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范文

时间:2023-10-04 05:18:59

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篇1

作者简介:张梦艺, 安徽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174-02

一、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随着第一代独身子女的长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由此引发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大量的“空巢老人”、“鬼村”的出现使得我们再次直观的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几次提到“空巢老人”更是体现了国家甚至是社会大众对“空巢老人”问题日益高涨的关注度。

根据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另外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中提到,我国空巢老人比例很高,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这一个个醒目的数次都在提醒着我们为“空巢老人”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已经刻不容缓。

(一)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年满60 周岁,拥有农村户籍,子女外出打工或定居城镇,身边无成年亲属独立生活的老人,包括和未成年外孙子女留守在家共同生活的老人,而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产生又为何越来越多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家庭养老能力弱化。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年轻父母渐渐老去,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一现状必然导致了一部分老人无法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农村因为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普遍外出打工或为子女上学等原因搬离农村去城镇生活,但又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父母也带离农村,这导致了很大一部分老人留守农村,成了“空巢老人”。三是社会转型过度阶段产生的诟病,在我国广大的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普遍未受过文化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目不识丁的人已经很难找到,这一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两代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不再愿意留在农村与父母共同生活,而是选择在城市打拼。

(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经济来源有限,生活负担沉重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城市的老年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每月领取退休金维持生计,但在农村,每位老人每年仅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六百元(按照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标准计算),相当于每月五十五元,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养老金数额直接导致在农村老人们依然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但即便是这样,高昂的医疗费用也常常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而那些缺乏劳动力,子女又无力赡养的老人生活则更加艰辛。

医疗资源匮乏,生活无人照料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医疗资源匮乏,技术有限,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些患有类似于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他们常常在发病时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而失去了生命,不仅如此有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为了节省医药费,为子女减轻负担,只在乡镇小诊所内简单治疗放弃住院疗养的机会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但除了医疗条件有限,身病或年迈无法自理生活的老人无人照顾更是严重的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是自我照顾或夫妻间相互扶持,但这也仅是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

生活孤独单调,缺乏精神慰藉是农村“空巢老人”值得关注的另一问题。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层面有时比物质更重要。所以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可能前面所说的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缺乏陪伴,孤独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再好的物质条件,再好的医疗设施可能都不如家人的陪伴带给他们的幸福。只有做到精神赡养,才能让“空巢老人”们真正感受到幸福。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所谓家庭养老,即依靠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为老人提供物质支持,生活照料以及医疗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模式,其主要是以传统美德“孝”为背景依靠亲情来维系,这种养老模式一般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盛行。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能力在不断弱化,“空巢老人”的出现正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社区养老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其主要是依靠社区这一单位,整合政府、社会、个人多方资源集中养老的一种模式,社区养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整合资源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采取社区养老较为适宜,这一模式较之家庭养老更加先进,对经济基础的要求也更高。

最后是社会养老,这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种养老模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基本都实现了社会养老。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国家和社会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所以对国家要求较高,既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又要有一定的财政支撑,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基本能够实现社会养老。

上面所述的三种养老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要求,而我国农村正处在由家庭养老模式向社区养老模式转变的过度期,随着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社区养老又尚且设施不足、体制不完善,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从“空巢老人”的需求出发,探索一个新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作为介于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作为一个全新的养老模式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成本低,居家养老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资源,结合当地特点建设最适合的养老机制。节约成本又能和地区特点相契合,可操作性强。(2)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到老人的感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希望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而居家养老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让老人能够在家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给老人以最大的精神慰藉。(3)居家养老能动性强。较强的能动性也增加了各种制度,政策的可行性,加快建立新型养老体制,更快的改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三、转型期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问题的根本出发,以老年人最急切的需求为立脚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具体的立脚点

首先是对于尚有劳动力,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仅需提供一般的关照与帮助即可,但对于一些长年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需要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服务中心,必要时对老人统一照顾。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提供不同的生活帮助,是居家养老模式建立时要考虑的一大内容。

其次是医疗保障需求,看病难,看不起病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不断提高,正是最需要医疗资源的群体,但农村受其自身经济状况及交通不便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难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身边无子女照顾的“空巢老人”更是处在医疗保障最边缘的地带。如何使得老有所依,病来有医是居家养老体系构建时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最后是精神文化需求,谈到健康我们现在最常说的就是身心健康,上面所列的两个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身”的方面,而最后一个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的健康。最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一方面,因为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落寞,使整个晚年生活变得黯淡无光,如何弥补子女不在身边带来的亲情缺失,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

(二)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1.强化各村集体的“社区”功能,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村委会一直是顶着政府的光环发挥着领导协调宣传等多种作用,对自身定位不清,随着农业税征收的取消,村委会的公信力及对村民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是村委会发挥作用重新树立威信的绝好时机,应借此机会,使村委会的职能由服务政府向服务人民转化。

2.完善农村医保,建立医疗保健中心,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农村虽然都有农村合作医疗,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对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另外,考虑到农村交通不便,应由各村委会单独或联合建立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并在当地“空巢老人”家中设立急救铃,以应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保证其遇到突发疾病时得到及时的救援。

