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8 10:42:12

国学启蒙教育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4]崔国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总之,近年来,国学启蒙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引起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我们应当更加谨慎地选择国学启蒙教育材料,更加谨慎地选择教学方式,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国学启蒙教育在提高幼儿道德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的重大作用,也更好地发挥其在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促进国家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等方面发挥实效性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真“知”

国学启蒙教育的起始点和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下,最后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过文字真正理解语句的内涵,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真“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国学经典在字面上让人感觉艰深晦涩,但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又是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永远是平实朴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记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就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会取得成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无知到有知”的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动真“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仅仅能使学生达到“知”,而要想使学生把国学经典的精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激发潜能并形成新的潜能、受益终生,还需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美德的真、善、美,使学生动真“情”。为此,教师要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诸如利用班会、队会、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经典剧目、举办《论语》、《孝经》等文化讲座等等;精选“三字经”、“古诗”等多首歌曲,精心编排动作,让学生边唱国学边表演;创设“国学剧场”,并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学生进行排练、演出,通过组织国学情景表演,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国学内容,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吉林省公主岭市章汉小学校举行的主题为“学会感恩”的中队观摩课,陶冶了队员们的情操、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正理解了“爱”,学会用自己的爱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少年。通过创设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国学思想的理解,真正把握住了国学经典的内涵。

四、注重常规评价,使学生“动”起来

国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和继承阶段,而是要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上,将国学中的美好品德发扬并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宣扬高尚的、鞭挞低俗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送给学生一把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子”,增强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从而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自觉用“道德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努力践行国学经典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这样就使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内化和外化的和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个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熏陶“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不失为实施国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用国学经典为学生的生命涂抹纯正、亮丽的底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既博又雅、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玫.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浅探[J].山东教育,2008(6).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价值探析

“国学”追根溯源可视夏商周时期“官学”为其萌芽,后汉代“太学”卓有成效,窥探古时“国学”实为教学之地。而现在“国学”之意产生于清末明初之时与“外学”“西学”之争,西学东渐,西学入侵让国民保守性转为了文化自觉性,所以“国学”即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统称。胡适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国学”,张岱年认为“国学”乃“中国学术”,是中国本土化的传统学术与文化体系。

一、国学启蒙教育的概念解析

以当代国学之论,中国国学博大精深,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唐诗宋词、元代戏曲与明清小说等构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而对于国学启蒙教育的国学内容不在于鸿篇巨制,不在于把全部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教育当中去,而是针对个体本位进行文化甄选判断,并赋予其时代性,能够具有激发和培养一种民族性格和情怀的教育功能。国学启蒙教育的最终实现形式在教育形式的选择,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人类活动,而启蒙教育这种目的性更加明显,它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色彩。所以国学启蒙教育是站在个体认知心理特征基础上,展开培养文化归属态度和民族品格的人本教育。在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个体认知发展即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其一种目标追求,以国学文化作为载体,通过情感培养和文化认知等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培养民主精神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学启蒙教育在于“启蒙”,一种产生文化自觉性和个体自我性意识的过程,从信仰角度来讲,就是唤醒自己的灵魂。从心理学上讲启蒙就是一种思想认知的发展状态,从建联架构的目的出发,寻求一种更为具体、确切的思想概念,从而形成一种跨越性的认知过程。启蒙教育在培养新个体的思维与人格模式,而对于个体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与心理,往往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要求让启蒙教育的内涵更为全面与完善。国学启蒙教育在于人本身社会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发展,让蒙昧的人能够认知、了解与思考,获得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和生存方式,以自我解放式个体发展形态导向教育目的。所以,国学启蒙教育不单纯停留于儿童或幼儿阶段,对于国学蒙昧之人都可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这便是国学启蒙教育价值最终诉求。

