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10-11 21:12:37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育叙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的研究改革在不断深入中, 教育叙事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不断有人参与到对它的研究当中。但是, 现在多数的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方向都是集中于学生, 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的方面。教育叙事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什么是教育叙事

所谓的教育叙事, 就是教育工作者叙述在工作过程中的事件、故事、感受等的一种行为。通过教师的叙述和回忆, 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可以从回忆的过程中仔细的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从而自我总结, 不断修改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他人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质量。

2. 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教育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许多英语教师只针对于教学工作埋头苦干, 对于教学研究, 研究的方法不感兴趣, 甚至一知半解。但是,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教育帮助研究, 通过研究促进教育, 教育和研究相结合。这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教育叙事研究相对复杂, 需要选定一些样本, 通过实验, 采集准确的数据, 接着对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与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统计软件, 这一复杂的过程让许多英语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畏惧不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教育研究上贡献甚少, 浪费了推进教育进步的许多机会。教育叙事研究特别注重培养优秀生, 提高差等生, 在这两个方向寻找问题, 并且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十分注重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找到解决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 而且实验表明, 结果往往是令人喜悦的。通过叙述故事, 讲述经验来总结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2 教育叙事对教师生活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过, 教育叙述就是让教师把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件讲述出来, 供别人总结参考, 让自己不断反思进步。中小学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愉快、不顺心、疑惑、烦恼通通讲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发泄渠道, 有利于教师自身情绪的调节, 也有利于教师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和总结经验, 既可以改善心情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除了口头的表述, 文字的书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叙事的方法, 微信、微博、QQ都是很好的平台。这种网络平台也给老师和学生架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老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一些建议, 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老师的想法以及教师工作的艰辛, 很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 让学生和老师成为无话不谈的亦师亦友关系。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别的教师的教育叙事作品, 以自身为参照, 对比学习, 更好的评价自身的工作, 同时吸收一些方法, 提高教学的质量。

2.3 教育叙事对教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 课堂上的交流与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课堂游戏来提升教学氛围, 活动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把教育叙事作为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总结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过程中反省, 反省过后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教育叙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来吸收其他教师的教育叙事成果, 通过评价与建议帮助其他老师进步, 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叙事不仅仅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写作水平, 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 增长了教师的知识, 扩大了教师的思维观念, 频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 更是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3. 小结

虽然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 但是, 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育叙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 对于提高英语教学, 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教育叙事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叙事研究中十分重要。英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 架起一个多方交流的模式, 通过平台以教育叙事的方式与其他老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 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使其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英语教师在讲述自己教学过程中, 对教育叙事进行探究, 推广教育经验, 提升教育质量, 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改善教育生活使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孙艳玲.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J].基础英语教育, 2010, (6) :81.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0) :40-41.

[3]孙启民.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导刊, 2004, (9) /上:60.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2

【关键词】叙事法; 叙事性思维; 幼儿园数学教学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对我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为了使调查更全面,笔者还对园中老、中、青三个教龄层次的9位老师进行访谈,并做了详细的访谈实录。调查结果如下。

(一)数学知识本身的情境性未得到充分认识

经过问卷分析,82%的老师认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概括性和系统逻辑性,仅有18%的老师认为数学知识具有情境性,可见数学知识的情境性未被教师们充分认识。在问及数学课中创设情境的依据时,多数老师认为以幼儿兴趣为依据,数学知识本身的情境性没有得到认可。访谈的结果同样验证了上述结论。 A教师提道:“中班的内容需要小班的知识进行铺垫,前后内容需要连贯起来。”

(二)数学课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74%的教师认为数学课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访谈中老师们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习的特点等方面证明了数学课的重要性。B教师说,“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虽然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如吃早点的时候数饼干,散步时辨认树叶的形状,但这些都只是随机的,不系统”。

