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2-21 12:30:50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指导;八步两读

近日,我在训练学生进行写人记叙文这一方面进行了反复地琢磨与探究,收到了小小的、但足以让我窃喜的效果,不妨拿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就以一次作文修改为例,讲一讲我指导学生“八步两读”修改写人记叙文的方法。

一、一读:个人自读,完成修改的基础

学生写完作文后,要求学生小声地读自己的作文,修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二、八步修改,细化人物描写

第一步:设置情境,指导学生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的重要性。

情境1:请一位学生上场对全班学生说一说他今天中午吃了什么饭,味道怎么样。但私底下对他要求不许带上任何表情和动作。问全班同学:你觉得这个同学刚才的表现怎么样?

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明白:一个正常的人说话时一般会有神态和动作的表现。

情境2: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表演。

同学A:天气太热了,要热死人了!

同学B:×××说天气太热了,要热死人了。

学生评价,哪一句感觉更形象?显而易见,原人原话更有感染力。

由此悟得:要想使文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你笔下人物的语言不能只是转述性的语言,要有人物的原话,这样才有感染力。

情境3:老师现场表扬一位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请同学们观察,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老师的语言、神态和动作。

通过以上场景的设置和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要想使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你的文章绝对缺少不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并且人物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是紧密相连的,说什么话,就会有相应的神态与动作表现。那么,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就要把当时人物的具体神态与动作表现描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逼真。

第二步:确定你要表现的人物(本次习作要表现的中心人物是老师)。

第三步:确定你要表现这位老师的什么特点或什么精神(即表达的中心,如老师的关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及勤奋敬业等)。

第四步:找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叙事部分内容,指定不同描写方式的批画符号,在这部分内容里标画出自己在作文中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这四种描写方式的句子或词语。如:

_______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第五步:仔细检查,看你的习作里边缺少哪种描写(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缺少了语言描写是万万不可的)。

第六步:回忆当时的情形与人物对话情景,补写人物语言。

第七步:针对人物的语言,想象当时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适当地补充进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至少有神态描写)。

第八步:再一次回忆当时的情形,看看所写的人物语言与神态动作是否相符,做必要的修改和更进一步细致的描写,力争再现当时的景象。

以上的八步修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习作基本功,可以说针对一个班中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均可使用。而对于那些习作基本功较差的学生来说,还要在怎样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专题训练。

三、二读:抄读润色

想必许多人都有同感,写好了一篇文章,之后就不想再看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存在着对自己写作的不满感。但一旦克服了这种心理,每天都再读一遍,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文章就会越修改越完美。学生习作也当如此,在经历了以上的八步修改之后,作文一定是增删无数,作文的书写与整洁度也大受影响,所以抄写是必须的,不仅如此,还要边抄边读,“因为最后一遍抄写,绝不是一件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最后的润色”。抄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抄写课文是对课文本身内容进一步的领会,而抄写自己的作文,就会发现习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再加上边抄边读,读不通的,读起来不优美的句子或段落都在这一过程中暴露无余,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进一步润色作文的欲望。在这样的欲望驱使下,在抄写过程中还会想想能不能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使得句子读来更优美。学生的作文在抄读的过程中就不经意地进行了又一次修改,习作就会增色不少,经过抄读之后的习作,词句比之前精练了许多,主题突出了许多,内容生动了许多,显得更有文采了。

善作不如善改,作与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两大过程,作是改的基础,改是作的提高,学生在改作文的过程中能悟出许多写的方法与技巧。何其芳曾经说过:“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因此,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基本功,“八步两读”修改法尽管只是写人习作的修改方法,但习作具有相通之处,其他类型的习作也必将有规可循。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2篇

一、统观全篇,弄清人物身份

人物形象是复杂多样的,不同身份的人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作者也赋予其不同的情感。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亲人,写作时作者就表现出对父亲的无限热爱和感激之情;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他的一名敢于斗争的学生,作者就表现了对刘和珍的赞扬和哀悼之情;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是他的老师,也是一代伟大的学者,作者就要表现对他的崇敬、赞美、欣赏之情。文中人物身份的不同,直接造成人物性格特征、思想品质的不同,人物具有怎样的身份,往往就具有与其身份相应的特征。因此,弄清人物的身份,对于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品质十分重要。

