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范文

时间:2023-02-23 12:12:28

趣味对联

趣味对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联 积累 欣赏 教学 策略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它短小精悍,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对称,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素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因为它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这里,笔者谈谈初中语文对联教学方面的以下体会:

一、加强对联教学之积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对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扩大阅读视野,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众生相?”这两个问题,我引入了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的吕蒙正的“有感”一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也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通过这副对联,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到范进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鲁迅先生的文学知识,是初中语文教材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介绍了一副对联,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这副对联巧妙的借用鲁迅的作品组织成句,概括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平功绩和他去世后举国悲痛万众彷徨的情态。联语一语双关,贴切自然,别具特色。学生通过这副联的理解,记住了鲁迅的主要作品,对鲁迅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他的文章也就更有劲头。

3、与课文中作者相关的对联,也是语文的文学常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成都武侯祠联)。李清照“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沫若题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联)。

4、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出现了不少名胜古迹,与课文中名胜古迹相关的对联,数不胜数,如:泰山――“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所在地:山东省泰安市。涉及作品:《望岳》)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所在地:湖南岳阳市。涉及作品:《岳阳楼记》)醉翁亭――“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所在地:安徽滁县。涉及作品:《醉翁亭记》)刘备陵――一土,尚巍然,问它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所在地:四川成都市午后祠内的惠陵。涉及作品:《出师表》)

二、讲授对联之趣事,感受对联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对联兴趣

1、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副对联构思巧妙,将三国和三城的名字组成联,语带双关。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又对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章太炎先生在慈禧太后庆祝七十寿辰时题写了一副对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坼益蹙,每逢万岁祝疆无。”这副对联抓住慈禧太后只顾个人享乐而不管国家存亡、百姓生死的罪恶行经,将祝寿词里人们常用的“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这句话中的“有庆”和“无疆”加以换位,变成“庆有”和“疆无”,对慈禧太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生动有趣的对联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3、1953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他们途中闲暇无事,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三、拓展延伸,分类积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对于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有关对联,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品味揣摩,深入体会对联的魅力,以制作卡片,办手抄小报以及办黑板报等形式与同学交流,以共同提高,完成有关对联知识以及对一些名联的储备。比如,关于“学习”的名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关于“生活”等方面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林则徐)其他的,如家乡名胜的一些对联,春联、寿联、喜联等等,门类杂多,让学生自己分类积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加强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对联解题能力

1、明确对联基本规则: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反;上下联语意要相关。

2、掌握对联答题技巧:

①、审读明方向。很多对联拟写提供了相关的场景和对内容的限定,或要求联系课内所学,或联系民风民俗,或联系生活热点,要认真理解领会,拟写出的答案要与之相应对照,以验证是否恰当。

②、抓特点细筛选。要抓住对联的固有特点,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筛选确定有效词句。

③、答题宜简不宜繁。对于填空类、撰写类等具有开放特点的题目,只要在题干中没有作具体要求,就应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设置上联,巧对下联。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介绍对联,加强学生对联名联的积累,提升对联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以树立“大语文”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① 余德泉《对联纵横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② 范新溶《中华古今名胜楹联评注》四川新闻出版局 1999年

趣味对联范文第2篇

对联的基本操作

当你想好上联,可下联却想不出来了,那就不要想了,那就先登录一下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组的网站吧(/),当你进入这个页面后会看到点击“清晰版”和点击“压缩版”两个不同的版本,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一个版本使用。选择版本后就进入了系统的页面,页面设计得非常的漂亮,这回你就可以把你的上联输入进去,最多只能输入八个汉字,不要包含标点符号,如图1。输入完汉字后,点击页面中间的“开始对联”按钮就可以了,等待几秒钟后,系统会出现很多个下联供你选择,看看哪个下联你比较喜欢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后点击下联右侧的圆圈即可,下联立刻显示出来了,然后点击页面中间的“确定对联”按钮,如图2。页面上出来两个已经装裱好的对联,效果非常的好,如图3。如果自己觉得喜欢,只要点击左页左下角的“收藏”按钮,对联会自动复制到文本框中,你可以将其粘贴到自己的文档中,如图4。上联和下联已经出来了,就差一个横批了,只要你点击左下角的“横批”按钮,就会在页面右侧出现很多个横批供你选择,你只需点击横批右侧的圆圈即可,横批就会显示在对联的上方,如图5。点击“完成”按钮,最后完整的一幅对联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优化对联

