学生传授锻炼原则、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各类比赛的规则。教材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特别是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更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矫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高年级教学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趣味性、娱乐性越强的教材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利用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经常组织体育竞赛,特别是高年级的足、篮、排球对抗赛,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锻炼热潮。组织体育活动竞赛的同时,还必须组织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在内的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为目的的一系列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具有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其受客观条件限制小,举办容易等优点;同时还起着舆论导向作用和寓教于乐的作用,是学校对终身体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二、教学实施

实施“开放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开放型”教学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放心;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放手、放开、放活;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是民主型的,能听取学生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订中。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例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中可从兴趣入手,从局部或辅助练习导入。

三、教学评价

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此评价法可以综合或动态地考查学生的发展变化,能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潜能生的提高尤其有效。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等级。这样才能符合当前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环境

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情和行为,因而环境的不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1.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经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健康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2.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

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如设置小羽毛球场、纵跳摸高器械,在空旷场地规划各种学生所熟悉的游戏图案、标志线吸引更多同学参与锻炼。建议学校体育器材室更多地出借体育器材,活跃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体育锻炼乐趣。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干预着学生的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学中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关注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学中应热情并多方面鼓励,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要坚持用终身体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实践和探索,就一定能够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168-169.

[2]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兴趣 学生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它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水市三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解学生学业习体育的广泛性、选择性、连续性等兴趣特点,力求从多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一、分析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1.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认为体育没有什么可学的大有人在,以致他们上课不好好学习,在课外不去练习,甚至还觉得会耽误学习。再者,由于某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对学生的成绩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帮助及建议,学生没有成就感,便会产生身体锻炼或不锻炼效果差不多的想法。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指引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

目前,在相当多的学校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表现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简单性、形式化、成人化。但是,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有些因素是值得研究。如有些教师在教法选用上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问题。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应该体会到的乐趣,相反尝尽失败的苦涩。必然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结果。

3.教不会、学不悦的原因

在学生上体育课时,由于人多,器材少,场地小,练的机会又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尝试和体验,所以普遍没有学会,没有深刻的体验。学生必然没有兴趣,学不会必然也学不悦,最终肯定“厌倦”体育课,因而学生无快乐兴奋可言。从运动的集训规律上讲,只有在先玩,先游戏中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学会在体育课中寻找快乐。但首先我们没有充分时间和场地让学生去学、去玩,没有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欢乐。

4.“放羊式”教学的影响

“放羊式”教学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及教师素质不高。每次上课,都是先集合,发下几件器材,下课时再次集合,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经常性的如此,双方都产生了隋性,学生越学越没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再有甚者,毕业班取消体育课改成文化课的现象使低年级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成绩好坏都无所谓。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去上课,学习兴趣又怎样培养、调动起来。

5.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从访谈调查中了解到,体育课上,能够达到心灵上放松,精神上愉悦的学生为数很少。

6.身体形态与技能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在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区别:一是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即可以在当场显示技能差别。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可以立即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二是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的技能是要相互配合运用的,而其他学科很少存在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相互配合问题。因此,后进生要体现这种技能的配合在体育比赛中容易受到排斥,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这是体育教学中造成一些“学困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几种途径

1.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

(2)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在情境创设上,要着力于体育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酝酿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轻松学习情绪。要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启发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积极进取,多运用鼓励的语言。及时评价,表扬激励学生。

(3)示范动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演示”一遍,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教师的示范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区别对待。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对于一些素质差、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特别照顾,专门安排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和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性地组织素质和技术好的学生在课内外帮助和辅导他们。使后进生也能较好地提高成绩。

2.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因为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可以通过家访以及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家庭成员和学生自己对体育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方面着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早上或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带到广场跑跑步,做一些游戏或打太极拳等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同时,体育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布置教学场地、器材,以安全、整洁、布置合理、有序的良好教学环境来迎接学生,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7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输的一方,可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重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践行素质教育的表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起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死板、枯燥、单一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中学生体育教育篇8

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长期缺位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主要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和练习,基本不涉及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后的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学,以此来预防学生在体育课上以及课外活动时的意外伤害事故。关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仅仅局限在运动损伤的层面,很少涉及逃生技巧、应急避险等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

2.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中学生生活环境不安全因素的增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频频发生,如地震、泥石流、火灾、交通事故、刑事犯罪等,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万0~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致残,意外伤害成为0~14岁儿童的第一死因,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中小学生就占30%。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地学生安全事故中,近一半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并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2中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欠缺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尤其是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时惊慌失措,酿成惨剧的事例屡有发生。2009年12月7日晚9点10分左右,湖南湘乡育才学校发生学生踩踏事故,8人死亡、26人受伤。事故调查发现,学校缺乏对安全工作的超前预见性,没有重视安全隐患的存在,没有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没有将安全工作纳入绩效管理,从而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了只重教育教学业绩,轻视甚至忽视安全的观念。频发的悲剧清楚的告诉我们,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3.1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同一性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而这也正是生命安全教育所贯彻的基本理念。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如果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健康从何谈起。我国的素质教育早就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缺少生命安全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样,缺乏生命安全教育的学生就会缺少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就缺少了必要的防护。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的。

3.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渗透

中学体育教学基本就是一些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学,基本都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而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体能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的上课和活动中掌握基本互救技能,从而使中学生在受到危害时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并竭尽所能去保护别人。另外,中学体育教学和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发展,使其在危险发生时处变不惊,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在体育教学中挖掘生命安全教育功能,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3体育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兼有学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增强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功能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游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强大支撑,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各种能力,使青少年掌握各种自救互救能力,有效的避免外力伤害,大量的体育运动和游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处变不惊。有效利用体育教学活动性强的特点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学生在应对各种危险情况时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处变不惊的心理态度,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

4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4.1树立积极科学的生命观

中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学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对自身周围环境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在面对危险时,缺乏对危险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能力。在中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形成他们对自身周围环境自觉负责的态度,让他们真正开始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保证他们在危险发生时能够冷静的面对同时积极的进行自救和互救,从而保证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2构建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环境

构建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环境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方面,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研究力度,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师和中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实践方面,根据各级学校的具体条件,结合学校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体育教师的综合情况,通过组合教具与场地器材,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游戏等方式创建情境教学项目,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智能以及心理素质,使学生全面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强化中学教师与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最终形成科学的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环境。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赋予了学校体育教学新的内涵,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提高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并且产生了实质的教学效果。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了中学生科学生命安全观的形成,同时还引发了学校体育的新一轮变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安全观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学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自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上一篇:采购合同管理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儿童安全教育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