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1 11:32:16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108―01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灵活应用反映部分数学规律的俗语、成语、诗词、顺口溜、歇后语、小故事等趣化数学知识,就可以使单调课堂妙趣横生,枯燥知识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定有明显增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趣味化概念,揭示本质,便于理解

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与数学概念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小故事等,以便适时选取适宜的内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有趣、简单,进而让数学概念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比如,函数的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教材中,叙述为“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区间ID,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I的自变量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

二、趣味化方法,揭示规律,便于应用

数学方法多而灵活,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方法熟练选择和正确应用,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深刻理解每一种方法所蕴含的规律,并将其与实际生活中各种风趣的语言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风趣语言对数学方法进行简洁总结、概括和强调,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比如,换元法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许多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往往忘记最后要用原题中的变量当结论,造成功亏一篑。用“过河拆桥”来强调换元的目的是为了“过河”,即顺利解决问题;但一旦“过去了”,就不要忘记“拆桥”,即还要用原题中变量当结论。这样遇到用换元法解决问题时,学生记着“过河拆桥”这个成语,就不会忘记用原题中的变量当结论。

又如,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实质在于将一个无法(或是很难)穷尽验证的命题转化为证明两个相对简单的命题: “p(1)真”和“若p(k)真,则p(k+1)真”。对于这样把一般性、复杂的问题,采取先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地方去,再慢慢走几步看看的方法,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总结这一特点,会让学生易于理解方法本质,并且记忆深刻。

三、趣味化思想,揭示实质,便于掌握

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应用事例和生活中熟知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以便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学习。

比如,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指导思想,能够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优化解题的途径。在教学中,笔者应用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对学生说明数形结合思想,通俗易懂,顺口易记,有利于学生能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方法。

又如,转化与化归思想都是中学数学中很重要的思想,对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简单的问题,形成转化与化归的意识。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引入理解深化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及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正确理解每个数学概念并掌握它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题,为解决概念教学之乏味性,要多采用启发式趣味教学模式,化抽象为具体,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多在激发、导引、疏导、点拔上下功夫,才能克服概念的教学枯燥无味,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概念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点滴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在引进新概念时,要让学生了解新概念引进的必要性、合理性,还要依据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引进方法。

1、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

数学概念的意义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变化和充实的,为了使概念适用更大范围就必须推广原来的概念,重新给它定义,如指数中的零指数和负指数的引入,使得由正整数扩充到有理数和实数后,仍有严密科学性,从而明确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

2、引进新概念的合理性:

概念教学除了讲清其实际来源以外,还要讲清其合理性,因为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除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外,还应遵循一些原则,要深入讲清各种定义的合理性,使学生在理解平台上品到这样的规定是自然合理的,如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建立,使知识结构严谨,系统化。

3、引进新概念的方法: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根据这一点,在引进新概念时,为加强对概念的领悟和认知,因此在引进时,要结合背景讲清,采用多样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略到精细来增强概念教学的趣味性。

二、概念的正确理解

概念是解题之基本,对概念理解肤浅,解题时就会乱用概念,生搬硬套,或得出某些不满足题设条件的解答,或失掉一些满足题设条件的解答。为加深概念的正解理解,1、可适当地选择些需要判断的例子供学生辨析判断比较,使其能在例子中得到启发,便能牢固把握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可采用对比法:通过对比澄清对新概念的模糊认识,辨折容易产生混淆的新概念,使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知识内在规律和规律的来源,以达到切实掌握灵活应用。3、可以把概念进行归纳分类,这样能巩固对概念本质性的理解,加强记忆,如线性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教学等,从而灵活远用概念,并逐步提高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

三、概念的深化

华罗庚先生说过:“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再加上我们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记忆和接受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故对新概念不仅要求学生透彻理解,还要在解题中自觉地联系、运用概念去审题、判断推理和检验。如“己知∠α的终边经过点P(3,4),求∠α的四个三角函数值”的教学。学生在运用有关概念演算,做题的同时,重温了有关概念,加深了理解,从而提高了运用概念的能力,深化了概念。因此在概念引进后,还要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期进一步深化。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3

1.导入设趣一堂好课导入方式非常关键,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做好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体现趣味课堂的理念,这里我们可以采用设趣导入法.传统的复习以往所学知识的导入法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上课一开始思维就容易游离走神,对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开堂设趣导入,要求教师善于将课程内容有关的富有娱乐性、启发性的知识、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愉悦、轻松的心情迎接新课.案例列举:当学生学习抛物线原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与抛物线有关的事物列举一二,再让学生列举一二.比如篮球运动,篮球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经常打篮球的同学就应该知道,投篮这个动作用到的就是抛物线的原理.老师在新课导入时,请同学分享本身的打篮球的经验,切磋“如何投篮命中率才更高?”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从本身的兴趣爱好着手寻求学习抛物线原理的动力.

