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08 06:19:34

叙事文章

叙事文章篇1

阅读记叙文,我们首先不仅要知道事件发生的要素,还要通过线索的分析,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如果能在这一基础上掌握点表现手法的分析,你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更轻松地解答相关题目了。

把握文章关键词,整理记叙要素

记叙文是以写人或叙事为主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叙事,事件必须有人物的参与,因此,了解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非常重要。阅读时,我们要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在第一遍阅读时就将与记叙六要素有关的关键词句勾画出来,以便于答题时使用。

与记叙要素有关的题目经常会这样问:

1.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本文记叙的要素是什么?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3.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4.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回答问题1时,只需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要素的顺序,把这些内容分点列举出来即可。时间和地点要根据主要事件发生的情况尽可能具体,如“大年初一上午”不宜写成“大年初一”,“北京某胡同”不宜写成“北京”。

回答问题2时,要根据记叙要素,按“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了”的顺序组织答题语言。在这里,只有时间、地点偶尔可以省略,起因、经过和结果偶尔可以合并。

问题3是在故事有两个以上人物时的提问,要准确判断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还要在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的基础上判断,文章赞美或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主人公就是谁,回答理由时只要把文章表达的中心(主题)写出来即可。

回答问题4时,首先要判断哪一事件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判断的依据仍然是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按“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了”(即“人物+事件经过+事件结果”)的格式回答即可。

了解文章线索,分析叙述顺序

记叙类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叙事线索,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一般来说,记叙的时间变化、地点变换、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充当线索。此外,记叙类文章经常用到的线索还有“物线”,即某一物品;和“情线”,即某一种感情或感情的变化。判断线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以通过文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来判断。

线索理清了,才更有助于你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是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叙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故事;倒叙就是将同一事件中某个最精彩的片段或结局放到开头来写;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它们的主要作用如下:

顺叙:使文章层次与事件发展过程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行文更活泼。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运用怎样的顺序记叙?有什么作用?”等常见问题,都能通过上面的讲解解答。

把握文章层次,理清记叙脉络

我们习惯把记叙的脉络与层次称为写作思路,因此,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弄清作者写文章时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以一个中心事件为主,往往按以下思路行文:1.按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叙述;2.倒叙类的文章往往按“引出回忆——叙述事件——抒情感想或点明哲理”的思路行文;3.插叙类文章往往按“叙述事件——插入相关内容——继续叙述事件”的思路行文。

写人为主的文章,常常通过一个或多个事件表现某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往往按以下思路行文:1.通过一件事写人,通常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行文;2.通过多件事写人,通常按“人物整体印象——与人物有关的几个事件——对人物的评述”或“事件一+评述——事件二+评述——……”的思路行文。

“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等常见问题,都能通过上面的讲解轻松解答。

用心揣摩写法,学会分析表现手法

以上知识,其实都是在考你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接下来,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我们常常称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设置悬念、先抑后扬、铺垫与伏笔、侧面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先抑后扬:突出人物某一精神品质。

铺垫与伏笔:前有铺垫或伏笔,后有照应,结构完整。

侧面烘托:烘托人物某一精神品质。

对比衬托:突出人物某一精神品质,强化某种思想感情。

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或突出某一深刻哲理。

当然,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等也与“怎样表现这些内容”有关,回答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准确使用这些词语。

叙事文章篇2

“插叙”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从而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同时运用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灵活多变,避免呆板,使行文起伏多变。

一般来说,插叙有追叙、补叙和逆叙三种形式。追叙是追忆过去,追忆往事,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缘由。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借以表现因承受了过多艰辛、痛苦和精神摧残,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已注入了闰土的头脑,摧残了他的精神,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与童年伙伴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一插叙不仅使闰土的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主题。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做某些补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叙述的内容。如学生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一文叙写的是教师“老王”角色转换之前(校长要他提前退休)去征求儿子意见的故事。文章开头这样写道:“老王就坐在村口的大枣树下,抽着烟,坐在石墩上。他平常不抽烟,可今天这烟是好烟,更何况,今天儿子回家,他心里高兴。”接着补叙了“好烟”的来历:校长为了让离退休还有五年的老王提前退休,“亲自登门,送来两条中华烟”。这段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逆叙是指插入的一段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那么在写作时,怎么进行插叙呢?