如果没有你满意的下联,你可通过交互方式优选字词,生成自己满意的对联。首先将鼠标移动到某一个下联的两字中间,若这两字可组成一个词,将出现一个红色竖线标记。双击红色竖线,可看到候选的词表,选择某词,则该词也可被定在下联的位置上。我们也可以更换对联中的某一个字,双击该字会出现很多的字来供你选择,选择某个字,就可以输入到下联中了。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达到自己最终满意的效果。大家看了以上这个方法,我想你不会再为对对联而烦恼了,这个对对联的方法我觉得既方便,又实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你想试试看,那就赶快行动吧。

小贴示

什么是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的特点

趣味对联范文第3篇

一、对联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基础知识中的语法教学有些枯燥,如运用对联来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对联要求上下联虚实相对,词性相对,对仗工整。在学习词性词组的类型中,就可以运用对联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比如,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上下联的词性相同,“几根”和“两个”是数量词,“傲”和“饿”是形容词,“骨头”和“肚皮”是名词,“撑拼”和“包罗”是动词,“天地”和“古今”是名词且是并列短语,“几根傲骨头”“两个饿肚皮”是偏正短语,“撑拼天地”“包罗古今”是动宾短语。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用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进行教学。上联的第一个“枷”是名词,是“木枷”;第二个“枷”是动词,是“戴”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联的第一个“状”是名词,是“状纸”;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告状”的意思,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运用一些有趣的对联融入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对联熔修辞、逻辑于一炉,在讲解修辞时,可用对联进行教学。“岩山青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让我们领略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贴切逼真,富有情趣;“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让我们领会了夸张的魅力;从“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我们明白了顶针的用法;从“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我们体会了叠字的神奇;从“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我们感受到了谐音的深意。用这些经典的联句来作例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引入对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如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呐喊〉自序》、《祝福》时,用“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导入,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紧扣课文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对联学习,使课堂听、说、读、写有效地相结合,利用对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项链》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来对课文进行总结。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十年青春皆为赔偿假项链,一夜风流只因满足虚荣心”,“一夜虚荣,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爱虚荣葬送青春年华,讲诚信展现质朴人性”。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完鲁迅的《药》后,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也用对联说出自己的看法:“愚民本善也喝血,志士虽勇终衔冤”,“老栓为子,提心吊胆寻灵药;夏瑜救国,大义凛然赴杀头”,“夏瑜为国捐躯壮烈,老栓求药麻木不仁”。通过这样的活动,教材的内涵得到发掘,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学习与能力训练双赢的效果。

三、对联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要进行作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作文。前人学作文首先从“对课”开始,即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它是作文的开始。因为对句的教学,融字音、字义、词、词组以及立意和修辞等知识为一体,且具有趣味性,通过适当的引导与训练,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如对联“笔下才华少,胸中韬略无”,通过添字训练变成“笔下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只是添加了一个字,意思却相反了。本是具有歌颂色彩的“爱民如子,执法如山”,通过添字变成了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银山靠山其为山乎”。又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让学生讨论“扶”和“失”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为什么苏小妹认为这两个字最合适?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斟酌字句,如何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事实证明,把对联引进作文教学,学生兴趣较浓,就会调动脑海中储存的各种知识,想方设法对出下句,通过这样不断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既在趣味中进行了写作,又在趣味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趣味对联范文第4篇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一、运用寓言、故事教学

寓言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趣味性。在教学中运用寓言故事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政治知识。如讲规律的客观性时,用“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认识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动形象,体会深刻;讲“整体与部分关系”时,运用“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很容易理解井底之蛙的可笑之处,以部分代替整体;讲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用“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威王和田忌的马都没有变,田忌为何转败为胜?这生动地解释了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质变。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二、运用古诗教学

古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传诵不衰的古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撷取其中的精华,剖析个中的哲理,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政治课堂增添不少魅力。

