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9-26 08:25:41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1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2

一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诵读经典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让他们在非常深厚的经典诗文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在经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寻根固本,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诵读经典,提升素养

1.诵读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诵读经典使识字量和注意力得到提升。在诵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诗文中生僻字较多,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注意并识记,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和识字能力均得到提升。研究表明,0~13周岁的孩子最具有背诵的潜能,即使你不叫他背诵经典诗文,他也会不自觉地学记大人的口头语,或电视的广告词,而且现在的许多国学大师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语言学家季慕林老先生就倡导小学生背古文。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老主张“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他认为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第二,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在熟读成诵中自然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感悟。对经典诗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亦有不同的理解,时间久了就会厚积薄发,学以致用。许多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习作、日记中会不自觉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如看见春天柳枝发芽,便会自然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见溪水融化,群鸭嬉水,“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便会脱口而出。在今年的玉树地震后,电视台播放总理亲临受灾现场指挥救援,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温爷爷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让人感动,我以后也要‘为中华之兴盛而读书’。”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由于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诵读,而且诵读方式多样,采取只表扬不批评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增强了语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奠定了语文基础,通过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升华,自然而然地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2.诵读经典,提升思想素养

诵读经典,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我在诵读经典中就充分利用《弟子规》的诵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一,边让学生诵读,边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来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不仅要求学生诵读,而且要理解、要践行。如诵读《入则孝》部分时,引导学生做到“父母叫你要立刻答应,父母让做的事要及时做;对父母的教诲要认真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要学会感恩,受委屈时多想想父母亲人的好处,原谅他们的错误”等。诵读《出则悌》部分,则引导学生了解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学校要能够顺从长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讲究礼仪。诵读《谨》、《信》、《泛爱众》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注重仪表、讲究卫生,团结友爱、勤俭朴实,明辨是非、知错就改,人人平等、知恩图报,谦虚谨慎、积极上进”。在诵读《余力学文》时,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读书的方法及读书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

第二,为了激发诵读兴趣,可将《弟子规》配上音乐编成《经舞操》,使诵读活动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肢体表演中体会到《弟子规》的深刻含义。诵读活动使文明礼仪深化普及,孝亲尊长蔚然成风,懂得了“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多了;读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与父母顶嘴的现象少了,懂事的孩子多了。

三 诵读经典,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在组织诵读经典时应注重学科整合,将音乐、美术活动与诵读活动整合,组织学生根据诗文内容配画、配乐、吟唱表演,并组织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吟、诵、唱、画、演等多种形式,把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灿烂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家在领略中华璀璨文化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经典文化的内涵。学生的诵读、表演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审美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利于优化人格,提升综合素养。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3

山西国学教育基地 孟老师

通过一年多的国学诵读接触,我渐渐感到国学的魅力,它所讲的礼、义、孝集中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感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所以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

这个学期通过与孩子们大量整体诵读经典,我也学到了不少的方法,有了许多体会。根据我学习的经验总结:“不求理解,只求熟读”,简单的过程不要复杂化,只要反复念反复跟读,儿童自然就能背诵;在反复整体诵读中,孩子们很轻松很愉快的就可以大量记忆其内容,并且对大量生字的认知。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经典诵读实现了育人,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出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的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培训,通过相互学习,尽快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国学经典诵读作为课程,作为幼儿学习的必要内容,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4

一、经典诵读的内涵

根据各类工具书的注释,“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出自《文心雕龙・宗经》),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阐释。而“典”即典范的意思。因此,文学经典就是承载着关于天地人生永恒规律和哲理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本文所谓的经典,就是指文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著作等。“经典诵读”,主要是指背诵或诵读文学经典诗词著作等。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各方面素养。

二、经典诵读的特点

(一)经典诵读是一个对话过程

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对话过程,每一部文学经典都呼唤不同的读者的对话与理解,让读者叩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超时空对话过程,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能主动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经典的意义的多次对话,通过反复诵读,读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进行对话,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得以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和强大。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经典的意义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经典诵读是一个感悟过程

