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时间快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12-10 11:13:50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1

1、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2、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5、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6、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7、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8、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9、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0、我认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贵。

11、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12、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13、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14、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15、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16、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18、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19、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2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时间像一匹飞驰的骏马,从我们的身边飞逝而去,我们的工作像一颗闪耀的金色的光芒的流星一样,结束了。

21、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2

1、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2、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7、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天朝悔今朝。

8、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9、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12、白驹过隙日光荏苒?

13、年难留,时易损。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6、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17、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18、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19、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20、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2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2、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23、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24、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2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6、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29、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3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31、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33、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35、生命如日出日落,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味,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不饶人,岁月无情,仿佛还在昨天。

3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7、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3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4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2、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4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4、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45、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3

1、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2、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7、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天朝悔今朝。

8、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9、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12、白驹过隙日光荏苒?

13、年难留,时易损。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6、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17、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18、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19、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20、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2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2、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23、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24、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2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6、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29、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3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31、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33、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35、生命如日出日落,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味,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不饶人,岁月无情,仿佛还在昨天。

3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7、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3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4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2、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4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4、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45、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4

关键词:主谓谓语句 主语 谓语 附语 补语

“名词+名词+形容词”格式,汉语语言学界一般称为主谓谓语句,也有学者称之为双主语句。其实,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已经存在。例如:

(1)臣位置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汉书·赵充国传》)

(2)人体安驾乘,目好五色,耳听钟磬,口甘五味,情好珍善。(《史记·礼书》)

(3)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庄子·马蹄》)

“名词+名词+形容词”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大量存在。表面上看,这种句式似乎并不复杂:由两个名词短语和一个谓语组成,然而对这个格式的性质认定,前人学者之间观点并不一致。

黎锦熙(1924)以“王冕天性聪明”(P59)为例,说这类句子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将“王冕”与“天性”看成主位与同位的关系,一起作主语;二是将“天性聪明”看成“形容词子句作述语用”。吕叔湘(1942)认为是“以表态句充当谓语”,如“中国地大物博”(P56)或“以叙述句充当谓语”,如“那棵桂花清香扑鼻”(P57)。王力(1943)称之为“句子形式作谓语”。他说:“句子形式可以用如叙述词,如‘我肚子饿了’‘我头疼’(P44);句子形式也可以用如描写词,如‘凤姐嘴乖’‘狗儿名利熏心’‘贾加败势’(P49)”。王力提到这种格式成立的条件:“句子形式里的名词必须是人所领有的事物,而且以习惯所容许者为限”(P44&49)。王力(1952)也有类似看法,称为“以句为说明语”。张志公(1953)提出“句子形式作表语”。以“李之祥运气好”为例,他说:“‘运气好’等都是些句子形式,是句子形式作表语,对于分析这类句子是方便的,也的确合乎我们的语言事实的”。张志公(1959:122~123)稍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是“主谓词组作谓语”。王宗炎(1956)以“我人地生疏”(P121)为例,认为是“相当于一个形容词的主谓谓语作谓语”。丁声树(1961)首次提出“主谓谓语句”这个术语,即“拿主谓结构作谓语的句子”。例如,“吴天宝人小,器量可大”(P25)。熙(1962)以“她精神真好”(P168~169)为例,认为是“主谓结构作谓语”。熙(1982)以“他说话很快”(P107)为例,认为是“主谓结构作谓语的格式”。胡裕树(1962)侧重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了主谓谓语句,认为是“主谓词组作谓语,对(整句的)主语起描写作用”,例如,“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P276~277)。赵元任(1968)以“这个人耳朵软”(P95)为例,认为是“整句作谓语”(Full Sentence Predicates),或主谓谓语句(S-P Predicates),两个主语一个叫“大主语”(main subject),另一个叫“分句主语”(clause subject)。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学者之间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形容词子句作述语”“句子形式作谓语”“句子形式作表语”“整句作谓语”“主谓短语作谓语”等说法。笔者认为,前人学者对汉语事实挖掘并不充分,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研究。