二、细究描写,明确人物性格

描写是写人散文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这类散文中会出现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有时也会出现侧面描写、对比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些描写相互映衬,共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气质思想等,是研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描写方法,从而达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

1.外貌描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作者是这样描写梁任公的:“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宽下巴秃头顶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形和神两方面表现了梁任公先生:“短小精悍宽下巴秃头顶”是形体描写,表现了梁任公精明强干、精神抖擞的学者风度;“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几个词是神态描写,表现了梁任公先生气度不凡、大家风范十足、满面生辉的学者气度。外貌描写是写人散文中很常见的一种描写方法,抓住它,就可以初步了解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思想品质及作者对其所持的态度情感。

2.语言描写。本文中人物的语言虽不多,但却精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独特形象。“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一句表白直接表现了梁任公诙谐幽默、谦虚谨慎、直爽自负的性格特征。还有他讲演时随口背的一些诗句,又表现出他作为学者知识渊博、博闻强记的特征。写人的散文中,语言描写大多不多,但都是点睛之处,细究这些,可以对人物形象了如指掌。

3.动作神态描写。本文的动作神态描写十分传神,“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此动作神态描写,无不表现出先生直爽率真、感情丰富、性情中人的大学者之风度,读后让人不由对先生产生一种敬慕之意。

4.侧面描写。在表现人物时,侧面描写大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描写方法,在本文亦有重要表现作用。“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句子的出现,不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让读者感到了梁任公先生讲演精采、光彩夺人、影响深远、风神气度与学识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更让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变得丰满而高大。

5.对比描写。通过对比,可以让人物形象更突出。“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些对比描写,表现了梁任公先生影响不凡、深得人心、在学术界地位至高的特征,不但反衬出梁任公高大的学者形象,也表现了作为学生对老师的偏爱之情。

三、分析事件,探究人物品质

要表现人物,就得有一定的事件。在本文中,作者只选用了梁任公先生讲演这件事,通过这一件事就把先生作为一代大学者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细写事件的始末,只是切入事件中能表现人物的重点细节,把梁任公表现得十分突出,犹如站在人的眼前。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梁任公博闻强记、率真直爽、感情充沛、感人至深、深得赞誉的大家学者之特点,让人不由得产生对这位学者欣赏、仰慕、赞美之意。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3篇

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

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

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

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

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

(1)那句话是描写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

5.有感情朗读课文

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如第二自然段与那些文字照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竟”,愧疚)

6.总结课文

(1)这一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思想感情)

(2)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通过 各种形式赞美母亲,如诗歌、散文等,其中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吴秋霞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摇篮》,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大树是鸟儿的摇篮/风儿轻轻地吹/摇着鸟儿宝宝/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浪花轻轻地翻/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月亮是星星的摇篮/白云轻轻地飘/摇着星宝宝/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温暖的歌声中/小宝宝睡着了

7.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2、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板书设计: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4篇

鉴于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怕做阅读理解题,我想从写人记叙文的阅读入手,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写人的课文,寻根求源,解开写人文章的密码,让学生在自信中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所以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对写人记叙文的写法的研究,探究阅读理解题的出题意图,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回答阅读题的方法,即文章怎样写――题目怎样出――学生怎样答。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做阅读理解题便有法可循了。

第一步:揭秘写人真谛

若要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回答相关阅读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写人的一般手法,所以本课重点在总结本册语文书中写人课文的写人手法。

一、故事写人――学会概括故事

我先让学生回顾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的写人的课文,整理出来有《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天游峰的扫路人》《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等5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写人的记叙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来写人。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概括故事,那么,概括故事的方法是什么?“人物”和“事件”一定要交代清楚,表达必须简明扼要。例如:《理想的风筝》中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刘老师板书”“刘老师放风筝”等故事,均由“人物”和“事件”构成。

二、正面描写――体会各种描写人物的妙处

选好了故事,接着就要开始描写了,那么,描写的手法有哪些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这些都是正面描写。阅读理解题经常会考核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描法的好处。我让学生从这5篇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分别体会该种描写的好处。

外貌描写:“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为什么分两次写外貌?

