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对叙事研究及创作实践的启示

时间:2022-05-31 01:21:31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对叙事研究及创作实践的启示

作者简介:张豫林(1987-),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摘要:叙事作品的创造与解读,大略地可以看作意义的生成与揭示的过程,在影响意义揭示的诸种因素中,时间上的倒错处理是运用最广泛,效果也最明显的。作为叙事学创始时期的重要著作,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就主要从时间范畴和语体范畴对叙事文本创作和解读进行了剖析。其中许多理论与经验,不仅可以指导叙事学的学习、研究,对于文学创作实践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作品内部,宏观、微观意义的调度,将直接影响创作心理和阅读趣味。

关键词:叙事作品,时间倒错,意义揭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学界有研究者将《叙事话语》称为现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①,这个提法未免有失严谨,毕竟在热奈特的这部重要著作问世前,罗兰・巴特、茨维坦・托多罗夫等学者已经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继之而起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叙事学著作。热奈特的活动与著述时期大体与以上两位大师相当(略晚于巴特),但他受此二人,特别是托多罗夫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托多罗夫则曾经师从于罗兰・巴特。

《叙事话语》发表于1972年,收录在《辞格三集》中。此文明显仿照了托多罗夫《语法》的研究和阐释方法。热奈特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

热奈特在继承托多罗夫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在语体和语式范畴之外,其余因素可以归并为一个范畴,“表现形态或完美模仿范畴”。“完美模仿”这一概念最早由柏拉图提出,意指艺术作品对于它所要模仿的对象,应当求得尽可能一致的模仿效果,过多地加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因素是遭到他否弃的。那么“表现形态或完美模仿范畴”所指的就应当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现实及精神内容与承载它们的文本形态,能否较为高度地统合。借用孔子的观点,就是叙事作品能否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而避免“文胜质则野”或“质胜文则史”的状况。

在建立自己的文本解读体系时,热奈特提出了五个统摄于以上三个范畴之下的因素:顺序、时距、频率、语式、语态。前三者主要关涉“叙述的时间”,后两者则主要关涉叙述所运用的语言和言语。可以说,热奈特是在托多罗夫的影响下,继续推进对创作和接受两方面影响叙事文本效果的诸种因素的研究。综上,笔者认为把《叙事话语》定位为叙事学大厦基石中的一块,是较为恰当的。

《叙事话语》这一长篇论文的贡献在叙事研究和指导创作实践方面均有体现。笔者进行文学理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在接受叙事学理论的同时,也尝试进行创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许多实践经验与热奈特著作中的观点和阐释是能够吻合的。

叙事文本的生成和接受大致可以看作一个意义的生成与揭示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只需在获得文本后随着阅读去揭示自己视野中呈现的意义,而作者则需要在心目中设定意义之后再构思、落实,在文本的哪个部分揭示由微观到宏观各层面的意义。

在此有必要对“意义”这一提法的内容作一定解释,笔者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意义”指涉的是叙事文本中人物的背景、前景;人物行动的前因、后果;人物行动、经历对于其生涯的影响;整个故事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内涵。

“推迟或暂缓表现内涵(下文为统一提法,将写作“意义”)”这一概念在《叙事话语》中并未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在论述“补充倒叙”的机制时提到了这一概念。“补充倒叙”在具体情节上常表现为“回想”,回顾从前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事件,而随着时过境迁、人事变换,主人公在回顾过往生涯时,也往往会发现从前事件在当时未被认识到的内涵、影响。热奈特这样写到:

反躬自省把过去的插曲当时没有的含义追加给它。事后改变以往事件的内涵――或使无意义的事件变得意味深长,或反驳一种诠释,代之以新的诠释――的确是《追忆似水年华》中回忆最常见的作用。②

某段叙事在文本中可以推迟或暂缓,叙事的意义与叙事片段本身一样,可以按照作者的构思进行安置。而同一叙事的意义在文本的不同位置得以揭示,所带来的阅读感受必然也是不同的。至少,这将影响到读者――有时甚至包括作者――对文本内人物及事件的评价。

人物的过往经历的揭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常常起到更新我们对场面中人物认识的作用。人物的身份揭示得或早或者晚同样将影响到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追忆》在这方面的特殊处理,在热奈特的研究中得到了细致的梳理和充满新鲜感的描述。

