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3 21:40:46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础课; 职业素养; 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50-04

职业素养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主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体现出来。职业素养是对从事相关职业人员的职业要求,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不同,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对象的特定性特征。就教师职业而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业的根本的、普遍要求,但是,由于教授对象的不同、讲授专业内容的不同,所以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

1.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从课程设置的社会需要方面看,社会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的责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从8]5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在教育教学旨归上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要求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特殊的职业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其历史使命。

2.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艰巨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做人”的知识、理论和价值的课程,涉及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问题,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够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不能够“以理服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有的学生即使在学校这样相对单纯的环境中能够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可一旦走上社会遇到种种问题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困惑、迷茫甚至发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彻底颠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大打折扣。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须要运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在逻辑上站得住脚,这样才会极大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特殊的职业素养,将很难从根本上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

二、“基础”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共同的培养使命,但教学内容存在着差别,与“原理”、“概论”、“纲要”三门课程相比,“基础”课主要着眼于个体人生的发展问题,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课程,因此,“基础”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的职业素养。

1.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责任感和角色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意识主要体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

(1)坚定的政治立场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无论是从课程指导思想看,还是从课程设置目标以及课程教育内容看,“社会主义”四个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就“基础”课而言,其政治性主要是通过教材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的人员来决定。”[2]因此,职业使命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鲜明的责任意识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由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结合起来、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立场,完成党、国家、民族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基础”课教师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且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因此,“基础”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共振”,把握现实人生,创造幸福生活。

2.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关怀品质

职业品质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方面。就教育职业来说,教师的道德人格本身就是教育“合力”中的教育因素之一,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应该具备以下职业品质:

(1)高尚的人格力量 “基础”课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共同属性是价值教育。“基础”课作为一门传授价值知识的课程,是一个学习知识、认同观念、模仿行为、内化信念的过程,因此“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解惑”,教师本人的言行和人格也因此成为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是一种权威,在某种意义上,他能够被学生认可就在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在于他对待自己事业和信仰的态度。”[5]如果“基础”课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扭曲的颠倒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那么,他不但不可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影响,相反却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资格问题,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

(2)真切的关怀品质 “关怀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特点。一个人进入了教师职业,首先就是进入了一种关怀关系。关怀先于、重于做事与技能,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6]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包含不同方面,如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关怀、精神需要的关怀等。“基础”课侧重于人生价值教育,其着眼点在于个体的人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个体性和现实性成为“基础”课的特点之一。“一人一个世界”,特别是涉及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爱情等与个体联系紧密的人生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现实个体面对的具体问题,因此,“基础”课教师尽管在课堂讲授的知识、观点具有普遍性,但在面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特殊性,虽然“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必须将其作为“这个”学生而非“这些”学生的问题来对待,这是教师关怀品质的基本内涵。

3.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职业技能是从业人员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技术和能力。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除了掌握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之外,还需要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媒介素养。

(1)“基础”课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罗国杰先生将“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概括为两点:“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认为“它旨在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7]“基础”课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运用其他三门课所提供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的。因此,讲授“基础”课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其他三门课所涉及的知识,如中国近代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等。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几门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才能够在“基础”课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前后一致,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对“基础”课教师而言,要特别具备伦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涉及的道德教育内容最为广泛,涉及到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等伦理学基本理论以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等内容。如果“基础”课教师对伦理学知识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讲授道德知识时极易将道德教育看成是一个孤立的教育要求,忽视道德教育的历史性和继承性,割裂道德的民族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保证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此外,“基础”课还承担着法制教育的任务,因此,任课教师还应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大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知识以及一些法律热点理论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法律信仰。

第三,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当今时代,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沉渣泛起,而随着传媒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思潮的机会和条件大大增多,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极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些社会思潮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甚至闻所未闻,将不能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解惑”,也必然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批判甚至证伪,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然受到影响。

(2)良好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面对媒体提供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受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正确判断、理性对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能够没有判断是非、鉴别真伪的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恰当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利于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和主义的文化、思想的渗透,搭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基础”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

1.通过制定政策文件引导“基础”课教师明确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素养从根本上说是职业态度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态度关涉到是否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资格问题。“基础”课教师如果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就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的出台,为提高“基础”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政策保障。《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了说明,通过“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为“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保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优化“基础”课教师队伍,保障高质量的师资水平。“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则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政策保障,为“基础”课教师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做出了政策约束。