一、直接进行插叙

直接进行插叙,就是直接在文章中一段话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这段话需要与文章的情节相关,且内容不能过多,避免文章内容不紧凑。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中,作者在文章中间插叙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包身工的需要突然增加起来,这些介绍、说明,就是交代背景材料,交代了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趋向。再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里面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运用这种插叙方法来展现的。

二、通过对话进行插叙

通过对话来进行插叙,是指在写作中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与旁人的对话、来进行插叙。这种插叙方法比较自然,在适当的对话中通过两人的交谈将一些必要的情节背景补充进来。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一个学生”对“我”讲的话便是插叙,这一插叙,就让“我”将“刘和珍”的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并暗表了“刘和珍”的进步学生身份和所遭受的迫害,强烈地讽刺了旧社会势力。此外,还也可运用作品中相关人物的独白进行插叙。

三、通过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通过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是指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叙述与文章情节相关的事件。运用这种插叙方法时,可叙述一件相对完整的事情。道出与当时或眼前有关的情景,使原文内容更加充实。如学生作文《心灵深处的记忆》一文,就是通过回忆插叙了外公对自己的“奇特”的教育方法,描写了外公那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式,文中插叙的插入和转出的地方过渡自然,没有留下痕迹。文章运用插叙记述法把留在作者心灵深处的平凡小事,也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里。

叙事文章篇3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说事情)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叙述的主线,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接着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的方法。也有的人把这种叙述方法,称为“山断云连法”:就是指,在叙述过程中,中间插入他事,事件好像中断,然而“笔断意连”,后面接榫严密,不留痕迹的一种叙述的方法。

一。插叙的作用

叙述性文章如果能巧用“插叙”,不仅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且能思潮起伏,文章内涵厚重,意蕴深刻。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将“赶于勒”这一情节插在“盼于勒”和“赞于勒”之间,就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故事发展一波三折,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如果不用这段插叙,就要从赶于勒的情节写起,再写赞于勒,接着写盼于勒。这样,按事情的发生发展来叙述,文章结构显得松散、拖沓。文章思潮没有了起伏变化,不吸引读者阅读。

鲁迅的《故乡》中,开始用顺叙写“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想。当母亲说:“还有闫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时,自然地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闫土相会的一段回忆:少年闫土看瓜的形象,两人初次相见。闫土讲的故事。插叙完了,用“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几时的记忆。忽然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我应声说:“好极了!他――怎样?……”几句,把话题又拉了回来,再沿着原来的线索写下去。

这里插叙的运用,使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少年闫土与骨瘦如柴、麻木不仁的成年闫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闰土这个深受旧社会思想毒害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的强烈愿望。由此,大大厚重了文章内涵,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主题思想鲜明深刻。若没有这段插叙,少年闫土与中年闫土就不能构成鲜明的对比,思想性、艺术性将大为逊色。

二。插叙的方式方法

1、作者直接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

《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当作者衣襟上戴着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时,妈妈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这是作者直接进来插叙爸爸生病在院的情况。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

《驿路梨花》一文中,我和老余在深山小茅屋中住宿,正猜想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时,进来一位瑶族老人,这里通过我们与瑶族老人的对话插叙了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情况。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忽然忆起……”这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回忆插叙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紫藤萝的苦难遭遇。

三。运用插叙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好“过渡句”,使插叙的片段进、退自然。

2、插叙要简洁,插入的文字,不要过长,不能喧宾夺主。

3、插叙的片段,不能游离文章内容之外,不能节外生枝,中断线索。

叙事文章篇4

倒叙写小说比较好,因为在叙事学中,倒叙是一种逆时序,而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在倒叙叙事学中,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在电影及小说创作中被经常用。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来源:文章屋网 )

叙事文章篇5

初中生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精神。阅读材料更多的选择主要反映亲情、友情的内容,因此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启迪。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要素;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等;能从文体的角度理解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

初中记叙文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设计的试题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试题设置难易适中,并进一步强化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意识。同时突出了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强调了情感体验,鼓励创新能力,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的渗透。

