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科书范文

时间:2023-11-04 16:29:30

高中教科书

高中教科书篇1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多元化,内容设计专题化,基本知识线索化。通过必修一政治史的学习,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历史学科的容量有万物之源的说法,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政治史中的法制史内容,理解每次社会变革中法制的变动,法治文明的进步,对于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政治文明,树立法制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科书中法制史内容分析

在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的九个专题中有四个专题涉及民主问题,分别是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通过整理可以发现,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加强了对民主和法制教育的重视,注重公民民利意识的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化,适应了21世纪民主与法制型社会的要求。法治需要民主和法制,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使民主法制化。法治是对中国传统的人治的改造。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也需得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主与法制意识作为基础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来为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法制型社会的转变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涉及西方民主政治知识的内容共有两章,专题六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两章的共同特点是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文明,不同点是专题六涉及的是世界古代史的知识。这在新课改前的旧教材是没有涉及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要求教师对这部分特殊对待,以达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对高中学生来说,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有距离感,而专题六涉及内容中专有名词比较多,关于法制史和思想史的专有名词,比较抽象深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老师要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用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法律术语比较、解释西方古代名词的涵义,强化学生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从三维目标来分析教科书中罗马法的内容

(1)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高中历史新课标明显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相比旧教材内容更全面。每个事物都有历史,每门学科都有其沿革的历史,历史教材中明确写入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其中罗马法的内容,单独列出,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以一节内容出现,这是一件让人振奋可喜的事情。法制从语义上看,“是指法律制度本身,是指法律规范、法律实践和法律观念的综合体”,罗马缜密的法律体系、法学家不断的法律实践及其法律思想中的自然法思想,不仅对维系罗马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论文联盟世纪和近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我们可以用古代法的形式去理解当代法的形式,联系实际。我国当前的民法不管从术语还是制度和原则上,吸收了罗马法的精神,许多都从罗马法借鉴而来的,如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中有关所有权的制度、陪审制度等都来自罗马法。老师可以从我国当前的法律设置、理念和形式上与罗马法对比讲述,这样,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可以拉近与古代遥远的罗马法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启发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思维能力。当然这也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素养才能更专业、更深刻地上好这堂课,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开阔的思维去教好这堂课。针对专题授课的特点,要打破用一种学科的授课思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方式来扩展学生的眼界,用专业的法律思维分析历史现象,而不是仅仅记住概括式的历史事件。我们还可以从法的价值,包括从秩序、自由、正义、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渗透案例教学,深入浅出地分析希腊、罗马的法治思想。通过苏格拉底宁可遵守判决饮鸩而死,也不愿逃走的事实,从法律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他崇尚法治的牺牲精神和留给后人的法治理念。所谓法律思维也就是合法性思维,是一种按照法律自身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优先或者合法性优先,是法治原则和法律理念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能理解法的价值所在,并运用法律思维去理解一些现象,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是中学阶段,到了大学阶段也是要加强的一种现代法治素养。虽然高中教材侧重于叙述法制史,但对于理解法的理念,不管是教科书的编写者还是使用者,都应该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法治的精髓,更好地理解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的意义所在。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新课改以前的教学大纲突出强调爱国意识的培养,对法制意识很少提到,只在教学目标中提到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新课改后注重价值目标的培养,“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而价值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渗透于哲学、政治、科学、法律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贯穿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并发挥作用。所以,从法的一些价值观,我们可以提炼出来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中学历史中法制史部分的学习。从法律的角度看,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比如:秩序、公平、自由、利益等。而法的价值所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内在要求的规范体系,我们国家主要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而作为西方民主与法治的渊源,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也是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体系之一。不仅积极地影响了中世纪许多国家,推进了西欧法制的发展进程,也对近代以来的法律与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探究西方法律的源头,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法学,理解当代我国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构建法治社会,树立法治理念,还要靠制度保障。新课改后教科书的编写有利于当今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我们可以看出民主法制内容在教育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各版本的教科书中已经显现。从依法治教的角度来看,法制内容不仅存在学校纪律建设中,而且进一步渗透到历史学科的具体教学中。新课改后,法制史部分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可以借鉴法学的一些专业术语去解释法律现象,使教学更加规范化,从而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关注新课改,关注新课改后教科书中法制内容变化,促进中学历史教学,这是研究教科书中法制史内容的主旨所在。

高中教科书篇2

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需要以知识为教学线索与基础,教学需要以教科书作为蓝本,因此,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挖掘与利用好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素材。在中学物理教学一线,不少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认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从教科书中寻找相应的科学方法并加以合理利用却无从下手。笔者尝试以《电场强度》(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一节为例予以探讨。

一、科学方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高中物理中涉及科学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方法、控制变量法、隔离法、等效变换法、对称法、模拟法、转化法、类比法、作图法等。上述各种科学方法的定义参见相关的文献,此处不再赘述。挖掘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细致阅读教科书,依据各类科学方法的定义将内隐的科学方法进行显化性地识别与判断。下面以《电场强度》一节为例,探讨科学方法的挖掘与利用。