2.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引导“基础”课教师加强道德修养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8]教育者的人格是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所传之“道”如果要为学生所认同并效仿,除了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理论说服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其自身的工作态度、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以自身的道德人格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如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真诚热情、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坚定的信念、乐观豁达、举止得体、和蔼可亲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因子。“基础”课教师面对的大学新生由于对新生活充满好奇,所以参与热情比较高,而“基础”课教师也较易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使自己的职业情感得到升华。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引导“基础”课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于律己、真诚待人,正确看待利益得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在与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3.通过培训和研修等途径帮助“基础”课教师提升职业技能

在这个讯息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潮、观点、现象的机会已经今非昔比,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各种干扰,当然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并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这些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各级部门应该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帮助“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基础”课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手段运用技术,通过观摩教学、教学比赛等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从多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通过合理的考评体系和表彰制度激励“基础”课教师提升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脱离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来考察和判断。“基础”课教师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中的其他任课教师一样,都是现实的、真实的个体,都有着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精力较其他侧重于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教师更多。“基础”课教师处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力赛”的第一棒,面对的是“身份意识”强烈但“角色意识”薄弱的大一新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友谊、爱情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现实的、个性的问题,所以,“基础”课教师在课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比课堂教学时间还要多。因此,对于“基础”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评不应是简单的教学工作量或刚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建立多元的考评体系,如通过学生评教考察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赞誉度等,并且将这些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且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教师主动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

[2] 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5] 王贵贤,田毅松.“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77-79.

[6] 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6.

[7] 全面了解、切实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访、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教材编写组专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16-27.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考前复习;教学策略

虽然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学生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高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也要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为学生顺利通过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复习是内容整体化、知识系统化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复习课为学生建构整体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集中系统的讲解训练,学生通过复习课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查缺补漏,是学生应对考试的关键。高效的复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政治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从教学内容来说,基础知识是其他延伸拓展知识的基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授,保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同时,就现阶段的升学考试来说,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考前复习策略时,要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延伸应用能力。这种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复习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复习政治知识时有明确的目标,使得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得到合理的分配。学生熟练掌握政治基础知识是复习最基本的目标,基础知识的应用还有很多变体,这些演变与拓展才是考试普遍存在的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正确读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题目表象下发现其考查的重点,将题目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到答题的方向与思路。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最终都离不开政治教材与政治的基本内容,因此,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决定学生政治考试成绩的根本,需要学生在进行政治复习时给予充分的重视。

考前复习是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系统的学习,是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不同于政治新课的分节学习、分章记忆,复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政治考试的考点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这种整合能力是复习课程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组织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政治体系,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对政治考点有清晰的认识。清晰的政治知识网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散单一的政治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在整体的政治框架的背景下,学生对于政治概念与原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更能将相关、相似的政治内容集中起来,便于记忆与运用。政治考试题目往往是内容的整合杂糅,需要学生在分析题目时找到不同角度的知识对应点,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材料结合起来,这才是教师为学生构建政治知识框架的价值所在。

二、在政治复习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相比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优势,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考前复习的关键方式。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抽象难懂的政治概念与原理,尤其是哲学方面,是学生复习政治内容的难点的所在,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考前复习时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政治复习的效果。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线条与图标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清晰地表现政治概念,更能将其中的关系展现得清晰直观,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概念与原理关系。例如在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辩证唯物主义所包含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用树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整体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学生的政治知识记忆效率,更能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政治概念关系,使学生在答题时不至于混淆概念或者范围,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思维导图由于文字简练,需要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抓住政治内容的关键字词,这种简练直观的笔记形式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记忆形式。比起大段的笔记内容,这种清晰直观简练的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记住关键主要的政治知识,应对政治考试。这种简洁的笔记形式还能够减轻学生的政治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知识的记忆效率。

三、重视政治答题技巧的训练

高中政治考试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在试卷中,反映在成绩上,无论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也只能在试题上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政治考前复习时,要重视学生政治答题技巧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够熟练记忆教材中的内容,但政治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找不到政治的踩分点,无法将记忆的政治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答题实践相脱离,由此可见,好的成绩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技巧进行讲解和训练,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应于学生的应试技巧,这在学生应试时是非常关键的。考前复习不仅包括对教材知识的重新梳理与记忆,更重要的是对过去错题进行有效地反思与总结。

