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13:46:15

对牛弹琴文言文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1

妈妈让我给一岁多的小表妹曼姿讲故事,可曼姿却什么也不懂,这不是对牛弹琴吗?你知道有哪些对牛弹琴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对牛弹琴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对牛弹琴含义《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二、对牛弹琴典故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三、对牛弹琴造句1.对牛弹琴不算真本事,对牛谈情才算能耐!

2.对牛弹琴,不如对羊弹,因为他不会有牛脾气。

3.对牛弹琴,不是说明牛笨,而是弹琴的人没脑子。

4.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对牛弹琴。

5.去对那群孩子说相对论,有如对牛弹琴,徒费口舌。

6.李老师开导了他半天,他仍然没有反应,真是对牛弹琴!

7.放长假的前一天,老师对我们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对牛弹琴,同学们的心思早就放在了玩上了。

8.我白花了一下午时间跟他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

9.你这话诚然有理,但待我回去向他们转述,可得对牛弹琴了。

10.我实在气不过,所以明知是对牛弹琴,白费唇舌,我还是说了。

11.我根本不懂抽象画,害你浪费这么多时间来对牛弹琴,真正抱歉。

12.如果我识就好噜老师唔使对牛弹琴。

13.说了一大堆,结果对方什么都没听懂,真是对牛弹琴,浪费热情。

14.有时看到儿女回应的冷漠,为人父母的真以为在对牛弹琴。

15.敢情当初我在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16.你的有情人在哪里?最可怕的对牛弹琴!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

17.你未免太木訥了吧!难怪你老婆会说跟你说话像对牛弹琴。

18.唉!我跟他谈贝多芬,他跟我谈微积分,无非对牛弹琴而已。

19.爷爷看到弟弟很挑食,就给他讲过去他过着多么悲惨的生活。

弟弟听了不但没有受到启发,反而哈哈大笑,我觉得爷爷简直是在对牛弹琴。

20.邻居阿姨家的孩子不吃饭,阿姨哄他也不吃,喂他也不吃,阿姨说多了,那"调皮鬼"干脆转过头去,让阿姨在那上演"对牛弹琴",你说气死人不?

21.爸爸对我说有关公司人事配制问题,我听了半天都不懂,他觉得是在对牛弹琴。

22.我在电话里用英语跟爷爷奶奶问好,爸爸走过来说:"你这不是对牛弹琴吗?爷爷奶奶根本不懂!"。

23.同桌江贤军叫我给他讲故事,我滔滔不绝地给他讲,可等我讲完后问他时,他却连什么内容也不知道,真是对牛弹琴。

24.妹妹说她想听我念一首诗,我才念到一半妹妹就走人了。

唉,我真是对牛弹琴啊。

25.擅长下象棋的叔叔突然心血来潮要教我下棋,当他给我讲完下棋的乐趣和道理后,便问我:"你明白了吗?"我摇了摇头,叔叔叹了一口气说:"哎,真是对牛弹琴啊!"。

26.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街。

突然看到一妇女对一位看起来只有5岁的小女孩派发宣传单,并向小女孩介绍产品的特点。那小女孩一脸茫然。我扯了扯妈妈的衣角,说:“妈妈,这是对牛弹琴吧?”。

27.我很喜欢唱歌,生日那天,我决定为朋友们献上一曲,可她们却在商量买什么吃,真是对牛弹琴。

28.校长经常对我们说不能去网吧,可对一些沉迷网吧的人来说,简直是对牛弹琴。

29.小宝宝又哭又闹,哥哥给他讲道理,可是小宝宝不知道,真是对牛弹琴!

30.每当妈妈骂我家的那只大花猫偷吃东西的时候,猫总是东摇摇,西晃晃,根本听不进去。

看着妈妈骂得那么起劲,我心想,这不是对牛弹琴嘛!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2

详细释义:

1、急走;跑

2、急着去做(某事)

3、形容强大。语气比“牛”更牛。

4、用于人名或姓氏。

相关典故:

乾隆年间,乾隆微服私访南下,和珅与纪晓岚随行。一夜,投宿于客栈。三人躺在床欲睡,忽闻琴声。乾隆以尿为由起身。和珅见状,也以同理起身。纪晓岚见俩人久未归,也起身去探究竟。三人同站在门外,都想知何家闺秀在抚琴。然惊动房中佳人,三人抽身回溜。忽被一侍女叫住,此女正是杜小月。杜小月不想他三人认出,便蒙着脸并扮侍女。并言:若你三人谁能猜我家小姐出的字谜,我家小姐便单独为其抚琴;谜面是三先生听琴。沉默良久,和珅先提笔写下聂,意为三先生听琴必用耳,三耳则为聂字。小姐言其错。轮至乾隆,乾隆挥笔便写下了弭。意为琴声自然为耳所听,琴弓与耳便是弭。小姐亦言之错。转至纪晓岚,纪晓岚深吸几口旱烟,便在纸上题个犇。意为小姐为三不知琴律先生抚琴,实为对牛弹琴,三先生为三牛,三牛则为犇。小姐言妙。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3

对牛弹琴的事又发生在人民大会堂。

9月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作报告的是一位“90后”——92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听报告的也差不多是一群90后——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之一部分。