与以往研究显著不同的是,笔者最大限度地收集符合该公式的例句,以达到对该现象的深入挖掘。同时,本文综合运用韵律特征、句法功能、语义表达来重新确定相关句法成分的性质。本研究为定性研究,语料来自前人的例句、网络例句以及少量自创例句。为方便讨论,本文把第一个名词短语记作NP1,把第二个名词短语记作NP2,把谓语记作P,整个构造可记作“NP1+NP2+P”。分析程序是首先确定其中的谓语,然后再确定其他成分。谓语是直接位于主语之后的必有成分,在本文中由述谓形容词担任,是否定句和正反疑问句中受否定词“不”或“没”否定的成分。谓语通常陈述主语的动作、状态、特征、属性等。谓语之前的成分是主语,谓语之后的成分可以是宾语、补语、附语等。宾语主要表示是谓词支配的对象,附语表示谓词动作发生的地点、方式、范围等,补语则是进一步补充说明谓词的内容。(施兵,2009)

从句法分析的角度来看“名词+名词+形容词”格式应当分为四类:A类是“主语+主谓构造复合形容词谓语”;B类是“领属性名词短语主语+形容词谓语”句;C类是“主语+方面附语+形容词谓语”句;D类是“主语+对象附语+[谓语]补语”句。

A.主语+主谓构造复合形容词谓语句

这一类句子中,N2与P一起构成一个主谓构造的复合形容词,表达某种隐喻意义,如:胆小(懦弱)、耳朵软(没主见)、口快(说话口无遮拦)、头痛(为难或麻烦)、心软(善良)、心细(认真)、心直(坦率)、眼红(嫉妒)、眼尖(目光敏锐)等。例如:

(1)他本来耳朵软,再加上对方一吓,马上没主意了。

(2)振武道:“你也太口快了。”

(3)承认吧,你丫就是眼红!

这种语句,否定词在N2之前,N2+P整体进行否定和正反疑问句操作,N2不能缺省。例如:

(4)a.他眼红。

b.他不眼红。

c.他眼红不眼红?

d.*他不红。

(5)a.他口快。

b.他不口快。

c.他口快不口快?

d.*他不快。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5

目前学界较公认的比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样”等构成的句式,但这些句式同时还可以表达比拟的意思。本文所谓的“比拟”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修辞学上的“比拟”不同。比较句与比拟句的区分对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以及汉语史上比较范畴演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马氏文通》首先提出汉语中的比较句,“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但就其所举例句来看,马氏并未就比较与比拟做出区分。吕叔湘(1942)把比较范畴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不如、倚变”等九类,可见吕先生认为比较包括比拟。首先提出区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是丁声树(1961),在讨论“和、跟、同”和“比”时涉及到比较句,并认为:“‘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和、跟、同’说的是异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拟句,而不是比较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区分标准。“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而“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标记,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故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难以辨清。“纯粹比较与纯粹比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比较结构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辅助相应的语法手段、语气成分来加以明确。很多时候,在这个重叠区,比较句型在语义上是可以有歧义的。”(夏铭2000)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还”和“更”的两个重要的区别:“还”只能用于两者的比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较;“还”有比拟的意思。该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还”和“更”用于不同比较句中的语义特性,并进而指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1)a.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还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张跑得比王平还快。小张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针眼儿还小。*那孔比针眼儿更小。

b.他呀,比狐狸还狡猾。*他呀,比狐狸更狡猾。

c.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们跑得比兔子更快。例句(1)是表比较的,“还”和“更”可以自由替换;而例句(2)是表比拟的,“还”就不能替换为“更”了。

殷志平(1995)也认为:“X比Y还W”句式有比较类“比”字句和比况类“比”字句两种语义特征(比况类即本文所说的比拟类)。殷文还指出“比较类‘比’字句预设Y具有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且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个位置;比况类‘比’字句预设在特定的语境中,Y具有最高的性状、程度,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通常Y超过X。”例如:

(3)山东队比河南队还快。

(4)小张的孩子比小李的孩子还会哭。

(5)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还飞得高。

(6)你绣出的花比山茶花还鲜艳。

殷先生认为:(3)、(4)为比较类;(5)、(6)为比况类。可见,同一个介词“比”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二者常常纠葛在一起很难区分。陆俭明、马真(1999)和殷志平(1995)虽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比”字句存在表比较和表比拟之别,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还应该有更为深层的语义制约因素。

