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3 14:56:38

健身管理

健身管理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和改善民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出发点,坚持“管理抓提升、建设抓重点、基层强机构、基础完功能”的工作思路和“以人为本、疏堵并举,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结合”的原则,重点解决市民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中原区“三区一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现成立中原区公共场所健身器材设施管理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三、整治提升工作的范围

各街道办事处安装的所有健身器材(含公园、游园、广场、社区、行政村等)。

四、整治提升工作的内容

负责公共场所健身器材设施的管理整治工作。

五、整治提升工作的目标

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达到设置规范、设施完好、容貌整洁、维护及时的目标,保证健身器材的完好性和正常使用,

六、严格执行健身园(路径)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所有有健身器材的社区在明显的位置要设立《市中原区健身路径管理制度》(见附件1),提示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遵照《市中原区健身路径管理制度》科学健身。

2.健身路径只能做锻炼、休闲使用,严禁在路径周围摆摊设点、嬉戏打闹或进行其他与锻炼、休闲无关事宜。

3.要严格按照健身指导和器械锻炼功能、注意事项进行锻炼,遵循科学健身原理。12周岁以下儿童及其他不具备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在监护人监护下进行锻炼。

4.健身器材管理单位和责任人应定期检查器材和设施使用状况,发现异常状况应及时维护,保持器材完好。社区居民和使用者如发现场内设施器材存在不安全因素,应主动向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报告。

5.所有参与锻炼者均应主动爱护器材,严禁在健身场内及器材上堆垛物品、晾晒被褥等,对故意违反规定的,负责人应及时加以制止和清理。对人为故意损坏设施器材的,应照价赔偿。

6.自觉维护健身路径的公共卫生,确保整洁有序的健身环境。

7.各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健身器材设施要经常巡检,指定专人负责,加强管理和维护力度,做好日常的巡检记录;于每月24日前填写巡检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并加盖单位公章,连同巡检情况报告交至区健身器材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教体局104室),同时将电子版发至邮箱:。请自留底稿,并装订成册备查。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开展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是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整治活动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深入到办事处、社区和公共场所,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和健身路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严格抓好落实。

(二)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区教体局牵头,组成联合督导组,每周对各健身场所检查督导。各单位要制定具体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成立督导组,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明确工作标准,经常到各个健身园(路径)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维护。

健身管理篇2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区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幸福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初步建立与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基本满足广大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居民健身意识,积极倡导健身生活方式,明显提升人民身体素质。

(一)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不断增加,城区居民身体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居民体育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社区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占户籍总人口比例35%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居民主要体质指标显著提升,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0%以上。

(二)加强辖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断增加。建设区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五个一”工程,即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已建成)、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馆、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体育公园。各街道要相应建有多功能体育活动广场,各社区要相应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到2015年,全区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1平方米以上。

(三)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区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完善和创建管理机制与志愿服务体系。区级体育主管部门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名,到201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800名,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例2‰以上。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全区居民进行科学健身。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改善青少年体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及考核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以上,学生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五)加强各类体育组织建设,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基层体育组织数量不断扩大,到2015年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90%,区级各类体育协会达到8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5家。各街道、社区,各行业等要建有相应的体育组织。逐步形成体育主管部门、区体育总会、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站)、健身活动点、健身气功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遍布辖区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六)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特色品牌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行业系统、各社会团体等要经常组织各类人群开展具有品牌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举办单项体育活动5次以上。每个街道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点5个以上。

(七)积极配合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科学服务全民健身。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行业系统、各社会团体需积极配合市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处方,推荐健康、新兴的健身项目。

(八)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形成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风气。充分利用媒体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报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三、措施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精神文明、文明社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各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本实施计划。

(二)加大财政投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各项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把做好全民健身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抓好计划落实。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支持和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三)整合体育资源。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它用。进一步加大以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等配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等多功能体育健身设施。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为职工参加体育健身创造条件。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市民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体育竞赛活动和健身展示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打造一批群众参与性强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扩大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创建“一区二品”活动(即一个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一个群众体育竞赛品牌)。组织开展好传统节日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好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系列全民健身活动。

(五)发展各类人群体育。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以街道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将社区体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成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职工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抓好老年人体育等。

