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2:18

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

关键词:语言学习焦虑;语言学习策略;英语专业研究生;质性研究

一、引言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分项颇多,而近两年来,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开始在整体研究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的论文,大多采用的是以Horwitz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或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诊断表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式,而较少有人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对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补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全面论证语言学习焦虑对学习策略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效果。

二、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的概述

1、语言学习焦虑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焦虑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外语学习焦虑大多产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或相关情境中,通常被语言教育学家作为情境焦虑来单独研究。Horwize(1986)将外语焦虑定义为“由外语学习的独特性所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自我知觉、信念、感觉和行为的独特心理”。

引起语言学习焦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1)个人及人际间因素(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anxieties),包括学习者缺乏自信、害怕负面评价等。(2)口语交际中的因素。这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需要开口说英语的活动容易引起焦虑,如在全班同学面前用英语演讲等;(3)性别因素。有关性别与焦虑程度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的研究者发现女生在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要高于男生(Pappamihiel,2002),但有的研究人员却在支持相反观点;(4)教师因素,如教师对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情绪。(刘洋,2008)

2、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著名语言教育学家Oxford(1990)将语言学习策略描述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

笔者认为Oxford的分类方法是最为简单易懂且较为全面的,因此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是Oxford的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分类方法。Oxford将学习策略分为六大类,其中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为直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为间接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会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信念、情感状态、智力水平、认知风格等个人因素以及情景、社会等环境因素。Ellis(1994)在二语习得模式中就曾提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和众多环境因素决定了其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MacIntyre(1994)提出策略使用的社会心理模式认为焦虑和自信心等因素会使本来有动机使用某一策略的学习者放弃使用此策略,也就是说焦虑对策略使用有负面影响。

三、质性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焦虑是否会对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力图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学习焦虑总体情况;(2)英语专业研究生选择语言学习策略总体情况;(3)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言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策略是否相关?若相关,呈怎样的相关关系?(4)在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焦虑为什么会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为南昌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共17人。这17人的学历背景相似,英语学习经历相似,在选择语言学习策略时有自己的想法,是较为理想的质性研究样本。

3.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观察(Observations)、访谈(Interviews)、实物收集(Documents)等等。本研究将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

3.1访谈法

访谈一般可以分成封闭型、开放型和半开放型。本研究将把三种访谈类型相结合,在访谈初期采用开放型,即鼓励被研究者自己主动表达想法,这样有利于研究者熟悉被访者,了解被访者关心的问题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访谈中期采用半开放型,即提出一些问题逐步引导被被访者提供研究所需的信息,并对前面开放型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追问;最后在后期逐渐转入封闭型,就被访者未回答到但本研究需要掌握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这些问题是由研究者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将对被访者进行录音,并做相关的访谈记录。

3.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参与性观察,即跟随被观察者参与课堂及课后学习活动,并在观察时使用观察表做详细的观察记录。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观察者将观察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反应程度(积极还是被动),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形式及内容,老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回应(如情绪、语言等)等方面,以求总结被研究者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体现出的焦虑感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在课后学习活动中,观察者主要采用随被研究者一起上自习,观察被研究者日常学习习惯等方式,随时记录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情况。

4、研究后期资料整理

在收集到足够资料之后,本研究将尽快对资料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要对资料进行归档、分类、编码、归纳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将尽力寻找“本土概念”,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归类、编码与归档。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将采用画图、列表、写反思笔记、对比整理与部分的关系并建立联系等方法,最终形成真实、可靠、详尽的质性研究报告。

四、结论

一份好的质性研究报告不仅需要对研究过程作详实细致的叙述,对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历程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性研究的质量。质性研究的检测除了信度问题和效度问题,还有推广度问题(可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回报原则、保持关系原则)。本研究将根据质性研究学者设计的标准评估概念及指标体系对此篇质性研究报告进行检测,以求尽可能达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Horwitz,E.K,,Horwitz,M.B.& Cop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

[2]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4]MacIntyre P.D,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strategy us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4(27).

[5]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66-71.

