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6:48:54

中学数学论文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对“数形结合”、“由形到数”,解题时可以观察图形的特征以及数量关系。“数”“形”“数形结合”思想不仅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变得统一,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与提高的过程。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不等式、函数与数列、函数的思想对于解决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函数与解析几何等等都会应用到。但是传统的教学中,重视表层知识的学习的现象弊端太多,数学学科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学习学科,不同于语言思维,过于感性化,不够严谨与理性,而数学思维是抽象性、理性严谨的知识体系学科,如果不注重思维学习的方法,是不能达成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的,不利于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难以提高。

2.“数形结合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将实际问题转化,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理解抽象的问题,会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不仅在教学中有用,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对于在实际生活的中,需要地域500元购入60元的单片软件3片,需要购入70元的磁带2个,额选购方式有几种?其实这样的题目就是对于数形结合思想、排列以及数学中不等式的解法的考查,那么只要设需要软件x片,需要磁带y盒,然后列出不等式,相反,如果用列举法一一列出,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过程就会变得麻烦。因此,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作用是很大的。

3.“数形结合思想”在几何当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中对于“数形结合”思想对于直线、四方形、圆以及圆锥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特点,都可以在图形中寻找解题思路。不论是找对应的图像,以及求四边形面积等的几何问题都有很大的应用。例如:已知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E,F是边AB,BC上的两点,AF,CE并且相交与G点,并且三角形ABC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三角形BCE的面积是14平方厘米,要求的是四边形BEGF的面积。在求解过程中,结合图形,连接AC\BG并设立方程可巧妙求解。可见,在具体实际的几何中的分析与思考,运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就会将问题变得简单。

4.结语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思维培养对于解决教学中的解题以及生活中实际应用都是一个严密性思维过程应用的最好体现。思维具有灵活性、数形结合思想包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领域中解决问题环节最好的运用手段。因此,“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待定系数法、以及知识点等一系列思想、知识、方法都值得研究。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包揽课堂的做法,在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完成角色转变,要把自己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巧妙地把自己由台前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前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数学课堂上要善于“读懂”每个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感受

张丹教授曾经说过:“读懂一个课堂,发现一种走向。读懂一个学生,走进一个世界。”首先,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定义、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括探究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数学能力的提高,不是光靠传授形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做”数学的机会,一定要允许学生表露出问题,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读懂”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及时加以解决。

三、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敢于“放”———放开学生的思维、放开学生的行为,要充分地解放学生。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交流探究的结果。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感受经历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和拓展,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与才华,张扬个性。在学生的直觉感受和迸发灵感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体现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性。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上层层推进,学生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通过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激发学生继续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后面的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在学生分组探求过程中,教师巡视,俯首倾听,个别辅导,参与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与他人的讨论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观察、讨论、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放开学生的头脑,放开学生的手脚,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要学会“平视”学生,既做关心学生成长的朋友,又做启迪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放”而不乱,“放”之有度

这里的“放”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已经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也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应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适时、适当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学生在看起来无秩序的氛围中,但是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其中,放开的度的把握和放开的内容的把握,其实正是被教师紧紧地攥在手里,不该放的坚决不能放,只有给“放”规定一个边界线,才能保证“放”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自己的等腰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有价值的切入口进行探索,效果显著。而当要学生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有部分学生说喜欢画等边三角形,不想画等腰三角形,面对学生一时难以完成的过高要求,我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与学生商量,先画好等腰三角形,课外画等边三角形。这样及时引导,避免了耗时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由于我做到了收放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明确,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如期达到了教学目标,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精选所学内容,精心安排好供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路线图”———导学案。其次,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习的主人———每位学生,在师生共同搭建的舞台上尽情施展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情展示他们的才华。他们因为有了小组的团结合作与支持,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因为有了教师的信任与帮助,敢于大胆尝试,敢于大胆拼搏。让学生体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而且“我要学得更好”不再成为一句空谈。正是由于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才能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师生获得“双赢”。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巧妙而新颖的导入,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综观名师教学、优秀案例,无一不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采用生活化导入,以学生所熟悉的人物与景物来导入,能够增强教学的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数学教材的距离,更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甲乙两村位于公路两侧,政府要在两村之间建立一个公交站点,从而更加利于村民的出行,要让两村到站点的距离相等,这要如何来选择站点的位置呢?由于这一情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跃跃欲试,大多只是凭借经验,无法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想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这正是我们此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上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异常活跃,而且可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计生活化的例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精选例题,将所包含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让学生深刻理解、真正掌握,进而掌握这一类题目。尽管教材非常重视与生活的关系,在例题的编排上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教材毕竟具有一般性,而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这些例题只能兼顾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素材,抽象与提炼出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的激情,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二)布置生活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作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来做练习册上的题目,而是要将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练习生活化。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从而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直观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寓教于学,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与掌握。同时还要将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不是没有数学,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不仅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寻找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运用的机会,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活,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的乐趣、运用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运用。