1.游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81.7%的老师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幼儿最喜欢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法仅次于操作法,成为老师心目中数学教学的有利方法。可见,游戏的重要性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访谈的结论同样证明了上述结论。C教师认为玩是幼儿的天性,“玩中学多好,有多少孩子喜欢枯燥地写”。

2.当前数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统计发现, 34.3%的教师感受到了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热爱,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幼儿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有8.6%的老师感觉孩子不喜欢数学,60.6%的教师发现在数学课上,仍有少数孩子脱离课堂做其他事情,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一节课上,教师在前面唱着独角戏,少数能力强的“知音”与老师进行互动。

二、叙事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叙事法概念界定

本课题探讨的是在数学课中,创设故事情境,建构故事情节,以师幼表演故事的形式组织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叙事法。

(二)叙事法应用可行性

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叙事法具有创设故事情境、建构故事情节、师幼表演故事等形式,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把抽象的数学解构在具体的故事中,帮助幼儿理解数概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幼儿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当问及数学课中幼儿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时,选择在情境中学习的老师远远多于教师的讲解、巩固练习的人,可见在大多数老师心中,幼儿数学学习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

2.创设故事情境的形式组织数学活动具有可行性。问卷中,高达88.7%的老师认为以创设故事情境的形式组织数学课是可行的。在访谈中,以故事情境的形式组织数学课对各年龄班是否普遍适用征求了诸位老师的意见。大多数老师认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故事的选择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3. 表演故事的形式贯穿数学活动各环节是可行的。77.5%的教师认为以表演故事的形式穿数学课各教学环节是可行的,超过半数的老师都从幼儿的角度判断该做法的价值,正如访谈中某教师所言,“毕竟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表演故事又是幼儿喜欢的形式,所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叙事法运用依据

1.知识的情境性。关注知识的情境性是揭示知识本质的一个新视角。在情境理论中,心理学取向的情境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中心问题就是创建实习场,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所遇到的是一致的。

2.幼儿思维的情境性。布鲁纳在其《真正精神活动,可能的世界》一书里指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例证性思维又叫作命题思维,独立于特定情境;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或扮演故事,依赖于具体情境。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叙事性思维,或者说,儿童的心智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是故事情节导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计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参与故事角色的扮演,切合幼儿的心智,使其在情节的带动下不知不觉地获得数学知识。

3.游戏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叙事法应用方式

1.创设故事情境。数学知识本身的情境性和幼儿思维的情境性是凸显创设故事情境科学性和适宜性的直接原因。关于儿童思维的情境性,布鲁纳在其《真正精神活动,可能的世界》一书里指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由此,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是符合数学知识的情境性特点和幼儿思维的情境性特点的。

2.建构故事情节。系列性原则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准则之一,强调在设计数学教育活动时应遵循数学知识本身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体现出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系列性。

3.表演故事。故事教学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通过访谈得知,很多老师在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时,为了方便,一般只给幼儿讲述故事,很少让其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教师们也意识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时,“幼儿只是倾听者,并不是故事中的一员”,因此幼儿只有借助于平时积累的表象去展开想象,才能在头脑中浮现出故事的情境。

综上,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故事角色的扮演,幼儿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加强,那些间接隐藏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便成了幼儿作为故事角色中的一员必须履行的一件件任务,他们全身心投入、认真解决问题,使故事顺利地进行下去。另外,由于师幼间积极的互动,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教师情感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宁. 叙事性思维和儿童道德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龚劭契.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蔺素琴.教师继续教育中“叙事教学”的思考――来自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3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本文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叙事研究等理论,阐述了在信息化时代要求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借助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重点提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借助网络视频手段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发挥自身网络媒介素养高等优势,弥补高等教育学和叙事研究理论不足的劣势,缩短从“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撰此文,以共勉。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4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事研究法;观察法;优缺点

一、对教育叙事研究法的认识

(一)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内涵

教育叙事研究法作为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研究方法。

(二)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由于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教育事件的丰富性、形象性和复杂性,教育叙事中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这种较为详细的介绍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有趣。

