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俗(五)

时间:2022-02-22 02:03:55

国学.礼俗(五)

第十二讲 礼 俗(五)

主讲:李 霞(副教授)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驾车的马的数量会有所不同,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马车的车厢称舆,这是载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人从舆后上车,站在车舆里(称“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称辅。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把扶,称式(轼)。也有绳子可以手持。绥,即车上的绳子。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用来遮雨。车轮的边框叫辋,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用来穿车轴),辋和毂为两个同心圆。连接辋和毂的木条称辐条。车轴是一根横梁,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辖可以防止车轮外脱。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称轨。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它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这一词被后人引申应用得十分广泛。辕是驾车用的车祯,后端与车轴相连,夹在牲畜两旁。与辕同义,其适用于小车。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称作辊。

乘车也有一定的礼仪,由于古人有尚左(以左为尊)的习俗,因此尊者通常在左,御者居中,右侧另有一人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兵车因状况不同,乘坐则有例外,如主帅居中(亲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称车右。通常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一甲士持弓,右边一甲士持矛。驾车的马匹数量也有讲究,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贵族的车马还有考究的装饰附件等,不一而足。在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牛也拉车,但一般只载运货物,称大车),少有单骑。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马术,于是,骑乘之风才渐渐兴盛。

什么是“五服”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的尊卑及血缘关系的远近。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父系家族为主导,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指本宗九族,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称内亲。与之对应的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即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无服亲。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丧服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第一是斩衰(音崔,指丧服)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斩断处外露,以示不修边幅。由于成衣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与粗麻衣相应,腰带、冠缨也以粗麻制成,配以草鞋、苴杖(俗称“哭丧棒”,用没有修整的粗竹做成)。以斩衰服丧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按礼制,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第二层次为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按服丧期限长短,又分为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等。三是大功(“功”同“工”,做工义,大功即做工粗)九月,用粗熟麻布为丧服。四是小功(做工精细)五月,用稍粗的熟麻布为丧服,主要是为“兄弟”之亲所服。五是缌麻三月,用稍细的熟麻布为丧服。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表示边缘亲属,如曾叔伯父母、族叔伯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舅父、外孙、外甥等,都服细麻。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指露左臂;免,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再后绕于髻。为袒免亲服丧,因时代不同制式也屡有变迁,宋时,以白阑缟巾为袒免亲丧服。明清时,奔丧着素服,以尺布缠头。到六世时,亲属便是无服亲了。对此,《礼记・大传》载:“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五服制度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男尊女卑、血缘明确、有嫡庶之别。五服在汉代后,成为正统礼仪。

上一篇:失眠慎用安眠药 下一篇:糖尿病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