二、国学启蒙教育的价值追求

国学本身已文化特性影响着中华民族,以及生活在整个文化生态圈里的每个个体。国学内在影响力在于对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成以及再造,文化虽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植根于民族血液中。国学启蒙教育价值体现可以从两方面论述:对于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对于人本身的价值。具体来讲,国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在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诠释、中国传统品性与道德的颂扬、人的生命价值与发展的追求。

(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诠释。国学启蒙教育中的语言文字教育可以从语言文字这一基本文化载体,让国人了解中国语言文化演变历史,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和体验文字写作和书法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内在奥妙,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同样,“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名言警句以强大的感染力熏陶着每个中华民族的人们,历史先知事迹也在生活中激励着我们保持艰苦奋斗的毅力,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也彰显了民族团结一致的号召力,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血脉延续中已经深深的藏在我们心中。中华民族精神寄托于国学文化,通过国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国学启蒙教育把中华民族文化最为精髓的部分以大众化与生活化的方式展现给国人,通过再创文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国人在文化熏染下感知与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把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前时代特色相结合,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甄选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现在文化特性与新的价值观,关切与国人的日常生活,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以全面、全民的教育特点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中国传统品性与道德的颂扬。国学文化在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特有的民族品性,而中国国学自古以来就注重社会道德的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与品性在文化传承中得以保留,也以道德规范的强大社会约束力要求这每个公民。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品性与道德是维持内在平衡的制约力,人格是个体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体存在的一种象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以内在修养来诉求人自我的发展,用道德作为社会运行和个人发展的支撑。“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众生平等”、“物物而不物于物”。以博爱之情与人交善,平等思想的让每个公民都能体会到价值的等同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展现了中国古人的乐观豁达的胸襟,以豁然的乐世情怀看待所有事物。国学启蒙教育应改变沉迷于现实物质的势态,创新宣扬中国传统的品性与道德。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政策相吻合,国学启蒙教育要寻求一种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思想,能够立足于国家建设的高度,创造一个民族品性的觉醒。

(三)国人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人类史的展现。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对于一个民族个体价值的挖掘和提升,而中华文化始终都积极探索于人本身价值的问题。身心修养之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培养,社会仁义是对个体价值的标榜。国学启蒙教育通过文化内在生命力召唤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国学启蒙教育就在于人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对于人本身潜能的开发与提升,个体化的发展需求是对于独立人格与创造才能的要求,个体全面发展更为个体发展可能性与多样性的肯定。国学启蒙教育可以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创造精神,在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文化环境里给予个体不同文化感知与体验,为个体创造性的开发提供文化导向。国学启蒙教育离不开教育本身人为性因素,人为有计划的去参与到个体全面发展当中去,鼓励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选择自己的发展可能性,同样也积极引导每个个体都能够正确、健康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的同一性,而是要让个体发现其内在的独特性,能够有自我的认知和发展。但是,同一性的教育形式把个体内在的独特品质抹杀掉,社会生存状态的物质化也让个体失去了追求自我独立人格的动力,人沦落为一种物态化的工具,没有了生机与精神。国学启蒙教育要能够把当下的人类唤醒,召唤每个人的灵魂,引导人们去认识自己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邹宁.国学启蒙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萨拜因.盛奎阳等译.西方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刘睿.启蒙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国学经典:对于什么是国学?历来说法不一,但都不外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什么是经典?《人民日报》社论中的定义是“经典是经历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由此对于国学经典我们可以理解为“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著作之众,涉及内容之广泛,远非读一本两本国学概论所能企及。那么,国学启蒙我们读什么呢?国学启蒙的范本大致包括《三百千弟》、《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及《四书五经》等等。

中国文化背景下,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由于几十年来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略,使得广大民众对于国学或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正确态度及认识,极易受到教育实践者的引导,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国学启蒙教育实践,则容易流于偏颇,甚至走上歧途。