(二)制作数学教学具教具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制作教具,这样可以达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生利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制作富有个性化特点的学具,再组织让学生进行解说,并评出各种奖项,如最具创意奖、最实用奖、最优美奖等。这样的课外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切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

总之,数学教师要用一双善于发现与创造的眼睛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准入手点,用富有生活化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富有数学化的生活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客观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为学生所喜爱,才能富有成效。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1.要对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需要数学教师首先对知识内容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有深入分析,以便于教学更有针对性。

2.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辅和学习材料。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适应性的教学措施;做到重点突出;实现师生的最大程度交流。

3.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得到数学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允许在学习中存在个性化的特征。允许学习的过程存在“路径差”和“时间差”,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不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既要开展小组学习和讨论,也要提倡让学生独立思考;既要进行学习规范的展示,还要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二、转变师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角色方式

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是知识共生、共创和互补的过程,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是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师的角色也己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课堂教学的重心己经向教会中学生怎样学习而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如何教授知识。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沟通,这样师生才能形成和谐的“学习共同体”。现实的教学课堂不断变化,数学教师还存在许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学习、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推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逐步由“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激励机制为特征以学生为主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最终要发生在课堂上,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尤为重要,因此优化数学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适应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对中学生的要求较高,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可以尝试开展探究学习,这要求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中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在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设置学生探究学习的环节,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合作学习就是数学教师组织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校合作和交流,在明确组内每个中学生责任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互助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学习和交流的合作技能。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教学活动的最好的方法是演示,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很好的演示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进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比如,几何画板在研究几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在求解轨迹方程问题时,几何画板能形象地显示出轨迹的图像,体现出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要想让多媒体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选择媒体一定要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应数学知识特征和学生心理结构特点等。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理清以下几个关系:抽象运算与形象生动的关系、演绎推理与实验归纳的关系、情感交流的关系、实际思维过程与多媒体所表现出的思维过程的“误差”。

