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03:09:27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1

一、工作成效和主要做法

(一)提速交通项目建设,畅通经济发展通道。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快全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挥交通部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作用。一是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以交通部门为主要班底的县指挥部,通过卓有实效的征地拆迁、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建设协调工作,历时3年建设、备受全县人民群众关注的麻安、保宜两条高速公路于2月6日正式通车,通车总里程66.55公里。两条高速建成通车,在宣告南漳结束不通高速公路历史的同时,也标志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正式并入“高速快车道”。二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上半年,我们顽强克服建设资金短缺、征迁任务繁重等多重困难,先后启动了国道宜城至南漳、省道薛坪至三景、省道李庙至董家湾、省道薛坪至双坪等5条一、二级公路建设,完成了金漳大道与麻竹高速连接线、清龙路园区段改造工程,交通建设投资规模达---亿元,有力推动了“路域经济”发展,实现了公路“提速”、经济“加速”。三是农村公路精准扶贫。为改善贫困山区交通环境,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我们在去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客车”的基础上,今年将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向22个省级贫困村倾斜。上半年,共启动农村危桥改造加固工程7座;完成村级公路建设里程57公里,占全年计划94公里的60.6%。

(二)提升交通服务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和“廉政阳光交通”建设三项活动,全力打造优质、高效、务实、廉洁的交通行业形象。一是深入改进作风。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教育和作风纪律建设。同时,结合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对系统各单位工作纪律执行、依法行政落实、优质服务开展、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执纪问责,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服务县域经济大发展。二是切实依法行政。对现有的17项交通运输行政审批、政务服务项目进行清理,通过完善审批制度、公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减化办事流程、严格监督检查,切实杜绝“灰色地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认真抓好主体资格审查、执法责任落实、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培训、执法案卷评查、执法监督检查六大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作风一流、效能一流、服务一流的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三是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在全县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窗口推行窗口受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六制”服务,制订工作人员“十不准”等服务规范,确保实现服务群众、服务企业零距离、零差错、零回头、零投诉、零违纪的“五个零服务”目标。

(三)谋划交通发展路径,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着眼“十三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大建设,超前谋划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路径,不断劣实发展保障,力争以交通运输全面提档升级带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认真谋划、反复论证,于上半年编制完成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县综合交通投资规模预计将突破--亿元(不含铁路),重点打造“四横三纵两通道”的骨架交通网络,强力支持和支撑南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二是积极对上立项争资。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责任、项目是第一抓手”的工作理念,把争资争项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创新“对上找政策、对下找项目、跟踪抓报批”的争资路径。上半年,我们共争取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等交通项目--个,争资总额--亿元,提前半年并超额完成了全年--亿元争资争项目标任务。三是建设“廉政阳光工程”。系统各单位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上半年,我们在所启动的5个一、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全面推行了建设项目“双派驻”、廉政监督“八统一”、重点环节“十公开”制度,通过监督关口前移,监控廉政风险点,将廉政建设与施工管理两个标准化同步推进,实现项目建设主要成本“人工、材料、机械”涉及的所有环节阳光操作,确保权利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目前,相关做法已受到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市纪委派驻交通运输局纪检组的充分肯定。

二、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给予交通项目建设融资支持。“经济要发展,公路要先行”。但是,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比如今年,省、市交通部门共下达我县---条一、二级公路建设计划,总投资达---万元,其中部省投资---万元,地方财政尚需配套---万元。由于我县经济总量少、财政收入少,政府难以配套,导致公路项目难以启动、负债建设。因此,我们建议给予交通部门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部门办交通”向“社会办交通”转变。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2

各位领导和与会的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非常感谢局党委在这次会议上给了我作为“代表学校”发言的机会。

教育局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并让我作为代表校发言,充分体现了教育局党政领导班子对我校的关心和爱护,给予我们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工作很大的助力。

我们通过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教育局得党委下发的《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使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深刻地认识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是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软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以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为了使局党委《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在我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为了促进我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我们按照局党委在《方案》中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成立了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学年组长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学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办学行为和教学行为、安全工作对违法乱纪的督察是学校软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一经发生,将给学校阻碍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教育发展软环境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按照教育局党委《方案》工作要求,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通过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讲党课,专题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文献和领导讲话及有关教育法规。充分发挥局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的舆论监督。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

二、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软环境建设的监管和监控工作。

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学校制度废、改、立的基础之上,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系统性、层次性、发展性和权威性额的软环境建设制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纠建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廉洁高效、作风务实、群众满意的政务环境和教育教学环境。努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诚信最佳的软环境,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三、建立健全服务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和山东省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秀美风貌和独特环境资源,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3亿元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改善,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优良率达90.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76%。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在成为最具投资吸引力、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之一。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农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自年国家环保总局启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我市政府和群众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在省环保局的认真指导和市、县级市两级环保部门的精心组织下,通过三年多艰苦努力,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胶南市隐珠镇、铁山镇、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4个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8个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镇称号。17个镇完成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创建活动推动了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三年来的创建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争先创优,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是的城市精神,也是做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精神动力。多年来,我市在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但是广大农村还面临着饮用水源保护、村镇环境脏乱差、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全市有4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400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城市300多万人的生活质量。认真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为此,我市各级领导对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在工作中,不仅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而且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三到位,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升到建设生态市基础的高度。按照生态市建设标准,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任务纳入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之中,提出到2010年实现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逐步推进。

二是把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和重要领导的工作日程。每年度各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本年度的创建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监督和检查。