考前复习虽然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但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讲解。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答题技巧时,可以借助典型的政治例题进行,通过例题向学生讲授读材料、分析材料的重要性,要对材料的政治关键词与足够的敏感度,从冗长的材料中找到政治内容的答题点,并将自己的政治储备库记忆的内容与材料相对应,在剖析材料的同时进行政治理论的论述,这是政治主观题最重要的答题技巧,需要学生在不断练习中自主掌握这种答题技能。同时,政治考前复习少不了学生的习题训练,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政治练习题时要注意与时俱进,从社会的时政热点出发,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做题效果。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高考 政治复习 方法

一、钻研《高考说明》和《课程标准》,确定复习教学目标

高三政治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根据《高考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备高考。

通过这个阶段的复习,要使学生能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的知识点,以及对它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得到提高,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认真钻研《高考说明》,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全面复习教材知识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要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这些年文综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教育和引导学生本着谦虚谨慎的精神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宁可多花时间,也要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扎实。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1.要“准”,是指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准确,不能“大概”“差不多”,必须对相似、相关、错误的概念、观点等进行比较和辨析。另外,政治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考生及时更新知识,保证准确性。在近年的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主观试题的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炼,基本源于教材,充分显示出试题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学习什么,准备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尤为重要。

2.要“全”,是指凡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都要阅读、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与考生都不能随意增删知识点,“增”会给学生添负担,“删”则可能会造成高考中的丢分。

三、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复习经济常识时要及时辐射到哲学常识知识和政治常识知识,做到既深入知识,又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并要擅于运用有关理论知识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认真对待政治复习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基础知识复习课上,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步骤:

1.回顾知识,发给学生教学案,要学生根据教学案,对复习内容系统地阅读自学一遍。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清易错、易混点,并联系热点事例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思考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深刻印象。

4.回顾课本,要求学生对复习内容精确掌握,指导学生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

5.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讲评,使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再现和巩固。

6.拓展提升,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即党、国家、政府、公民的大事出试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教师适时地点拨提高能力。

在“热点专题课”上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要“去粗取精”,精选并把握热点,指导学生既会用课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又会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2.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复习和“热点专题课”复习的关系,“热点专题课”复习不能过早。

3.要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热点专题要形成系列,形成书面文字,老师要围绕主线适当点拨、精讲多练,围绕热点主线设置背景材料,组织各种题型,对同一热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多种题型进行分析。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4

论文关键词:考研;真题;思想政治;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全国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持续增加。作为统考科目,政治考研成绩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政治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考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作为教师,既不能简单迎合学生的要求,把思想政治课变成“考研辅导班”,也不能忽视学生对考研的需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考研真题,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研真题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探索思想政治课学习和教学规律,以此作为教学和改革的依据,帮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达到备战考研的目的,从而为其深造和就业打下基础,真正发挥研究生政治入学考试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一、考研政治真题的特点

1.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

考研政治真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把握。历年考研政治真题在不断地重复、体现这个特点,尤其是在单项选择题中体现最明显。无论在哲学部分,还是思想概论部分,题干往往是历史故事、名人名言或经典著作,材料较长,但题肢设置明显指向基础知识。此类题集知识性、灵活性于一身,逢考必有,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从而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总之,基础知识是学科的“砖瓦”,有了它,才能建设知识大厦;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都是流沙上建设高楼大厦。笔者反对政治课学习中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但是基础知识必须“记死”。

2.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反映在考研真题中,近几年特别是当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不仅直接出现在时事政治题中,还在选择题题干中、材料分析题的材料中,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出现。以2012真题为例:第35题中,结合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结合此次个税法的修改,考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第36题就考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0周年,这在2010年的真题中也得到了体现。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热点问题都及时反映在每年考研真题中。

3.动静结合,稳中求变

在考研内容(知识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考研真题形式每年都有创新。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考试内容不变,材料围绕内容变。例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这一问题。第二种,材料貌似相同,没有变化,但考试内容实际不同。例如:2011年和2012年的材料分析题第34题,材料都与不同人的“失误和错误”有关,但是考查的内容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把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立足点