(六)引导健身消费。鼓励和引导市民体育消费,扶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各种人群提供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公共体育健身服务水平。

(七)推进法治建设。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市规范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计划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区文体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协调机构,负责督促和协调全区各部门实施本计划。

(二)抓好成效评估。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有关评估标准,对本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相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健身管理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健身俱乐部;管理

体育俱乐部是社会化的体育组织,俱乐部作为开展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采用,正成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和社会体育的主要载体。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要真正成为“全民”的运动亦应将业余体育俱乐部作为落脚点。在体育健身事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中应着力加入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性、综合性俱乐部,这是我国大众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未来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当今健身俱乐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健身俱乐部人才管理存在的缺陷。一是指导员缺乏团队精神。健身指导员是健身俱乐部的主要员工,指导员的团队精神,关系到健身俱乐部的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健身俱乐部中缺乏团队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些俱乐部认为他们没有培养指导员的任务,而是招聘一些临时指导员,以为这样可以节省一些开支,岂不知这样俱乐部将永远也不会有凝聚力。(2)健身事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健身俱乐部指导员缺乏,尽管不少机构有自己的教练培训方式,可由于对利益的渴求,使健身俱乐部选择了一条所谓的捷径:从竞争对手中挖人。而恰恰是这种挖人,破坏了健身市场的规则,加上一些健身教练缺乏必要的个人素养与职业道德,只要有收入好一点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槽,从而引发了健身教练的高流动率。(3)有些俱乐部实行指导员带会员多所获提成就多的制度。指导员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往往形成了俱乐部内部指导员间的竞争,在某些方面这些竞争会致使指导员只为自己利益不顾团队,更不用提团队精神。二是俱乐部的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服务水平差。俱乐部的服务人员大部分从其他行业(餐饮、商旅等)招聘而来,更有甚者,是临时培训的服务人员,他们对健身知识的掌握几乎为零,因而很难回答健身者的一些疑问。

2.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整体设计不足。健身俱乐部是以经营体育项目为目的的企业,目前多以会员制俱乐部和单项俱乐部等方式经营。这些经营方式在体育项目管理中,其功能一般体现对物的管理,即主要的场馆、器材、开放时间等基础的管理,对体育项目的管理停留在一般性的技能传授和活动展现上,即简单的教与练上,没有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产品服务设计,也没有注意突出俱乐部形象的品牌设计。

3.健身俱乐部服务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开设健身俱乐部,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可以说拥有的会员多少,是一个健身俱乐部营业情况好坏的最简单标准。为了更高的赢利,俱乐部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会员的各种要求,扩大服务的范围。对于特定要求的会员,给予特定的服务,对于独特需要的会员,提供专门的指导。在所有健身俱乐部参加活动的会员中,20-25岁年轻人以调节精神为最大动机,结交朋友的比例较高;26-30岁的会员进行健身活动的三大动机分别是:增进健康、健美、减肥;30-44岁的会员就主要以健身减肥为主要目的。这两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除了健康要求以外,对形体的塑造也较为重视。这就要求从事指导的人员有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来为会员提供科学的指导。而45岁以上的女性则纯粹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减肥的目的也更多是为了健康因素。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不同,俱乐部提供的服务和指导应日趋专业化。

二、以人为本理论在健身俱乐部管理中的实施

1.加强俱乐部内部人员管理。首先加强指导员的培养及激发指导员的团队精神。俱乐部应组织指导员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经营管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培训,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需要注重对指导员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指导员的素质,提高对会员的服务质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指导员的团队精神:树立一个共同的俱乐部目标和几个特殊的目标以激发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职员了解自己的目标,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并且学会加以利用。俱乐部职员之间的问题应该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征求俱乐部的每个职员建议,激发职员主人翁感,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鼓励俱乐部成员展开交流并采用奖励的办法,俱乐部的发展一定要避免一种“责难文化”,否则会扼杀个人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管理者始终表现出对俱乐部的热情和真诚,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

其次对服务人员的培养。俱乐部的一般服务人员的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他们的工作具有其他服务部门不一样的特殊性,所以对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有不同的要求,俱乐部的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还要掌握有关健身的基本知识。俱乐部应该根据俱乐部服务人员的这一特点定时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使之能够回答健身者的一般性问题(专业性问题可以介绍给指导员进行具体解答),这对树立俱乐部的专业形象至关重要。