四、及时的课堂反馈和合理的课堂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的教学将是不断变化的。要使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这个系统活动更有效,就要做到及时的反馈与控制。教师要设计有效的交流渠道,便于及时掌握学生课堂上的信息,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了问题,这些信息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通过反馈环节表现出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还要慎重用好课堂评价机制。课堂上数学教师做出的评价应该是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在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应该让他们完整表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逻辑错误的,也要对他们的思维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也不能一味的肯定,要引导和启发其他同学对问题的其他见解,这样会使课堂因学生的互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1.罗尔中值定理罗尔定理中,当函数y=(fx)能够满足闭区间[a,b]连续;开区间(a,b)可导;(fb)=(fa),至少会存在一点ζ∈(a,b)使f′(ζ)=0,其具体证明方法:(fx)在闭区间[a,b]连续,若最大值M与最小值m的存在,当M=m的时候,y=(fx)在(a,b)上是常函数,而且f′(x)=0恒成立,若最大值与最小值不能相等,在[a,b]上将存在极值点,将其设为x0,因此可得出f′(x0)=0,至少会有一点ζ∈(a,b)使f′(ζ)=0。从整个证明过程中不难发现,若函数(fx)在区间内存在导函数,那么区间两端必存在相等的极限值。2.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中,一般可通过构造函数法、区间套定理将罗尔定理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中的作用进行证明。若函数(fx)在(a,b)中可导,而且在两个端点存在左右极限,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微分中值定理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1.讨论方程根的存在性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中,除二次方程根的问题较为容易,对其他复杂的方程往往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可结合微分中值定理进行分析并解决。通过给定闭区间[a,b]上的函数,只需保证区间内连续可导,而且以f(a)=f(b),便可通过罗尔定理解决方程的判根问题,具体做法为:首先命题条件,再进行辅助函数F(x)的构造,然后将F(x)验证以满足罗尔定理条件,最后做出命题结论。例如,f(x)在(a,b)上可导,在[a,b]上连续,证明(a,b)内,2x[f(b)-f(a)]=(b2-a2)f′(x)至少存在一个根。对此,可首先使F(x)[(fb)-f(a)]x2-(b2-a2)f(x),其中F(x)在(a,b)上可导,在[a,b]上连续,F(a)=f(b)a2-b2f(a)=F(b)。至此,以罗尔定理为依据,将存在ζ使2ζ[f(b)-f(a)]=(b2-a2)f′(ζ),在(a,b)内,2x[f(b)-f(a)]=(b2-a2)f′(x)至少有一个根存在。

2.证明不等式

不等式在中学数学中是重要的内容,微分中值定理在其证明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在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进行不同的选取设为F(x),通过微分中值定理,可得出一个等式,根据x取值范围对等式进行讨论,如对ln(1+x)≤x(x>-1)进行求证,当x=0时,ln(1+x)=x=0;x≠0时,对于f(t)=lnt,将1与1+x设为端点,并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区间内的ζ使f(1+x)-f(1)=f′(ζ)(1+x-1),即ln(1+x)=xζ;当x>0时,ζ>0,0<1ζ<1,因此ln(1+x)≤x;当x<0时,0<ζ<1,1ζ>1、ln(1+x)与x为负值,所以ln(1+x)≤x,即对x>-1恒成立。

3.用于求极限

中枢穴中对于极限的问题,很多时候在使用洛必达法则,为教师及学生带来很大的计算量,但通过微分中值定理可为较难的极限问题提供有效且简单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些部分进行辅助函数的构造,通过微分中值定理的使用,得出极限。

4.函数单调性的讨论

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采用微分中值定理的主要方法是:当f(x)能够满足闭区间[a,b]连续,开区间(a,b)可导,那么(a,b)中f′(x)>0,可推出f(x)在[a,b]上单调增加;若f′(x)<0,单调减少。尽管连续函数中的某个点可能存在无导数的现象,但对函数单调性不会有影响。另外,在中学数学中可能涉及到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极值,此时首先可对函数定义域进行确定,并将f′(x)求出,在对定义域内所有驻点进行求值,找出f(x)连续但f′x)不存在的点,最后对驻点及不可导点附近f′(x)的符号变化情况进行讨论,确定函数极值点,以此求出极大值或极小值。

5.求近似值

中学数学中,微分中值定理在求近似值中的应用也比较常见,一般只需构造适当的函数,再通过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便可得出近似值。微分中值定理在中学数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对其中常见的应用进行探析,并结合微分中值定理的推广以及其中关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罗尔中值定理与柯西中值定理之间的关系做出相关研究,以此说明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价值。因此,中学数学中教师与学生应注意对其加以运用,促进数学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由此,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进行如下尝试性的粗略界定: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教学技术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学系统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景,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摆正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这样才能趋其利而避其弊,真正发挥其作用。