1.转化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较为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电场强度》一节中利用试探电荷来描述电场的性质,实际上就隐含了“转化法”的思想。电场的性质是抽象的,用来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也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利用转化法,通过放置试探电荷,其电场力及其电荷量都是可测量的,用这两个可测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征电场的强弱,这里正是转化法灵活应用的体现。

笔者建议,教学时可以先抛出问题: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来研究电场?而后引入转化法的观念:物理学上有一种方法称为转化法,用一些较为直观的或者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地测量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物理量,此处我们就引入一个试探电荷。接着进一步抛出问题:大家想想,对于试探电荷,什么物理量是我们可以直接测量的?从而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猜想与研究。在完成探究得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公式后,再次拓展与升华这种转化法的方法:此处我们用到的转化法,在不少地方都会用到,比如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测量位移和时间,再比如要证明抽象的大气压强的存在,就转化为可视化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等,都是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或抽象的现象,转化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或直观的现象。由此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例子中领悟方法的普适性价值。

2.控制变量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和高中物理中最为常见的,也最为学生所熟悉的一种方法,即在研究多个物理量关系时,只改变其中一个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从而简化为研究多个单一物理量对某一个物理量影响的问题。在《电场强度》一节中,探究电场力与试探电荷电量关系的实验便是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在导体A的电场中,先控制位置不变,用不同的电荷量,比较受到的电场力大小。再控制电荷量不变,将同一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比较所受到的电场力,从而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规律。

关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由于初中考试中凡涉及实验方法的试题,基本上都填答控制变量法,学生已经十分熟悉,一提到研究方法学生基本上异口同声回答控制变量法,至于其他方法则不太了解,甚至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建议,在高中阶段涉及控制变量法使用的实验中,除了点拨该方法外,也需要提醒学生:物理科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控制变量法只是其中一种,其他方法比如理想化方法、转化法等同样重要,由此转变学生错误的方法论认识。

3.比值定义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定义的基本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属性的,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比如物质密度、电阻、场强、磁通密度、电势差等。

《电场强度》一节在电场强度的定义旁边,专门注释了“比值定义法”五个字,并在本节末尾资料活页中,具体阐释了比值定义法,还列举了初中学过的密度、电阻,进而类比该节提到的新物理量电场强度。在适当的位置将科学方法进行阐释是新课改各套教科书的创新之处,也体现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学中我们不必要求学生去记忆比值定义法的定义,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知识内容纯粹讲科学方法,而应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科学方法的价值,体味思想方法指导的魅力。

4.理想化方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理想化方法就是借助于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条件,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大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或相互联系。理想化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对物理条件的理想化、建立理想模型和进行理想实验。

《电场强度》教科书中应用了理想化方法的内容,是计算点电荷的电场强度时隐含了点电荷本身是一种理想模型,当带电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带电体本身的尺寸,以至于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带电体间的作用力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粤教版教科书在《电场强度》一节的讨论与交流环节中,专门提出问题:公式E=F/q与公式E=kQ/r2都可以用来计算电场强度,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回忆点电荷理想化模型,再次体会理想化方法的应用。此处同样可以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回忆各种已经学过的理想模型,如质点、光滑平面、细绳、点光源、平面镜等。

5.模拟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模拟法是以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研究物质或事物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实验方法。在探求物质的运动规律和自然奥妙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这时可人为地制造一个类似于被研究的对象或者运动过程的模型来进行实验。例如,被研究的对象非常庞大或非常微小(巨大的原子能反应堆、同步辐射加速器、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非常危险(地震、火山爆发、发射原子弹或氢弹),或者研究对象变化非常缓慢(天体的演变、地球的进化)时,模拟法可以在这些研究中得到应用。

具体到《电场强度》一节,粤教版教科书在阐释电场线时指出,电场线的形状可以通过实验来模拟,把奎宁的针状结晶或头发屑悬浮在蓖麻油中,加上电场,微屑就会按照场强的方向排列,显示出电场线的分布情况。这种用其他可视化的物体来替代模拟与显化较难观察的现象与过程,正体现了“模拟法”使用的巧妙。教学中在展示了相应的模拟实验现象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看见的蓖麻油中的这些线,是不是就是真实的电场线?大家能否说说这里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既提醒学生模拟现象不可替代真实现象,又促使学生思考现象背后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6.数学模型方法在《电场强度》中的挖掘与利用

数学模型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和研究物理对象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既包括公式模型,如万有引力定律,也包括用几何方法描述规律。《电场强度》一节中,电场的叠加,正是利用了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种几何方法来研究电场合成的规律。