吴老是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以92岁高龄现身说法,站着做了35分钟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这不能不令人对老先生勉励后学的认真态度肃然起敬。

可惜,“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

主题和出发点很好,对年轻人教育。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组织方。缺少对教育活动的策划。

先是确定了消费者,也就是听报告的。后是确定了“推销”级别——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这就是官方组织活动的惯性。

牛也牵来了,最牛的“琴”也请到了。地点也是高规格的——人民大会堂。

按说一场高规格的对牛弹琴,会有好的效果。

结果是“牛”不喜欢“琴”。

报告也好,讲话也罢,想要受众接受到教育或者激励、达到组织者的意图,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让受众喜闻乐见。

讲什么固然很重要,但怎么讲也很重要。世界品牌元素派创立者丁举昌在想,如果是在人民大会堂讲以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为话题,吴老一定把琴弹得让牛听。问题是组织方把话题限制死了。

新入学的研究生喜欢听什么,如何让吴老的话题与新入学的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对接时组织方最需要考虑的。

互联网公司进军农村市场,采用的就是刷墙体广告的方式。语言弥漫着浓浓乡土气息。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广告是“报纸杂志免费”。淘宝的广告语是“打工东奔西跑不如在家上淘宝”。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是符合了那一带受众的审美口味。京东的广告语是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百度的广告语是“要购物,先百度”。当当网的广告语是“上网买衣服,收到再付钱”。

据淘宝表示,刷标语的地方应该为“淘宝村”的当地居民自发进行宣传。

福布斯中文网也曾经把刷墙称为“最好的户外广告牌”。

企业做广告是考虑市场效果的,所以到农村去,也认真研究了那里的受众心理。

当年中共领导人民闹革命,其实深谙宣传教育之道的个中三昧。比如对农民的宣传鼓动,就是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一下子就听懂了,就跟着你走;再比如对士兵们的宣传鼓动,来一出《白毛女》,来一句“保卫革命果实”,就胜过讲一堆大道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受众心理抓得很准。现在这样一个受众要求高、见多识广的时代,宣传教育的方法似乎倒显得退步了很多,也不怎么能抓住受众的心了。“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的如此效果,错不在吴老,也不在那些打瞌睡的学生,而是组织者的问题。

组织方请吴老是经过推敲的,平时,吴老的讲话很风趣。

吴老的报告再好,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宣讲教育报告会货不对版,甚至是强制或半强制性的“抓壮丁”式参加,也就怪不得学生们打瞌睡了。这种事情,还真不能用学生们不懂礼仪、不讲礼貌来批评,有关部门是该研究一下效果问题了。

初衷再好、内容再正确的报告会,让一大片听众打瞌睡,就是失败,不办也罢,省得浪费大家的时间以及纳税人的钱。

问题在于组织方没有好好研究受众心理。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4

如果说,央视报道只是陈金龙曾经很牛的一个佐证,那么去年陈金龙又完成了一件牛气冲天的大事,而且为其背书的又是一家庭院深深的权威机构,北京故宫出版社为陈金龙出版了一部厚重的专著《金龙琴谱》,这是他近十年来始终专注的一项浩繁工程,其间倾注了他对古琴传承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一个被长期边缘化的乐器的演奏者,又被央视报道,又在故宫出版社出书,陈金龙究竟何许人也?他的“江湖地位”不妨从入行之初的“全国唯一”说起。

那是在后期,当时中央主抓文艺的认为古琴镇得住外国人,一阙汉代的《广陵散》,简直让外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嘱咐时任文化部长于会泳在上海音乐学院以“抢救文化遗产”之名特招一名古琴专业学生。陈金龙正赶上那年投考上海音乐学院,但他擅长的是笛子,招考老师从进入笛子复试的学生中选出了陈金龙,认为他乐感好、头脑灵活,最具备学古琴的条件,遂将他分入古琴专业。当时的陈金龙对古琴艺术一无所知,甚至连古琴这种乐器也从未见过。去学院器材库领乐器那天他才知道,原来叫我学的是这个“冷板凳”(未按上弦的古琴形似板凳)。就这样,陈金龙成了当时全国唯一的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学生,也是后正儿八经接受专业训练的古琴演奏第一人。

师承三大师,习琴贵创新

陈金龙习琴之路虽然长期没同学,但身边却始终不乏好老师。

上海音乐学院刘景韶先生是上音有史以来唯一的专职古琴教师,他是陈金龙的第一位古琴老师。然而还没等陈金龙毕业,刘先生年事已高,告老还乡。陈金龙于是转到民乐系主任、民乐大家卫仲乐先生门下,学到了他最拿手的以《流水》《醉渔唱晚》等为代表的海派古琴演奏风格。

卫仲乐先生的古琴被琴界公认为海派古琴,他并非单打一地只弹古琴,他同时也是琵琶大家,箫和二胡也甚为拿手。卫先生的言传身教给陈金龙的最大启示是:同时掌握多门乐器,对演奏者而言能产生“1+1>2”的效应,不同乐器的理念技法之间会产生相辅相成的“化合作用”。例如弹拨乐器属于“点状思维”,弦乐器则是“线性思维”。原本擅长吹笛子的陈金龙“线性思维”发达,现在学习偏重“点状思维”的古琴,就产生了两种思维的叠加效应,与只习古琴一种乐器的学生基础就不同,起点也不同。