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掌握的同时,始终以“运用”为中心,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政治考研真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非常广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历史实际,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资料、历史人物等。二是现实实际,主要指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等。三是思想实际,主要指当前存在的思潮、思想倾向和应注意的思想问题。例如: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多选题17题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突出意识的能动性,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2012年真题中,单选题第9题借助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战争的失败考查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第12题通过商法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充分体现了考研政治真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研政治真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日常教学与考研的相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就能把这门课学好。平时的课堂教学与考研相关性也只有17.4%。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灵活性很强,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学好的同时,还要把基础知识学活,能够把平时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融会贯通。为了应付综合性、灵活性、现实性越来越强的入学考试,学生一方面消极应付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另一方面则把目光投向以考试技巧为突破口的各种备考“速成班”,结果便出现了一边冷冷清清,一边热闹非凡的“双课堂”现象。

针对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理论讲解结束后带领学生做相关真题,以达到巩固的目的。题海战术固然错误,但是不通过做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练习题想掌握知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选择一些综合性、鉴别比较性较强的考研真题,分散到相关章节,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先由学生回答,再给出正确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讨论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以考研真题为纽带,整合各门知识

大学思想政治课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共五门课程,是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通常是一个老师主讲一门课,长期不变。讲课时,老师只讲本课程的知识点,对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省略或一带而过。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灵活性强,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相互渗透,综合出题是近年来考研政治真题的趋势。

上述矛盾可以通过考研政治真题解决。

借助考研真题,老师不仅在微观上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原因、意义进行讲解,而且在宏观上对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内在联系都可以进行清晰地讲解,帮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做到:第一,百流归源,把分属于不同章节、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前后左右地联系起来,找出契合点,融会贯通;第二,一题多解,对同一问题,尝试着以全局视角,从不同课程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从容应对这类跨章节跨课程的综合类型考题。

3.以课本为基础,以考研真题为导向,扩展课本知识

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道德、伦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知识。受篇幅所限,教材只能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很多知识无法扩展。学生仅仅学好书本知识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考研。作为老师,即使意识到扩展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性,但向哪些方向扩展,扩展到什么程度则是难以把握的,考研政治真题提供了很好的尺度。考研政治真题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基尼系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知识,既是热点问题又是密切联系课本的重点问题。通过研究考研真题,老师可以发现教材的知识空白,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或者开设专题详细讲解。此外,、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著名文章、讲话,是每年考研真题中常考的知识点。教材根据需要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学生只能“管中窥豹”,无法系统、全面地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对这些文章没有必要全都仔细研读,但是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文章的历史背景、基本要点、重点段落、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等内容。

4.改变考试形式,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当前,在思想政治课考试中存在着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平时考试大部分是基础知识,要求灵活应用的题目不多,学生很少得到锻炼的机会。第二,一张试卷定成绩。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学生多方面素质与潜能的发展,诸如对同一问题的独特见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提高等因素都不能通过考试反映出来。因此,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逃课,考前突击复习,考后万事大吉。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理解型;教育实践型方法论

学科的划分是以知识类型的差异为标准的,而知识类型的差异基于认知客体或认知对象的不同,从康德的批判哲学所导致的学科分类到狄尔泰的对于人文科学逻辑的论证都可以得到说明。比如说自然科学和哲学就是不同的知识类型,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现象探究“物”之理。哲学则着眼于形而上世界追问“道”之理。这种以知识类型为基础的学科的形成和分化,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性的差异要求。而知识类型是以知识论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此,一般说来,任何学科的成立首先需要同时满足两点:其一,一种以特定知识类型而形成的知识论;其二,知识论的达致依赖着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的发现,以及一种与之相适宜的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被设置为一级学科,和其他学科所面临的一样,关于它的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也相应而至。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确实是比较特殊的,有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点:它的知识论并不是由对于特定对象世界的认知而来,而是本来就已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基于这种本已存在的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它也不是严格的教育学,教育学探讨人类教育现象(或者说这构成了教育学的认知对象或领域)的本质、规律和科学方法。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并最终确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展示给人们,更重要的是还要使人们承认并接受它的真理性,这才是学科的最主要和最终的目的。但是一门学科的成立,按照一般规律,也必定要符合“特定知识类型而形成的知识论”和“科学方法论”这基本两点。在学科属性上这似乎有点问题,但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政治教育学科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论和方法论。