[6]饶耀平,王晓青.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关系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05:18-21.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2

1.1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法

学者赵洪[2]提到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三种: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上述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开展案例调查研究,进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案例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依据案例的来源,案例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种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个案信息有限,不可能包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缺乏对企业所有问题的全面了解,所作决策难免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分析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案例(项目)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教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克服第一种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呈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课题或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分享、讨论、评价。笔者认为第一种传统基于案例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案例或项目的研究全过程,因而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利荣[3]认为“基于项目(课题)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过程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案例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第一种可以作为第二种模式开展的铺垫,先经过基于问题的案例研究学习再过度到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高职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更适应的方式。

2高职教育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1高职教育内在改革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丘莉等指出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急需培养、能力亟待提高。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4]。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知识客体而非学生主体的发展。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启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态度、思维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2.1.2符合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宋良杰[5]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德在1998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基于此,研究者们建议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受国情影响,上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至少是高考成绩较低),他们可以从PBL(基于问的学习)中获取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利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项目导向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也有助于唤醒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外研究性学习通过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和他人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会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案例或项目本身就包含具体实际情境,把理论知识蕴含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情境中,可摆脱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平白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实则融合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及项目任务导向法特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案例教学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说服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6]。案例本身是来源于企业实践或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尤其对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不足的补充。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媒介,案例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研究创造能力,这些素质是学生今后在职场上所应有的创造性素质。

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

3.1教师的自身挑战

案例往往包含着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较完备跨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领导技能驾驭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家饺子馆的物流案例》,虽简短,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主要是涉及需求的波动、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但如果细细挖掘,可以挖掘到配送、供应链、信息技术、营销、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案例中盘活与获取更为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应对角色的变化挑战———从课堂主导者成为课堂指导者,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指导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如何组织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放权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及分析能力的欠缺造成配合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规范教学流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调动启发指导学生等工作难度很大。

3.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素质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素质包括研究性学习认知、知识与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目标、动机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不容乐观。在个性特征方面往往表现为懒惰懈怠、缺乏毅力与自我控制力、认真负责态度,被动消极。不懂得利用学习资源,不讲究学习方法。在以团队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会产生责任推卸、搭便车现象;或产生对成绩无所谓毫无学习动机这种极端现象。因此,如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题。

3.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包括现成教材案例的适用性及研究资源的可得性。教材中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可挖掘性、适用性影响着案例学习。现有一些教材案例时间过早,过于陈旧,无法显示动态发展情况;或者过于浅薄,不典型、针对性不高、可挖掘性不强,这样案例食之无味,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影响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以《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4.1《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物流管理案例分析》是物流专业的一门课堂实训课,是基于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实训课程。换句话说它是以案例作为载体而驱动研究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例,学以致用,最终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增长对行业、企业等实际经营见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处理资料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式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2该门课应具有的特征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开放、互动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自主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起指导启发作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案例或项目,计划题纲,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完成报告、呈现资料,回答、评价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参与自主。通过放权给学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实践性: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案例是来源于实践,学生可获得间接的实践体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究性过程。学生参与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完成项目的设计,并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处理、呈现、分享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原来主要由教师完成改变为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第一、学习空间开放性。打破课堂的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开展项目研究。第二、教材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及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辅助研究,包括图书馆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第三、学习合作主体的开放性。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调研或实践的组织等。第四、教学理念开放性。教师要由主导型向指导、支持、启发的导师转型。学生要开放学习心态,通过自我研究与合作开展学习。第五、答案的开放性。打破教师固设的标准答案模式,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打破条框限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六、评价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统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基于自评与同学的评价,评价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评价客观了解各组的优缺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感觉,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与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4)合作互动性:案例研究法可以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结合,以小组模式为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调在团队互动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互动分享想法、经验,碰撞思考,执行并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学生与自己的互动合作、小组内成员间分工协作、小组之间陈述小组与非陈述小组的互动合作、各小组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和各小组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合作等。