3.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减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可以建立老年文化中心,成立老年人兴趣小队,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另外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民俗,组织当地老年人将一些几近荒废的传统民俗活动重新传承起来,这样一方面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4.有机结合孤儿院与养老院,实现双赢。可以就近建立养老院和孤儿院等福利机构,让老人们可以和孩子们多相处,这样既减少了老人的孤独感,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做到一举双赢。

5.发展非盈利性组织,利用大学生资源。首先应大力宣传“孝道”,唤起人们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关心,可以利用名人效应让更多的人知道“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的存在。建立相关的公益组织,与政府机构共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培养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让老人感受更多的温暖。

农村空巢老人篇2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模式 社会支持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作为老年人中一个特殊群体的空巢老人,其数量和比例的不断攀升已使得我国老年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空巢问题已日渐凸显,有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种种迹象也表明,空巢问题已成为新时期人们谈论人口、养老等问题的焦点,而农村地区的空巢问题更成为当下老年工作的重大课题。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相对普遍。人们偏好以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认为几代同堂、兄弟不分的联合家庭、扩大家庭是繁荣幸福的象征。然而,如今家庭的日渐核心化、空巢化,使得空巢老人在经济上依靠子女供养变得困难,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失去了依靠,精神失去了寄托、心理缺少了抚慰,使得空巢老人在各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

经济上,农村空巢老人依然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生活水平偏低。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自己劳动所得”,“子女给予”的比重偏低,“农村低保金”和“政府资助”更是少得可怜。在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而政府和社会在农村的养老作用仍扮演着配角的情况下,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只有“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不存在“退休”一说。青壮年子女进城务工、经商,所挣得的钱要用来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交房租、交水电费等,很少有多余的钱来供养老人。因此,农村空巢老人还得靠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老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医疗费用也是他们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啃老”现象在农村并不是个别,很多农村地区子女的抚养、教育、求职、结婚、买房等都还需要父母的支持,这样一来这些老人的经济生活就变得更加拮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度明显高于其他需求。

生活照料上,缺位现象日趋增多。生活照料缺位是指空巢老人在生活上需要照料但没得到应有的照料的现象。家庭中的子女本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主要照料者,但这些子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因而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上缺位。同时,由于子女外出打工,除少数之外,大多数“空巢老人”还要承担起家庭农业生产的重担和照顾孙辈生活的重任。一旦生病卧床,除担心巨额医疗费的来源问题外,还要担心谁来照料自己。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剧,以及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缺位的问题也将日益严重。

在医疗保健上,农村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农村空巢老人70%以上都有慢性病,有的患病老人需要到较远的乡镇卫生院看病,很不方便。农村空巢老人一旦患病,由于生活上缺乏儿女的照顾,自己又没能力请保姆照料,也没有经济能力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各种老年病成了很多空巢老人最大的威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有的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这应当引起有关组织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在精神慰藉上,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空巢”老人生活比较寂寞,很容易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现行养老供给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家庭养老供给模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老年人在自我养老的基础上,将老年风险向其他家庭成员分散的养老模式①,它建立在传统孝道伦理观念上,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其养老功能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和排他性。在这种模式中,老人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由家庭成员来提供,它不但可大大减轻政府的压力,且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同时在情感精神方面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养老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这一模式下老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养人自身的素质和富裕程度。尽管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及法律法规对养老责任都有约束,然而,新形势下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大量青壮年外出及传统养老观念的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家庭养老压力又不得不使家庭养老在品质上大打折扣,这也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参差不齐。特别要说的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型(少数是“4-2-2”型),即一对夫妻要赡养4 位老人,抚养1 个或2 个子女②。这种情况下,单纯地靠家庭养老模式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显得很苍白无力。但在经济社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农村地区,它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农村养老的主力,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社区养老供给模式。又称集体养老,指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方式③。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老人进行集中管理和服务有助于提高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化解家庭养老的风险;老年人一起生活容易找到彼此间的共同语言,减轻心理负担。然而这种模式在农村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不仅养老对象、受众面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针对无经济来源、无固定赡养人、无自我生活能力等“三无老人”和鳏寡残疾人员),而且养老物资和服务也十分依赖于当地的经济水平;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对养老院、“五保”、“低保”等有偏见和排斥感,认为“那会让自己脸上无光”,并且这种养老方式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落实上也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养老供给模式。指在某一较大区域范围内依靠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④。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的高级形式,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制度安排来保障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解决其养老的后顾之忧,有较强的制度性和较广的受众面;将当下相对空闲的资金用于自己或者他人未来养老的保险支出,不但可降低家庭的养老风险,也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依然比较牢固,因而通过养老保险还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执行。然而,这种模式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是有一定的推行难度的。首先是经济因素的制约,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年人所占比重大,且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样的条件下,单纯的社会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使政府背负巨大的财政压力;其次是思想观念作祟,“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依然广泛、牢固,这样就使得养老保险多少被人们不信任。

