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14 04:51:46

趣味数学故事

趣味数学故事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74-01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开展趣味教学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意义做了分析,并总结了几点实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策略,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一、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意义分析

所谓的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指的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小学数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使小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数学知识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实现趣味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枯燥性的学科,不像语文等学科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在小学生的眼中数学就是枯燥的数字加字母,抽象的概念加定理。这对于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强、趣味不足,学生视数学学习为繁重枯燥的任务,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强,教学参与度不高。而将小学数学教学实现趣味化,首先,让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满足学生的故事、游戏需要,又可很好的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小学生因为好奇心重,所以其思维也比较活跃,这时期的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幻想,将小学数学教学实现趣味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有效的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二、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开展趣味教学

众所周知,故事有着动人的情节、可爱的人物、鲜明的形象,每一个学生从小都喜欢听故事,每一个人从出生到开始懂话,所听最多的就是父母讲的各种故事。可以说故事伴随我们一生,包括成年人在内,对听故事也是很感兴趣的。把故事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使之发挥出趣味性,实现趣味教学,是小学数学实现趣味教学的有效途径。将故事有效的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它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讲故事它具有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引导数学志趣、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对学生思想认识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趣味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创设和收集各种各样的故事,积极的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故事情境,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深奥难学的主观认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

2、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开展趣味教学

能吸引小学生的,除了故事之外,就非游戏莫属了,研究表明,游戏是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之一,很多小学生都无法抗拒游戏的吸引力,在玩游戏时,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放松心情,尽情享受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类型期的转化过程。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能。因而,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师在实施趣味教学法时,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来开展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讲授“元、角、分”的内容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对三者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些日用品并标价,然后通过模拟购买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这样,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体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明白学有所用,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有着好奇之心、爱美之心,疑问之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观察生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积极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充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可用性和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顺应了小学生的天性,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总结,加强实践与探索,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成为小学生所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闫会琴.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学周刊,2013

趣味数学故事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方式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数学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智力因素,构建趣味性十足的小学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有趣的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为学习数学知识展现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在故事、游戏、音乐、幻想中,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进行生动活泼的智力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让学生融入故事中,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数学问题。在“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故事导入新课,小熊要买蛋糕,它到了第一家蛋糕店,店长说蛋糕优惠百分之三十,而附近的另一家蛋糕店里的蛋糕打七折销售,这下难住了小熊,哪家蛋糕更便宜呢?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告诉小熊哪家蛋糕便宜吗?”故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教师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数学生活化,尽可能地还原生活真实,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时,教师以真实的情景为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水果店里苹果的价钱是每斤3.5

元钱,顾客要买5.3斤苹果,需要付多少钱?”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热情很高,积极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数学的生活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的原动力。创设趣味情境,增强求知欲,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创造者,在观察、思考、讨论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故事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趣味故事 趣味游戏 趣味儿歌

引言

数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不当,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的下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确一点,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抱有兴趣,因此抓住这一点,并充分利用它,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一、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前提。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更具趣味性,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入生动活泼的故事,经过教师的改编、讲解,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最喜欢的“英雄”――孙悟空进行故事改编:有20个桃子,5个小猴子,这个时候美猴王要怎么分配才公平呢?那么如果是30个桃子,4个小猴子,又要怎么分呢?同学们听到美猴王的故事,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并且会特别注意故事中的细节,这样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目的,接下来学生就会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当然故事的运用及故事中心人物的设定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故事也需要不断变化,要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不同的好奇心,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趣味效果。