数学模型方法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认识手段和方法,在物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体现。在《电场强度》关于电场叠加的教学中,在讲解完具体操作方法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几何图形快捷解决物理问题的优势,也可以提及中国古代由于缺乏数学符号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发展滞后的教训,并指出前沿理论物理研究中大量地应用了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提醒学生要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结束语

本文以《电场强度》(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一节内容为例,探讨了教科书中涉及科学方法的挖掘与利用。可以看到,单纯是一节内容,便包括了转化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模拟法和数学模型方法等六种常见的科学方法,方法的点拨与适当的显化,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思维,从具体的知识层面上升到方法论层面,促进学生思维的新飞跃。科学方法教育是一项值得不断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工程,有待我们所有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高中教科书篇3

摘 要: 随着课件等教学媒介的广泛运用及活动探究等教学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学依托花哨的课件和冗长的活动完成,脱离了阅读教科书本身。学生一旦失去了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就失去了猎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科书的阅读。本文根据不同主体阅读教科书、不同程度阅读教科书及不同辅助阅读的方法,探讨高中生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为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高中生 阅读 历史教科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开展更高能力的目标培养。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必须要重视教科书的阅读。曾祥芹和韩雪屏的《阅读学原理》中谈到“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2]。然而,在日常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考试片面追求“背多分”,教师对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会错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缘木求鱼”、“盲人摸象”等读障碍,难以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一方面,叶小兵认为自学能力的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信息获取和采编,而阅读就是信息和采编的过程[3]。另一方面,教科书是历史考试的重要出题参考,是历史学者精心编写的适合中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物质载体。寿自强在对历史阅读的认识中提到,“历史阅读的基础基于教材,学生在知识拓展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对教材本身的把握,只有在对教材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知识材料的拓展才是有效的”[4]。如果脱离教科书指导阅读,无论对教师教学水平还是对学生的历史成绩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将教科书阅读有意识地贯穿整个教学任务,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做出明确要求。下面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谈谈如何具体阅读历史教科书。

一、根据不同主体来阅读教科书

1.自己读

自己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这种阅读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杰克・内尔森和约翰・米凯利斯在《中学社会学科的教学、课程、评估》中提出激发学生阅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运用与学生兴趣相连的教材和方式[5]。所以,如何阅读历史教材,说到底,还是要看学生喜欢或习惯怎样的阅读方式。只有迎合广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实现教师的教学进步。比如历史教科书中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根本原因,需要学生根据各人阅读喜好来阅读,学生既可以选择大声阅读,又可以选择默读。调查发现,大声阅读有利于学生舒缓上课压力,有利于产生正确的历史情绪感,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形象和画面感,易于记忆,有利于避免学生困倦和思想开小差。默读对某些爱动脑的学生来讲效果更佳。他们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总体而言,自己读,更容易记住自己读过的内容,更方便培养阅读能力。

2.全体读

全体读就是全部同学一起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阅读的厌倦感,增强阅读感染力,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权利法案》的意义是本节课重点内容,可以要求同学们全体朗读,以此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而对于那些“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同学,这也是一种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的方法。全体读的教科书内容通常是考试最可能考的知识点。比如关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需要全体学生一起重点朗读,全体读可以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集体参与感。

3.小组读

小组读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阅读,既可以是组内互读,又可以是组外竞读。教师对于长期表现较好的小组可以给予一些精神性的奖励。比如学生四人一组,大声朗读《权利法案》的意义,然后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高中生较初中生总体要更闷,小组朗读的互动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实践证明,小组阅读是高中生普遍喜闻乐见的一种阅读方式。当然,切忌不能将小组阅读流于形式,使课堂变成吵吵嚷嚷的菜市场一般,教师要有秩序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思想的火花在头脑中激荡。除此以外,阅读完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分享阅读心得。

二、根据不同程度来阅读教科书

1.略读

略读,也称粗读,就是走马观花式地读。略读既可以对章节内容进行大致的阅读,又可以对教科书中补充内容进行泛读。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预习,阅读预习就可以采取略读这种方式。如果预习时学生采取精读,等到上新课时难免会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要知道,一节历史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除去导入、讲授、讨论、板书、课堂反馈等环节,留给阅读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历史课上不可能研读所有的教材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略读。例如课本前言有关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教师只需给30秒时间略读。略读既节约课堂时间,又提纲挈领把握基本内容、主要线索。

2.精读

精读就是带着理解和记忆去读,精读内容往往是一节课上的重难点。譬如本章节难点是阐述《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讲,涉及的国王和议会关系离他们的政治生活比较遥远,缺乏相应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采取精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需要反复读,反复读并不是指同一时间反复读,而是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分不同时间反复读。精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流畅地读、理解地读、带着思考去读。

3.解读

解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需要揣摩文本材料来挖掘内在逻辑联系,建立在对教材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材料解读题一直是学生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帮助学生解读考试中的材料逐渐成为历史教学领域的“钱学森之问”。关于历史教科书中“学思之窗”的材料解读题,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研读。以史料为依据,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归纳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利用不同方法辅助教科书阅读