语言描写:“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我让学生一起来喊一喊刘老师的话,问学生究竟喊出了什么?从中不难感受到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坚强的刘老师。

另外还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都可以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这里不再举例。

三、侧面烘托――体会描写景物和他人的作用

写人的记叙文里,经常会有景物描写和描写他人的句子,其实一切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描写天游峰和游人的句子,既有景物烘托又有人物烘托,都是为了突出扫路人的不畏艰辛、热爱工作的精神。五年级学过的《黄河的主人》更是侧面烘托的典范,不管是写黄河的波涛汹涌还是羊皮筏子的危险以及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突出艄公的勇敢胆大和心细。

四、生动描写――体会修辞手法和动词、形容词的表达作用

“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原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这些加点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老师坚强不屈的意志,令人震撼;另外“粗壮”这个形容词也为了突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的灵魂。一般来说,动词、形容词、副词都是特别令人回味的。

修辞的运用也为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连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把一个循循善诱、滔滔不绝的老师形象刻画出来了。

五、详略得当――明白详写略写为何因

写人的文章,如果不注意详略的安排,中心就不会突出。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重点在写“照顾”和“送回”两个情节上,突出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突出聂将军的恩怨分明、宽厚仁慈;而如果重点去写八路军如何救出日本女孩,或者美穗子回日本后的生活状况,就喧宾夺主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详写略写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如果考题出到“文章某方面内容为什么不具体写”一类的问题,就难不倒学生了。

六、线索――了解写作的顺序

故事要安排得当,就需要围绕一定的对象安排顺序,这对象就是线索。看看这些课文中所用的线索有几种:一是时间,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二是事件,如《莫泊桑拜师》,三是某一个物体,如《理想的风筝》等。当然还有情感线索这类暗线。循着线索,我们很容易摸到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时提问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就应该联系“线索”和“主题”两个方面去回答。

七、过渡和呼应――理解全篇的前后关系

我们以《理想的风筝》为例,剥离了四个故事后,不难发现,开头的段落,一般是总起下文,中间的段落一般是承上启下,而最后的段落就是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了。这类考题最多的就是“文中画线段落(或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而回答起来几乎都有确定的答案。

八、主题――学会联系实际谈理解

一篇文章,最要紧的就是理解文章的主题,而主题的归纳,有法可循。①关注题目,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时是文章的线索,有时是文章的中心或者起码跟中心相关;②找关键句子,特别是剥离故事后的抒情议论句;③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至于考题“请你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画线句的理解”,一般都是对主题的理解,所以必须做到:一要联系生活;二要联系主题,切忌自由发挥。

整堂课,让学生从八个方面重新审视学过的课文并进行归纳,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为知识的迁移做好了准备。

第二步:实践出真知

当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要“小试牛刀”了。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卖花婆婆》的阅读题(内容略)。出题思路和本课的整个流程基本保持一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完成阅读理解题是有方法可循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我想,当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一定的规律,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对阅读一定会越来越有感觉。我这样上阅读复习课,就是想让学生寻根求源,揭秘阅读本真,并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高屋建瓴,再也不被花样繁多看似深奥的阅读题所困,反而为自己深知解题奥秘而自信乐观地爱上阅读!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5篇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我认为,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语言是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的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习惯等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由于情绪、性格的不同,其语言也有差异。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努力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避免千人一腔。要着力表现人物间的差异。另外,人物的语言应少而精,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教式的描写。如六年级语文第5课中,廉颇说:“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这里廉颇直接说自己“老迈昏庸”,足见其已经认识到自己和蔺相如的差别之大,“那完全是我的过错”,用直白式的认错把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现象刻画出来了。

二、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对话要写得简练对话不能繁琐,应少而精。鲁讯先生曾说:“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话说多了没有力量,反而影响文字的表达能力。写人物对话,还要遵循口语化的要求,语言简练,句子短小,通俗易懂。要敢用省略句,多用短小句,善用鲜活的口语对话越少越好,而是要适当、较为简洁,要选择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对话语言。

(二)写好对话中的提示语在文章的人物语言前面,往往有一些词句给了我们启发,给了我们提示,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话就叫做“提示语”。 有些小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 “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最常见的对话描写形式有以下四种:1.说话人在前:提示语+语言例:妈妈大声地对我说:“红红赶快做作业。”2.说话人在后:语言+提示语。例:“妈妈我回来了。”我一跑进家门就对妈妈说。3.提示语在中间:语言+提示语+语言。例:“小刚,赶快做作业。”妈妈说,“一会儿要吃饭了。”4.提示语被省略。