2.悬念生疑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大都具有好奇心强、善于生疑的性格特征.好奇心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精神境界,往往会给人以超乎想象的动力和勇气.因此教师可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多用悬念生疑的方法,调动学生深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案例列举:在应用题的解答技巧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设计一个暗藏玄机的脑筋急转弯,八戒与悟空相约在花果山聚会,悟空不在家.小猴子就以100个仙桃热情招待了八戒,八戒看山中共有30只猴子,就在地上列出了数学算式100/30=3.八戒兴奋地说:“你们一人分得3个仙桃,我就吃最后那一个就满足了”小猴子对八戒的慷慨之举感激涕零,每人领完仙桃后各自回去.悟空回来后,小猴子对大圣讲了八戒分桃的过程,还口中满是对八戒的赞美之词,说它如何大方得体,自己吃1个,我们每人吃三个.悟空看到地上八戒列的数学算式,大叫:“好你个八戒,自己多吃了仙桃还嘴硬,看我怎么收拾你”.一则悬念迭出的小故事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还驱使学生执着地去探索答案.

二、拓展知识和视野,使趣味课堂多彩化

1.跨学科讲解执教中职数学的教师不需要在单一的数学领域一味的钻研怪题、偏题,不需要将数学理论知识推理解释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个人理解能力还未成熟,讲解过于高深、艰涩难懂的知识,往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将数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参杂到数学课堂中来,比如数学课上可适当引入语文文字游戏,历史小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执教教师必须拥有超前的教学学科视野和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积累,做到信手拈来.

2.课外补充仅限与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其设计的知识面是非常狭窄的,要让一堂课充满趣味性,适当引入课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课外知识包含天文、地理、影视、文学、体育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知识他们涉猎的内容非常之少,平常的获取渠道只是通过电视、书籍、报纸等,倘若由教师来转述,通过教师的幽默语言的转化,更增添课堂娱乐性.案例列举:在讲授《概率》这一概念时,教师列举了现在风靡全球的世界杯比赛,2014年6月巴西世界杯比赛如期而至,在疯狂球迷看球的同时,文化和足球日益风行.现在很多体育市场、市场凭借猜测世界杯输赢赚取了高额利润,今年的世界杯赔率中,西班牙赔率最低(1赔3.10),其次是巴西(1赔3.25),赔率最高的是新西兰(1赔1000).从足球的赔率看夺冠的概率.本次世界被最有望夺冠的便是西班牙和巴西两只球队.此时笔者可列举巴西这支球队的赔率,计算出其夺冠的概率.

三、个人魅力和创意色彩渲染课堂

个人魅力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气质表现出来.幽默是一种艺术,给人带来欢乐.课堂中教师语言倘若缺乏幽默,好似枯死的鱼塘,缺乏活力.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跳出课本知识的牢笼,不概念化,不枯燥乏味,在本质规律的指导下灵活使用教材,既可以将理论知识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还能发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关注力的作用.比如:当课堂中发现有人睡觉时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便机智地喊出:“同学们,现在开始我们进入有问答环节,被搜索的同学没有回答上来就要获得10分钟深蹲跳的奖励”.教师倘若拥有一个健康活力、阳光向上的形象和内在气质,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现阶段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与日俱增,因其招生“门槛”低,生源的质量就无从保证.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创建生动有趣的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建趣味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将数学课本中抽象、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公式、法则转变为充满创意、趣味的内容,并将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以趣味化、情景化导入数学课堂,以渊博的知识积累为底蕴,创建充满个性色彩、创新色彩的趣味课堂.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10-02

在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很少用到情境的创设,但是为了完成某些教学目标,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教材会给出一个特点的情境条件来引出概念,当概念引出之后,情境则失去了它的功能和作用。这种情境的引出基本只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前的引入作用,然而,情境教学的作用远不止如此,高效的情境教学是在情境中更好的对知识进行自然而然的理解,分析,猜想,验证,是学生在情境当中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概念的形成。

