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学习范文

时间:2023-10-05 21:03:19

普通话学习

普通话学习篇1

 

学习普通话的心得感悟

此刻坐在这里,心理非常的清楚,这是我第三次出现在普通话的考场上。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从没有放弃,看到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心理觉得很欣慰,学习普通话真的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

 

我是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在方言里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乡言。直到进入初中之后,才慢慢的接触到了普通话,那时,对于普通话的要求并不严格,也只有上语文课和政治课时,才是全程的普通话。当时别提有多羡慕语文老师那口流利的普通话了,有时觉得能听到他的声音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进入高中后,才深深的体会到自己进入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当中,尤其是有一个考证的要求。大一时一听说可以报名,我就积极的报名练习了。每天早早的起床晨读作品,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在普通话课上朗读时,老师无奈的笑了,说我还存在许多缺陷。那时,我很不服输,又努力的攻读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听到老师夸我有很大的进步了。

 

通过前面两次进入普通话考场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学习普通话,不是随口说说就可以说好的,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读读就能进步的,而要讲究学习方法。首先在读作品或字词的时候,要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好最先跟读;再者在平时说话的时候要多注意,避免方言与普通话相混合发音;最后要注重说与写的结合,在写的文字要能用嘴复述出来。

 

现在越来越觉得,学习普通话让我变得越来越细心了,修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更为我日后从事教师职业奠定了基础。我想日后再来回想每一次进入普通话考场的情景,以及平时刻苦训练的经历,那会是我大学乃至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学习普通话的心得感悟

 

为了争当“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下发了学习推广普通话的倡议书,举办了推普手抄报比赛和朗读比赛,老师还组织我们学习关于普通话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推广普通话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具体表现。普通话是我们全国的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我们中华民族相互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规定语言。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地位。

 

 推广普通话便于各民族人民广泛交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方言。只有推广普通话,才能消除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促进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只有推广普通话,我们才能更好地和外国人交往,不但能和外国人做生意,还能学到许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使各民族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我做起,学好、说好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学好普通话,建设我们繁荣昌盛的好国家。

 

学习普通话的心得感悟

 

学普通话是一件非常锻炼意志催人上进的事,我学习普通话的一点感受就是坚持。

 

练习普通话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去提高。可能起初你下了很大功夫在练习,但感觉不到它的效果,不用着急,关键是你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我对普通话起初不太重视,用普通话说话是在大学里才完全放开的。从小在家乡说方言已成为了习惯,就是上高中,也是一口流利的地区方言和老师同学交谈。除非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问问题时,被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因此,这一切的语言环境,给学习普通话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我的乡音很浓很重,普通话摸底测试成绩不佳,在第一回的普通话测试中我没有报名。不是我没自信,而是我需要留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缓冲练习。

 

为了提高普通话,我在基于事实的清楚认识后,下定了决心要学好它。我早早购买了普通话的练习书,下了音频文件有事没事进行跟读练习。记得每回晨跑、晚餐后散步我都要边听边练习,每回睡觉前,就会静下心来,仔细地用心倾听别人富于感情的阅读,我把它形成一种习惯,听别人朗读就是一种欣赏。

 

这学期要考普通话了,我就开始进行冲刺练习。我告诉自己,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时间去练习。每天中午,吃完中餐,只要不下雨我都会拿着一本书,到树底下到草坪上进行边看边听边读练习,给自己纠音。在纠音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到了自己的平舌翘舌区分不明显。于是在平时说话的过程中,我会刻意地对那些忽视的细节发音加以改进。在口语联系过程中,偶尔也会在宿舍里闹出些笑话来,这更增添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致。

 

普通话学习篇2

中学时看到语文老师能不查字典就可以写出一些字的拼音,真的好羡慕啊,因为那时候我根本不懂拼音。

一年级时学校开设了语言基础课,但是上课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认真听,混水摸鱼。所以那一年我补考了语基,我记得补考时有一道题是用拼音写作文的,但对我来说还算是高难度的,我在试卷上写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再也不补考语基了,那是我五年来唯一一次补考。

