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5 14:12:30

角色游戏反思

角色游戏反思篇1

关键词:走班制;幼儿园;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游戏形式。[1]游戏的自愿性、自主性、想象性、交往性、愉悦性等特征都可以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现今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角色游戏,幼儿选择游戏主题的范围较小,交往面也较窄;班级老师习惯性地给幼儿安排角色,规划游戏内容,忽视幼儿自己的兴趣需要,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不强;过于注重教育认知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愉悦的情感体验;经常性地更换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材料,教师工作量较大,在游戏准备工作上负担较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积极探索,在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试图弥补当前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寻找更佳的角色游戏组织策略。

一、 传统角色游戏的瓶颈

1.传统角色游戏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角色游戏的开展都是教师把角色游戏主题事先确定好,并形成固定场地模式,让幼儿在规定主题场景中选择角色游戏。这种传统角色游戏看似幼儿有自,但是效率是有限的,具有先天的缺陷。

就教师而言,要在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负担相对较重。我们时常听见教师这样抱怨:“又要开设新游戏了,又要做材料了!”经常性地更换或增减环境和材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班级之间很多游戏环境和材料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游戏准备上花费时间过多,相应的学习和反思的时间就减少了。

就幼儿而言,幼儿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培养。在传统角色游戏中,教师先设计好游戏角色,然后幼儿予以实施。幼儿的行为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难以真正达到角色游戏娱乐身心、丰富生活经验,促进想象和交往的目的。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才能真正投身于游戏中,从游戏中得到提升。

就游戏而言,传统角色游戏质量不高。传统角色游戏中教师分配游戏角色,造成了幼儿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游戏质量不高。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没有分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故意捣乱。另一方面由于角色区过多,又分布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有些角色区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教师确实很用心地投入了,但在游戏中却难以达到良好的成效,对其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走班制”是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以及学习能力和兴趣,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游戏,它打破了原来固定不变的只能在本班游戏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因材施教原则得到真正的实现,还能培养幼儿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社会性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角色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二、 “走班制”打破传统角色游戏瓶颈的意义

1.“走班制”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

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而言,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细碎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多所谓的反思和小结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走班制”情境下,班级间的游戏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可以节省下一些用于准备游戏环境和材料的时间,这样,反思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也多了。“走班制”使得教师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从而使教师工作更有效率。

2.“走班制”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走班制”引入角色游戏最主要的优势还是体现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解决了传统游戏中教师分配游戏角色的弊端。此外,“走班制”游戏形式还有助于加强幼儿间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幼儿间交往的需求。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层面了解社会,这是角色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如娃娃家游戏,传统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娃娃都是布偶玩具,和爸爸妈妈没有情感交流。实行“走班制”之后,小班的幼儿可以参加中大班的游戏,担当娃娃这一角色。这样一来,在游戏中,通过对各种人物关系的处理、角色情感的体验,不断地丰富幼儿的情感交流,幼儿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

3.“走班制”有利于提高游戏的质量

“走班制”要求不同幼儿在同一班级中、同一主题游戏下进行游戏,尽管内容相同,但是不同班级的班级文化不同,不同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这就促使教师在组织指导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寻找和探索适合不同幼儿的游戏指导方式。在幼儿走班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成不变地组织角色游戏,而是为了兼顾不同类型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组织游戏的行为进行调整与反思:哪一种方法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哪些游戏更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哪种游戏的组织方式更能被幼儿接受?何时介入和如何指导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等等。每组织一次游戏,教师进行反思调整,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转变游戏的组织指导方式,从而提高游戏的质量,使角色游戏更趋完善。

三、角色游戏中“走班制”的引入及完善

在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无疑会对传统角色游戏起到扬弃的作用,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但是如何使走班制和角色游戏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用?还应从下面几个视角着眼:

(一)真正赋予幼儿主动权

1.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就是要提供和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空间,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班制”引入角色游戏之后,同样的环境要适应不同的幼儿,这样角色游戏区的环境设置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空间,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吸引幼儿主动游戏。在创设游戏环境前,教师可以与幼儿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环境创设时,可以请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制作材料,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

2.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走班制”引入角色游戏主要表现为幼儿走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游戏,真正赋予幼儿主动权,使其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游戏,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个“旁观者”,观察当他们在分配角色或者任务遇到分歧时的表现:大年龄的幼儿或者能力强的幼儿就会主动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首先他们会尝试说服对方,当说服不行时他们会利用公平游戏,最常见的有黑白配,石头剪子布或者轮流玩等。幼儿用这样的形式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活动需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同伴合作,也在无形中让小年龄幼儿意识到遇到了麻烦应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请求教师帮助。

