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2-28 15:27:55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1篇

1、品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深入细致分析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原型内化阶段

1、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按照此言语心智技能的训练模式去分析,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情感的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形成一定的能力。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2篇

《松坊溪的冬天》就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章从松坊溪的冬天临近时、雪落时和雪止后的景象,为我们展现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开篇,作者就以明快的句子宣告:“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之后是同样明快而轻松的景象,也是富有色彩的景象——“山上的松树林,还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还是碧绿的。天是蓝的……目光是金色的”。这样的描写,看不到一丝一毫冬天给人的萧条印象,而是充满了欢快与生机。接下来,作者的描写同样秉承这一基调,他选择了轻灵而小巧的蒲公英飞扬的姿态来形成动感的画面,并以一句充满好奇的疑问——“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将告别之意淡淡点出,没有伤感和离愁,似乎倒有欣喜和期待。其他的树、花、叶也都似乎在动着,告别着秋天,更是满怀希望地迎接着冬天。雏菊“还在开放蓝色的花”;枫树“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野柿树挂着“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橙色果实。这不是一幅让人伤感的悲秋图,而是一幅生机盎然的迎冬图。

第二部分开头,作者同样以明快的句子宣告着雪的到来,并描写了雪落下来的美妙图景。首先一连用了几个相同的句式表达着雪落时的欣喜,再用一组优美的比喻来形容雪落下时的情景。像柳絮一般、像芦花一般、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这样的比喻让人想起回暖的春天、明媚的夏天和丰厚的秋天,冬天也就因此而身兼四季了。但冬天自有冬天的美。这个时候,小牛是白色的,熊是白色的,大蘑菇也是白色的,石桥同样是白色的。牛似乎不再笨拙,而显出更多可爱,熊似乎没有了让人害怕的样子,而显出更多的温顺,大蘑菇也显出别样的风采,石桥更是隐藏了粗朴,变得如此晶莹剔透、如白玉一般了。

最后部分,作者描写雪止后的景象。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披上了白雪。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道来,引领读者去领略那雪后的优美景象,似乎能让人闻到清新的空气,感到放眼望去的舒畅。随着作者停下来,静听桥下的溪水淙淙地流着,文章也由此进入高潮。溪水中不但“照耀着远山的雪影,照耀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溪中有一个水中的、发亮的白雪世界”,而且“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这一让人惊喜的发现,使得整个景象有如童话世界般瑰丽神奇。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3篇

例1 (2009年广东深圳)你选择了好的伙伴,然后以足够的时间做一件常人还看不到结果的所谓不正确的事,你就有机会成为非常伟大的人。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不仅仅要敢于坚持原则,而且要敢于坚持“错误”的原则。错误到头了。真理就出现了。讲的就是敢于坚持一件别人看不到结果的事,靠时间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同时团结一些伟大的人来共同完成。

请分析画线句中“错误”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偏科症状一】 直接回答“错误”的意思是“不对的事情”。

【症结】 没有联系文段的意思进行理解。

【突破之道】 既要考虑词语的本义以及比喻义、引申义,又要密切结合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殊语境和所处的位置(是修饰语还是主干语),来赏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切不可作抽象的架空分析,泛泛而谈。

【偏科症状二】 直接抄原文“一件常人还看不到结果的所谓不正确的事”。

【症结】能理解词语的含义,却没有规范答题。

【突破之道】 首先确定词语或句子理解的阅读区域。理解词语含义时,词不离句,根据词语本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句子含义时,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谨记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叙述句子意思(技巧)+句中内涵、联想义。

【参考答案】 以足够的时间做一件常人还看不到结果的所谓不正确的事(或敢于坚持一件别人看不到结果的事,靠时间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同时团结一些伟大的人来共同完成)。意思相近即可。只解释“错误”的本义,不得分。