1.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并非等同于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是一种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并非是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是整合。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要出发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是为了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使用,而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的设置要取决于具体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式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械性重复使用信息技术,缺乏新意或者音乐效果怪异,动画效果过于繁杂,会造成喧宾夺主或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削弱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应重视教学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辅助支撑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不用每节课都用课件,也不要一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是对其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找准切入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其教学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为有效学习服务。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式整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和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尽量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适时适量地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它成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有效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建模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其核心是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脑子”思考问题、学会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有6名工人向工地运砖,每人一辆手推车,大车每次运600块,小车每次运400块,5次共运了28000块,问有多少辆大车参与了运砖?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读题,把握题目给出的每个条件和提示,将其中隐藏的等量关系准确的找出来.如例题,关键掌握两个等量关系,大车和小车一共6辆,因为有六个工人使用,每人一辆手推车;所有大车和小车5次共运砖28000块,通过总量和次数和求出每次运砖5600块.其次,进行设元,通过对未知和已知的掌握准确设定未知数,列出不等式后,注意未知量之间的转换技巧.如例题,求多少辆大车参与了运砖,如未知数设为:有x辆小车参与运输,或有x辆大车和y辆小车参与运输,这样设元解题就麻烦.直接设未知数为:有x辆大车参与了运输,简洁、明了,在寻找大车数量与小车数量的关系可得出小车数量为:6-x,这样就成功的完成了未知量之间的转换.最后列方程求解,得出答案.对于该类型题要善于总结,分析同类型题的共同点,以便建立数学模式.先从情景入手,A和B共同做一件事,A、B量的和为C,单位工作量分别为D、E,工作总量为F,此类题求解的模式为,先设A、B中的一个为x,另一个就为C-x.然后建立等量关系进行列式求解,F=Dx+E(C-x),这样简化了求解过程,节省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更容易使学生轻松的解决问题.今后,当遇到类似的题目会产生主动比较的意识,发现题目的相同与不同,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将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相关的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例如,某图书馆需要一批书架,到市场购买是890元一件,图书馆自制是590元一件,但需要制作场地和制作设备,得知制作场地及设备的租赁费为5100元,问怎样获得这批书架图书馆最合算?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首先,将实际数学情景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正确设元.如例题,设图书馆需要书架x件,即得出:商场购买书架需要的支付金额为890x,制作书架需支付的金额为(590x+5100)元.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当890x=590x+5100时,图书馆用于购买书架和定制书架的支出相同,通过求解x=17(件).结合题意分析:当x=17时,两种方案的结果相同;当x>17时,购买支出的费用较高,就应考虑选择制作书架;当x<17时,购买支出的费用较低,那么选择购买就划算一些.在数学知识理论的支持下,图书馆所需的书架数量即使任意发生变化,我们也能得到最佳的定制方案,以确保书架购置成本的最低化.

三、巧建数形模式解决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模式在数学解题中非常关键,数形的结合往往能使一些困难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直观化.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代数问题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求解.例如,20个同学去郊游,打算在湖中荡舟,每艘小船可坐4人,租金是40元,每艘大船可坐6人,价钱是50元,同学们怎样租船划算.对于该问题凭想象解决往往是不可靠的,有的同学认为,租2艘大船2艘小船,刚好坐满,不浪费是最划算的.有的同学认为租小船划算、便宜,到底怎样最合算,不是我们能够讨论出结果的,而应该用“数学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设租大船x艘,租小船y艘,求解:50x+40y的最小值.结合6x+4y≥20求解.首先分析得出3x+2y≥10(x,y都为整数)结合3x+2y=10的图形。

