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5 21:03:30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006-02

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病原菌侵入伤口造成的严重急性感染,以组织坏死、水气肿、全身中毒为特征。常见于大面积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伤口污染、局部缺血缺氧,肌肉组织坏死和坏死组织自溶产生的物质均可刺激芽孢发芽及细菌生长繁殖。2001 年至2007 年期间,我院确诊为气性坏疽患者9 例,年龄在7 岁~65 岁。在诊疗中,我们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切断感染途径,抓好相应消毒隔离与防护工作,切实保证了医疗安全,9 例患者没有发生一例交叉感染。现将气性坏疽的消毒隔离与防护体会报道如下。

1 建立报告流程

1.1 严格的报告制度

外科病区发现气性坏疽患者或可疑气性坏疽患者,应该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护理部、总值班等,同时应通知细菌培养室及时正确采样,进行微生物鉴定[1],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2 专职人员的指导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专职人员立即到科室进行现场指导,选择人流少的盲端为隔离病房,规范病区和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指导工作。

2 病区消毒隔离与防护

2.1 患者住单独病房,不同类感染患者不得混合安置,并在门口挂有橙色标志。

2.2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隔离病房配备手套和手消毒剂。在诊疗操作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伤口时,必须穿戴隔离衣、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等,操作结束及时按6步洗手法洗手和消毒。

2.3 接触伤口的敷料、棉球等应装入防水、防渗漏医用垃圾袋内,封闭运送。对使用后的器械或复用物品,必须用2000/L含氯消毒剂浸泡作用30分钟后,送供应室常规清洗、压力蒸汽灭菌。

2.4 各项诊疗技术操作,应遵循先清洁、后污染的程序进行,操作前后应更换手套和手的清洗消毒,杜绝交叉感染。

2.5 患者住院期间,做好随时消毒,每天湿式清洁,用含有效氯500 /L消毒液擦拭病室内物体表面与地面,定时通风,清洁消毒时尽量避开诊疗操作时间。

2.6 患者出院后,病室内物体表面如床、桌、椅、地面、门、窗、墙裙等,用500 /L 含氯消毒液反复擦拭作用30 分钟,空气消毒用3%过氧乙酸熏蒸或喷洒,密闭24小时。被服、布单、枕套等可用清洁包布打包,装入密闭塑料袋内进行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再送洗浆房进行常规清洗。用高效床单元臭氧消毒器对床垫、床褥、枕芯、棉胎等进行消毒。

3 手术室的消毒隔离与防护

3.1 术前

3.1.1 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门外挂“隔离手术”标识。

3.1.2 关闭手术间空调或中央空调及空气净化装置,避免空气流通造成交叉感染。

3.1.3 备齐用物:手术用品准备齐全,与手术无关仪器移出室外,室内尽量减少物品。布类包和床单等使用一次性物品、手术推车、抢救药品及器材、0.5%过氧乙酸消毒剂1万毫升2桶、3%过氧化氢、20%漂白粉。

3.1.4 手术人员准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参加手术人员皮肤无破损和创伤,手术人员按要求穿戴口罩、帽子、防水围裙,双层无菌手套,一次性手术衣、统靴。

3.1.5 手术间人员控制:为了缩小污染范围,非手术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严禁参观。

3.2 术中

3.2.1 要固定参加手术的人员,分工明确,设器械护士1 名,巡回护士2 名,室内外供应分开。室内物品供应巡回人员,不得随意出入手术间,由室外人员协助供应。手术间门应关闭。

3.2.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手术人员熟练掌握手术操作程序,操作轻、稳、准,要保护无菌组织。手术刀切除坏疽肢体断端后,以及接触的器械、敷料等要及时更换,放置在专用弯盘内,避免与其他器械混淆,不得再次使用。血和切除坏疽组织、敷料装入防渗漏桶或盆内。

3.2.3 随时了解手术进展,提前准备好器械,避免延长手术时间。巡回护士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根据医嘱给药,调节输液速度。认真清点敷料和各种器械,准确记录。