刘景韶是最专业的老师,卫仲乐是集大成的先生,告别了这两位导师,陈金龙顺利进入上海民族乐团,担任古琴独奏。为了让陈金龙更全面地汲取古琴演奏风格中的“北派”营养,乐团又派他去中央音乐学院带薪进修,拜“虞山派”吴景略先生为师。

此时,陈金龙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舞奏经验,加上他并不满足于古琴现有的精彩,几位老师都鼓励陈金龙把自己的音乐感觉表现出来,勇于创新,甚至可以用其他门类的音乐题材开发自己对古琴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刘景韶先生鼓励陈金龙尝试将他熟悉的笛子曲改编成古琴曲来弹奏。领略了卫仲乐先生的海派古琴后,金龙博采众长的底气就更足了,古琴曲谱无非记载了谱写者解读乐曲的“语气”,谁呈现得更精彩,谁就可以确立自己的节奏和风格。

1978年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时,吴景略先生则非常支持陈金龙弹古琴的同时弹吉他,希望他从西方古典吉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古琴演奏。也就是从那时起,陈金龙每天吉他不离手。他觉得吉他与古琴都是弹拨乐器,没什么本质区别,倒是吉他的曲库丰富得多,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在曲式和技巧发展方面更加系统和严谨,音响构造方面也更加合理,更适合现代听觉的审美要求。陈金龙开始试探着用古琴来演绎吉他名曲《爱的罗曼史》,他惊喜地发现在这首吉他曲中,古琴的有些弹奏手法甚至优于吉他的表现力。

让古琴曲标准化国际化

艺术不应该简单重复,所以每个古琴演奏者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琴谱,这也是音乐本身的趣味和魅力所在。陈金龙说,古琴曲目本来就少得可怜,演奏起来倘若再是“千人一面”,对当代观众而言,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垂垂老矣的古琴艺术更需要“百谱争鸣”“大家一起玩”,才会重塑生命力。

《金龙琴谱》就是陈金龙对传统古琴曲目的一次梳理和“一家之言”。这部琴谱里的每首琴曲都由陈金龙根据自己的演出实践经验,以及艺术修养、个人性情进行重新定节拍、定结构、定轻响标准。四十年的舞台实践中,任何一次高峰的演出体验、一个出彩的舞台效果,他都会立即记录下来,然后融入他的琴谱。因而,这部《金龙琴谱》可以说是浓缩了陈金龙四十年古琴演奏心得之精华的工作琴谱,与当前市面上的各种摘抄编录的版本不可同日而语。

陈金龙坦言,以前也曾经有过各种“五线谱”加“减字谱”的古琴曲谱,但还是不够周全,因此使用率也不高。因为弹古琴的人程度参差不齐,有的人只会看“减字谱”,有的人只认“简谱”,“语言”尚不统一。而如果是学习钢琴,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基本都会看五线谱。

为了避免“语言障碍”,《金龙琴谱》干脆使用“多语言”对照的“复式综合谱”:第一行是五线谱,第二行是固定调简谱,第三行是减字谱,第四行是首调简谱,有的在第五行还附有唱词。但凡识谱者,必有一款适合你。因为有了五线谱,学过西洋乐器的人要学古琴也能快速上手打谱。这无疑为中国古琴艺术跨国界、跨乐器的沟通交流清除了“语言障碍”。

与一般古琴曲谱更不同的是,陈金龙还对《金龙琴谱》中的每一曲,录制了示范视频。读者不仅可以从随书附赠的光盘中欣赏陈金龙弹奏古曲的音响效果,而且还能从不同视角领略他的弹奏技法,感受整体氛围。

为古琴曲画现代像

节奏,是陈金龙反复强调的元素。因为这正是中国古琴传统曲谱中的“缺门”。严格来说,传统文字谱根本不具备“节奏”这个元素,一个音的时长几何,依据的是类似文章中的“逗号”“句号”这样的模糊概念;而“逗号”和“句号”究竟代表多少时值?依据就是老师的示范版本。因而,实际上是因人而异,没有划一的标准,具有较大随意性。

而《金龙琴谱》所做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古代记谱法中不明确东西比如节奏确定下来,未来无论谁来演绎《金龙琴谱》,节奏都应该是一致的。当然,《金龙琴谱》里“确定”下来的东西,仅代表陈金龙对这些琴曲的理解,别人完全可以弹成别的节奏,甚至编成别的琴谱。所以这里所说的“确定”只是相对于传统记谱法里的“不确定”而言,并不是说这首曲子只能这么弹。但是无论出于交流、教学,还是传承、表演的需要,只要有琴谱,就应该确定节拍,因为节拍是音乐的灵魂,不定拍的琴谱是不完整的。