2.缺点:叙事研究的结论很可能受叙事者个人观点或喜好的影响:对教学现象或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难免有偏差:研究结果的效度不高等。

二、对问卷调查法的认识

(一)问卷调查法的内涵

问卷调查法,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研究方法,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问卷,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其通过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因为简单易行,方便省力而比较受欢迎。

(二)问卷调查法的优劣

1.问卷调查法的优点

(1)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许多研究人员在做报告前不习惯进行进行数据的收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调查比较麻烦。现在有大量的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有些甚至能直接帮助我们设计问卷,方便实施和分析,也方便进行数据收集。

(2)问卷法调查结果容易量化。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其调查问题的表达形式、提问的顺序、答案的方式与方法都是固定的,而且是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因此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把主观偏见代人调查研究之中。

2.问卷法的缺点

(1)调查问卷设计难。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专项调查的价值。问题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经验,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个问题,尤其是面向思维的问题,设计问卷差别可能会很大,信度和效度控制需要丰富经验。调查结果广而不深。

(2)问卷调查经常采用由用户自己填答问卷的方式,所以其调查结果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因为在被访者填答问卷时经常有人冒充用户参与调查,目的是为了获得参与调查的回报与奖励。

三、对观察法的认识

(一)观察法的内涵

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教师可以轻松地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观察法的优缺点

1.观察法的优点

(1)直接性:观察者可以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获得的信息资料真实可靠。

(2)情境性:在自然状态下实施,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

(3)及时性:观察及时,可以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4)纵贯性: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2.观察法的局限性

(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有偏见的选取对象,观察样本不具代表性。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外部联系的研究,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感觉器官的不精确性,主观意识的影响。

(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有限的样本无法作为有意义的推论。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小样本不适合大面积研究。

四、总结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5

为了搭建一个这样更适合本校教师的低门槛的研究平台,我们2007年开始酝酿并推行了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全体教师为校本研究主体,通过对教师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提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研究分为发现故事、记录故事、分析故事和反思故事、交流故事几个环节。

一、发现故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而这些事往往会被我们很快遗忘,我们要求老师随时记下这些不起眼的事,随时发现身边的故事。

二、记录故事

发现故事后,老师们用不同的方式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一般分为三类:

⒈教学类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次课堂教学或教学片断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对本堂课或教学片断的反思及感悟。

⒉生活类叙事

教师的“叙事”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一起构成“生活叙事”。

⒊自传类叙事

自传叙事相当于教师的“教育自传”。除教育行为、教学事件以外,从教师的“教育自传”中可以了解其教育观念。老师们以这种说话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

短短两年,我们已经搜集、整理了《春天的思绪》《夏天的悸动》《秋天的遐想》《冬天的憧憬》。一千多篇叙事文章,真实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分析反思故事

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每个月写好4篇叙事文,一般说来,教育叙事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亦可辅之以描写、议论和抒情。在教育叙事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新的教学理念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同样的错误,经过反思,自己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以后就不会重复出现了,这就达到了教学行为转变的目的。每篇故事都有老师的感受或对此件事情的教育反思。

四、交流故事

我们分教研组收集叙事故事,然后从中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在每月定期的交流会上来讨论、研究,以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和学生身上的一些倾向,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通过不断的研究,我们深切体会到校本研究的台阶低了,教研参与面广了,教研次数多了,教研的宽度广了、纵度深了。老师们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一方面,老师们以讲述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获得某种“自我意识”,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另一方面,其他老师也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地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分析报告中的问题。这些故事情节能给阅读的老师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对阅读者的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影响更具体、更深入。

教育叙事研究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对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能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

校本研究是改变学校面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解决学校现存的管理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学校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回到教师手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6

在本次的国培教育中,高兴的看到我们的教育专家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他告诫我们教师不要再写那些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的教学论文了,这些工作还是让我们的教育专家去作。他建议我们教师最好记叙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也就是建议我们教师写教育叙事。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甚至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我们这里的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受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那么,教育叙事是否算教育论文呢?

