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9 00:12:42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对策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大致如此:总量过多,素质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口构成不合理;老龄化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2004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状况如下:文盲或半文盲8.96%;小学33.65%;初中46.05%;高中9.37%;中专1.57%;大专及以上0.40%。另据报载,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该类技术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0.06%,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泱泱13.7亿多总人口中,有9亿多的农民,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程度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对比发达国家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面对这个现状,中央也十分牵挂,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指导。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这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意识薄弱,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现象;二是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比例不足,农村劳动力资源知识、技能水平低,“有机”结合度低;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系统的计划和组织体系,从而导致管理服务上的滞后性,组织落实上的分散性,培训开发上的盲目性;四是在培训资源的使用和对待性别差异上存在不公正现象;五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低。年轻一代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开发起来后往往会追求更高经济水平的城市作为自己工作的地点,真正学有所成又回到农村发展的占极少数,因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回报率较低;六是就业途径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样人力资源的就业需求。

三、关于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探索

(1)解放思想。政府要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的培养,农民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积极参与到提升自身技术或者素质的培训活动中。毕竟如果没有正确的意识,就无法正确地指导活动。在我国,农村人教育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观念就是好好读书,以后到大城市里生活。因此,在思想上,必须改变农村人的这种狭隘的观念,解放农村人的思想,引导他们好好读书,回来改造农村让农村生活更美好,创造甚至超越城市生活的思想观念。如华西村。(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为基础的渠道,由于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善,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3)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统筹城乡人才流动,合理配置人才。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硬实力和软实力,农村优质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否则培育和引进的优秀人才会不断流失,结果必然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4)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发展农村不能单靠农业。因此,政府应当要制定政策鼓励中小型企业进入农村,加快农村城镇化速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5)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与统一规划职能,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建立稳定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制定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为他们提供更多创业上的支持。虽然政府有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选调制度,但是更多的大学生只是把这个当做自己以后更好地生活在城市的一个跳板而已。从根本上看,政府应该要更多地引导大学生真正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贡献,给予下乡大学生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做当做之事,并辅之以合适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低下的局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于农村劳动力现状,要沟通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系,实现农村人才信息的互通互联。同时不断扩展乡镇人才服务站的职责范围,延伸其服务领域,朝着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人才、技术和产品信息的综合方向努力,揭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魏国芬.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思路[A].(2008-12-02)

[2012-06-21]

[2]焦国栋.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光明日报.2006-07-08

[3]徐成德.农村优质人力资源稀缺困境和出路——基于2011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的分析[J].农村视察.2011(4)

我国农村现状篇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就当前农村体育发展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体制改革、转变观念、加大宣传等角度为农村体育发展存在问题提供一些对策,旨在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以加快我国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农村体育 体育文化 发展模式

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我国体育相关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国农村体育现已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并且依然向前发展。

一、我国农村体育现状

(一)体育设施现状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中国现有不同种类体育场、馆大约70万个,其中城镇地区占整个国家体育场、馆总数的79.8%,并且城镇地区占据着国土面积的一小部分。我国农村地区却只占有整个国家体育场、馆总数的20.2%,且农村地区却占据着国土面积的大部分[1]。由此可以看出乡镇、村落地区的体育场、馆条件较差,占大部分国土面积的农村的体育场地及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并且设施质量不高,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用来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由于农村体育受到锻炼场地、锻炼器材等设施的影响,致使农村体育锻炼形式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影响。相关调查显示,缺少场地是影响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2]。

(二)体育人口现状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体育人口,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国家人口的素质,对社会发展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体育人口约为31.2%,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来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在全部体育人口中,其中有55.11%的体育人口属于城市人口,而44.89%的体育人口属于农村人口;现阶段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体育人口依旧偏少[3]。

二、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原因

(一)农村体育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活动处于无人管理的自发状态,下棋、跑步等成了少数农民个人主要的体育活动形式。由于缺乏一定的组织引导,体育锻炼活动没有被经常化、普及化,团体合作、互助型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在我国农村基本上开展不起来。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主要是家庭的生计问题,闲暇时间也用来思考如何提升生活水平,处理邻里纠纷,不可能有人站出来组织体育活动,更别说群体性的体育项目。

(二)经济落后,缺乏相应投资,致使体育工作者力不从心

经费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经费的基本保障,农村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经费的来源单一化是当前农村体育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体育的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政府的投资对我国这样的农业人口大国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不能对体育器材的配备拨付充分的资金。有些农村基本没有完整的公共体育锻炼设施,甚至出现了个别农村学校借用体育器材进行教学的现象,如此一来,农村体育工作者根本无从发展农村体育。