(二)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1.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将游戏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幼儿将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提升融入感,并学会与他人配合。实行“走班制”之后,不同班级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特色以及自己的特长,开设一定的游戏主题,以便于幼儿根据兴趣选择。并引导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类型的游戏,使得该游戏正是其兴趣所在,真正融入到游戏之中。

2.游戏进行阶段,教师应发挥好辅助作用,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策略和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并完善幼儿的角色意识。[5]实行“走班制”之后,各年龄层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指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适时介入游戏,及时提醒;对于中班幼儿,他们角色意识强烈,往往喜欢争当同一角色,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用商讨、推选、轮换等方法来确定角色,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大班则应注重鼓励幼儿与同伴自行商量确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谦让。

(三)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自由和自主是“走班制”的生命力,但是无限制的自由和自主又将是“走班制”产生问题的来源,而解决的方法则是建立规则。在基本的规则下进行游戏,可以使游戏有序开展。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请幼儿参与制定规则,并鼓励幼儿运用丰富的方式表现和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与需要。[6]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没有感到强制、约束,而是充分体验到自己就是活动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因此,一个“有规则”的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相处融洽,使游戏有序开展。要强化规则意识,比较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提醒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年幼的小班幼儿,他们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游戏活动。例如:如果有小朋友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怎么办?讨论后幼儿认为,可以请教师采用提醒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轻轻拉拉他的衣角、在他耳边说句悄悄话……运用语言或动作给幼儿以适当的提示。也可以是幼儿间的相互提醒,年长的幼儿督促年幼的幼儿。这种“提醒”,是完全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角色游戏的开展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图示法。图示法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中班幼儿,他们通过仔细地观察图示,就能知道和了解图示的意思,并付诸实践。教师可以把一些规则通过绘画、图片或者照片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易于提醒大家遵守。将自主性活动的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让环境来说话。

3.标记法。标记法和图示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标记作为一种简洁而又包含具体意思的符号,更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大多数大班幼儿对标记很感兴趣,能看懂并能理解标记的含义。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来制定游戏规则、设计标记,让他们成为规则标记操作的主动实践者、维护者。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这不失为是一种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可以说,“走班制”的游戏模式能很好地改变以往“教师游戏幼儿”的情况,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真正体现游戏的本质,真正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愉快情绪。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92.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1.

[3]彭丽华.试析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4]乔建中.我读《心智的结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3):11-12.

[5]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7、8).

[6]王r,李萍.创设“大区角游戏”的认识与体会[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4).

角色游戏反思篇2

关键词:游戏;德育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各种游戏之中。孩子为了游戏或者说玩,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游戏的内容出现了转折,游戏在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成了对幼儿实施各种教育的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别提出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正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而作的重大改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成长的需要。通过游戏孩子不仅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游戏的种类和特点,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1.角色游戏中的德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把想像活动和现实生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种游戏既是假想的,又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角色游戏由幼儿自选主题充当角色,可充分表现出幼儿的愿望,满足他们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在角色游戏中,由幼儿自己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自觉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守则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成人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如在游戏《乘火车》中,乘客较多,扮售票员的幼儿就不能自己坐下,还要提醒乘客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让座。扮司机的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行车等。幼儿在此游戏中模仿成人去关心他人、尊敬长者,使尊老爱幼的思想在幼儿心中萌芽。通过角色游戏这一特定的自然情景,可以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利用角色中模范人物的力量,使幼儿受到感染,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幼儿效法正面的榜样,从而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2.表演游戏中的德育

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情节和内容,通过角色和游戏动作进行表演就是表演游戏。这种游戏也是以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戏,但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反映童话故事的内容。幼儿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大多蕴含住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故事《小熊请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狐狸?”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狐狸狡猾不诚实、好吃懒做、专门偷别人的东西等。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心理,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的道理。这种有正反人物鲜明对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容易分清是非、好坏、善恶,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弃恶从善。在表演《三只蝴蝶》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以便于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中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情意正是需要幼儿去模仿学习的;三色花的斤斤计较、小家子气也是幼儿应该克服的毛病。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能够亲自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增强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幼儿的言行向好的方面倾斜,克制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幼儿在扮演角色时往往愿意扮演主角或正面角色,而不乐意扮演配角和反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表演每个故事,都需要各个角色的协调配合,主角、配角、正面角色、反面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逐渐养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构游戏中的德育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是通过想象活动,创造性反映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依照幼儿的愿望构思再动手造型,然后达成构思,获得成功的愉悦。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会积极地、独立地、全神贯注地摆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必须克服一些困难,认认真真地去做,失败不气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这自然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意志。并且通过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轮流使用结构材料的习惯,幼儿在游戏时,常常需要互相协商交换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之间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4.智力游戏中的德育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有趣的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持久性。智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它促使幼儿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只有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长大后才能遵纪守法,成为有用之才。