二、趣味游戏,强化学生数学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好时期,数学属于应用型学科,因此在小学阶段树立学生的数学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而通过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亲自操作和研究,从中收获数学应用方法与相关知识要点,这已成为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传递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趣味游戏的引入,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很多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到了知识,掌握了应用知识的技巧,在数学意识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比如:在进行“平均数”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拍球”游戏,甲组4人,乙组5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哪个组拍球总数最多,哪个组就是第一名。这样的比赛规则一宣布,很多学生觉得不公平,这个时候教师要询问大家:“为什么不公平呢?哪里不公平呀?”有的学生就会说:“两个小组的人数不同,人数多的当然拍球数也会较多。”有的同学会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数量要一样”,并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响应。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平均数”,通过以上游戏的铺垫,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另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运用的趣味性游戏形式也不单单拘泥于比赛这样的形式,合作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按照教学要求发给一套积木,让学生搭出不同的形状。活动结束后可提问:“你们用积木搭出了什么形状?”此时,学生不仅能够活学活用,答出教材中所列举的几种形状,甚至可以超出教材要求,答出其他未教授过的图形来。这样,学生不仅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掌握了课本知识,还获取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三、趣味儿歌,展现数学学习无穷魅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解能力及记忆力方面都无法得到有效训练。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编成口诀或者顺口溜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帮助学生深化记忆,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小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鉴快板口诀,并编成这样的儿歌:小朋友,要记住,钟面数字12个。时针走一数字是1小时,分针走一格是1分钟。1小时等于60分,60分就是1小时。这个时候教师提问走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认识小时与分钟的方法,教师不断帮助同学反复记忆和背诵,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会更熟练。另外在学习“10的加法教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借鉴儿歌《娃哈哈》的节奏,编成歌谣:“一加九,十只小蟒鲜;二加八,十只花老鸭……”显然,借助于儿歌、顺口溜或快板形式的教学,无疑比刻板枯燥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在背诵趣味儿歌的过程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新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儿童阶段的心理特征,在课内外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趣味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研究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中一件快乐的事情。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的开展,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育特点,还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合作,亲身体验游戏的乐趣及学习的快乐,并从中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段丽颖.趣味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04).

[2]赵光国,刘春平.趣味教学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趣味数学故事篇4

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通过趣味故事来引出问题,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热情,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教师正可以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文字或语言描述的故事转换成动画视频,让可爱的人物活跃于画面,让生动的情节动态地展现出来,这样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可爱的猴子活跃在屏幕上,这样的故事更加立体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此时让学生思考,早上三个桃,晚上四个桃和早上四个桃,晚上三个桃,猴子得到的桃子是多少个?这样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直观而有趣的故事之中,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从故事中获取形象认知,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达到对这一定律的本质理解,自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学生所喜爱的各类动画人物来自主创编趣味故事,这样的故事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人物与画面时更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带着问题来展开独立的思考与主动的探究。

二、设计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主动学

数学游戏活动集智力、游戏与活动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改变以往机械而枯燥的数学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游戏,一种乐趣,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设计更为丰富的趣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来为学生创设记录时间与事件的游戏,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钟表的学习热情。此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认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在表盘上亲自操作。

这样的问题情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演示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浪漫的小学生,如果只是单一以语言来呈现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殊的功能来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问题情境,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素材,这样更能不断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趣味数学故事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操作;游戏;学习

一、在故事中学习

故事有着动人的情节、可爱的人物、鲜明的形象,这些都足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最佳状态中来进入新知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使整个课堂教学趣味横生,教学氛围轻松愉悦,能够带给学生身心愉悦之感,学生自然会带着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情绪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是愉悦的,没有任何的负担,自然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各种数学趣味故事,同时还要学会自主创编故事,以人物、情节来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丰富起来,让其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深奥难学的主观认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没有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枯燥单调的教学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字的认识时,我让一个个数字披上华丽的外衣,用小学生所熟悉的动画人物,如喜羊羊、海绵宝宝、熊大、熊二等来为学生创编动画故事。这样的故事设计使得学生认为这不是在学习枯燥的数学,而是在听一个个的趣味故事。他们参与的热情高涨,也积极而踊跃地参与到了故事的创编、讲述与表演中来。

二、在操作中学习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着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如果要学生一节课都保持静坐的姿势,学生恐怕很难保持,相反如果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手操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思维状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也正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开辟全新的学习平台,解放学生的双手,释放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做中求知,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图形的旋转与变换,这部分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以及有限的模型展示与多媒体展示,学生所获取的只是间接的经验,印象不深刻、记忆不牢固、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灵活。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在动手中来观察、思考、总结与归纳,这样所获取的知识来自于学生的直接操作,实现了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是在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操作这一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了创新与思维的全面提高。