新课标下的数学由以前重视双基转向更为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数学与生活结合,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设置数学情境更能使学生从具体表现形成抽象思维,有效的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有目的的设置问题情境,在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概念。数学课中如果能创设有效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还能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对于教和学的人来说都是充满意义的,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数学概念传统教学给人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学生更愉快的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概念课上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学习效率,准确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情境的创设需要为教学服务,因此,根据所要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1、以实际问题为向导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根据问题去寻求解决的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能够使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问题出发,还能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数学的作用,而不仅仅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充满抽象和逻辑的学科,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能够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2、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点为基础

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更有效的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对的数学概念的归纳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所设立的情境不应该是静态的,或者单一的,而应该包含前后的知识联系,包含知识点的衔接,以便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跃迁。如果,缺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铺垫,则会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断带,难以归纳和总结出新的概念。除此之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的相似点,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背景面,增强学生的视野,加强自身的学习兴趣。

3、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当教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超越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太远的数学情境,不但不能让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无法从情境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学生会觉得上数学就和“听天书”一样,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严重戳伤。所以问情境创设需要把握一种“度”,好的情境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简单教授给学生,而不好的情境反而会造成数学学习的困惑。

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

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思的和富有挑战的,应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猜分析、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太复杂和难以理解,否则,挑战是够了却无法为学生提供趣味性,即便是发现了问题学生自己也无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年龄的特征和思维的发展情况。如果在概念教学中所设计的情境超出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可能无法进行探究学习,甚至感到一种探索受阻的沮丧,更严重着,会怀疑自己的水平,自信心受到打击,对数学产生为难情绪。所以教材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习惯。

二、情境创设的类型

教学都是有目的的进行的,不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侧重点则不同,目的指向性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创造学习情境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它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具有何种功能,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能提取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它又该如何的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情境的形式还是情境的内容都能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反应,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侧重作用不同。教学情境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有多种类型。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数学情境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创造的一种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包含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从情境提供的信息,通过观察和归纳,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境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能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问题情境”创设是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迁移。

2、探究学习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检验而进行的,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在这一过程中要有质疑的学术精神,能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这种探究的学习情境,一旦学生成功的解决问题,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并且激烈学生自主的去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情境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它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发,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合作学习当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并且能增强学生团队意识,还能培养团队成员的品格。常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小组分成的时候,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能力有所掌握,避免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同一组而使得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境创设在概念课上的运用

概念的同化和概念形成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的方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理解新的知识,使其成为已有知识当中的一部分。而概念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对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抽象出其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

1、数学典故在概念课上的运用

数学典故通常讲述的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且具有典型的意义,在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引用数学典故,可以改变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发思考。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利用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都疑惑不解时,教师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由于已经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并在头脑中进行知识的同化。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偶像心里,促使他们像偶像学习,刺激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主动的思考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

2、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上的运用

奥苏贝尔的注明理论――先行组织者,是说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意思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以旧的知识为基础,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寻求它与已经学到的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新的知识是在原来就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而来的。例如在学习“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时,由于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已经学过,在学习圆锥面积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解决,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时,是把侧面破开,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底为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为圆柱的高,于是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到结果,这里运用了数学转化的思想。那么教圆锥的面积公式时,如果也把侧面破开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即让学生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脑,寻求答案。

3、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在概念课上的运用

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教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不是纯粹的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认知上更好的接受新的刺激,而且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也更能发生思维的迁移。例如,“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它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实用性,函数概念的教学一致被学界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业不容易。而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则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以下是教材指导的为了引出函数概念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观察和分析物体下落的距离h和所经历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下落的距离h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时间的不同位置导致下降距离的不同,因此,每一时刻对应着不同的下降高度,即时间t与下降高度h是一一对应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间t是自变量,高度h是因变量,从而自然而然的渗透函数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中,高度和时间的这种依从关系在数学中成为函数关系。

4、趣味性问题的情境创设

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最显著的作用是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被这种愉快的刺激所吸引,因此,趣味性的情境更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五一充实着趣味性的情境,甚至很多的教材旁白都很有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说初中高中的教材就是枯燥乏味的。 趣味性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更有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问题上,并主动去思考,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和数字,学生则很难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等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各种事物,例如笔、书本、橡皮擦、尺子等学习用品,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模拟买和卖,这种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即有趣又能形成牢固的数学概念。

5、利用观察归纳的情境创设

多数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为其找到具体的问题原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的过程来帮助学生归纳和形成抽象概念,并加以掌握。通过为抽象概念搭建具体问题模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更具成功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主动建构。以“等差数列”的教学为例,给出以下三个数列:

(1)2,5,8,11,14……

(2)100,95,90,85,80……

(3)2.55,2.55,2.55,2.55……

你能猜出每个数列中最后一个数字的下一个是什么数字吗?是怎么猜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很容易猜出往后得出每一项的答案,并找到它们的 共同点,即每两个数之间的差是一样的,从而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参考文献:

[1] 李 彬.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分析与研究[J].2006

[2] 马伟开.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途径[J].数学通报.2009(2)

[3] 王光明.高校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11(1)

[4]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验途径[J].教育研究.2007(8)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5

数学概念的引入环节是概念教学的基础环节,概念的引入既要考虑科学性,还要考虑趣味性和现实性。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引入的策略有联系学生实际的“情境式引入”,包含从生活原型引入和学生的游戏引入两种策略;以旧带新的“铺垫式引入”,包含正迁移引入和冲突型引入两种策略;揭示变化的“过程性引入”,包含直观演示和计算过程引入两种策略;明确问题的“目标性引入”,包含实际应用引入和理论应用引入两种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引入;策略;情境式;铺垫式;过程性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指的是通过对大量的具体的事物进行感知,或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比较、分析、类比与迁移等活动,获得表象的过程。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教学中概念引入既要考虑趣味性,又要考虑现实性,还要考虑科学性。

一、情境式引入――联系实际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只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产生兴趣,而对于陌生的情境则有天然的排斥性。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感到困惑、迷茫,难于接受,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概念的引入教学教师要努力寻找数学概念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1.原型引入,感受概念学习的普遍性。学生的现实生活蕴含丰富的数学概念资源,这些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发生,教师要作为有心人,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作为概念教学的“引子”。如学生每天由家到学校,这一段上、下学的路途中蕴含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及“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的概念,这些生活中的原型可以作为引入概念学习的素材。又如,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也蕴含了大量的资源: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电灯、课桌、人数等物品入手;三年级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黑板的表面,教室的地板等引入;五年级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则可以从黑板擦的大小、讲台桌的大小、电视机的大小等引入。认识小数可以用学生到超市购物的小票引入……此外,自然现象也是概念引入的有效资源,例如,用手电筒照,可以引入“射线”,想象太阳光的照射,引入“直线”。这些生活中的原型既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概念的学习,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概念学习普遍存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2.游戏引入,激发概念学习的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热爱游戏。游戏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时候,也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同时,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学生游戏活动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例如,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闽南童玩”中的活动就蕴含大量的数学元素。例如,课件:几个学生在操场方格图里踢石片,石片的运动方式可以作为“平移”概念教学的引入情境;学生的“打陀螺”游戏则可以作为“旋转”概念学习的引入情境;女生的“女儿红“活动就有织毛线的活动,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直直的毛线就可以作为“线段”引入的绝佳资源;学生的“十指翻绳”游戏中蕴含“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大量平面图形的资源……开发这样的游戏资源,引入概念教学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趣味性,让他们体会到玩中也可以学习数学概念。当然,学生的游戏是具有阶段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教师要亲近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敏锐捕捉,有效开发,巧妙导入概念教学。

二、铺垫式引入――以旧带新

数学概念从来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一样,都是有“生长点”和“延伸点”的。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的是从属关系,有的是平行关系,而有的是交叉关系,甚至,有的新概念与旧概念是相斥的关系。笔者认为,新旧概念如果存在相容关系或相斥关系,则最为紧密,旧概念最适合成为新概念的“引子”,教师宜采用“迁移法”和“矛盾激发法”进行引入。

1.迁移引入,利用概念学习的统一性。当新旧概念处于相容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新旧概念的相同点来引出新概念,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来引入新概念的学习。例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和“加数都相同”引入“乘法概念”的学习;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以“整数的基本性质”引入,让学生通过“整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引入,让学生明白转化思想的重要性。这样的引入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其一,发挥“迁移”的正面作用,使得旧知识及原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成为新知识、新概念学习的基础。其二,有利于学生把新概念纳入到旧概念的体系中,建立起概念网络。

2.冲突引入,彰显概念学习的矛盾性。当新旧概念不相容,甚至互相排斥即产生冲突时,利用旧概念引出新概念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之效。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分东西”引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个苹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1瓶矿泉水;把1个月饼平均分为2份,每份是“半个”月饼,可以用什么数表示?这样就引发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半个”不能用”1或2”这样的自然数表示,从而引入新的数――分数的学习。