个人自养供给模式。指个人在劳动就业期内将一部分现期收人作为老年经济生活保障储蓄起来,以满足老年生活需求的养老方式,包括进入老年后,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为⑤,在农村地区以后者居多。农村老年人拥有土地、林院、农具等基本生产资料,通过自主劳动获取生存资料,自力更生,不但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负担,也通过劳作来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尽管当前我国不少农村空巢老人以这种方式养老,但多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个人自养供给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储蓄或良好的身体条件,然而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多由于经济收入不稳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状况不理想等因素,使得具备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其次,自我供给模式的维持也存在先天的暂时性,随着老人年岁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自我供给、自我照料迟早会被他人供给、他人照料取代。因此,受个人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权宜模式来缓解家庭成员压力尚可,若是作为老人养老的主力模式或长久模式则难以实现,也不适合。

社会支持网养老的提出

社会支持网源于西方社会学研究,是网络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22年,齐美尔在《群体联系的网络》中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概念,后来Manuel Barrera J R等又从广义的角度把社会支持分为物质帮助、行为支持、亲密互动、指导、反馈和正面的社会互动等六种形式⑥。

参照国外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可得出以下结论,即社会支持网注重对网内成员物质和精神的双向支持;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领域,这一课题还很新,有诸多的可能性值得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沿社会支持网以往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框架,参照老年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尝试运用“社会支持网”的养老模式来缓解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试图探讨得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笔者看来,个体的“社会支持网”不仅包括经济、生活上互动频次高且相对固定的家庭血亲关系,也包括他的邻居、朋友和同事以及他所在的社区和组织,而在农村,人们的社会支持网以血亲关系为主,血亲以外的支持网多不被人看重,正如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意愿和信任程度主要看血缘的亲疏关系⑦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社会支持网的缺失,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个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⑧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看作是个体社会支持网中某一环节缺失的结果,而家庭、社区、社会以及老人自身,对重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养老社会支持网的构建和路径探索

完善和规范政府、社区的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来源于政府、社区及其他正式组织,是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一种制度性介入,在农村地区,这种支持却出现了相对匮乏的状态。但近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各项改革都较多地收缩了国家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而过多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政策调整是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情的。虽然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已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没能完全发育到能够独立承担社会事务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国家与政府过早地淡出社会服务领域就造成了正式支持的不足,势必造成农村老人应有的社会福利得不到满足。因此,政府和社区的正式支持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五保”、“低保”、社区照顾、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规范各项制度指标的操作和落实,加强监督和舆论反馈,使国家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需要的老人养老上。

培育和丰富非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的主要来源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支持的提供呈现出萎缩趋势。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结构逐趋小型化,使得农村的独生子女未来的养老压力倍增;此外,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及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更使得原有的养老支持日渐减少。虽然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可能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窘境,但由于长期的聚少离多而导致的“空巢家庭”增加及“代际关系”的分化,使得农村家庭的养老支持力失衡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要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中青年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台,保障其正常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老人的其他支持网络,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既解决离乡人员的后顾之忧,又使得老人不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孤单和无助。

提高支持网的质量。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支持网络还存在不少问题,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整体质量水平。其中最主要问题在于网络的规模太小,可供选择的支持来源不多,从而减少了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其次,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成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摸索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够充分;另外,尽管农村老人对经济供养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方面的需求,但提供的支持仅停留在基本生活层面,而忽略对老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这也使得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整体质量水平降低。因此,针对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支持网质量上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保证老人对实际支持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老人的情感精神生活;在坚持以家庭和亲属支持为主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求助和服务等支持的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老年人服务事业,如成立一些老年健身、咨询和娱乐场所等。

维护支持网的稳定性。人到老年,所期盼的是一份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这有赖于支持网的稳定与否。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村老人的社会支持网是以亲属特别是子女为主的,这种模式十分脆弱,一旦条件发生改变,就极有可能被其他养老模式所取代。社会的流动性,妇女地位的提高,城市养老模式的渗透及新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当前农村老年人的支持模式。因此,维护支持网的稳定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的情况是,家庭支持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支持和社会支持,而维稳的根本在于平衡各种支持在支持网中的比重。具体的做法是政府将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支出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各种制度性支持,减轻老人对家庭成员的经济依赖;同时个人通过树立自主生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财产分配,从而减轻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

总之,当前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多方面的生活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总的来看都可视之为他们在社会支持网某一环节上的缺失。

(作者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研究员)

【注释】

①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陈林,刘国君,董登新:“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周跃锋,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3期。

④⑤黎民,杨惠:“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⑥Manuel Barrera J R, Shella 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inlay,1983,8(11).