再次对普通维修人员的培养。普通的维修人员及时对损坏的器械进行维护和维修是健身俱乐部正常运行的基础,俱乐部也应该对上岗的维护人员进行有关器械、器材的工作性原理和正常维护工作的培训,并且组织对新器械维修的学习和不定期对维护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测验,要保持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力,器械损坏时能及时得到处理。

2.设计以人为本的经营模式。在大众体育俱乐部产品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品牌意识,就是企业整体设计上精心规划企业品牌标准,它包括服务流程设计、环境设计、色彩设计、语言行为、后续服务等标准。在每一个细节上突出以人为本是提高健身俱乐部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未来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方向。

(1)人性化的服务流程设计。人性化的服务流程设计是提高俱乐部效率的最快最有效方法,把运动、休闲、娱乐三者统一起来,形成联合型、综合型的俱乐部,发展最大的资源效益。联合后的健身俱乐部可有几十甚至成百种服务项目,服务产品设计呈现一套菜单式服务形式,由顾客选择,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俱乐部的服务效率。

健身俱乐部的环境包括营业厅、运动场所、休闲场所、餐饮场所等,所有的场所都必须达到国家指定的标准。在整个俱乐部服务中每个链条都要达到最优,如果在这个链条中的一个服务质量达不到标准,那么整体俱乐部的服务质量将会受到影响。

(2)健身俱乐部场馆的色彩设计。健身俱乐部所有场馆的色彩设计是一个健身俱乐部是否有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独特性、人性的场馆色彩设计会给会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树立俱乐部品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俱乐部的宣传有一部分靠会员亲身体会和自己在俱乐部锻炼感受,再与其他健身爱好者交流过程中实现的,这样,好的健身俱乐部色彩设计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俱乐部宣传的开支,还可以通过提高宣传质量来提升场所的认知度。

(3)语言和行为设计。全体服务人员的语言行为在培训后要做到得体、规范,表情、态度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顾客要体贴入微,使顾客有一种亲切感,使整个服务过程充满人性化。

(4)后继服务设计。客户服务从潜在客户开始,直到客户离开俱乐部若干时间段内提供细致的服务。

3.重视顾客的需要。对于20-25岁的年轻消费者,俱乐部可以提供一些放松和交友聊天的场所,如在综合型的健身俱乐部的基础上开设茶馆、咖啡厅、练歌房等,为年轻消费者搭建一个更为休闲的交流平台。抓住年轻消费者因工作和时代的生活节奏快带来的压力而急需减压的特点,有效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俱乐部的人性化管理。

26-3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健身的主要动机为增进健康、减肥、健美等。她们都有相对较为稳定并且较高的收入,对于这类人群,健身俱乐部可以提供具体的服务,如向他们推荐私人教练,提供更为专业、细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可以使消费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增加消费者继续参加健身锻炼的信心。对于增进健康的消费者,在带领他们健身的同时,可以向他们免费推荐一些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服务人员,向他们介绍一些日常饮食等方面的知识,使她们在整个生活系统中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调节。

健身管理篇4

为加强对我县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发〔1995〕14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全民健身设施是指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由各级政府财政资金、体育公益金和其他资金在全市各类公共场所建设并向市民开放的体育健身设施。

二、各镇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本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县文化体育局负责本行政区全民健身设施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设施的受益单位和产权单位,负责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工作要求

1、由县文化体育局根据辖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需要提出建设计划,确定建设项目,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建设。建设项目选址如涉及土地、规划、园林绿化等部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

2、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工程建设规定执行。施工前,必须与施工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建设施工合同,并与器材供应厂家签订安全质量、售后服务、使用保险等合同。施工时,要严格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所使用的健身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要求。严禁未经检测评审、核价、保险的健身器材用作全民健身设施。

3、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标准执行,县文化体育局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依法责令限期改正。

4、县文化体育局应会同建设、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

四、全民健身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1、全民健身设施必须向社会开放。各地要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设施的效益。县文化体育局要定期对全民健身设施管理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管理知识及技能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以促进市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

2、县文化体育局应定期对本区域内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和卫生状况、设施完好程度、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产权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落实1D2名兼职管理人员,加强对本辖区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各社区、居委会及行政村要落实志愿者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全民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如发现健身设施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向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及时进行修理、确保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使用。