二比较句和比拟句辨析

2.1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内容辨析

从上节所引的用例可以看出,比较和比拟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可以同寄于一种句式——差比句当中。但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比较句是一种叙实句,是说话人的客观陈述,而比拟句是一种说明句,更强调一种主观看法。对这两种语义内容,从这种句式本身出发很难离析清楚,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比较和比拟这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入手。陆俭明(1982)在分析“像X似的”的构造层次时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拟,而不能表比较。因此我们可以用“跟X似的”的这种表达单一语义的特性来检验差比句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上节陆文的例(1)组句式是表示客观比较的,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一种客观陈述,所以都不能用表比拟的“跟X似的”重新表达。例如:句(1)a不能说成“哈尔滨冷得跟这里似的”,句(1)b也不能说成“我哥哥有能耐跟我似的”,句(1)c也不能说成“小张跑得跟王平似的”。而陆文的例(2)组句却可以,例如:句(2)a可表述为“那孔小得跟针眼似的”;句(2)b可表述为“他呀,跟个狐狸似的”;句(2)c可表述为“他们跑得跟兔子似的”。例(2)组句在变换为“跟X似的”句式后基本语义未变,说明这类差比句式所表达的是比拟的语义内容。同样殷文的用例也可做如此分析。

2.2通过比较项和比较参项的语义关系辨析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两件事情,要是完全相异,那就或是无关系可言,……。必须有相同的部分,又有相异的部分,才能同中见异,或异中见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两个事物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只能是两个事物间相比。“比较”是指本质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是指两种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两事物间又有某些相似性。丁声树(1961)认为:“‘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从上面所引陆文和殷文的用例来看,凡是陆文和殷文所谓的比较类句式均为同一语义场内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类句式为不同语义场内的事物间的“比较”。再比如:

(7)他的热情比年轻人还高。(《现代汉语八百词》)挑着比扛着轻。他今天比哪一天都高兴。

(8)这孩子已经有我那么高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前面讲的和这里讲的是一致的。

这类句子看作比较句,一般不会有异议,因为比较的双方为同一语义场的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但像下面的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未注出处的均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9)这种肥料和豆饼差不多。

(10)这种萝卜跟梨一样甜。

(11)湖面同明镜一样清澈。

(12)人群像潮水一般涌向广场。

(13)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14)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样”、“有……那么”与“比”字句一样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因此很难辨别。《现代汉语八百词》就将例(9)—(13)视作比较句,本文认为把这样的句子看作比拟句更好。比喻应该是本质上不同而又有某些共性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同类人和事物之间的比较是本义的比较,即所谓的“凡喻必以非类”。比拟句中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说话人并不是有意比较二者的异同,而是以比较参项(通常是人们熟知或某一性质的典型代表)为基准说明比较项,而且往往有夸张的成分。如例句(6)萝卜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萝卜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则是甜的,说话人在此是强调这种萝卜的甜,而并非是拿二者来进行比较。再如例句(14),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中,火柴棍儿是细的,拿胳膊与火柴棍儿相比就是极言其细,重在说明而非叙实。比拟句中的说话人拿来做比较参项的往往强调其“内涵义”,而非“外延义”。也就是说,拿来“比较”的两个事物不是同一语义场内的,在人们一般的认知范围内不会把他们看作同一类事物,由此而形成的“比较”就应该是比拟关系。

2.3通过比较参项的指称功能辨析

“名词的指称(reference)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与名词有关的问题都牵涉到它。”(王红旗2004)“有指(referential)”和“无指(nonreferential)”是名词性成分的一对重要语义概念。“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陈平1987)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一对概念来说明“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例如:

(15)头种的西瓜,个个都有篮球大。

(16)地摊上卖的西瓜,个个都有你手里的篮球那么大。

底下加线的为无指成分,加点的为有指成分。“篮球”着眼点是该名词的抽象属性,而“你手里的篮球”是有所指的某个实体。也就是说例(15)中的“篮球”,说话人取其“大”的属性,借以极言西瓜之大,是一种说明,当然有夸张的成分;而例(16)“你手中的篮球”则是说话人用以作为比较的具体对象,是一种叙实。也就是说,当人们想要比拟、夸张某一事物的性状、程度时,往往选用认知心理中具有极端地位的性状或程度的事物作为“比较”的对象,即“比较参项”。这时往往是非叙实的夸张。例如:

(17)“你孩子有多高了?”“我孩子?比书架还高了。”(引自陆俭明1999)

(18)半年不见,小女儿比桌子还高了。(引自殷志平1995)上述两例的语义基本一致,我们以殷先生的例句为例分析其语义。小女儿一定是年龄很小,如按正常的成长一定不会有一般的桌子高,说话人在此想强调其高,故用其心理中的较高的事物作为比拟的标准,以极言其高。可变换此例为:

(19)小女儿比这张桌子还高了。拿“小女儿”与“这张桌子”相比,强调的是二者的高度差,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比较,“这张桌子”高,“小女儿”更高,这是一种“双项同向比较”。(参见周小兵1995)

2.4通过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辨析

比较结果大多由形容词充当,可充当比较结果的形容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高、大、宽、粗、重’等,我们称之为‘高大’类形容词;另一类为‘低、小、短、窄、细、轻’等,我们称为‘低小’类形容词。语法学界曾有人提出‘高大’类形容词是褒义词,‘低小’类形容词是贬义词。”(张豫峰1998)张先生在此想证明表比较的“有”字句里“‘高大’类词语本身无所谓褒义或贬义,当这些词语进入到句子中,他们的性质、状态随着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表意倾向的变化而发生偏移”。在此我们想用张先生的图示和例子来说明本文的问题:(+表正值,-表负值,O表零点)

(a)她的腰竟有水桶那么粗。(b)她的腰有小王那么粗。(c)她的腰只有柳条那么粗。“例(a)的表意倾向重在强调‘她的腰’不是‘细’而是‘粗’,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处在正值。例(b)在表意上既不倾向‘粗’也不倾向‘细’,只是对‘腰’的粗细进行衡量,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处于零点,这样的句子可说成‘她的腰有小王那么粗细’。例(c)的表意倾向重在强调‘她的腰’不是‘粗’而是‘细’,因此形容词‘粗’的性状偏向负值,这样的句子还可以选择表示性状负值的‘细’代替‘粗’作D项,如说成‘她的腰只有柳条那么细’。”(比较结果张文称为“比较点”,用D表示)也就是说“水桶”和“柳条”是人们极言腰粗或腰细的两个极致,说话人正是取其抽象的属性,故其性状值有正或负的偏向,因此(a)、(c)句表达的是一种比拟,极言腰粗或腰细;而一般的比较则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主观上无所谓“先入为主”的概念,故表比较语义的例句(b)选用一个具体的客观的事物作为比较参项。

三余论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6

完形填空题主要有“四选一”、“首字母填空”、“选词填空”和“根据上下文填空”等形式。但不管形式如何变换,只要我们基本功扎实,掌握解题要领,则“难者亦易矣”。为了把完形填空做得尽善尽美,我们应该掌握以下一些要领。

1.词汇要熟,句意要明

不管什么形式的完形填空题,都是要我们把短文中的空词填写完整,所以,首要的一条是要对所学过的词汇非常熟悉。音,应读得准。形,应记得清,意义记得要全面。特别是那些“常用词”要记得相当纯熟。熟悉词汇是做好完形填空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对句型要明了。明了各种句子的类型、结构、常用句型的词语搭配习惯等。通过所空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所给首字母的联系,判定该填什么词。如,哪些词常用于句首,哪些词常用于句尾或句中等。句型熟,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保证。句子的大意基本清楚了,所空单词是什么也就大致清楚了。

2.语法要准,道理要通

词汇和句型对完形填空固然重要,但语法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为实词在句中多有变化。如:名词有复数、所有格形式;动词有各种时态和语态形式;代词有主格和宾格形式,还有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的各种形式;数词有基数、序数形式;形容词、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如果我们对语法不熟,即使知道填什么词,也会写,但由于语法的疏忽,词形该变的没有变,仍然不是正确答案。因此,词汇、句型、语法要综合考虑,相辅相成。