二、体会作用

例2 (2009年辽宁沈阳)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

【偏科症状一】 不说修辞方法,只答句子的含义,回答火光是希望的象征。

【症结】 对题目解读得不清楚。

【突破之道】 解答这类题,要准确地把握角度,如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要选择好赏析的切人点,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文章表现手法。句子生动形象,非常出彩,凭借的就是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的“乔装打扮”。我们可以从语言(这一点和上面相同)的角度切人,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角度切人,也可以从句子所包含的哲理、意境和句子结构等不同角度切人,扬其精髓,赞其神韵,或者抓住这一点,用精炼深刻的语言张扬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必洋洋洒洒,面面俱到。

【偏科症状二】 说了修辞方法,但作用说不清楚。

【症结】 对修辞方法及作用,描写方式及作用了解不够。

【突破之道】 掌握各种修辞方法、描写方式、表达方式及它们的作用。例如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有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修辞手法有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

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等。

【参考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的情景。(比喻、拟人、环境描写答出任意一

点即得1分,“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1分,“火光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1分,内容的最后一点答“为下文与父亲的船回来作铺垫”也得分。)

三、归纳概括

(2009年天津)臧克家《炉火》第18题。

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片断,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偏科症状一】 找出多于两个的生活片断,无法取舍。

【症结】 缺乏头绪,筛选不当。做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找到题干中的“两个生活片断”。在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生活片段,特别是作者对于童年使用火箱的回忆饱含深情。同学们往往鲁莽答题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可能会造成对生活片断的误判,致使答题错误。

【突破之道】 不要忙于下笔,先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和火炉的不解之缘,前3段主要讲述了这种缘分的原因,4、5段才是叙述自己的生活片断,之后是回忆抒情,并且点明文章的主旨。去粗取精后就会发现4、5段所讲的生活片断是与朋友在内室品茶交谈和火炉伴“我”读书入睡。

【偏科症状二】 语焉不详,语句嗦,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两件事说清楚。

【症结】 概括能力差,没有注意题干“一句话”的含义。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不能够抓住关键词组织语言,最后即使能够找准这两个生活片断,也不能得满分。

【突破之道】 概括主要的内容,一般的格式是“人物+事件”。

【参考答案】 其一,炉火伴“我”和朋友品茶交谈,感受美好的友情;其二,炉火伴“我”读书和入睡,使“我”安享美好的生活。

一、自测题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日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家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性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重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人从哪个角度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

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考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1)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的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

答: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两个瓜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家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文章,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攻略】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这种文章的阅读要抓住三个步骤:一是确定中心(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点明中心的段落都在最后一两段);二是理清结构,知道散文的结构如何(包括找出线索);三是把握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年轻的安娜老师正在上课:“名词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类……”

A.“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站在门口,他那被风吹红的圆脸蛋好像要裂开一样,眉上凝结了一层白霜。“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安娜的声调带点儿哀伤。萨乌什金

赶紧溜到座位上。

“都懂了吗?很好,那么给我举几个例子。”

“猫!”有人结结巴巴地开了头。得到肯定后,学童们继续举例:“窗户、桌子、铅笔……”

突然,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一般,萨乌什金站起来,很急切地说道:“冬天的橡树!”学童们哄堂大笑。

“为什么要说‘冬天的橡树’呢?‘橡树’就行了。”安娜勉强控制着恼怒。

“不,橡树算不了什么。冬天的橡树,那才了不起呢!”萨乌什金坚持着。

“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后果!今天讲的是名词!”安娜愈加气恼。

“萨乌什金,”下课后安娜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从你家到学校走大路不过半小时!”萨乌什金的家就在他母亲工作的疗养院里,安娜曾家访过。

“我从来不走大路,我抄小路穿过森林。”

“那就不大好了。我必须和你母亲谈谈。她三点钟上班?两点钟上完课我们就一起去吧!”