以特定知识类型而形成的知识论首先是发现一个具有排他性的专有研究对象或领域。在十九世纪哲学学科陷入合法性危机正是因为原先属于哲学研究范围的“世界”、“灵魂”、“心灵”等问题域,随着科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从哲学母体中分离,而丧失了自身的对象世界。

反过来说,像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正是获得自身专有的对象世界而获得了合法性的基础。如果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着眼于社会现象,思维科学着眼于思维现象,通过把这些现象设定为认知意义上的客体从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分门别类的“认知”,这便是“知识原型”。但是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似乎并不参与这种“对象分割”,在整体的客观“世界”里也确实不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客体”世界,因而也就没有由“客体”世界而来的新的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也首先在于此。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国国情、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系统具有已为历史所证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很显然同其他学科相比。它的社会功能性的要求要大于知识性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不能用非常绝对的学科标准来对待它。不过基本上讲,我们仍可以用传统的学科规律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和形成。

我们可以用解释学上所谓的“文本”世界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论的对象世界。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论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认知型”的知识论,那么,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论称之为“理解型”的知识论,这种“理解型”的知识论又可以分为“解释型”知识论和“扩展型”知识论两种。关键问题是:“理解型”的知识论并不是在于去发现新的知识,而在于对于已包含了完整知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再理解”,就是说,它的对象不是“现象世界”,而是“文本”世界。

“解释型”知识论着眼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本的“解释”。这种经典文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经典作家马克思本人及其继承者(像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所著著作。从解释学看来,这种解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典文本的本来之义;一是经典文本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于经典文本的再解释,即是要通过对于文本的“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的“现象学”式的意义去展现、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本的原初意蕴。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统一性问题本来就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是由三方面造成的:其一,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也确实存在着对于马克思思想经典文本的差异性极大的不同理解,像第二国际的分裂以及其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峙就是明证。其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也有一个所谓的“青年马克思”和“青年马克思之后”的思想转折问题。其三,不同国家的革命实践也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有所取舍。那么我们所谓的“解释性”的知识论目的显然在于把这三者结合起来,通过解释学式的“视域融合”(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当下性术语),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性的知识基础。解释的第二方面是来寻求经典文本的本来之义在现时代的理论意义。经典文本的本来之义是经典文本的当代意义的基础,但是文本的当代意义的重要性要大于文本的本来意义,这是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现时代要求所决定的,如果说文本的本来之义不能佐证现代要求,很显然就对于教育实践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具有多大价值。所以说文本的本来之义必须指向文本的时代之义,理解文本的本来之义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意义,这二者共同构成“解释型”的知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决不是仅仅是去解决“解释型”知识论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专业教育的要求(即着眼于具有政治目的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决定的,这样就必须在“解释型”的知识论走向“扩展型”的知识论。这种“解释型”的知识论基础本身很显然是以后的“扩展型”的知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解释型”的知识论是“扩展型”的知识论的前提,那么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扩展型”的知识论的产生既有理论逻辑的要求,又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而这种在经典传统上的知识和思想意义的扩展才是新时期特定的意识形态教育所真正需要的。在特定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基础应该是“经典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路径。这一思想路径是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革命实践合拍的。也可以说,所谓的“扩展型的知识论”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落实在一个国家的理论反映,在中国就表现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展型的知识论当然是要考虑“解释型”知识论所提供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特征,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克服静止形态的理论的教条性,必须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构成中国时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才能够真正形成。这就要求不断在知识论的“扩展”上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涵,不断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解读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发展中建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这种“理解型”知识论的内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分工也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的思想基础,提供正确的政治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并促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动力。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唯物辩证法、能动反映的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说来包括资本主义论、商品经济论、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论、资本论、剩余价值论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具体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论以及共产主义论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教育方法论、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很显然它们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于经典文本的再解释以及再扩展始终处于进行时之中,因此这种理解型的知识论基础也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知识论的构建,和一般的学科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目标更强调知识的“传播性”功能。这样,怎样传播或者说采取何种方法来实现这种知识论的传播就凸现出更大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解型知识论相似,它的学科的方法论也不是“认知型”的认识论,而是教育实践型的方法论。此种方法论的目的并不要去找到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在于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使人们明白并接受马克恩主义理论真理性,并形成社会实践动力的目的。