三、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这是小学生作文最容易出现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是好朋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去给她开门。“小燕,吃过早饭了吗?”小云一见我就问。我说:“吃过了。”小云说:“吃的什么?”我说: “吃的油条、稀饭。你吃了吗?” “我说:“在我家吃吧!”“小云摆摆手说:”不了,不了。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你快跟我去看看吧!“我问”什么’学习棋’呀?“”先别急,一会儿你就知道啦?”……

这段对话虽然写得很通顺,可很多却是不必要的废话。可见,作者是为了对话而写对话,完全是画蛇添足。即使真的这样说了,也要根据文章需要进行取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说的话既多又杂,写文章不是生活实录,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搬生活。写进文章里的语言一定要经过提炼加工,跟中心密切相关的话,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话,再多也是必要的;反之,与中心无关,对刻画人物毫无作用的话,哪怕是半句也是多余的。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6篇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3.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4.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5.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说其值得思考,主要是因为:

一是从“啜泣”“呜咽”“哭泣”“抽泣”等词语的含义细微差别中层层推进,真切地反映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

二是这几个句子反映了同一语言现象,都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作为学生随文练笔的切入点。

三是课后思考题“我们来找一找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并说一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定的教学目标“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些提示为我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根据以上解读,我把教学目标锁定为“通过这些句子的理解与练笔,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重点对第一句组织了教学:

师:献血迫在眉睫,阮恒是怎么做的呢?找出重要的句段读一读。

生:一阵沉默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师:(出示句子)这是一位女医生提出让孩子们输血之后,屋子里一阵沉默后的一个孩子的表现。请读这句话,在文中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生边读边画)

师:这句话中哪些字、词深深地吸引着你,为什么?

生:颤抖,因为阮恒很害怕。

生:举、放、举,因为阮恒放下了,但是为了救小姑娘他又把手举起来了。

师:这是谁的小手呀?

生:是阮恒的。

师:读读他的名字,让我们记住他。(生读)

师: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记住他不一样的动作。(生读句子)阮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透过他的动作,我们一定能猜想出他当时的内心。

师出示以下提示,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如果我是阮恒,我的小手颤抖时心里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我仍举起手来,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忽然又把小手放下,这时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我还是把手举起来,因为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再次让学生朗读)

教学还算顺利,学生也体会了阮恒的内心活动,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回想教学过程,发现这些练笔只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以写促读”,而学生的语言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我在这次教学中仅仅止步于阮恒当时是怎么想的,而没有从学生语言的习得与运用方面着想,还是在教材内容的理解上打转。怎样突出“内容理解”重围,走向语用?

于是,我上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实录,一位教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了阮恒的犹豫不决和害怕,这种难过的心理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请找出文中的其他句子。

(生读相关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想想这些句子是描写人物的什么,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生读句子交流)

师:这几句话都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把阮恒内心恐惧不断加深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刻画出一个为救朋友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小男孩的形象。作者之所以写得这么好,都是因为做到了细致的观察。只要你能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地观察生活,你也能写出特别棒的文章来。

师:下面请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神态,想象老师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教师表演:教师手中握着一些卷子,砰的一声推开门冲了进来,疾步走到讲台上,把卷子摔在桌子上,吼道:“你们是怎么考的?”)

师:现在请你试着说一说老师刚才的举动。

(生试说交流)

师:请你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表现出来。

(生练笔后交流评价)

这位教师和我的教学区别,主要表现在他将练笔向前推进了一步,让学生学习运用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特点,从而真正习得语言,发展了语言。从文本的初读感悟交流中引导学生抓准关键词句,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第一层次。引导学生从重点句中品出关键词的味道,让学生想象这些词语背后的内心独白,让学生言语训练扎实,是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第二层次。同时一句“这种难过的心理还从哪儿能看出来呢?请找出文中的其他句子”,引导学生寻找同一种语言现象(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内心世界),通过归类、内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这种“模型”。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第三层次。