三、过程性引入――揭示变化

有些概念是发生式定义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即是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引入这些概念教学时,可参照其发生过程,采用直观形象、动态演示的方式引入,以体现运动变化的观点。

1.直观引入,强调概念学习的形象性。所谓直观演示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可利用课件直观演示:出示一条1米长的直尺,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为0.1米。这样动态演示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0.1米的形成过程。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动态演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张圆片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演示引入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直观,能使概念的本质属性得到凸显。

2.计算引入,突出概念学习的动态性。计算过程也可以揭示某些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计算也可以作为概念引入的有效方式。例如:“循环小数”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些式题:12÷9,24÷5,当学生发现有些式题的商除不尽,并且商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是依次重复出现的,这时教师再水到渠成地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学习。又如,教学“整除”的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12÷4, 14÷28,35÷7,8÷12”等算式的得数,然后再让学生对这些算式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的结果引出“整除”、“除尽”、“除不尽”等概念的学习,这样的引入是建立在动态计算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揭示概念的变化过程,对理解新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目标性引入――明确问题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概念,能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目标,这也是概念教学引入所常用的方法。问题可以是来自生活的问题,也可以是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发展需要的问题。

1.应用引入,体会概念学习的价值性。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处处存在,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大量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把它作为数学概念引入的素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先是展示有关三角形结构的房子、三角形结构的自行车架、三角形结构的铁塔等图片,接着提出问题:工人叔叔为什么要把这些建筑或产品设计成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特性?最后再引入新概念――认识三角形。又如“圆”的概念也可以用这些问题引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跳篝火晚会时人们为什么都自觉地形成圆形?做丢手绢游戏时怎样围才公平?中国人吃饭都喜欢用大圆桌,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概念的学习。用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引入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哪怕是数学概念)也是为解决生活的问题而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数概念的学习也就解决了。

2.理论引入,感知概念学习的深刻性。数学因思维而美丽,数学问题一方面来自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来自本学科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就其本身而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不断地解决,才能促进数学的发展,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题,也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例如,“重叠问题”的引入:有7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9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两种兴趣小组的人数为什么没有16人呢?从而引出重叠的概念。又如,负数的学习可以这样引入:让用1和2写算式,学生得心应手地写出了“1+2=3,2+1=3,2-1=1”等算式,当一名学生出现了“1-2=”的算式时,全班学生困惑了,这时教师相机引入“负数”概念的学习,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了更为广泛、深刻的数概念体系。当然,理论问题的产生不能全部来自于教师的提问,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要正确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不断逼近数学学习的本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核心概念教学 应用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6-02

我国教育部门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掌握核心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核心概念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主要是指是对一些物理现象和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的总结,是物理定律、原理以及公式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对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作用

核心概念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物理基础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成绩和教师的物理教学质量。

1.夯实基础知识

核心概念作为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物理教师只有通过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基础知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物理公式、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定律。由此可见核心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物理学习,为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2.完善知识结构

所谓的核心概念主要就是指对物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加强核心概念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直观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识、由分散的认识上升对系统的认识,完成知识的转变。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理清物理知识的顺序,完善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3.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教师在核心概念教学中,通过核心概念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出来。并且通过核心概念教学实现物理知识的联想和迁移,让学生通过掌握核心概念知识,联想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实现物理教学事半功倍的物理学习效果。

(三)核心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学习、一种是机械式学习,而核心概念教学就是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吸收原有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新的物理知识,如可以以现有的前概念作为固定点,来教授学生如何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点,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如何掌握物理知识,取决于学生掌握的相关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给予极大的重视。

二、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应用

我国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为高三面对着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将物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忽视了学生综合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不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将教学跟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所教授的知识,都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因此应用核心概念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明确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教学能够能整体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知识,然后在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给出明确的核心概念。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轨道定律、面积定律、以及周期定律时,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些整体的定律,然后在其进行逐一的渗入分析,分析其概念的重点语句,如轨道定律中主要是说太阳处在一个椭圆的焦点上,所有行星所绕的轨道都是椭圆。面积定律主要是说,对于每一颗行星来说,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同的。而万有引力定律主要是说自然界中所有的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定律的核心概念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二)分解核心概念

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中,教师一般都会对核心概念进行分解,分解成下位概念,即将抽象的大概念转化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基本概念。如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将万有引力分成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以及第三宇宙速度等三部分,因为这三个基本概念都比较容易懂,如第一宇宙速度主要是指物体在地面绕地球匀速运动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克服地球引力,离开地球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主要是指挣脱太阳引力、飞到太阳系之外的速度,让学生首先掌握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宇宙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万有引力的定律。