3.2.4 手术中急需室外物品,必须由室外人员传递,手术间内的任何物品,未经消毒,不可拿出手术间使用。

3.3 术后处理

3.3.1 器械需双消毒。先直接浸泡入0.5%过氧乙酸消毒溶液30 分钟,再装入防渗漏封闭容器,送供应室常规清洗和压力蒸汽灭菌。

3.3.2 医疗废物的处理。切下的组织和器官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处置后,再用无纺布包裹,装入双层防渗漏的医疗垃圾袋密闭;送殡仪馆焚烧,做好肢体焚烧详细记录。污染的一次性物品、敷料及各类物品均置入黄色垃圾袋内,外标有“特殊感染”标识,运送医疗垃圾库统一由指定单位焚烧。

3.3.3 物体表面消毒。床、推车及无影灯、治疗台、各种仪器、地面,墙等,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两次,墙裙擦拭地面以上两米;冲洗伤口的污水,用20%含有效氯漂白粉50 克加入10000 毫升污水搅均,放置2 小时,倒入医院专门的污水处理粪池[2];清洁用具用0.5%含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分钟,再重新清洗;统鞋用过氧乙酸擦拭消毒,送洗浆房清洗。

3.3.4 空气消毒:关闭手术间门窗,用2%的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3]。再做手术间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监测,合格后使用。

4 消毒工作中注意事项

4.1 穿戴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统靴、防护镜。避免皮肤暴露,在消毒过程中,不得吸烟、喝水、饮食。

4.2 选择灭菌剂和高效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消毒剂使用浓度准确。由制剂室专人临时配制,对致病芽孢杆菌杀灭作用良好,对物品无损害或损害轻微。

4.3 做到心中有数,确定消毒的范围,消毒人员工作认真、细致,有条不紊、突出重点,所有消毒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物品避免再次污染[4]。

4.4 消毒后应填写消毒记录表,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

5 体会

气性坏疽是厌氧芽孢杆菌感染疾病,对高温、干燥、消毒液有较大抵抗力,传染性强,若不采取正确消毒、隔离与防护措施,影响患者医治和预后,对手术室内患者及工作人员也存在较大医院感染的隐患。因此,气性坏疽患者不管在病区换药还是手术清创等诊疗操作中,都应做好每一个环节感染控制、消毒隔离与防护工作。以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为标准,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 董薪,宋烽,王艳等.手术室特殊性手术感染控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11):1416-1417.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2

一、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1.产房的环境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2)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并对各区域内的物品放置有具体的要求,做到洁、污分开,从区域划分上让医护人员强化医院感染意识。(3)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与清毒。

2.产房的清洁

2.1日常清洁工作。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内桌面、地面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须用产房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标记,每次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2治疗活动后的清洁工作。每次治疗活动后产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扫,并用1:200“84”消毒液拖地。

3.消毒、灭菌

3.1产房所用器械的消毒灭菌。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多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如某些金属锐器必须使用化学消毒剂灭菌时,应定时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定期做细菌培养,以确保消毒效果。

3.2产房空气消毒。(1)紫外线灯管消毒法:每天定时照射1h;每次治疗活动后照射1h,应注意红外线消毒的适宜湿度为20℃~40℃,适宜温度为40%~60%,红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1~2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将过氧乙酸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h。

3.3洗手对手的消毒。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产房护理人员在进入或离开产房前、处理污染物品后、护理特殊感染产妇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在洗手后进行手的消毒。

3.4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3.5严格无菌观念,保持慎独精神。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戴口罩、帽子、换鞋,必须严格无菌观念,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3.6无菌物品的管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换2次,并记录。

3.7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如无菌持物钳的应用、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取无菌溶液法等。

3.8隔离技术。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常用的隔离技术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和无菌手术衣;戴手套等。

3.9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产房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房空气消毒效果监测;(2)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3)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4)医疗物品消毒效果监测;(5)红外线消毒效果监测;(6)消毒液的监测。

4.0产房污物的处理。(1)将医用垃圾装入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采用焚烧处理。使用的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