全民健身设施建成后,其产权单位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器材标志牌、功能牌和活动须知牌,并标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4、全民健身设施投入使用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占用其场地和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改变其用途。确因规划、布局调整等原因需要改变其性质、用途或场地面积的,须经县文化体育局审核同意,报嘉兴市体育行政部门备案,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在同类地段先行择地新建偿还,并不得低于原有规模和标准。

5、全民健身设施在使用后因老化磨损需要分批更换的,所需经费由镇财政、县体育公益金负责解决。

五、奖励和处罚

1、奖励:对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健身管理篇5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市体育局以体育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和划出土地,在全市各镇区、行政村和社区修建了一批全民健身广场、健身苑和健身路径。这批全民健身工程的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的体育健身场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树立了体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各级政府“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良好形象。

随着全民健身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工程管理和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保护健身群众的人身安全,更好地发挥全民健身工程的社会效益,现就加强对全民健身工程的管理和安全问题通知如下:

一、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与配置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用体育公益金和各级政府投入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由市体育局按《*市各镇(区)“全民健身广场”建设补贴暂行办法》(中体[*]19号)和《*市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补贴暂行办法》(中体[*]47号)的有关标准进行一次性体育器材补贴。使用单位要保证全民健身工程使用的公益性,并负责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2、全民健身工程应在居民小区、公园、广场、学校等便于群众健身并且安全的场所兴建。场地健身器材的配建规模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3、全民健身工程所配置器材必须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并且是生产厂家向保险公司投保的产品,确保安全实用。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厂家器材使用年限的规定,按时报废,及时更换。

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健身群众生命安全

1、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程安全质量检查制度。各健身工程必须配备专人管理,做到一天一检查,发现健身器材损坏,即停止使用并作出警示。同时,要及时与器材生产供应厂家(*)联系进行维修或更换。对损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器材坚决予以拆除。

2、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程的巡查维修制度。器材生产供应厂家必须要健身场地或健身器材上设置使用说明和健身者须知等告示牌,并负责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每月1次)和不定期对各器材场地进行巡查和维修。在接到要求维修器材电话或通知后,要在48小时内进场维修。健身器材保修期一般为1年。保修期间,非人为原因出现的质量问题,由器材供应厂家负责包修、包换、包退,并负责所产生的费用;如因使用方人为原因造成器材损坏、丢失或保修期满后,使用方需要维修、更换器材零件或更新健身器材的,使用方负担零部件或更新器材的成本费,供应厂家负担维修人员费用。

3、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服务人员队伍。每个健身点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和锻炼人数的多少,确定配备不少于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或体育积极分子进行现场指导,以加强对群众使用健身器材的科学指导。要搞好健身场地的治安、卫生和绿化,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体育锻炼场所。

4、全民健身工程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要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方便群众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全民健身工程挪作他用,不得利用全民健身工程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确需改变用途的,必须征得当地政府和体育部门同意,先行择地新建;部分项目(如游泳池等)确需收取费用的,应报当地物价部门审批,所收费用必须用于全民健身工程的管理、维修以及更新健身器材。

健身管理篇6

如何选用合适的健身器材,提高器材使用频率和安全性,是社区健身场所建设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 社区常见健身器材

常见的健身器材有以下几款:

1)太空漫步机。太空漫步机,由安装架、固定于安装架的支架、装设于安装架上的一对脚踏连接管、分别固定于脚踏连接管上的一对脚踏板及背靠管组成。

使用者双脚踏在脚踏板上,双手握住扶手管,双腿做往复运动,可锻炼腿部肌肉;若双腿同时向前、向后做往复运动,可锻炼腿部肌肉和腹部肌肉。

太空漫步机使用简单、舒适,是健身器材中最受欢迎的。然而,太空漫步机也是最容易使人受伤的健身器材。医生指出,老年人使用太空漫步机时,应注意控制双腿摆动的幅度和速度。老年人肌肉因老化而缺少水分,柔韧性差,脊柱周围的肌肉容易在双腿摆动中拉伤。专家建议,使用太空漫步机时,双腿摆动的幅度控制在45°左右,每次3~4秒。