三是把创建工作纳入了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

四是普遍建立了创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班子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五是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抓牢抓实。抓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抓培训,除组织有关乡镇参加总局举办的培训班外,还分级组织培训班,培训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对乡镇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坚持年年培训,批批过关。抓指导,各级环保部门为推动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耐心指导、认真把关;形成了政府、群众齐心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典型示范,推动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全市84个镇分布在五个县级市。每个镇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别很大,生态环境意识和创建积极性也不同。创建工作具有自愿性,要根据乡镇的条件和认知程度由乡镇自主决定,不能强迫。为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我们确定了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除强化宣传发动外,要抓出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打开工作局面。我们把前期创建的重点放在全市13个重点镇上。13个重点镇均匀地分布在五个市,重点镇的共同特点是: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领导班子对创建活动认识到位,创建积极性高。到年底,全市13个重点镇全部完成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其中3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占重点镇的61%。目前这些环境优美乡镇已经成为其他镇学习的榜样,一些乡镇主动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到环境优美乡镇参观学习。在第一批重点镇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创建工作蓬勃开展,2005年我市计划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以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以上,重点镇将100%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三、科学规划,精心构筑美好家园

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是提高农村环保工作水平,促进农村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有效载体。为达到创建目的,我们始终坚持环境规划高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以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确保所制定的环境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达性。在编制环境规划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规划间的结合和协调工作。目前我市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重点镇在2002年就已经全部结束,其他镇正在进行。为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贯穿到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编制环境规划时,主动与城镇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优化调整城市区域和经济布局,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特色。

二是做好环境规划论证工作。邀请专家对编制的环境规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审查,重点论证环境问题是否找全找准、重点是否突出、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是否衔接,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规划内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规划论证程序,使环境规划的论证工作不断程序化。镇主要领导干部通过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对全镇的环境资源状况、存在的环境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范的环境事项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用生态保护意识综合决策各项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突出重点,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过程不仅是获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各创建镇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据环境规划,对照各项创建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拥有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城镇的最大魅力所在。在环境优美创建工作中各镇首先抓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了垃圾问题、污水和大气污染问题,坚决打击违法行为,杜绝了脏乱差现象。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运用到小城镇建设当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和城区管理队伍,使镇容镇貌保持优美宜人。

二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和荒山绿化。建设了珠山、镜台山等森林公园,城区基本实现了沿河绿化成带、公园小区绿化成片、街道绿化成网、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城区绿化覆盖率、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创建指标的要求。

三是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在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电网改造、集中供热、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融资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了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四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开山采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整治。

五是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胶南隐珠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起手推车和橡胶轮胎两大产业集群,其中手推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经验,涌现出一批典型,但相对全市84个乡镇来说,环境优美乡镇的数量还很少。距离《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的2010年80%的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有相当数量的镇由于区位优势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薄弱、在客观上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难度很大,在主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创建任务还很艰巨。

今后将在以下工作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要继续扩大宣传、不断深化认识。针对薄弱区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宣传鼓动的力度,深化有关领导对农村环境问题严重性和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创建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创建工作力度。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生态市、迎办奥运会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把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使创建工作进入到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要按照总局领导重在创建,贵在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创建模式,加强分类指导,做好服务、严格把关、确保创建质量。研究建立扶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投入,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4

一、引 言

十八大以来,为了增强经济与社会长期发展后劲,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通过鼓励引导社会与企业节约资源和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由于中国以高能耗为依托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间存在着不和谐甚至是矛盾关系,导致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1]。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更应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中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改善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和从本质上杜绝经济增长背后隐藏的环境污染的隐患[2],力求实现在经济有序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培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协调关系的宏伟目标。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在从传统粗放型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高度注重调整和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长期存在的互动关系[3]。政府通过改革和创新,能否将两者关系转变为和谐与正向影响关系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近几年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围绕经验模型众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试图验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存在脱钩关系。胡宗义等[4]采用半参数模型结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KUC进行了再检验,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间不存在脱钩现象,FDI成为了中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显著影响因素。苏为华和张崇辉[5]采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在利用聚类分析克服KUC同质假说的基础上,验证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存在互动关系,不同聚类分组模式下经济与环境间互动关系也呈现多样性,不同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程度及方向存在着不一致。Hsiap和Chung[6]利用协整模型对EKC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再检验,结果表明巴西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分别与经济增长存在脱钩现象,充分验证了EKC理论在巴西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和ARIMA模型对未来几年巴西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研究。在后续研究中,Hsiap和Chung[7]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金砖四国”的KCU进行了再检验和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FDI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间互为因果关系,“金砖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现象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EKC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再检验,借此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对现有实证性研究成果对比发现,虽然由于选取的研究对象、环境指标和曲线拟合方法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研究结果验证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甚至出现了背离EKC理论的情况,但大多学者基本上肯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中EKC理论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即使现阶段没有出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现象,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间也将会出现脱钩趋势。综上所述,前期研究方式主要归为两类:一是围绕着EKC理论的适应性进行再检验,并试图解释EKC理论的形成原因;二是在曲线拟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预测方法对未来几年内环境质量水平进行推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依据。对比以上两种研究方式,前者比较注重对EKC理论的解释,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为宏观政策调整提供现实性的实证依据和相关数据基础。