结合图形很容易得出y的值为0~5,x的值为0~4,直线和直线以上部分都符合题目要求,可以满足同学们的租船需求,但y超过5、x超过4后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不考虑.再从题目得出50x+40y值最小时,租船最合算,即20Z-10x(Z=3x+2y)取最小值,分析得:Z值最小,x值最大时,20Z-10x的取值最小,即3x+2y=10x取最大值时,租船最合算,结合图形x=3,y=1.利用图形解决数学问题,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得到了简化,并使抽象的数学条件直观化,有利于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又如,通过代数形式解决几何问题,使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求解简单化,使抽象的几何问题直观化.例如,已知抛物线y=x2与直线y=4x+5相交,求他们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打眼一看这题让人发蒙,如果在求解时先画出草图(如图2),再进行求解,题目的已知和未知就变得比较明朗化,有助于解题思路的拓展.结合草图对题目进行分析,先利用x2=4x+5求两个解析式的两个交点,很直观的可以看到y=x2与直线y=4x+5围成的图形,再以x或y为积分变量进行求解.建立此类型题的求解模式,使学生科学的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求解途径,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关键.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合理的应用、科学的引导、适当的渗透建模思想,对提高中学生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意义重大,有效地促进了中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建立模型及解决问题,对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呢?首先,脱离平时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讲数学建模没有必要,也是空谈。如果把数学建模融合于普通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环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如果单独开设则会在新鲜感过后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想法,产生恐惧心理。我们可以对课本中出现的应用问题,从简单入手教会方法,提高学生的信心,再引导学生思考变式,学会拓展,主动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新的数学建模应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发现课本中纯数学问题,都能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改编出适合数学建模教学的应用问题。如从课本出发,注重对原题的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例1:如图,三个相同的正方形,求证:∠1+∠2+∠3=90°。以此几何题为原型,结合题意给它实际意义就可以编一实际问题:小明在距电视塔底部同侧同一直线上50米,100米,150米的三处,观察电视塔顶,测得的仰角之和为90°,小明知道电视塔高为多少吗?只要有解决原几何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转化说理,很快学生就知道电视塔高为50米,否则三个仰角之和就不等于90°,导出矛盾。

在数学教学中对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如增长率、储蓄利率等含有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通常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方程(组)模型来解决;数学中不等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在市场经营、核定价格等许多问题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建不等式(组)模型加以解决;再如,对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最优化问题,如用料最省、成本最低可以构建立函数模型,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这些教学发挥了学生主动性,教会了方法,学会了解决问题,提高了用数学的能力。其次,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理科的重要工具,我们在进行建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有关的知识用在其他学科上。在数学的平面知识中相似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许多的平面几何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光学部分应用相当广泛。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展思维,让能力全面发展。

二、解题思路

(1)分析与合理假设。根据题意画出图:只有保证P点到航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暗礁的半径82姨,即这个距离至少等于82姨,轮船才安全,P不改变航行方向P点到航向的距离等于8,所以要改变航向。(2)建立模型得到相应的数学问题。由P向A的正东方向作垂线PB,垂足为B,易得PB=8。因为8<82姨,故有触礁的危险。(3)模型求解。不妨设安全航行方向为AD,作PCAD垂足为C,从而易得∠BAC=15°。故轮船自A至少应沿东偏南15°的方向航行,才能安全通过此海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的应用特征的理解,并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调整、有助于学生知识层次深化。同时学生在完成建模过程中,可以充分掌握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另外,数学建模还能够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自主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9篇

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是指研究目标大体相同的某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基本问题。最早将范式与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是美国学者N.L.Gage,他在1963年主编的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1sted.)上发表了关于教学范式研究的相关论文。教学范式(teachingparadigm)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用来描述教学活动中复杂的理论与实践交织的教育现象,“是对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理解和看法”[1]。教学范式与教学模式的区别是:教学模式是“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概括和抽象。而教学范式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定义教学,通过影响人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体系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使数学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充满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数学教学是在数学教育理论支配下的一种实践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范式就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实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五种教学范式:科学范式、能力与技能范式、系统范式、艺术范式、反思范式。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教学范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学这一复杂活动,关注不同教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对数学课程的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关理念,探讨不同教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特点,提出只有在复合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观点。

二、不同教学范式视角下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科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科学范式在理论上受课程论、教学论、社会学、历史、经济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科学范式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科学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强调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数学教学研究等方面有章可循,要坚持相关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以下规律:(1)适合性。教学内容既要注重数学学科结构,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2)普及性。教学内容特别是例题的设计不仅要适合优等生,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3)应用性。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双基的要求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2)在已有的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等情况对教学方法做出最优化选择,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佳;(3)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数学教学研究方面,认同数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因此科学范式倡导用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原理如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对数学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科学教学范式过分强调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性,教学内容追求逻辑的严谨性和体系的形式化。数学知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形式呈现,忽视了数学的工具性、语言性、文化性、创造性。在数学的教育功能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偏向应付考试,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突况缺乏灵活性,数学教学显得呆板。

