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6 18:42:52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1

威海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把瓜菜、果茶、食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和“三品一标”认证,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定期调度通报。采取田间指导、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每年开展集中培训活动300多次,培训群众4万多人次。把农业标准化知识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范围,培训各种农业技术人员3000余名,达到村村都有1-2名标准化生产技术明白人。

据了解,从2006年起,全市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070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行奖励。从2009年起,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的产业化发展资金,对建设标准化基地规模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补助。同时出台了《威海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威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威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奖励办法》,《威海市蔬菜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和《威海市苹果产业发展资金使用奖励办法》等一批农业标准化规范性文件,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围绕瓜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在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引用、修订与制定相结合,结合实际和产业特点,制定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规程等标准,完善了标准化基地的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等多项标准。制订了多种蔬菜、果树、茶叶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目前,共制订修订农业标准176个,涉及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内容涵盖产地环境、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要求和包装、标识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市蔬菜、果树、茶叶等大中型生产企业和合作组织都能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统一生产。

为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督指导,在各村张贴《关于切实加强农药管理的通告》,完善农药准入备案制度。保持执法检查高压态势,拉网式排查安全隐患,对发现的问题从严处理。目前,全市登记备案农药生产企业326个,备案农药品种1244个,农药经营备案率100%。加强源头监管,对标准化基地投入品实行“四统一”制度,即种子统一供应、药肥统一配方、植保统一管理、病虫害统一防治,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以及档案记录等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加大监测范围和力度,定期对基地的产品和产地环境进行抽样化验,并对结果进行公布。同时推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2

一、组织管理

县政府成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全面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县农委分管主任任办公室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负责基地生产技术指导、培训及日常工作。同时县农委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培训镇科技人员*村技术推广员。基地所在镇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技术服务队,负责对基地辣椒的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获包装等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培训基地农民、指导村技术推广员工作。基地所在的村选配2-3名责任心强、懂得绿色食品(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知识青年作为技术推广员,配合县镇技术员开展工作。

二、生产管理

基地生产管理应结合本地实际,严格贯彻执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有关操作规程。

(一)基地应在显要位置设立绿色食品标志牌,标注基地名称、批准单位、建设单位、建设时间。基地要绘制基地位置*生产地块分布平面图,规模较大的基地对生产地块统一编号。

(二)基地生产单位要做好田间管理档案,填写记录表,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卡要提交基地办进行存档。

(三)基地办不定期对基地环境、产品质量及档案记录内容进行检查、检测*核实,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促使基地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生产质量标准。

三、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

品种选择。选择抗病耐虫、高产优质,适合本地生长的辣椒品种。

田间管理。基地农户要严格按照基地办统一制定的辣椒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管理,特别是肥料、农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

四、农业投入品管理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农资市场管理*执法力度,规范农资市场经营行为,严肃查处证照不全或违规经营国家禁用农药、肥料的违法行为。同时,严格把好肥料*灌溉水的监测*管理,通过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确保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资投入品的安全性。

基地所用种子、农药一律由基地办指定经销商供应,严禁私自购买,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致畸、致突变、致癌的农药。

基地所用化肥、农家肥、有机肥等肥料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底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工业垃圾等有害肥料。生产过程要严格按照基地的生产技术规程执行,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量*安全间隔期,不得使用未处理的农家肥。

五、环境管理

(一)环境监测。加强对基地的水、土、气的监测与管理,保证基地水质、土壤、大气不受污染。

(二)杜绝污染源。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禁止焚烧、乱堆放作物秸秆,防止污染。

(三)强化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保护措施,基地内实行签名负责制*质量追踪制。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3

1. 抓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服务能力

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关于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意见》的精神和要求,舒兰市农业局与市领导多次汇报、与编办多次沟通协调,2012年在全市17个乡(镇)街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配齐配强人员,真正强化了基层农业部门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中做到“六个明确”。

1.1明确建设目的 以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为目的,认真履行监管服务职责,深入开展源头治理,推进标准化生产,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明确建设目标 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管理;逐步建立健“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利”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1.3明确建设方式 在全市17个乡(镇、街 )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联合建设,不增加人员和编制,管理统一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监管业务上由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指导。

1.4明确建设内容 按照监管有人员、服务有场所、工作有制度、检测有设备、办公有经费的要求,在不增加人员和编制情况下,通过整合资源,保证每个基层监管站配备5台实用仪器,2名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业技术人员,有一个快速检测室。同时市财政每年拨付2万元工作经费,确保基层监管站正常运转,有效提升了检测及执法监管的硬件水平。