3.理顺关系,建立联系

有些单词单靠词、句、语法知识还不能确定。这就要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答案。看所空的单词与前、后词的关系,所空单词的句子与上、下句的关系,以及同全文的联系等。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后,方能确定。填完后应整体阅读一、两遍,看看意思是否连贯,通顺,首字母是否对应,有无语法错误,大、小写是否有误等。还要注意用词准确,书写规范。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7

【关键词】英语阅读 思路与技巧

在中考中阅读理解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运用能力,如何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呢?在英语阅读题中,题材有很多类型,体裁也非常丰富,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对知识的积累。而且必须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文章的内涵等,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解题方法

1.首先阅读一遍需要作答的问题,弄清题意,带着问题再看文章,这样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快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重点看看首段和尾段,结合标题和内容,想想文中的主要意思,了解了大意后,再次看看问题,但不要急于答题。

3.认真再读原文,寻找文章的关键信息,掌握文中的细节内容。

二、解题技巧

1.找出中心句。文中常常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展开的,这也是阅读解题的关键,怎样快速找出中心句呢?一般中心句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句子结构简单,不会采用难句形式。②概括性比较强。③段落中的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解释和支撑中心句。

中心句的位置基本会有两种:①段首,一般文章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叙事方法。②句末,在归纳写文章时,概括性的句子都放在句末,这样结尾正好点题。

2.寻找关键信息。要想找到文中的关键信息,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反复阅读文章,抓住文中的细节,注意做些标识,把文中的时间、人物、事件都要做标识,例如:人名统一用圆圈圈起来,时间用双横线,事件用波浪线等,这样阅读起来是就一目了然,通过标识,对文章的内容和细节更容易理解,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了答案。

3.增加词汇积累,学会猜词,提高阅读能力。学生要想理解阅读内容,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不行的,影响阅读能力最主要原因就是词汇量的多少。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对没有学过的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判断词义,②如果有专有名词,可以根据文中来辨别是人名还是地名,不一定要知道词义,因为它影响阅读不是很大,③合成词,通过构词法进行分析。如果是平时的阅读练习,遇到难以猜测词义的,又对文章的理解很重要的,就查一下词典,通过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多识记,多积累,多背诵,会增加许多的词汇量,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学会略读和查读。在阅读文章时,掌握好五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脉。所以在阅读时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体的印象,必须通过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略读。

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懂得重点阅读文章的开头段、结尾句、以及每段的首句与尾句,对于不会的单词和难句,要懂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掌握好这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理解文章。因为这种方法基本上能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及结论,通篇略读最适合于下列题型: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3)Where would this passage happen?

(4)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快速阅读完文章后并获取了文章的大意,为了做题的正确率更高,那么就要决定再次细读文章内容,这时就必须查读,也就是查找文章中的具体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相关信息,要让学生再次读懂问题,了解文中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已有的线索迅速判断在何处寻找有关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在文中寻找关键信息相当重要,一旦找到方法,便可以迅速正确地答题。

5.推断和结论――深层次的理解。易理解的意图,即隐含在陈述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可从段落中每个句子的大概内容去分析理解。推断出的结果即结论,推断和结论都是理解了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考生对所给的阅读段落理解之后,就要对段落的内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考生在考试中要知道so that,and,but,if等这些单词在阅读材料中的意义和作用。如so that表示结果,in order to表目的,although表原因,so表结果,but和if表示转折和条件。因此考生在阅读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真实含义,这样可以有助于考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提高做题质量。

学生要想在阅读理解方面取得好成绩,需要长期大量的训练。作为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学情以及自身执教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出适合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最佳方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董启明.全国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论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2]夏谷明.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放[N].英语学习辅导报,2005 (8).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篇8