后来在琼台和同学接触的过程中慢慢纠正了一点点,有一年暑假我在家无聊时便拿起那本普通话书,看到书本上的介绍,才知道什么是声母、韵母。开始了解一些声母的真正发音,我把我经常读错的,弄混的声母写了下来,在读书进就会提醒自己注意,以便纠正过来。慢慢开始喜欢上了普通话,以前每天早上都有早读,我每天早读时就会拿出普通话那本书来读,时间久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我发不准的音基本上都纠正了过来。自从参加了普通话培训之后,知道了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小毛病。见识到了周萍老师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更加更加了学习普通话的信心。

当教师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标准的普通话,考普通话前一个月我和舍友们都在努力地练习,反复读,考试分数虽然不是很高分,但也不是很差,差一分就可以拿到二级甲等,总算得到了肯定。现在基本上自然地和同学交流是不成问题。

普通话学习篇3

个人学习普通话心得感想作文

 

以前只知道英语有四。六级考试,从来不知道有普通话考试,来到这个学校才知道,毕业还必须通过普通话考试才可以拿到毕业证。是呀,身为一名教师,就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教书育人。

 

通过学习感受颇多,学习普通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方言较重的人来说,由于舌头已经习惯了方言的发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前音和舌后音不分,俗读音与普通话读音更不一致。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体会,在这里拿出来同朋友们共享。

 

首先多听、多说、多问,勤听普通话广播和收看新闻类节目,这类节目一般都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通过经常性的收听和收看,对学习普通话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拓展的学习方法。平日里我们不要错过机会。

 

然后就是勤查字典。有些字,摸棱两可就需要查查字典,(别嫌费事),把它的拼音弄清楚,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这样才能发音准确。

 

最后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你也会受其感染。

 

个人学习普通话心得感想作文

 

学习普通话的体会普通话是中国通用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可以给人一种美感,一种美的享受。我在上大学之前,我都是用地方方言交流的了,很少用普通话交流。那时我还想,说普通话应该不会很难吧,只要把音一转为普通话就可以了。可是上到大学才知道,原来要说好普通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一的时候,我说得普通话很多人都听不明白,因为我的地方口音太重了,还有同学笑话我呢,我知道他们也不是故意的,可以那时想,自己都是大学生了,连普通话也说不清楚,就觉得很自卑,在公共场所都不敢开口说话。也就是在那时候,我下决心一定说好普通话。

 

经过两年的艰苦学习,我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终于 敢在公共场所大声的讲话了。下面我说说我学习普通话的一点体会。 我觉得要学习普通话要先做到一下几点要领:

 

第一、要学会拼音字母,掌握发音要领,了解他们与方言之间的不同, 不断联系, 知道正确为止。

 

要多读一些文章,最好就是有注音的文章,比如说小学的语文就有这样的 文章,都注有拼音的,多读一些这样的文章,可以培养自己说普通话的感觉,还 要与地方方言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就是要不懂就问。遇到不会读的,或是自己不是很确定的拼音,就一定要 问同学,或是查字典,字典是学习普通话的很好的工具,不懂就一定要弄到明白 为止。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用普通话交流,有人说,语言取决于坏境。我觉得这 句话是对的。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坏境,大家都说普通话,即使自己的普通 话不是很标准,在这样的坏境下,潜移默化,也会提高普通话水平的。 普通话是我们大家交流的语言工具,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不但要起到宣传普通 话的作用,更要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还增加了不少的知识。现在我的普通话还不是很好,我将会更加的努力去学习普通话的。

 

个人学习普通话心得感想作文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家庭的孩子,在那个村子里,拥有一批勤劳的人民。它们说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从小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是用方言说话。

 

直到我进入高中,在我们县城上学时,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全班人都在用普通话交流。但是下课后,业余时间还是会说一部分方言。当时已经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了!

 

当我彻底感觉普通话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交,形象是在大学时,那时全班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同学,大家都是用普通话交流,有些人虽说的普通话,但是还带有很浓的方言气息,让人感觉很别扭。

 

记得,我当时就属于那种不太会说普通话,一说让人感觉很别扭的人。我们班的学习委员都说我的普通话听起来让人很别扭。所以我就特别想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很羡慕那些普通话说的标准的人!