5.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中的德育

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各种基本动作组成的,有规则,有结果。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还能锻炼幼儿意志,培养幼儿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的品质。幼儿在奔跑、跳跃、钻爬滚摸中,不仅得到身心的愉悦,还能激起取胜的欲望,有利于生发幼儿的进取心。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之一。音乐游戏中也可以对幼儿进行德育,如小班幼儿喜欢的《找朋友》,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文明礼貌教育,使幼儿了解朋友相处要互相尊重、以礼相待的原则,改变幼儿爱攻击的行为。

角色游戏反思篇3

中班初期我们开展了主题式的角色游戏“好又多超市”。在超市的主题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在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最喜欢挎个小篮子去超市购物,但买回来一大堆东西摊在了娃娃家里,东西堆得到处都是;而由于购物频繁,大量的超市货物被卖光了――把大型的超市生成在角色游戏中,我们怎样让这个超市的物品良性地促进娃娃家的游戏发展呢?怎么样处理这些游戏中的滞留物品呢?用什么方式可以让游戏中的物可以流动和回收再为游戏服务呢?于是由“垃圾桶”而引发的角色游戏情境在一次次的问题中它慢慢地变化了、扩展了……

以下是教师在调整角色游戏“小小垃圾桶”在“好又多”超市中的几个案例,记录了我们根据孩子的游戏中出现的情境随机调整而进行的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案例1,我们的垃圾该往哪里去?

好又多的超市开张了,已经初具规模了――有鲜奶区、服装区、海鲜区等等。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自己协商好角色,挎上小篮子去银行取钱,然后,他们三三两两地拉着小车进了超市,一会儿进入了化妆品柜台、一会儿进入了水果柜台,最后出超市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满满的一大筐东西。一回到娃娃家,孩子们把购物篮往家里一放就开始烧菜烧饭了。在游戏进行到5、6分钟的时候,就有超市里的服务员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的货物快卖完了?”我扭脸一看娃娃家里,小小的餐桌上堆满了食品,满地都是超市买来的东西

我进入娃娃家门口了,娃娃家小朋友马上说:“老师,来我家做客吧!”我故意说:“我今天很想到娃娃家去做客,可是一到娃娃家门口我就不想进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呀?”“因为家里太乱了,我都不想去做客了!你们想想我们家里需要这么多食物吗?这么乱的家谁愿意去做客呀?”

这时候小朋友开始互相埋怨了……

“老师,××老是去超市买东西!”

“××东西买的太多了。”

“我们烧完菜了,有些东西就不需要了!”

“那不需要的东西,家里是怎么处理的,你们想一想?”我接着问

“老师,我知道了――丢垃圾桶里!”

“好!那你们把家里收拾干净一些我再来做客吧!”等我再回到娃娃家时候,孩子们已经自己找了个小纸盒当成了垃圾桶,把用过的东西和不需要的东西放进了垃圾桶里。娃娃家桌上和地上顿时干净了很多,我用赞许的微笑摁响了他们家的门铃。

思考: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往往会偏离教师最初的目标。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强行把幼儿的思维转向教师最初设定的目标和要求上,不顾幼儿的游戏兴趣,这样做只会扼杀幼儿的探索行为,使他们的活动变得索然无味。象今天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在此类游戏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我强行约束孩子往往效果更差。但是一个小问题,引导孩子们“利用到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这一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游戏中的偏离因素。所以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我让娃娃家的妈妈来介绍了这个小垃圾桶功用,相信这个不经意出现的小垃圾桶会在以后的游戏中出现的更多。

案例2,小小清洁工

有了比比谁家最整洁的活动后,孩子们能自己设置垃圾桶,还会主动将超市的买来的东西放整齐,我也趁机在娃娃家投放了扫把、拖把等。一天,为为是娃娃家的哥哥,他在不停地扫地,扫着扫着扫到了公共的区域、扫到了超市门口。我走过去问,“为为,你在干什么呀?”为为说:“我要把马路也扫干净,我是清洁工人。”我给了为为一个大大拇指,随后我马上给娃娃家增添上了清洁工人的帽子、簸箕、扫把、拖把等等,最重要的是游戏结束后,我给清洁工人带上一朵大大的红花,让小朋友给予掌声表示感谢,感谢清洁工人在游戏中的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整洁的环境。从那以后,我们的角色游戏中里多了个清洁工人。当孩子们游戏中有需要时,会大声呼喊“我们这里有垃圾,快来收垃圾!”在后来的游戏讨论中,孩子们还讨论出清洁工人有自己的垃圾处理点,有垃圾车、洒水车等等。原来简单的垃圾筒慢慢地变大了,小小的清洁工人也有很多事情可做,孩子们在清洁工人的角色中玩得不亦乐平。