2013年,中国废水排放量695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10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0%;二氧化硫排放量2 044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83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烟(粉)尘排放量1 278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 095万吨,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6%。由此可见,工业污染已经成为导致中国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实用性,为了提高未来对中国工业污染水平的预测精度和为政府调整与完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准确的科学数据,本文将借助参数优化算法改进传统预测模型并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验。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借助EKC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间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工业污染的水平进行预测。本文将通过协整模型对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检验,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对协整检验结果中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波动进行修正;在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协整关系基础上,借助不同的参数优化算法优化灰色预测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通过比较分析对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污染水平进行预测。本文分别采用了粒子群参数优化算法和布谷鸟参数优化算法。

1.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基于鸟群捕食行为研究的现代启发式优化技术,PSO的不断修正和迭代计算方式使之成为研究非线性回归优化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SO从生物种群行为特征中获得启发并用来解决优化问题。在PSO中,待优化问题的潜在解被想象成n维搜索空间中的某个粒子,每个粒子的搜索方向和距离都由相应的目标函数来决定。

2.布谷鸟搜索算法

布谷鸟搜索算法(Cuckoo Search,CS)的思想源于模拟某些种属布谷鸟的寄生育雏行为,其采用相关的Levy飞行搜索机制,达到有效地求解最优化问题的目的。

在CS中,面对着n维搜索空间的多个候选解,CS以随机游动方式在当前候选解的基础上通过Levy搜索机制寻求新的方程解,经过目标条件的筛选后保留最优解,通过周而复始的不断迭代,实现最优解的不断优化。在CS中,为确定Levy搜索的最佳方式,随机游动生成的新解需带入相应的目标函数,其表达式为: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1.指标选取

基于中国工业污染的EKC理论适用性再检验,本文选取工业污染三废排放量作为EKC理论的环境指标。具体如下:工业水污染选取指标为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气体污染选取指标分别为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污染选取指标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考虑到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产生规模效用,因此,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文使用的指标数据均源于官方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环境统计年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完善性,数据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86―2013年。

2.数据预处理

为充分验证EKC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经验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28年,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的环境统计指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如下: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本文选取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指标,但是2010年以后由于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和达标率不再被统计,本文利用趋势外推法推算出2011―2013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6%、97%和97%,对应的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则分别达到96 967万吨、73 123万吨和65 038万吨;同理,2010年以后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也不再对外公布,本文也利用趋势外推法并结合历年两种排放量比重,分别推算出2011―2013年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达到639万吨、607万吨和668万吨,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则分别为463万吨、422万吨和427万吨。

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工业气体污染的影响,本文并未采取单一指标拟合方式分别检验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EKC理论的适用性,而是将三种指标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合成反映工业气体污染的综合指标。采用KMO检验法发现样本的KMO值为0.7320>0.5000,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种单一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选取两个主成分时,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因此,最终提取两个主成分并根据主成分矩阵获得反映工业气体污染的综合值。

三、经验研究

(一)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分别对三种工业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建立协整关系方程,将检验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过程汇总,进一步验证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脱钩关系。

1.平稳性检验

目前,序列平稳性检验所使用的两种常用方法分别为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5%和1%显著性水平下,废水、废气和废固三个被解释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LGDP、LGDP2和LGDP3分别表示人均GDP取对数后的一次方、二次方和三次方形式。根据ADF检验结果,LGDP、LGDP2和LGDP3都是二阶单整。

2.协整检验

由于自变量的单整阶数高于因变量的单整阶数,所以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环境污染变量和经济发展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两者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中国工业污染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间的三个协整关系成立。根据协整方程拟合的结果可知,中国工业废水污染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间存在正N型的变化趋势,而中国工业气体污染指标和工业废固污染指标都与经济发展指标间存在倒N型的变化趋势。

3.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为了解决变量间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的偏离,更加准确地检验中国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对短期波动进行动态修正。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使用OLS法对相应参数进行估计,根据AIC准则和S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0,最终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watert)=-0.0980+0.4440Δln(watert-1)+4.6430Δln(GDPt)-0.4820Δln2(GDPt)+0.0170Δln3(GDPt)-0.2240ECTt-1(6)

Δln(gast)=0.1090+0.1990Δln(gast-1)-5.0690Δln(GDPt)+0.5880Δln2(GDPt)-0.0260Δln3(GDPt)-0.9860ECTt-1(7)

Δln(solidt)=0.3540+0.1690Δln(solidt-1)-23.1730Δln(GDPt)+2.6460Δln2(GDPt)-0.1140Δln3(GDPt)-1.1190ECTt-1(8)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代表了对协整方程长期均衡偏离的修正速度。式(6)―式(8)所有的校正因子在1%水平下均显著,表明误差修正项在对短期偏离的调整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说,工业污染物排放趋势变化一部分是由误差修正项的修正力度决定的,另一部分则是由短期人均GDP的振动导致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验证了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中国未来工业污染水平的预测研究

为了给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不仅使用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几年内三种工业污染的排放情况进行预测,而且使用PSO和CS对灰色预测的结果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测精度比较确定最优的预测模型。首先,本文使用1986―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综合得分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数据作为预测模型建立的训练集;其次,使用2005―2013年的相应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的验证集并使用后验误差检验(Posteriori Error Test)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检验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最后,根据建立的预测模型来推测未来五年内三种工业的污染水平。

通过表4可以比较三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比照最小的后验误差C值和相对平均误差可知: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好,除了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预测结果以外,其他的相对平均误差均小于25%,C值均小于0.3500;使用PSO优化算法和CS优化算法对灰色预测结果进行优化后,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所有指标预测结果的相对平均误差值都小于20%,C值均保持在0.3000以下。