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和本源的意义,它是旷古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所在。经典诵读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没有限制性和先期条件的诵读过程,读者可任意进行多元的理解和透视。面对同样的经典文本,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个性化的解释。文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感受、体验进而感悟中国文化的过程,它能让人走进一个特定的精神体验世界,感受美好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激发生活的热情,寻找人生的梦想等。

(三)经典诵读是一个建构过程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经典是一个典型的召唤结构。因此,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还要建构读者的自我世界。文学经典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它的特质相对来说是恒定的。它是人类精神成果的最高标准和典范,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大浪淘沙最终积淀下来的经典之作,牵引着人类的精神向度,唤起了后人的师法和实践。经典诵读的终极意义便是建构读者的精神家园,建构自我的灵魂和人格,建构自我的生活与人生。

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

(一)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经典诵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角度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从生活角度看可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经典诵读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高职院校特有的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的院校精神建设,其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果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这种风格与气质表现便是一种院校精神。诵读经典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构建和谐诗意的人文校园,让经典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在校园里传播,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让每个学生得到同化与塑造。在经典诵读的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豪感和荣誉感逐渐增强,团结协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思索升华,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长期坚持诵读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作品,可以使高职学生全面了解中华经典文化。高职学生诵读经典可以增强语感,掌握诵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深,大大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高职学生领悟经典,可以开启心志,砥砺意志,培养情商,完善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培养远大理想和博怀。总之,经典诵读可以整体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

(三)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

经典诵读活动的精神成果能够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经典诵读活动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质,而其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其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受过良好的精神文明熏陶的高职院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带来的不仅是专业化的技能,而且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他们勤奋肯干的精神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自身的技术型人才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将成为行业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引领行业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品牌建设和大学精神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大力推动经典诵读教育,从而建设充满人文气息,丰富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金项目:湖南省语委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经典诵读与高职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参考文献:

[1]潘丽.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可行性实践――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

[2]刘礼佳.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3]袁和平.经典诵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4]陈梅.诵读经典是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J].教育管理,2015,(1).

[5]饶冬婷.弦歌四起应吹笛――学生诵读经典之我见[J].云南教育,2011,(11).

[6]胡轶文.在经典诵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科学大众,2015,(1).

[7]谢华琳.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5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具有较多可整合之处

课程资源,这里专指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它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万松园小学是广东省书香校园,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读书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在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后,发现其与万松园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具有诸多思想上的共通点。“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兼备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多可整合之处。以万松园小学近年采用的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见表1)。

从表1可知,无论何种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其中的较多内容均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例如祖国河山、中国历史、中华儿女和中华文化等,构成了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上述主题内容正好契合的是近年“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定内容,例如“中华之魂”“中华节日文化”等。万松园小学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诵读”的活动内容。具体而言:精心挑选“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用心设计“经典诵读”的过程,将优秀文化的精髓和参与者的体验整合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之中,使其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又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这样的做法,使“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及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结合的课程资源。

首先,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既丰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又增强课程的开放生成性,还使教学充满活力。其次,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应为教学服务。新课程引入“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这一概念,把课程资源分为“非生命载体”和“生命载体”两种形式。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据此,“经典诵读”的内容可作为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的确,经典作品能够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是因为它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托的“生命载体”。据此,“经典诵读”活动的亲身参与者(专家与指导教师)可作为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确实,专家与指导教师在参与“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其丰富的知识、不凡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意义非同凡响。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整合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高的匹配性,因此,通过合理设计,总结“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题,提炼“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将两者有机整合后,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就这样,备课组教师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要求和“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整合设计(见表2)。

首先,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在高年级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在每个年级选择两个班为实验班,选择三个班为对比班。其次,把“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开发为课程资源,为学生开辟教材以外的“第二阵地”,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更好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五字诀中提到“集”,即对每个问题都要搜集材料,以便精益求精地研究。这与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做法殊途同归。赞可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那么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可见,只有使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合理地引进“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内的40分钟才能被充分利用;只有让课程资源进入课外,才能为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预留更多空间。那么,如何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内外呢?两个要诀:相互联系,有效整合。两个理念:“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将“经典诵读”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1.“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道理,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在“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可进行品德教育的契机,可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延伸。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专家和指导教师”这一课程资源,灵活地把“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变为“品德与社会”课堂。