⑦费孝通:《乡土我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⑧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与老年人身心状况”,《我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⑨苏保忠:“转型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挑战、机遇与对策”,《当代经济》,2007年第10期。

农村空巢老人篇3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 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 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

1.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受访者中覃克阳老人,生育1男1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已外出务工近5年,母亲已是94岁高龄,生活已不能自理,他就希望政府搞好野马河两岸河堤,方便老年人散步。还有黄玉林老人,平时酷爱跳广场舞,但是场地有限,希望政府帮她们硬化场地等等。因此,政府应因地适宜加大农村健身活动场所投入,让喜欢运动在老年人有地方去锻炼身体。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晚会,开展适合老年人在文体活动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2. 还应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六)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

农村空巢老人篇4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权利保障;法律思辨

一、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研究现状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目的和视觉不同,其所做的关于“空巢老人”的具体界定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空巢老人即所有成年子女长期未在其身边的老人。相应地,农村空巢老人即所有成年子女长期不在其身边居住的农村老人。随着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学界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人口老龄化、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民工潮、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且多集中在不具有强制力的道德层面上,因而从法律的视角探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用法律武器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利尤为必要。

二、农村空巢老人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的表现

从法律视角看,农村空巢老人权利保护存在严重缺位,具体地:

(一)生命健康权得不到充分保障

生命健康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宪法学的视野中生命健康权是人所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法治社会的理性与道德基础,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老年人,作为曾为子女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群体,作为生理上心理上与青壮年有明显差异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不具有完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也是权利最易受侵害的社会群体。故基于公平,子女、社会负有保障其生命健康安全之义务。

但是,其生命健康权受侵的案例却屡有发生。一方面,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都不佳,有的甚至患有严重疾病。他们病发时得不到好的照顾,即使与配偶居住在一起,配偶年迈,本身可能染有疾病,难保照料质量。更不用说长期独居的空巢老人了。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和医疗费用依靠子女供给,有少数不孝子女,不但不感激老人们照料他们的子女,更有甚者回家后嫌弃老人照料子女不佳而拳脚相向。案例中,张大爷今年68岁,世代为农,老伴早年过世,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有祖孙两人。儿子几年回家一次,不但不对张大爷感恩戴德,反而怒斥其怠慢了其儿子张小某,甚至动手打了张大爷。而张大爷对儿子的不孝行为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在调查中他最后泣不成声地说:“我就这一个儿子,他打我消消气也就算了,该就怪我养了个不孝的东西。”

由于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即使生命健康权受侵也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诸如张大爷之事件绝非个例,农村空巢老人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案例不胜枚举。

(二)养老权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明文规定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经济赡养与精神赡养。后者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积极的精神赡养,一方面为空巢老人提供各种娱乐设施设备,丰富其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经常看望老人、关心老人,陪老人聊天作乐,给老人精神慰藉;二是消极的精神赡养,即不能辱骂老人、增加其精神负担,更不能虐待老人,让其身心受到摧残。实践中,无论是物质赡养还是精神赡养,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权”都未得到有效保障。具体地如下:

1.“再抚育”负担重,且日常生活照料几乎“真空”。不少的农村空巢老人除了自身生活费用,还混杂承担孙子女的教育费用,不同于“城市空巢家庭”和“农村非空巢家庭”,他们担任着孙子女“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他们顶替自己子女行使 “代抚育”职能,既出于本身对孙子女的爱惜,也为了一定程度上维持婆媳良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赡养义务来自子女。在生活照料方面,成年子女本该承担主要照料责任,但子女外流必然导致照料者得数量减少,弱化照料功能,连生病时照料都得不到基本保证。据报道,有子女外出的“空巢老人”的照料主要依靠配偶,占据比例58.1%。无子女外出的,有一半依靠子女,远高于子女外出的照料比例17.8%。总之,子女的外出对于“空巢老人”照料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是潜在的弱化照料职能、农村老人福利与健康状况恶化的因素。

2.精神赡养缺位,普遍缺乏心理、精神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多在物质上没太多要求。年迈的他们,身体功能日益弱化,心理上更需要儿女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中国古来“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此时,儿女为奔波生计、事业和前程远走高飞,留下老人独守家中。在城镇,“空巢老人”尚有各种设施设备享用,情况稍乐观。而农村,老人们则处于孤苦无依的状态。若老伴尚在,还有一丝慰藉,若老伴离世则精神上更是孤单和痛苦不堪。

(三)婚姻自由受到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其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前文提到,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抚育质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就是无偶。调查发现,部分空巢老人在离婚或丧偶后未再婚的原因之一就是子女和亲属的干涉。在刘大爷是我案例中,刘大爷表示自己不续弦的原因就是“女儿女婿都怕增添他们的负担,所以一直都不太同意这回事,所再讨老婆就不供养我。乡亲们也都劝我都上了年纪的人了,踏踏实实过一辈子”。此例中,刘大爷之所以未续弦主要是 “怕增添子女的负担”,但“再婚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本应自由行使。“空巢老人”婚姻自由的行使可使其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困境在一定上得到缓解,子女外出时,尚有相依为命的老伴排解孤独和对子女的思念。这一定程度上利于缓解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农村空巢老人权益受损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但其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已是不争事实。

三、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司法、行政方面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各界人士极配合和参与。具体地:

(一)文化上,弘扬“孝道”,秉承尊老、敬老、养老、爱老优良化传统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孝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中国传统伦理意识的失落,呈现出以物质化的孝来代替情感上的孝的趋势。许多子女视金钱为孝的全部,导致空巢老人精神生活出现严重空缺。此时,应当:

1.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惩戒作用。通过知识竞赛、法律讲堂等形式在广大青壮年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义务。同时,通过教育、引导,明确老人权利,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在合法权益受侵害时选择恰当救济渠道,而非忍气吞声、姑息养奸。