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中考考生,必须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以及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和基本格式。

一、记叙文的分类与知识点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要素的交代,既可具体也可概括,既可直接也可间接。因此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记叙文的顺序与线索。

常见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照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常以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或话语等为线索。线索贯穿全文,增强表达效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内容的详略。人称,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抒情。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详写与略写,取决于文章中心的需要;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环境描写。其作用有ɑ、烘托气氛b、烘托任务心理c、推动情节发展;议论:包括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基本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划分记叙文的段落的方法。按时间的顺序划分;按地点的变换划分;按事件情节的发展划分;按任务活动的场面划分;按材料的性质划分;按总──分──总的形式划分;⑺按作者的思路或感情变化划分。

三、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或标题)⑷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前后呼应,点题、点明主旨;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等;语言风格(特色)评价用词: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朴实真挚,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深邃含蓄,哲理性强;委婉含蓄,发人深省等。

叙事文章篇6

倒叙一般是把事情的结局或结果写在前面,接着再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来写。例如《同志的信任》一文,同志在狱中写文章、写信的事实在前,鲁迅收到文章和信的事发生在后,但文章却倒过来写,先写鲁迅收到文章和信,然后再写在狱中写文章和信,这样就突出了表现鲁迅这一重点。插叙从总体上看,是大顺叙之中的“小插曲”,它是节外之“枝”,即先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再跟中心有关的事情,进而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插叙结束之时,并非是搁笔之处,还要接叙原来的事,完整地交待事情的结局。

二、从时空线索上比较

倒叙和插叙,一般都以时间发展、空间转换为线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时空线索上比较。倒叙跟中心事件是直接联系的。其中一定要紧扣“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如《驿路梨花》,写我们发现了小屋,不知主人是谁。经打听才知道是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再经她妹妹介绍,才知道房子是盖的,文章比较详细地写了十多年前山屋建造的情况,这种“倒时”现象很明显。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事件,描写另一个场面,“离点”的现象比较明显,如《红军鞋》中由大雪山移点移到老根据地、移到江西、移到遵义,最后回归原点。

三、从主题表达的需要上比较

叙事文章篇7

英语的记叙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用第一称表示的是由叙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经历。它的优点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我”来传达给读者,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如: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 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 But it was too late. 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 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 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 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 but he was too short. What could he do? 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 动词的时态

在记叙文中,记和叙都离不开动词。所以动词出现率最高,且富于变化。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动词的过去的,这是英语记叙文区别于汉语记叙文的关键之处。英语写作的优美之处就在于这些动词时态的变化,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所记、所叙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叙述的顺序

记叙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让读者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顺叙最容易操作,较容易给读者提供有关事情的空间和时间线索。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乏味。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结构效果,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使读者在阅读时思维产生较大的跳跃,从而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结构散乱,头绪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

4. 叙述的过渡

过渡在上下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过渡往往用在地点转移或时间、事件转换以及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如:

In my summer holidays, I did a lot of things. Apart form doing my homework, reading an English novel, watching TV and doing some housework, I went on a trip to Qingdao. 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city.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to see. Bu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sunrise.

The next morning I got up early. I was very happy because it was a fine day. 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beach, 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were turning red. In a little while, a small part of the sun was gradually appearing. The sun was very red, not shining. It rose slowly. At last it broke through the red clouds and jumped above the sea, just like a deep-red b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clouds and the sea water became red and bright.

What a moving and unforgettable scene!

5. 叙述与对话

引用故事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是记叙文提高表现力的一种好方法。适当地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的主观叙述,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状态,使记叙生动、有趣,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试比较下面两段的叙述效果:

I was in the kitchen, and I was cooking something. Suddenly I heard a loud noise from the front. I thought maybe someone was knocking the door. I asked who it was but I heard no reply. After a while I saw my cat running across the parlor. I realized it was the cat. I felt released.