思考:抓住游戏中随机情节而发展出新的游戏情境。在这次活动中,由原来的简单的垃圾筒桶而发展出新的游戏情境和游戏角色“清洁工人”,相对先前的小角色道具“垃圾桶”,更具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而由垃圾桶而引发的这个小角色是孩子们自发出现的,老师只是在角色游戏中轻轻地推了一把,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准确的表现出游戏内容,发展出新的游戏构思。所以教师针对游戏内容和情节进行引导和助推是很有随机性和建设性的。同时,老师跟进提供一些游戏的材料,如“垃圾车”、“洒水车”、“垃圾清理工具”等,这些适宜材料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引起幼儿的发展游戏情境的动机和兴趣。因为,适宜的材料提供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催化剂,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的游戏经验。

案例3,垃圾站和小小回收站

由于超市的游戏发展不同于真正的,游戏发展的中后期出现了货物周转不济的问题。一些营业员会在游戏评价的时候表示出自己的游戏的困难,比如“我们的东西卖完了,怎么办?”一次,在游戏讨论中,一个小朋友的金点子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可以垃圾回收呀!我家的垃圾,妈妈就攒起来再卖掉的,妈妈说这个是废物再利用。”孩子们讨论出可以在清洁工人的地方设置个垃圾回收站,有需要的小朋友可以到垃圾回收站回收需要的东西。发展到这里也使我感受到,从一开始娃娃家物品滞留的问题可以用生活中的经验让它迎刃而解了――我们的好又多超市由“垃圾桶”延伸出来的清洁工人、又扩展了垃圾回收站。看似小小的“垃圾桶”而引发出来的角色情景,它来自孩子们的生活却很好的解决了游戏中的瓶颈问题,也使游戏中的物有了自己的生命和社会意义,超市的物品因此也能循环利用了。

思考:在本次的游戏主题发展中,垃圾桶演变而来的延展性角色情景是我们在以往的游戏中忽略的,但是真的不能小看的这个小小的垃圾桶,它作为一个隐性的游戏规则“垃圾回收”来源于幼儿的游戏也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这个闪光的情景中,给我们的游戏起到了一个“疏导”的作用。游戏的情景性创设不仅需要逼真的材料,有时候还需要我们老师通过其他的直观形式来讨论、设疑等等让游戏发展的更顺畅些,这就需要老师的“导”,超市游戏中利用“垃圾筒”引发的而延展出来的游戏社会性情境不仅能挖掘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潜在随机能力,让孩子自然的将生活中的经验引入和创造与之相关的

游戏环境,还更大程度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案例分析

在“好又多”超市的主题角色游戏发展中,我深切地体验到了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发现孩子们游戏中的随机动机,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智慧地利用“疏”、“推”、“导”的方法来化解游戏中障碍,促进游戏情境的发展。

1.敏锐地观察游戏的发展,抓住随机出现游戏契机。

观察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对游戏的重点和感兴趣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另外,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的问题,做一个积极的支持者和观察者,这样才能使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然的表现自己,这时,教师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了解本班幼儿游戏的总体情况,如积极性、参与性、社会性,还要随机发现可以发展的游戏契机,了解他的想法、能力、特点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2.游戏中跟进指导与及时反馈。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进行探索,获得新经验。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使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幼儿活动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游戏中要抓住幼儿的反应进行瞬间的调整。

游戏中的即时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游戏的发展和指导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生成的或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对应,进行瞬间的思考与调整。游戏出现的问题是影响游戏发展的关键,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让游戏不偏离预定的方向。

角色游戏反思篇4

关键词:角色游戏 障碍 消除策略 科学合理

一般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角色的行为和语言,并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角色游戏是最能体现社会性的游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还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幼儿合理的指导。皮亚杰曾说:“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一次的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的。如何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进行,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角色游戏中的障碍

(一)游戏主题、材料单调不变,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大

游戏与幼儿的兴趣密切相关,而幼儿的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幼儿兴趣与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暂、易转移的,所以,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是否有操作性都是吸引幼儿注意的因素。

(二)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简单、无创造性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游戏过程相对固定,无新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认知结”。“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这些“结”的解决,意味着幼儿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注意这些“结”,使这些“结”成为幼儿发展的动力。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执

幼儿在游戏中会有语言的交流,行为的分工、合作,但受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分辨事件起始的故意性、理解他人的某些行为,所以幼儿间会发生争执,争执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进行,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四)幼儿对老师的明显观察、主动指导行为的不适

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游戏过程相对固定、无新意,或不安全、无意义行为,需要老师观察、帮助。但是部分幼儿对老师的明显观察、主动指导会感到不适,这时老师该如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继续游戏呢?