例如,在“经典诵读”节目《悦动新春》的彩排现场,指导教师告诉我,扮演爷爷、奶奶、孙子和孙女的学生找不到感觉,表演夸张且脸谱化。于是,我循循善诱:“爷爷、奶奶平时对你们那么好,你们一定观察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模仿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吗?”就这样,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表演得惟妙惟肖。我适时表扬他们,并叮嘱他们回家问候爷爷、奶奶并为其捶背、送茶。第二天再次彩排时,学生已找到对爷爷、奶奶尊重、亲近的感觉,表演越发自然。此后,我一直鼓励学生尊重和亲近爷爷奶奶,到家长来观摩表演时,有的家长高兴地表示:孩子在家越来越孝顺,这是学校育人的功劳。

又如,在“经典诵读”节目《追寻英雄的足迹》的彩排现场,由于时间较长,学生感觉枯燥,表演状态不佳。于是,我结合“追寻英雄的足迹”这一主题,鼓励学生发扬“长征”精神,寻找鼓舞士气的方法。就这样,学生纷纷出谋划策(例如:唱革命歌曲、进行耐力比赛和讲英雄故事等),最终找到排练的乐趣,表演也逐步到位。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彩排,学生既增长知识,又磨砺意志,达到双重的育人效果。

2.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1)联系“经典诵读”经验,激发“头脑风暴”

如果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那么便能为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炎黄子孙的心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环节:“新年到了,如果让你送一份礼物给海外的华侨小朋友,你会送什么?在赠送过程中,你会引用哪些经典来向他们介绍这份礼物的寓意?”有的学生引经据典地介绍礼物的深刻寓意,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与春节有关的故事。此时,学生从“经典诵读”活动中学到的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派上用场。又如在教学“独特的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越洋视频通话的环节,让学生向海外的华侨小朋友介绍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于是,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学过的有关“春节习俗”的知识(包括鞠躬礼、拱手礼等礼仪)都派上用场。就这样,浓浓的中国传统年味弥漫在课堂中。由于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跃,既增强学生运用民俗知识的意识,又强化学生对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同。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处漫溯、向多方面发散。由于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已吸收了大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再设计相关的运用环节,提供相应的平台,便促成学生的经验分享,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使“经典诵读”课程资源成为学生经验的宝库。

(2)鼓励行为实践,解放体验空间

只有亲身经历、主动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落户到学生的心里,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财富。因此,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体验一旦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相结合,便产生奇妙的作用,带来强烈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四君子·中华魂》的同时,我选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屈的中国人”这一主题,与五年级的军训相结合,并以这一主题连续四周进行教学。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中,学生既深刻感受到“梅”“兰”“菊”“竹”这“四君子”的高风亮节,又明显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又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一主题时,我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熟知的“不屈的中国人”的故事,再让学生将这些人的风骨与“四君子”的特点相结合。在最后的实践环节,先在校内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再安排五年级学生外出军训,让学生在连续的军训中真正体验“坚强”的意义。由“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再到具体实践,三个层次的递进使学生从模糊地感知到实在地领悟道理。由于有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再加上实践的感受,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在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震撼都直抵内心,影响深远。“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能把教材中的抽象文字变得生动、活泼,既使哲理形象化,又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3)渗透人文知识,延伸学习长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之深厚非一时一日之功。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先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之美妙,再让学生主动开发资源,必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追寻英雄的足迹”时,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诗词和的故事。在“经典诵读”活动彩排过程中,我给学生讲了很多开国元勋和人民英雄的故事。在教学“向人民英雄致敬”主题中的“光辉的历程”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收集、欣赏并背诵诗词,还进行讲故事(有关的故事)比赛。就这样,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对其采用延伸性策略,以一点牵一线,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3.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能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与“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德素养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经典阅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后,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明显不同(见表3和表4)。