三、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游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渴望,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的主动性。将游戏机制引入课堂教学,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为此,我们要在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以趣味性游戏来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枯燥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主动求知,在玩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身心愉悦之感,这不仅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也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学的特征时,我们可以展开一场激烈的比赛,由双方互相出数字来让对方判断能否被3整除。听说要与教师一起来玩游戏,学生摩拳擦掌,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有必胜的把握。但是随着游戏的推进,学生发现,对于较大的数字,教师仍然可以快且准地进行判定,而他们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计算,而且还一定准确。这样在愉悦的游戏中学生对教师如何来进行判断的,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或方法产生了好奇。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新知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四、在表演中学习

演示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主要有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表演。实物演示主要是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利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在讲解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仔细观察正方体的特点,这种演示方式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印象,是立体的,摸得着的。多媒体演示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形、图片信息等。例如,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进行展示。学生表演是最立体、最形象、最直观的演示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用表演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数学知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得到了放松,又能够形象地理解题意,为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顺应了小学生的天性,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多加实践与探索,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成为小学生所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吕玉华.让趣味与小学数学教学同行[J]. 学周刊,2013,22:123.

[2] 史金花.论小学数学的趣味设计[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8:145-146+169.

[3] 闫会琴.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 学周刊,2013,17:133.

趣味数学故事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趣味性 幽默

趣味是指能够使让人感到愉快,让人感到有意思,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人去做、去想的一种思想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会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打开知识的大门寻求新思维的钥匙。如果我们高中的数学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趣味形式强,学生的注意力怎么会不集中呢?注意力集中了很自然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他们学高中数学就会觉得轻松愉快,不再是枯燥无味了。所以,在教师和学生身心放松的课堂气氛中,我们的教学效果怎么会不理想呢?这样看来,如果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让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既充满趣味性,又不丢失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对数学有天生的兴趣的学生很多,同时还有一些学生需要教师在日常解题中、课堂教学中不断的锻炼和培养,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才把高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展现出来呢呢?怎样才能把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呢?

一、把数学趣题引入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我们的高中校园里,高中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指定的,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们所学的内容,科学地准备了引入新课的材料。这些材料学生都是已经学过并且理解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习惯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再次引用,虽然学生便于理解,但同时却会觉得没有新鲜感,枯燥乏味之余就提不起精神来学习新知识了,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就会对新课失去兴趣。但是,加入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结合所讲的新课知识适当引入一些趣味题,让学生做一下思考,假设一个问题,往往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新课讲授之前已经把学生们的兴趣调动起来的原因。

例如,在讲授组合这节新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可以引入简单思考题目:在1、2、3、4、5、6六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有多少种选法?题目虽然简单,但是没有兴趣可言。假如把一个趣味题作为导入题目,效果就不一样。像这样的趣味题目就可以用:“?3个商人和他们的3个仆人一起过河,只有一条船而且要自己划船,船一次就能载2个人,3个仆人说好了只要他们的人数比商人多就杀商人劫财,问现在商人怎么分配过河方案才可以安全过河?”一时间,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起来,兴趣也会高涨起来,但是组合的问题是在短时间内不好解答出来的,学生的正确答案很难说出来。抓住时机,教师就提出问题:“第一次过河有多少种选择?”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讲授极限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教师可以把同学们熟知的龟兔赛跑问题导入,进行思考。讲完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兔子为什么只能无限的靠近乌龟却怎么也追不上乌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样我们的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极限这一概念,这样一来不但增强了高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把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二、把数学史和历史故事引进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需要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纵观数学史,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后人引发深思和久远的回味,给了人们很大启迪与教诲。高中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在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剩下的只是一些公式,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只会用它们来解题而不知道它们的由来,而如果我们把数学当中历史的、人文的东西做适当的补充,那么僵硬的数学公式就会变得活起来,生动起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通过对古今中外一些数学家,历史名人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故事讲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三、让学生在数学的实际运用中体会趣味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凸显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数学的乐趣。