为什么又要强调启蒙呢?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蒙书虽浅易,但大多成于古代大学问家之手,它们集中了历代中华先贤的智慧,而且文采斐然,成书之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因此说采用这样的读本来发蒙启智是极为必要的。关于《四书》则因其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经典之作,故亦在此列。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自己也可以把这种现实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之言。这些人往远有郑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细数每个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有这方面的基础,我们就根本别想在将来有什么大师级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而已。

但是,毕竟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

另外,这一阶段的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一点到具体落实上就应该体现为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欢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乃至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0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相反,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时间仍然是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用课外的一些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相反,我们首先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是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学到的东西,例如团结,勇敢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这要求我们应该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此外,在我们的国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各家的前辈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方式,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层太深,以至于他们的理解力还不至于到那那个层面。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思想上的一些思想启蒙,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典籍中的许多仁孝德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去直观的感受代表这些具体思想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通过讲述庄子的那些寓言让孩子有对于道家思想的模糊印象,也可以通过向孩子讲述商鞅与韩非的人生经历让他了解法家思想的轮廓。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对于孩子的那些仁孝故事的教育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从小就形成了一颗“仁义礼孝”之心,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最好证明,同时这种学习获取也会让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习才能实现。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在此弘毅学堂敬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6篇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优秀的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通过针对6-12岁学生家长对国学的认知、认可程度、需求程度和国学辅导费用的定位调查,为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设计、价格制定、推广渠道以及市场促销和推广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儿童;国学;启蒙教育;推广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42-01

1 调查意义与实施

国学,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上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对于儿童教育来说,国学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一些传统的国学经典。对幼儿来说,学习国学的好处非常多。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可以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调查小组自2014年6月开始展开有关儿童国学辅导的市场调查。项目组调查的对象主要是6-12岁的学生家长,主要采用调查方法是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8333%。调查小组根据取得的一系列数据。通过EXCLE进行统计和分析,给出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家长对国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愿意支付孩子国学辅导的费用。

2 调查统计情况

2.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128份调查问卷中,年龄在25-30岁的家长占总人数的10.35%,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占80.25%,35-40岁的占有5.6%,剩下的占3.8%。在这些人群中,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占有2.5%,初中学历的占20.25%,高中学历的家长有30.45%,具有专科学历的家长有23.4%。而本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占有23.4%。在学历超过高中的人中,认为国学非常重要并且愿意让孩子参加国学教育的家长占有总人数的97.28%,仅有2.72%的家长不一定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在学历低于高中的人中,仅有1.46%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班。

2.2 家长对国学认知程度

在对“什么是国学”的问题调查中,有10.35%的认为国学就是四书五经,有50.25%的认为文言文是国学,有2045%的人则认为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还有15%的人不清楚什么是国学,仅有3.95%的人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术数等。这就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国学的定义还不清楚,家长只有在清楚认识国学之后才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

2.3 对国学辅导班的认可程度

既然家长对国学抱有肯定态度,认为国学很重要,相应的也会希望孩子都学习国学知识。如果开设国学辅导班,有63.05%的家长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国学的课外辅导,仅有10.2%的家长肯定不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班,还有26.75%的家长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或者不参加,这就为我们的推广指明了方向。在推广过程中,我们要把推广和宣传的精力主要放在看情况的家长和肯定不会让孩子参加辅导的家长上。对于那些肯定会让孩子参加国学辅导家长,可以适当减少宣传力度。重点放在看情况的家长上,他们对国学持有的态度是犹豫不决的,只要适当的宣传,让他们了解国学的重要性,他们可以成为很大的潜在客户。

2.4 对国学课程的需求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有45.52%的家长希望孩子一周可以上一节课,有25.28%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周只需要上一节国学课程就够了,另外的28.30%则希望孩子每周可以上三节的国学课,另外的0.9%则希望孩子可以上三节以上的国学课。综合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每周可以上更多的国学课程,可以学习更多的国学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家长对孩子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国学课程。一个辅导班每周开设两节国学课。另外的一个辅导班每周开设三节国学课。这样,对于不同需求的儿童,可以上不同课时的国学课以满足他们对国学的不同需求。