从数据对比可见,实验班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较高,对“经典阅读”课程资源的满意程度较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较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创造性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收效甚佳。在“经典诵读”课程资源被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同时,“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也将携手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好地落实。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6

一、 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对学校师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观摩以及师生访谈中,我们课题组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教学在实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课堂教学认识不够。在国学经典诵读课堂主题式教学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是让学生去背诵,对于国学经典作品只是粗浅地翻译解释一下,教师并不太在意学生理解多少。

2. 国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语文教师都知道背诵与诵读是有区别的,二者并不等同。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即使暂时能熟练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很快地忘记,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不够。简单地以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够。如果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就会大大降低他们诵读的兴趣。

二、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式教学的途径

使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国学经典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1.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三字经》在文末提到了一个现实问题,人应给后代们留下什么宝贵遗产。作者的观点是:“人遗子,金满;我教子,唯一经。”

意思是说社会上很多人为子孙们谋划,给他们储备很多金银财宝,而我教育子女,只有一本经书而已。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我很欣赏这个观点。我仔细研读《三字经》,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认同感,用中国经典文化对孩子进行情操的陶冶必定会有巨大的收获,必定会提高修养,弘扬正气,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我们教师天天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榜样,为了能很好地教育下一代,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在学生诵读《三字经》的时候,我们老师、家长也要来读一读,把这一课好好补一补。诵读《三字经》、研习《三字经》,在课堂中、生活中融入《三字经》是很有意义的。诵读国学经典不但是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而且是弘扬我们民族精神。

2. 以赛促学――学生参与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把经典诵读与开展竞赛或诗文表演有效结合。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春日》的时候,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描写美丽春天的诗句,并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小礼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踊跃背诵诗句,像“春色满园关不住”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脱口而出,那些不带春字却又能表达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如“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学生也能流利地背诵出来。

由于中国古代诗词都是一些朗朗上口的韵文,学生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音乐与诗词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将经典诗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里尽情诵读诗歌。如我为《江南》选择活泼、轻松的音乐,而《赠汪伦》则选择缓慢、抒情的音乐。由于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学生诵读诗词时就很轻松愉悦,所以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还大胆把诗词填进流行歌曲中。学生们的这一尝试远远超出了我的教学预想,这样的大胆尝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

3. 角色扮演――学生参与的最佳形式。在小学时期,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老师教些什么,学生就学些什么。对于传统的国学经典,教师通常喜欢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教学目标。但新课标要求师生全面互动,即实施交际化的学习过程,用师生双向交流代替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有选择地把一些古诗词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诵读。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时,我分别请学生扮演高适和董大,学生排练很认真,表演很逼真,“高适”站在路口挥着手向“董大”告别,扮演高适的学生眼里含着泪水,用手打着节拍,唱着自编的《祝你一路顺风》。通过表演,学生理解诗词更加透彻,能很快进入意境,感受诗词的主旨。学生就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很有效地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4. 心灵交流――学生参与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高境界是心灵交流,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体验,实现心与心的交融。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学生通过反复地细细品读,想象出诗中描绘的孤独老翁在江中垂钓的画面,充分体验到作者政治革新失败后的痛苦不屈又孤独的复杂心态,意境相当高远。在教学古诗《示儿》时,紧紧围绕一个“悲”字,让学生分析伤悲原因是什么,自己能想象出什么样的悲凉画面?学生大胆想象,作者老泪纵横,死不瞑目,用微弱的声音说:“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大好河山后,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我啊!”学生对作者爱国情感的感悟很深。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7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语文教育的一项艰巨的使命,其中经典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文艺汇演校长讲话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文艺汇演校长讲话稿范文1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校此次活动以“书香郴州,永兴全民阅读节”为契机,以“诵经典,颂中华”为主题,通过学习、诵读经典名著,引导大家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经过学校各处的精心筹备,各班主任、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各位参赛同学的刻苦训练,充分准备,比赛成功顺利地结束了,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下面让我来宣布此次诵读比赛的成绩。