高中生对古诗兴趣浓厚,课堂上引入古诗,很容易扣住他们的心弦。例如,在讲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时,通过叙述京杭大运河开通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来说明,会让学生觉得兴味盎然,被历史与古诗深深地吸引。再如,可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最终说明主观方面的原因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纯粹优美的诗句,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许多哲理的讲解可以引入古诗,这些古诗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进入哲学课堂,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了课本知识,摆脱了纯粹的抽象思维之苦,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政治课添加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歌曲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听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边听边主动地思考:“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进一步去讨论。讨论的结果说明政党的活动总是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般条件下,国家政权总是由政党执掌的。再如:在讲“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时,可利用一首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在政治课教学中巧用歌曲,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四、运用对联教学

对联,是独特的文学方式,押韵、精炼、含蓄。在政治课教学中使用对联,不仅能令学生体会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感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激发起我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以“自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来说明,学生突然在政治课上接触到对联,感到新鲜、好奇,进而便会主动地去分析、去思考,这样就很容易从这副对联中明白这种体制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又如在讲诚信问题和企业信誉和形象时,引用对联“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礼貌待客宾至如家暖人心”。提问:(1)为什么文明经商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2)为什么提高服务的质量就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样便能使学生更生动地理解诚信是市场活动的基本精神,进而提高销售者的信誉,使消费者“信得过”销售者,从而使客流如云,生意兴隆,买卖越做越大。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对联,也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效果,使学生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得到思想上的启发。

趣味对联范文第5篇

一、结合阅读,渗透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单纯地讲解语文知识,应该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来分析体会,加深理解。

比如,字词教学,对于一些多音多义汉字,只有将它们融入到语句篇章中,才能够准确了解字词的读音和具体含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的猜词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猜测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如,结合语境,明白词语隐含意义;理解临时意义,辨析不同义项;明白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②准确掌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再如,对于一些语法、修辞、句式等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细细体会,深化理解。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好处,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譬如,结合课文,探索艺术特色:①文章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此处的“门”是虚写还是实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分组找出蕴涵修辞手法的句子,交流探讨。a.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励人心的喜剧和悲剧。(比喻与拟人,形象描绘出文学特点及其意义。);b.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运用排比句,强化语势,突出内容,加强感情。)

二、趣味练习,巩固语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趣味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主动学习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反之,若教师只是程序化、机械式教学,那么不但知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趣味活动与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如,教学对联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丰富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如,对联趣话、写对联竞赛、背诵对联竞赛、“对联知识竞赛”等。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再如,学习读音断句知识后,教师可设计一些趣味练习,让学生运用巩固。1)山海关孟姜女庙有幅对联,构思奇巧,上联有7个“朝”字,而下联有7个“长”字,各有两种读音,描绘了庙前大海的景色。请标上正确的读音,朗读看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2)猜标点,结合意思添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有则笑话如是说:某天,一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但主人嫌他穷,而不想留他,却不好意思开口。正好此时下起雨来,于是主人在纸上写上这样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却未加标点。秀才看后,便提笔加上标点。而主人一看后,就只能留下穷秀才了。请问:主客两人是如何加标点的呢?这样,可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进一步运用知识,巩固知识。

趣味对联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趣味性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由于知识点比较多,老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内给学生讲解足够多的东西,就会忽视课堂趣味性。事实上,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成效。

一、增强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的兴趣,因为这些事物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和遐想。采用趣味教学法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配合老师学习历史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感受到历史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