如在讲到正,余弦定理及其运用时,我先让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测出大家熟悉的一座山峰的高度?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所想的办法又都被大家一一否决,都不可行。然后我告诉学生,大家只要学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会有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了。于是大家因为都想找到测量的方法,整节课都学得特别认真。

四、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动作增强趣味性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能增添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扣住学生的心弦,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使课堂富有趣味性,使教学过程妙趣横生,使单调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

在讲到圆的性质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要学好数学就一定要勤于练习才行,像老师就很久没有徒手画圆了,圆都画不圆了,有没有同学徒手画圆画的好的来跟老师比比看谁画得圆。结果马上有同学想上来试试,我找了两个同学上来让他们先画,由于上黑板来,可能比较紧张的缘故,两个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圆都不是很满意,然后我也徒手画了一个,我采用的是以母指为中心,再用其他两个指头夹住粉笔绕一圈的办法画圆。这时只听到下面的同学发出“哇”的惊叹声,可还有同学马上说:“这样画啊,”我接着问道:“我这样为什么就能画得圆呢?”引导学生答出圆的两要素:圆心,半径。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做到了不偏离主题。

趣味数学故事篇7

兴趣并不属于人的智力范畴,但兴趣却是带动学生乐于参与学习的关键。若仍然以“师云亦云”的教师模式,让课堂成为教师“主战场”,那么这无疑剥夺了学生享受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更加谈不上体会数学所带来的成功和趣味,当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趣味故事作为引导,结合学生对神奇童话故事的向往和热爱,通过师生编、讲、听,来带动课堂氛围,使学生进入到设想的情境氛围中,实现数学教学模式活化。

例如:在学习“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时,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乘除法这一概念非常抽象,笔者通过引入“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有一天天宫来了4个美猴王,它们都想吃到桃子,而王母娘娘的桃子有30个,要如何分配才能够使每一个美猴王都能够公平地吃到桃子呢?若有5个美猴王,但桃子只有20个,又该如何分配呢?故事中的美猴王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学生们对孙悟空这一形象非常深刻,且能够产生共鸣,公平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的一点,通过这样的故事,使得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地带动了起来,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推进课堂时,笔者也不拘泥于形势,让学生们能够发挥想象,打开思维,大胆思考。

2趣味游戏,深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皮亚杰对儿童教育进行了精辟的总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鼓励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是小学数学的关键。低年级学生没有谁是不喜爱游戏的,而通过游戏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并逐渐形成数学意识,真正做到摆脱数学概念学习,让数学活起来、动起来,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也越来越直观形象。特别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掌握不牢靠,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通过趣味游戏则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容易感受,在亲身体验中轻轻松松地领悟知识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笔者在巩固知识的阶段,以“比一比谁摘的梨子最多”小组比赛形式来开展教学,首先在黑板上画上一颗大梨树,并在梨树上挂满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梨子”,每个梨子背后都有不同的加减公式。游戏规则:算式得数与篮子例的号数相同,那个小组摘得最多最快就获得冠军称号。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在一片笑声中投入到了紧张的比赛中。以竞赛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自动自发地调动思维,不仅在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意识,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调动。

3趣味儿歌,展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低年级小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差,教师可将一些较难记忆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规律编成口诀和顺口溜等,这不仅能够使课堂充满生趣,同时还能够解决学生难记难背的问题,并可以作为每次上课的开课歌曲,时常拿出来背一背、记一记,自然而言学生就将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例如:在学习“小时、分”时,笔者为学生整理出这样一个口诀:

小朋友,要记住,钟面数字12个。

两数之间有5格,一圈共有60格。

时针走一字是1小时,分针走一格是1分钟。

1小时等于60分钟,60分钟等于1小时。

要问走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趣味数学故事篇8

关键词:数学故事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教学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引入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识数、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生活,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从中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心智。

一、为什么要引用故事

1.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作用之大,而故事就是很好的兴趣载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本以为“孙悟空分大饼”这个故事太老掉牙,不太会引发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当时苦于找不到新颖的材料,只好以这个故事导入新课。“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拾到一个大饼,孙悟空把这个大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得一份。可猪八戒有意见,他要得两份。孙悟空机灵一动就把大饼平均分成八份,给了猪八戒两份。猪八戒真的多吃了吗?”没想到这个让数学老师觉得老掉牙的故事在学生听来竟是那么的吸引人。学生听了故事后来了劲,个个积极思考,带着好奇心被我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2.故事可以启发联想,促进理解