 

现在,我已经开始用心学习说普通话,平时会自己录音,不断反复练习,也准备考试。

 

普通话学习篇4

全面推广普通话的个人学习心得

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顺利通过省语言文字的验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X月XX--1XX日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在一小举办的为期两天的普通话提高培训班,感觉受益匪浅。

培训班上市语言文字办公室X主任为我们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讲述了普通话的概念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她的课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她的学识及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佩服,所以在学习时我学的非常专心,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普通话专业知识,找到了自己学习和发音中的不足,而且对普通话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说好普通话的信心。我感觉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要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要想说好普通话,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多学、多记、多读、多听、常总结、多练习。多学就是要多学普通话中汉语拼音的基本理论知识;多记就是多用心记拼音字母的发音规律,掌握发音部位。多读就是多出声阅读些带拼音的文章或现代汉语词典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听就是多听电视节目主持人专业的播音;常总结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难把握的声调及时整理下来,以便在日常的练习中灵活运用。多练就是多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争取发好难发音的字、词、句。

        总之,这次活动的举办开阔了视野,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机会。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大家一齐

全面推广普通话的个人学习心得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语言。大力推行积极普及普通话并逐步提高全民说普通话的水平,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推广普及普通话不仅因为普通话具有任何方言无法比拟的实用价值,且因为普通话还具有任何方言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推广普通话意义重大。我校按上级指示和布署实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X月X日-X月XX日是第XX届全国普通话宣传周。为做好今年的推普周,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XXX、XXX、XXX、XX、XX等全体老师为成员。一直以来,我们要求每个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有来宾必须用普通话交流,学生进校门后必须在校内使用普通话。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活动。

       一、加强宣传,明确意义

   

       我校召开教干会,布署和做好宣传,利用学校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和班会课,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以“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为主题,让师生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通过宣传画等方式激发了师生讲普通话的热情。

二、领导带头,力促“推普”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推普工作,校长带头在开会时使用普通话,在交流中用普通话表达。召开各种会议时也使用普通话,教师办公室也已形成推普点,由于领导以身作则,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推普工作的不断深入,推普工作初见成效。

 

        三、营造环境,渲染气氛

         在这次推普期间,我们在校园内书写“爱国歌、唱国歌、说普通话”的横标,结合实际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的宣传栏上出一期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的板报,使每个学生知道“推普”的目的、意义。校园内我们在显目地方设置提示牌:①请讲普通话,请用文明语;②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③推广普通话,你讲我讲大家讲。通过营造环境,使师生时时处处不忘学普通话,讲普通话。

          四、落实措施,成绩突出

          学校除了按上级指示做好规定工作外,结合学校实际,落实推普措施。我们学校还以多种形式开展内容广泛的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双周故事交流中开展普通话演讲会。既提高了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又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普通话学习篇5

放暑假前,学校统计参加普通话测试(补考)的名单,同事石老师由衷地对我说:“谢谢你,如果那时不和你共办公室,我一定也在补考的行列。”石老师的话勾起了我学习普通话的记忆。2000年以前,学校领导凡是听我的课,评课时都会说:“你讲课的语调太平了,没有抑扬顿挫,一定要加强普通话的训练。”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普通话不好之处在哪儿,自信心也受到严重的打击。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这个小村庄有个国际级的名字——金山村(和旧金山差不多吧,呵呵),那里碧山绿水,虽然只有四十户人家,却有着十一个姓氏,讲四种方言,客家话、宾阳话、壮话还有我家讲的土白话。读小学时,全村的一二三年级孩子全都聚集在一个教室里,由村里的一位代课老师(他讲宾阳话)教我们,幸好教我们的陆老师会拼音,我们都是以普通话进行教学。复式班其实挺好,老师教一年级时,二三年级写作业,教二年级时,一三年级写作业,如此反复,所以读小学三年,相当于可以从头学三年的a o e,我扎实的拼音基础就是在那时候打牢的。

读初中时,我敬佩的语文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教学水平很高,他是壮族人,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方音,而我偏偏崇拜他,本来我不会说壮话的,却在那时对壮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周围的壮族同学说的壮语有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于是我学会了又一种方言——壮话。说壮话的人说普通话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之分,比如说“这个螺蛳是空的”说成“这个螺蛳是公的”,经常闹笑话。