二、角色游戏中的障碍消除策略

(一)丰富游戏主题、扩展游戏材料

从幼儿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经常重复相同的游戏感到不满、厌烦,希望有新的主题可供他们选择。所以老师应该重视游戏主题的丰富,除了开展常见的主题外,还应该征求幼儿的意见,选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主题设置成新游戏。

每个区角都有教师精心准备的各种材料,但当幼儿的游戏能力逐渐提高,就自然地出现了厌旧现象,新鲜感消失了,幼儿会时不时离开游戏区,以宣泄得不到新奇刺激的不满足心理。这一现象也表明,新的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兴趣,是保持游戏新鲜感的好方法。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要结合能力差异,将所要投放的材料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解成若干个操作层次,适应于不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二)幼儿自主的选择与参与游戏

现实中,经常发现有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得并不快乐,因为他不喜欢这个游戏,是老师让他玩这个游戏的,那些不喜欢某些游戏的幼儿就在活动中消极对待。当然,在游戏活动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这里的主导不是支配,而在于激发和保持幼儿游戏的激情,教师应通过创设活动的环境、丰富活动的材料,使幼儿可以自己选择,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与策略

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的幼儿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有的幼儿会选择沉默和退缩。此时,教师应认真观察,有效地介入游戏,给予引导。但是,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减弱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反感。那么老师应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游戏?

1.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教师必须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征,预估其能否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问题,判断幼儿的需求,不要过早地介入游戏。在介入时要注意,教师不是教导者,而是促进者,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

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

那么教师有哪些方式去介入幼儿的游戏呢?⑴语言提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常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⑵行为暗示。行为暗示即教师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来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反馈。⑶环境的隐性介入。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看得懂的,他们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⑷直接干预。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攻击或不安全因素等时,教师就必须以教师的身份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3.观察幼儿反馈,及时退出游戏

当教师通过有效的介入,使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时,就应立即退出游戏,过多的介入会适得其反,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四)游戏后及时的反馈、讨论

评价环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利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让幼儿发表见解,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引发幼儿对原有经验的回顾与梳理,让经验逐步全面与完整。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环节,对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交流与探讨,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幼儿只有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契机,提高幼儿应对问题的能力,有效推进角色游戏的开展。

三、科学合理地指导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能提供儿童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比如:学习如何被同伴接受、共同商议合作,解决分歧等。如果掌握了建立和保持友谊的社会技能,那么儿童就会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机会,通过反复练习扮演角色,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积极的社会化行为。

角色游戏反思篇5

关键词:角色游戏;环境;体验

一、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角色游戏是指3~6岁幼儿在同一个游戏环境中,自由地选择伙伴、场地、主题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我园现开设9个班。一楼二楼走廊、转角场地宽敞,设有理发店、小医院、邮局、小超市、育婴坊等10个游戏区,适合幼儿园每个班级进行游戏。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创设环境,相对开放地组织引导幼儿的游戏,建构了一套开展角色游戏的基本框架。但是纵观幼儿的游戏情况,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

现象1:在选择游戏角色。教师:“谁愿意到理发店当工作人员?”只有一两个幼儿举手。教师:“这么多人不想在理发店啊,那我们工作人员都不够了。可可你来当吧!”可可:“我已经当过了。”

存在问题(一):游戏角色固定化,幼儿缺失角色体验。由于在每次游戏活动中固定游戏角色的选择与分配的方法使幼儿对角色扮演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现象2:教师跟随依依来到理发店。前后5分钟左右游戏结束。游戏玩法:垫毛巾、洗头发、剪头发、烫头发。

存在问题(二):游戏过程模式化,幼儿游戏缺失自主想象。游戏开展流程反射出成人对游戏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和拓展。

现象3:一楼娃娃家,两个幼儿在切菜、煮菜,玩得不亦乐乎。另外三个幼儿在玩冰箱,他们不停地把玩具往冰箱里塞。大家无目的各玩各,没有交流。教师只在一旁不断提醒孩子:玩好后把东西整理好。