1.做记号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多动笔做记号,教科书中的重难点用红笔标注出来,从而给自己留下阅读痕迹供以后反复拿出来温习。比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一节中,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政治、经济、历史方面等原因可以在书本上圈化出来,以便考试前再着重复习。当然,阅读中产生的质疑、困惑、感悟等都可以在课本空白处用笔记录下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批判性思维。

2.自主出题

阅读之后,鼓励学生针对阅读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出题,有助于历史思维的锻炼和历史素养的提升。比如阅读教材中的“光荣革命”有关内容,有些同学会对这次革命的命名产生好奇,为什么用“光荣”二字,而不是我们普遍习惯用的革命爆发年份。同学首先自己产生疑问,然后仔细研读上下文本自己给出答案,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锻炼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因为自己出题,整体要求高,容易偏差,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性也是侧面评价学生阅读效果的一种方法。

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离不开课堂上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训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阅读手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其次,有系统、有侧重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避免“一锅端”。最后,历史教科书阅读方式的选择必须充分建立在学生的特性上,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3][5]叶小兵.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J].历史教学,1998(5).

[4]寿自强.我对历史阅读教学的几点想法[J].中学历史参考,2016(10).

高中教科书篇4

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源和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的插图,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楚地从图片中得到直观的信息,插图也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如果历史课本缺少了插图,那么历史教学将失去直接的说明力,学生将感觉不到历史的存在,因此,历史教材中插图的使用,是历史教学中必要的部分。从教科书插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出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

教科书插图;历史教学;插图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和高中历史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的高中历史课本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利用历史图片、文献等进行历史教材编写,要求历史教学要把历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实现历史资源和课堂的相互融合,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高中历史教师是课程学习的引导者和历史插图的讲解者,教师能够决定历史课程讲解的深入程度,因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历史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一般都会忽视,这些都是由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形成的。这样就会对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信息造成浪费,学生想从插图中获得一些历史信息,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对此进行讲解,学生就无法获得该插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这是对历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要改变这种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还要重视历史课本中插图的讲解,历史插图不但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认识,也是对后人进行警醒的重要历史资源。新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改进。

二、充分利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资源

1.利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历史课本中的插图能够给学生最直接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建立起历史思维画面,使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加强烈,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历史中的系统概念更加清晰。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冲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记忆更加深刻,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巩固。例如,在高中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有一节是讲南京大屠杀的,教材内容不但表达了当时的惨况和形成的原因,还在教材中配有插图,是当时的记者对当时情况的真实拍摄,真实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情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并做深刻反思。在比如,在讲到美国的政权制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对美国的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美国国家权利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了解美国的联邦制制度,以及国家政策和经济制度。

2.重视插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插图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形成积极的影响,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表现,教师把图片和历史事件内容进行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历史,而且通过图片,学生能够想象出教材中没有表达的历史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插图和历史试题内容相结合,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在要求不断改变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插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分析,仔细观察研究,从历史插图中获得有用的历史信息,以及插图所表达的含义对后世人们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唐朝夜市分布图时,要强调对图示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往来的任何货品不断,之前国家对夜市进行严格控制,但到后来,朝廷取消了夜市的禁令,形成了当时京城有名的夜市特色,教师要对当时京城的夜市分布和夜市时间向学生讲解清楚,使学生在观察插图时,能够一下子就明白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对唐朝夜市的分布和系统概念形成深刻影响,以加强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3.运用历史课本的插图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本上的图片非常多,每一个图片都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概括,表达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内容,以及表达的含义。教师在进行历史插图教学时,要注重把学生带入历史插图的想象氛围中,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通过一个图案、一个画面对历史时间的内容进行淋漓尽致的传达。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历史课本插图和历史事件的内容相结合,对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化的理解,使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历史教材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形成符合教育发展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在不断改革中,都在不断突出教材中的插图,体现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不但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发生,也是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插图来教学,这样不但简单直观,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学习的历史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作者:王淼 单位:甘肃省敦煌中学政史组

参考文献:

[1]张利娟.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J].教学与管理,2013(04):81-82.

[2]张世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插图的演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104-108.

高中教科书篇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1].教科书作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材料,它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业成就[2].课标提倡教材编写的多样化,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前提下,不同的教材可以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安排、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语言的表达也不尽相同,那么不同的数学教科书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例习题与内容的匹配等问题的差异就值得研究了.长期以来,几何承担着推理与证明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会因为数学教育的改革而消亡,究其缘由,几何知识比其他数学内容能更好地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世界的推理与证明,或者说是更明确、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直觉[3].因此,本文选取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教科书立体几何部分内容进行比较,探析两版本教科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语言、例习题与内容的匹配的问题,以期为教材编写者就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有机融合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教学建议与方法.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选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4](以下简称“人教A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5](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必修2关于“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的?热荩?比较的具体内容见表1.基于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教科书的文本材料,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内容呈现、数学语言及例习题设置三个维度对两版本教科书进行深度剖析.