(三)缺乏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层体育工作者素质低,导致工作打不开局面

体育部门对农村体育关注不够。目前农村体育所面临的困境是缺乏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加之农村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很少有人愿意到基层农村来工作。而我国的乡镇干部大多数出身农村,即使是近些年毕业的大、中专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校时也较少接受系统的体育知识熏陶,对于体育锻炼能够给农民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缺乏比较深刻理解。

三、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由于经费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农村体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把经济水平提高,发展经济首先应以体制改革为主,农村应在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为下,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当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最大程度改善时,才有可能引进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骨干,把农民组织起来,传播体育技能,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逐渐增加体育人口、增加体育骨干数量,进而更好的发展农村体育。

(二)切实抓好体育宜传工作,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对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健身目的的认识层次比较低,我们有必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乡镇画廊、宣传板报等媒体及其他宣传途径,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宣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知识等体育文化信息,报道农民身边发生的体育新闻,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为了配合体育媒体的体育宣传工作,上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经常性的体育下乡活动,针对农民的现有文化水平和认知心理,散发简便易行的体育类图书,内容可以包括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优秀体育运动员的辉煌成就等等。

(三)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在农村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农民群众比较容易接受,有益于人数众多的群体性体育活动项目的组织开展。因此,发展农村体育要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农民自身的特性,从开展贴近农民日常生活习惯及农民乐于参加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入手,逐渐引进具有现代气息的健身项目,要谋求传统体育健身与现代体育健身的最佳结合点。最大程度的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亦君.农村体育教育令人担忧[EB/OL].中国教育网.2005.4.

[2] 王俊奇,宋京佳,饶爱蓉.赣浙闽皖乡镇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4.4:49.

我国农村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 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3] 胡喜巧,陈翠玲,蒋爱凤.新乡市生活污水中有效成分和重金属铬及镉含量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4):61-63.

我国农村现状篇4

【关键词】农村体育 全民健身 现状

继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民健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国家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农民占我国人口的80%,是群众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开展状况不仅反映整个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影响党中央最近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状况,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全民健身运动,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农村体育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变化,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所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应看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农村人口众多相对体育人口较少,群众体育参与程度低

当前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中青年较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广大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所致。在参与锻炼的频度方面,大多数乡镇居民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如下表1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分布特点。

表1 农村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及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统计表

参加人群 选择率(%) 体育锻炼的作用 选择率(%)

学生 56.3 休闲娱乐 48.5

农民 18.2 强身健体 36.4

工薪阶层 17.8 祛除疾病 10.2

打工族 5.6 其它 4.9

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务农收入低,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大多是年老体衰者和学龄儿童。农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可分成在校学生、依靠种地维生的农民、工薪阶层和打工族。调查表明:学生占总锻炼人群的56.3%。而广大的农民仅占18.2%。工薪阶层和打工族分别占17.8%和5.6%。按年龄可划分成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五个层次。统计结果显示: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在30岁以下、60岁以上。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马蹄形”分布,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接近6:1)。此外,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48.5%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有钱人没事儿进行的娱乐活动”,36.4%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体力劳动,都能使身体健康。”出于祛除疾病和其它目的仅占15.1%。

2.农民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市场启动较难

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消费量很小。如对河南省农村家庭购买体育器材的调查显示:没有消费的占42.3%,在0~60元的占48.6%,150元以上的仅占6.8%。并且有86.7%的人没有到过体育场馆消费。对于西北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购买体育用品、器材和体育文化娱乐消费更是排在其他家庭消费内容的后面位居第4位和第6位。此外,农村体育目前还面临着健身体育活动的场馆少,投入低,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在不同地区,还是在同一地区内,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还需做大量的工。

二、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客观条件的限制

1.1经济条件制约

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收入虽有大幅提高,但他们的经济资源占有量仍然较低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居民更是不愿把钱花在体育健身方面。农民除了盖房,子女教育、人情消费及生活必须的开支以外,剩余的钱几乎全部存进了银行,这也影响了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1.2 场地器材设施制约

农村体育设施不足,场地太少,也导致大部分人远离运动。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和农村体育资金的投入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农村体育活动还是以徒手活动项目为主。其中散步、慢跑占总体选择的32.2%,球类占29.8%,占20.1%,武术、健身操占12.1%。我国现有近7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只占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这些场馆大多集中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方便性、实用性大打折扣。