2.加强舆论监督指导,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社会风气。使青壮年明确,除物质赡养外,还应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常回家探望老人,多与老人进行情感沟通、交流,让他们不再孤单和寂寞。通过树立“尊老爱老道德模范”等形式激励人们对老年人的关怀。

(二)法律上,建构老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提供强有力法律后盾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无一部单独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之中,这种规定不仅易造成不协调,且影响具体实施。且多宣言式规定,实际操作难,导致权利的事实保障处于盲区。尽管有些地区相继出台相关立法,但目前仍无一部独立的完善的保障老年人精神权益方面的立法,更无空巢老人权益保障的相关规定。大多数情形下,靠道德约束,而道德本身不具强制力,导致老年人权益保护于法无据。建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体系,应当:

1.完善老年人健康立法和精神赡养立法。通过《老年人保健法》,将老年人福利、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医疗费的来源等问题法定,赋予医疗保健制度强制力,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随着“空巢老人”精神问题的普遍存在和实践中司法机关处理相关案件时候的无章可循的尴尬,故有必要将精神赡养问题以具体的法律形式规定,将其量化。由于《社会保障法》还未形成,可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纳入《神会保障法》的规制中。

2.强化侵权责任。将现行刑法中“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由自诉改为公诉,加强惩罚力度,对虐待、遗弃父母行为进行更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同时,司法机关、执法机关也应严格依法办事,扭转“清官难断家务事”观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制度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养老机制,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1.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通过新闻媒体等宣传,从而让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积极地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十分低级的阶段。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当地农民的呼声和要求,制定真正让农民受益的一整套养老保险制度。

2.政府增加投入,提供政策优惠。首先,增加在养老的财政支出。例如完善健身设施设备、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等,丰富其日常生活,增加生活补助,提高其生活水平。对于老年社区的从业人员,政府集中组织培训,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从而为老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提供各种政策优惠。政府应当鼓励空巢老人的子女与老人一起居住,对其买房等提供税收优惠、财政等,以鼓励青壮年践行孝道。

3.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强化志愿服务。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最具代表的“敬老院”也未普及,许多还是“展品”。老年协会组织也不普遍,设施不健全,缺乏志愿服务。但多数农村地区,邻里交往较频繁,人际关系较密切,此基础上建起来的社区具很强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故在“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积极作用。此外,可在老年协会中设立戏剧表演、棋社娱乐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农村中的青壮年和身体较健康的老年人可团结起来,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身体欠佳的老年人。还可开展法律援助、生活料理等专门培训,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四、结语

谁人无父母,谁人无老时。农村“空巢老人”相对于城镇“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合理的农村养老机制来全面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是养老保障的发展趋势,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是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基本保障。家庭作为养老的主要单位,任重而道远。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还不够,各方面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借鉴、学习和发展。从而,真正让曾经为子女、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农村“空巢老人”创造快乐幸福的环境,让他们颐养天年。

参考文献

[1]付子堂.法理学进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57~170

[2]张伟.转型期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研究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20

[3]金眉.中国亲属法的现代转型——从《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4-120

[4]李超.老年维权之利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5~58

[5]张伟.转型期婚姻家庭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56~160

[6]湘君,慧鑫.老年人权益保障百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80~294

[7]王舜华.老年人权益与自我保护[M].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1998:12~20

[8]王学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8,22(2):118~122

[10]黄佳豪.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708-2710。

[11]冀相英.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J].知识经济.2010(10):76

[12]陈建兰.中国空巢庭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8,15(2):105~109

[13]邵德兴.浙江农村空巢帮扶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9):86~93,159

[14]陈兰兰.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探讨——以枣阳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为例[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5(12):179~181

[15]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J]. 新视野.2009(1):31-34

[16]张雪芹,龙瑞芳,刘士荣等.枣庄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8):3179~3181

[17]赵华硕,许爱琴,金英良等.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8):1006~1008

[18]李德明,陈天勇,李桂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407

农村空巢老人篇5

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鲜见,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因为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等综合因素影响,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传统的“养儿防老”体系正在解体,这些问题特别明显出现在最低保障线上生活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身上。

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他们有儿女,却享受不到儿孙在膝的欢乐,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问题。而在国家养老方面,其待遇还不如五保户或者“失独老人”,结果便处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夹心层,看似谁都在管,结果却谁都没有管好。在这种情况下,“6年没吃肉的辛酸”就无以避免。

呼吁:农村种子市场的管理亟须加强

首先,出台品种保护实施细则,保护育种家育出的品种不受侵害。

其次,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经销商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准入条件,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对达不到要求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不予审核、颁证。

第三,建立品种认定制度,对于已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品种,有跨区域推广价值的,可由育种单位提出参加引入地区的简化试验程序,进行认定。

教师工资不能再隔空喊话

教师工资远远滞后于公务员,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差距可想而知。“年轻老师养不起自己,中年老师养不了家庭”,成为一些地方不少“灵魂工程师”的窘困写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薪资待遇问题不仅关乎1200万的庞大群体,还关系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均衡的实现。