(二)把兴趣转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而且就算有的学生有学习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重视的是那些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所倾注的感情的活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趣味教学法,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点在历史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历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为了传授历史方面的知识,还是为了启发学生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属于培养创造性的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以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利用这样的兴趣,促进历史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二、新时期增强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导入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一节课开始的短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运用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趣味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导入、诗词导入等等。比如,可以利用歌曲导入的方式来让学生展开与心灵的对话。在讲解“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九一八小调》,用这样低沉悲壮的歌曲把学生带入到当前那个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比如,可以利用故事或者图片导入,增强历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事先收集一些关于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开始之前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就会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运用相对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比如,在给学生降到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邓世昌这个人非常“给力”,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能够让知识点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就要加大自身修养,扩充知识面,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语言生动直观、富有形象性。再比如,在讲解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可以用“势如破竹”、“纵横驰骋”等成语,而到秦朝的残暴统治的时候,可以用“巧取豪夺”、“倒行逆施”等成语,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授课方式。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要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就要注重历史内容很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一门学科孤立起来,要把历史内容跟其他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事实证明,当历史学习内容跟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结合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这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比如,在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给学生引出一副对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让学生找出这幅对联的巧妙点在哪,当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都在认真的思考,一部分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对联讲究对仗,但是这里的“袁世凯”是三个字,“中华民国”是四个字,没能对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站在文学角度上分析这个不是对联,主要的寓意就是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这种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而易举的明白了当前袁世凯的复辟专制是不得民心、也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的举动,必然导致其失败。

(四)课堂教学结课的趣味性

在结课的时候运用趣味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在学习《南京条约》中的五个沿海通商口岸的时候,可以在结果时告诉学生记忆口诀为““广厦福宁上,五口先通商”等。此外,在一堂课结课的时候,还可以用“吊胃口”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像给学生设置一些巧妙的疑问,或者给学生播放下一节课的精彩内容片断,来推动学生在课下主动复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了“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给学生进行结课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阶级矛盾的激化,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说明了农民领导的革命斗争胜利的可能性不大,那么真正意义上能够让中国社会走进下一个阶段的是哪个阶级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结课方式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注重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这样才能营造积极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菊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2(10).

[2] 马智强.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

趣味对联范文第7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复旦中学师生共同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高中文化专题读本》,心头顿时犹如江面拂过了一阵轻风。这是上海市第一本由中学生参与编写的语文教材。打开读本,爱情作品、网络文学以及金庸和王朔的论战文章也赫然在目,这是传统教学模式里的“不可能”,却在复旦中学变成了现实。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语文教材的编写,甚至还能走上讲台给同学讲课,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叫学生喜爱?新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了一种新的文学境界,给他们更多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因为语文课变得“好玩”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就迷上了阅读,“生命会因阅读充满”。手捧自己参与编写的教材,复旦中学的学生特别兴奋,他们喊出了“我的语文课我来做主”这样自豪的口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应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美国语言学家华特斯涅斯说:“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怎样让语文课魅力重现?趣味语文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语文学习天堂的捷径。

如出示一幅奇妙的对联: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教师此时可以提问:聪明的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如此奇妙的对联欣赏,如此有趣的打谜知识,如此新颖的成语积累,何乐而不为呢?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又如引出“深山藏古寺”的典故:从前,有一位先生给四位画家出题作画,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姓赵的画家画了深山又画了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和古寺”;姓钱的画家只画了深山,没有画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无古寺”;姓孙的画家画了深山,并画了古寺的一角,这叫“深山露古寺”;只有姓李的画家通过认真审题经过冥思苦想,终于画了一幅符合题意的画:画面上有深山,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小溪边一个和尚在挑水,一条石阶路由溪边通往深山之中。李画家蠃了。教师适时提出:他赢在何处?难道这个有趣的典故给我们的启发仅仅是绘画技巧吗?他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难道对我们无启益吗?我敢说这位画家绝对也是一位写作的高手,它给读者留下的二度创作空间很悠远。

语文学习充满了“趣味”,是一个真正的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过程。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的三维能动,我们涵泳到语文学习的“三趣”:

第一层次为“入乎其内”的“情趣”。这种“情趣”由“对话”得来,现代阅读理论称之为“主体间性对话”。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文本聆听“虚位”的作者的心声,而同时似乎又有许多人类思想的精灵在跟你交谈,或帮你与作者对话,你的整个心灵的空间,进进出出的全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声音和意象。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对话过程。美籍学者叶维廉先生曾对此做过生动的描述:“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时,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在这种“单相虚位间性对话”中,主体与神秘的心灵,与众多的思想情感的精灵交流,很富有情趣。