马塞尔的文章在《费加罗报》发表后,他收到一封署名萨尼隆,文笔通俗亲切的贺信:“我很伤心没能发现是谁给我写了信”;后来她得知,我们也将和他一起得知此人是特奥多尔,前杂货店伙计,孔布雷教堂的侍童。他走进盖尔芒特公爵的书房时,和一个腼腆的,衣衫褴褛的外省小市民打了个照面,这竟是德・布荣公爵!一位贵妇在街上主动与他接近,她将是德・奥尔维里埃夫人!在拉思珀利埃尔的小火车里,一位俗不可耐、一副鸨母嘴脸的胖太太在读《两大陆杂志》,她将是谢尔巴托夫王妃!阿尔贝蒂娜死后不久,他先在森林、后在街头瞥见一位金发少女望了他一眼,使他顿生爱慕之心,在盖尔芒特客厅里又与她重逢,她将是吉尔贝特!③

让人物进入场景,展开活动,先从主人公的视角观察他们的形象、行状,在之后的叙述中揭示他们的身份,与主人公的关系,亦或是以相反的手法处理,传达给读者的意义无疑是不一样的。

人物的前景即在当前叙事的未来,人物将有的际遇。《追忆》中部分人物的“结局”和“发展状况”就是通过某次聊天中其他人的讲述而被揭示的,热奈特将此种叙事倒错称为预叙。

人物行动的前因、后果,不属于当前叙事能直接提供的信息,是叙事在微观层面上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设想如下简单的小说情节:一个生活在2005年前后的中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存钱,并且向父母要钱的次数明显增多了。那么前因有可能是他需要买一部手机,与经常一起玩的同学乃至是有恋爱关系的女孩保持联系。前因部分的信息在讲述这个中学生想方设法存钱的叙事中可能不会透露,需要叙述进行到他突然间拥有了一部手机,并且如何使用它时才会得以揭露。这就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情节上意义揭示的特殊处理。

在情节层面之上,叙事作品为我们呈现的故事时常蕴含着作者意欲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主题。这类宏观意义揭示的位置也是可以由作者自主掌握的。例如我们大约可以回忆起如此的小说开头:时至今日,当我回想某个年代前与某人共同经历的那段岁月,依然清晰地感到它在我身上和脑中留下的印记,从那以后,我便懂得……,我便会在面对……时这样想。

与此相对,另一种叙述方式可以是叙述完某段往事之后,再讲述它对自己的影响。

意义揭示的延迟或提前需要依靠的直接手法是叙述顺序上的“倒错”安排,这一范畴的问题在热奈特的著述中有着清晰的体现。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首先论述的是在叙事文本中影响最易被察觉的顺序问题。在他的书中,顺序的特意安排及其将产生的效果被简要称作“时间倒错”。

一、倒叙

热奈特似乎十分注意倒序对叙事时间的影响,他花了较多笔墨来阐释倒叙的问题。在他的阐释中,倒叙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

他进一步详细划分出了“外倒叙”与“内倒叙”(一段叙事之内再加入倒叙)等概念,还依据引发机制的不同,分出了“相似倒叙”和“对立倒叙”。“相似倒叙”是指场景中某一部分引起主人公对从前相似场景――有可能只是一句话――的记忆,因而展开另一段叙事。“对立倒叙”则是指场景中某一部分引起主人公对该部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事物的相异印象,因而展开一段叙事。

在此基础上,热奈特提出了“叙述迁移”的范畴,即一段相同或相近的叙事出现在文本的不同部分。可以想见,细心的读者会比较这两处近似叙事内在的不同,至少也能引起对已经被叙述过的场景的再品味。

根据倒叙的内容与第一叙事之间的跨度关系,热奈特又划分出了部分倒叙和完整倒叙。

我把这类以省略作结尾,不与第一叙事相接的回顾简单称为部分倒序。④

例如《奥德赛》中故事伊始对奥德修斯山中打猎受伤的叙述,并且在这之后跃进了十年左右,并无与第一叙事的接续。

完整倒叙,它与第一叙事衔接,两个故事段中间没有中断。

例如奥德修斯在菲阿西斯面前的叙事,覆盖了从特洛伊陷落到抵达卡吕普索所辖岛屿的整个时期。

部分倒叙仅给读者带来一个孤立的、对理解情节的某个特定要素不可或缺的信息,完整倒叙与小说创作中“从中间开始”的手法有关,旨在恢复叙述的全部“前事”,它一般构成叙事的重要部分,有时甚至是主要部分。

倒叙开始时常常会有一个“恢复记号”,即作者自我标记从此处开始,他要恢复些往日事件或已知事件得自往日的含义。如巴尔扎克的“这就是为什么……”。普鲁斯特通常做得不着痕迹,但同样能够让人察觉到过渡,他嘲笑过巴尔扎克的“这就是为什么”,但同样使用过这类恢复记号。

普鲁斯特叙事的典型形态似乎恰恰相反,它回避衔接,或把倒叙的字眼掩藏在反复叙事的时间离散中……或佯装不知叙事已到达倒叙在故事中的结束之处。他的叙事,总在避免承认本身的痕迹。⑤