由表4可知,经过PSO和CS优化后的灰色预测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三种预测方法对中国2014―2018年的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5个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预测分析结果验证了三种工业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现象的存在,但三者间脱钩程度最为明显的是工业废固的排放总量。从表5中可以看出,PSO和CS的结果分别表明,2014―2018年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废固排放量减少程度超过50%,经济增长对工业废固排放量减少的影响程度相当显著;2018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量的PSO和CS的结果分别为46 321万吨和48 256万吨,相比2014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量分别减少29%和26%,工业废水的减排效果低于工业废固的减排效果;通过对三类工业废气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可知,除工业烟尘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脱钩程度显著外,

通过使用PSO和CS对中国未来工业烟尘排放量进行预测发现,相比2014年而言,2018年的工业烟尘排放量将分别减少40%和30%。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随经济增长减排效果不明显,使用PSO和CS对未来中国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进行预测发现,相比2014年而言2018年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和0.37%,而工业粉尘排放量则分别减少了10%和3%。综上所述,虽然工业废气排放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但相比工业废水和废固污染而言,其排放量伴随经济增长出现的脱钩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未来几年工业废气排放的有效治理应成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EKC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通过对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虽然通过协整检验表明,三种工业污染排放曲线的拟合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EKC理论倒N型趋势,但三种曲线都验证了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间脱钩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出现了一定的改善,这种现象基本符合传统的EKC理论的假定。

2.中国工业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污染水平仍处于高位

协整分析表明,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综合得分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结合预测分析结果可知,三种工业污染的排放都存在下降趋势,因而由于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即工业废水排放未达标量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正N型的变化趋势。即虽然废水排放量未达标量在2011年后出现了上涨的趋势,但通过预测分析结果看,未来几年内废水排放未达标量将会随着经济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即环境质量将得到相应改善;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将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倒N型的变化趋势,即随着经济增长,工业污染将会呈现出先改善后恶化然后再改善的变化趋势,虽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废气和废固排放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但恶化程度已经逐渐趋缓。通过预测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工业废气和废固的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整体而言,中国工业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经PSO和CS的预测结果可知,中国工业污染水平和工业排污总量仍处于高位,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来实现快速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有效治理环境的目标。

(二)政策建议

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发展观虽然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却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造成了巨大危胁。国家并未把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自然环境妥善保护、环境污染的有效补偿等纳入发展机制中,只是单一片面地追求暂时性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而且也将会使人类在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对以经济增长为单一衡量指标的传统发展观的本质性转变[8]。该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有序增长过程中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同时,更注重改善经济增长本身的质量和培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依靠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技术创新和借鉴及引进多种形式的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合理转变的战略支撑。但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是以制度创新为前提的,因此,中国政府应遵循合理、竞争与公平的原则进行制度创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扩大的内需消费与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在产业调整中科学合理地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适当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为实现经济稳步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加大环保能源的开发与推广

积极研发与推广核电、太阳能、潮汐能及风能等清洁能源,最大程度降低经济与社会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与依赖。政府应通过大力推广和普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从本质上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的目标[8]。但是由于特殊国情、技术和资金等复杂因素的限制,目前中国政府无法在短期内全面地在经济领域内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因此,应在加快新能源开发与推广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加大对工业与生活污染排放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自然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3.加大对环保事业的关注与财政投入

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关系[9]。在司法层面上,政府应完善和解决《环保法》相关的技术与执行问题;在新《环保法》的执行环节上,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打击与处罚力度;在具体管理环节上,应通过实施激励和评价机制来鼓励与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及新型能源使用,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在社会文化方面,政府应通过多种宣传与教育途径争取在社会上培养一种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为环境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4.明确政府、社会与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

虽然环保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目前国内特殊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对中国调控型环保政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全能政府已不复存在,公民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了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环境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公众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合理消费方面的意识仍十分单薄,在造成了大量资源被浪费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环境质量[10]。另外,政府对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不力,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这种忽视生态系统保护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能源技术普及率低和工业污染频发,而且导致了政府与公民和企业间的关系因环境污染而变得日益紧张。因此,政府应通过管制和引导双重手段敦促公民与企业朝着履行环保责任的方向转变。三方责任主体应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在环境保护与能源消耗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实现推动中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5.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控制、公平与高效原则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47-03

[作者简介]郭杰忠,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江西南昌330077)

正确认识省情,科学分析省情,是正确谋划江西发展的依据,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对江西省情的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来看,江西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是省情的一个方面。但从我们的生态环境来看,江西又像发达地区,有人说江西的生态环境和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江西生态的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根据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江西的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三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江西的森林覆盖率达60.05%,居全国第二。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9个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几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在80分以上,等级为优。江西水质总体良好,目前,鄱阳湖流域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这是省情的另一个方面。因此,从省情看,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优美环境的关系,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江西省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江西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镇的盲目外延扩张、没有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等矛盾。由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废气、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且废气治理率差。据统计,江西的废气、S02排放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拿江西这个欠发达省份来说,2006年重化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重化工业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资源紧缺和环境退化的压力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出现了“高增长、高污染”现象。工业化过程中废气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

2.水环境污染。江西地表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灌溉污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废水排放量非常大。据了解,2007年江西废水排放总量14.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14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4.2%;生活污水排放量6.99亿吨,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9.8%。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显著上升。生活污水及大多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地表水体或农田灌溉渠,地表水体污染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2007年9月,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湖区的10处评价断面没有发现一二类水;三类水占6成;四类水占4成。