音乐两大元素节奏和音高中,节奏是第一位的,而古代记谱法在这点上恰恰是模糊的、不明确的。陈金龙认为西洋乐的表现手段,如各种转调、节奏型、密度等,都值得古琴加以借鉴,古琴何尝不能引入一些复杂有效的节奏型以丰富音乐的色彩和效果呢?他觉得眼下很多人将古琴弹得一个比一个“四平八稳”的根源就是读谱方式出了问题,节奏表达模糊不清,甚至有意摒弃一切现代西方音乐手段,那怎么可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

《金龙琴谱》不仅为古琴曲定了节奏,更重要的是对琴曲的结构进行了艺术思考和重构。比如《梅花三弄》原先文字谱记为十段,陈金龙发现后面两段是完全重复的段落,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段加以处理,这种重复只会冲淡主题。于是他在《金龙琴谱》中大刀阔斧地对《梅花三弄》做了“瘦身术”。另外在语法结构、节奏形状、定速度等方面,陈金龙也都作了各种精确的设计和安排。因而,《金龙琴谱》实际上是陈金龙提取了古琴曲谱中的主要和有效元素,进行带有现代作曲意味的重新编排,完成了一部关照现代音乐审美需求的古琴曲谱,也可以说是陈金龙为二十三首古琴曲描画的二十三幅现代画像。

尽管陈金龙强调《金龙琴谱》是他的“一己之音”,仅供参考,至于艺术价值的高低,留待时间去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部琴谱不仅经过陈金龙四十年遍及全国乃至海外的舞台演出,以及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实践,而且他的演奏被录制成多种音像制品发行全国历经商业市场检验,琴谱中所收的这二十三首琴曲至少已经完成了这些时间和空间的评价过程。

陈金龙还是一位特殊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同时代、同年龄的专业古琴演奏家,严格来说没有第二位。加之他从来是个“乐器多面手”,同事常开玩笑说他“吹拉弹,除了唱,啥都上手”,因而他的“作曲理念”完全超越了单一乐器的艺术思维和习惯。

古琴的生命在于接通当代

陈金龙钟爱古琴艺术,却不“袒护”古琴艺术。

他直言不讳:一门艺术之所以到了要“抢救”的地步,就说明它的生命机能已经濒危。只有认识到这点,我们才能沉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有几斤几两?什么东西有价值应当保留,什么东西毫无价值早该丢弃?重新调整古琴艺术的遗传基因,使它更符合时代的需求,试着用更鲜活的方式表达古典音韵,用更现代的面目呈现于当代社会,唯独这样,才能减缓它衰老、灭亡的步伐。陈金龙经常反思这些问题。

他提出,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古琴也必须经得起听众耳朵的检验,不可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其次,对古琴艺术的把握和表现,也应该提出职业标准,要参照兄弟姊妹艺术,对音乐表达确立基本标准,比如要有音响动态的标准、音乐结构的合理性等。面对一张古琴,或许有太多莫测高深的历史文化可以说道,但如果最终不能“悦耳”,无法“动听”,终究还是会被逐出舞台。

陈金龙对眼下社会上一些古琴教学理念和演绎方式不太认同,他称之为“在高速公路上赶牛车”。很多人一味地片面地追求古琴的古典气质、神秘色彩,为慢而慢,你慢我更慢,你神秘兮兮我比你装B。本来就是濒危物种,再这样走下去,必然步入歧路,令它加速走进博物馆。

古琴的独特音色和余音的韵味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用得好仍然可以在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中反映一定的时代感、音乐曲线的美感,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反过来说,它还是因为具备这些不可取代的特点,才能活到今天,否则早就被淘汰了。

陈金龙说自己很庆幸的是,从初学古琴开始就获得了大量舞台演出机会,舞台演奏和书房或私塾演奏有很大区别。一种乐器要上舞奏,它就既要接受剧场效果的检验,又要面对兄弟姐妹艺术的比较和竞争。而古琴原为古代文人墨客怡情养性或者三五知己以乐会友的“书房乐器”,加之相较于琵琶等其他民乐器,古琴音量较小,所以“舞台演出功能”先天不足,而陈金龙在民乐团的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对古琴的舞台演奏和配乐等功能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开拓。

一九九一年第十四届上海之春,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出曲目是民族管弦乐小合奏《幽兰》,编曲马圣龙将古琴融入小乐队,曲谱是全新创作的,陈金龙担任古琴领奏,整个作品在音乐节上得了奖。

更能说明古琴艺术在当代还能存活的,是在陈薪伊导演的大型经典历史话剧《商鞅》中,陈金龙的古琴和埙被大量植入,为话剧成功营造了古典气质;著名新编历史剧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末代皇后》,刘晓庆、李冰冰主演的电视剧《徽娘宛心》,以及纪录片《瓷器》等戏剧、影视作品,都成功地融入了陈金龙创作和演奏的古琴作品。

把古琴的艺术形态融合到当代其他乐器演奏的性能和艺术状态中去,当然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到。而经过系统专业的音乐训练的陈金龙编配的古琴曲与西洋乐队一拍即合,常常在舞台上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综合效果。

古琴从未有过这样的旋律

除了已经出版的这部《金龙琴谱》之外,陈金龙和他的学生还在整理另一本《古琴练习参考曲目》,这是一本更通俗、更有趣的古琴曲谱,其中有不少是从其他乐器的经典名曲移植过来的,如《爱的罗曼史》《雨滴》等,这些曲目当然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同时也为古琴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种让古琴变得“好玩”“好听”起来的可能性。

其实陈金龙这种“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颠覆性“玩法”,已经在上海大剧院有过成功的实战演出――用古琴演奏《爱的罗曼史》,台下多为音乐学院、文艺院团的专业观众以及媒体人,听者惊呼:三千年来,古琴从未有过这样的旋律!