(二)能力和技能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技能

范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教学行为的可观察性思想。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题的技巧技能。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在长达11年(1956年至1967年)的实验中对课堂教学中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阶段概括为“信息收集阶段、信息加工阶段、信息保持阶段”[3]。这三个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信息收集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教学中数学知识点感知的信息不同,如在数学解题中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中最大限度地读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信息加工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为数学概括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信息保持阶段: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解题过程中对问题分析解答的方式、推理的概要、证明的逻辑等都善于归纳总结,并保持长久记忆。二是师资的要求上认同教师专业化理念。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力和技能教学范式的缺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数学教学目标技能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忽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为了便于技能的教学,将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又以技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中丢弃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文化等这样的隐性知识。在数学教学方面:可以看出能力和技能范式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技能,数学教学降格为技能训练。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学生的模仿性再现性思维,忽视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缺少对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注。在学生学习方面:数学课堂上主要进行技能训练,缩短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强制的、单调的、枯燥的解题训练;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模式化、程序化、机械化。

(三)系统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中“教学是一个系统”是受到其他科学领域在方法论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21世纪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不是“研究具体的物质形式或对象,而是为揭示一切系统的共同现象,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的综合理论。“三论”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4](P58-59)。具体来说:把数学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的要素看成整个系统的子系统。“三论”的基本原理描绘出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影响数学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所处的地位、相互关系和流动方向,并通过分析促进其达到最优化。整体原理:数学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要提高各子系统的协调功能,使各子系统和谐优化。系统整体的功能等于各子系统功能之和与各子系统相互联系产生的功能代数和,即“E整=∑E部+E联(E联>0或E联<0)"[4](P233-234)。因此,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避免出现孤立、单一的分析,要综合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即要优化各个子系统及相互联系。有序原理:在数学教学中所谓的有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和例题讲解是清楚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对学生而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是可理解的、会应用的。反馈原理:数学课堂教学有三种反馈形式:(1)教和学的反馈。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感知接受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纠正,控制教学过程。如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对教学节奏作出调整。(2)教师自我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信息、学生的反馈信息、外界干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以知识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形式输出。(3)学生的自我反馈。对课堂上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重组并输出(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就要使这三种反馈形式相互配合,有效控制教学系统,加强师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反馈。虽然系统教学范式有利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学中各个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忽视了一切偶然性的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也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如数学教学的目标及数学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另外系统范式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缺少灵活性和预知性。

(四)艺术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个结论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对几何形式和数字关系的沉思达到精神上的解脱,数学和音乐被看作是净化灵魂从而达到解脱的手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学的艺术胜于科学本身。”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两大主体,要以艺术的眼光去感知、欣赏、思考教学活动。艺术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层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复述教材内容,而是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和演化,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和选择"[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感。(2)教师层面:要求数学教师有扎实基本功,在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同时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及依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信息的多样性和随机性,对教学内容、教学节奏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及时作出调节;此外教师要有个人教学风格,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默契地配合,使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交流,同时也是数学美和数学艺术的交流。艺术范式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艺术的创造过程、审美过程。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特有的艺术魅力。但艺术教学范式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由于过分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程序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监控,往往会出现学生的纪律性差、无视课堂规则、自由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

(五)反思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的反思范式最早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在1933年HowWeThink一书中关于反省性思维的论述中提出的。到20世纪80年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中得到关注和提倡,并从认知心理学、认知论哲学等角度对其在理论上进行了扩展。反思范式视角下的教学是追求以实践合理性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6]。反思的目标是消除困惑,促进实践。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反思随时存在。反思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由“操作性学习方式转化为反思性学习方式”[7]。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思路、计算或证明过程、问题分析方式等进行反思,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监控、调节、评价,进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化为反思性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行动研究是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教学中的反思则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中心内容。反思性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师教学思想的形成是结合教学实践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的再思考。教师只有对正在发生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反思,进而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修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专业化教师。反思性教学范式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异化为学习能力,虽然这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能力之一,但忽视了数学教学中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等主要目标。另外,也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来界定反思的程度。