2)双人蹬力器:双人蹬力器,由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立柱上两个固定板、分别安装在固定板左右两端的两根上轴、套装在上轴上的轴套、分别固定在轴套中部的左右两根摆杆、固定在两根摆杆下端的两根下轴、安装在下轴两端的左右两副轴承板、分别装在轴承板下孔中的左右两根枢轴、对称固定在左右枢轴上的弧形架、固定在弧形架左右两端的两个脚蹬管以及固定在地面上的两个座位组成。左右枢轴的中部各连着一个朝向立柱的定位臂,其端部套装橡塑缓冲件。

双人蹬力器主要用于锻炼下肢和腰部力量,可供二人对抗使用。但不适用于患有髋骨软化症的老人。髋骨软化症,主要症状为膝下痛,上下楼梯无力。髋骨软化症患者负重功能差,使用蹬力器,伸膝肌群会受损,从而加重病症。

3)健骑机:健骑机使用频率高,是女性使用者的首选。健骑机是一种模拟骑马动作的健身器械,由人字架通过销轴与骑杆、骑座铰接而成,骑座与骑杆之间设置u形管,u形管的外沿与中间轮接触,内沿与支点轮接触。

使用健骑机时,使用者坐在坐垫上,双手抓住骑把,双脚踏在脚蹬上,手脚协调用力,便可上下起伏、身体肌肉拉伸,以达到全身关节活动的效果。健骑机对因伏案、劳作而产生颈肌、腰肌劳损的患者有加强锻炼、改善受损情况的作用。拉扯幅度过大的健骑机不适于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4)直握把式三位扭腰器:直握把式三位扭腰器由立柱和3个转盘组成。3对与转盘对应的u形直握把分布在立柱顶部的不同方向。人们做扭腰运动时,双手竖直握手把,扭动幅度大,双臂受力匀称,腰部肌肉、手臂肌肉由此得到锻炼。

在使用扭腰器时应控制扭动的幅度和速度,动作宜轻柔,否则有拉伤腰肌的危险。扭动的幅度控制在180°以内,控制在3~4秒1次。

2 社区健身器材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区健身运动的普及,健身器材出现的问题也渐渐暴露。问题主要有:

1)设备分类模糊。健身器材按使用对象,可以分为:少儿型健身器材、青年型健身器材和老人型健身器材。作为业余训练场所,受资金和场地的局限,社区健身区的设施及器材往往分类不清晰,用户群导向不明显。

社区健身器材的说明上,并不特别注明为哪个年龄段的使用者设计。人们经常可看到身高l米左右的儿童在一米左右的太空漫步机上玩耍,也常见到驼背的老人勉强使用健骑机。训练器材的分类不明显,给人们带来潜在的健康隐患。

2)缺乏专业指导。社区健身器材犹如巨大的玩具,不能保证社区健身的安全性,无法激起居民的运动热情。此外,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许多居民在使用健身器材时,往往因为失误而造成肌肉拉伤、骨折等状况。

3)设备残旧隐藏危险。经过高强度的使用、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社区健身器材使用寿命相比室内运动器材更短,需要保养与更新。然而,作为公共产品,社区健身器材在所有健身器材中受到的关注最少。

由于缺乏保养、修理与更新,社区健身器材出现掉漆、生锈、磨损、螺丝松动、零件残缺等情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缺乏清洗,健身器材上油渍斑斑,健身区卫生状况恶劣,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

4)缺乏爱护意识。“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在一些社区时常出现。居民对于公共设施的爱护意识普遍不高,使用时用力过猛,不使用时破坏健身区环境。消极的公共产品意识往往影响了居民的运动热情,不能引起居民对社区健身的重视。

3 解决健身器材隐患的对策

1)摈弃通用设计做法。对于公共产品,设计方一般选择通用设计的做法,对产品进行大众化的设计,以符合大众的口味。同样是公共产品,关系着居民身体健康的社区健身设备却不能采用通用设计的做法。厂家在设计健身器材时,大可把器材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

社区管理者可把社区健身区进行分区,游泳池儿童区与大人深水区的做法同样适用于健身区。不同使用者的设备安置不同的空间,以方便居民锻炼而不造成伤害。

2)组织专业指导。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城市的做法是组织一支社区健身指导员队伍,专门定期在各个社区对居民进行指导。此外,社区可以发放健身器材使用小手册,以弥补因受到日晒雨淋而日渐模糊的健身器材露天使用说明。