有两种教育实践型方法,其一是灌输式的,其一是理性式的学理分析型。不可否认,就意识形态教育而言,一定程度的灌输和劝导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目的就是要让人接受之。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时代特征已使得单纯的灌输既不合理又不合时宜。既然是大学的学科,从大学教育的规律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实效性,也就是理论思维的培育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内心的心悦诚服,最终落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上。但这是一个靠事实去论证的过程,不是仅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强制力就可以达到的。只有在理论上得到论证和支撑,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理直才会气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能真正达到实效性所要求的“信”而“从”之。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构建“理性式的学理分析型”方法论的关键。

首先,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就是我们先前所论述的“理解型”的知识论,它是人类历史上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也是经过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实践的检验的,包含了充分的真理性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不断自觉地改造和调整自身,在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上严格按照学科要求完善自身,并且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理”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只是有“理”是不够的,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把道理讲出来。一般学科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学理分析来实现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教育就不讲理了呢?既然现代大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课程只要是在大学里设置,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这可不是填鸭式的单纯灌输或扳起面孔训人就可以达到的。正如马克思本人精辟指出:“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发见的道理说服,更甚于被别人精神所想到的道理所服。”像一般学科一样强调讲理,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才能使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有可能生发成社会实践的动力。问题的关键正在于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般学科的要求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尽管它不可否认地有自己的学科特性,但是学科特性不能完全超越一般的学科属性的客观要求。在现实层面,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有政治性的支持,但是在现代社会,受众也有在心理上选择、甄别的权利,这是无法剥夺的。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中国异质性社会的初步形成,这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不相同,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仅仅靠灌输,不但教育的实效性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有可能是适得其反。

最后,作为教育实践型的方法论,如何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性的讲理型”的教育方法论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问题意识贯穿全体。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既要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又要不断地和中国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即现时代的现实问题,体现问题从生发到阐释到解决再到问题再生发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蕴涵无限地充实,其理论的触角无限地伸张,其思维的深度无限地扩展,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其次,要做到史论结合。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注意在人类文化的“面”、西方文化的“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点”之间上下穿插、融会贯通,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必然性和真理性,以及划时代、革命性的意义。最后,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还要看到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如果把意识形态功能即政治性无限扩大,就会丧失其学科独立性。其实每一种理论都是有一定的的意识形态指向的,也都包含着对于世界实行思想改造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同样熔铸着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的政治诉求、道德情操,这是不容抹煞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不能只是专注于思想性和人文性,否则,就不是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维护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和人文性维度的马克思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只有这样,一门学科的理性主义特征才能体现出来,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方法论的建构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其有可能真正地作为一门学科被对待,才有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动力,才有更大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思与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法性问题才经得起推敲。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一门大学必修课程。该课程是针对大一新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有效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1]。课程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和各类活动当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关注热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理论水平有限、阅历单一、教学经验缺乏等不足,只有真正认识到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开展“基础课”教学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下的协同育人效果。

一、“基础”课的实践特性与辅导员从事教学的政策依据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特性

“基础”课以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围?@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两条主线,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种种困惑给予科学的、富有说服力的回答。它的实践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的实践特性。“基础课”整个教材内容体系体现了实践特性,一到五章的内容分别为“大学生活” “理想信念” “中国精神” “人生价值“”“道德传承与道德实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六到八章分别为“宪法法律和法治体系” “法治理念与法律权威”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整个教材的内容涉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理想信念、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友谊与爱情、学习与择业、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等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学方法的实践特性。由于课程内容的实践特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特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尽量少,更多地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观看视频、辩论、演讲、法庭观摩等方法,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践和思考当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三是教学目的的实践特性。“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就是针对大一新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形成期,刚走入大学的他们,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充满着向往,也存在种种困惑,“基础课“要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理想信念,了解道德现状、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回答他们关注的各种现实问题,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基础课”无论是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上进行比较,相对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政策依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令)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学生宿舍、学生活动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了解青年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征和关注热点,能够了解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及时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例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恋爱观、就业观教育等,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对于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比较了解,因此,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有着比较明显的经验优势。

二、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优势

(一)思想政治素质可靠,能够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到入脑、入心,真学真用,这样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选配标准第一条就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因此,各高校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都把政治过硬作为首要标准,比如必须是中共党员或者中共预备党员,本科院校基本上要求辅导员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甚至要求辅导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必须要有学生干部经历,还有规定相关专业背景的优先,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些政治要求和专业要求都使得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努力把当代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在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上,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警惕性,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2]。