读师范时,教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上海籍老师,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上海腔调。师范毕业时我写的自我评价有“精通五种方言土语”(除了以上列举的,还有我们的官方语言——桂柳话),甚是自豪。

综观我的读书之路,我只能庆幸自己会拼音,所有任教的语文老师都无法教给我标准的普通话。直到2000年,我有幸参加21世纪园丁工程培训学习,幸运地得到部级普通话测试员给我们培训10天,可别小看这10天,我们每个学员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我一同学习的同事后来成了国测员,好朋友(博客里的好友小雨)成了省测员,她们可都是正宗的壮族人。虽然我最终与测试员失之交臂,但是进步还是巨大的,至少也有过与她们一起考测试员的经历。

原来我的普通话最大毛病是四声区别不明显。一声高平,一句话中最高音应该是一声,而我原来我读成低平;二声要扬起来,而我没有扬的感觉;三声最难了,在句式里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要求,在句末要先降后扬起,而我原来读的只有降没有扬;四声要发得和一声一样高接着往下降。发音的习惯也需要改正,如发wai(歪)应该先是声母w的口形渐变为韵母ai的口形。特别加强的是儿化音和翘舌音,用老师的话说,要经常练习把舌头卷起来,只是小心别把舌头吞了(玩笑话)。

对自己的毛病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看电视时听播音员的讲话也能听出来到底好在哪儿了,这真是质的飞跃呢。接下来就要进行一个重要的环节——苦练,没有这一个过程想学好普通话是万万不行的。我买了与普通话测试课本配套的磁带,在家时反复听反复跟读,记得那时候我把音响调成定时响,早上从梦中醒来,就能听到磁带的朗读。那几十篇朗读我几乎能背下来。我还让自己试着读绕口令,以提高自己口齿的灵活性。我不但在家里读,在办公室里也大声地读,而且我喜欢给办公室的同事指出不足,同办公室的老师对我佩服得很,虽然之前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不夹壮(带壮族方音),相对办公室里很多带方音的老师来说好多了。在我的带动下,2001年第一次参加测试时,我们办公室和一起练习朗读的7人最低也有80分,而我考了89.9分,对我来说很不容易了。

有一次和北京的一位网友通电话,他说:“你在哪儿,是在北京吗?”我说在广西,他说不可能,你的普通话和北京的差不多嘛。呵呵,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夸奖。现在,别人听我的课,常常能听到“你的普通话真好”的感叹。

普通话学习篇6

一、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水平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不需要有多高的水平,再加上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人,语言的发音、表达习惯已形成定势,更改不易,对普通话的学习与练习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完成普通话教学内容需要36学时,受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影响,已经压缩到只有8至10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的确是个难题。所以老师只能有选择的教学。

(二)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是来自一个地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招生范围扩大,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口语表达都带有各方言区不同的特点。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从未接触过普通话方面的训练,即便是接受过普通话的理论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而缺乏相关的应用训练。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般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三)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动机

虽然口音各有不同,但方音特征差别不大,学生之间用方言交流未形成言语障碍。因此,在课下,这些学生更多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偶尔出现有人使用普通话的情况,还有可能遭到别人的嘲讽和羞辱。普通话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情况下被轻易地淡化了。

二、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设计的改革办法

(一)课上改变授课内容,讲清细节,课下强调随时练习,养成语言习惯

在普通话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指导的机会相应减少。为了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明显高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顺利考取等级证书,可将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所讲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紧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四道大题: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的标准程度。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第三题朗读,注意避免错读、漏读、加读、倒读、不要读破词和句造成歧义,做到自然流畅。第四题说话,注意减少方音、自然流畅、有口语感等。普通话课的授课内容打破了过去按教材章节进行讲解,而以这四道大题作为四次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讲授与练习。

在课堂训练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任课教师不断督促学生养成几种习惯。一是学习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只有学生自觉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督促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督促。二是听普通话的习惯。我们的有些学生不习惯听普通话,这就需要督促学生常听普通话,养成听普通话的习惯。三是练普通话的习惯。很多说方言的同学羞于说普通话,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有针对性地多练普通话,不断纠正语音上的问题。四是说普通话的习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前三题把握得很好,一到说话,问题就较多。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说,抓住一切机会练说普通话,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五是纠正习惯。分两种情况:一是自纠,二是他纠。以上习惯必须在课下养成。任课教师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选择一个负责人,记录和汇总同学们在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反馈,教师予以指导。另外,同学之前也相互督促,形成“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共同获得进步和提高。