4.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系统要求

高职研究性学习面临着诸多挑战,要让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重要性,通过体验式的研究性学习真正体验到参与、探究、创造、分享、交流、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责任;真正在学习过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而学习的成就感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就得从构造研究性学习平台入手。而这个平台要有健全的组织系统保障,包括观念的保障、角色分工、制度保障、流程保障等四大要素。4.3.1师生观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始前,教师要跟学生讲清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必要性,以及学习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认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任务意识、角色意识与职场意识,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职场角色认真对待任务,热情投入,加强分工协作,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4.3.2案例(项目)研究性学习的分工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团队学习。构建一个学习型的团队要有明确科学的分工才能更好的协作。角色分工包括师生分工,以及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分工。教师所要做的是如何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并给学生在学习态度、内容、方法适时适度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全过程的,包括学生案例或课题的选择指导,案例或课题题纲的指导,内容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的指导,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资料获得的指导,案例问题与答案的指导,启发、鼓励与促进各抒己见。另外基于小组团队的研究性学习要做好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教师对于小组的分工角色应给予指导。指导具体如下:(1)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每班按每组4~5人分组,过少过多都不宜。过少无法保障分工任务的安排,过多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各组随机抽选教材中教师指定的篇章案例或另选相应的课题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执行以教材案例为基础结合各组学生对案例及课题的兴趣可灵活调整。4.3.3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制度保障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执行需要制度支撑。教师授权给学生参与,但不意味着推卸责任,授权如果没有更好地指导与制度的保障,那么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习技能较弱的高职生来讲,研究性学习容易走过场。制度包括各组分工权责制度、课堂组织流程制度、评价考核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才能激励学生认真负责规范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该门课程的考核包含小组案例研究性学习成绩(占50%)、课程案例书面分析成绩(占30%)和学生课堂表现成绩(占20%)三个部分。其中基于小组案例研究性学习成绩是学生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表现结果;课程案例书面分析成绩是案例书面考试的结果,目的是从书面考试考察每个学生对案例的解读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如发言及提问与回答表现等。小组案例研究性学习成绩(占50%)的考核是重中之重,考核指标设计关系到考核的公平。小组案例研究性学习成绩包括小组分与小组成员个人表现分。小组分的考核指标设计应包括:①研究性学习内容针对性、条理性等;②资料分析是否运用到相关的管理理论或模型;③演讲者表述是否口齿清晰,有逻辑,能否调动课堂气氛;④PPT制作是否重点突出、美观、有条理;⑤是否有创新,包括有否独到见解,有没有视频或游戏等其他表现形式。这五项指标通过确定各自的权重最后评价得出。评价主体是所有成员,包括自评、其他成员评价,但考核是基于各成员充分的评价之后由非陈述组组长与教师考核。非陈述组长视上述五个考核指标给定小组分,教师对其进行平均并给予以最终的成绩。小组成员分数是由各陈述组组长基于小组分的基础上视小组成员的表现(态度、配合度、工作量、贡献度、问答积极性)这五个方面加减分。在实践中,能感受到考评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学生认真积极对待学习。4.3.4组织流程保障课堂教学组织流程保障是保障研究性学习课堂环节的有效运作,每个环节旨在确保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面一点作具体介绍。该课程由两种案例教学法结合分两阶段进行,一种是基于给定案例问题的分析,一种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学习。课堂一般做法是第一种案例教学法作为铺垫过度,让学生先适应案例的讨论分析。问题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由教师再挖掘,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另外善于启发学生质问及回答,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分析解决问题,享受到案例分析的意义。第一种学习法可安排两三周,这两三周也是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研究性学习的第一组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在这期间,教师应对第二种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思想观念重建、分组、角色分工、案例或项目的初步确定。同时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包括内容构架确定,资料的查找,所要应用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组织流程主要是针对第二种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讨论交流。流程设计是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平等开放的课堂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平台,构建有序有效的学习型的课堂组织,引发学生的交流学习热情,并同时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课堂组织流程顺序及具体做法安排如下:(1)首先陈述小组组长提交本组成员的个人分数表,并要求各成员汇报自己的分工情况、参与与贡献情况及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个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透明化他们的工作情况,实则也是公开自评工作,有助于防止他们的搭便车行为,并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团队协作能力。认真参与的学生就有内容介绍,相反没有参与的学生就没有体会。(2)其次陈述小组演讲者呈现本组的成果并陈述,非陈述小组成员倾听,非陈述小组组长做好评分准备。通过陈述组演讲者展示及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各小组间的竞争心理,同时小组间的成果也可以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研究性成果,扬长避短的示范。陈述者的演讲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3)提问与回答阶段。非陈述小组有义务通过个人思考或小组成员沟通讨论提出问题,陈述小组回答问题,回答不出,可以由非陈述小组回答。提问环节可以促使非陈述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且激发思考。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3

摘要: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课程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实施及案例陈述等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协助学生完成案例,教学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效果优良。通过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PBL;案例教学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50-03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三大目的是知识结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其中科研和创新是重点,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使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正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Teaching,CBT),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CBT教学法具备明确的针对性、良好的启发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与职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BT教学法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已经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专业基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案例完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问题指导或启发。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从一个真实情境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可发挥其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等综合素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和形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应用。课程内容涉及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热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方法等多种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个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研究生后续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通过将PBL和CBT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教学实践,学生评价认为在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方法及创新思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案例的提出

CBT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提出的案例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案例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对教学案例的范围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将其分组,案例范围约定在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三个领域内的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表征。每组学生可以自选或由教师指定具体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小组都是自选案例,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自选案例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为材料的各类和应用领域非常宽广,可能会出现教师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胜任教学指导,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案例的完成

案例的完成^程,实际上是基于不同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构成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