2.5 对国学辅导费用的分析

据调查问卷分析,有40%的家长只愿意承担每月200元以下的国学辅导费用。有40%的家长愿意每月支付200-300元,有10.38%的家长愿意支付300-500元,而仅有9.62%家长愿意支付500元以上的辅导费用。这就说明,虽然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国学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认为国学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应该去学习的,但是却没有家长愿意因为国学而去支付过高的辅导费用。这就表明,尽管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推广可以实施,但是不可以定位过高,否则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3 国学教育的市场推广策略

对国学教育的市场调查、统计和分析有助于对未来市场潜力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国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定价、推广渠道和促销手段提供相应的思路。

3.1 国学教育课程设计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近年来,虽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有自编国学教材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在诵读演绎经典中把国学化为行动的;有采用晨诵暮读的方式,在学校和家庭协同开展的;有通过主题活动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书声朗朗的校园更加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必将会培养一代少年成为谦谦君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然而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结合学校实际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一、国学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经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见” 的处事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语言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直至塑造他们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

二、国学诵读经典为审美情趣奠基

中华古诗词,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施政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博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文明智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审美情趣……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不断提高了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目前,我认为由老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国学诵读经典为写作提升奠基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从语文教学需要来看,古诗选入课本作为启蒙教育是不可夺得的素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形中给学生教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典是开启孩子们心智的钥匙,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节选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焊琛⒚褚ァ⒐攀词、古文等,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形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让美和高尚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受益终生。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文章创作中下笔如有神,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可见,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诗词的调子,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自悟其义。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脑、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丰富,作文的创作能力自然而然提高了。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阵阵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

一、国学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典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

二、国学诵读经典为审美情趣奠基

中华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施政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博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明智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怀……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从而能不断提高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但是若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话,会对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我认为由教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国学诵读经典为写作水平奠基

渊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从语文教学需要来看,古诗选入课本作为启蒙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典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节选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古文等,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形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让美和高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文章创作中下笔如有神。

四、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策略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这些优良的传统往往渗透在国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应该说,理想包含着道德理想,信念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要使其“知”不难,要使其“信”并“行”,那就不容易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强调先做好人,再做贤人,最后做圣人的观点,值得借鉴: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做人的基础道德做起的传统修身经验,应该继承。

五、结语

总之,在诵读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迅速吸收国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把学生的思想引向经典诗文的广袤田野,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对学生来说,诵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积累丰富的语言,陶冶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提高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特色活动,营造出了特色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22.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9

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对国学精髓的深入思考,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小学校掀起阵阵热潮,成为学校校本教育的特色内容。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

一、国学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典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

二、国学诵读经典为审美情趣奠基

中华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施政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博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明智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怀……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从而能不断提高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但是若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话,会对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我认为由教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国学诵读经典为写作水平奠基

渊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从语文教学需要来看,古诗选入课本作为启蒙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典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节选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古文等,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形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让美和高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在文章创作中下笔如有神。

四、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策略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这些优良的传统往往渗透在国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应该说,理想包含着道德理想,信念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要使其“知”不难,要使其“信”并“行”,那就不容易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强调先做好人,再做贤人,最后做圣人的观点,值得借鉴: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做人的基础道德做起的传统修身经验,应该继承。

总之,在诵读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迅速吸收国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把学生的思想引向经典诗文的广袤田野,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对学生来说,诵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积累丰富的语言,陶冶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提高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特色活动,营造出了特色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国学启蒙教育范文第10篇

当前全国有许许多多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如我们石滩镇小学就是其中一例。

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学习领会有关“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要求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的讲话精神,学习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我们对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笔者组织有关小学校长商量,决定在镇中心小学与麻车小学两间学校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实验,并于2015年下半年向“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与研究》总课题组申报了《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20520)。

本文仅以我们石滩镇两间小学开展研究为例,谈谈农村小学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难与对策,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工作。