3.固体废物污染。2007年,全省21个城市的污水排放量6.4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9.8%,列全国第二十七位,在中部地区排最后一位;全省70个县城污水排放量3.1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4%。全省垃圾清运量253.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70%,列全国第十八位;县城的垃圾处理率仅为12.1%。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城市环境已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全省已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共13座,其中7个设区市建有10座,县市只有井冈山市建有1座,庐山2座。《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从几年的情况看,环境污染程度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

环境污染,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城镇化使生态容量的减少,加上环保设施建设的滞后,对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世界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态破坏一点,环境污染一点,是必然的,等到发展起来了,有了钱,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日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国内一些发展快的地区也是走的这么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据我们了解,省内有这种想法的人虽然不是普遍,但也不是少数。还有的地方领导用这个观点作为自己不重视环境保护、不重视生态保护的托词。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如果进入这一误区,我们的发展将陷入一个危险境地。

二、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认识到发展的环境压力,并不是要减缓我们的发展速度,那种认为只有经济零增长才能保护环境的观点早已被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所抛弃。认识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推进新型工业化,处理好工业废气、污水和废物的排放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不可跨越的。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江西堀起的新跨越,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这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具体思路是:

首先,要把实现经济跨越与环境跨越统一起来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发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增长呈倒u字型关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即在工业化开始时,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会出现拐点。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人均收入继续增长,污染程度逐步减轻,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

个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好转的拐点,多数国家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之间。江西省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达到3000多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出的“三个坚决不搞”、“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全省在近几年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生态环境还有所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就不断提升。从全省的情况看,把生态环境好转的拐点前移至人均GDPl000-2000美元之间,以实现环境发展的跨越,实现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要求按照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理念,规划鄱阳湖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经济圈及鄱阳湖流域的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建设区。这个区,是一个生态经济区,也是生态文明示范区,更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功能区。因而,这个区具有生态经济的明显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不过度、不过分、不超过它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自然生态系统就可以自我再生、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而且,这种自调节能力不仅不会因为我们的合理开发而减弱,反而会因为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得到提升而具有递增性,生态的承载力、自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这说明生态可开发、可利用、可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生态本身不会退化和破坏,这就是生态经济。因此,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按照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对鄱阳湖地区的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统筹考虑经济区内的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及城镇化格局,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

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要明确定位、做好规划;二要深化研究、形成合力;三要项目推动、分步实施;四要整体推进、坚持不懈。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好的工作做起,朝着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为部级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经济区、功能区的目标努力,把这个经济区建设成为江西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经济圈,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支撑点。

第三,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结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传统工业化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在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也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尤其是进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由于对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和控制失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建设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当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

三、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环保优先,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本身是地区发展的名片,又能通过“绿色招商”,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2.以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生态经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进行经济生态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3.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有较强辐射力和超前性的环境基础工程。要强化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加大公共政策管理力度和投资。城市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要求市政扩大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卫生设施、垃圾的收集和分类等。若不能恰当处理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将带来社会、环境和经济弊病,造成城市贫民区的扩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城市“三废”排放量和噪声、热污染等,对城市饮用水源要超前保护,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同时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要体现新型的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特别是节约型社会和环保的要求。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减排作为环保的中心工作。通过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首先,加强工业工艺技术改造,走现代化、集约化和商效化发展之路,优化技术装备结构以及节能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规模效益和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传统高滑耗、高排放型发展模式向减量化发展,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由单纯性经济向循环型经济发展,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建设、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循环和产品先进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追求物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再生,追求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以及产业的链网化。另一方面要加大环保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和利润率,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首先,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培植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进一步淘汰无治理价值的小企业,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耗能少、运量小、节水型工业。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次,调整能源结构,尽量选择电能、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第三,增加环保的投资。将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量转化为经济增长,部分经济增长又可转化为环境资源,补偿资源消耗量,促使环境与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6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福建环保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前,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四求先行”的要求,加快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值此重要时期,总结30年来福建环保经验,探讨发展方向,对于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首要问题。环境与经济同属发展范畴。下面,我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并相互促进的。在此,列举两组数据。第一组,*年全省生产总值达9249.13亿元,*年-*年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居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26位上升到*年的第11位。第二组,*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是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优的唯一省份,其中:12条主要水系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4.2%,比*年提高65.2个百分点;9个设区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72,比*年下降16.9%;森林覆盖率62.96%,位居全国首位,比*年提高23.46个百分点。这表明,福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得到改善,说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并相互促进的。

从福建环保30年的经验看,我认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的切入点:

第一,环境规划。从环境物质性以及价值性分析,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考虑,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也不能以单纯的保护环境而排斥发展。我省在经济建设中,按照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明确各地区发展方向和保护目标,各地经济都得到了快的速发展,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年福建自然保护区数量是*年的8.45倍,面积是5.42倍,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3%。这些保护区有效保护了全省70%以上的主要江河源头森林植被和25%的天然湿地,既构筑了生态安全屏障,也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良好自然生态资源。

第二,总量控制。*年全省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1位,比*年增长25.9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96.08倍。同时,*年COD排放总量居全国第16位,比*年减少36.1%;SO2排放总量居全国第24位,仅比*年增长3.56倍。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没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大幅增加,依靠的是污染减排、总量控制。与*年相比,*年竣工项目新增废水处理能力提高了5.85倍、新增废气处理能力提高了11.8倍;工业废水达标率提高了74.27个百分点,工业锅炉、炉窑达标率分别提高了57.45个和57.18个百分点。事实证明,通过污染减排、总量控制,能有效控制增量、消减总量、盘活存量、腾出容量,有利于促进发展更加协调、更有质量、更为持续。