三、复合性教学范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教学范式是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探讨,具有概括性和主观性的特点。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是数学规律和原则的再现,处处具有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从能力与技能范式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就是一种解题能力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从系统范式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就是更好地平衡各种因素对教学的影响,进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艺术范式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是一场情感、艺术的交流,课堂上充满了数学灵动的思维和创造;从反思范式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教师更加专业化。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对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寻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研究者就高效的中学数学教学做了理论及实践的研究[9]-[11],归纳起来高效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以下特征:第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第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美;第五,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学情等因素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适时调控教学节奏;第六,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管理体现艺术特征。虽然影响数学教学的因素很多,但要获得高效的数学教学效果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数学教学自身的复杂性。中学数学教学除了在教学中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教学本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涉及到教育理论、哲学、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影响性。教师对教学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范式,而不同的教学范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也有相应的缺点,用一种单一的教学范式去概括数学教学显然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另外也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适合各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万能教学范式。因此,要达到高效的数学教学效果就要具备数学教学是一种复合范式活动的教学理念,避免单一的教学范式造成对课堂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和极端,从科学、能力与技能、系统、艺术及反思的多重视角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解读和把握。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数学教学规律和原则,还要使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必然是科学范式与艺术范式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是能力与技能范式和反思性范式的统一;在教学设计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等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还要考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必然是系统范式、艺术范式、反思范式等多种范式的整合。复合范式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学生不仅学到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感受到了数学理性和艺术的和谐,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而教师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推动自身专业化的进程。

中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愉快教学法将课堂对于课堂环境的改变只能说是硬件设施上的改进,还有许多措施要从软件方面入手,首先就是开展自由组合式的学习.这种组合基本上掌握着让能力相近的学生进行组合的原则,因为如果数学基础差距过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的话,相关的知识掌握容易存在较大歧义,不仅达不到预定的学习效果,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在这种组合环境下,能力较强团队除研究一些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可以针对一些课外知识展开学习,这样就给下一阶段的高校数学知识学习打下了铺垫,能力稍差的团队主要针对一些要点知识进行钻研,无论是什么样的团队,总之是只要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老师在这其中仅仅是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几何概型》知识时,虽然其中讲解的是几何知识内容,但是利用的较为基础的应有数学内容和代数知识,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力差距较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的话会很吃力.

2.增加互动交流式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知识难点,需要老师来逐一进行解决,这种解决的形式采用传统的问答方式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采用积极互动的方式倒是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问题的探讨者,二者之间可以产生共鸣,也可以出现分歧,这一切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因为只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解题思路的错误,才能明确严谨的数学学习答案排他性的重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当然,这其中未必老师绝对是正确的,一旦老师出现错误,就更要虚心地向学生进行检讨,这样做,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特有的个性化心态,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帮助是很大的.例如,在学习《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类型》知识时,教科书上本节课安排了投资回报和选择奖励模型两个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对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难点很多,老师要针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不同的特性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不同模型的增长方式.

3.启动帮扶辅导式学习

虽然不建议能力差距较大的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学习,但是可以让不同团队之间产生协作帮扶关系,这样做,一是可以进一步融洽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对其他学生的帮扶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的要点,三是让能力较差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在愉快教学法这个过程中,虽然老师没有进行具体的参与,但是其作用却是最大的,因为对于相关知识要点的解析是需要老师制定方案的,只不过执行者是学生罢了.因此,老师不仅要全程跟进这个帮扶过程,针对一些较为特殊的难点问题,老师必须在课堂上进行综合推演和详细的讲解.仍以《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类型》为例,这一课所涉及的需要掌握的内容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需要有较为扎实的数学一次函数、对数函数等知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老师是不可能再进行讲解的,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或者团队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学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愉快教学法,不仅缓解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压力,还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这对于下一阶段的学习来讲是很关键的,因此,校方、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要抓住这个机会,将数学知识学扎实、掌握牢固.

上一篇: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