当然,这种将西方经典旋律用东方古典乐器演奏的大胆改编尝试,决非哗众取宠的“拉郎配”,只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音乐训练和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人才有可能驾驭。据悉,这本《古琴练习参考曲目》还会负载“工具书”的功能,介绍带有新意的古琴演奏法,其中包括陈金龙改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小提琴等训练技巧与音乐模式,吉他的音阶体系模式等。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5

好婚姻——彼此在心里惦记,有矛盾时及时分开,各自找乐

金雅琴和她老伴牛星丽年轻时不允许自由恋爱,搞对象得党介绍。两人就是一党员朋友介绍认识的。

谁知要结婚的时候,党委书记突然找牛星丽谈话,说金雅琴是从“白区”来的,社会关系复杂,“你马上要入党了,不能跟她结婚。”牛星丽反驳:“人是党给介绍的,怎么这会儿党又不同意了?”

最终,牛星丽“要了媳妇,党没了”。金雅琴提起这段往事,就哈哈哈地大笑。

其实这两人性格爱好差得远了去了,金雅琴爱热闹,时不时请一帮老太太来家,喝茶、嗑瓜子、聊天;牛星丽好安静,养个花鸟鱼虫,写写字,把玩把玩古董。

两人吃也吃不到一块儿,一个爱啃窝头,一个爱吃馒头;一个好豆腐,一个好红烧肉。有了矛盾,怎么解决?金雅琴出了个点子:以后一吵架,你去你的花市、鸟市、古董市,我找我的老太太们天坛、北海玩去。牛星丽一听,这主意不错,从此以后,俩人但凡嘴上争执,心里不痛快,马上“分道扬镳”,各自找乐去。

金雅琴说,老伴这辈子没对她说过什么甜言蜜语,有什么都在心里。有一天,金雅琴的眼睛黄斑变异,突然看不清东西了,着急上火得厉害,牛星丽就召集全家人开会,说明情况,希望以后家里人都让着老太太,别招惹她起急。为了让金雅琴心里平静,他还建议老伴练毛笔字。

“女儿把笔墨纸砚都摆好,第一次让我写的时候,我一抬笔,墨蘸多了,墙上甩了一排墨点子,女儿跑去跟他报告突发状况,他走过来安慰我,说没事没事,刚开始都这样,少蘸点墨就好了。”金雅琴听了这话,很温暖,至今还记着。

拍电影《我们俩》的时候,片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清高、孤僻、说话还文绉绉的北京老太太,和现实生活中的金雅琴性格相去甚远。金雅琴开始演起来找不着感觉,压力特别大,实在没有办法了,她求助老伴。牛星丽帮助金雅琴分析角色,说故事里的这个老太曾是电影导演的房东,剧本就是导演写的,现在老人已经不在了,你没办法走近这个人物,不如把自己交给导演,因为导演最了解这个老太,她知道要什么感觉。

牛星丽的话点醒了金雅琴,从那天起,她果然乖乖跟着导演要的感觉走,渐入佳境,最终凭借此片,一举拿下2005年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桂冠,成为中国获得国际影后年岁最大的演员(80岁)。

好人缘——和邻居们每天开次茶话会,学会找朋友,找快乐

老伴走后,金雅琴的生活依然保持规律,早晨5点起床,梳洗完了,就开始收拾屋子。牛星丽屋里的花花草草长得很茂盛,金雅琴每天给它浇水,浇完了,就擦桌上老伴的小照片,边对着照片说:“老伴,你的花我给你浇了,长得好极了,跟你报告一下。”

收拾完屋子,吃完早饭,金雅琴开始去胡同里遛弯,走到胡同口再走回来,算是锻炼了腿脚。完成任务后,老太太从传达室拿了报纸,回家开始看报。因为眼神不好,人家看报纸都是一版一版地看,她是一张一张地看,就看大标题,还得拿着放大镜。即使这般费劲,老太太仍然坚持,说是“不能和社会脱节”。

除此以外,金雅琴每天要开两个会,雷打不动。院里有几个相熟的老太太,约着下午4点到6点、晚上7点到8点半在传达室门口聊天——开茶话会。金雅琴每次都特积极,有时从家里泡上壶茶,有时从胡同的小铺里买几根果丹皮、山楂片,考虑到有糖尿病的老太太吃不了甜的,她就抓几把瓜子、果仁,和老姐妹们边吃边聊。金雅琴耳朵背,听不清大家说什么,她就主动讲笑话,讲故事,参与感极强,看见大家伙前仰后合地乐,她也会跟着打起闷哈哈。