3 研究结果

3.1 内容呈现

3.1.1 两版本教科书内容结构设置与《几何原本》公理化系统相似,渗透公理化思想方法

内容结构反映了本节教材所包括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且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有机构成的知识团从侧面反映了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王仲春先生提出的公理化方法的结构层次分为4层次架构:第一层次――基本概念(对象、基本关系);第二层次――定义;第三层次――公理组(包括逻辑公理);第四层次――定理及其证明[6].以此为比较分析框架,两版本教科书内容结构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版本教科书在“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这一节包含的知识点基本一致,只在定义层次人教A版比北师大版多了空间平面的定义,这是由于两版本教科书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几何内容的安排略有差异.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写成了名著《几何原本》,其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在于用演绎方法构建了一个公理化体系,而两版本的教科书内容结构也完全符合公理化方法的层次结构,从公理化体系的角度对几何章节的内容进行安排.基于《原本》的公理化体系,无形中渗透了公理化思想方法,使立体几何章节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呈现出一个精密运作的几何世界.

3.1.2 两版本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貌离神合”――公理化思想方法的应用

北师大版和人教A版关于空间图形基本关系与公理的呈现方式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两版本基于《标准》要求,借助长方体模型,在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条件下,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同时了解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7].但是,通过比较发现,尽管两版本教科书知识点呈现顺序大相径庭,看似杂乱无章,实则都是按照一定的主线,将各个知识点以逻辑规则和顺序有机结合.人教A版从空间图形与位置关系的视角,分别以平面、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小节标题,基于这样的划分分别引出与之相应的知识点,即以空间图形与位置关系为主线引出与之有关联的公理.如:由平面引出公理1、2、3;由空间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引出公理4.北师大版则选择从公理的角度出发,引出与每条公理密切相关的空间图形位置关系.如:由公理2引出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由上可知,虽然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知识点展开所依据的主线各有侧重,但事实上两版本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貌离神合:教材编写者都应用了公理化思想方法.利用公理化思想方法可以揭示一个数学分支中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它系统化、逻辑化,有利于人们掌握[8].因此,无论选择以位置关系还是公理为主线,都充分运用公理化思想方法,使这一节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逻辑、有关联的整体.这样的教科书,不管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思维训练.

3.2 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在数学思维中产生和发展的,是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数学语言具体可以分为图象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数学教材要渗透和传播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就需要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立体几何以空间图形为研究对象,几何内容的学习必然无法缺少数学语言的使用.

3.2.1 北师大版图象语言的使用频率高于人教A版

为了解两版本教科书在图象语言使用方面的区别,本文做出以下对比统计.北师大版“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公理”内容共7页,其中课文中的插图共25幅;习题(包括练习题)共16道,习题的插图共6幅.以上31幅插图中实物图有5幅,其中包括3张照片,剩余都是几何线条图.人教A版这节内容共14页,其中课文的插图共25幅;习题(包括练习题)共34道,习题的插图共有11幅.以上36幅插图中实物图有3幅,其中包括1张照片,其余都是几何线条图.由此得出下面的对比表.

从表4可以发现,两版本教科书对于课文插图、习题插图、实物图和照片等使用频率相差较大,北师大版图象语言整体使用频率高于人教A版.北师大版教科书平均每页分布3.5幅图,而人教A版还不足2幅.平均图题比相差不大,但北师大版仍然高于人教A版.实物图所占率和照片所占率,北师大版是人教A版的2-3倍.

3.2.2 人教A版同时使用三种语言描述的知识点多于北师大版

由图象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化需要借助文字语言的中转,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解释与讨论,符号语言则是文字语言的简单化和再次抽象.两版本教科书这一节在对位置关系、公理和定理的描述中,既有只使用一种语言的情况,如公理4――空间平行线的传递性,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语言的情形.事实上,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都是为其后的演绎推理做准备,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因此,文本统计了两个版本教科书中使用不同语言的知识点的情况,见表5.

从表5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两版本教科书使用2-3种语言描述知识点的比例更大.北师大版为83.3%,人教A版为84.6%.此外,两版本教科书中使用三种语言表述的知识点是最多的,北师大有7个,占比为58.3%,人教A版有9个,占比为69.2%.很明显,人教A版中三种语言描述的知识点多于北师大版.

3.3 例、习题设置

例、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9].