这本来应是一段故事性很强的文字,但经作者这么一写,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原因是文中用的都是叙述模式,没有人物语言,把“悬念”给冲淡了。可作如下调整:

叙事文章篇8

要清楚地写出一件事,重要的是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清楚,尤其是把事情的经过要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例如,课文《草》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红军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命医生放下自己去抢救中毒战士,果断做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十分清楚、具体,读来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那么,如何才能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清楚呢?

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写一件事要做到清楚、明白,就是要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向读者交代清楚,以便读者掌握事件的全貌,进而正确地理解这件事所表达的思想意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记叙的六要素。其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要素乙不但要把它们写清楚,还要写完整、具体。写一件事,如果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那就无从下笔;如果只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而不交代结果,读者就会迷惑不解。只有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准确地反映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达到揭示事理、刻画人物、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

二、要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叙述得完整、明白、清晰,就得讲究并掌握记叙的顺序。有各种各样的记叙顺序,最基本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①时间顺序。事情总是随着时间的进程发展变化的,所以记叙文常常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这种写法称为”顺叙”。为了突出叙述的重点,也可以把事情的结局或关键部分先写出来,造成悬念,然后按时间顺序追叙事件发展的经过,这叫“倒叙”。使用倒叙,一定要注意“倒叙”和“顺叙”部分的衔接。这种叙事的顺序虽然颠倒了,但事情发展的过程、脉络仍然很清楚。在顺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以补充、衬托主要情节,这叫“插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顺叙是最基本的叙事方法;所谓倒叙,除结局提前外,文章的主体仍是顺叙;至于插叙,只是在叙述中插入某些片段,文章的主体也还是顺叙。②空间顺序,即按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空间位置的变化来组织安排材料。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老山界》,就是按照红军翻山的时间先后以及行踪变化的顺序写的,这样写,事情发展的过程显得清楚而又自然。

佳作展示 我的故事 安徽宋店中学茂林文学社 张利荣 事情发生在我6岁那年夏天。一天中午,爷爷从街上买来几个大西瓜,其中一个特别大,足有二三十斤重。爷爷知道我嘴馋,便交代我说:“这几个小西瓜你尽管吃,那个大的留到立秋那天大家一起吃,那天,家里会有客人来。” (交代起因,埋下伏笔。)

不过,只两天,几个小西瓜就被我轻易“消灭”了。这时,我又开始惦记那个大西瓜了:这么个大西瓜,我怎么吃得下?(过渡自然,掀起波澜,造成悬念。)

有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记得有一次跟妈妈上街买西瓜,卖西瓜的老爷爷用小刀在西瓜上开了个小洞,然后挖出一小块给我尝一下,最后又安了上去。对,就用这办法,想到这里,我马上去找小刀。刀子找来后,我学着老爷爷的样子,先在西瓜上小心翼翼地划了个三角形,然后再把它挖出来,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哈,太甜了!比那些小西瓜可好吃多了。吃完后又把它盖了上去。这下,我再也管不住自己的馋嘴,便一口气在西瓜上开了十几个这样的洞,每次都咬上一口再盖上去。不一会儿,我的肚子就变得圆鼓鼓的,再也无法吃下去了。再瞧那个大西瓜,还真看不出什么蛛丝马迹,这才放心地去睡觉。后来的几天里,大西瓜上又被我开了不少小洞。(叙述偷吃西瓜的经过,具体、细腻。)

立秋那天,奶奶去拿西瓜,发现地上有一摊水,原来西瓜已经烂了、奶奶问这是怎么回事,爸妈都说不知道。又问我怎么回事,我若无其事地说:“不知道。”但心里有些害怕,睑上也露出不安的神情。(细节真实。)

这时,爸爸好像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把我叫到他身边,和蔼地对我说:“你过来,对爸爸说这西瓜是怎么弄的?”听了爸爸的话,我得意地拿起小刀。学着卖西瓜老爷爷的样子,在西瓜上划了个三角形……(道出事情缘由,整个事件水落石出。)

“哈哈哈……”还没等我挖出来,全家人哄堂大笑,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收尾自然,写出了家庭的快乐和温馨。)  [点 评] 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时的一件小事,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文章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条理丝毫不乱。

鲜活的人物形象,逼真的场景,传神的细节,愉悦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上一篇:给医院的感谢信范文 下一篇:母鸡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