1.5明确职责任务 主要承担农民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任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6明确培训重点 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结合冬春农业科技培训,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项目,加强对村干部和农民的培训。培训以解读政策文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为重点,提高农民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

2.抓制度建设,提高应急协作能力

2.1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按照“超前预警、反应快速、防范联动、依法处置”的总体要求,舒兰市农业局局制定和完善了舒兰市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知识宣传、培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2建立衔接、协调机制 加强与市食安委、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树立大局意识,合力攻坚,形成齐抓共管局面。2012年11月,舒兰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市农业局设立舒兰市食品安全检测举报中心,与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合署办公,配置检测仪器、设备33台套,增强了检验检测能力,拓宽了检测范围。

2.3建立信息报送机制 各乡(镇)食品检测举报中心设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汇总上报本区域食品安全情况。

3.抓基地监管,提高农业标准化进程

3.1抓规范制定,加快推进基地建设 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要求,组织专家编写了《舒兰市农业标准化操作技术手册》、《舒兰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和《舒兰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基地管理坚持“四把关”、“五统一”标准,即把好水源关、农资关、技术关、生产关,统一生产时间、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农用物资、统一操作标准、统一建立档案,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3.2抓技术指导,切实提高生产者素质 为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生产源头的可追溯,农产品质检站印制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本》,免费发放给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三品”认证企业及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同时还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规范生产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意识,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

3.3抓品牌培育,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 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积极宣传鼓励企业开发“三品”农产品,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步伐。舒兰市平安镇、金马镇、七里乡等3个乡镇10万亩水田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水稻)原料生产基地;2012年舒兰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水稻标准化示范县。目前,全市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45个,认证“三品”农产品68个。实现了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抓市场检查,提高源头治理能力

4.1加强生产源头检查 加大标准化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记录及生产环节检查力度,确保按技术规程操作。

4.2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投入品管理,对农业投入品做到“六查”,一查经营手续齐全;二查经营者是否备案登记;三查是否有进、销台账;四查销售的农药标签是否规范;五查是否超范围及区域经营;六查是否有销售高毒农药行为。全年共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236人次,出动车辆97台次,对全市196家农资商店多次进行拉网式检查。发放“拒绝高毒农药、珍爱生命健康”宣传画2000份,农药安全使用知识6000份,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毒农药进入销售市场,进入生产基地。

5.抓检验检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定期对蔬菜、水果、食用菌开展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测,在重大节日、地产蔬菜上市销售旺季,组织开展重点检查和抽检。全年完成196批次、1906个样品的检测任务,合格率达到98.1%以上。认真做好常态化监测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示范县项目。大力实施农超对接工程,成功助推万隆蔬菜专业合作社“舒朝牌”无公害蔬菜进入吉林、舒兰大型超市。设立舒兰市农产品质检站驻舒兰大鹏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残检测室,配备了6台设备,派检测人员驻点检测,保证了蔬菜、水果销售前的质量检测,为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6.抓宣传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的中心,以现行的农林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全面推进农林部门依法行政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理顺内部执法关系,规范执法程序,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和职责,落实执法岗位和目标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农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努力实现执法主体和执法职权法定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全面提高农林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职责

(一)组织领导

农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工作,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建立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策法规科,由政策法规科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机构职责

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宏观指导、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并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认定和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包括制订制度、组织实施、情况通报、信息反馈、日常检查、年度考核等工作。

三、实施范围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

凡依法行使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及其他具体行政执法职能的局内设机构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主体(以下统称局属执法单位),都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工作要求。

(二)实施要求

1、通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合理分解执法职权,将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岗位,落实相关人员,做到权责统一。

2、通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的要求,促进农林执法活动“四合法”(执法主体合法、执法程序合法、执法手段合法、处罚决定合法)、“四规范”(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程序规范、文书规范)。

3、通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原则,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实施。

四、执法职能和分解

(一)农林局法定执法职能

1、负责宣传贯彻农林业法律、法规、规章。

2、负责辖区内种子、种畜禽、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食用农产品、农业转基因生物、植物新品种、野生植物、基本农田、农业机械及病原微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工作。

3、负责辖区内森林防火、国土绿化、陆生野生动物、森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工作。