这意味着,“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决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唯有采取非常规措施,才能保障法律条文走进现实。首先,要严格问责制度。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均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然而,多年过去了,这些法律条款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国家层面必须尽快把问责条款从睡梦中叫醒,利用法律“利剑”来倒逼各级地方政府的赶快兑现。

更为重要的是,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唯有把老师纳入公务员行列,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规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中央也不必再隔三岔五旧话重提了。

莫让月饼券成套利工具

中秋佳节临近,亲朋好友间送上几张月饼券表达问候,显得时尚又轻巧,厂家推出的各式月饼券因而赢得了市场青睐。岂料,“月饼黄牛”却随之出现了。收到多张月饼券,并非每张都能派上用场,一些人竞选择把月饼券卖给“黄牛”。根据眼下的市场现象,已有人推导出这样一条套利链条:厂家按八折将月饼券卖给企事业单位,单位将其发给员工,员工按五折的价格卖给“黄牛”,“黄牛”再以六折的价格卖给印券的厂家。于是,积累在个人手中多余的月饼券以一种有价证券的形式,靠“黄牛”牵线搭桥走向了“流通环节”,达成了一种各方皆满意的结果。

这条灰色的套利链条之所以能如此顺畅地运转,实际上是由月饼的高额利润支撑着的。通过这一套利模式,厂家赚到了钱,“黄牛”赚到了钱,消费者也将月饼券折现了。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多赢”的现象,实则应当明令禁止。

“夺命电梯”何时休

目前,浙江省瑞安市一位母亲抱着孩子乘坐电梯时,电梯门打开电梯却未至,最终引发惨剧,母亲坠落电梯井不治死亡。(据9月13日《现代金报》)

在频发的电梯事故背后,除了制度漏洞外,“人祸”因素总是挥之不去,每一起事故都经不起“三问”。一问,采购环节是否公开透明?作为采购电梯的单位,由于一次性采购数量较小,往往没有聘请专业公司参与采购,而本单位又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问题电梯比较容易蒙混过关。

二问,监管过程是否落实到位?在公布的电梯事故调查结论中,“制造缺陷”“超龄服役”“维保流于形式”等原因往往是电梯事故的罪魁。某些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成了问题电梯违法运营的护身符。

三问,相关法律法规是否滞后?当前,对电梯安全监管缺乏必要和专门的法规约束。比如,对报废电梯管理就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报废电梯被不法分子收购、拼装、倒卖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在现实生活中,更鲜有责任人因为发生电梯安全事故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相比而言,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对电梯安全的管理就非常严格,许多劳动安全管理部门获当地立法机关授权,将电梯的监督管理从劳动安全扩大到公众安全;发生重大事故,生产企业负责人将被以业务过失致死罪追究责任,并且永远退出电梯市场;监管单位相关责任人也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和经济处罚。

农村空巢老人篇6

 

一、调查概述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行列,(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全国老年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0%,并将在2014年达到两亿。)如何安置老年群体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仔细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老年人和谐相处,我们“爱尚崇阳”实践队将“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实践的调查主题之一。

 

本次的调查目的地为湖北崇阳县路口镇。路口镇位于崇阳、通山、赤壁、咸安四县市区交界处,是崇阳县的“东大门”。面积235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31个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截止到2005年总户数为8962户,其中农业户为8409户,总人口约4万人,农业人口约3.6万人。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7%和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0元。

 

路口镇区位条件优越。106国道和省道横路线穿境而过,与京广铁路相距35公里,2008年建成通车的'宁樟高速公路贯穿集镇腹地,交通十分便捷,1小时可到达省会武汉。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路口镇地区5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外出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者子女虽与自己居住在同一地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后人照料。调查的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8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走访调查中,我们小组选择了路口镇市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采访交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通过我们与老年人的交流得知,他们认为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和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

 

我们调查对象年龄在60~80岁,其中60~70岁的老人占57.10%,71~80岁的老人占42.90%;另外,男女比例各占50%。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甚至逢年过节都是两家分开度过。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路口镇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35.7%的老人独自在家感到孤独,

 

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30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而85.80%的老人经济主要来源是农耕,自给自足;而14.20%是靠低保或者子女的赡养;57.10%的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是仍有35.80%是没有保障的。

 

三、现状分析

 

(一)健康问题——人老了,病痛自然多。

 

关于老年人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而有42.90%的老人多病缠身。令人难过的是,有一位老爷爷凄凉地表示老人一生病就没有人愿意照顾了。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针对老年人的就医保障或者医疗保险,虽然党中央一再颁布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旧有34.80%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就医优惠。

 

(二)娱乐活动—— “老有所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心声。

 

在我们进入福利院进行文艺表演的时候,爷爷奶奶们都看得很认真,也看得很开心。我想这样的文艺表演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天中的亮点,一天中的美好回忆。像路口镇这样的小乡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比较单调且落后,不像城市那样有专门的老年人文化中心或者俱乐部。但是,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也有自己娱乐的小圈,打麻将,下象棋,钓鱼,看话剧等等,在空巢老人中,也存在着两极分化。

 