关键词:比字句 比较基准 小句比较 短语比较

1.引言

根据比较基准的句法性质,英语比较句“than”句式有小句(clause)比较(如(1))和短语(phrase)比较(如(2))两种类型。以上两句语义解释一致,句法结构上是否相关呢?Bresnan(1973)认为短语比较句(phrasal comparatives)是小句比较句(phrasal comparatives)经删略推导而来的,即(1)由(2)删略而来:John is happier than [IP Bill is]。因此,两种句子的语义推导也保持一致。尽管不少学者(如Fu(1977),Tsao(1989),Michael(2007)等)认为汉语比字句中比较基准跟英语一样,应该是从句子删略而来的(如(3)),但这一结论也饱受争议,如Jo-wang Lin(2009)、Xiang (2003,2005)等就认为比字句是短语比较句而不存在句子删略。那么,比字句的比较基准究竟是什么类型?本文试着就汉语的这一问题做一番探讨。

(1)John is happier than [IP Bill is].

(2)John is happier than [DP Bill].

(3)张三比[IP李四高]高。 张三比[DP李四]高。

2.比字句比较基准的类型

在生成语法中,约束条件(Binding Conditions)负责在句法结构中解释NP间的指称关系。约束条件有甲(condition A)、乙(condition B)、丙(condition C)三种。其中乙种条件(condition B)与人称代词(pronoun)相关:“代词在所在句域内(即管辖域(governing category))是自由的”。如:

(4)张三i说他i/j明天去北京。

(5)李四i觉得他i/j可以信赖。

(6)张三i劝他*i/j别耍小聪明。

(7)李四i被他*i/j狠狠地甩了两个耳光。

以上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同先行词(此即句子主语)的共标(co-indexed)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他”在(4)-(5)中可以和主语共指,是自由的,依据约束乙种条件,证明“他”和主语不在同一句域之中,(4)、(5)两句在结构上应该是带宾语从句的句子,结构为:[IP张三i说[IP他i/j明天去北京]],[IP李四i觉得[IP他i/j可以信赖]];而“他”在(6)-(7)中则不能与主语共指,说明受到先行词的约束,所以(6)-(7)整体上就是一个单句IP,没有内嵌的小句。

现在来看普通话的比字句。以下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语“张三”的共指co-reference)情况如下:

(8)张三i比他*i/j快。

(9)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10)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11)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12)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面快。

句子(8)-(11)中人称代词“他”受到先行词“张三”的约束,不能同“张三”共标,只能指向“张三”以外的人。根据约束乙种条件,说明主语“张三”和人称代词“他”在同一句域内,即整个句子IP的比较基准不是小句,而是名词性短语DP“他”。但是在(12)中,人称代词“他”却能和先行词“张三”共标,受其约束,说明二者不在同一句域内,即代词“他”的管辖域不是整个句子IP,而是内层结构IP“他吃面”,即比较基准为一个小句。所以,(8)-(11)句属于短语比较句,而(12)句是小句比较句。例句(8)- (12)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13)[IP张三i比他*i/j快]。

(14)[IP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15)[IP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16)[IP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17)[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面]快]。

通过约束乙种条件很容易区分比较基准的类型,如果充任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是动词结构VP,不含人称代词,就不好用约束乙种条件来判断。那这种比字句的类型是短语比较还是小句比较呢?

我们假设将做句法成分的动词结构视为小句IP,其结构中存在隐性的时制成分I。根据Chomsky(1965),句子的结构为“SNP+Aux+VP”,Aux包括时、体、助动词等,而这一形式在Chomsky(1981)中进一步修正为“SNP+INFL+VP”,INFL即[I+Tense],[+AGR]。宋国明(1997:110)认为I包含语气助词(如can,must等)和时制成分;何元建(2011:295-304)也认为汉语中广义的I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跟句子动词有关的范畴(如时态、体貌、语态、情态、否定)和跟句子的语气有关的范畴(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以及感叹语气),而狭义的I专指跟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所以,时制和语气是属于句的。尽管在有的小句IP中动词结构无法补出时制成分(“着、了、过”等),但我们认为这些时制成分是隐形(covert)而不是显性(overt)的。例如:“[CP[IP PRO [VP-I开过]飞机很了不起]——[CP[IP PRO [VP-I开]飞机]]容易]”。