如果有一天,你经过北京东城的史家胡同,看见一帮老太太坐在院门口,一人拿着一根冰棍说说笑笑,一定就是金雅琴张罗的茶话会开到最高潮——请吃请喝的阶段了。

“笑话多”是金雅琴的特点,走哪儿都揣着笑话,有她在的地方,没有冷场的时候。一次中秋,社区组织了一台晚会,邀请金雅琴母女参加,虽然下雨又感冒,老太太还是兴致勃勃地赴会了,原本准备朗诵,嗓子突然不听话,金雅琴急中生智,说,还是给大伙讲俩笑话得了。同志们打趣老太太——借着感冒偷懒,笑话都讲短了。话音一落,满院子的人笑开了。

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金雅琴才偷偷地想一会儿老伴,跟他说说,这一天,又快快乐乐地过去了,请他放心。

好性格——一辈子天真,谁都可以“骗”她,谁都可以逗她

在人艺,金雅琴给人的印象是心宽、大气,能容人,能容事。

“”中,剧院有个造反派头头整他们夫妇俩,往死里整。后来,这人得癌症了,病重期间特别想喝元鱼汤,这汤在那个年代挺难买到的,一般只供给高干,金雅琴听说后,辗转托了西单菜市场的熟人买来这鱼,还亲自炖好给送去。剧院的同事们听说后,非常不理解—— “金雅琴给某某某送元鱼汤”被传为奇谈。女儿牛响铃问母亲,她只轻描淡写说了一句:“嗨,人都要死了,还计较什么呢。”

除了心特宽,女儿牛响铃评价母亲:一辈子天真!天真如孩子,谁都可以“骗”她,谁都可以逗她。有一次,牛响铃和母亲开玩笑,说要出差去越南,金雅琴问,去越南干什么。牛响铃慢条斯理地说,美帝国主义又打越南了。老太太一听,急了:“美帝国主义怎么搞的,惟恐天下不乱!”母亲这边恨得牙痒痒,那边女儿已经笑得合不上嘴,金雅琴丝毫不知道,这只是小辈们的恶作剧。

还有一回,外孙子刚弹完钢琴,金雅琴就啪啪地鼓掌,表示鼓励。小家伙偷偷和妈妈说,看看,我就是乱弹一次,姥姥也会鼓掌的。接着真的咚古隆咚乱弹一气,金雅琴果然又鼓起掌来。母子俩互做了一个鬼脸,一阵坏笑。待金雅琴明白过来,也乐,不但没嗔怪,还撒娇:又欺负我!

这样“欺负”金雅琴的故事,每天都在金家上演好几回合,金雅琴的好脾气好性格,就是这样被欺负出来的,所以老太太身体好,人人羡慕。每次检查身体,人艺30多岁的年轻人都说,老太太的身体比我们谁都棒!

不过,金雅琴也是有脾气的。孩子们好几天不在她眼前出现,老太太就要爆发了。说白了,在金家,孝顺老太太最好的方式,就是得隔三差五在她老人家眼前出现,不出现就受不了。

有一回,金雅琴点名要见女儿牛响铃,而且是立刻、马上,半点不能迟误。偏巧牛响铃在机场,准备去外地出差。老太太执拗,就是要让她回来,甚至坐在女儿家里,打电话威胁:你等着,牛响铃,不回来,我就让你屋敞着门,让你屋东西都丢了。女儿那边哭笑不得,只好回家接受会见。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6

古代文人将琴作为必修科目之一,数千年来,琴棋书画似乎成了文人的标志性修养。据记载,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文人情感、节操观念的生动写照。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被称之为“琴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功能上,没有其他乐器可与之相比。宋人陈在《乐书》中说:“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便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古琴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最擅长以“虚”、“远”来营造一种空灵的氛围,追求含蓄、内在的意境,善于以简约、自由、散漫的形式来表现丰富的内涵。

古琴最早是依凤的身形而制成。其实古琴之形与人的身体更相对应。琴有头、颈、肩、腰、尾、足,仅从琴形而言,便可说古琴乃通灵之物。

古琴,面圆而法天,底方象地,龙池8寸通八风,凤沼4寸合四气。琴长3尺6寸5分(约120―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宽6寸象征六合。前宽后狭象征尊卑,五弦象征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12微分别象征12个月,加居中大微则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

古琴与一般民族乐器不同,每张琴差不多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玉玲珑”、“飞泉”、“九霄环、“大圣遗音”等几张唐代古琴,无论是其年代、形制、音色,均称凤毛麟角。民间的古琴收藏则更为可观,仅我所知,西安藏家的“春风”、“玉箫”,沈阳藏家的“飞爆连珠”,天津藏家的“秋岭鸣鹤”,北京藏家的“春雷”、“松涛”,成都藏家的“清和”,郑州藏家的“梅梢月”,以及本人所藏的“绿烟”等古琴,皆为名贵而难得的古琴珍品。每当琴友往来时,各自捧出宝琴相互观赏,若遇擅操者奏上一曲则更尽雅兴。

我所藏古琴,桐面梓底,造型为仲尼式。龙池上方刻“绿烟”,龙池左下侧篆刻一方长印“珂花道人”,龙池下篆刻一方大印“创观斋主人”,腹内刻“大明洪武戊申吉日蓝于庆造”。“大明洪武戊申”为公元1368年,即大明开国纪年(洪武元年),距今已630余载。该琴通体髹紫红漆,光泽鉴人,小蛇腹断纹清晰精美,音色清越圆润。