3.3.1 两版本教科书例题均设置了推理论证和三种语言间转换的题目

这一节内容中,人教A版设置了4道例题,其中3道考查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道为推理论证题.北师大版设置了2道例题,1道考查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道为推理论证题.可以发现,两版本教科书不约而同都设置了一道证明题作为例题,均为“证明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E,F,G,H,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样一道经典题,证明的过程比较简洁,从中位线出发依据公理4即可证明,但这道题却渗透出数学公理化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会做例题的基础之上体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公理化体系,并训练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人教A版的4道例题和北师大版的2道例题均注重考察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每道例题都配以相应的图形,同时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并重.人教A版的例1特意设置为将图象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练习,这也弥补了课文中未设置这样内容的缺憾.

3.3.2 两版本教科书习题设置存在差异,各有侧重

研究拟从习题内容题量分布及对应的百分比两个维度对两版本教科书的习题配置进行比较分析.将本节习题分为空间图形基本关系、公理定理、三种语言间的转换、推理论证这四类.其中将与“异面直线及其夹角”有关的题归类至“空间图形基本关系”这一组;“三种语言间的转换”指考查有关三种数学语言的描述转化的问题;“推理论证”指涉及到有关演绎推理的题目.具体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A版教科书,在习题的配置中,均着重“空间图形基本关系”和“公理、定理”这两类习题,为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所学知识提供了平台,这也符合教科书的习题设置的要求.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版本教科书关于“三种语言间的转换”和“推理论证”的题目的设置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各有侧重.北师大版的两类题目数量占到总题数的36.85%,其中“推理论证”类题目的数量甚至超过“公理、定理”类题目,百分比达到26.32%.而人教A版这两类题目数量占总题数的28.30%,相比北师大版低.其中“三种语言间的转换”类题目数量更多一点,百分比达到了15.09%.但从总题数来看,人教A版习题数量是北师大版的两倍多.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1.1?暮旯凼咏强矗?北师大版与人教A版教科书都渗透了公理化思想方法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有史以来用公理化思想方法建立起来的第一门演绎数学,而且成为以后很长时期严格证明的典范

[10].两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上符合公理化方法结构层次,以空间图形、关系、公理和推理论证为结构基础,与《几何原本》相似.关于内容呈现方式,运用公理化思想方法将本节知识点逻辑、关联、有机地串联起来,建立本节内容的“公理系统”.除此之外,两版本教科书都配置了相应比例的推理论证题目,在应用层面渗透公理化思想方法.

4.1.2 从微观视角看,北师大版和人教A版对于数学语言及例习题配置的侧重各有不同

两版本教科书均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学习,但北师大版偏重图象语言的内容设置.图象语言是将现实事物进行数学抽象的第一步,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水平[11],更能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能力.但人教A版则更注重三种数学语言转换的学习,从表5、6及例题配置可以看到,人教A版在相关内容所占比例均比北师大版高,此外,人教A版在例题中专门设置了一道三种语言相互转换的题目,北师大版与之相比则显得比较欠缺.例习题的配置中,北师大版有关推理论证题目占总题数的比例均比人教A版高,除此之外,北师大版题目多注重应用.因此,人教A版侧重为后续定理及推理论证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北师大版更关注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加深对其的理解.

4.2 建议

4.2.1 立体几何课堂教学应重视公理化思想方法的渗透

公理化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公理化思想方法可以揭示一个数学系统或分支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使它系统化、逻辑化,有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次,由于公理系统是一个逻辑演绎系统,所以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都有其重要意义[12].虽然《标准》中突出直?^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类比等方法,但演绎推理仍然是验证猜想、证明结论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源头,应在充分理解公理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之上,将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公理化思想方法及系统的特点与优势,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沉淀数学思想方法.

4.2.2 立体几何教学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应相辅相成

数学推理位于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塔的第三层次――数学思维层,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合情推理作为获得猜想、发现结论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造的探索精神;演绎推理注重运用事实和逻辑进行论证,有助于个体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的理性精神[13].因此,立体几何角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借助几何直观、空间想象、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手段的基础之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体会公理化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必要的论证思维水平.

4.2.3 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版本教材,取长补短,设计优质教案

高中教科书篇6

 

1 继承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文言文教学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教材里精选的文言文,多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篇目,其注释经过多年的锤炼与完善,详尽而且可靠,对于一些传统篇目的注释,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例如:第一册所选的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课本注“【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消减。”(04版第一册第16页)这一“阙(quē)”音的注解是正确的,但之前的许多版本(02版第一册第86页)都把“阙”音误注为“阙(jüé)”。另外还有第三册《过秦论》中“崤”(02版第二册第92页,注“崤yáo”,04版第三册第50页改注为“崤xiáo”)的读音,都做了改正。就是一些新入选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颇费了一番心思,这些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地很好,对学生的自学,教师的教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个别注释处仍有少许疏漏和失误,是值得我们探究商榷的。

 

2 疏漏和不足

 

结合前人的探讨及自己的一些发现,在详查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所要探讨的个别注释结合具体篇目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2.1释义欠妥

 

例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之“贰于楚”课文注:【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贰主。(《烛之武退秦师》04版第一册16页)