1.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分析需要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该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引申出后续的问题。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案例中,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往往是设计方案的核心问题,一切方案设计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或者是核心问题的先导问题,通过对该先导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案例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当给予引导与启发。例如,针对“蒙脱性尼龙6”材料的结构分析,可以提出“蒙脱土的结构是怎样的?其在尼龙6中的分散状态如何?能够使用什么测试方法进行表征?”等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材料结构、分散理论及测试方法进行学习,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设计方案。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案例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过多的引导与启发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损害,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引导与启发,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过程,从关键问题的提出、测试方法的选择与相互配合等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文献的阅读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参考文献的核心以及设计方案的有效借鉴,教师在小组讨论中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或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案例设计。例如“某文献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同吗?”“某文献的设计方案合理性如何?”“某文献的设计方案有什么缺点?”等问题,并且在完成测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与文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组讨论需要所有组员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对其他组员的意见提出自已的看法,这就需要所有成员都必须仔细研读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小组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每个组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和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组员的发言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的本科基础比较复杂,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本科专业,其所学基础知识有很大差异,例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有来自于化学类、物理类、化工类以及材料类的本科专业。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因此,案例的完成过程对研究生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重构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对以前未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例如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及表征、高分子材料的半结晶结构及其表征、功能材料的光电基础知识等内容,可以针对研究生的不同背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消化,进而内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

三、案例陈述

案例完成后,需要制作电子讲稿在全班进行陈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讲解,并且将实验结果与方案设计进行对比,讨论实验方案的有效性。陈述后由学生提出问题,陈述人或小组成员回答。陈述的效果与陈述人对案例的熟悉程度、语言表达能力、讲稿的制作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有关。因此,陈述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

四、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具体包括案例论文(教师评价)占30%、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占20%、组内评价(成员互评)占20%、陈述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占30%。通过问卷调查和学校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大锻炼,对自已的综合能力有提升,8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外学习的压力比其他课程大,85%左右的学生愿意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本课程。

五、教学反思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能够掌握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方案设计、独立完成相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参与的小组讨论和陈述答辩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非常接近学科前沿或实际生产,教学效果优良。但是,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用时长与课程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研读文献、讨论方案、修改方案、验操作、结果讨论等,中间还需要教师参与、指导,而实践课程学时比较少,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造成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比较大。如果同时有多门课程实行类似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学习压力大。二是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而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不仅包括实践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基础理论讲授内容,因此,课程所有教学内容不宜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问题引导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案例完成与学习的效率,教师会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但过多的问题引导又会损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少而精”的引导性问题,真正从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艳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22-223.

[2]胡俊开,付P.基于PBL教学法的案例教学新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3-194.

[3]梅虎.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69.

[4]郑华盛.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00-104.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4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任志鸿 主编,2003,南方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5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6

[关键词]信息素质 培养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分类号]G643

信息素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研究生获得较强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以下特征:①对信息的需求和了解的兴趣与愿望更强烈,有坚定的信息信念,学习愿望强;②更善于感受、洞察与把握稍纵即逝的信息;③有高度的信息责任感、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④有一定的关于信息运用的知识基础;⑤掌握运用信息的方法、技术与技巧;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吸收、组织、创新、交流与消费信息;⑦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认识与利用的习惯;⑧具备信息传播、利用与交流的设施、设备等客观条件;⑨处于良性的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中;⑩能创造性地适应与控制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具备创新信息与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做的改进,比如:以教学手段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讲授型模式;以教学方式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讨论学习模式、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国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以教学对象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等。有时需要将几个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施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多种模式各有利弊。

1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设计

ADAI信息素质教学模式是以激发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A、D、A、1分别代表了此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A-对象分析(object analysis)、D-方案设计(schedule design)、A-实践应用(practice and applica-tion)、I-评价与提高(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此教学模式以对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分析为起点,在分析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进而对研究生开展学习与应用,最后对教学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并为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做铺垫。做到了以研究生为中心、以实践促吸收、螺旋上升循环提高、全程辅导。对象分析是准备,方案设计是规划,学习与应用是落实,评价与提高是改进,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提高。

1.1对象分析: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对象分析是指对研究生获取信息的基础知识、必备的技能和观念,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在信息素质方面的兴趣取向和需求等方面作初步的调查分析与测定。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和创新(分别用A、B、C、D、E、F代表)六个层次。根据对研究生进行的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把每个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所掌握的情况与划分的六个层次中适应的层次一一对应,以此来确定研究生对信息素质每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1.2方案设计:量身定做,步步为营

方案设计是根据“对象分析”对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分层,结合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研究生不同需求的信息素质教学方案。研究生“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创新”六种层次表明其对知识点掌握的六种程度,学习方案目标则定为在原层次上向上进步一级或两级,例如,某位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为“信息知识C+信息观D+信息能力C”,那么他的信息素质教学目标定位为“信息知识D+信息观E+信息能力D”,或“信息知识D/E+信息观E/F+信息能力D/E”。