4、负责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工作。

5、负责辖区内动物检疫、防疫及其监督管理。

6、负责辖区内植物及森林植物检疫及其监督管理。

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执法工作。

(二)内设机构执法职能分解

根据农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局“三定”方案确定的内设机构工作职责,按照科室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职责相对应、行政许可权与监管权相统一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原则,将局执法职能分解到内设机构,主要如下:

1、办公室:协助局领导处理协调局机关日常政务工作,制订全局年度工作计划、工作要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并进行考核,负责建立健全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协调局机关各科室工作关系,负责全局性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公文的管理、局发文件的审核和文印工作;负责局重要文件、报告、审核、印发等公文管理;负责局保密、档案、、政务信息和提案工作;负责局机关行政、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局机关及局属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考察、选拔、任用、考核与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党团组织建设及日常工作;组织指导专业人才培养、交流、引进和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局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工资、政审、专业技术职称与干部人事、计划生育、工、青、妇工作;负责承担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承办局党委纪检、监察的日常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承办本机关及所属单位违法违纪案件及群众来信来访调查工作。

2、政策法规科:①组织农林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培训,开展农林法制宣传教育;②负责审核以局名义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决定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备案,承担行政复议、听证、应诉、理赔工作;③组织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制订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负责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承担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3、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全县农业普法宣传工作;负责全县农资执法管理工作;负责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处罚主体的农业违法案件投诉、举报的受理和立案查处工作;负责农村机械维修网点执法管理工作;开展农业执法检查及农业违法案件的查处等工作。

4、县畜牧兽医局:承担畜牧业发展规划拟订;负责种畜禽(包括蚕种)、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经营、动物诊疗管理及食用畜禽产品、病原微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实施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质量抽样检测和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5、县农业工作站:承担种植业发展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和布局、肥料发展和地力保护规划、农用生产资料年度计划的拟订;承担农作物品种选育与审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病虫测报、土壤肥力监测和种子储备管理;承担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保护工作;负责审核占用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项目,并承担耕地抛荒监督管理。

6、县农机管理站:承担农机发展规划的拟订,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农机试验鉴定;负责农机维修、拖拉机及其驾驶员的监督管理;实施农机产品质量抽样检测。

7、县农业经营管理站:承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导、监督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处;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审计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违法案件的处罚。承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监督检查有关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8、县林业工作站:拟定绿化造林规划,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承担森林资源调查、建档和食用林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9、县产业信息站:组织拟订全县农林业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并指导和组织实施;负责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负责和指导全县农林业的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教育培训、科技宣传工作,并承担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

10、森林公安局: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及生态资源保护等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的依法护林意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拟订全县森林公安工作规划、规章制度和业务指导性文件,并组织贯彻实施;负责全县林地、林木、陆生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保护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协调和处理林业生产治安事件,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刑事、行政案件;负责全县的森林消防工作,履行县森林消防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承担上级党政机关、林业和公安部门交办的有关工作。

11、行政审批科:依法承担县农林局的各项行政审批业务。制定、实施和监督各项审批项目办理程序、时限等。统一受理即办件和承诺件行政审批、初审转报文件的审核、签发、批复和转报。对需前期勘验和专业审查的审批事项,负责协调督促本局相关职能科室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负责与行政审批相关的咨询、服务工作。负责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农林窗口日常管理,接受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业务指导与安排。

(三)法律、法规授权执法主体的执法职能分解

1、县动物防疫监督所: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组织重大动物疫病、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负责承担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和管理;负责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的行为。

2、县植物检疫站:负责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及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调查,依法采取控制、封锁和扑灭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播;承办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发放植物检疫证书;依法在车站、机场、港口、仓库以及其他有关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负责查处违反《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和《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的行为。

3、县森林植物检疫站:负责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及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调查,依法采取控制、封锁和扑灭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播;承办森林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发放森林植物检疫证书;依法在车站、机场、港口等场所执行植森林物检疫任务;负责查处违反《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和《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的行为。

五、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一)行政许可

基本要求: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农林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公示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目录和收费标准等情况;及时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各类行政许可申请,依法履行告知和说明义务,对符合听证条件的,依法组织听证;依法审查各类行政许可申请,及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不得刁难申请人或者故意对申请人的申请拖延不办,不得借办理行政许可之机乱收费。