(2)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进行初步消毒后送供应室集中毁形处理。

4 .产房的环境学监测。产房每天定时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照射2h。产妇分娩送回病房后再照射1h,每2周清洗过滤网1次,每月进行环境学监测,符合二类标准(≤200cfu/m3)。对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洗手间、器械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1h,灯管表面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每季度进行灯管强度监测(>70uW/cm2),以确保消毒效果。若监测不达标,立即寻找原因,进行整改。

5.进入产房前准备。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穿专用工作衣,换拖鞋,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戴帽子、口罩,换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晾干备用,污染时随时更换。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灭菌,周一、周四消毒灭菌并更换无菌缸,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新生儿脐带采用气门芯结扎,碘酒、酒精消毒,脐腹带包扎。产包、床单、中单、臀垫均为一次性,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焚烧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铺一次性床单。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水溶性器械油擦拭,包装,高压灭菌。

7.隔离产妇的管理。对疑似患有传染病的孕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分娩时在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8.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产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洗手规范,养成自觉按规范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操作前后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接生时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5cfu/cm3),并每月监测手消毒效果,以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3

1、卫生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领导我院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我院感染工作,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三、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10%以内。

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五、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培训,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六、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七、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控制。

2、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制定出该年度的培训计划。

二、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及工勤人员都必须积极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不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

四、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

五、临床科室不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六、感染管理小组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

二、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四、感染管理小组于每月3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4、洗手制度

一、全院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认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洁洗手:

(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三)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四)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二、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洗干净的手不得配戴饰物。

三、医护人员使用肥皂洗手时,必须保证肥皂干燥。禁止将肥皂直接浸泡在不漏水的肥皂盒中。

5、门诊、急诊消毒隔离制度

1、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

2、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3、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4、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5、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

6、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浸泡液的高度为无菌钳轴节以上2-3cm处,浸泡液每日添加,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7、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8、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

9、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10、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岳西县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6、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或手消毒液,每次注射前后应洗手或消毒手一次。

二、注射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前先洗手,衣帽整齐并且必须戴口罩。

三、注射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用后必须按相关规定将注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同时注意搞好个人职业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四、室内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自然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月定期做空气细菌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cfu/m3、

五、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六、治疗室使用的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无菌罐、无菌镊、盛碘酒、酒精瓶每周压力蒸气灭菌2次。对特殊感染病人应与一般病人分开注射,所用物品器械单独处理。

七、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用无菌液必须注明启用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7、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二、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三、凡遇有厌氧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必须换衣、帽、鞋并及时消毒处理。

四、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衣被。

五、病室内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六、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七、治疗室、病房、厕所等的拖帕,应标识清楚,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八、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后随时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病人后及时消毒。

九、弯盘、治疗碗用后及放入消毒液进行预处理浸泡消毒后,送消毒供应室灭菌后再用;体温计用后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十、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

8、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治疗室布局合理进入治疗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

二、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三、室内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以上;自然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四、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用无菌液必须注明启用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五、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含皮试);用后针头立即放入锐器盒内,针管及一次性输液器应专用容器内,其它医疗垃圾严格按岳西县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收集,凡不能回收的垃圾由后勤部统一进行处理。

六、体温表应在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甩干备用。

七、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无菌罐、无菌镊、盛碘酒、酒精的容器每周压力蒸气灭菌2次。

9、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划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二者之间需设置缓冲区。

二、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统一穿手术专用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衣,并换鞋或穿鞋套。

三、无菌手术应放在污染手术前做。

四、感染手术一律谢绝参观。

五、手术室洗手、护士铺台、刷手、戴手套和手术配合均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巡回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注射、拿放无菌物品。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六、接送病人的手术平车必须注意及时换轮或消毒,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应一人一换。

七、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八、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消毒液的浓度、配制及使用方法,并可根据其效能定期检测。

九、无菌物品的存放应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十、手术室清洁用具必须严格分区使用,不得混用。

十一、用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时,应有消毒时间、操作人员签名等项目登记和紫外线强度监测登记。