二、启动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境

教育学告诉我们,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即告诉我们由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上述要素齐备吗?非也,或者说很多要素不尽如人意。

(一)产生在教师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工作有关情况,我们编制了“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调查”、“ 教师当前对国学经典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情况调查”、“教师参与国学启蒙教育的意愿情况调查”等问题表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反映,总的情况是乐观的。但从有关数据与原因情况看,也存在着不少困难:⑴增加额外工作量;⑵怕影响义务教育刚性规定考试科目的学习与成绩滑坡;⑶阅读国学经典少,怕不能胜任指导学生的工作。

(二)产生在学生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情况,我们编制了“学生国学启蒙教育前学习经典情况调查”、“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表现调查”两项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困难:⑴学生阅读过我们所要开设的篇目不多;⑵有部分学生感觉国学文章难读难理解,学习起来辛苦,导致有些畏难情绪。不过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三)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我们是采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篇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篇目与内容是教育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推荐书,无可厚非。

(四)产生在教育手段上的困境

教育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精神手段主要是教育者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教育方法的掌握,教育艺术的运用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精神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缺学科带头人;⑵缺上级教研机构与指导;⑶缺教育评价。物质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没有可专设国学启蒙教育之课时;⑵缺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⑶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

三、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与行动研究发现,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主要存在于教育者(教师)以及教育手段方面。

(一)产生在教师身上的困境原因

1. 增加额外工作量。因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不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的工作,并非全镇各小学都开展,不是常规教学计划内的任务。另外,对经典的教育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在金钱利益至上的风气下奉献精神薄弱。再者怕影响刚性规定考试科目成绩的降低。因而,部分教师产生厌烦与担忧的情绪。

2. 对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解有畏难情绪。这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现实。因为平时对国学经典书籍接触少,阅读量不大,年龄又偏大,记忆力不强,开卷读书做笔记不断汲取书中营养的意念也未很好养成,加上现在很多教师空余时间都花在“玩手机”消遣或阅读上。所以对打开国学经典细心研读必费神费脑,不愿意吃这个苦。

3. 为数不少的教师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教学活动。因为以前对国学经典读得少,怎样诵读连自己都不晓,何以指导学生?对经典语句自己不看译文都不明,何以对学生“详训诂,明句读”?所以教师确有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之实。

(二)在教育手段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教育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方面存在困境说对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最大的困扰。

1. 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缺学科带头(引路)人。对从未开展过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农村小学领导与教师,如何报告申请,谁来主持,开设什么课程,谁来指导与讲解,用什么方式方法开展等等都是一头雾水,学校中根本找不到这项教育活动的带动引路人。

⑵ 缺上级此项教研机构咨询与指导(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因为我们增城区教育局尚未统一牵头系统组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所以教育局也不在教研室设置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遇到的问题,没有直接咨询之处与求得指导支持力量。

⑶ 缺教育评价(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教育系统正常运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教育教学评价又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管理”等功能。因为我们是在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农村小学,教育局关于学校教育评估不设此项教育评价指标。由于缺乏评价,教师没有激励成功感,没有惩罚批评的畏惧,加上部分教师又缺主动积极工作态度,所以有“随意”应付之嫌。

2. 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没有可专设传统文化教育之课时(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有专用课时)。教育活动如果解决了“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问题,但缺乏“什么时间教”,这“什么时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需条件。那么,我们当前课程表被义务教育规定的主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排得满满的,所以找不到一节课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用课时。这是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最大困境。

⑵ 缺教材专项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有专项拨款)。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尚未纳入中小学教材选用教材目录,又非教育局统一牵头组织开展的,上面没有该项款拨给,又不能向学生收书费,所以缺教材经费,不能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读本成了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又一大困境。

⑶ 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由于上面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竞赛、培训、特色创新、教师考试、学生统考等等,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都排得满满的,让学校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所以要挤一个单位时间集中教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开会,布置任务,培训教师,教学研讨,总结情况等很难。要在学生中开展集体活动,要找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也难。