标准:各类行政许可按期办结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98%。

(二)行政监管

基本要求:根据农林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履行行政监管职责,行政监管的程序要合法、时间要合理,实行行政监管档案制度,做到每次监督检查有记录、有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被监管对象信息的数据库,同时建立健全行政监管工作机制,实现行政监管的制度化、经常化。

标准:避免因行政监管失控,导致损农违法行为或农林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行政处罚

基本要求: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农林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查处各类农林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须保证执法主体合法、执法程序合法、执法手段合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须保证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适用法律正确,执法文书规范,量罚得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施罚缴分离制度。

标准:行政处罚案件办结率达到100%,正确率达到98%以上。

(四)行政强制

基本要求:依据农林法律法规作出的行政强制决定,主体要合法,法律依据要正确,程序要合法,不得因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而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标准:行政强制决定的正确率达到98%以上。

(五)行政确认

基本要求:依据农林法律法规受理当事人的行政确认申请,严格审查事实依据,及时作出行政确认决定,依法公示确认结果,做到行政确认客观、无误;建立行政确认档案材料,做到行政确认有据可查。

标准:行政确认正确率达到100%。

(六)行政征收

基本要求:农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法律依据要充分,收费标准必须经物价、财政部门批准并公示,出具的票据必须是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非经营性收费票据,征收的财物要及时上缴国库。

标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票据正确率达到100%。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从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列入局党组和局日常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农林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制度。结合本局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各项制度,完善执法评议考核机制,明确内部过错责任追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实现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学习培训。结合“五五”普法实施,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组织局机关及各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四)加强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和落实,为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局属各执法单位,要确保本年度执法经费的到位。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市局“2012年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市工商局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开办单位明确,业户登记规范,巡查监管到位”为目标,立足职能,强化管理,维护农村市场经营秩序,保护农村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村大集在建设和谐、平安中的积极作用。

二、工作目标

以“抓基层、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构建长效监管执法机制,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执法风险”为目的,以“开办单位明确,业户登记规范,巡查监管到位”为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市工商局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标准》为评分依据,以创建“农村示范大集”为抓手,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活动,全面提升农村大集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全面部署(2012年4月1日至4月30日)。

分局于4月上旬组织市场开办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让市场开办单位详细了解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以达到全面落实市场开办单位“第一责任人”管理责任的目的;同时各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市场开办单位,为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奠定基础。

开办单位明确

1、审核农村大集的《市场登记证》;

2、落实市场开办单位管理责任人;

3、与开办单位签订《落实开办单位责任制》等责任书;

4、建立健全市场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包括市场管理机构、物业管理制度、业户管理制度、自查报告制度等);

5、配合市场开办单位对市场经营区域进行合理规划;

6、建立市场管理档案(包括市场登记、市场管理责任人、责任书、巡查监管记录等)。

(二)目标明确,扎实推进(2012年5月1日至7月31日)。

按照《市工商局基层工商所区域监管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建立和完善集贸市场巡查监管机制的意见》的要求,对辖区内的所有农村大集进行业户登记规范和巡查监管到位,充分发挥市场巡查的日常监管作用,做到“巡查有记录,监管留痕迹”,真正全面落实农村大集“区域监管服务责任制”,真正实现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的工作目标。

业户登记规范

1、固定业户证照齐全,亮证经营;

2、符合备案登记的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业户必须进行备案登记并挂牌经营;

3、从事食品、肉类等重点商品经营的业户,必须符合前置审批的有关规定并亮证经营;

4、业户经营划行归市,编号定位;

5、业户信息台帐全面准确,底数清,户数明。

巡查监管到位

1、对开办单位履责情况的巡查;

2、对场内经营者经营行为的巡查。

(三)全面检查,严格验收(2012年8月1日至10月31日)。

在此期间,分局将组织各所按照《市工商局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标准》对所有农村大集逐一进行互查验收,最后汇总检查情况择机进行通报;同时市局也将结合“农村示范大集”创建工作,对我局开展的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情况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检查验收。

市局和我局都将各单位开展农村大集的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市局部署的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通过以工商所自查自纠为基础、以分县局检查为保障、以市局不定期抽查验收为促进的形式来组织实施,以确保该项工作深入开展、扎实有效,目的是尽量减小或彻底消除市场监管给我们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因此,各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做好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要将对农村大集的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列为2012年市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增强做好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领导,迅速部署,认真落实。

分局成立由原金亭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各工商所长任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合同科,具体负责对各工商所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验收等相关工作;各工商所也要安排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本辖区工作实际,进行狠抓落实,做到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