1.3 时节限制农民工作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参加体育活动的无规律性

农忙时节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农村的劳动条件较差,农民体力消耗大,劳动过后,他们已无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了,静养休息、恢复体力是他们的愿望。

2.主观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体育娱乐活动是城里人的事情,农民搞体育活动被认为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身体锻炼并非农民消遣活动的主要动机,,农民参加消遣娱乐活动,单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仅占21.0%[4]。这说明:健身体育活动在农村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体力劳动等于锻炼的观念增加了对体育活动的排斥作用。农民认为只要经常下地劳动,身体就会健康,根本不用再进行身体锻炼了,体育活动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立竿见影的实惠,这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缺乏体育技能与指导

由于现实的情况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农民得不到具体的健身指导。在调查中了解到:47.4%的农村地区附近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站、活动点,43.9%的村镇建设了一些简单的活动场所,只有8.7%的村镇(大部分临近市区)设立的简单的活动场所。即使某些地区设有群众体育文化站、活动点,却很少开展活动已成为了一种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的摆设。还有些地方的体育文化活动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已名存实亡。所谓的组织、管理、指导人员大部分是“一人兼数职”,由本部门的行政人员担任,专门的体育人才很少。农村体育骨干少,起不到带头作用。农民体育技能匮乏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法保证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更为高级的心理需求。改变农村体育的现状促进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经济是关键。建议各地方政府在党中央“三农”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资料丰富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才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

2.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扩大体育的影响力

要想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目前农村医疗保障还不健全,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实中,青壮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关注,缺乏身体锻炼,这对日后身体的健康不利。研究表明,社会体育消费增加,医疗卫生消费就会减少,这说明体育具有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的功能。因此,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益处,引导农民积极锻炼,让体育活动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3.增加资金投入,树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意识先于行动”,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缺乏场地、设施是导致农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地区健身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加快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体育投入不足,降低了体育的影响力和农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根据《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应当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鉴于目前农村薄弱的体育现状,政府应重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加大体育的投入。乡镇配备体育专职人员,积极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合理规划农村体育场地。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投资!赞助等形式支持发展体育事业,可以将体育公益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体育事业当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个人和社会捐助办体育的方式。力争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一村一个体育场地,一个篮球场的目标,让亿万农民享受全民健身的实惠。

4.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

因时制宜,闲暇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好时机。根据农村劳动的现实状况,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举办围棋、象棋等益智类项目,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里,外出农民大多回家团聚,借此机会开展体育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扭秧歌、踩高跷、跳绳、拔河等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力。号召农民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因人而异,指导他们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多喜欢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项目,青年人喜欢运动量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妇女和儿童多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增强体育健身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不同性别、年龄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符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爱好项目,有的酷爱篮球,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武术,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因地制宜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5.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为农村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更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推动。目前,全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的这种状况,关键是建设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和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得到发展,可以学校为中介,让学生带动家长,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逐步推动农村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朱建民.河南省农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

[3]曹 奔.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田翠琴,齐 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卢元振.体育社会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宁亮生,曾庆红.江西省农民健康状况调查与发展思路构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1):35-39;

我国农村现状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现状

一、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者因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已发货的经济收益,物质上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主题是国家和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执行,受益人是劳动者,主要满足的是实现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收入保障的功能。

二、建设农村养老保险的意义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侧重于养老的经济保障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养老风险,尽管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还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广大农民,但是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社会稳定。据有关数据显示,从社会保障支出来看,全国8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5%,且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村人口15元,城市居民455,元,相差30倍,而覆盖面积,城市已达到90%,农村只有4%,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有助于缩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经济压力,调节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1世纪,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高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国民寿命平均大大延长,且在解放后三十年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现在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现在的社会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农村总人口的10%,据资料统计,农村每8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到了2050年,每两个半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且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在我们所面对的老龄化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未来的养老问题做投资,提供解决策略。

(三)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过去农民的主张是“养儿防老”或者是依靠土地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可以弱化和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配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

(四)促进农民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为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民的心理预期,激发了潜在的购买力。

因此在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义重大,我国要实现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开展养老保险工作,是实现农民小康的重要一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成真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题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随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后,国家更是重视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状况的最基本原因。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1952 年 到 1990 年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万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高达 250 亿元。可见我国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积累的“有形”付出是多么的巨大,但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我国财政投入长期以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等社会 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是高付出,一方面是低投入,这中间的“隐形”贡献更为巨大。