B.萨乌什金带老师走的那条小路就在学校后面。森林里一片白,只有高大婆娑的桦树的树梢在高处幽然发黑,纤细的枝条伸展在蓝天中。

“是一头驼鹿过去了!”看到安娜对足迹很感兴趣,萨乌什金说,像是在说着一位善良的熟人,“不过您别怕,驼鹿是很温顺的。”

森林不断地延伸着,好像这些树、雪堆和寂静没有尽头。突然,树木们似乎都毕恭毕敬地让开了。在林中空地的中间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银装素裹,闪闪发光。它低垂枝丫,像是撑在空地上的一顶帐篷。树干有三人合抱那么粗壮,树皮深深的皱纹里塞着雪,像是缀着缕缕银丝,叶子几乎没有凋落,穿着雪衣,覆盖着橡树,直到树冠。在斜射的阳光下,橡树就像是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

“这就是它,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奔向橡树,如同见到老朋友。

安娜显然也被森林的奇观震撼了,她虔敬地向橡树走去。

“您看!”萨乌什金在树根边挖雪,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岩洞。一只褐色的青蛙蹲在里面,好像硬纸板做的一样,一动不动。“它在装死,一晒太阳,就跳起来了!”

他领着老师看自己的小天地。橡树脚下还栖息着许多住户:刺猬、甲壳虫、蜥蜴……

安娜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忽然听到萨乌什金的惊叫:“哎呀,来不及见我妈妈了!”

安娜急忙看表,三点一刻!“没什么,”她皱着眉头,“这只是意味着,近路是不可靠的。你还是得走公路。”萨乌什金没吭声。

C.“天啊!”安娜痛苦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她想起了课堂上的情景:她的讲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而语言本身是鲜活美妙的,如同丰富的生活。

“萨乌什金,谢谢你带我散步。当然,你可以走这条路。”

“谢谢您,老师!”萨乌什金脸红了,他很想对老师说,他以后再也不迟到了,但又怕做不到。停了一会儿,他真诚地说:“老师,我送您……”

“不用了,我一个人能找得到。”安娜说。

萨乌什金疑惑地看了看老师,然后从地上拾起一根棍子,递给安娜。“要是驼鹿跳过来,您就抽它的背,它就会跑掉的。最好只是晃一晃,这对它就够了!要不然它受了委屈就会离开林子了。”

离去不远,安娜回望了橡树一眼。橡树在夕阳下白里泛紫。她看到树下目送老师的萨乌什金的小身影。安娜突然领悟到,在这个森林中,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冬天的橡树,而是这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

(1)通读全文后,请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

(2)“冬天的橡树,那才了不起呢!”萨乌什金坚持这样说。冬天的像树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特点?请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加以分析。

(3)文末安娜领悟到“在这个森林中,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冬天的橡树,而是这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这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为什么是“最令人惊讶呢”?请联系原文谈谈。

(4)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画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5)安娜未能完成与萨乌什金的母亲面谈的计划,有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说“安娜此行胜过家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

【解题攻略】 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散文,这种文章的题目类型基本是固定的,不外乎就是概括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什么启示)、体会作用(确定句子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再写出作用,最后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言品析(词语的本义+语境义+作者的感情)、理解含义(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什么)等。

二、参考答案

1.(1)示例:①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②丝瓜能控制瓜的生长,似乎有思想。

(2)示例:这两个动词描绘了丝瓜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动作,表现出丝瓜具有主动性,似乎有思想的特点。

(3)示例:在作者心中,丝瓜是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4)示例:把植物当作生命去看待,细心观察,用心体味和思考,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2.(1)略。

(2)示例:冬天的橡树极美,它高大粗壮,庄严地矗立着,美得就像是“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冬天的橡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雪中“叶子几乎没有凋落”。冬天的橡树具有宽广的胸怀,“像是撑在空地上的一顶帐篷”,庇护着许多弱小的生灵。