事实上,教材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数学故事题,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只要我们老师稍稍改动一下,就可以借助故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学生们听后,立刻就被这只不屈不饶的蜗牛感动了,开始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

3.故事可以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

故事是美丽的,它打开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揭开了数学的美丽色彩。故事是神奇的,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一个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传统数学经典故事或事件,融入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如:在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概念后,我介绍了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通用的货币的情况下,通常是用自家有的东西向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如果4个番薯可以换2个大萝卜、8个大萝卜可以换2斤米、2只鸡可以换10斤米,现在,有一位大爷,他有1只鸡,4个大萝卜,可换取……学生对这一故事题感到非常新鲜,趣味盎然,纷纷开动脑筋,推算解答。后来,我还欣喜地发现,课后,学生自己改变交换的条件,编辑情境故事题,互相传阅解答,学得更有新意了。

二、什么时候引用故事

1.课前运用,引人入胜

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体育课后面的,经常到了上课时间,学生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我每到这节课,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因为体育训练而影响学习,反而体育课一结束就回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说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

2.课内运用,妙趣无穷

引入故事进行数学教学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都需要,也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运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以确保是否需要,该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效果才是最优的。

(1)课始运用,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将激起学生对整节课的兴致。故事是儿童非常喜欢听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效的故事情境将比精心设计的游戏导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趣的等量代换”时,课始用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画面:“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孩子们被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接着问:“你们觉得曹冲聪明吗?谁能说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我刚说完,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这个既形象具体又有趣奇妙的故事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动画、聆听故事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思考的阶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中运用,排忧解难

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故事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把故事穿插于数学教学中,这有利于解除学生对数字的枯燥感和解题的烦躁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学生在理解小数点时经常犯迷糊,以前我即使手把手教,还是有学生差错不断。有一次脆讲了一个《小数点大闹数学王国》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零国王过生日,小数点前来贺喜,但零国王对这个小东西瞧不上眼。小数点很生气,便把数字王国的秩序搞得一塌糊涂。一位大臣对零国王说:“只有您能降服小数点,秩序就井然了。因为,小数点站到整数前面,会把整数变小;只有站在您这个数的前面,不会发生变化。因为0.0仍然等于零呀”……这个故事讲了约5分钟,但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学生对小数点的印象加深了,也知道了小数点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后就很少有学生再犯小数点的错误。

(3)课末运用,乐学不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右是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数学习题并不感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候,数学故事能再度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让学生在故事中巩固新知,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在“可能性”一课快结束前的几分钟,我讲述了古代经典的智慧故事《聪明的犯人》:“古时候,有个国王做事优柔寡断,每次在处死囚犯时,要请神来作最后的决定。‘神’用两张纸,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抽签。有一个文官受人陷害,被判死刑,他的仇人一心想让他死,偷偷地把‘生’换成了‘死’,这样一来,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就一定得死。临刑前一天,犯人的好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犯人想了一夜没睡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法官让他抽签,犯人抽出一张,立刻把纸条吞到肚子里。就这样,犯人逃过了一死。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解题欲望,既理解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阐述、使用、把握数学语言的能力。

3.课外运用,回味无穷

2002年8月,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聚在这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国度,谈笑、交流、与公众对话。在这次大会的活动中,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仅四字:“数学好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经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用数学”。数学原本就不是枯燥的符号,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服务。它是游戏、是魔术、是故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要越来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融进生活,融进活动。而数学故事旨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美丽的,为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搭建平台。数学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运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时,往往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试想把枯燥无味的作业改用看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肯定不再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一种快乐。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运用的方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找数学故事,编数学故事,把数学故事写进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让数学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孩子们会惊讶它的美丽,惊讶它的神奇莫侧,惊讶它的包罗万象,惊讶它的“好玩”。

三、结语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范文 下一篇:汉字的故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