第三,循环经济。*年全省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比*年提高了0.98倍,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96.08%;每万元GDP排放SO2下降了82.79%,COD下降了94.34%;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87倍;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增长了27.9倍;能源转换总效率比*年提高了43.9%。事实证明,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异化,污染物实际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有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转变过分依赖资源和能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使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福建环保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挑战

第一,福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山地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85%以上,且土层薄,一旦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将明显退化。

第二,快速发展加大了环保压力。按规划目标,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由于现有产业结构、工艺技术水平、排放强度等无法在短期内大幅优化,全省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将持续对环境构成压力。同时,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强度将增加、范围将扩大,也加大了环保的压力。

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将带来环境问题。2010年福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资源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现有城乡环保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环境问题将更加凸显。

第四,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福建30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环境问题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特征。一些老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氮、磷为主的水体混合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以及核安全等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二)机遇

第一,科学发展观为化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的“瓶颈”制约指明了根本方向。环境保护在发展决策中作用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成为各级各阶层的共识。

第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战略部署,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将加速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第三,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同时环保投入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第四,全社会环境意识增强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环境保护优化福建经济发展的初步设想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福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应进一步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源头上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以环保要求为重要依据,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可持续发展。一要严格功能区划。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划定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和优化准入等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并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主体功能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区域经济规划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二要严格环境准入。在把好项目环评,遏制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的同时,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规划环评,科学规避环境风险,为重大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生产力布局提供环境咨询,从经济发展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要严格总量控制。将节能减排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整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将排污许可作为落实总量控制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污染减排和促进企业生产工艺优化的需要,核定排污总量。开展环境容量研究,逐步由现有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同时扩大控制指标的数量和考核范围,不断完善总量控制制度。

第二,在产业发展上,要坚持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原则,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物质循环利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对达不到经济规模、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依法实行强制淘汰;限制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禁止发展污染难以治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行循环经济。在生产环节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在企业内部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在产业群集聚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全局中,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区域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三要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业发展上,要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优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业发展上,要大力推广生态种养和生态立体农业;水产养殖业发展上,要科学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四要壮大环保产业。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环保产业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

第三,在环境管理上,要注重运用综合手段,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一要参与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促进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等制度,研究探索环境保护抵押金、保证金等措施,促进资源节约降耗和综合利用。二要完善环境金融政策。坚持污染者治理和开发者保护,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环境违法信息,以及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金融征信系统,严格信贷控制。三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运用先进科技督促企业达标排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确保执法监管到位。

科学的发展,应当是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抓住*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更加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环境保护促进*持续优化发展,谱写福建环境保护的新篇章。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7

2012年与2006年相比,总体来说江西省各地级市都有较快的发展.除了南昌第一位与抚州最后一位一直没有变化外,其余城市都有排名均有浮动变化,说明各地级市竞争激烈,相互追赶,综合得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南昌排名第一得分有所下降,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有所降低,说明其他地级市发展追赶速度快,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减小,区域内不平衡发展有所改善.表3中表明,2006年在11个地级市中综合得分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南昌>上饶>新余>九江>萍乡>鹰潭>赣州>景德镇>宜春>吉安>抚州.其中有前4个城市的综合得分是大于0的,说明其投资环境在总体的平均水平之上,也说明江西省的总体投资环境欠佳.从地域分布上来看,这4个城市以省会南昌为中心,环绕鄱阳湖而成,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其余的城市得分均小于0,远离省会中心,区域位置欠佳.这说明南昌作为全省省会同时也是中心城市,中心性作用突显;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如第一的南昌(1.362525)和最后的抚州(-0.53731).在2009年,整体综合得分有所提高,说明江西省整体投资环境有明显的提升;且南昌与最后的抚州和第二的新余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中心性略有下降.到了2012年,整体得分进一步提高,第一位南昌与最后一位的抚州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二位新余总分越来越接近第一位,说明南昌市的中心性有所降低,整体投资环境有了较大的提升;也表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所成就,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有所改善[8].

2类型划分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地级市投资环境的显著差异.总体上可以看作是省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两种.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将江西11个地级市详细划分为3个类型.1)实力型.这主要指南昌市.江西省是典型的单核结构的省份,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主成分的值都较高,尤其在经济和社会服务等核心因子上的比重最大,整体综合水平最高,说明南昌的中心作用突显,具有较强的实力,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2)活力型.包括新余、九江、萍乡、鹰潭、景德镇、上饶这6个地级市.这几个城市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是江西省除南昌市外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全省经济的增长点.近年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有某些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和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高,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大.3)潜力型.主要指赣州、吉安、宜春、抚州4个地级市.这4个城市经济发展特色不鲜明、比较优势不明显制约了投资环境的提升.经济基础落后,社会服务配套不足,各城市的发展问题不尽相同.但这几个地级市面积大,人口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发挥后发优势,是这些城市极大的潜力.

3优化建议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

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的规划建议和优化方向上.各地级市应结合发展现状和提升潜力,维持和增强自身优势,努力克服自身劣势和短板,大力改善各地级市的投资环境,促进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9-10].