 

按:这里的“贰”解为“从属贰主”并不准确,似以解为“背离一方而归附拥戴另一方”为妥。《左转》中这句话,《新序·善谋》作“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而附于楚。”这是古人讲这种“贰”解读为“附”的例证。

 

例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之“执事”课文注:【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04版第一册16页)

 

按:《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烦执事。”杜预注:“执事,亦谓秦。”这里注释用了“亦”,说明是随文释义,“秦”并非“执事”的词义。其实,“执事“的本义应该是动词词组,即“担任工作,从事劳役”。王力《古代汉语》:“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伯本人。”

 

2.2释义有误

 

例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之“蚩蚩”课本注:【蚩蚩】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笑嘻嘻的样子。(《诗经·卫风·氓》04版第二册14页),张儒《诗经·注释商兑》中说“此‘氓’在妻子色衰之后,即将其抛弃,当非忠厚之人”。联系上下文来看,此‘氓’‘士贰其行’,蚩蚩者,乃薄贱淫笑之态,非敦朴谨厚之容也。可见,“蚩蚩”之笑即指厚颜无耻之笑,若将之理解为“敦厚”、“忠厚”等良好之意显然不符合语境。

 

例2:“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课本注:【大人故嫌迟】婆婆总是嫌我织的慢。故,总是、老是。(《孔雀东南飞》04版第二册20页)

 

此注误。“故”有“仍然”义。如干宝《搜神记·李寄》: “祭以牛羊,故不得福。”句中的“故”就是“仍然”义。所以笔者认为《孔雀东南飞》中此处的“故”释为“仍然”之意较妥。

 

2.3释义过简

 

例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之“左司马”课本注:【左司马】官名。(《鸿门宴》04版第一册22页)

 

释义过简。不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刻理解。“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员,而是军中管理事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若注的详细一点,更有助于理解文中沛公“立诛曹无伤”的原因了。如果不知“左司马”是何等官职,就很难对作品有深入了解。

 

例2:“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课本注:“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峨眉啊。众女,喻指许多小人。峨眉,喻指高尚的德行。”(《离骚》04版第二册17页)

 

编者没有译出“峨眉”,只在它前面加上了“秀美”这一修饰语,有点含混。查《辞海》,“蛾眉”也作“峨眉”,蚕蛾之须弯曲细长,因而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也指女子美貌。而且《辞海》恰巧用了“众女嫉余之峨嵋兮”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峨眉”又有指“美人”一意。因此“蛾眉”在此可译为“长而美的眉毛”或“美貌”。

 

2.4术语有误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很少有把通假字误判为古今字的,大都是把古今字误判为通假字:

 

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形旁成声旁而形成,但是被误判为通假字。

 

例:“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课本注释曰:“‘内’通‘纳’”。(《鸿门宴》04版第一册22页)

 

它们的关系应该判为古今字更为合理。“内”的本义是“纳入、进入”。由于“内”承担的义项很多,而且表示“接受、接纳”的意义不是太明确,于是后人在“内”的左边加上一个“系”部,用以承担“内”的“接受、接纳”之义,使它的表义功能更加明确,并且也区别了其它义项。《说文·糸部》解释为“纳,内也”。因而说“内”是“纳”的本字,“内”和“纳”判为古今字更为准确。

 

从上面的例子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注释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字一词,当属来之不易。所以,教材中的注释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必须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据篇解词的原则,依文度意,推导求解。具体来说就是从语言文字规律、文情语境、逻辑事理和客观实际等几个方面来法疑解难。掌握这些规律,才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为文言文作注,也有助于我们客观有效地使用注释,更好地促进现代人对古代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使古代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高中教科书篇7

一、传授知识,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呈现丰富多彩的知识。传统的教材编写以动作描述为主,知识量多而杂。而新编教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知识技术阐述得清楚、明白,力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在初中已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化,在复习中不断提高能力。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价值观判断方面和运用能力等方面在有序地加强。

2.提供获得知识的途径。新教材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给学生提供了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在知识体系结构中,设立了“学前评价”内容,就是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还采用点拨和评价的方法。在编写“学习内容与方法”时,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不断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认识自己现有的水平掌握知识要点在运动中实践反复练习练习后评价获得提高。

3.提供评价标准与方法。教材的后面编写了评价标准,学生在学习知识后懂得了运动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这样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和培养体育能力提供了参照。教材正文的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来编写,即运动技术原理学前评价运动技术要点运动方法例子自我评价等,同时在适当的地方相应地进行点拨、补充、启发等。全书的结构体系对于处理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学生能学以致用,起到了很好的向导作用。

二、注重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1.强调锻炼的实效性。人离开身体谈素质是空中楼阁。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紧紧抓住体育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的桥梁,在初中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内容突出技术点,以便于学生掌握,增强了锻炼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能,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也不可能成为运动员。所以,新教材所说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强调“技术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体育锻炼,提高实效性。