在我们调查的尾声,老人们提出的意见和希望: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多组织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给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从而可以保障家庭经济收入,从而能够保障他们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四、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席卷全球。西方发达国家早就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因此,在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上,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有经验。例如,德国政府通常会安排一些大学生同“空巢老人”一同居住,平时帮助老人洗衣、做饭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用缴纳房租。这样,即节约了大学宿舍资源,还能保证“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在日本,政府为更好的关爱“空巢老人”,防止老人发生意外情况,甚至出现在家中死亡而无人知晓的状况,日本政府会把“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统计,并将老人每月的用水量,用电量等基本生活信息通知其子女,使子女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这些措施可以给我国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带来启迪我觉得这些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对解决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后记

 

通过崇阳实践的调查,我们与老年人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对所调查区域内的老年人生活、心理、健康等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前正值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我们去理解、关爱。我们有责任、全社会也有责任找到与老年人沟通的契合点,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使老年人感到社会的温暖,安度晚年。

农村空巢老人篇7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路径

“几世同堂,其乐融融”是我国大部分老人希望的家庭状态,伴随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和能提供较务农而言更高的收入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打拼。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也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够通过努力进入高校来到城市,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求学、务工,导致老人留守家中,独自生活,成为空巢老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突破了一个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养老困境。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1、身体状况不佳,面临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在家中的空巢老人或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能随子女外出,或因为能力有限比如不会使用燃气灶没办法在农村以外的地方生活,或因为乡土观念坚守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年事较高,并且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无人照料,身体状况不佳。此外,由于种种原因,老人很容易发生摔倒、烫伤等意外,突发疾病时子女不在身边,甚至无人知晓。倘若他们得了比较难治愈或是需要大量医药费的病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没有医疗保障,尽管心有不甘,但大部分人依然会选择听之任之、放弃治疗。健康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最直接的养老困境。

2、经济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生活保障

农村空巢老人节俭了一辈子,省吃俭用也必须产生一定的日常开支;另外有不少老人需要照顾孙辈,抚养孙辈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亲戚姊妹之间的红白喜事、老伴突然身体不适等突发状况也需要一定的花费,这使得经济来源单一基本靠种地的农村空巢老人经济较为拮据。虽然外出务工子女有时会寄些钱回家,但是他们在外多从事的是低收入的工作,能够留给老人的资金有限;有的甚至不愿给,认为父母开支很小且尚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仅靠老人们自己一点点种地收入勉强过活。经济压力大,缺乏相应的生活保障是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困境。

3、得到的关心关爱不足,精神压力得不到释放,家庭养老难以实现

儿孙绕膝、几世同堂是我国老年人的共同愿景,可是在农村,青壮年们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家庭养老成为了一种奢望,空巢家庭成为了农村地区老年家庭的主要生活模式。空巢老人们不得不面临种种压力和难过局面:家人、儿女外出务工一年难回,家里空空荡荡,见不到家人产生的思念和挂念,使空巢老人们倍感孤独;愿或不愿都不得不为子女们抚养孙辈,承担代际抚育的功能,减轻子女负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使空巢老人们感到疲惫;遇到突发状况无能为力、面临选择做决策无人商量使他们感到无助绝望;青壮年纷纷外出,整个村庄留下的全是老妇病残幼,担心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人财物受到损失的不安全感使他们不能释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们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消除路径

1、有针对性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将空巢老人都纳入医保范围

老年人由于节俭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眼前利益看得较重,对于参保的热情并不大,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得不到补偿,让原本拮据的日子雪上加霜。政府应做好摸底筛查工作,将“独居空巢老人”、“重度贫困空巢老人”、“残疾空巢老人”等纳入重点关注对象,给予他们特殊的帮助,保障基本生活。要加大宣传力度,耐心细致地向老人们讲解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作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身边条件差的特点,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投入,适度提高报销水平,扩大报销范围,尽可能多地将老人常见病、易发病都纳入医保范围,使他们从心底接受、认同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积极参保。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将青壮年“留”在农村

随着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要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尴尬,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经济的思路,提高村民的收入。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发展老年人也能够从事的相关产业比如手工业,利用农村老人的特长发展花卉种植业,增加老人们除了种地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特色农业等,吸引青壮年们返乡就业,并结合“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农业”引导青壮年们自主创业,获得可观收入。此外,还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亲子周末游等,吸引客源,让客人们不仅为乡村带来人气,还带走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等,让农村经济活起来,让青壮年们留下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空巢家庭。

3、倡导居家养老,并适当引入社会养老机构

向外出务工的空巢老人子女们发出倡议,孝顺的子女不仅给父母足够的金钱,也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号召子女们尽量常回家看看,陪伴老人,减轻老人们的思念牵挂;每周坚持给老人打一个电话,不仅仅关心老人身体是否康健,也多多听听老人们的心里话。虽然从全中国来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向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转变,但是在农村,老人们仍然希望自己可以在熟悉的家中度过老年时光。有条件的人家尽量陪在老人的身边,用亲情和陪伴给他们温暖,让他们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政府也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让社会养老机构参与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体系中来。社会养老机构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专业的养老服务、健全的养老设施、先进的人文理念,作为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可以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高品质的养老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4、开展空巢老人关心关爱活动,满足其精神需求