十二、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广泛预防措施作好个人防护。

十三、所有手术后的垃圾,必须按照岳西县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避免回流社会。

10换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换药前必须按要求认真洗手、戴口罩和帽子。

二、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内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保持室内清洁,室内物品及无菌容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有专用拖把及抹布,用后消毒。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

四、室内禁止放其它无关物品。

五、无菌伤口与污染伤口必须分区换药。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4

【关键词】检验科;消毒隔离;生物安全;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2-01

医院的检验科既是检验人员完成工作的场所,也是医院病原体最集中的所在地之一,医院里所有的患者送检或采集的人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类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正确处理这些标本是检验科安全防护的主要内容。另外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更是医院感染和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因此检验科在做好消毒隔离措施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医院废物的处理。[1]

1 科室成立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监控网络。

2 环境

2.1工作场所布局合理。检验科的各室采光及通风良好,以保证室内与室外空气对流。根据工作场所可能受污染的程度,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2重点部门均有紫外线灯管,定时进行空气消毒。专职消毒监督员检查落实情况,并予以记录。

2.3为净化实验室工作环境,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须更换拖鞋,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实验室不得放生活用品。

3 做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3.1定期组织参加医院主办的各种医院内感染知识讲座,重点学习医院对检验科预防感染的要求,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提高对消毒隔离和医院内感染的认识。掌握消毒隔离基础知识和技能,规范医疗行为,人人重视消毒隔离的每个环节。

3.2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掌握工作中的防护技术。

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4.1每天定时对实验室的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1h/d,在工作前和工作后用氯制剂擦拭消毒并做记录。(医院预防科不定期抽查消毒记录是否完全,消毒液浓度是否达标,紫外线灯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等。)

4.2工作人员洗手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工作人员采血时,手要接触患者,要带一次性手套,操作完后按照“六步法”正确洗手,[2]并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进行微生物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3检验设备的消毒。定时对,试管架、反应板、显微镜等检验用具及键盘、鼠标、电话等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冰箱定期用75%酒精擦拭内表面,一周一次。

4.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门诊静脉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也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给每一位患者操作前换一次手套、或手消毒。

4.5检验标本及废弃物的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放在锐器盒中,每天由专职人员回收,集中处理。检验标本如血液、痰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是极其危险的传染源,检验后标本立即倒入黄色塑料袋中,用含氯消毒剂覆盖消毒后,做焚烧处理,并做好登记。

4.6防止病原微生物随着检验报告单进一步传播,报告单需经过消毒后方可发出。有条件的用电脑打印报告单使检验申请单和报告单分开,无条件打印,可用甲醛熏蒸的方法,或紫外线照射。

总之,做好消毒隔离是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做到生物安全防护必然要促进消毒隔离进一步落实。而检验科消毒隔离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3]几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消毒隔离的预防措施及严格的管理,认真执行医院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的控制了检验科的医源性感染,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芝型.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管理[j] 中国计划免疫2002年06期

[2] 文珊 陈爱娟. 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观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 4 (3) 262-363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5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感染; 隔离治疗; 抗生素; 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与诊疗技术不断更新,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日趋严重[1],并遍布全球。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笔者对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了其他患者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年龄43岁和42岁,经肺部X光片检查提示肺部感染,体温38 ℃以上,通过病原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确定为院内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株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笔者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隔离患者,控制好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医院的有关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隔离措施,2病例均无发热现象,细菌培养的敏感药物由最初3种提升为11种,且痰液由黏稠转为稀薄。

2 护理

2.1 加强医院管理 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当积极通知科内全体医护人员,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科等相关科室。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手段,减少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一旦获得病原学资料,立即采取降阶梯治疗,将广谱抗生素改为敏感性高的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2.2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确诊后,及时落实好隔离措施,并做好隔离标记,在患者的床头卡和住院患者一览表处插上医院统一下发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醒目标识牌,在病历夹附有并注明隔离的方式、目的、措施等注意事项。尽量安排患者住单间,如没有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同一房间,且做好床边隔离,室内通风换气2~3次/d,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