承祖上恩德,我有缘与“绿烟”相知相伴。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早年丧母,军旅中的父亲又无暇照料,年幼的我便被送回乡下的老宅,寄养在大伯的家中。乡下的老宅坐落在石垒的大院内,远远望去就像一座石头城堡。大院内除宽敞的正房外,还设有东、西厢房,仅此足以显示它昔日主人的地位,“绿烟”便在这处老宅中静养多年。

记得在县城工作的四叔每次回来,晚饭后总是从西厢房里请出“绿烟”,端坐在开满紫色牵牛花的墙前,凝神静气片刻,便尽情地弹奏一曲。当时,四叔见我似懂非懂地看着他和“绿烟”,弹毕便手抚我的头问:“你喜欢吗?”我点点头。

时至1965年,在四叔的言传身教中,不满7岁的我便能在琴弦上跌跌撞撞地弹拨出一些杂乱无章的“乐曲”。一个深秋的早晨,四叔从县城匆匆地赶回来,抓着我的小手,背上“绿烟”便乘车赶往省城。在一幢简朴的公寓里,我们见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四叔躬身参拜后,回身说:“快拜见顾老师。”“好啦!好啦!”长者边说边让我们坐下,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和谦谦儒雅的气度,让我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松弛下来。授艺的第一次,他便是要求我忘掉以前那些“跌跌撞撞”的弹拨之法。他从调弦、正音、指法、坐姿等基础一一教起,并约定每月来他处辅导一次。记得在最后一次辅导时,他对我们说:“‘绿烟’是张难得的好琴,要精心爱护它,回去用心练吧!”

临别前,他捧出视同生命的“飞瀑连珠”对四叔说:“来吧,就让‘绿烟’与‘飞瀑连珠’同和一曲《流水》吧!”沉静片刻,琴声悠然而起,不知不觉中,夜色已笼罩大地,在微弱的星光下,我的心神随着琴声在太空中漫游。

在动荡的年代里,为防不测,伯父将“绿烟”缚于厢房的悬梁之背,才躲过了那场灾难。不久,落落寡欢而年轻的四叔不幸病逝,从此,我的练琴学艺之心便渐渐泯灭。1992年,我来新疆谋生,这张世传的“绿烟”便成了我须臾不离的珍爱之物。

曾为我师的顾梅羹先生乃当代琴坛宗师,四川华阳人,生于古琴世家,1959年后任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系著名的川派古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论家、鉴赏家。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还擅鉴识古琴,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一生致力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擅弹《流水》、《醉渔晚唱》、《秋塞吟》、《潇湘水云》等琴曲。与查阜西合编过《存见古琴曲谱辑览》,著有《琴学备要》等,1990年去世。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7

关键词:古琴艺术;汉服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66-01

一、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古琴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近年来,尤其是在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艺术呈现出春意盎然的发展态势,实为琴坛之喜。

而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在古代时期,琴人们弹琴,自然而然地穿着汉服弹奏古琴。所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古装片里,弹古琴者都是着汉服的。由此说明,汉服与古琴同源于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当今舞台上都活跃着汉服的身影,相声、昆剧、京,传统戏曲等。这些舞台文化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服饰文明,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个人国家,都与其息息相关,所以是最易于普及和被人们所接受的。所以在中国文化复兴的今天,衣冠琴礼等古琴文化,理应受到人们(包括琴人)的关注与重视。许多琴人在弹古琴时纷纷按照琴学古籍的要求,穿着宽松潇洒的汉服,戴冠、巾、帽等。通身透着远古人文气息的古琴高古的境界,实现了“汉服、古琴的完美结合”。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只要琴弹得好,穿什么并不重要,不值得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花费这么大工夫。汉服抚琴只是一种在表观形式上模仿古华夏风貌,没有什么高深的。”其实,着汉服弹古琴,本身就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琴礼仪的外化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但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着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像是个浮夸的史官。孔子以为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只有着装适度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本人的综合修养,也才能符合社会规范。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因此,在孔子的眼中,作为教化人伦的乐器――古琴,古琴自然更加重视衣着了。

在传统的士大夫眼里,弹古琴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个修养身心与净化自我的过程。在他们眼中,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参禅悟道的法器。所以对弹琴的时间、地点、场地、环境以及心境都有许多的要求与禁忌。现代人往往把这些要求与禁忌看作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一种风度,其实这些表面的形式是有它深刻的内涵的,因为弹琴与现代社会的一些乐器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琴有十疵中提到“坐席不正、衣冠不雅、容貌不庄”。古人有“不衣冠不弹”,是因为操琴是心灵艺术。既为心灵之体现,自然要郑重自然、清净洒脱。为了利于达到这样的心理状态,琴家操琴时,往往要洁净身心,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汉服是最佳选择)。明代杨表正在《弹琴杂说》中说“如要鼓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绿绮新声》中也写到:“衣冠不肃、毁形异服”不宜弹。