农村空巢老人们因为长时间无依无靠,几乎不积极主动参与村里活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也不强。针对老人们孤独、寂寞、无助的心理特征,可在村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立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和基础设施,比如棋牌室,手球场等,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为空巢老人们锻炼身体、消遣时光提供机会。逢年过节或者周末的时候,可以选择老人们喜欢的电影、戏曲等,组织老人们观看,消除他们的寂寞感,获取新鲜知识。成立志愿者队伍,为老人们进行义诊、剪发、谈心、帮做农活等活动,减轻老人们负担,贴近老人们需求,为他们带去关心和陪伴。注重在社会上进行孝文化和敬老品德的传播,形成爱护、尊重老人的氛围,主动关心农村空巢老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

作为农村当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更多关注和帮助,他们的养老困境虽难以避免,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包容和良心,要尽可能多地考虑老人们的意愿和需要,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心理慰藉和生活照料。

【参考文献】

[1] 王鹭.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5(1).

农村空巢老人篇8

关键词:空巢老人 农村 养老 保障体系 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73-02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最近十年间,中国国内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尤其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通过发放问卷,我们了解到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对自己的养老需求和愿望。本次调查内容如下。

(一)住房条件

一人独住的有522人,占38.6%;夫妻一起居住的有831人,占61.4%。

(二)婚姻状况

已婚的有799位,占66.6%;未婚的有19位,占1.6%;丧偶的有376位,占31.3%;离婚的有6位,占0.5%。

(三)济收入情况

在吉安,约有四成老人有补贴;有近一成老人仍工作;有三成老人表示子女给生活费,另外,有近两成老人有其他收入。有562位老人则无任何收入来源。

(四)老人生活日常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该地区“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有1123人,占89.5%;“仍需别人照顾”的有151人,占8.6%;“完全依靠别人帮助”的有31人,占2.1%。

(五)疾病困扰情况

据调查,53.78%的老人表示,由于子女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自己,所以害怕患病。由于身边没人,老人突发急病没人知道;身患顽疾,求医难;看病费用过高,自己负担不起。尤以农村空巢老人为主。

(六)健康情况

空巢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包括:吃饭、日常洗漱、打扫卫生、睡觉、洗浴、日常活动、上厕所7项,大约86%的老人能自己完成。另外,对于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包括:煮饭做菜、经济管理、乘车、买东西、走路、清洁身体、爬楼梯7项,有6%的老人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剩下的8%的老年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七)住房情况

有超过四成的老人住房面积仅有40平方米,三成以上的老人住房面积介于40-90平方米之间,将近两成的老人达到100多平方米,近一成的老人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

(八)生活照料

根据调查,子女们采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约占65%;其次是常回家看望老人,占32%;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和父母进行远程视频聊天等。每周1-3次去看望老人的占52.8%。80多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一周看望2到3次,占到61.38%。

(九)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由于身体器官逐渐衰竭,加上没有子女的陪伴,许多老人难免感到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孤独。相关调查报告表明,老人们由于身体上的不适感以及心灵上的长期的寂寞,经常吃不下、睡不好、莫名其妙发脾气等。现今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心,而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贫乏,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没有寄托。

二、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存在的原因

(1)伴随着老人年纪的增长以及行动的迟缓,老人家日益需要儿女的关爱和照顾。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坚持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所以独生子女或者生育较少的情况比较普遍,年轻人在外打拼事业难以顾及父母也是普遍现象。

(2)收入低,与此同时劳动强度相当大。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老人珍惜土地资源且加以耕耘赚取“外快”,他们还捡废品,做来料加工副业,老人的身体定大不如前。如今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给年轻子女带来压力,老人在照料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孙辈,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加重。

(3)身体多病且机能下降。年龄的增长使得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增多,子女无法奉养身旁,条件良好的家庭会请专人料理,条件较差的家庭中的老人便无法得到精心照顾,老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寂寞感也由此而生。

三、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有效机制

经长时间对潞田的调查,我们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急需社会关注。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

“家和万事兴”,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喜欢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地做好宣传。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教育以确保“老有所养”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虽然社区养老更先进,抗风险能力强。但要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要做到:一是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三是要建设好社区服务队伍。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大力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空巢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首先费用必须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再者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最后加强各级基层医疗保健服务。

(四)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事业

在当下的经济条件下,养老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但为实现其现代化,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农民正确了解,且完善机制,这是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五)保护农业用地,发展农村经济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十分有限,但土地保障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形式而存在。要进一步坚持和实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这是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让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种植作物从而养活自己。

(六)多种方式养老,紧跟时展

另外,兴办社会养老服务,让空巢老人在机构中感受社会的关爱,过上更美好舒适的生活。

不可否认提出了很多的具体措施,但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而要切实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也需要子女的帮助。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明白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明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美满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经过此次对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潞田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研,我们了解了他们养老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基本诉求。从调研可见当前农村养老体系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家庭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空巢老人双重满足。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参考文献:

[1]徐宪.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适[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2]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

上一篇:农业投资项目范文 下一篇:对牛弹琴文言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