(3)略。围绕这个小男孩热爱大自然,纯真善良来谈即可。

(4)略。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4篇

这个例句的解答告诉我们,解答好这类题目,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修辞手法

掌握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如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排比能加强气势,强化情感;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等。然后抓住该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加以分析就能手到擒来,如上面所示的例句。

2.掌握一定的句式

要掌握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整句与散句等的特点和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和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倒装句出于表达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正常次序颠倒过来;双重否定句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而整句与散句的结合则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等。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轻的,草软绵绵的。”这段描写就句式的角度来看,整散结合,行文有参差之美,有音韵之感,如茵春草呈现在眼前,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读来情致盎然。

3.揣摩选词炼句

特别要揣摩动词、形容词、介词、拟声词、叠词等。这些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文章中呈现独特的风采,品析这些词语往往能起到出奇出新的效果。如:“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摊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沙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品味这一句既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也可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还可以从拟声词“毕毕剥剥”入手。这个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南疆热浪滚滚的情景。

4.掌握表现手法

许多美文极尽各种表现手法去描摹事物,传达情感。如动与静的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描写相结合等。例如:“不必说碧绿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几句话分别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百草园里的趣味多以及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5篇

2、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读讲第三自然段,学习其写景方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课时(预习一课时除外)

(一)导入新课

[此括号中的内容为教师引导、讲授语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一说到它,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景象。这是我们这儿的冬天。那有“泉城”之称的我国山东省的济南市的冬天是不是这样的呢?好,让我们来欣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优美散文《济南的冬天》,从中寻找答案吧!]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同学们看看,作者把济南的冬天和哪些地方的冬天作了比较?]

学生说。

[对!把济南的冬天和不刮风便是奇迹的北平的冬天作了比较,还和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怪的伦敦的冬天作了比较。通过这两个比较,作者说明了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说道“响晴”,作者又把它和热带“毒”的日光相比。]

[作者通过三个比较,写出了济南冬天天气总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对,是“响晴”。因为天“温晴”,所以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由此看来,课文第一段在结构上起了总括的作用。]

[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就紧紧围绕“温晴”这一主旨,由全景到分景地对济南冬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细致而又生动的描绘。是怎样描绘的呢?]

(三)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这一段是写济南冬天的全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

学生回答:山、阳光。

[作者写山,没有精雕细刻,只是从整体上写出了山的形态。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是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

作者写出这样的原因,不是用的学者的口吻,而是文学家新巧的比喻。]

[把这一圈小山比喻成什么?——小摇篮。]

[“山”是小摇篮。那么,“摇篮”里睡的是谁呢?]

学生回答。

[睡的是济南。济南谁在摇篮里面,她感到怎样呢?]

[婴儿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当然是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哼着催眠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因而,在济南人的眼里,冬天丝毫没有严肃的面孔,倒反是笑容可掬、慈善可亲。]

[“慈善”怎么讲呢?慈爱和善。爷爷奶奶对我们是慈善的,爸爸妈妈对我们是慈善的。]

[小山像小摇篮,是理想的境界。真够美了、真够妙的了。可这是不是最美最妙的景色呢?]

[那么,最美最妙的景色是什么呢?]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济南的热爱之情。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写这篇文章,是刚从伦敦归来,因此,对济南倍加亲切,本来就美的济南在他的眼里显得更加亲切了。这种感情,在文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教师范读。

[多么美妙的景色啊!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这“最妙”的景色的呢?]

1、讲顺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写景要注意描写顺序。]

2、讲描写方法

[怎样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呢?]

[先看写山上矮松的句子。]

学生齐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所描写的实景是“树尖上落着一团雪”,可作者不说“落”而说“顶”,使树人格化了;不说“一团”而说“一髻儿”,足见雪小;不说“雪”,而说“白花”,使其形象化。作者正是看到矮松这样的形象,才想啊,想到了什么?——日本看护妇。]

[看护妇,就是护士,她们的头上戴着一顶小白帽,挺漂亮的,就如一朵小白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描写景物还要善于由实景实物而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联想所得“好像日本看护妇”表现出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因为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语言才这样生动、这样形象。可见,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

[再看写山尖的句子。]

[再看写山坡的句子。]

学生齐读这一句。

[作者把什么比喻成“花衣”?——把雪白的山景比成花衣。怎么还带“水纹”呢?“水纹”指什么?]