这就是热奈特发现的,普鲁斯特在叙事方式上的特别之处,他从不明确给出,甚至很可能到后来自己都没有察觉,回避了叙事迁移的标记,并以此为常。可以说,普鲁斯特动摇了叙事的最根本的准则,在现代小说写作模式上开启了很大程度的革新。

二、预叙

预叙指的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时间的一切叙述活动。从对预叙手法的描述上看,预叙最主要的效果应该是让读者得知叙事的“后果”。当然,这可以是如《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卷首的提前概要一般,揭示了这些宏大作品为我们呈现的情节画卷及其浩大意义。也可能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中所运用的那样,将某些他认为有必要提及的人物的命运,在某次闲谈中揭示给读者,这样就无需在之后的叙事中再花笔墨讲述。也可能仅仅是提供一些后续事件的情节片段,引起读者对于其“意义”的预期和猜想。

例如邢庆杰的短篇小说《晚点》⑥的起首是这样一段叙事:

男人慌里慌张地领着女人跑上站台,车还没有进站。

男人听到一个手拿对讲机的执勤说,这班车要晚点一个小时。

男人的脸就灰了,说,车又晚点了,怎么老晚点。

……

男人说,别怕,没人会找到你的,你毕竟不是三十年前的你了。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对男女来到火车站,得知火车将会晚点,男人一边表现出焦急、担忧,一边又安慰着女人。这马上能引起读者对于这两人行为“前因”的猜测,并且牵挂起两人赶火车遭遇晚点这一情节的“后果”。

这一场景之后,叙事时间就回到三十年前。顺序讲述两人相爱、遭家人阻止、相约私奔、因火车晚点而失败。之后两人各自组成家庭,三十年后两人再度单身并再度相约私奔。此处,预叙发挥的作用,就是较为简单地将意义有待揭示的信息前置。

尽管预叙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得远没有倒叙多,热奈特还是秉承结构主义的治学态度,进行了认真的分类。首先,根据预叙与第一叙事的关系,他划分出了内预叙和外预叙。根据预叙提供的情节信息的不同,他又划分了补充预叙和重复预叙。

热奈特归结说预叙的两种作用是发端与预告。发端是简单的伏笔,它们将在后文找到自己的意义。而预告则是为了后文的涵义作铺垫,或者预先提供一些意义,待后文作者真正要叙述的事件发生,或者人物出场,提供了新的意义,这些预告中的意义将被替代,或者在对比参照中共同更新读者对于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认识。

热奈特在论述时间范畴的章节的末尾,将总结性的篇章命名为“走向无时间性”,可以说较为准确地预见了此后叙事作品的一大发展方向――从他选取作为范本,并且成为旷世经典的《追忆似水年华》来看,就可以毫无疑义地作出这一论断。叙事作品(从小说到戏剧),将不再单纯以时间为线索来进行编织,甚至“时间倒错”有朝一日也将不再成其为编织作品的主要手法。甚至在叙事学理论成型之前,亨利・詹姆斯等作家就创作了众多以人物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演变为线索的小说,如《一位女士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梅茜所知道的》(What Maisie Knew)等等。戏剧方面,以话剧导演陈大联2011年执导的“先锋”《雷雨》为例,便是以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为线索来重新结撰这部严格遵守“三一律”的经典剧作。

在笔者与其他研究者及文学同好的交流当中,并结合自己尝试创作之前的经验,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担心:我们心里存在一个故事,我们觉得它相当好,相当想把它讲出来。但是担心这个满含了我们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的故事,在经过了种种技术的处理之后,会不会就丧失了它原有的光彩和魅力。较为系统地接触了叙事学的知识并且进行创作尝试之后,笔者可以断言这种疑虑是完全可以打消的。故事的各个部分在经历“时间倒错”的运思时,甚至会变得越发清晰,而且在进行倒错处理时,作者会对故事各个部分的“意义”有一番新的的追索和认识。这个过程,必将有助于作者寻找叙事作品的最终形态,也使得最终生成的作品能够带来更多的阅读趣味。

参考文献:

[1]李权文.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评热拉尔・热奈特的.[M].文艺评论.2009,02.

[2][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邢庆杰.晚点[J].现代青年(细节版).2008,(07).

注解

①李权文,《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评热拉尔・热奈特的》,文艺评论,2009.02

②《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30页

③《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31页

④《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34-35页

⑤《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37页

⑥发表于《现代青年(细节版)》,2008年 第7期

上一篇:论张韶二胡艺术教学体系――观念论(一) 下一篇:武汉民国时期历史建筑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