(二)教学模式更新,强化目标驱动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普遍存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知道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并能自我纠正的;二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大多数问题,有些可自我纠正的;三是个别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不知道问题且不能纠正的。一般情况下,第一种学生基础较好,语音问题不大,本身的基础可以通过测试;第二种学生可以通过测试,但是进入更高一级不太容易;第三种则过级有困难,需要重点辅导与督促。

在教学中,需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将上述学生分三个层次A组、B组、C组,为了让同学们都有学习的动力,分别为三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针对A组学生,我们对其有更高的要求,给他们设定的目标是进入二级甲等。学生听到自己不仅可以过级,而且有进入更高一级的希望,学习动力非常足。针对B组,我们为他们下达的任务是保住二级乙等,争取拿到中高分;针对C组学生,要重点辅导,努力过级。学生们在目标的趋动下,学习积极性大大加强,更加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顺应学生需要

第一,针对我校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个别学生普通话基础好的实际,在课上实行“因地施教”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方言地不同进行授课,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所有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让一些乡音较重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帮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我们看到学生们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普通话,自觉地纠正乡音,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还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克服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多向老师和基础好的同学学习。

第二,教材内容是不变的,而教学对象是可变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以提问、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普通话学习篇7

[关键词]方音;普通话语音;迁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才佳,贺州学院副教授;梁安,贺州学院教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lO一0182―04

方言母语是学生的第一母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语行为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思维模式化,因此普通话一般要通过它来学习和使用。它必须经过受与原有方言母语系统相依存的思维结构的制约,到通过重组部分思维结构而融合于已有的语言系统的“过渡语”阶段。普通话教学不考虑利用甚至完全排除方言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高耗低效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普通话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生的母语系统,按照语言迁移的规律,促进“正迁移”而减少“负迁移”的干扰,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迁移理论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蒋祖康,1999)。在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奥得林(Odlin)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迁移现象,所以这里介绍一下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的两个方面。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目的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目的语学习的负担,减少目的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目的语学习。这时母语对目的语学习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目的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目的语学习。此时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此种影响叫负迁移。

在学习普通话中,迁移现象同样存在。由于方音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教师认为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大于正迁移作用,过分强调母语对于普通话学习具有的干扰作用,因为人们发现母语干扰是导致普通话学习者出现语言错误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原因,而且这种干扰如此明显以致有人甚至认为普通话学习完全是一个克服母语影响的过程。所以研究者在探究母语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的负面作用,主张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避免母语干扰,提倡在课堂上不涉及母语,而把普通话当作自己的母语来学。但是,事实上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母语迁移,既要承认它干扰普通话学习的一面,也不能否认它的正迁移作用,而是要承认它能帮助我们学好普通话。

二、方音迁移的影响与迁移的主要类型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原则,方言区学生在普通话学习的过程中会使用他原有母语的所有经验来促成普通话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在构建具有其自身合理性的一个语言系统,它使得学习者暂时能把摆在他们面前的混乱的语言现象理出一个头绪来。但是由于人们对母语的依赖心理直接影响着普通话的学习效果,在不同的方言之间,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而普通话作为一个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过程,肯定要受母语的正、负迁移影响。

正迁移。母语迁移可发生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以语音方面最为明显。在普通话语音学习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言知识与普通话的语言知识联系起来,凭感觉进行类推。此时语言系统中完全相同的子系统所产生的是正迁移。

语音。音质音位系统中的七个主要单元音[a]/[o]/[Y]/[ε]/[i]/[u]/[y],复韵母和鼻韵母的大部分音理是相同的。辅音[b]/[p]/[m]/[f]等也是共有的。而非音质音位的声调,方音一般在6~9个,普通话4个,一般情况下也会有同调值的,只是调类不同。

词汇和语法。词汇和语法不像语音那样差异大,大部分的词汇(如基本词汇)、语法(如主谓宾句式)等与普通话差异不大。

学生把这些相同的语言要素迁移到新的语言学习中,不仅节约了学习时间,而且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并融入其中,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普通话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