2.渗透应用体育意识。体育是以身体运动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怎样用教材中的知识原理来指导学生的锻炼?有两条途径:首先是向学生渗透体育应用意识,所以在内容中开辟了设问章节,如“想一想”、“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分析一下”、“练习时应注意”、“如何做好这个动作”等,这些都是在提示我们学习方法。其次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体育锻炼。这样便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适应能力要求更高,一个学生面对问题能善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受益终生。

三、放眼未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评价能力。高中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辩证思维,在此基础上要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体育学习也一样,通过价值判断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在新编教材体系中就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后的反思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还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最后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丰富体育运动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它,各种体育运动文化层出不穷。新教材体系结构中把传授体育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讲授,增加了体育文化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是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编写的知识大体分为名人论体育,列举了列宁、等对体育运动的精辟论述,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编写了体育基本概念,体育的功能、运动处方、运动负荷、超量恢复、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更多的是体育信息,如超体重人数比例在逐渐增加,学生耐力素质年年有所下降,美国NBA介绍,等等;传统的养生方法,如五禽戏、长寿歌、黄帝内经等;历史故事,等等。这些知识使我们加深了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教科书篇8

【摘 要】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呈现了较为直观、全面的历史信息。这些有效的图片资源,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图片;新课程

“教科书编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阐释系统的编写是否生动、活泼、有趣,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中学历史教材中除去正文部分,剩下的就属于阐释部分,历史图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图片是历史照片、历史图画、历史漫画、历史地图等等的合称,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隐含的时间、事件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历史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图文并茂是历史教材的特色,“左图右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程下的历史教科书增加了历史图片的地位。

1.传递历史信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

图片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和启发性等特点,能够比文字更快地表达清楚一个信息,在历史教科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选用恰到好处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历史纵横”中,提到了“……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教科书在此插入了四幅图片,即“秦半两钱”、“秦铜量”、“秦铜权”、“写有法律条文的秦简”,在这里图文结合的相当巧妙,有助于学生对此加深理解。

教材中部分图片配有较长的文字解说,进行相关的历史知识扩充,这样学生看到的就不再是孤立的图片,而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增强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不能引起兴趣,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我们应该做什么就没有保障。”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忽视了教学技巧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背多分”的学科,枯燥乏味。

历史图片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文字、语言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成为学生较为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让其获得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图片不仅包含有直观、基础的显性知识,还包含有很多内在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大多数可以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或配合文字的简单叙述直接掌握;而隐性知识,需要学生从一定的历史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历史抽象思考才能获得。而这个获取隐性知识的思维过程,正符合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更有助于思维进程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挖掘隐性知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

赵亚夫教授所说:“思想史和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艺术史,乃至休闲史等,都要融入历史课程,让历史学习真正能够整体地表现出人的活动、人的意识、人的心理和人的个性。”历史图片更能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鸣,引起心理上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教材中有日军屠杀中国民众的照片,学生根据这些历史照片从内心产生的道德感、民族感等情感,能引起自身对历史的深思,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图片的使用原则

历史图片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一些原则。

1.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图片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限度。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插图,选择与教学目标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图片资料进行讲解与分析,紧紧围绕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准确选择使用插图的时机。例如,在学习“宗法制”时候,展示宗法制的树形示意图有利于学生理解宗法制下政治权力的分配和等级关系。

2.要有科学性,注意对图片的真实性加以分析。一般来说,出土文物、历史人物真迹、名胜古迹等图片比较客观,真实可信;而再造、复原以及想象性的插图,使用时必须具体分析。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部分插图不符合历史事实:

①第4页第1课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图中夏禹的服装是汉服。

②第50页第10课“鸦片战争”中有一幅林则徐的画像,林则徐虎门硝烟时为湖广总督,为文职外官正二品,所以他应该穿二品文官锦鸡服,但图像中的林则徐穿的是一品文官仙鹤服。

3.在利用插图时,应该配有相关图片的文字解说,只有图文并茂的历史图片才可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作用。比如人教必修一的插图“宰相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师生只看到了图中的两位人物,但具体哪个是德皇哪个是俾斯麦,并不清楚。所以,图片的表述可以改为“宰相俾斯麦(左)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

4.注重教学过程的培养。高考对图片的引入比例逐渐扩大引起了教师的重视,许多历史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解答图片型试题技巧的指导,强化练习,但又出现了一种平时不重视,考前忙做题的现象,尤其是高三,这种解题技巧的指导对提高得分率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多老师忽视了日常教学中解读图片能力的培养过程,只通过短期的强化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历史图片的功能。因此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注重知识的积累。

历史图画资料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们与课本知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适量地运用历史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使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

[2]杜威.杜威全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1

[4]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5] 赵唤唤.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体系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曾经的最美范文 下一篇:教案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