学生回答。

[指因小雪而形成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作者正是由这“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山色,想啊,想啊,想到了美丽的花衣,才这样比喻。正因为如此,语言才如此生动形象。]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写出了山景的动态美,以激发读者观赏山景的情思。]

[下面看写山腰的句子。]

学生齐读这一句。

[说“薄雪”害了羞,雪会害羞吗?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薄雪害了羞,这里面该有多少情趣啊!]

[最后一句是小结。请大家读一遍。]

[难道“济南真得不下大雪吗?”不是。“就是下小雪吧!充满热爱祈求的口吻,只不过是作者的愿望而已。因为他太爱济南的山了,他怕那些秀气的上受不住大雪的侵扰。]

[下面我们把这一段课文品读一遍,像品茶一样,细细品出其中的味道。]

学生小声品读课文。

[现在我们再分组读一遍,每一组读一句,注意衔接好。]

学生分组朗读。

[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背诵。背的时候,可以看着上面的提示。]

学生齐声背诵。

[细细观赏了上面的景致,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了狭窄的城内、宽敞的城外,又转向了卧在山坡上的小村庄和卧在小村庄房顶上的那点雪。观赏之后,他顿时感到这整个的雪后山景就犹如一幅画。这幅画叫什么呢?]

学生回答。

[对,小水墨画。水墨画是指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用墨绘成,色彩素静。]

[从这幅小水墨画里,我们可以看出济南雪后的山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三、四段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回答:

[秀气]

[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作者在写了济南的雪后的山景之后,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写了水。这是分景之一。]

(五)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

指定一学生读。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由水面、绿萍、水藻,写到水上垂柳,写到空中、半空中,天上,最后又由天上写回水里。水天相映,构成“空灵的蓝水晶图”。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济南的水有何特点?——清亮。]

[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以导游者的身份,引导我们观赏冬天的济南:先指点我们仰望温暖的太阳,接着让我们俯视全城,再带我们细细观赏雪后山景,最后把我们带到垂柳岸边。当我们饱览了泉城的美妙景色之后,老舍先生似乎伸出手臂,指着秀丽的山川,颇带骄傲而又满怀深情地说了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们把这一句连读两遍。]

教师

总结:[济南的冬天,上有阳光,下有像摇篮的小山,使人们觉得度冬如春,即使是下雪,也只是小雪,不但不给人带来寒冷,反而给人们更多的山色。要不是暖冬,济南冬天的水怎么舍不得结冰,倒还冒热气呢!这样的冬天,难道不是“温晴”的吗?济南的冬天,这样温晴!冬天的济南当然就是一块“宝地”!]

[冬天的济南是宝地。我们祖国处处是宝地,庐山就是一块宝地,她有迷人的风光,特别是庐山瀑布。]

教师出示《庐山三叠泉》画。

[同学们,看看这幅画上面有些什么景物?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征?]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这些景物呢?——可以先看瀑布,后看四周;也可以后看瀑布;如果在远处可以从上往下看,如果在近处,可以从下往上看。]

教师宣布:[我们来一场看画说景比赛:要求有四点:1、注意顺序;抓住特征;3、展开联想;4、语言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背诵李白诗:

[说到写瀑布,我们会想起古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能背吗?]

[李白把瀑布比成“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奇特。我们也要写瀑布,我们敢李白比一比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点。

[是谁丢下两条白练,飘动的白练?哦,是那点山岩!不,不是那山岩——山岩头上也飘着同样的白练,一条宽幅的白练。这宽幅的白练上头仍有白练隐约可见。白练尽头,是绿树掩映的山涧。这才怪呢!白练从何而来?哦,我知道了,这白练是下凡仙女的飘带,飘带悠悠飘来,被山岩挂住,又被山岩争抢拉扯成三段。在阳光照耀下,这白练分外洁白、分外耀眼!

