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26 13:36:57

描写夏天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1

——辛弃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2

一、描写天气与气候的诗句:

1、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2、描写季风和降水的诗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指夏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的《蜀道难》)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三、描写河湖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将进酒》),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坡的《题西林壁》),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望岳》),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入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3

春天的岳麓山更是美丽,繁花盛开,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数十公里,山中石骨港秀,树木葱茏,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名人称赞岳麓山的春景,古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其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诗句就是赞美的岳麓山春天的爱晚亭。

岳麓山的荷,是夏天特有的景色,洁白或者粉红的荷花,和翠绿的荷花,充满着夏的气息。初夏的荷,盛夏的荷,静态的荷,动态的荷,各有千秋。历代的文人墨客有许多赞美荷的文章、诗词,诗词中一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是把荷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名句。

“兮兮惜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岳麓山的秋更是美丽。描写秋景的诗句更多,有战国楚。宋玉《九辩》、汉朝刘彻《秋风辞》、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晋国、陶渊明《酬刘柴桑》等。

芙蓉区东郡小学六年级 贺嘉威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4

可爱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28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好客

唐代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这样描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小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放下手中的鱼竿,慌忙跑向家中报信,打开柴门相迎。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勤劳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指儿童。农村的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们白天除草晚上搓麻线,便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天真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诗的高手,他在《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象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5

古人形容苦热多从高温环境描写。宋代戴复古在《大热五首》(其一)中说,“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农历,下同)。”他把人在高温环境比做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则是把高温环境比做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韩愈更是形象地把闷热天气比做自己是在蒸笼之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郑群赠簟》)。”把大热天之热,比作人在窑、炉和甑中被烧烤、蒸煮。

古诗中描写人体在苦热中的状态主要用流汗。宋代张来的“欲动身先汗如雨”(《劳歌》);唐代范灯“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六月》);宋代戴复古“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发泼”(《大热》)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啸风兼炽焰,挥汗讶成流”(《苦流》)。瞧,“雨”、“泼”、“浆”、“流”。

下面我们再看看三位著名诗人如何说苦热。李白在描写大热天中纤夫们疾苦的《丁督护歌》中别出心裁地用了“吴牛喘月”(“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是指吴地(今苏南)的牛。按理说吴牛应该早就适应当地夏季的炎热气候,可它却还是常常热得受不了,以至于看见夜间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杜甫在酷热天气中曾经“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踏层冰”(《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诗人王维在《苦热》中讲了种种苦热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要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诗人们确实是热怕了,宋代范成大竟写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秋前风雨顿凉》)。为了苦热快点过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6

编者按:进入阴历的五月,已是仲夏时节了。夏日炎炎,在注意防暑的同时,也来欣赏一下古人赞美夏天的诗句吧!

O四月秀@,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

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诗经·豳风·七月》

O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O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O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O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O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O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O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O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缙凇断耐碓⒅笔≈小

O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O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O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O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O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O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m《孟夏》

O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O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O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夏日题老将林亭》

O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O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O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O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O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O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O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O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O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7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描写夏天的古诗篇8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5]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7

上一篇:萧观音范文 下一篇:光棍电影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