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当动词结构VP作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时,句子的结构应该就与例(17)相同。事实上我们的假设也是可以成立的,如(18)- (20)。(18)、(19)的比较主体中“没”是对已然的否定,同时基准的时制标记“了”也表示发生过的、已然的事件,都具有时制特点。虽然句子(18)-(20)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不能出现语气成分,但却可以出现时制成分,而时制是属于句的,所以充任比较主体/基准的VP是小句IP中的VP,即VP前存在空代词PRO(不能补出)或者虚代词pro(可以补出)。

(18)没去反而比去了还好。

(19)你没去比你去了收获更大。

(20)自己先主动通知了他,总比他先从别处得到消息气小一点。

另外,做比较标记的“比”所具有的句法特性也支持比较基准可由小句充当。汉语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比”为介词,但是与典型的介词相比,“比”的句法特质显示在很多方面“比”仍保留着很多动词特征,如可采用正反叠用形式(“他比不比你高?”),可以用否定词直接否定(“我并不比他矮多少”)。更为重要的是,与英语的介词“than”只能带名词性短语NP不同,汉语差比标记“比”的后接成分可以包含所有语类:名词性短语DP(如(21))、形容词性短语AP(如(22))、小句IP(如(23-24))甚至是介词短语PP(如(25))。

(21)张三比[DP李四]高一点点。

(22)你看,虚心总比[AP骄傲]使人获得更大的好处。

(23)这米有点粗糙,不过有货总比[IP PRO没货]好。。

(24)小王的爸爸批评人比[IP我们领导批评人]严厉得多。

(25)去大连嘛,从北京比[PP从上海]更近。

综上所述,汉语的比字句既不是只有比较基准的底层为小句的比较句,也不是只有基准是短语的比较句。汉语比字句中小句比较和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同时并存。

3.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的关系

既然汉语比字句存在两种类型的比较句,那么这两种类型之间关系是否像英语的“than”句式一样,短语比较句由小句比较句删略形成?李临定(2011:301)在充分观察比字句的结构之后指出,“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由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做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李文认为比字句的短语比较句是通过小句比较句删略而来的。

一般认为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存在如下关系:句法结构可以反映语义结构,但是语义结构并不决定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并不和语义结构一一对应,二者是同态不同构的关系。例如,一般认为语义上存在领属关系的两个单位在句法上应该实现为定中结构,如“的”字短语。但事实是,这一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单位也可以实现为非定中结构(如单宾结构“张三拿了李四的苹果”与双宾结构“张三拿了李四一个苹果”)。同样,语义上存在“施事-动作”关系的单位在句法上也并不一定实现为直接的主谓结构IP(即处在同一层级内)。熙(1982:108《语法讲义》)就认为,根据停顿句子“他/说话很快”是主谓谓语句,而“他去/很合适”是主谓主语句。据此,根据生成语法,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可以表示为:

(26)[IP[Spec他][I’[?] [IP[Spec说话][I’[?][AP很快]]]]。

(27)[IP[Spec [IP 他去]][I’ [?][AP很合适]]]。

以上两例中“他说话”与“他去”语义上同样为“施事-动作”关系,却在句法表现上不同:第一例的高层IP的标定语“他”位置高于低层IP的标定语“说话”,二者不处于同一层级,句法上不发生关联;而第二例的“他”“去”句法实现为充当高层IP标定语的主谓结构/IP,二者互为姐妹节点。

依据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这一关系,请看现代汉语比字句的情况:

(28)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29)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30)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31)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饭快。

(32)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面快。

类似于“百货商场价格比你们便宜”中“百货商场价格”的非偏正句法关系(参刘丹青 2012.4),以上(28)-(31)四句尽管意义相同或相近,甚至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词“张三”的共指情况都一致,可它们在结构上却不相同,即(28)-(30)句不是(31)句省略前一个或后一个“吃饭”而得来的。如在(28)中,“张三”“吃饭”虽然线性序列上相邻、语义上存在“施事-动作”关系,但二者在句法上并不是实现为一个主谓结构IP。也就是说“张三吃饭”并不是处在同一层级之中,二者在句法结构上也不发生关联。