语用,不能止步于“阮恒当时怎么想”,更在于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更在于巧用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方法 写人 文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6-0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阅读方法去阅读写人的文章,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或品质。

2.激发阅读兴趣,获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

1.幻灯片、用彩色卡纸剪的“知识树”、阅读材料。

2.布置学生6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用简短的词句归纳“写人文章的特点”及“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大家都爱读书。人一生中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有课堂上学习的课文,有课外读物等。今天,我们重点来复习研讨如何阅读写人的文章。

师: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复习并归纳完成这个空白表(幻灯片出示表格),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写人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1:写人的文章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生2:还有人物的外貌描写。

生3:还有故事情节。

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写人的文章有故事,有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故事及人物的各种描写,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或品质。

师:我们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不同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阅读写人的文章呢?哪位同学代表本小组上台展示课前合作归纳出来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课堂,自然流畅,而且能够直奔主题,使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课前合作学习成果

1.学生交流展示课前合作学习成果

生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描写,还有故事情节去读。(师根据回答板书:语言、动作、心理、外貌、事件)

师:感谢这位同学,看来你们小组很会合作学习。还有哪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2:除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描写去读。(板书:神态)

师:你们小组很细心,也很会合作。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衬托人物的品质,所以我们要留心环境衬托。还有一些写人文章不直接描写主要人物,而是通过其他的人或事来体现主要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因此我们还要留心侧面烘托的写法。(板书:留心环境衬托、侧面烘托)

师:阅读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找好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文章中的事件细细揣摩,去品味人物的特点,感悟人物的品质,同时还要留心环境衬托和侧面烘托。

2.师生归纳阅读写人的方法

师:同学们,拿到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先要做什么?

生:把它读通顺。

师:我们已经归纳出了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那就是――(生说,师板书)

读全文 知大意

找句段 细揣摩【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事件】

品特点 悟品质

留心:环境衬托

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学生们经常阅读写人的文章,只是没有系统归纳阅读方法。在@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去阅读写人的文章,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做好铺垫。

(三)运用方法实践阅读

1.分小组学习:运用阅读方法,快速学习课文《穷人》和《少年闰土》。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四人一个小组,运用归纳出来的阅读方法快速学习课文《穷人》和《少年闰土》(贴树叶:穷人 少年闰土),并想一想下面这个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阅读《穷人》和《少年闰土》,你是通过分析课文的哪些描写,体会到哪一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或品质的?)

2.学生汇报交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阅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通过分析课文的哪些描写,体会到哪一人物的什么品质?谁来回答?

生1:我通过分析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到了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

师:你懂得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渔夫的品质。

生2:我通过分析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到了她为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受苦的品质。

师:你懂得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她的品质。

生3:我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到了桑娜勤劳的品质。

师:阅读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你是通过分析课文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谁来回答?

生1:我抓住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到了他是一个可爱、勤劳的孩子。

师:他的脸是紫色的,说明他经常在海边劳动,是个勤劳的孩子。

生2:我抓住闰土的动作描写,体会到了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生3:我抓住闰土的语言描写,体会到了他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

师:这两位同学懂得抓住闰土的语言和动作去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闰土的哪些事情?

生(齐):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跳鱼。

师:这些事让我们体会到闰土是个怎样的人?

生(齐):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

3.教学小结。

师:阅读《穷人》这篇文章,我们抓住环境描写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感悟到主人公――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是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师:阅读《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抓住课文中的事例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我们体会到了少年闰土的个性特点――知识丰富、聪明勇敢、活泼可爱。

师:我们每阅读一篇文章,只有讲究一定的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是通向更多阅读的桥梁,教师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课外写人文章。教师运用之前归纳的方法阅读课内两篇学习过的课文,让学生更能领会如何阅读写人文章,为阅读课外写人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看到同学们掌握了阅读方法,老师心里很高兴。接下来,老师要带着同学们走进阅读的另一个小天地――“阅读链接”。

师: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作品,但是一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致使感悟不深。我们就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栏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去接触更多文学作品,拓展阅读实践。

(四)补充阅读材料

师:学习了课文《少年闰土》,我们在鲁迅笔下见识了一位活泼健康、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少年。然而,鲁迅在20年后再次见到闰土时,闰土已经步入中年,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个性特点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两份背景材料。幻灯片出示:1.背景材料;2.链接文章《中年闰土》。

1.生阅读背景材料: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在小说中着重刻画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使当年天真活泼,把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孩子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阂。

《故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阅读链接文章《中年闰土》(略)。

3.师:读了这两份材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年闰土?