3.1实力型城市

南昌作为省级中心城市,综合得分均为第一,但同时还应看到,南昌虽然一直是综合得分第一,但与第二的差距在缩短,说明南昌的中心性降低,首位度下降,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减弱.因此,南昌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一是南昌应加大市政建设力度,打造一个适合百万以上人口生活的现代化大都市,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建设公交专用道路和地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建设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环境.二是南昌应加快内涵发展的步伐,完善法制体系,健全金融法规,支持工业园区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注重新农村经济建设,使农村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点.三是加快南昌东西南北开放的步伐,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利用交通优势,强化南昌作为全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中心性作用,促进且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3.2活力型城市

活力型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某几个因子的得分超过南昌市,位于全省第一位.交通通讯条件较好,拥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活力型城市在经济生活因子(F1)、交通运输因子(F3)上有着较高的得分,而在社会服务因子(F2)与生态环保因子(F4)得分明显较低.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做到:一是进一步强化自身经济优势,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条件,促进产业更新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二是着力改善城市的社会服务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氛围来吸引更多投资.三是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释放经济活力;加大招商引资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投资落户当地.

3.3潜力型城市

这类城市的发展瓶颈主要有:投资环境基础相对薄弱,在江西省内没有突出优势,内部差距较大,综合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自然区位条件较差、工业结构比较单一是制约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缺少主导产业,工业化水平低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在主要的生活经济因子(F1)、通讯与社会服务因子(F2)、生态环保因子(F4)上得分均较低,排名并未有明显的变化,甚至略有下降.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速度(F5)上有着较高的得分表现,说明这一类型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今后潜力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有: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提高人民生活、社会服务与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形象.三是立足当地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地区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县市的联系,形成经济发展的向心力.四是转变发展角度,立足自身优势,挖掘土地、人口、资源及生态潜力,积极对接经济发达地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后发赶超.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对比分析,选取3个年份的32个因子来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综合得分,并将11个地级市划分为实力型、活力型与潜力型三个类型.依据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优化建议.随着对城市投资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内容不断向深度与广度扩展,不仅限于经济、环境、社会、基础设施等基本因子,还包括文化水平、政府效率、法律规范等更灵活的指标.在技术手段上,分析方法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而更加倾向于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得结果更加真实和具参考价值.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评价江西省11个地级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劣,所得的结果对衡量这些城市现时期的投资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投资环境会随着国内外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对城市投资环境进行预测研究,还需分析其连续多年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及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这样才能得到投资环境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及变化.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引人注目,已接近全省经济的70%,呈现出“三分天下有其二”局面,是江西经济的主要推动力[11],因此这也是以后研究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又一方向.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总结篇8

国内外对社会管理的统筹机制研究首先主要集中在城乡发展统筹机制的研究方面。如高焕喜等(2007)指出我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存在,城乡统筹将是一个长期的推动过程,为确保城乡统筹的有效推进,构建形成城乡统筹的有效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机制设计理论以及演化博弈论是城乡统筹机制形成的两条主要思路。其次,是对城乡发展统筹研究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如郭怡(2010)指出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着生态城市的构建和规划,可是在全民生态建设意识的提高和普及中人们却疏忽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往往是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如何打造灵活的城乡边缘区,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极矛盾的方法之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统筹城乡发展精神的具体措施。再其次,则是对城乡统筹在具体方面的应用研究。如张风等(2010)在分析城乡金融统筹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城乡金融统筹发展机制形成的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目前城乡金融统筹发展的状况。最后,城乡统筹机制在现实中的障碍,使研究又回到了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上来。如袁建伟等(2013)在城乡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指出在关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关注地方政府改革与城乡社会统筹机制建设,提出地方政府在探索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创新中,要努力实现由“管制型”政府机构到“善治型”公共服务机构的变革。我国在生态环境统筹机制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如福建省通过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与省级财政纵向补助相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经济增长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所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按照“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把上下游横向补偿与省级财政纵向补助相结合,下游受益地区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上中游地区每年配套一部分资金,再加上省财政每年安排的一部分资金组成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用于上中游流域环境的生态整治。同时在生态环境的计量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温作民(2008)等编著的《森林生态会计》一书中,提出了采用系统抽样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的计量方法,使环境会计信息计量的可靠性显著增加,使我国在森林生态计量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在生态环境补偿和计量的社会管理方面,主要着眼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没有学者提出整个区域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机制的设想,本研究正要从这一设想出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以单位面积工业产值为标准,以区域经济最大化为目标,以广东省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为研究对象,来验证在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处于类似“二元经济”条件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消除要素流动性壁垒,探索广东省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的统筹机制。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的假设

在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类似于“二元经济”条件是进行统筹机制研究的基础条件,在一定区域内,由于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其工业经济效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假设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的广东存在类似于“二元经济”条件。

(二)研究指标的构建

我们需要验证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类似于“二元经济”的条件。其表现形式定义为不同地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存在着效率差异,地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表达形式等于工业总产值除以区域总面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相对数指标作为效率差异的指标,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虽然经济总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标志,但是人均经济总量则更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如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但是人均经济总量美国并不是世界最高的,像欧洲的卢森堡人均经济总量就比美国高;第二,用区域总面积来求该指标,而没有采用市辖区的面积,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的实施地可以在全区域范围内进行,而适合工业发展的区域则要求相应地理、交通和人文等条件,由此,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的高低就可以综合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达状况。考虑到实证研究的需要,为构造地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这个关键指标,并对这个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析,设置以下指标:工业总产值、区域面积、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否达到全省平均和归入分组。对以上的指标逐一说明一下:工业总产值是指市辖区的工业总产值,区域面积则是区域总面积,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除以区域面积。是否达到全省平均是一个是非选项,主要是衡量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是否达到平均水平。归入分组是一个聚类分析项,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的各项分为不同的组别。