3)完善售后服务。健身器材安装前,经过了招标,中标公司安装的器材经过了后期检测,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生产标准。之后,公司只有2年的保修期。在一些社区,器材若有损坏,基本采取的是有“问题上报,及时维修”的方式,由居民反映给社区,再由社区反映给区级的体育局进行维修。此程序麻烦繁冗,不利于维修工作的进行。其实,社区可直接与中标公司继续签约,让中标公司负责所有的维修与更新。

健身管理篇7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 健身俱乐部

一、前言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就健身俱乐部而言,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企业的竞争力可想而知。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激励动机的工作场所能为俱乐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运用双因素激励理论,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员工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从而不断地提高俱乐部的市场竞争力。激励理论的发展为我们进行人员激励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们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内涵

双因素激励理论(The Two—Dimensional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创立,全称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Factors and Hygienic Factors),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一)保健因素

所谓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二)激励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常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三、双因素激励理论在俱乐部中的运用研究

(一)目前俱乐部中激励机制的缺陷及问题

目前,在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未得到正确认识。大部分的俱乐部在调动员工及教练员的积极性、激励员工进取精神方面,简单采取了增加工资、奖金、等办法和手段。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货币激励方式,在金钱的诱惑下,从俱乐部的利益角度考虑,不是长久之计。忽视内在激励因素和外在激励因素的区别而采取单纯的薪金激励,是很多俱乐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缺陷之一。还有一种缺陷表现为片面强调激励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保健因素应有的作用,也就是片面地强调工作的成就感、责任心等精神上的作用,而忽视了工资、福利、劳务等基本物质上的刺激决定作用。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在俱乐部中的具体实施

1.运用保健因素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俱乐部的管理中,教练员占主导地位,拥有好的教练员能够为俱乐部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是促销员,好的促销员能够为俱乐部引进会员,这种里应外合的方式能够促进俱乐部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的好坏成为俱乐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的作用,当保健因素不具备时,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意,怠慢工作或是跳槽接踵而来,俱乐部的发展就可想而知。因此,对企业员工的外部激励应重在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员工不断充实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2.运用激励因素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目前的生活水平上看,员工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了,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追求的是较高的精神需求,其表现为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我的愿望强烈等,教练员运用自己设定的训练方法使会员在技能上或身体素质上的提高,其在精神上获得成就感,进而对工作产生了积极性。管理者还应注重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要等等。此外,系统公正的评价体系是有效激励的保证。对员工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和系统的,从而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上进心,不断地促进俱乐部的发展和进步。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中得出,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中不仅要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还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将二者有效的整合,制定出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奖励系统,这样,员工会感觉到自己是俱乐部的主人,而不仅仅是领取报酬的人,才能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四、小结

通过对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正确认识,其二因素能够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赢得强有力的竞争力。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俱乐部的管理中,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企业融为一体,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获得俱乐部与员工的双赢结果。对与管理者而言,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一种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希望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好这一理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霞.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贡献与运用[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7.

[2] 陈久利.运用双因素激励理论调动人的积极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

健身管理篇8

一、总结成绩,把握方向,增强做好健身气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成立10周年时,刘鹏局长在为纪念中心成立10周年制作的画册题写的序言中对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10年来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总结健身气功这些年来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在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指导和支持,始终得到各级政府以及体育部门、行业体协、体育院校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各级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已经举行两届,很多高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明年还要进行中小学健身气功课程试点。民政部、外交部等部门对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成立和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给予了有力支持。