2.3 做好消毒隔离 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医务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操作时遵循“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一人操作,并置于最后”的原则;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其他污染物品时须戴手套,接触患者、进入和离开隔离病室前和脱手套后须洗手或手消毒。每天上午、下午对病室环境的物表、地面进行消毒处理2次,遇到污染随时消毒。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医疗废物按分类要求放入黄色垃圾袋和防渗漏容器密闭运送,小心处理锐器。患者出院后,病室及床单应进行终末消毒。

2.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防范意识 患者使用的各类物品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500~1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普通的医疗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消毒”;接触患者破损的皮肤黏膜的物品应做到“一用一灭菌”;对于持续使用的吸氧装置,每24小时消毒、更换1次,消毒后的物品,应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备用的医疗用品要保持干燥,放置在便于消毒的容器中,以免保管过程中污染。对医疗垃圾进行统一分类收集,严加管理,正确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5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胃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6 建立严格的管理系统 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科室设立院感监督员,负责检查科室消毒隔离情况,发现问题或有违反操作规程情况及时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2.7 严格探视制度 为切断通过患者家属传播的途径,在探视上做到定时间、定人数,进入病室时穿隔离衣、帽子、口罩,床旁备手消毒剂,并告知家属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2.8 转运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需戴口罩,并与检查科室如CT室、B超室医生说明此患者多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做好消毒及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的污染[2]。

自广东省卫生部2008年通知要求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并要求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以来,笔者所在医院结合自身情况,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合理应用抗生素、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规范手卫生制度和医院感染控制的检查等措施,这些措施是防止和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和传播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潘锋,蔡月莲.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右江医学,2010,38(2):239-240.

[2] 吴巧媚,彭鹿.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护理体会.护理实践,2009:377-379.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6

【关键词】:产房 无菌技术 隔离技术

在医院环境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各种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增多,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医院感染能明显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日,延误康复时间,给个人、家庭、医院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产房作为医院的 Ⅱ 类环境,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成为产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房护理人员必须正确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严格履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认真执行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现将产房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简述如下。

1. 建立二级监控体系

在医院感染科的领导下,建立职责明确的二级护理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与产房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制度有: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参观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3 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3.1 产房的环境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2)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并对各区域内的物品放置有具体的要求,做到洁、污分开,从区域划分上让医护人员强化医院感染意识。(3)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与消毒。

3.2 产房的清洁

3.2.1 日常清洁工作

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内桌面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擦拭1次、地面每日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2次,且必须用产房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标记,每次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每天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半小时。

3.2.2 治疗活动后的清洁工作

每次治疗活动后产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扫,并用2000mg/L有效氯拖地。

3.3.1 产房所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多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

3.3.2 产房空气消毒

(1)紫外线消毒法:每班进行紫外线消毒1小时,并打开抽屉及橱柜门,两次手术之间紫外线消毒30分钟。紫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2)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将过氧乙酸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h。

3.4 对手的消毒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产房护理人员在进入或离开产房前、处理污染物品后、护理特殊感染产妇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在洗手后进行手的消毒。

3.5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3.5.1 严格无菌观念,保持慎独精神

进入产房必须更换产房专用衣裤、戴口罩、帽子、换鞋,必须严格无菌观念,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以更换并重新灭菌

3.5.2 无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每天更换消毒罐,每4小时更换无菌持物钳。无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14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无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天消毒、更换,并记录。

3.5.3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

如无菌持物钳的应用、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取无菌溶液法等。

3.6 隔离技术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室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隔离产房有明显标记,门外设有2000mg/L有效氯消毒脚垫;进入隔离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接生后的器械先用20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时,再取出清洗,上油,打包,最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消毒。接生后,的污染被服双层包扎,有明确标记送洗衣房处理,污敷料放入双层垃圾袋,作为医用垃圾集中焚毁处理。产妇离开后及时进行产床消毒2000mg/L有效氯擦拭,地面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在完成接生工作及隔离产房终末消毒处理前不得随意离开,中间如有需要,安排专人接应。肝炎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放入消毒福尔马林熏蒸12小时后取出使用。常用的隔离技术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和无菌手术衣;戴手套等。

3.7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产房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房空气消毒效果监测;(2)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3)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4)医疗物品消毒效果监测;(5)消毒液的监测。