生1:他生活很困苦。

师:你有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生2:他很苍老。

师:中年闰土为什么生活那么困苦?他为什么变得那么苍老?

生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中年闰土变成这样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关,是封建统治使当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孩子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4.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小说《故乡》。

师:《中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小说《故乡》,这是它的封面,这本书除了写闰土,还写到祥林嫂这个人物。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

【设计意图】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教学资源。“阅读链接”栏目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一环节的教学把学生从阅读写人文章《中年闰土》,推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迁移方法运用

师:刚才,我们归纳了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那就是(生说,师板书)――学以致用。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外写人的文章《爱即是职责》和《爸爸》,并完成相应练习。

1.全班交流练习情况。

2.教师结合板书内容做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掌握了一些W习的规律和方法,那就是――阅读写人文章的好方法。老师编了一个顺口溜,能快速地帮助我们阅读写人文章:写人文,讲方法,读全文,知大意,找句段,细揣摩;典型事例要把握,看外貌,抓动作,析语言,谈心理,环境衬托、侧面烘托也重要,这些细节多推敲,人物品质自然到。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迁移归纳出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两篇写人文章,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课外拓展延伸

师:《穷人》《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爱即是职责》《爸爸》是一组写人的文章,我们运用归纳出来的方法品味到这些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品质。今后,我们还可以用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写人的文章,如《水浒传》等。

1.师:哪位同学阅读过《水浒传》?

师(环视教室):哦,有5位同学读过这本著作,真不错。你们用上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去再次阅读,将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2.幻灯片出示《水浒传》封面。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是《水浒传》的封面,它有很多版本。

3.简介《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元朝施耐庵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书中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这108位英雄好汉都被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可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去阅读,品味108位英雄好汉的个性特点,老师相信你们的知识树将会越来越茂盛。

4.激励性总结。

师:欣赏佳作如逢知己,走进名人如交挚友,感悟名著如悟人生,品评美文似品香茗。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一起加油!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使阅读教学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翱翔。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链接式;阅读;语言;文字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语文教材是例子,它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他去打开其他的书库。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形成课内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链接式阅读。但是,老师在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设计题目时,要与课文相对应,这样才会达到课内课外融合的效果。

一、主题类同,丰富内容

每册语文教材中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里面课文的内容都围绕主题编排的。所以,延伸的课外阅读要跟本单元的主题类同,以增强内容的衔接。

通过课内外阅读链接,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相应地迁移到课外阅读,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构建了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二、教学点相符,目标一致

研读课文之后,选取与本文教学点相符的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教学点。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教学点是: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德国风情特点。根据这课的教学点,在品读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时,我选择《美国人的读书态度》进行链接式阅读拓展。

文段:如果家里有人打麻将自己就不能看书,这样的借口实在太牵强了。一个真正肯读书的人,不要说旁边有人打麻将可以看书,即使旁边有人打架也照样可以看书。

1.联系上下文“这样的借口”在文中是指 。 2.你在学习中遇到过不便读书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3.美国人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请你在文中找一句美国人读书态度具体表现的句子,并抄下来。

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摘抄优美的语句,学生了解到美国人读书的态度,在课外阅读中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点。

通过这些链接式阅读训练,学生写父母关爱的事例多了,眼界开阔了。

我们要遵循《评价标准》中“学有目标,教有依据”的原则,找准教学点,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扎扎实实落实教学点,显示课堂教学的力度,构建链接式阅读课堂。

三、表达方式一样,学习写法

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本文以“人物描写”为例阐述如何采用链接式阅读教学的做法。同样是人物描写的课文,但是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每教完一篇课文时,老师要结合本课描写的侧重点去选择与课文表达方式一样的课外阅读的材料和设计恰当的题目,相机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指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于阅读实践。

(一)学会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在这些描写方法中,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点在于都可以描写任务的面部,不同点在于肖像描写反应的是静态的五官,而神态描写表现的却是一种动态。