1.3实践应用:学用并行,双管齐下

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实现,在讲授实用部分的理论时,教师可借助案例辅助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观念的提升。

实践是信息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素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掌握。实践应用也是ADAI模式的重要环节,本环节通过对所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重点进行选择、检索、分析和综述信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可以以任务情景的方式给研究生设置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应用,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让研究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观在“理论学习一实践应用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循环提高(见图1)。

1.4评价与提高:不断扬弃,拾级而上

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研究生对接受信息素质教学效果反馈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ADM的教学评价环节,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对老师的双向“互评”。

ADAI的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对研究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在学习之前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实践环节的表现以及任务情景的完成情况等;②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应用的恰当性、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等。

通过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分析,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改进。教师对研究生评价分析的结果为下一个阶段教师对研究生的定位、确定培养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强化的部分等提供依据。教学评价之后,师生对以后的教与学都会有一个新的定位――即提高的过程。

通过对象分析的准备、方案设计的规划、实践应用的落实以及评价提高的改进,A、D、A、I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教与学有机相连、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形成信息素质教学循环提高、螺旋生长的模式。

2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案例讲授

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关案例辅助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启发性、引导性作用贯穿教学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从全局着手,通过选择案例、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组织讨论、总结发言等来为研究生任务的完成提供指导、复习给予帮助、自学制定计划,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习的思路,引导学习的方法,设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保证研究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自主性得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

2.1.1选择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和真实性等原则。案例的来源可以是近年来学院中标立项的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查新检索、科研成果鉴定、定题跟踪、信息调研,也可以是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还可以是教师教学经验和研究生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参考有关行业资料。经过教师精心挑选、设计的案例逐步积累,形成例库,方便以后的教学,但要定期对案例信息更新和维护以及对案例库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

2.1.2确定组织形式在确定案例之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针对课堂讲授,笔者提倡案例示例解析法组织形式和案例研讨评析法组织形式。

案例实例解析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阐明当堂课讲授的中心内容或某一知识要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去认识、理解和掌握。

案例研讨评析法指教师在讲到某一个问题时,将与之相关的案例抛出来,提出相关问题(疑点、难点),通过生一生、师一生之间的分析,研讨和解疑,使研究生积极思考、吸收消化教学内容、化解疑难。这种方法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3组织讨论(主要是针对案例研讨评价法组织形式)研究生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案例本身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另外,讨论还可以暴露研究生平时不注意的关键细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或研究生彼此的补充,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1.4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情况做出总结与评价,总结时要归纳研究生讨论的观点,结合案例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调整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加深研究生的记忆,掌握重点;对研究生讨论中不深入、不清楚的问题再次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肯定讨论中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或存在的问题。

2.2实践任务

类似的问题会在信息素质应用中重现,并且在信息素质应用中出现类似问题时可以用相似的方式处理,在实践中设置任务情景可以为信息素质的应用的适用性提供经验指导。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师一生、生一生创设了优良的交流、学习环境。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的交流、学习平台以及知识传播的载体和媒介为实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方便。研究生信息素质任务情景实践过程如下:

2.2.1进行分组 根据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层次性特点,把处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分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其所在层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间可在课堂或通过博客、E―mail、QQ、BBS、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心得、经验、技巧等,并且要在提交的任务结果中详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研究生间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实践,并且可以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最后,为教师案例教学提供资料来源。

2.2.2确定任务情景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信息素质状况确定任务,如:撰写检索报告、产品说明、科技报告、综述、论文等。情景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小组成员所在的专业及其今后的发展,可以设置与科研相关的情景,如:某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状况;也可以设置与专业行业相关的情景,如某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2.2.3观察任务完成过程和表单填写 教师设计一份有关任务完成过程的表单,研究生从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要一一填写,教师要观察研究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每个小组的完成状况要有宏观的掌握;另外,通过表单的填写,教师可以从微观上掌握每个小组甚至小组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

2.2.4提交任务结果 研究生把任务的结果以检索报告、科技报告、产品说明、综述、论文等形式提交给教师或保存在网站、博客等中,可供研究生课下学习,任务结果可以作为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来源。

2.3互评成果

每个小组以小组代表的形式把任务完成过程和成果以及心得、体会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提出问题,并且小组成员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监督作用,必要时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研究生成果展现、讨论结束后,师生间进行“互评”。教师要对研究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填写的表单、提交的任务结果、展现的任务成果、讨论的结果等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定性要针对到每个小组成员,定量方面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本次任务情景的选择、给予指导等的方面给予评价,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表。