(三)切实执行学位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进一步的将物理的基本概念,转换为基本问题,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精心为学生设置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知。

三、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反思

高中物理应用核心概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一定还要不断的反思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以此来完善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目标。

(一)实施趣味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上文中我们提到,很多高中院校的物理老师采用的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气氛压抑的课堂环境,让核心概念知识变得更加死板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的费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趣味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趣味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还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来了解到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掌握牛顿第三定律。避免生搬硬套,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讲解方式,即增加了趣味性和实效性,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启发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满足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在应用物理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启发性的教学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来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体验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数据来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掌握动量守恒的概念及条件。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给出动量守恒的概念和条件,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要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样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动量守恒的概念和条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概念的积极性,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实施迁移教学,发现内在联系

高中物理教学跟语文和英语教学不同,其看似独立的模块,其实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核心概念教学应用中,教师必须实施迁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不同模块之间内在联系,发现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物理知识脉络,完善物理物理知识结构,有效的实现了物理知识的迁移。并且教师还应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核心概念,学习更多的核心概念知识,让学生能够总结物理规律和物理学习方法。如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概念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入前期学过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定律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效的实现物理知识的迁移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巩固和学习旧的物理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迁移教学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物理的奥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实施生活教学,拓宽学习渠道

物理跟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平常所学的物理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因此在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生活式教学,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将核心概念教学跟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拓宽学习渠道、深化物理概念学习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应用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还能完善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物理核心概念教学应用中,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趣味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其次还要采用启发性教学,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实施迁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物理的奥妙。最后还要实施生活教学,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例,将生活和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自主的研究其他的相关物理知识,从而有效的拓宽学习物理的渠道。以此来提高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效率,推动物理教学的改革,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海洋.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0):31-31.

[2]桂媛媛.关注学生关注概念――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22).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7

一、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况、归纳和总结。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况、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个“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概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总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口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定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又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四、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趣味教学法的概念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旅游学概论;总体案例;课外案例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效果。这就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以应试目的为主,忽略了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丧失专业信心,就业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相关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各高校基本都选择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常会感到枯燥无味,跟当初美好的想象大相径庭。作为老师应当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我就根据自己在日常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的兴趣。

一.总体案例设计方案

    良好的案例的使用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选取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旅游学概论》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的,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可以与学生以前的经历相结合,在教学的时候选择一些学生的亲身实例来讲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重述、重演等形式;另外,也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小游戏作为教学案例。为了使教学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点要求:(1)应针对每节课中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突出教学重点;(2)教学案例应加强趣味性,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3)案例应能充分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对当前知识的介绍。

二.课堂教学案例应用

课堂教学以案例展开,注意案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以及案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旅游和旅游活动的概念时,可以先讲述一个教师曾经参与旅游活动的案例,再鼓励学生也讲述一些旅游经历。然后以这些事例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有了学生的参与,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学生逐步抽丝剥茧,寻找共同点,最后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理论概念的学习就不再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三.课外案例的应用•

为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课外讨论案例。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些新型的旅游形式,如工业旅游、航空旅游、体验旅游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旅游学知识学习的渴望。又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我们通过让学生收集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典型的成功、失败例子, 总结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具体做法,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供课外案例时应把握时机,在为学生提供课外案例之前应该是已经具备所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案例应大小合适,难易适中。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在课外案例的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依据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独立寻找相关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阅读与分析后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得到案例的实现方法进而完成案例的设计。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和学生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更新角色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又不能放任自流。

(二) 创建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可以考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改革考试制度。我们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取决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及课后的总结。期中期末试卷可加大案例分析所占的比重,可占到50% 左右。同时加大课堂案例分析考察的力度,并记入平时成绩,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可占30% 以上。通过以上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 重视教学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库

目前,市场上没有与《旅游学概论》相配套的教学案例,所以案例的精心挑选和准备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旅游教师,很多案例都来源于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以及从网络获取的一些信息。因此,将每次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日积月累,这些将成为教师提示教学质量的一个重量级武器。

参考文献:

[1] 张丽梅. 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 [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 1):174-176.

[2] 黄玮. 《导游业务》案例教学法探讨[ J]. 商场现代化,2009 ( 4)::178.

[3] 吴剑豪.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 4):97- 98.

[4] 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M ].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范文 下一篇: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