3.8 产房污物的处理 (1)将医用垃圾装入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采用焚烧处理。使用的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2)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进行初步消毒后送医疗废物暂存地集中处理。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7

【关键词】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测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及各类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 手术人数和手术范围的不断扩大, 手术器械及手术人员的消毒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作者回顾总结了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几年来无菌手术情况, 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 有效的控制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使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明显下降。

1 手术室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作者统计了2010~2013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2011年无菌手术286例, 切口感染2例,无菌切口感染率0.69%, 2012年无菌手术326例, 切口感染2例, 无菌切口感染率0.61%, 2013年无菌手术325例, 无菌切口感染1例, 无菌切口感染率0.30%, 感染率逐年下降。

2 管理体会

2. 1 加强手术室的管理 手术室布局合理, 分区明确, 做到把好三关(门、鞋、衣帽), 专人负责。各区工作人员相对固定, 减少无关人员流动。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安排上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

2. 2 加强手术室人员的管理 手术室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师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执行标准预防, 预防职业暴露导致的医源性感染与患者的交叉感染。执行消毒技术规范,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护士长作为手术室第一管理者更要加强监督管理。对新分配来的工作人员和进修人员先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进行无菌技术操作考核, 合格后方可上岗。

2. 3 术前洗手管理 凡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外科刷手常规, 具体做法是取适量的皂液刷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流动水冲洗上述部位, 然后使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上述部位(擦手毛巾应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 然后用碘伏消毒2次, 每月进行抽样检查, 细菌培养必须符合要求。

2. 4 手术器械敷料的的消毒管理 手术器械和用品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 使用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一次性使用的手术器械和用品使用前要严把质量关, 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和用品必须严格按分类浸泡、清洗、漂洗、干燥、包装、灭菌的程序进行, 每包包内用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三M胶带)进行双重检测, 符合要求后方能使用。对不耐高温的手术器械如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等内窥镜本院采用的是肯格王牌熏箱2%戊二醛熏蒸5 h或采用2%戊二醛浸泡10 h以达灭菌要求, 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灭菌时应打开轴节, 有管腔的器械腔内充分注入消毒液, 以保证消毒效果。麻醉用具与接触患者的用品, 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重复使用的物品如面罩、供养管、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定期的对器械、用品、敷料做细菌培养的检查。

2. 5 特殊感染手术的管理 特殊感染的患者手术单上应注明感染诊断和隔离的种类, 严格隔离管理。实施手术时要求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 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并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制度。手术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用后按传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器械护士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参加, 台上手术人员应密切配合, 注意力集中。术中锐器应用弯盘传递, 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 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损伤医务人员。可戴双层手套进行手术, 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可重复使用的器械术后放入含氯消毒液中浸泡至规定的时间, 并标明何种病原菌感染, 再送消毒供应中心严格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 手术间严终末消毒。

2. 6 严格废弃物品管理 对手术废弃物品按医疗废物标准分类包装。术中使用一次性吸引袋, 术后将血液倒入有含氯消毒液的容器30 min后再倒入带有净化池的下水管。每台手术完毕后手术废弃物分类密封, 专车运送到指定点。

3 加强监测

3. 1 空气微生物的监测 (每月一次)空气消毒采用肯格王牌空气消毒机消毒, 2次/d, 2 h/次常规消毒后, 手术间放置培养皿(东, 西, 南, 北, 中各一个)距墙1 m, 高度为1.5 m, 时间5 min, 然后检测每立方米空气含有细菌的均数, 细菌均数须符合规定要求。洁净的环境, 合理的消毒措施是降低空气含菌量的重要措施。

3. 2 无菌物品的检测 无菌器械室与无菌手术间由专人管理, 负责定期检查无菌物品的灭菌标志、灭菌日期、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及执行者签名。应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 取供试品2份, 用灭菌剪剪取无菌敷料、各种导管等各约1 cm×3 cm的样品, 分别接种于40 ml培养基中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等培养(每月一次), 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