2、立法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法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缺失立法的滞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

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目前,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也只有 1992 年 1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施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而且国家也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作出调整,使得一系列不良后果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与时俱进的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并使其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法律保护。

四、总结

伴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加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举足轻重。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我国农村现状篇6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贷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有资金需求时,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并约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三农生活、生产、经营、周转、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信贷资金。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信贷补贴理论一直在农村信贷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农户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主要客户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主张主要有:第一,发展农村信贷的前提是保持稳定的经济形势。第二,保持并好控制利率的波动。第三,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第四,合理使用担保、保险及互助合作等形式来改善信贷。第五,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二、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

我国建立的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农商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组织为补充的农村信贷组织体系。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村信贷需求量大,银行信贷约束条件多。我国农村正规借款需求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农户信贷满足率却并不高。第二,对农村家庭信贷的认识较少。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对相关信贷政策缺乏理解,我国农村居民向正规银行借贷的意识较差,习惯通过自己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而不敢向银行伸手。第三,农村信贷的方向存在着偏离?r户、农业的问题。我国农村信贷还是主要用于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给了非农户口。农户贷款的渠道不断改善,而农业贷款不断后退。

2.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主体功能弱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主要吸收存款,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少之又少。第二,农村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国农信社的体制障碍不仅仅在于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其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三,非正规信贷活动隐含较大风险,农村信贷中存在很多的居民间的借贷活动,非正规信贷现象较多。

三、我国农村信贷现状的问题分析

1.二元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归根于二元经济。农业金融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农村信贷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也局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自身特性的制约

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的供给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如此。

3.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第一,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户觉得贷款的主要障碍在于手续繁琐。而金融机构又纷纷转型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到城市。第二,担保与抵押制度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主要制度障碍。首先商业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抵押物、信用担保等农户难以提供。其次,农村也缺少其他可提供第三方担保的途径。再者,一些信贷员使申请贷款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农户反映“不走后门贷不到款”。第三,利率管制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大多数农户生产性贷款需求往往金额小、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即使农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各种苛刻条件,商业银行发放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却要付出比工商业贷款更高的管理成本,同时利率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贷的对策

美国农村信贷的需求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农业、农村住房、消费、农村小企业和农村社区发展。美国农村的信贷来源和金融市场支持包括零售贷款人、二级市场和信用增级项目。在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相关好的做法,完善农村信贷。

我国农村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新闻传播;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01-02

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政党的力量,更需要农村新闻媒介发挥舆论宣传、信息沟通、媒介帮扶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新闻的传播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给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目前农村新闻传播存在着农村新闻资源开发疲沓、农村新闻传播事业滞后,大量农村新闻报道不适应农村社会需要,以致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及农村系统内部之间的信息流通。要改变农村新闻传播现状,必须强化农村新闻传播功能,创新农村新闻传播功能。

一、农村新闻的传播现状

1 政府、新闻界对于农村新闻事业的投入不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的比重还相当大,农村的发展进步,在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分量。而目前我国现有期刊9000余处,农业期刊仅187种;报纸2000余家,以农民为主要读者的报纸不过数十家;电视频道上千家,针对三农的栏目只有1%。城乡网民差异更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4.8%,而城市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0.6%。即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媒体在县级以下的基层设立过记者站或者专门的新闻联络处,也没有哪一个政府专项拨款用于扶助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而农村人口众多,相对可享受的信息传媒却很少,这悬殊的数据对比显示,当前农民在传媒过程中正在被有意无意地遗忘,越来越处于边缘化地位。

2 农村新闻报道匮乏

就当前农村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和报纸订阅的现状来看,报纸的订阅几乎为零,报纸版面鲜见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的文章。即使有那么一两篇关于农村的新闻,也只是对国家出台的一些农村政策的简单解读,甚至是机械性地刊登。诚然,一些党报、机关报对于农村的相关报道是不少,但大都局限于一些宣传性的政策报道或者是树立典型的引导性报道,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单纯地履行了报纸的反映功能和宣传功能,而真正起到建设性作用的报道则很少。因此,电视也就自然成为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有线电视普及率低,数字电视与农村的距离遥远;节目制作在整体上有城市化倾向,适合农民的节目匮乏;对农村的视听率调查难度大,并且难以由样本推及总体;很多县级电视台基本上是“广告立台”。