白练,迷人的飘带,使高洁的苍松翠柏深深陶醉,使有气的映山红笑逐颜开,使本来带着浓浓兴致来观赏奇山异石的游客流连忘返!

啊,迷人的庐山三叠泉!]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祖国的宝地之中。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美。有美的自然风光,有美的社会生活。同学们,请留心观察,精心思考,用我们优美的文笔,用我们美的心灵,写出美的篇章!]

(冬天的)济南的冬天 老舍(语言大师)

阳光下的山:小摇篮——慈善

山{宝地{ 小雪后的山:水墨画——秀气 }温晴

水—— 天 : 蓝水晶——清亮

热爱、赞美

看图说景

要求:1、注意顺序;

2、抓住特征;

3、展开联想;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6篇

一、词语的锤炼

(一)动词的锤炼

本文使用的动词既富于变化,又准确传神。比如:同样是雪,落在树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的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的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的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

(二)形容词的锤炼

老舍在选用形容词时,可谓精确。比如第一段中的“响晴”“响亮”“温晴”这三个词。“响晴”准确的说明济南的冬天晴朗无云的天气特点,“响亮”准确的表现了热带地方日光的毒辣,叫人害怕,“温晴”准确的概括了济南的冬天虽然阳光明媚、晴朗无云,但暖和安适,下文对山水的描绘就具体的表现了这一特点。

老舍先生还善于选用词义相反的一组形容词,使两种事物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用“慈善”这个形容词把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拟人化了,显得既贴切又生动,用“秀气”一词在前文描写的基础上,生动而又贴切地概括了小雪后、斜阳照射下的山的特点。

(三)颜色词的锤炼

老舍先生在本文使用了许多表现色彩的词语,既准确的表现了景物的特点,又增强了景物和文章的色彩美。树尖上的“白”花,与矮松的“青黑”,还有蓝天上一道“银”边,“草色”还露着,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带水纹的“花”衣,“微黄”的阳光,薄雪因此而害羞,微微露出了点“粉色”。这些形容词既准确的把每种景物的色彩描绘出来了,又使各种色彩相互映衬,形象而生动的展现了“小雪”后济南的山的美景,让人无限神往又满怀遐想。

(四)儿化词的运用

此外,文中还使用了不少儿化词语,如“缺着点口儿”,“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被风儿吹动”,“天儿越晴”,“在水里照个影儿”等,既表现了北京口语的特色,又使行文亲切自然,读来朗朗上口。

二、句式的选择

(一)长短句的使用

短句用在文艺作品中,句子简短,结构简单,生动活泼,表意明快。老舍先生在本文多用短句,这很切合本文的写作内容,也更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叙述济南冬天的山水美景,固然是使用短句最适宜、最贴切,本文几乎段段皆是,全文皆是由这些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短句组成,但是,本文也不乏情意真切、意蕴丰富的长句。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二)整句和散句的使用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便是整句;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的排列在一起,便是散句。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老舍先生在文中根据表意的需要,自然而又灵活的时而用整句,时而大量使用散句,时而又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

整句的使用。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里用了两个结构完全一样的对比句,形势整齐,气势贯通,准确而又鲜明的突出了济南“没有风声”和“响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散句的使用。作者写阳光照耀下的山,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写清亮的水,用的几乎都是散句,自由活泼,变化多端,生动贴切,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山青水绿,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整散结合。比如,课文的第一段,先用整句将济南的冬天的天气与北平、伦敦的冬天的天气进行了对比,紧接着又与热带的冬天的毒辣阳光相对比,用的却是散句。在散句中嵌入了“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和“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两组整句。这样整句和散句交错结合使用,有整齐美,又有变化美,起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三)不同句式的选用