负迁移。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音系统和语音配合规律。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的差异不了解和学习时的“负迁移”干扰造成的。当然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在普通话发音时犯的毛病也不尽相同。

在音质音位中,舌尖前、后高单元音一i、卷舌韵母[]、辅音[tξ]/[t 5]/[δ]/[z]是南方方言没有的,撮口呼韵母是客家话中没有的。普通话语音中有而在方音里是没有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语音模仿和训练,就很容易从母语中去找相近的音来替代,从而产生发音上的困难或错误。例如平话方言区的学生会用还有方言里是同一音位的,而普通话分属不同音位,学生也很容易迁移到普通话中去,如客家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把[x]发成[f],桂柳官话区学生讲普通话不分[n]/[1]等。

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差异,因为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哪些音是方音中没有的,哪些音容易受方音的干扰,方言、普通话语音之间是怎样相互干扰的,并预见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便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在非音质音位里,声调是辨别不同意义的,声调读错了意义也就不同了。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中说:“声调是辨别普通话与方言以及不同方言的基本标志,是一个人的语音面貌。调值到位了,哪怕声母、韵母的发音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语流上下的帮助,其他方言区的人也能大致听懂你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就承认你说的是普通话。”可见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以声韵为中心,忽视了声调的教学。以至于不少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调值、调类为何物,由于声调知识的欠缺,加上母语声调的干扰,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出现“北调南腔”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以贺州市客家话、桂岭本地话、钟山平话为例,

普通话的阴平(55),与之同调值的有桂岭本地话阴上(55),类似的有钟山平话的阳上(33)、人声调(44),但音高不同,莲塘客家话没有;普通话的阳平(35),与之同调值的有莲塘客家话阴平(35),钟山平话阴平(35),类似的有桂岭本地话的阳上(24)。普通话的上声(214),与之同调值的有桂岭本地话阳去(214),类似的有莲塘客家话阳平(213)、钟山平话阳平(213);普通话的去声(51),与之同调值的有钟山平话阴去(51),类似的有莲塘客家话去声(52)、桂岭本地话阴平(52)。学生按各自母语声调迁移,往往导致普通话的阴平调(55)偏低(约为33或44),上声(214)读成21或212,去声(51)只降至53。这样一来,声调部分便出现了系统性缺陷,说普通话自然地带上了方言的声调(见表1)。

语调的负迁移,方言与普通话不仅在发音上有差异,在韵律、语调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规律。普通话的语调是指说话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抑扬、轻重、高低、快慢的变化,是体现在句子上面用来区分句型和句子的意思的。主要表现在说话或朗读时,学生忽略了普通话句子的轻重音和语调的规律,往往习惯于把普通话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念得一样重,导致语流不畅和语感缺乏,同时也失去了普通话的韵律。如“那地方的东西太贵了”这句话,学生没有轻声的意识,也就无法把“地方”、“东西”的后音节轻声化。更为典型的是普通话的疑问句,学生全读成降调。如“你吃过饭没有?”这句话,由于受母语声调的影响,语调随着“有”的半上(21)被降下来了。当学生把握不准时,很自然地会受其母语语调的牵制。笔者认为学生所说的“汉语的声调很难”,就是指声调和语调的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语音教学不管是集中进行还是分散进行,应在大量的语流中练习声调,这实际上是声调和语调的同步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声调难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语调的听和说的强化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接收语调信号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普通话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驾驭普通话的能力。

在词汇方面,方言、普通话词汇都有它的意义、搭配习惯、搭配范围,若不了解这些,就容易把方言的词汇错误地迁移到普通话中。如:

那个人很神经,你别理他就是了(方)。/那个人精神不正常,你别理他就是了(普)。

看球赛你去吗?如果不走,我可去了的啵(方)。/看球赛你去吗?如果不去,我可去了(普)。

跟语音和词汇相比,方言语法差异虽不如语音、词汇那么明显,但毕竟是存在的。语法方面的负迁移以语序、双宾语句、比较句和持续体等方面最为常见。例如:

东西搬完了,你该给钱我了(方)。/东西搬完了,你该给我钱了(普)。

我的年纪当然大过你了(方)。/我的年纪当然比你大了(普)。

你先去吧,我正吃倒饭呢(方)。/你先去吧,我正吃着饭呢(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语音迁移是语言学习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尤其是“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干扰,在普通话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任务,我们的语音教学如何才能避免迁移性错误的发生。在普通话语音教学时,首先要找出普通话和方音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让学生自己去校正、去练习、去体会,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去克服母语的干扰。其次,遵循语言学习的原则,不能脱离语义去学习语音,使学生过分遵守读音规则,而忽略了正常交际的语言流畅。我们认为,在发音基本正确的情况下,自然流畅的语流比单音发得准、但表达不流利更能实现交际目的,这并不是说语音不重要。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音发音的掌握上,还应从交际的目的出发,把语音带入句子、语段中练习,使其产生意义,在练习中多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其中的语言节奏、轻重的变化、语调升降的起落,从而达到流利表达、顺利交际的目的。我们唯有重视语流、语调和语感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普通话语音教学策略

建立方言与普通话的迁移参照系。先行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强化训练言语技能,可以充分利用方言的正迁移,尽可能减少负迁移,从而加快普通话参与思维模式化的进程。因此,教师要开展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再从语用学视角加以研究,找出语言各系统的对应关系,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晰的迁移参照系。从基于脑的学习角度看,教师传授的只不过是陈述性知识(知道是什么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办的知识),其实这至多只是掌握了表层知识。要获得意义知识,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在母语和普通话的比较、迁移的过程中,使他们产生某种“顿悟”、“感觉”,即领悟出某些可迁移的显性对应关系或隐性对应关系,因此激起大脑瞬间的兴奋,并促进新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或已经掌握的语言信息建立适当的连接。这样他们总是试图把信息镶嵌在大脑里,并与他当前语言经验、过去的语言知识和将来的语言行为联系起来,从而获取语言的某些感觉意义和深层意义。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模糊地模仿和迁移了,而是变无意识迁移为有意识甚至强意识迁移,这种迁移才是持久性的,也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迁移错误。所以,在普通话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强方言应用的研究,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实效性。

运用语言习得规律指导教学。听说是向习得语言的高级阶段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基础。有统计资料显示,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其中听为45%、说为30%、读为16%、写为9%。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把听说读写当作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是重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测。因此,许多学生普通话不流利、不准确、不生动,普通话语感不强。这种重语言知识轻听说读写能力的教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而后才有文字。从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看,也是先听说后读写的。当然,普通话教学不一定照搬母语习得的模式,但必须意识到听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普通话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信息的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及兴奋中心的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知识体系。这一语言知识体系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感知不等于内化。没有内化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属于个体自己的第二信号系统,当然也不可能具有交际工具的全部职能。这就意味着摄入在时间上要先于输出,在数量上要大于输出。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原则。心理语言学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我们的教法却本末倒置。

我们认为,只有在听说基础上的听说读写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兼顾听说读写和谐发展的方法才是可持续性的有效教法。

积极淡化学生的母语依恋情结。学生长期生活在母语浸润的环境,他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深受母语的影响,高度发展的母语系统已将思维模式化到相当的程度,未完全内化的普通话此时不足在已有水平上直接承载思维工具的任务。这样学生便依靠母语进行思维,而使普通话语言参与思维活动处于怠速状态。从母语习得实践中可知,母语习得不只是个体参与社会环境的心理需要,同时还有大脑生理机能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促使语言内化的仅仅只有心理需要,而方言交际环境又无处不在,这样心理需要就趋于弱化,在环境和个体心理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方言母语依恋情结。不愿意学习新的语言是心理上对母语的依恋,在这种母语依恋情结下,形成母语依赖习惯是学习普通话中普遍存在的。

如何积极淡化这种母语依恋情结,我们认为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使其浸润于学习之中。其次运用调动学生情感联系、调动学生对意义的内在探求、调动社会交往、调动学生感知部分和整体的能力等原则,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知识之间的网络连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重新建构。只有通过创设情境和激发内驱力,才能淡化学生那种“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朴素的母语依恋情结。

学习普通话就意味着克服母语的言语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言语习惯。要养成正确的普通话言语习惯,重点要放在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系统的基本特征和两种系统之间的差异上,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正确把握好迁移参照系,预测方言对普通话迁移的影响,积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而有针对性地减少学生的负迁移。