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比赛中,所有参赛同学能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得正确、流利,并且感情表达真挚、充沛,用稚嫩的声调一次次诠释了经典诗文的美感,展现了同学们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此次经典诵读比赛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景仰之情,同时也是一堂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今后,学校会更多、更好的开展有益于同学们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的活动,希望同学们都能在这个大平台上发挥自己聪明的智慧,施展自己精彩的才华;各位老师要多费心思、悉心教导,为我校的素质教育踏上更高的台阶增光添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我们共同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以及各位班主任、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对获奖同学、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文艺汇演校长讲话稿范文2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聚会,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传统文化,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

我们城关八小一直把中华经典诵读列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本次比赛,是对我校全体师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检阅和练兵,是对我校创建书香校园,传承民族精神的宣扬和启迪。愿同学们和老师们以此活动为楔机,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背经典,诵古文,学做事,学做人。做好事,做好人。“踏踏实实做事,顶天立地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请大家谨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同学们,老师们,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在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人文精粹,同时也感受生命的厚重与永恒。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博大精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源远流长,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滔滔黄河,滚滚长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仁人志士,英才辈出。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民族载着它厚重的历史,中华民族托着它光辉灿烂的文明,在21世纪的舞台上正在展示着深厚的内功和无穷魅力。同学们,你们赶上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时机!21世纪,是你们的世纪,“你们就像早晨八 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亲爱的同学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天,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诵读风采的平台,明天,我们的祖国将为你提供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愿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字正腔圆诵经典,意气风发展才华”。预祝今天的比赛成绩斐然,祝比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文艺汇演校长讲话稿范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滋润人生。中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已存高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落实叶县教体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马庄乡中心校乘着和煦的春风在马庄乡育才小学举行这次集吟诵、演唱、表演、背诵为一体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众所周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几千年的中华国粹,朗朗上口,意味深长。绵延了华夏的文化长河,醇香之味,沁人心脾。经典诗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它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经典诗词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同学们在学习中,认识了李白的浪漫豪放;认识了杜甫的忧国忧民;认识了辛弃疾的清净高洁。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发展,我们的中华经典诗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极大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研究学习中华经典诗文,开始想深刻的了解中国,而我们学习中华经典诗文注重的是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不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会使我们离祖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由于我们平时积累少,有些同学在引经据典时常常出错或者根本不会;有些同学把很多历史典故都张冠李戴。这种情况让老师很痛心。因此深入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成为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文明使者,让中华经典诗文走进每个学校,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同学们,老师们!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时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文艺展演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文艺汇演校长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

在这春色满园、花团锦簇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漯河市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单位的授牌仪式,这体现了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团市委、市教育局对诵读活动的关心和重视,首先,我代表这些示范单位及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对关心支持这一活动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并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实验小学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主席曾指出:“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的信心和自豪感。”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是我们实验小学的一大喜事,一大重事,这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我们学校的寄托和鼓动,我们一方面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厚望,继续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教学样,在诵读活动中,逐步理解“天下为公”的理念,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树立“位卑未敢志忧国:的高尚品质,做到”心能背,口能诵,行有“,为争创全国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市而不懈努力。

国学经典文艺汇演校长讲话稿范文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刚才,同学们通过声情并茂的经典诗文朗诵,以及快板、歌舞、话剧、相声表演等活动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校国学教育的成果。同学们的表演高潮迭起,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唱低吟,慷慨激昂、轻盈曼妙尽在其中。每一个节目都是那么精彩,让人感受到了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中华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希望,国学大业后继有人,民族文化传承不息。为此,我谨向为我校国学教育和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并祝贺本次活动取得的圆满的成功的!