(三)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6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规模种养大户等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做到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包装标识等“五个”到位,保障城乡居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三、实施范围、对象与时间

市域范围内所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户,年12月底前全面建立产地准出制度。

四、实施内容

1、制定管理制度。按照保障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控、生产记录审核和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明确标准化管理要求,实行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2、完善管理体制。县级农业部门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配备2—3名专职或兼职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农产品生产活动指导、质量安全日常巡查、产地农产品抽检及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农产品生产主体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从业人员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产地准出放行审核等工作。

3、建立生产记录。农产品生产主体按照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格式,真实全面记录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操作情况、质量控制情况及产品销售对象,记录保存二年以上。各地要统一记录格式,印制记录文本,加强指导培训,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建立生产记录。农产品上市前,应当对即将出售的农产品生产、用药等记录进行审核,确认符合生产标准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的,经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审核签字后方可上市。

4、开展质量检测。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本区域农产品生产实际,按照“就近、便民、有效”的原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检验检测人员,承担本区域内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出具产地准出证明。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园区自行设立检测室,按规范出具产地准出证明。对照我市市场准入要求,在产地准出工作中须对五类食用农产品开展质量检测。蔬菜类、水果类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方法:《市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操作指南(试行)》;食用菌类检测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市食用菌中荧光增白剂快速检测操作指南(试行)》;畜产品类检测瘦肉精,检测方法:《市畜产品中瘦肉精(尿样)快速检测操作指南(试行)》;水产品类检测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结晶紫、隐色结晶紫,检测方法:《市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结晶紫快速检测操作指南(试行)》。

5、规范包装标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包装或者采取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予以标识。农产品包装物或者标识应当标明产品品名、生产日期、产地、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和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获得“三品”认证的农产品,应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

五、职责分工

1、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全市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负责政策制定、工作协调、检查考核等;组织对可能影响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危害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处理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的其他重大事项等。

2、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分别负责辖区内农产品产地准出组织实施与管理,市农委负责督查、指导,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府发〔2010〕122号)明确的监管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产地准出的相关工作。

3、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规模种养大户是第一责任人,是农产品产地准出的实施主体,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向农产品采购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产地准出证明。

六、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农产品产地准出是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关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把思想统一到建设“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上来,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推动产地准出工作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意义。要进村入户,通过散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向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证明管理规定(试行)》以及五类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产地准出要求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做好提前告知、释疑解惑、政策宣传等工作。让全市广大群众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支持、配合和监督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自觉履行农产品安全生产责任,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3、加大经费投入。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检测是重点工作。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要把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体系建设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增加对检测设备、检测试剂等的投入,保障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检验检测人员工资待遇,确保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顺利进行。出具产地准出证明不得向生产者收取任何费用。

4、加强监督检查。各地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对不符合产地准出要求、检验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得出具产地准出证明。县(市、区)农业部门统一印制产地证明,证明内容主要包括:品种名称、数量、产地、质量安全状况、采收日期和生产者等。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出具产地准出证明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组织农产品生产记录检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有序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工作。对产地准出工作规范、成绩显著的地方或企业,优先安排农业扶持项目。对产地准出制度落实不到位、例行监测或监督抽检不合格的,给予警示通报和相应行政处罚。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7

在长春市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内,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省绿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环保站(省农产品质检中心)、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省农药质检站)、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农业部人参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长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长春市绿办、长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等单位积极参加此次活动,精心准备了宣传展板和科普资料,向公众普及农产品安全实用知识。同时,还举办了“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监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前往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永跃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省食安办副主任崔洪海、省农委副主任柳涛详细询问了基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情况。

柳涛副主任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级农业部门在认真履行生产推动职能的同时,严格执法,监督管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抓好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今年上半年,我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总体上看,我省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食用农产品是安全的,消费是有保障的。

柳涛副主任指出,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围绕“标本兼治、依法监管”的工作思路,明确“两手抓”的工作策略,即一手抓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和消除安全隐患;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省连续几年开展蔬菜农残、农资产品专项整治,以蔬菜和高毒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实施集中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是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可靠、保证生产行为遵规守法、保证上市农产品安全可靠。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全省每年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其中蔬菜、水果各3次,食用菌1次;对本省地产的棚膜蔬菜、露地蔬菜、秋菜、食用菌等开展专项抽检。通过监测,实施检打联动,有针对性地督促相关问题的整改和跟进落实,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预警处置的能力。