普通话学习篇8

[论文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如何进行面向学习者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工作,同时结合国家语委“十五”重点课题,从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和学习反馈等方面探讨“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学不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同限制的不足,同时又为学习者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还应该注重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影响。

1.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安排的,是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其范围规定了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其深度规定了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设计网络课程内容,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只有确定了学习者原有的学习水平和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在设计时应能够把-I’J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再次,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先进性,要选择较新版本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

2.学习情境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这就要求网络课程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虚拟情境,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设计网络课程学习情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多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2)创设灵活的交互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同时,开放性、协同性和共享性是网络的特性,因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注重创设协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3)网络课程的控制要采用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但有关学习者控制策略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学习者控制并非适合所有的学习者,完全的学习者控制会给一些学习者带来学习任务管理上的困难以及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要适当给予学习者主控权,坚持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必须详细考虑学习者需要查阅、了解哪些信息和知识,从而推荐相关网站或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便于学习者获得学习信息。(1)针对性。所推荐的网站或建立的资源库要与学习者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如果对学习资料不加选择,全盘搬到资源库中,不仅浪费学习者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使学习者不容易把握学习的重点,导致学习者低效率学习。(2)启发性。一味枯燥的学习容易引起学习者的疲劳和厌烦情绪,所以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时兼备启发性的学习资源,在娱乐中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引起学习者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评价体系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应该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在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习者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检测或考核,使学习者更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适当增加提示信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能力。在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学习者做出错误选择时,系统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引导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一种自我建构能力。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实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设计并开发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课程主要用于广大社会人群的普通话水平的测试培训,课程的结构设置如99页图1所示: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特别注意了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设计了临场指导、深入学习和方言辨正三大模块。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全程配音,创设图、文、声并茂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多种感官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在学习资源的安排上,建立多种资源库,收集了针对各个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资料,设置学习助理“小普”提供多方位导航,辅助学习者搜索开放的学习资源。此外,设置了课程讨论区,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通过评估反馈系统,学习者可以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自我分析,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每一部分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益于学习者通过学习形成对普通话知识的意义建构。

1.“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该课程由临场指导、深入学习、方言辨正三个部分组成,所选择的内容都是按照最新《普通话水平测试纲要》来确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如表1)。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体现了逻辑性和系统性。每一章节都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对学习任务予以量化,并提供相关教学案例的分析,使学习者在系统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2.“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境。(1)导航设计。在以往的网络课程中,由于内容丰富且具有开放性,学习者“迷航”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设计导航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程中,设计了目录导航、检索导航、学习伙伴导航等多种导航方式。学习者可根据每一章中的上下节按钮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程中的所有知识节点,也可以通过导航图浏览整个课程知识节点间的结构关系,可以直接进入任一知识点的相应页面学习。

多样的导航方式给学习者以极大的灵活性,有效地避免了学习者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和无从下手的问题。(2)屏幕界面设计。在设计操作界面时,运用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交互性强和可控性强。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是通过界面简洁友好而内部结构复杂的Flash功画呈现的。动画演示步骤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设置,每一步都有操作提示和注意事项,学习者只需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即可。(3)交互情境设计。课程建立了课程讨论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等诸多功能,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和讨论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进行发言、讨论,也可以通过邮件系统与主讲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非实时信息通讯,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课程特别设置学习助理“小普”,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3.“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辅助学习者学习,课程建立了一系列的资源库并提供导航(如图1),供学习者深入学习。资源库由问题库、案例库、文献库等数据库组成。文献库主要是收集有关普通话的相关政策法规;问题库主要收集紧扣学习训练的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案例库主要为测评反馈系统提供试题源,给学习者提供范例,提供练习的导向。此外,网络资源还收集了普通话学习的各种网站,并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分类,便于学习者有目的地登录自己所需的网站,不仅节省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而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来辅助学习。

4.“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评估反馈系统。评估反馈系统分为课程调查系统和学习状况统计系统。授课教师可通过课程调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可通过对课程内容重复率的观察,了解学习难点,并通过笔记评论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评估反馈,学习者既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熟练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在学习中逐渐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三、结语

上一篇:大学校园范文 下一篇:孩子厌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