(二)从事一线学生工作,能够突显“基础课”的实践特性

“基础课”的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更需要依靠实践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就包括播放影音文件、演讲比赛、辩论赛、课堂讨论、讲课、征文、爱国歌曲演唱等形式,课外教学实践包括日常的微信、微博、QQ群、考察实践基地、调研采访等等。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之一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团委、学工的常规活动,班级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辅导员是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自己人”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迷茫困惑。

“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3],所以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辅导员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讨论话题、播放视频、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够选取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或事例,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例如在“理想信念”章节的教学环节,辅导员能够轻松举出近年优秀毕业生的案例,详细介绍在大学四年里,他们在学习、参加活动等方面是如何取得成绩的,如何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通过司法考试,如何成功考取名校研究生。从这样的角度去讲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时,就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如果授课教师介绍的是很久远的事例或者关联度不大的事例,学生就会感觉时过境迁或者离自己较远而不感兴趣。

(三)了解学生身心特点,能够保证“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90后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特征,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心里受挫能力较差等。辅导员由于日常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凭借这些工作优势,辅导员可以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和特点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特长,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如艺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爱国主义这一章时就可以采取“爱国歌曲大合唱”的形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擅长辩论和演讲,就可以在适当的章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基本上采用学生分组准备PPT的形式,让学生们自己上讲台讲解,根据搜集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采取座谈交流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相对科研与教学压力繁重的专任教师而言,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更为了解,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配合,保证“基础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o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社会经验、教学经验不足,流动性较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高校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辅导员基本上是从毕业研究生中选聘,年龄大概在25-27岁之间,总体上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战斗队伍,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易于开展工作,与学生形成“自己人”效应,但是,年纪轻,社会阅历浅,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出过校门,自小到大由学校到学校,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各方面社会经验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许多辅导员并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严格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使辅导员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此外,辅导员队伍还存在流动性大的缺点,尽管各级部门都表示要把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稳定队伍,但是让这个岗位能够留住人才,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由于种种配套机制尚未完善或者上级用人需要,许多辅导员从事几年学生工作以后,转岗到其他机关岗位或者攻读博士学位等,流动性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学生事务繁杂等原因,辅导员在教学岗位上存在不能全身心投入、马虎了事的情况,部分人员不能够专心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知识视野有待拓展

“基础课”的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管理、法律等,辅导员作为“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辅导员多是硕士毕业,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平时又忙于学生事务,这就给“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例如在教授“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要求授课者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讲授关于法律章节时又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时,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较为完整的理解;同时还要能回答和敢于回答不同的声音和学生的疑问等等,因此,某种程度上,“基础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多面手和理论专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是辅导员承担“基础课”教学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四、提升辅导员从事基础课教学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辅导员作为“基础”课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宣讲者,因此,首先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辅导员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原原本本地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理解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由来,才能从根本上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从而拨开各种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的迷雾,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把握大局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身魅力

“基础”课是一门对任课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课程,首先,它的课程内容涉及思想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透;其次,“基础课”不单是一门课,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授课的知识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讲授“基础课”的教师必须广泛地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进行通识教育,要自觉学习哲学、国际关系、政治学、法学的知识,以备课为导向,及时拓展知识视野,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加大知识量和信息量,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基础课”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运行新媒体的能力

课堂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电影、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授课,因此,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够提高课堂吸引力,作为90后的大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和利用新媒介技术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感官效应,因此,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要加大课件制作的技术含量。辅导员要学习课件制作、网络视频、图片播放等技术,让自己的课件能够丰富多彩,吸引眼球,集知识性与技术性于一体,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加强与专任教师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o导员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和教学经验方面相对欠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大部分教师都有高学历、高职称,部分院校已经推行了辅导员兼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的模式,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师生情感关系疏远、教学院系之间和专兼职教师之间互动不足、合作缺失等现实问题。因此,作为辅导员,要经常到专任教师课堂上听课,学习教学经验,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要虚心向专任教师请教,相互取长补短。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Www.lw881.com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 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四)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体验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在发展学生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而巧妙的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思维之中,以“置疑——研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导人,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选题,怎么样收集、整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写出研究性的小论文。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进行成果展示。对于争论性的内容组织辩论,在争辩中明理,培养能力,辩中出新,获得创新成果。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8