我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论文,它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它为我们提供的是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教育素材,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论文才算是教育成果而教育叙事就不是教育成果那?

就实际效果来看,教育叙事对教师本人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而对自己所发表的“教育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论文”不仅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更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成果。

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种教研活动,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教师的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 转贴于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我们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这种“教学叙事”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如果教师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同样,这种叙事也适应于校本的行动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叙述”其实是一种行动方式,如果教师不行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教师就无话可说。第二,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论文,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第三,对教育研究者而言, “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他们可以提供第一手的教育素材。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7

关键词 数字故事 故事逻辑 教育性 可视化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tory Applied in Education

SHEN Hui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From the "word of mouth" to today's modern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digital storytelling provides a new light for the new period of teaching practice .Digital storytelling has become an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kills for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promote the rich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all learner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a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applied in edu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storytelling; story logic; educational; visualization; digitization

0 引言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然而,如果仅仅中是以文字方式记录教育叙事,就无法再现真实的教学场景,缺乏情境性。而数字故事可以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可视化的教学活动视频,重塑课堂教学过程,使教育叙事形式单一化变得多样生动化,带我们回到当时的课堂情境。因此,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对社会来说,对数字故事在真实的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1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特征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以故事为逻辑;其二,发挥数字故事的“教育”功能;其三,展示真实情境;其四,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使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1 以故事为逻辑,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

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数字故事的评价量规,其中包括四个维度: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以及创新性,其所占比例依次是50%、20%、20%和10%。由此可见在制作数字故事时,一个好故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多样化的:(1)选取一个切身真实的故事;(2)对电影、小说等进行改编;(3)从杂志或书籍中选故事作为素材;(4)对故事进行新编,如“乌鸦喝水”故事新编;(5)对传奇人物进行访谈采集故事素材;(6)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多人合作编写故事。总之,以故事为逻辑而编制数字故事。

1.2 数字故事的“教育”功能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而故事中的教育除了课程目标所需,还有更多潜在的教育——德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即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只可日常渗透,不可急于“传授”。

1.3 数字故事“可视化”的优势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相比传统的老学手段,它更突出的优势特点在于幻灯片或动画的可视化。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采用可视化的图形表达,将主要的文字段落抽象归纳出关键词,使用关键词标注可视化图形。视觉传达就是将文字翻译成图的一个过程。这里的“图”可以是图片、图表、图示、简笔画、概念图等。例如,阐述“活到老学到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借用老人看书的图片,让整个表达更加形象直观。

如此,故事与叙述二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

1.4 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

“数字故事”,即采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国外学者认为数字化讲故事是通过探索不同媒体与软件应用,以新而有力量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媒体,以便传播讲故事的艺术与技巧。

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具体来看,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2 结束语

优秀数字故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学习的过程。把握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四大特征,故事逻辑性、教育意义强、视觉效果好、数字化信息强,教师不断提高数字故事创作水平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并将数字故事灵活运用在学科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总结、行政会议等各个方面,这对其专业成长将是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 Faculty Focus(2010).Asynchronous Learning and Trends.Available:[DB/OL]. http:// Faculty /topic/articles/asynchronous-learning-and-trends/.

[2] 娄智华,钟琦.数字故事创作理念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3] 杨艳艳,杨高云,杨晓哲,蒋佳龙.数字故事的创作、设计及技术实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6] 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

[7] 王贞子.数字媒体作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篇8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像。教育叙事研究十分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2.叙述的故事中必然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同时采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想像。

3.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定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

4.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可见,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包括重视这些生活故事的内在情节,不以拍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这种研究,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历史印记自己显露出它的意义它面向事实,从事实本身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过多地用外来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从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报告体现为蕴涵细腻情感的叙事风格,既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转贴于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焙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②曹诗第:《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转载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美]伯格姚媛译柯平校:《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楠:《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4)。

上一篇:幼儿中班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税务精细化管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