阶段性“互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研究生对课下的学习与实践的重视度,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互评”可使师生更好的相互理解,为培养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教与学的默契打下基础。

3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3.1以研究生为中心

首先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本情况做调查分析,在了解了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础、对信息素质内容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然后用对应设计的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对应表来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的掌握状况做具体的定位,最后针对对应的基本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改进学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可以使每个研究生的兴趣有所发挥,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

3.2以实践促吸收

课堂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变为了课堂案例讲授、任务情景实践、成果展现、“互评”提高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原课程中重知识传授的局限,研究生课上和课下增多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知识更好地吸收,并且有教师及时纠正,增加了研究生信息素质提高的速度,并且对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是实施信息利用和知识创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培养措施。

3.3螺旋上升循环提高

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通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每一次分析和评价,总结分析研究生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变化,再通过以后多届研究生信息素质实践课程的不断提高使ADAI模型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形成在国内外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领域具有推广实践意义的ADAI模式特征及经验,并对同类公共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3.4全程辅导

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引起了学校以及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师生责任与义务以及“互评”作用下,形成研究生课上和课下注重信息素质的提高、教师尽可能全程辅导的共同学习交流合作的氛围。这样一种氛围的形成,不仅使研究生对信息素质重要性的意识得到提升,同时研究生的信息能力也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7

关键词:新药研发概论;案例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新药研发概论整合了(中)药学专业的多门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开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首先介绍新药研发的现状与趋势、思路与程序,介绍如何利用文献情报和市场情报等进行新药研发的选题、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然后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相关指导原则介绍新药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原则要求等,最后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介绍新药注册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及申报与审批的规定,为学生打下药品及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根据新药研发概论课程的特殊性,该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新药研发概论课程的教学情况,采用案例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较为适宜。

1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介绍

1.1案例教学法

[1-3]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即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把真实的情景进行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分析和决断的案例。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具体讲解案例,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将基本原理与方法融入其中,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该方法一般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使用,比单纯的理论教学生动易学。

1.2任务驱动教学法

[4-5]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蕴涵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轻松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讲解结合任务驱动在新药研发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2.1教材选择

目前虽然有少数关于新药研发方面的专著,但由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新药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相继颁布实施,其他的政策法规也相应出台,这些专著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教学,又无更新的版本,造成教学上无教材可选择的窘况。教研室根据多年的新药研发课程教学和实践经验,结合最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指导原则和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自编新药研发教材。

2.2教学准备

确定采用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班级,向学生介绍案例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实施办法,从而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奠定基础。

2.3案例讲解

上课前一周教师先提出案例,并提出一些思考的重点和要求,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认真思考,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与准备。在上课过程中,将新药研发的相应内容融合到案例中,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基本知识,又学会了综合应用。例如,在处方研究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处方前研究、处方设计、处方筛选和处方优化等研究方法和要求。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一个案例:某个具体药物如厄贝沙坦分散片的处方研究。首先了解厄贝沙坦有关关键理化性质如溶解性、粒度、晶型等,对厄贝沙坦生物膜的通透性,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及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了解。同样,了解有关辅料的理化性质以及厄贝沙坦与辅料的相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几个基本合理的处方,制成厄贝沙坦分散片,再根据厄贝沙坦分散片的性状、硬度、分散均匀性、溶出度等基本性能及稳定性筛选出较满意的处方。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由于学生进行了前期准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以上案例既学习了处方研究的方法和要求,又学习了这些方法和要求在新药开发中的具体应用。经过实际教学发现,这种方法与单纯讲解学习内容相比,学生的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4任务驱动