存在问题(三):游戏指导负效化,游戏质量停滞化。角色游戏的开展一方面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本体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游戏的工具,价值: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不能推进游戏的深入发展。

二、优化组织还原自主

角色游戏组织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现阶段的游戏组织方式,以角色游戏本质为基本出发点,从游戏角色的优选、游戏规则的优设和游戏指导的优化三方面来开展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从而将游戏的自还给幼儿,让幼儿有充分的角色体验,并促使幼儿愉悦地进行自主游戏。

(一)多元化的游戏角色选择策略――让幼儿有充分的角色扮演体验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满足了模仿成人的需求、体验了不同角色的活动。所以游戏过程中要给幼儿充分的角色体验。

1.优化措施

优化前:幼儿在游戏开始时往往为了争夺角色引起混乱,能力强的在一起发生争吵争当主角标识卡,能力强的和弱的在一起,强的总是担任主角,弱的总是当配角。幼儿角色选择单一。当自配角的幼儿参与游戏,没有角色标识,参加情境游戏的积极性低下。

优化后:针对角色选择单一的现象教师采用了多元化游戏角色选择策略,增强幼儿的角色体验,提高游戏的积极性。

2.优化效果:

(1)幼儿角色的选择从“单一”向“多样”转变

幼儿有机会选择所有开展的游戏区域,每次角色选择时幼儿都非常积极。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幼儿扮演的需求,充分体验扮演不同角色的快乐。

2.幼儿角色意识明确,有利于游戏拓展

优化后多种角色得到充分的体验,使得每位幼儿的角色身份更加明确。借助这些游戏选择策略,一方面方便幼儿识别游戏中同伴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对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深化游戏主题。

三、收获――提炼经验、深化研究

(一)优化组织态度的转变

1.承认幼儿主体

游戏是幼儿热爱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是幼儿创造的,我们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必须有这样的理念:承认主体,保障主体。正如鲍布・哈格斯(BobHughes)所言,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是其同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

2.尊重幼儿意愿

幼儿借游戏表达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还通过游戏与他人及环境建立关系,理解幼儿就是要理解他们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对主题内容、材料玩具、游戏伙伴、情节想象作出的选择都是应该被尊重、认可的。

(二)优化组织,自主性地把握

1.自由与规则的把控

我们一直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不是绝对的。一个人要成为游戏者,必须服从和遵守游戏规则。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例如,在游戏中角色游戏内在的规则:幼儿以游戏中的角色互动交流,认同材料假想和替代等;游戏的基本常规,如以音乐来提醒开始和结束、游戏中不能上下楼梯奔跑、游戏后收拾整理等。

2.无为与指导权衡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并且不对幼儿的游戏做价值判断。那是否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做出指导呢?秦元东在《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中提出并不能因为幼儿的游戏有他们内在的规则,而否定了教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的必要性。

(三)深入研究的方向

经过对幼儿园角色游戏优化组织的实践研究后,我们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中又获得了一些经验。教师对游戏有更深层次的本质理解,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如果在全园开放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不同游戏区域之间的联动?

2.如果以混龄状态下开放,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深入开展色游戏的实践研究,更好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秦元东.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角色游戏反思篇6

【关键词】提高 角色游戏 质量

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两年来,我在认真贯彻《规程》,学习实施新《纲要》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并尝试了如何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方法。

一、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3-6岁的幼儿好动、好问、又好奇,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力。如,他们喜欢扮演某一角色,喜欢摆弄玩具,喜欢把自己藏在小角落,喜欢趴在地上等。但不同年龄的孩子又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教育功能,开设了不同的活动区。

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且喜欢模仿别人,我们就开设了两个娃娃家,并分别命名为香香的家、苹苹的家,同时还开设了小商店。中班幼儿依然很喜欢娃娃家的游戏,并以它为中心,开展其他角色游戏,因此,我们保留了娃娃家,同时增设了小医院、小商店。到了大班,幼儿已能自主进行交往,且不愿待在娃娃家进行游戏,而是有了更多的交流需要。于是,随游戏情节的深入和发展又增设了小银行、娃娃餐厅、豆豆商店、照相馆等。

在游戏中,废旧材料利用得虽然很充分,但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自然材料,教师启发幼儿将河里的鹅卵石和河边的毛毛草、小野花运用于游戏。孩子们在娃娃家插出漂亮的瓶花,在餐馆用小石子当米饭、当肉馅,夏天用泥来做包子、饺子,还捏出形象逼真、生动的各种小动物摆在娃娃家、小商店,捏出手机、电话。田间的秸杆、玉米皮更是幼儿绝好的游戏材料,在幼儿和家长的手中秸杆变成了一座座小房屋,成了幼儿半封闭的游戏空间。还用玉米皮编小辫子投放到理发店等。现在,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缺了什么材料,转天自己就能收集来,我们活动区的游戏材料也因此而源源不断。