强化两个体系建设 重点开展了监管和质检两大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初步构建,乡镇监管服务机构正在积极推进中;另一方面是全省构建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省级质检体系进一步充实提高,市、县质检体系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获得编办批准设立的三级质检机构达73家,已有近40个质检站获得国家投资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措施。全省创建国家蔬菜标准园区30个,扶持建设蔬菜产业园区180个。新制定了一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省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到3776个。

健全协调工作机制 全省上下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属地化监管职责。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将“12316”作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投诉电话,向社会公布。建立了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动机制,组建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 全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现场咨询、示范基地观摩、图片样品展览展示、发放技术资料和播放VCD技术光盘等形式,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利用《零公里信息报》和“12316”新农村热线向农民传播标准化生产技术,利用“12582”信息平台进行公益和科普宣传,发送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信息,在《吉林农业》杂志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宣传专栏。交流各地整治工作经验和做法,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篇8

20xx行政执法年度工作计划一

一、工作思路

以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目标,抓住重要季节,以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入手,加强源头治理、狠抓市场监管、强化服务指导和制度建设,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三道关,着力提高放心农资和安全农产品的覆盖率;以强化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和创新农业执法体制为核心,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逐步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运行格局,打造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服务“三农”。

二、工作目标

全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全县坑农害农和危害农产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节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两个确保,两不发生”(即确保农民群众购上“放心农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不发生因农资而造成严重减产的重大事件;不发生因农资案件而引发的群访事件),全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执法手段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责任进一步明确。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种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我们要抓住种子销售的关键时期,对重点地区、重点种子市场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处制售假劣种子、未审先推、无证或借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强标签标识的规范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经营活动。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全县各地已经发放的登记证、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等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对不符合许可、登记条件的要依法查处。委托经营户必须具备基本的种子、肥料、农药知识,即具有相应的技术职称或三年以上的农资经营资质或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单位的农技知识培训考试合格证明,并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必须准备必要的资金,即经营资金和先行赔偿保证金;必须有固定专用的种子、肥料、农药门市,不得假借、搭摊;必须有相应的种子、肥料仓库;必须合法经营,在农资经营中无违法行为和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委托经营户凭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经营资质证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资质证明”实行一年一审。

二是健全品种审(认)定管理制度。依法加强主要种子品种审定工作,严格遵循主要品种在推广使用前必须经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规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品种命名,已经国家或其他省(区、市)审定通过的品种,在我市再次审定或认定时,应当使用原审定公告的名称。要加强对品种推广使用的跟踪,把生产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可克服缺陷的品种依法按照程序停止推广使用。

三是完善种子包装标签标识管理。商品种子的加工包装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包装的规格、材质和包装物表面标注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加强种子标签管理,规范标签制作、标注和使用行为,种子标签标注的内容必须规范齐全,标注的品种名称必须是国家或本市审(认)定公告的品种名称,不得使用商品名称或品种保护权名称。品种特征特性描述要按照品种审定公告的内容真实介绍,不得夸大或虚假宣传。

四是加强种子价格管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同物价部门的衔接,加强对种子价格的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种子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当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价格总体水平高于上年时,会同物价管理部门按照《价格法》和《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号)的规定,及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依法合理调控种子价格,防止种子价格大幅度上涨。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依法严厉打击不执行价格政策、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

五是加大农药市场监管。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农药销售旺季,开展农药执法专项整治,加强农药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执法检查,重点加大农药标签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随意扩大防治作物和对象、随意更改农药毒性标志、一证多用及假冒或伪造农药登记证等违法行为。

六是开展肥料执法专项整治。按照《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2号)的要求,切实加强肥料市场监督管理,重点整治复混肥、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和床土调酸计等未经登记、包装标识不规范和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等违法行为。

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安全、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一查到底。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群众。

(二)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农资生产、经营者的执法服务工作。加强对经营者法律知识宣传和培训,明确经营者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增强法律意识。要建立健全经营企业(个体)管理档案,对于经营的品种采取提前介入,做好服务与管理,把问题控制在萌芽之中。开展农资信用评价,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积极扶持和宣传优质农资和农产品。