(三)数据指标的时间说明

根据研究的需要,归类分析一般要采用三年以上的数据,因此我们采用2009—2011年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的要求,进行了数据收集工作,对数据的来源说明如下:以上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统计数据网和广东省统计网等相关网站。

四、实证研究的经济分析

根据经济学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理,绝对优势是指个人、企业或国家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比较优势是指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竞争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在这里绝对优势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高;比较优势则是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补偿的机会成本比经济发达地区的低。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交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环境补偿活动上存在比较优势。综上分析,可持续发展下的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补偿由于效率上的差别,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的统筹需求就显现出来,从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将工业效率高的组1城市群体的部分生态环境补偿义务,有偿转让给工业效率低的组2城市群体,既可以让广东全省的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工作得到落实,又可以充分发挥工业效率高的组1城市群体发展经济的优势,需要广东省形成极具可操作性的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机制或法案以消除要素生态补偿资金在区域流动的壁垒,各城市群在因地制宜结构转变中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最大化的目标。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类似于“二元经济”的现实,凸显了广东省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的必要性。那么进行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将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量化,计算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成本,按照工业产值的一定的比率,提取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在全省范围内统筹使用。对于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征收的理论分析,我们作如下的阐述。先谈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征收主体。从理论上讲,征税主体是国家,国家享有征税权,征税权是国家的一部分。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国家授权有关的政府机关来具体行使征税权。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的作用是为公共生态利益服务的,其性质与税收的性质大体相同,所以,对于广东省生态环境补偿税的征税主体应是相应的政府机关,最好由税务机关征收或代收,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一是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公共发展中的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在法律上早已得到认可并以许多方式保护,而公众生态权益的保护就是需要国家授权的有关机关通过征税或费的方式进行保护,这是因为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是工业企业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生产的外部性影响,生态环境的服务价值游离在市场之外,工业企业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没有被有效补偿。著名经济学家阿瑟•C.庇古(Arthur C.Pigou)把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分析后,发现非生产性环境资源的功能并不在市场交换关系中,也就是市场价格无法反映这部分资源的稀缺程度,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庇古认为政府有责任通过补贴、赋税或法规使得个人边际净成本与社会边际净成本趋于相等。

所以说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是工业企业社会成本内部化的要求,是工业企业边际净成本与社会边际净成本趋于相等的有效途径。二是我国环境保护收费制度不合理。比如我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是通过各地地矿部门征收,财政部门兼管的。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基本是条条管理,市(地)级以下是块块管理,从而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截流、挪用,矿产资源环境补偿费无论从管理体制和执行情况方面,都比税收的强制性弱,而税务部门的管理体制和税收的强制性正是解决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条块分割的有效手段。所以,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的收取最好依托现有的税收征管体系。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缴纳主体,是指按照税法或相关规定直接负有缴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由于工业企业是工业生产行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以工业生产获得利益的法人组织,负有纳税义务,因此工业企业是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缴纳主体。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征纳客体,也称征税费对象或课税费对象,是指征税费的直接对象或称标的,它说明对什么征税费的问题,在现达国家,把征税费的客体定为物是普遍的做法,所以对于工业环境补偿税费的征纳客体应是工业产品。这是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因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损失的唯一诱因,所以按照法理学认为的保护被认可的利益要求,使工业产品作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的征纳客体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根据工业产品具有突出的收益性和营利性,就使工业产品具有了可征税性的因素,则使工业产品可以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或费)。对于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的计征依据,是从量定率征收还是从价定率征收,这几年在学者的探讨中从价定率征收的呼声较高,理由是随着这几年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按量征收不能充分获取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维护生态权益的意愿上升,生态权益评估值会有一个递增的趋势,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也导致资源环境价格的上涨,从量征收可以反映出这种趋势的变化。再看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缴纳比率设计。我国工业生态环境补偿税率测算的基本原则:一是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的测算应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够顺利地衔接。二是考虑工业企业流转税负已经偏高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应保证现行的国家财税框架大体保持不变。工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缴纳比率测算方法,一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的惯例,在测算时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税率的因素。二是本着减少污染、对环境进行有效补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工业区的具体特点,结合影响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的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理论上的生态环境补偿税(费)税率。三是在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通过调研,根据实际征收的状况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税(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补偿统筹机制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搭便车”的心理,对生态环境这个“公共产品”不愿意支付相应的代价,因为,有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什么也不必做或者是停止某些行为,就是做了生态环境补偿工作;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经济利益外流,即使提取生态补偿基金,也不愿意进行统筹,我国养老金基金的运行中就存在类似的问题;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意被生态环境补偿的义务捆住手脚,虽然通过转移支付,得到一部分经济补偿,但是他们认为进行工业化建设,可能获益更多;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手段单一,不能进行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开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具体的实施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广东省在具体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工作中应加强制度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生态补偿税(费)的征管力度,形成生态补偿基金,并且要强化生态补偿资金的统一管理;二是对生态环境补偿工作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补偿的比较优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三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的奖励机制,让生态环境这个公共产品“正”的外部性价值化,让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上收益;四是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规划,通过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开发,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广东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内,进行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统筹的关键,就是按照工业产值的一定的比率,提取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或生态环境补偿税(费),在全省范围内统筹使用。根据相关仿真预测的结果,广东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工业发展生态环境补偿成本约为2 780.54亿元,以及广东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预计的工业总产值约为903 583亿元,得到广东单位亿元工业总产值需要提取的生态环境补偿基金为307 723.81元,也就是说提取比率为3.08‰。

上一篇:施工索赔报告范文 下一篇:英语故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