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如,教师将成品的食物改为泥,孩子自己擀皮包包子、包饺子,又引导幼儿自己做了各种馅儿,厨师按客人口味做,既体现了操作性、开放性,又满足客人的需求。再如,张志纯扮演小医院的医生,他给病人照B超,就用纸盒做电脑,用木块做鼠标。餐厅的小厨师夏天用野菜做菜,冬天用红绿纸代替菜等等,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二、对角色游戏的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主题越广泛、情节越深入。因此,我们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支持他们的角色游戏的开展。我们的做法是:

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社会生活,调动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为了丰富幼儿扮演医生这一角色的经验,教师利用谈话启发幼儿的原有经验:当你去医院看病时,你看见医生是怎么做的?护士在做什么?幼儿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纷纷说出自己的经验。最后师生总结出:医生为病人看病要先询问病情,然后检查,最后再治病。而当护士则负责打针、取药,护理病人。责任分开,各负其职。孩子们都知道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了。

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或是因为幼儿无所事事,或是争抢角色,或是游戏进行不下去,或是游戏需要丰富经验,而教师适时介入与指导,既可为游戏活动增添兴趣,又增进师生感情,便于游戏情节深入与发展。

刚开展角色游戏时,由于缺乏对游戏本质的认识,总担心孩子玩不好,会出现问题,于是事先拟好了游戏内容、目标、要求,还认真地制定了活动方案。游戏开始时,教师往往先给孩子们分配角色:你去商店当经理,他当推销员等。虽然游戏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我们却觉得很累,孩子们玩得很拘谨,我们感觉出孩子们有一种压抑感。老师们还不断地启发他们,但始终没能让他们真正地游戏起来。他们没有一点兴趣,没有主动性。因为他们在玩着别人设计好的游戏,就必须依照别人的思路去进行,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不是真正的角色游戏了。为此,教师必须把“导演式”游戏转变为幼儿自主的游戏,引导幼儿自己选区、自愿结伴、自己分配角色,必须体现“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这一基本思想。我们知道,幼儿学习分配和选择角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游戏开始时,教师观察幼儿选择游戏的情况,引导孩子学习分配角色。如小医院只有2名大夫,却有许多小朋友都想当,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幼儿: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幼儿有的说猜拳,有的说轮流担任。结果他们决定先猜拳定出两名大夫,其他幼儿再轮流担任,很快大家就愉快地开始了游戏。

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幼儿的角色游戏,适宜指导,不断深化游戏主题。

了解角色游戏的特性,根据角色游戏的特性来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明确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或“重点,”是角色游戏指导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角色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需要,只要有新,只要关注,我们一定会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角色游戏反思篇7

一、角色游戏对于小班幼儿自主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

1.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的社会往能力

幼儿在集体中,能乐于与人嬉戏,友好相处,与多数幼儿建立良好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会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的运用。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处理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游戏中,每个幼儿充当不同角色,在愉快的游戏中,渐渐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养成相互关心、相互谦让、相互协作的行为习惯。

例如,“娃娃家”是小班孩子非常喜欢的区域游戏,宝宝们每天都会进去扮演各种角色,并借助区域里的各种玩具来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他们在游戏中建立了一定的交往关系。

2.角色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

例如,陈敏轩是个外强中干的孩子,每次我们出去户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苦着一张脸,双手偷偷地不停抹眼泪,嘴里还要不住嘟囔:“我不要玩,我累的,我要在教室里休息……”其实她是因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有一次,我们在游戏的时候,发现陈敏轩抱着一个娃娃说:“宝宝乖,要在家好好休息哦,妈妈要跟老师一起出去做操,玩游戏呢。”过了一会儿,她又对娃娃说:“妈妈刚才在外面玩得可开心啦,让我教你做操吧,你不能一直躲在教室里哦。”说完,还用手握着娃娃的手和脚动起来,模仿者做操的样子,嘴里还在唱着做操的歌曲。游戏结束后我跟她交流,她说:“在家里妈妈总是说我是个胆小鬼,不敢出去和小朋友一起做操。老师你看,刚才我还教我的宝宝做操呢,我才不是胆小鬼。”原来在游戏中,陈敏轩对着娃娃做到了自己现实中还没能完全做到的事情,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被压抑的情理问题在游戏中得到了解决,自己的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展。