2.4.1任务驱动教学步骤a.任务设计: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查阅参考资料,结合教师和相关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设计合适的新药研究开发任务。b.任务实施:学生分成3~4人一组。每组学生根据新药研究开发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撰写研发方案,模拟完成新药研发。c.任务完成情况展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新药研发方案。d.讨论总结。学生和教师针对各组展示的研究方案进行讨论和总结。2.4.2任务驱动教学首先,任务要科学合理。教师不仅要根据学时数来设计新药研发任务,还要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及当前的新药研发动态,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较好地完成或基本完成任务。由于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任务,如果任务太难、太复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不能完成,或者学生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完成任务,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敷衍了事。如果任务脱离当前新药研发的实际,不仅完成任务没有什么教学意义,还同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学时数比较多、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比较好的专业班组,可以给予比较大、较复杂的任务。比如,根据当前临床需要、市场供应情况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开发项目,并完成所选项目的研究方案的设计、申报资料的撰写及申报程序的说明。而对于学时数比较少或者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比较差的专业班组,可以给予比较小、比较简单的任务。比如,完成一个新药开发项目的选题,并撰写选题的目的与依据;或者完成某个新药的处方工艺研究方案设计;或者完成某个新药药学研究研究方案、药理毒理研究方案的设计等。其次,在任务实施阶段,小组成员间要分工协作,明确每个部分的主要责任人。首先每个成员分头查阅文献,然后把每个成员收集的文献集中起来供小组成员共享,每个小组成员利用共享文献设计研究方案或撰写申报资料等,然后由该部分的主要责任人综合每个成员的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最终的方案,最后每个成员分头制作PPT,再由该部分的主要责任人综合每个成员的PPT,通过小组讨论形成最终汇报用的PPT。在任务实施阶段,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要避免一个人只负责一部分,不管其他部分。比如,一个成员负责查阅文献,另一个成员负责研究方案设计,再一个成员负责制作PPT,还有一个成员负责PPT汇报,每个成员都不管其他成员的事。这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每个成员只能掌握某个方面的知识,在某个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系统完整掌握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在任务完成情况展示阶段即PPT汇报阶段,最好由研究方案设计部分的主要责任人来完成,因为该责任人对整个方案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能够把方案设计的理由及优缺点阐述清楚。在汇报过程中,全班学生不仅要认真听,同时要积极思考。汇报完毕后,向汇报的小组提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任务和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性、探索式学习,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独立专研、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将学生带入到完成新药研发任务的情境之中,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新药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多。因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比如,学生不知道研究方案、申报资料的形式是怎样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关新药研究方案或申报资料的高质量的模板,供学生参考;再如,对于具体某个药物,要制成什么剂型,或者某个药物属于注册分类的哪一类,学生无法确定,而这关系到后续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申报资料的撰写。因此,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讨论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免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完成的任务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5课程考核

教学改革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与学生的切身感受来体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有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笔试试卷考试模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虽然存在诸如不能有效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弊端,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而仍然是考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出勤情况与平时上课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平时上课的投入程度;而完成任务情况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全方位考核,该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完成任务成绩,占30%。

3结语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8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全过程考核

一、引言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它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它可以决定学生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成绩与各种考评挂钩,也可能会影响到毕业和未来的就业。所以,他们关心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并由此决定自己如何表现才能取得好成绩。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来培养。这必然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就是近年来比较受推崇的一种改革选择,它的推行需要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来配合[1]。而研究性学习能否很好地进行则主要取决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考核方式必然也有别于传统的考试性质的考核方式。既要能够达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能够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值得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总体原则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效果的最高追求,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一定要体现出对能力的考评,也要体现出对学生努力学习的准确评价,既要做到公平,又要让所有的学生理解和接受。

(一)要进行全过程考核

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一定是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考核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即要进行课程全过程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教学设定的教学知识点有很多,并且每一个教学的知识点的学习又是依赖于案例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进行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考核的过程,与每个知识点对应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都是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课程考核必然伴随课程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此外,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分析和学习,它又是一个过程,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疏忽,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就此知识点对学生考核时,除了要参考学生能够提交的最终成果,还要了解学生分析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指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对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和正确的部分予以充分肯定,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以鼓励,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成长和进步。

(二)要兼顾个人与团队考核

研究性教学倡导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案例的分析还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小组的讨论和学习都优于个人独自的学习,集体的讨论可以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到更多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小组考核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否小组的成绩等同于个人的成绩,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是否相同,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凡是涉及到小组讨论的作业,每个同学的分工可能是有差别的,而且每个成员的投入可能也不同,一些同学会有“搭便车”的做法,同一组同学成绩相同可能对某些成员不够公平,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课程考核时,既要为整体团队进行考评,也要为每个成员进行考评,可以采取成员互评的方式为个人进行评价。当然除了小组的学习之外,也可安排一些个人学习的任务并进行单独考评,这样在课程考核时就能够兼顾到团队的成绩和个人的成绩了。

(三)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是课程考核的一个目的,课程考核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学习,这个目的对于研究性教学来说格外重要,因为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推行一个很大层面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决定学生如何进行课程学习的一个有力的引导,要实现在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引导的工作就必须做好。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开始就要明确地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方式和给分的标准,特别像研究性教学中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决这类非标准化的问题,考评的标准一定要细化。尽管每一个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对于同类型的问题还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将这些考评的标准结合具体的问题明确化后,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也具有了努力的动力。