四、如何走出困境

(一)走出来自教育者(教师)的困境

1. 达成共识,甘于奉献。思想决定一切,要把事情办好,首先要有正确统一的认识,才有合力的行为。鉴于教师们认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额外增加工作量,添辛苦,加麻烦的思想。我们如何克服这方面困扰?⑴意义认识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七大、十报告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学习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请专家作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讲形势,谈认识,讲意义,谈价值,提高全体教师对在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认识;⑵奉献认识教育。与教师谈清楚拨出一些时间与精力学习与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做人道理与文化知识,自身也得以“教学相长”。使教师们提高该项工作的价值认识,从而去除“额外工作量”的心理负担。

2. 科学认识,却除顾虑。鉴于教师们怕学生学国学占用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滑坡这方面顾虑。我们开展“学习、行为、效果的关系”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启蒙读物中,不仅教育孩子们养成行为品格,还培养孩子们刻苦努力学习的意志。如果从中汲取到营养,改变了不良行为又立志于学习,不仅不影响学业成绩降低,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

3.需求认知,激励教学。鉴于教师们对国学经典阅读少,指导学生诵读与讲解功底差这方面困难,我们采用的是精神需求与循序渐进法鼓励教师。⑴读经诵典正己化人。先请酷爱国学经典的教师谈个人阅读国学经典的积极心得,再在教师中开展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裨益问题。让教师们正确认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不仅能有深度地丰富母语的认知,还能唤起良知自觉地修养思想行为,提升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品质,从而激发教师的“我要读”的需求。教师们“开卷读经”并指导学生后,我们设置《学习传统文化心得集》,登载教师的教学心得,以激发教师们读经诵典,正己化人;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讲解。即按规定的篇目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水平选学选讲。

(二)走出来自教育手段的困境

1. 走出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于缺乏学科带头(引路)人,可以聘请或请教行内熟悉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师或专家到校来规划与指导。如我们聘请来自多年潜心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教师朱兴为我们拟定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申报课题、指导日常具体工作。朱兴老师还开设国学教育实验班亲自上课,为教师们指路引径。

⑵ 多种形式开展教研。鉴于缺乏上级教研机构的指导的困境,教研工作可采用:a.请外面教师指导;b.积极参加相关的研讨会;c.学习报纸杂志有关文章经验;d.校内教师互相观摩探讨。

⑶ 以“无为而治”代显性评价。《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在国学启蒙教育未纳入考试科目之时,我们不必确立望而生畏的教育目标,“摸着石头过河”,采用教师不感到压力而自觉执行教育行为方式开展,让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对国学学习告语“不学不得”、“早学早得”、“多学多得”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自觉唤醒教师们的行动,让“不评价”变“大评价”推动教师们对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如我们采用“经典吟诵表演汇报”、“经典背诵抽查”、“学生行为改变汇报”、“学业成绩汇报”以及“班风班貌汇报”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不评名次,不设奖项。这些汇报不是显性竞争而是自然形成结果。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教师仍自觉性形成,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效果喜人。

2. 走出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形式多样凑课时。鉴于没有可专用课时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困境,我们采用累积时间与多元形式给学生讲足一周不少于1节课内容与一周不少1节课让学生诵读经典。a.利用每天午读10分钟时间全校性广播读或由各班选读;b.班主任灵活运用班会课读讲;c.语文、品德课教师每节课课前用三五分钟读讲;d.班主任灵活利用课外活动课读讲。还有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诵读与背诵。

⑵ 编制简易读物解决学生人手一册之困。由于缺乏订购国学经典实验教材读本经费,我们采用a.用学校办公经费编制简易小读本发给学生;b.于全国(广东版)实验教材中选择部分章节内容组织教师打印在A4纸上,装订成册发放给学生。

⑶ “见缝插针”挤时间解决集中教师开会、学生集合活动之困。

上一篇:古典管理学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综合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