(二)学会感悟人物描写的作用

运用人物描写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要指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感悟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主要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打扮等最突出的特征。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大致性格特点。俗话说“好人面善,奸人奸相”。

2.Z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语言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也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什么样性格的人做什么事,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人做事积极、果断、行动迅速,也有人做事优柔寡断、拖沓、懒散。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目的在于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本质特征。心理描写表现的人物特征极为复杂,它包容了一切可以描写的复杂特点。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要教会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达到写人则如见其人的效果,学会感悟人物描写的作用。

(三)学会补白人物描写的内容

“补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课文以外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处理方式。它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与理解能力,是文本的深化、巩固、发展、补充与延伸。

1.补写心理课外阅读《难忘的一躬》,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补写时一定要结合文段进行合理想像,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

2.补写动作材料:母亲病了,住进医院。晚上,我守在母亲身边,恰逢护士过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起身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没想到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练习:联系上下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在文中的空白处补写几句描写“我”抱母亲动作的句子。

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阅读的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的“补白”,就能促进学生的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以课内带课外,这种延伸性的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9篇

一、结合课文教学,渗透“写具体”

凭借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写具体”的训练,是指导学生领悟“写具体”的有效途径,主要方式有:

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填空训练。

2.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找、画、想,进行思维训练。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并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想想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作用?分析后,学生明白了机灵可爱的小红军宁愿自己受苦挨饿,也不愿拖累别人,多么坚强的小战士啊!这样训练使学生领悟写具体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3.利用造句,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1)先造句后扩句。(2)造“四个要素”俱全的句子。(3)给出总起句,让学生写几个分句。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式练笔。

二、注重写作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中心不突出等现象。写人时,只懂得写人的外貌,而且是抓不住特点。而人做的事,只寥寥几笔反映不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写事时,用一大段描写环境而事情的经过只轻描淡写,说明不了问题;写物只会写整体,不会写局部并展开联想。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叙述和描写,指导学生学会把文章写具体。

1.在写人的文章内,在叙述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人物。只要把人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才能把人写活,把文章写具体。例如在动作描写时,既要指导学生写出做什么,还要写出怎样做。指导学生动作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特定环境中主要人物要倾注全力,浓墨重彩。(2)要选写有助于突出人物个好,品德的动作。(3)要慎重选用动词,精心锤炼。(4)在描写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时要注意动作前后的联系,抓住各个动作的特点进行描写。(5)以范文作“桥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如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交代和推动故事情节,是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符合实际,要真实、具体,还要注意反映人物说话时的情况。这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突出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表达思想感情。

2.在以写事为主的文章里,不但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指导学生对事情的环境进行描写,同时更要把事情的主要情节进行细致的描写刻画。因为事情的经过是记事文章的主体,要把文章写具体,要引导学生作文前想好“过程”的小层次,把重点部分尽量展开来写。这一训练可以结合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指导,通过对重点段落的逐层分析,结合写作多读多练,才能掌握写作技巧,把文章过程写具体。

3.在写景状物的文章里,根据作文的需要,要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地观察,了解实物的形态、大小、颜色、构造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要弄清楚实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如:结构关系,上下内外、主干枝叶、数据标准、性质功能等。在获得以上感知以后,指导学生用优美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如:运用排比和比喻来描述松树的姿态,可以这样来写:这些松树有的像刚劲的老人,有的像秀丽的少女,有的像披甲的战士,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恰当的修辞,可以使学生文章形象、生动,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结合作文评讲,渗透“写具体”

对小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加以纠正,效果很好,我常用的评讲方式有:1.提问式。2.比较式。

四、结合课外阅读,渗透“写具体”

为了加强学生对“写具体”的领悟,课外阅读时,我进行了“读、摘、评、议、选”五字指导法的尝试。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范文第10篇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小学阶段的第六、第七次写人习作训练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教材,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和用一两件事来介绍小伙伴。如在六年级上册鲁迅专题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读一些关于鲁迅的文章或观看有关鲁迅的影视作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学习通过着装、外貌、动作、语言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习利用数量词、省略号使描写更具体、生动。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两件事情写具体,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以及对话描写,并能够熟练运用其中三种方法描写人物。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滴水范文 下一篇:写动物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