老舍先生在文中生动而贴切的选用不同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令人叹服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用这样的陈述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个问句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写作 紧密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渗透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文章中好的词句和句式的勾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优美句子和句式的勾画,并要求学生对勾画的句子进行收集和整理,将优美的句子灵活运用到写作中,从而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完美结合。但是,要将勾画的优美句子和句式灵活运用在写作中,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词语句式的用法和意思,也需要理解词语句式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将词语句式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另外,教师应根据阅读文章勾画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词语和句式,结合生活实际,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勾画词语和句式,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写作

由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有意识引导利用文章中的写作特点来进行写作,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在山的那边》,教师应注重讲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观点,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作者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但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主要想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但是,只要百折不饶的精神,终将会实现理想,教师可以根据作者表达的观点来开展写作,如要求学生写一篇《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在写作要求上,要求学生观点鲜明、注重感情真切,学生可以根据对文章的感悟和自己的思想来开展写作,通过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根据阅读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模仿写作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模仿,并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阅读文章的特点来启发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例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其都是记叙性散文,教师首选应向学生讲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记叙性散文主要通过叙述真人真事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注重讲究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掌握记叙性散文写作的手法运用,并注重真情实感的描写,由于这些文章中都描述了关于景色的一些事物,教师可以以写景来模仿写作,为了让学生具有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景物体验,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带有更真实的情感,通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方式,写出的文章才更有感染力,因此,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开展课文写作读后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开展对文章的评论活动和扩写等训练形式,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该文章主要描写济南特定环境的冬天与其他地方的冬天不一样,通过点名地点和季节,并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来描述济南的环境,以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景色的赞美之情。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该篇课文进行扩写,通过运用文章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来开发学生的思路,通过扩写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当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应将学生的习作与课文进行对比,并对学生习作作出合理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在习作方面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习作的层次结构清晰、用词准确、生动、真情实感来进行评价,找出学生写作的优点和缺点,明确指出学生写作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对学生写作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习作的缺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在进行下一次写作中,将会更注重写作需要注意的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

语文阅读和写作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占青.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50

[2]张晓华.如何提高语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80-81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8篇

就笔者而言,首先,教师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并形成“大语文”教学观,为学生们制订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们高效阅读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语文、阅读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多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质量;再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高效阅读打下基础。以下则是笔者结合教学案例从这三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策略探究。

一、 更新观念,形成“大语文”阅读教学观

所谓“大语文”教学观就是指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生活为拓展点的一种语文教学观念,即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教学。显然,“大语文”教学观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转折点,它让语文教学从理论知识的教学拓展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们学会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语文运用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将“大语文观”落实到实际中呢?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身边事物并充分利用生活中可阅读的材料进行语文阅读;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换言之,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们阅读语文教材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插入讲解新闻等。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本,并让学生们划出描写济南冬天的具体句子,接着,笔者再详细讲解分析这些描写冬天的语句,让学生们体会其中的意境。随后,我还鼓励学生们有情感地朗读这些句子,待学生们朗读完毕,笔者又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家乡的冬天是怎样的,有些什么特色的活动,并让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冬天的写作手法即兴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冬天。如此便成功将教材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即兴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二、 开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收获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必然要适当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阅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语文阅读分享活动,即学生们在教学课堂中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在课后阅读中所喜爱的一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们多进行课后阅读,并且,每一节课正式上课前15分钟均为学生们的阅读分享时间,笔者按照轮流的形式,让学生们依次上台演讲,分享一篇自己觉得值得一看的文章,说说自己的推荐理由并列举其中的精彩部分。一个学期过后,笔者对本班的学生进行阅读测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可见,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确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语文阅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符合语文教学宗旨。