二是做好广大农民的执法服务工作。要结合“送法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向广大农民广泛宣传农资法律法规,介绍农资识假辩假常识,引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索证索票。发放“农业执法服务卡”,方便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聘请农资质量义务监督员,负责对农资质量进行监督,举报无证经营和流动商贩的违法行为,提高农资市场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畅通便民服务的信息渠道。加强农业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收集、整理、农资和农产品质量信息,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信息查询、信息、案件统计、跨区域案情通报、优质农资推介以及工作指导与交流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按规定及时上报执法信息、数据统计和重特大案件。

四是加强“阳光执法”建设。建立执法公示制度,做到执法依据、执法内容、办案纪律、执法程序、服务承诺、执法人员照片、监督举报电话公开上墙,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建立目标考核制度,落实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任务、权限、程序及责任落实到每个执法人员,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认真落实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认真贯彻收支两条线和考核评议、执法统计、执法报告、公示承诺等制度,增强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和透明度。强化对执法程序、违法事实认定、适用法律、处罚决定等重要执法环节的审核把关,建立重特大案件报告、工作报告、挂牌督办、执法考核目标、层级监督等执法制度,逐步做到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监督制度化。

(四)创新工作机制,为农业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要推动农资打假和农产品安全工作三个转变,即由重点抓市场检查向抓源头治理和市场检查并重转变,由重点抓案件查处向全程监督和案件查处并重转变,由重点抓打假治劣向抓促进放心农资供应和打假治劣并重转变;做到农业行政执法“八结合”,即查市场与查源头、打“窝点”相结合,农资标识、证书管理与内在质量管理相结合,阶段性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监督管理相结合,执法与普法相结合,执法与服务相结合,传统监管手段与现代监管手段相结合,打假与扶优相结合,农业执法与其他执法相结合。积极开展农资经营单位诚信等级评价体系试点,推行农资生产、经营的备案制度,建立监管对象诚信档案,通过不良行为记录、监督抽检结果备案、严重违规行为警示曝光等手段,建立农资经营单位诚信等级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农资经营环境。

20xx行政执法年度工作计划二

一、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强化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执法检查和监督。

(一)制定执法检查规则。按照《纲要》和省局的要求,结合怀化实际,积极探索怀化地税依法行政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办法,制定怀化地税执法检查规则,为全面提高全市地税依法治税提供较长时期的蓝图。

(二)抓好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好“四五”普法工作,组织对“四五”相关法律考试和验收,确保“四五”普法工作验收合格,力争先进。同时结合怀化实际,加强对“五五”普法工作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工作方案。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行政许可法以及税收相关法规的教育培训。

(三)推进“窗口”建设。深入开展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坚持一抓“维护”,二抓“创新”,对已创立的示范窗口加强回访和动态管理,努力维护和保持已创建单位的荣誉,同时交流推广其经验以典型引路,积极开展“争创活动”,力争今年再有一批单位(5-6个)达标挂牌。

(四)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操作规程,积极配合总局和省局开展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后续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与检查。

二、认真落实执法检查规则,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一)加强各级地税机关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落实考核评议办法,开展税收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按照市局执法检查规则税收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试行办法,有计划地对各县(市)区局进行执法检查和执法质量考核,今年计划抽查4-5个单位或结合市局统一安排,全面进行一次税收执法检查。

(二)加强部门依法行政的监督。细化量化局机关有关科室行政执法考核标准和办法,健全完善执法责任制。

(三)加强“源头”把关。认真落实税收规范性文件会签和备查备案办法。努力从“源头”上把好关,防止和纠正涉税违规文件。

(四)加强政策公开工作。积极配合做好系统政务公开工作,认真抓好法规汇编的宣传工作,为.版权所有 纳税人提供了解地税、了解政策的便捷渠道。

三、以依法治税和落实优惠政策为主要课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

(一)深入了解和总结我市依法治税的做法成果和经验,为全省依法治税工作会议做好准备。

(二)加强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调查,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

(三)加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跟踪管理和情况分析,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

四、以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加强法规部门建议。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落实省局关于县市局税政科(综合业务科)加挂政策法规科牌子和农村分局试行法制监督员制度。

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法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规程,完善工作制度,实现法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规范性文件、会签把关、执法检查,资料上报、信息反馈以及复议应诉等几个方面进一步量化和细化指标,完善政策法规工作考核标准。并通过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予以落实。

三是创建务实、高效的学习型机构。开展“创建务实、高效的学习型机构”活动。以市局的培训为龙头,带动法规队伍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整体行政能力。全年计划举办二期培训班。

上一篇:讲话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建筑实习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