前言:高考复习阶段通常为8-12个月,虽然看似在高中生涯占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由于科目较多,复习时间则显得异常紧凑。由于不同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知识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考复习的所有学科,则需要制定具体复习策略。基于此,将政治学科作为研究重点,探索复习策略,优化复习环境。

一、注重政治考试大纲

在高考之前,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解需要明确知识点,对整个政治体系的结构以及脉络具体划分与理清,进而能够在高考中超常发挥。政治学科的开展,涉及到的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但无论基于哪一个主体自身而言,都需要正确理解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进而清晰的掌握政治学科不同知识要点及内涵,明确知识要点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政治学科大纲是高考政治出题的关键,同时也是参照基础。明确政治大纲,则等于明确高考出题所涵盖的基本知识点。因此,注重政治考试大纲,是政治学科高考复习策略的基础。但这一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具有明确要求[1]。

第一,教师方面。开展政治学科复习,应该凭借教师自身掌握与具备的资源状况,总结不同年份政治学科高考试题,探索出题规则,进而为高考考生在复习阶段,将政治大纲进行明确划分。

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对于政治学科大纲的具体确定,需要充分明确与掌握教师的教学重点,在具体划分之后,总结学科大纲。缩短复习的时间,确定学习重点,进而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是高考学科复习策略的基础,健全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得学生高考复习事半功倍。

首先,政治学科的开展通常集中在对政治理论内容的诠释,在政治理论复习时,需要强化基础的知识概念,学生增强对理论框架的记忆能力。对不同章节的知识重点进行明确,做到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当然,传统的教学观念致使现代学生学习思想已经能够初步养成,仅仅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对内在的含义以及理论框架缺乏记忆。在复习阶段,则需要重点对理论框架的记忆,最终形成良好的记忆体系。

其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基于阅读基础之上的复习,对复习效果的增强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考复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开展复习应该多遍的阅读教材,提高阅读教材的速度。只有全面掌握教材当中的内容,形成固定的记忆模式,利于高考中的快速答题,节省思考与解题时间。

最后,站在宏观视角之下,将政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确保知识体系网络化发展,进而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答题的正确方向,在答题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思维框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政治学习的灵活多样。

三、合理安排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高考政治复习当中的必要环节,专题复习的开展强调在短时间之内记忆大量的知识要点。基于此,专题复习阶段,不易集中开展,可以在不同层级的复习当中插入。

第一轮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较长,通常集中时间段为五个月左右。在该阶段的总体思路是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以课本为基础教学模块,按部就班开展复习。考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开展复习。该阶段插入专题复习,则按照以下流程开展:①精讲课本,对课本当中难以理解的重点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政治学科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科学的辅以资料进行掌握,实现课程重组;②分段式学习,对政治学科采取分段巩固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一段则对该阶段内容进行巩固,完成检测之后开展下一段专题复习;③讲求循环复习,可在其中穿插对模块检验以及高考专题训练,但需要注重训练重点,避免政治学科主知识结构受到影响;④完成第一轮复习之后,对复习内容进行测验,测验成功之后开展下一轮复习[2]。

第二轮复习,在该复习阶段,复习时间应该具体控制,保证在一个月之内。这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阶段的延伸,根本目的是为第一轮提供补充。对第一轮复习当中漏掉的环节进行补充,实现重点突破,弥补第一阶段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将专题复习插入其中,将各个巩固学习方法有机整合。

第三轮复习,该复习阶段是前两轮复习的延伸,巩固学生的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准确了解高考大纲,做到重点突破,增强模拟量的次数,实现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构建一个专题复习的体系结构,为高考复习提供良好基础。

四、掌握地区实际情况

政治学科具备时代特性,反应时展现状。基于此,在开展政治学科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地区实际情况是复习策略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注重时事政治的考量,试题倾向于与地区实际状况相结合。因此,学生开展政治学科的复习,需要将地区的时事政治涵盖在复习的重点当中。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近期国内外的时事政治,与政治教材当中的重点知识体系相融合,做到系统性的分析。而学生,可以充分借助媒体、网络等多方面信息获取渠道,了解时事政治新闻,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事件过程以及挖掘内在事件政治核心,进而为解答高考试卷当中的时事政治奠定基础[3]。

上一篇:承包合同法范文 下一篇: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