体育总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工作,各有关司局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以总局名义对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批准健身气功列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批准申请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批准健身气功申报国际奥委会群众体育奖等,可以说对健身气功的每一步发展都给予了特别关爱。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参与健身气功活动的越来越多,各地健身气功的管理机构、社团组织、经费逐年增加。总之,健身气功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基础建设扎实。为了加强阵地建设,体育总局从2005年起启动了健身气功“和谐站点”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引领下,各地站点不仅数量逐年有新突破,而且通过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使站点建设从城市到农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目前,排在前3位的山东、河南、江西,站点数量均已超过1000个,有24个省区市站点达到了300个以上。除站点建设外,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路子,比如江苏南京开展的广场教学,北京和浙江杭州建立的健身气功俱乐部,武汉体育学院正在筹建的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各地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骨干培训工作,既有对管理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常规培训,也有新开辟的行业体协骨干培训,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巡回教学活动,将健身气功志愿教学、骨干培训、展示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年来,健身气功科研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完成了9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先后编创的9套新功法,深受社会好评和广大习练者喜爱。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编撰的一系列科普读物、成果汇编、知识荟萃等,为广大群众习练健身气功提供了实用性强、易懂易学的理论指导。

三是大型活动活跃。近年来健身气功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各种类型的活动遍布城乡,丰富多彩,并且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按照“活动与建设并举”的原则,各级体育部门、行业体协积极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表演展示和交流比赛活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还使健身气功登上了全国农运会、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的表演展示舞台,安徽亳州创办了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地展示交流、赛事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可谓是遍地开花,今年广东、江苏、上海等许多省市举办活动都在10场以上。除表演、展示、交流等活动外,多层次的全国比赛、邀请赛、联赛等赛事也已逐步形成体系。以活动和竞赛搭建平台,实现了促进建设、营造氛围、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海外推广深入。健身气功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既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走过5年历程,每年推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展,每年健身气功社团组织都在增加,每年表演展示、教学培训、科普讲座都在改进,每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规模和水平都在提高。特别是今年,首次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和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均获巨大成功。可以说,健身气功对外推广工作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随着“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深入开展,这项工作赢得了海外合作伙伴的欢迎,得到了我有关使领馆、当地华人华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肯定。健身气功国际比赛的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水平较高,是对外推广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的文化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发展繁荣的任务,同样肩负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健身气功工作同样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文明有着紧密联系。深刻认识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气功文化的内容精髓,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加强健身气功基础理论建设,这几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和科研汇编,去年启动的“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和“健身气功学”两项重要课题正在进展中,在各种骨干培训中也开始融入一些新的理论内容,这是很好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争取更多领域、更多学科、更有建树的专家,整合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健身气功文化理论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打造活动品牌,进一步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随着新功法的深入推广,健身气功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也形成了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在国内开展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表彰。再比如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品牌。健身气功开展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很不易,需要巩固完善,需要创新发展。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就要从增强文化内涵入手,想办法在活动中凸显健身气功的文化特色,使我们的品牌活动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

三是开展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健身气功的文化氛围。健身气功的媒体宣传曾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健身气功》杂志、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栏等自有媒体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展了一些宣传报道,节目的收视率也比较高,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健身气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媒体和人群的关注。宣传报道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什么时机宣传、在哪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是很有学问的。健身气功的宣传报道既要把握好政策尺度,确保适时适度,积极稳妥,又要根据形势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突出文化特色。

四是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做好健身气功的文化传播。这些年“健身气功海外行”活动的成功开展,让世人了解健身气功,走进健身气功,更多的海外人士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健身气功的各项工作中,最能体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就是海外推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开创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新局面。我们就是要进一步丰富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把更加引人入胜的内容展现给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海外人士;就是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以更加卓有成效的组织和人员动员海外人士。我们看到,今年的健身气功通过进入欧盟总部、进入孔子学院、进入国外高校,正在逐步向国外主流社会发展,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已经批准成立并正在筹备之中,这些都是当前健身气功对外推广的重头戏。希望今后继续加强研究,准确把握这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做贡献,为造福人类健康做贡献。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工作千头万绪,我想大家还要继续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继续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坚持正面宣传推广,树立健身气功科学文明的形象。健身气功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群众健康,关乎文化发展。健身气功工作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好的局面,既来自于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各级领导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健身气功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今年总局领导对健身气功工作的一些批示,也反复强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二)进一步加强站点管理。建站设点,是管理健身气功的重要抓手,也是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这些年健身气功之所以能够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夯实了站点这个基础,通过组建站点形成了基层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构建了群众练功和交流的平台。因此,站点建设在健身气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在今后工作中还必须继续坚持。加强站点建设一定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多少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但数量要服从质量,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进行管理。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既要做好年检工作,又要在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上一篇:能力培训范文 下一篇:校园童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