3.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角色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成长是相当重要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角色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

4.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知事物、体验情感、累积生活经验

幼儿成长不仅需要机体发育完善,更需要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幼儿的大多自然和社会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接受新知识,吸取新信息,不断储存积累知识技能经验,丰富对事物的感知,逐渐完善感知观察能力、表象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保证。

角色游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本读不透的书。小班幼儿在快乐的角色游戏中获得了很多,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那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创设一些外部条件,如:创设满足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根据幼儿自主生成的游戏主题,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差异,多样化、多层次地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使孩子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教师要学会观察,适时介入指导

只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游戏机会,孩子就会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而如果有会观察的老师在旁指导,孩子会发展的更好。幼儿的游戏中除了有规律性的东西还有一些很随机的东西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上面讲到的许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他真正的投入,却常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2.教师要善于反思

如今许多幼儿园中,老师不辞辛苦地做出各种游戏物品,反而使得幼儿的替代变少了。替代行为是一个指标,是思维水平的表现。替代行为越多,我们越要为孩子鼓掌。教师不能在介入之后把游戏变成自己的设计,要反思哪些行为是教师的想法,哪些行为是孩子的意愿,要有试探性介入,确定是否是孩子的想法。

3.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交流分享

分享交流是角色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孩子们一起共享游戏快乐的重要时刻。一次成功的分享交流能成为游戏发展的基石,能有效推动第二天游戏的进程,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

角色游戏反思篇8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童心嬉戏的世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合理的游戏材料及游戏中教师适当的指导对游戏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创设逼真、舒适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热情

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因此,环境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

1.1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游戏主题,开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世界,所以游戏的主题需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丰富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可以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带领幼儿走上社会、实地认识、亲身感受。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还可了解理发店、医院、超市、饭店、农贸市场,使幼儿熟悉每个地方不同的标志、工作人员不同的服饰、工作方式及服务流程,为开辟游戏提供前提条件。

1.2 与幼儿共同设计、创设氛围,让孩子成为游戏环境的主人。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游戏区角,用围合的方式合理的划分区角,可借助幼儿的桌椅、盒子等材料组成围合,突出游戏空间。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游戏符号名称,通过孩子的绘画、手工作品等来体现游戏主题。比如烧烤店的挂牌上可以让幼儿画一串串烤鸡腿、烤香肠等图片;医院的挂牌上画上十字标记、医生护士的人物形象;娃娃家画一幅一家亲的图片来展现。来源于孩子的图画符号更让孩子一目了然,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环境的主人。

2 提供形象、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确保游戏的有效开展

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如烧烤店游戏中需要烤箱、烧烤的食品、调料等,娃娃家游戏中需要布置厨房、房间相应的设施设备这些都是典型的角色游戏材料。因此,在材料的投放、功能的使用方面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水平,充分灵活的运用材料、发挥材料的功能,促进游戏的有效开展。

2.1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提供材料。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比如: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因而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又如: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烧烤店”中,“厨师”先把材料放烤炉上烤一烤,还会用扇子扇风加速,让后再加点调料。娃娃家“妈妈”会“买菜”“洗菜”“切菜”“烧菜”等一系列环节。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

2.2 充分灵活的运用游戏材料,发挥材料的功能。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百宝箱就能发挥其功能,提供一些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比如,中班幼儿在开展“理发店”游戏时,“顾客”口渴要喝饮料,“服务员”到百宝箱找到瓶子和吸管为“顾客”提供服务。又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教师适时的指导、促进游戏水平的提升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中,不能任由幼儿无目的地游戏,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逼真地扮演角色,游戏的内容是否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根据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3.1 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如一个当理发师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以顾客的身份到理发店,找回理发师并说:“理发师可不能到处乱跑,顾客来了要接待哦。”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担任卫生检查员,表扬点心店的卫生工作。教师还可以以顾客的身份来点心店用餐,提高“招待员”招待顾客的服务质量。总之,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既可为幼儿增添游戏情趣,又能增进师生友谊,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促进游戏向深层次发展。

3.2 教师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教育。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发现“招待员”对顾客要耐心、和蔼、有礼貌;“点心师”干活认真、制作点心时不离开岗位等。对这些行为表现好的幼儿要表扬,树立典范。如对一些胆小的幼儿,可以鼓励他担任一些角色;对做事不认真的幼儿,可以要他担任点心店内的清洁员,要求他整理碗筷等物品,从而培养他认真工作的态度与习惯。

上一篇:公司品牌营销策划范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