第二层次是“沉乎其中”的“美趣”。这是一种沉醉之味。语文并非冷漠的知识介绍和概念推理,它本身是“热”的,它有血有肉,富含情感美、语言美、哲理美、科学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人间的一切爱和恨、美和丑,全都倒映在语文这“半亩方塘”里。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包含了对文中知识的把握,包含了智慧的提升,而且包含了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实现了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从而使学习主体沉浸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妙境中。你可能因某一细节而喷饭,也可能因某一句动情的话语而感伤;你可能因文中的内容而迷惘彷徨,也可能因文中的内容而激情奔放。当我们陶醉于一种情韵,进入了美的创造与欣赏的“颠狂”状态,就能达到听则“辩于味”,写则“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诗品》)的意境。

第三层次也即语文学习趣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出乎其外”的“智趣”。这是一种发展之味。数理化学习,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生明显感觉到是一种智力的运动,因而他们乐此不疲。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很有智力价值的,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主要手段之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把广泛阅读作为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指路明灯。智趣的获得,主要在于迁移,在于举一反三;“智趣”获得的标志,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应的语文任务。

在“情趣”、“美趣”与“智趣”之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智趣。入乎其内之“情趣”,沉乎其中之“美趣”,仍只是限于一文一课的自娱自乐的自足之味,而能出乎其外,通过迁移而获得的外展的“智趣”,才能真正完全满足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语文课的宗旨。

趣味对联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育教学资源 对联

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要“开掘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因此,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出师表》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的导入课文:“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诸葛亮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出师表》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得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我以前有一次在教《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一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这副对联,就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趣味对联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 艺术性 《长江》

因为参加徐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地理中考说明会,我有幸观看了树人中学徐瑾老师的一节公开课《长江》,该课荣获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听后感觉果然名不虚传,让人醍醐灌顶,着实让人惊喜、感叹、佩服。

有专家这样评价这节课:“一幅漫画,两副对联,三首歌曲,四个活动,五大板块,六字箴言(自主、合作、探究)。”也有的专家这样评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有的专家说:“这节课让学生想说‘我听懂了,我会学了,我感兴趣了’。”而我要说:“为充满艺术的地理课堂喝彩。”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现有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喜剧、电影、游戏等十多种艺术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美妙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感情上的寄托。把艺术融入地理课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必要也是可行的,因为地理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可以用漫画来表达地理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生态问题,等等),还可以用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来讲述全球变暖问题,用舞蹈来讲述我国的少数民族风情,用游戏来讲解难以理解的经纬线、经纬度,用大量的图片来讲解我国的大好河山,等等。

人们通常用“广泛”这个词来形容人的兴趣,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引入地理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来学习地理,学生想不喜欢都难。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可以让学生快快乐乐上课堂,轻轻松松考高分。徐瑾老师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引入地理课堂无疑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导入新颖——运用漫画、对联、歌曲三种艺术形式

徐瑾老师先用一幅潘长江的人物漫画引出长江,旁边附有对联:

上联:游彭城拜彭祖,彭城纳朋;

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长江天长。

横批:有情有义

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漫画艺术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漫画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把漫画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感,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时甚至会给学生带来震撼。比如讲水污染,漫画中一个孩子用毛笔沾着河水写毛笔字,让人感到水污染有多么的严重。

对联对仗工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它又是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的独特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用漫画和对联来讲授新课,学生喜闻乐见,使导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符合青少年“乐喜游而惮拘检”的特性。符合青少年心理表层需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使课堂极富趣味性、教育性,凸显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过程条理清晰——用歌曲、游戏等艺术形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了六大板块,分别是欣赏篇、概况篇、奉献篇、开发篇、忧患篇,每个板块内部又融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欣赏篇”共有19副关于长江的精美图片,切换的时候一直伴随着背景音乐《长江之歌》,学生和老师都一起跟着吟唱,使得教学很有震撼力。再如“奉献篇”用《爱的奉献》作为背景歌曲,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升华。

在“概况篇”设计了“探寻长江”的游戏:首先,人造长江,(两位学生摆V和W造型);然后定位长江(用不干胶在“人造长江”贴上:北岸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安支流,乌江、湘江、赣江)。游戏一开始,学生便蜂拥而上,那种活跃的气氛,会令孩子们难以忘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不再感到地理枯燥乏味,苦涩、难懂,而艺术是生动、有趣、好玩、易学的一门学科。