第一,“比+比较基准”可以移位至比较主体之后,形成如(29)句,意思保持不变。句子(28)-(30)三句在意思上一致,根据句法的一致性原则,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假设(28)中“张三”“吃饭”构成主谓结构,则(29)应分析为“*[张三比他吃饭]快”,意为将“张三”和“他吃饭”进行比较,这与(28)、(20)句在语义上不符(其意为“张三”和“他”在“吃饭”速度上的比较),所以针对(29)的分析不正确,以上假设也就不成立,即“张三吃饭”并不构成主谓结构,不处在同一层级之中。第二,二者之间不能插入修饰性成分,如否定算子“不”或者时间性附加语。“*[张三不吃饭]比他快/*[张三刚刚吃饭]比他快”。

生成语法认为汉语中存在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也就是小句IP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做主语或者宾语。何元建(2011:318-319)在判断句子的主语是否是单句IP时提出了一条判定方法:从句中的主语是否能跟主句中的代词共指。何文认为(33)-(34)句中主语从句的主语可以和主句中的代词共指,按乙种约束条件,二者处在不同的句域之中,所以“张三当领导/李四做思想工作”是做整个句子主语的从句IP。

(33)[张三i当领导]不合适他i/j。

(34)[李四i做思想工作]对他i/j有帮助。

在例句(13)-(17)中我们论证了(17)为小句比较句而(13)-(16)句为短语比较句,并划出了结构图,现在我们假设(31)、(32)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两个IP充当比较项的比较句。如果我们的假设成立,那怎么解释这两个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词“张三”共标却并不一致的现象:(31)句中二者不能共指,而(32)句中却可以共指?

我们认为何文关于主语是否为单句的判定方法不正确。根据乙种约束条件,代词在管辖域内是自由的,不受先行词(antecedent)的统制(c-command)。代词是否受到约束,可以根据两个条件进行判断:(一)先行词统制代词;(二)代词与先行词共标。只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代词才受到了先行词的约束。但是在(33)、(34)句中,先行词“张三/李四”并不c-统制人称代词“他”:直接支配“张三/李四”的最大投射为主语从句IP,它并不能支配主句之中的代词“他”。也就是说,主语从句IP中的NP与主句中的照应语、人称代词不存在约束关系。

同样,在由IP充任比较项的 (31)、(32)句中,先行词“张三”不能跨越上层IP来c-统制其他的代词而形成约束关系,所以人称代词“他”既可以与“张三”同标也可以不同标,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这也就论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例句(31)-(32)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35)[IP[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饭]快]。

(36)[IP[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面]快]。

综上,我们认为李临定(2011)“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由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做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的论断不尽正确。正如“张三吃饭比他快”并不是“张三吃饭比他吃饭快”简省而来一样,汉语比字句的短语比较类型并不是由小句比较类型经过删略形成的。

4.结语

针对汉语比字句究竟是小句比较还是短语比较,本了重新分析。依据约束乙种条件,文章论证了汉语比字句应该是小句比较与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并存。同时,这两种类型之间并不像英语“than”比较句前者可以删略形成后者,汉语比字句的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之间没有衍生关系,二者应该是并立关系。

参考文献:

[1]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5-304.

[2]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01.

[3]刘丹青.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一例[J].语言研究,2012.(4):1-11.

[4]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7:110.

[5]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8.

[6]Bresnan Joan. Syntax of the comparative claus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Linguistic Inquiry,1973.(4): 275–343.

[7]Chomsky Noam.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65.

[8]Chomsky Noam.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Dordrecht:Foris.1981.

[9]Erlewine Michael.A new syntax-semantics for the Mandarin bi comparative.MA thesis.University of Chicago,2007:14-15.

[10]Fu parative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Mandarin Chinese.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7:78-80.

[11]Jo-wang Lin.Chinese comparatives and their implicational parameters. Nat Lang Semantics,2009.(17):1–27.

[12]Tsao parison in Chinese: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1989.(19):151–189.

[13]Xiang Ming.Some topics in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CLS 2003.(39):739–754.

[14]Xiang Ming.Some topics in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PhD dissertatio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5:55-58.

上一篇:夫妻感情范文 下一篇:会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