(四)要进行公开考评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无法给出一套试卷和标准答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角度和解决的方法,特别是当出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时,准确地给出优劣判断并不容易。在这种考核别是涉及到学生得分的环节,非公开的考核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和提升的空间。所以,课程的考评应该与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讨论和分析的同时,明确地告知学生考评的结果应该是一种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结合明确的考核标准,他们能够接受教师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成绩评价。而且,公开的考评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这也利于学生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找到明确的方向。

三、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明确了如上一些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原则之后,就可以讨论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了。有研究曾经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2],每一种研究性教学的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课程的考核上也应该考虑和体现出这些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

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企业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在于通过讨论和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考核的重点可以设定为对案例反映问题的概括和解读能力、对企业行为决策的逆向推导能力、对真实情境再现的灵活模仿能力、对案例经验的总结分析能力以及描述和分析案例的逻辑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课上要分析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成功的原因,就需要对目前消费者对综艺节目的潜在需求、现有综艺节目的特色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并找出细分市场的空隙,准确描述节目的定位,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宣传策略等一系列营销知识点。结合这样一个节目来学习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实际上可分析和解释的角度有很多,所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可先由教师列出几个不同的角度,由学生依此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只要能够切合案例,从营销理论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和分析,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较好的课程评价。案例的考核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方式,只要是能够抓住案例折射出的核心内容,就应该获得好的成绩,而如果学生能够针对案例阐述出独特的观点则更应该被鼓励。与其他研究性教学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实施难度不大,公开的考评和个人或团队的考评都相对容易。

(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相当于完成一个研究项目,由学生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钻研精神,对学生投入的精力要求较多。作为依托于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的课程学习,无论是采用个人完成的方式还是采用团队完成的方式,都应该重视全过程的考核,特别是在不同的分析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深入、独特的见解和问题,此时需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并让学生通过公开汇报的形式将整个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过程展现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可以让该同学通过项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人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式,启发个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灵感。在此过程中,应对独特观点进行特殊的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对这类研究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是团队完成的方式,那么一定要分别考核团队的汇报和个人的汇报,团队考核可以侧重于研究的分工合理性以及问题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个人考核则侧重于个人独特的思考过程以及来自于组员的评价。

(三)问题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研究性教学最方便采用的教学方式,由于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很容易和一个实际的问题相联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有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对课程预定教授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相对容易,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实际设定的问题能否解决。比如,在应用统计学课程上,如果让学生完成一项大学生对手机消费行为的调查活动并提交调查报告的作业,教师只做一些引导工作,由学生分组完成调查和分析工作。这一任务实际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统计调查、描述统计的各种指标的运用这些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甚至也包括推断统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进行调查并应用上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问题式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结果主导式的考核模式,提交的报告详实、完备,再加上讨论和汇报时的流畅与合乎逻辑,那么考核成绩就应该是比较优秀的。而对于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则要从源头上追踪问题出现的环节,在课堂讨论环节向学生讲清楚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适当给学生补救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改进。

四、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同样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否则课程的考核就难以进行,或者说课程的考核根本达不到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引导的部分更是总结的部分,所以与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格外重要。

(一)教师务必要充分地备课

研究性教学方法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或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来熟悉和选择,而且还要做好应对学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想法的准备。关于课程的考核,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多了。即使教师在课前就收到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选择的研究问题或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以及在作业中没有体现出的问题,为此,教师务必要做好充分的考核准备。

研究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任何问题、任何案例,只要适合预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特别是现实环境的多变会催生出很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才是更值得被关注和被研究的。课程的教学难度大,考核的难度更大,特别是考核的标准无法精确地确定和复制,所以,针对每一次的作业和每一次的学习,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信服。在课程学习和考评时,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特别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否则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班级规模必须调整

研究性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授课班级的规模要适中,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讨论和交流,班级规模过小则难以调动竞争学习的气氛,也不利于启发学生开启更大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来说,班级规模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开的全过程的考评必须要基于各位同学或各组同学汇报和交流的结果,而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三)预设给学生补救的机会

对于大学课程来说,考核应该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对考核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力培养中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得不够理想,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给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只要是能够结合相关知识点,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案例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就应该给学生以较好的评价。所以,在相关知识点考核前后,教师还要准备一套给学生补救机会的方案。如果是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由于整个问题比较复杂,基本没有再做一次类似问题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作为备选问题,而对于问题式的学习,由于实际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寻找,教师完全可以事先拟好备选题目供需要的同学选择。

为课程考核准备备选题目,这似乎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只要教师注重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在备课时对学生讨论和考评前提交的作业适当关注,总会找到适合给学生作为补救机会的作业题目。在对学生二次考评时,考评可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完成,当然,要适当控制二次考评的成绩,要介于一次考评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间,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上一篇:角色游戏反思范文 下一篇: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