三、结尾处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运用对联会感觉地理结尾

让学生试着自己做对联来描述长江,关于长江的对联有:

学生一:

上联:黄金水道为国家

下联:水能宝库利人民

横批:滚滚长江

学生二:

上联:雅砻岷嘉陵汉

下联:湘沅乌赣资沱

横批:支流众多

学生三:

上联:洞庭湖太湖

下联:鄱阳湖巢湖

横批:湖泊众多

本节课以对联导入,以对联结尾,前呼后应,画龙点睛,使学生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了解到自己也可以创造艺术美,学生颇有成就感。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地理课堂充满了趣味,即便是下课铃响,学生也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趣味对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民俗文化;对联;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其内蕴丰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国粹,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她既表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灿烂,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

对联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相关知识的渗透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义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渗透的基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现在,对联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仍经久不衰,它出现在各种场所:学校课堂,升学考场;出现在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等不同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诠释出各种信息,道出不同人的心声,让人们尽情去称颂、赏析、追忆、沉思、律己、正身等等。

二、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依托大文化背景,抓纲扣本。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联题依旧是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题型在历年语文中考、高考中频繁出现,涉及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鉴赏、语言创新题、甚至作文出题等等各个方面。究其原因是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到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和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对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效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掌握对联相关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利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课堂中引入对联,能够给枯燥呆板的课堂注入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往对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学生只是停留在被动的记诵层面上,对诗文中的情感缺乏深切的感知。

(四)利用对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教学体验。

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在教学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我抓住诗的颔联、颈联把对偶句与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简单介绍。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cháo)平(píng)两(liǎng)岸(àn)阔(kuò),风(fēng)正(zhèng)一(yī)帆(fān)悬(xuán)。

颈联:海(hǎi)日(rì)生(shēng)残(cán)夜(yè),江(jiāng)春(chūn)入(rù)旧(jiù)年(nián)。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律诗里的颔联、颈联是对偶句,即对仗、对联,是文学形式之一;它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相反、相类似;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可把汉语拼音的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在一副对联中,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例1:上联:开(kāi)窗(chuāng)林(lín)月(yuè)白(bái) 平平平仄仄下联:洗(xǐ)砚(yàn)石(shí)泉(quán)香(xiāng)仄仄仄平平。张贴须从左到右(仄起平收),诵读也须从左到右(千万不能贴错、读错)。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注意不是所有对联都需横批,要看具体情况。

例2:民间趣味联故事。

A、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生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家道却十分贫寒。他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趣味。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得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B、拆字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C、加笔划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整首律诗的教学,在活泼、充满浓烈趣味兴中完成。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习了古诗,又对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了简单介绍,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五)鼓励学生学习、创作、欣赏、运用对联,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生活。

让学生了解对联知识,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从一字一词开始,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从简易的词组、短句起步,例如“学海对书林;黄金屋对颜如玉;好好学习对天天向上;长江滚滚对黄河滔滔。”

课堂上,可利用个人、分组、竞赛、评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创作热情。

在课文学习、写作中加强对联的学习、运用。在平时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们要求学生不仅有妙词佳句、比喻拟人,还有名人名言,歇后语等等,如此引导学生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上对联,将对联为我所用,这将会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会令作者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在阅读课文中品味对联运用的趣味。

创建对联兴趣小组,学校以上大课的方式对爱好者进行培训,并适时组织小组开展考察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品味。

校园内,布置宣传标语,标语以对联的方式呈现,可以征集对联的方式让全校师生参与,集中智慧,建言献策。

(六)生活处处有语文,对联无处不登堂。

语文无处不在,举目三尺现对联。教会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时机,绝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例如,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必有对联,只要有心就能有所收获。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特别是春节中的春联更能随处可见,是收集的大好时机;还有旅游、上坟祭祖等都是学习的课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对联作为一种最为精粹的语言表达形式,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早已成为我们民族语言表达的鲜明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地运用对联,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定能结出金色硕果。

参考文献

[1][转载]浅谈对联的作用(2011-08-03)

[2]人教课标版/论文集粹/教学论文

上一篇:厨房对联范文 下一篇:婚庆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