仪表本身就是琴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弹琴礼仪,而衣冠则是古琴礼节仪表的重要组成。可见仪表在琴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这种仪表不仅是穿什么衣服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礼仪的规范,即“琴仪”。杨表正在书中又写道:“琴本衣冠严肃,体貌端庄,仁德相称为之……毁形异服而抱鼓者,辱圣人之乐,大不宜也”。可见,衣冠不仅是古琴礼仪的一部分,更是琴德的外在表现。

身着汉服可展示传统礼仪。“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著名古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杨青先生也强调“雅韵华章”的表演形式,即穿中国人的服饰(汉服),奏中国人的乐曲(古琴),更能体现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三、舞台演出的需要

音乐与服饰,犹如双生之花,曼妙的音乐需要备色服饰相伴才能沁人心脾;而绚丽多彩的服装则在音乐声中迷倒众生。音乐会上的燕尾礼服,时装秀上的感性韵律,音乐与服装和谐共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然而,我们看到,在正规场合下,钢琴家在演奏钢琴时,通常是穿燕尾服或晚礼服的,若身着牛仔服弹钢琴,就会给人一种不入流的感觉,那么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古琴在仪表方面的要求难道还不如钢琴吗?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平常抚琴尚且如此,作为舞台专业演出应更加重视。

古琴演奏中的汉服是古琴演奏外在形式的完美表达,是琴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与古琴文化相得益彰,与古琴演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顾永祥.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之我见[J].音乐生活,2011(6).

对牛弹琴文言文篇8

在这方面古人可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外城时,明朝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在景山东坡的一株槐树上,这位亡国之君生前性多疑而刚愎自用,对周围的人几乎一概不信任,却与田妃有一段琴缘。

一次,崇祯和田妃在一起,田妃抚琴弹奏起来。那纤纤素手,灵活的指法,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使这位皇帝陶醉了。崇祯执着田妃的手,笑问:“卿家如此妙技,何以长期秘而不露?”田妃跪奏说:“妾身不敢以贱艺干扰君王。”崇祯叹道:“朕日夜为国事操劳,偶听雅奏,也足以抒郁闷、畅胸怀,妃子何必过谦。”此后,崇祯每当心情郁闷时就到田妃宫中听琴释闷。这当然会引起其它嫔妃的嫉妒,皇后也不高兴。

一天,崇祯在田妃处听琴后信步来到周皇后的正宫,皇后见到许久没有驾临的圣上,很是高兴。不料崇祯兴冲冲地向她大谈田妃的高超琴艺,并问皇后:“皇后也能抚琴吗?”周后是何等聪慧的人,她抓住时机,正色回答道:“妾身自幼只懂得养蚕织布而已,抚琴实所不能。但不知田妃是从什么人那里学来的弹琴技艺?”这位多疑的君王一听此言,立刻颜色大变,因为他听到了皇后的弦外之音。

“谁教她的琴?难道她出身微贱,是个下流胚子?”带着这个疑问,一天他又驾临田妃后宫并不露声色,仍命田妃抚琴,当一阕终了,崇祯便问:“妃子如此高手,不知从何人所学?”田妃回答说:“妾身幼时从臣母所学。”崇祯的问话引起田妃的疑虑:莫不是皇上对我出身门弟有所怀疑?这可关系到我和娘家满门的身家性命,怎么才能解除这位多疑主子的疑虑呢?田妃陷入了困境。亏得她的一个贴身亲信给她出了个主意,这才愁云尽散。

这天,崇祯又来听琴,田妃找个机会跪奏道:“下月初一,是妾身贱辰,恳请恩准召臣母进宫一会。”崇祯认为是例行之事,自然照准。到了这天,田妃的母亲早早就进宫来了,田妃把自己弹琴见疑的事对母亲讲了,她母亲想了想说:“千万不要再向皇帝解释了,那样会更露痕迹。今天是你的生日,陛下可能降临,到时我像无意似地弹奏一阕妙曲,使琴音代你解释,这样不更好吗。”于是,母女焚香置琴,只等崇祯驾临。

崇祯果然来了。未入宫门,就听得泠泠琴声,比田妃又高出一筹。驻足细听,竟是琴曲中难度最大的《广陵散》。崇祯不忍打断琴音,不肯进宫,但已被宫内的田妃望见,立即与母亲出门迎驾。崇祯进入宫室,忙不迭地问:“方才是何人弹琴?”田母立即跪奏:“鄙人不知圣上驾到,有扰圣听,罪该万死。”崇祯道:“妙技已近乎神,方才可是《广陵散》吗?”“正是《广陵散》。”田母又跪下回奏。“快快起来继续弹奏,卿家技法又在妃子之上了。”田母因此奏关乎阖家荣辱,于是施展出平生绝技,把一曲《广陵散》演奏得出神入化,就是嵇康再生,也不能不惊叹。崇祯皇帝听得龙心大悦,对田母赏赐丰厚,并命令田妃继续向母亲学琴,一定要把母亲的琴艺全部学到手。后来,崇祯还自己谱写了《坊道五曲》,命田妃演奏,田妃因弹琴而进一步得宠。

皇帝不好好当,却是个爱琴坯子,这不难看出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上一篇:农村空巢老人范文 下一篇:我与老师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