三、 注重技巧传授,为高效阅读打基础

众所周知,一定的阅读技巧是高效阅读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导致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事倍功半。故而,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们粗略地阅读这一篇文章,待学生们看完后,笔者又让学生们进行文章精读工作,即详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并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文章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存在的时间,接着再分析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有着怎样的情感,最后再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一来,阅读变得有章可循,长此以往,学生们便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板块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形成“大语文”教学观。教师还应当多开展一些阅读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为语文阅读打下基础。长此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便指日可待。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9篇

自制课件 恰时运用 ----《趵突泉》重点段电教设计 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彭艳秋 《趵突泉》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公园的美丽景色。形象细致地描绘了泉水的清澈,大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字里行里充溢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爱美情趣。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自制课件,创设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入境动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媒体,创设意境: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乐于接受。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媒体由远及近,徐徐向学生推出趵突泉公园美丽的景色,清晰展示池中鱼儿在绿色的水藻间快活地游玩,三个大泉向上冒出晶莹的水花,形如玉花,势如热浪。白色的水雾飘荡在绿色的水面上。美妙的画面,轻柔、典雅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多媒体课件创设的优美意境中,学生深深陶醉,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媒体,体会意境: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如:学生观赏池水的画面后,媒体在画面上叠上句子:池水很清。再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书本上描写池水的句子。这些新信息,如给学生“注射”兴奋剂,他们便从课文到画面,对照思考。通过看、读、想、说,学生体会到作者用具体的景物把池水的清澈写清楚。接着,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寻找描写泉水清的句子。学生很快地说出,由于池水的清浅,能清晰地看到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这时,媒体再次展示池水清澈见底的画面,在美的意境中,让学生直接从媒体里获得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加深印象。 作者描绘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时,把所见的景色和自己的联想、感受结合在一起写的,看到水昼夜不停地从大泉眼里往上涌,觉得“像煮沸了似的”,联想到他们“好象永远不知疲倦”,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我让学生抓住“冒”字细细体会品析,作者是怎样围绕“冒”字运用恰当的比喻与拟人的方法把大泉写具体形象的。形象的动态画面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提供了依据,而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反过来又丰富了画面的再认识。图文互补,相得益彰,学生对趵突泉美的感受又深化了一步。 三、运用媒体,激发想象: 伟大科学家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描写冬天的趵突泉是那迷人,那么幽美。媒体设计制作了一层白雾从水面上冉冉升起,在绿色的水藻上飘荡,学生边读文,边赏景,展开想象翅膀,产生种种遐想。他们感到:冬天的趵突泉水面上,笼罩着一层白雾,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恍如进入了仙境似的,是那样的美。学生把感受到的美用语言的美来表述,用描述画意来取代词句的理解,使课文的意境经过想象变得更丰满、更优美。使学生的说、读、想的能力得到有机的训练,感知、想象、思维、创造的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描写冬天的句子范文第10篇

怎样给句子写赏析呢?这里我给大家一点方法上的点拨。

一、从局部来说

1.对常规用词进行赏析。如文中一些精辟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进行玩味咀嚼,有助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赏析:句中的“顶”能换成别的词吗?如“堆”字。答案是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2.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

(1)修辞句: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写景状物,传情达意。例如: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白鹭》)

赏析:句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鹭与水田的和谐,给人以美感。

(2)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例如: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同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的人格。

(3)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涵了作者的深意。例如: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4)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例如: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我的母亲》)

赏析:这种复杂心态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义,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二、从整体来看

1.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显主题,构思很独特。

2.独特新奇的立意。“泥土”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是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别具一格的文章。

3.对其他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认真咀嚼其写法,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特殊文体的赏析,这主要是针对文学体裁中的诗歌和小说而言的。

诗歌:主要是意象(境)美。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景物的布局上,诗人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从明月至渔舟,是按流水的方向来进行布局的,这就造成一种完整、和谐的意境美。

小说:主要是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成功的人物形象要有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环境描写有景为情设、情随境迁、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景物烘托等。例如:《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用江景来表现曹操的气魄。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忙碌的早晨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