国学,就是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做人明理之本。推行国学教育是“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继往圣绝学,扬时代新风”;以国学经典诵读行动为契机、以民族情感教育的全面渗透为责任,以学校课程活动的全面丰富与提升为动力,以学生、家长、教师的和谐互动与共同成长为归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国学特色文化”。回顾近半个学期的国学教育,我校注重环境熏陶,活动培养;成功构建起了浓厚的国学氛围。初步形成了“专课教育为主”,以“艺术渗透教育”为辅的国学教育体系;我们融合新时代的要求自编了国学教材,国学相关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传传播国学精神,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奋进。

我希望,以此次“国学经典伴我行”的主题活动为契机,全校师生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更加积极的投身到国学学习中来,更加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和细节的改善。只有这样,国学经典文化才能每天与我们相伴,国学的底蕴才能更充分的融进我们的心灵和骨血,国学教育才会构建起深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的。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关心和指导,衷心祝愿我校的国学教育在不断改进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形成文化品牌。祝愿每位师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在圣贤雅言的点拔下,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拥有高尚的人格,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成功的学业,拥有智慧的人生!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8

关键词: 经典诵读 素质教育 开展现状 必要性 有效途径

诵读经典是一项灵魂工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源,只有推进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才能充分汲取精华,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现状

1.社会环境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大量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网络的迅速发展强化了全球的文化差异,特别是现如今,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韩国的爱情至上、日本的动漫世界等挤占传统文化空间,导致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

2.学校对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视不够。面对“90后”为主力的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众人皆知。漠视传统文化,学风校风不振,特别是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更是让人担忧。这些学生缺乏理想与信念,追求个人享乐主义;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没有无私奉献精神;缺乏学习主动性,功利意识较强。而学校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就业压力的增加,把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教育放在首位,甚至成了市场需求的人才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学生,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的学生走上岗位后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应变能力相对薄弱。

3.学生个人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漠视。从各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学生普遍对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有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才能像完成任务式的进行小部分诵读,诵读内容不宽泛,过程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体会经典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含义。学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娱乐性和游戏性,加之现代社会网络文化、恶搞文化、快餐文学对学生视线的冲击,导致学生认为经典作品过于严肃,不如快餐式的读物轻松、刺激,不如时尚读物前卫、新颖。

二、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1.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强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这就是说将青年学生培养为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阅读这些经典,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实现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社会发展洪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经典诵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是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思想活跃、性格突出。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的挑战,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类观点在影响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学生。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势在必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古人曾说:“百行以德为首。”通过诵读不断细细品味其中含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将自己打造成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好学、情感美好、志向高远的青年一代。

3.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学校精神的创建。学校精神是整个学校的共同核心价值,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体现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反复实践并始终坚守的基本信念。学校精神建立的最终目标是营造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并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文化积淀。长期置身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培养气质,提升素质,强化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会呈现出共同的风格和气质,这种风格和气质就是学校精神。

4.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大学阶段会因为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很多不适应,长期发展会变得自我封闭、特立独行,进而与校园生活脱节,迷失自我。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超然与旷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这些经典文化的诵读,理解为人做事,对自己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对他人应厚实和顺,容载万物。大学生更应通过阅读正视自己人生中的逆境与挫折,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自身,获得自身进步与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制度建设。要将经典诵读活动持续进行下去,由负责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密切配合,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有效推动活动开展。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平台、QQ、微博等网络平台及学院宣传栏、板报等倡导经典诵读,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

2.开设经典著作选修课程。以教材为抓手,编写实用性较强的经典著作汇编本,开设经典著作选修课程,以实用为教学目的,通过生动讲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慢慢扩大经典著作的影响,渐渐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风气。

3.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开设相关讲座。学校可以成立经典诵读社团传授国学经典,宣讲名家名言,发表诵读体会,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比赛,也可以定期播放《百家讲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更亲近经典、自觉感知收获。在经典的洗礼中不断升起对经典诵读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感受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4.积极拓展社会实践,丰富诵读人生体验。以开放的视角开展活动,将经典诵读活动推向社会。在学校成立经典诵读兴趣社团后,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与诵读经典文化,传播经典文化的精髓。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文 下一篇:神农氏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