3 墙头语普及政策,电话沟通外界

墙头标语在农村的新闻宣传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国家的农耕政策就是通过墙头标语逐渐被认知和接纳。这种墙头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而且字体巨大使人一目了然。此外,墙头标语形式多样,有的单纯宣扬国策,如“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私自占有耕地违法”等;有的警戒生产安全规定是不准拉扯电线,不准私藏火药;还有的破除封建迷信。修房、打井、医药和医疗器械广告也登上墙头,向人们传递一些或有所需的信息。对于新鲜事物抱有疑虑态度的,往往通过电话咨询,虽然有些详而不实,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快捷的手段,而且这种快捷使他们沾沾自喜,从而更加关注所传播的内容。

4 农村政策报道表面化,视角单一

当前大多数媒体在进行农村政策报道时,往往没有对政策文件精神、农村现实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采写,浮在上面,被动应付或满足于参加会议、听报告、做表面文章,仅止于单纯的“传声筒”、“布告牌”式的作用,缺乏贴近农村实际、农民生活的深入扎实的政策报道。纵观近年来涉农政策报道,从权威导向视角,站在党和政府统揽全局的高度,宏观地宣导农村政策的报道相对较多,从问题导向角度反应农村政策看点、漏洞或表达、解答农村政策疑惑的报道相对较少;从内容视角上说,把注意力集中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上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对农民实际生活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从纵向比较视角,反映乡村变革与新貌的“纵观式”报道相对过多,而从横向视角,尤其是从城乡横向对比视角关注、反思和分析农村现实问题或社会问题的报道相对较少。

5 县级媒体舆论监督乏力

县级媒体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县城范围内部门之间、乡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密切,怕担风险、怕出乱子,让舆论监督名存实亡。此外,不少领导头脑中存有误区,认为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多此一举,只会给本地形象“抹黑”。批评报道成了挑“刺”报道的代名词,他们不欢迎、不支持,把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全否定了。

二、农村新闻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政府、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仍然都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整个农村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农村居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面相对较窄。此外,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使得农村的社会受教育面相对狭小,农民的文化水平过低,这必然限制了读者群和群众观。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媒体除了政府拨款投资外,广告收入越来越成为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农村的广告需求少,广告市场狭小,这些都影响着媒体在农村的投资欲望。

2 受经济效益的影响,传媒逐步转向城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媒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全额拨款的单纯的事业性机构,它同时具有企业经营性质,它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兼顾经济效益。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由于农村新闻报道并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在市场运营中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说干脆没有经济效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传媒在栏目和版面操作与经营上走向市场化。传媒主体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提高经济收入,新闻传媒把视角和版面逐步转移到相对比农村消费高的城市。

3 没有眼前利益的推动,农民缺乏动力

尽管有些事情被新闻宣传的前景广阔,但缺乏真实的眼前利益,农民们也会无动于衷。他们关心的是切实可捉摸的实利。那些花哨的宣传让他们觉得太遥远太不可捉摸。农民也有自己的“野心”,但需要一点点“利益”来推动,这“利益”就是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的生活质量和进一步提高,即新闻要在农村发展,关键是新闻要负担起推动农村发展的责任。

三、促进农村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媒体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农村新闻意识

城市新闻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众多的媒体热点、名人、巨星、绯闻事件,把城市新闻效应推到了极致,城市新闻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应摈弃旧有的单一的城市新闻观念,树立正确的农村新闻意识,重新认识重视农村的新闻市场。媒体应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新闻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加速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担负起自己的新农村建设、农村新闻事业发展中应尽的职责,而不能仅仅把经济效益排在首位,单纯以经济效益的好坏来取舍新闻传播的重点。

2 政府和新闻界应加大对农村新闻事业发展的投人和扶助力度

我国农村现状篇8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以正轨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但是由于现今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突出,使得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和固有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提出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国家开始有步骤的逐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1.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3.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4.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二)民间金融形式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2.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

    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 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

    (二)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撤离加剧

    农村政府指导下的政策银行,众多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邮政储蓄等等机构更多的成为名义上支持农村建设的机构,这些机构更多的将农村资金流向上级城市,正式的金融机构实质上并未履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责任。除此之外,大量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撤离,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达到4万个。农村金融机构中有限资金的外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离给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四)农村贷款利率偏高,利息负担较重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五)非正规性金融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

    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只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七)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八)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 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

    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三) 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五)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四、总结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贞,肖庆业.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老区建设,2008:19-20.

    [2]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当代经济,2009.2:86-87.

上一篇:辽宁高考作文范文 下一篇:保密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