3. 3 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做到车轮消毒, 在无菌区域门口放一用1:500优氯净浸单进行车轮消毒。地面、器械台、无影灯每日用1:500优氯净擦拭, 拖布浸泡, 清洁拖布与污染拖布标志明显。(每季度一次)在消毒处置后按照规范要求采样, 细菌数

3. 4 手术人员手臂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洗手, 严格按照洗手的消毒方法与步骤进行, 每月对手术医生、洗手护士手指培养一次, 要有据可查。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重点部门, 做好手术室消毒和手术器械物品灭菌工作, 是提高医院医疗护理质量, 预防医院感染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1]。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也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的体现。通过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对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 加强手术物品消毒灭菌隔离工作的监控, 可有效防止手术感染, 确保手术安全。总之, 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关键是管理制度的健全及监测落实, 必须加强重视手术人员责任心, 明确认识手术室无菌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手术室的院内感染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篇8

为指导和加强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医院感染。

根据《医院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方案》,从2011年7月1日起对新生儿室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专职人员每周两次到科内参加晨会,同医生一起查房,查看所有病程记录、体温单。在监测过程中,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患儿的情况,要求医生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症、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督促医生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并输入不同体重新生儿的监测数据。

1监测对象

住进新生儿室的所有新生儿,入住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2监测指标

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克、1501-2500克、1001-1500克、≤1000克,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

2011年7月1日-10月31日统计结果见如表1~4。

相关皮肤软

组织类血液其他30100000000023010000000002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发现新生儿科有以下特点:

1、重症患儿较多,许多患儿由本院产科转过来。

2、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所占比例很大,这些高度易感患儿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3、新生儿感染症状不典型,不易被早期发现,也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4、出生时胎粪吸入引起的综合征较多。

针对以上情况,于7月及9月对新生儿室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见表5。

表5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本名称培养结果标本名称培养结果使用中消

毒液无菌88床病例夹革兰氏阳性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护士手革兰氏阳性球菌(未洗手)3号温箱革兰氏阳性球菌、枯草芽孢咽拭子(3例医生)均为正常咽喉杂菌棉签对照无菌83床表面革兰氏阳性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配奶器革兰氏阳性球菌消毒柜内

奶嘴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5、部分工作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某些重要的环节管理措施不到位,卫生员的工作不规范,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6、医生在使用各种管道前未进行相关的检查,置管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不能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导致院感病例的漏报。

表6消毒隔离检查总结检查项目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方式 1、新生儿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2、现场查看检查结果亮点监护室内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好。存在问题 1、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科室自查监测结果显示51份标本,不合格17份标本,合格率仅为66.7%。

2、探视人员以及外面的工作人员入室洗手制度未落实。(门口桌子上未放置了快速手消剂。)

3、感染患儿和非感染患儿未能分开安置。

4、病人密度大,(床间距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5、新生儿病室内收治婴儿患者。

6、配奶间和沐浴室未分开。

7、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院感科建议及改进措施1、严格落实新生儿室(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严格遵守消毒原则,按要求对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查,消除感染安全隐患

2、严格执行入室洗手制度及探视人员管理制度。

3、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

4、按规范要求无陪护新生儿及NICU每床使用面积设置床位数。

5、新生儿室应收治生后28天以内的患儿。3讨论及分析

根据表1-表4发现不同体重患儿的感染率均不相同,于10月份发生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该患儿上机前未进行痰培养。医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不明确,须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培训。7-10月共14例新生儿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为4.06%。仅3例患儿做细菌培养,希管床医生加强细菌培养,以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院感科抽查9份标本,其中3份标本出现大量的条件致病菌(监测详细结果见表5)。由检查结果可以说明,新生儿无陪护病室存在着严重的感染控制风险。管理不到位,常规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未落实到位,物表未常规擦拭。

3消毒隔离检查

未严格落实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探视人员管理制度;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如无特殊感染,做不到单间隔离的情况下,必须做到床边隔离);未按规范设置床位使用面积;新生儿室收治了大于28天的患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环境培训不到位。

建议:

1.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3.新生儿病室应当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4.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6.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上一篇:生态农业规划范文 下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