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范文

时间:2023-10-22 06:27:20

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篇1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活力文化校园

一、大学校园文化活力释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及与外部环境的作用经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独特的精神力,它主要体现为大学所拥有的理念、管理、制度、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同时它又是一种良好教育氛围,为学校自身和师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第一,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2]它化身为大学校园文化力。也就是说大学校园文化更体现为其本身所产生的"力量",对大学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所产生的引领力、推动力、凝聚力、整合力和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感染力、辐射力甚至征服力。

第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人文濡化力(育人力)。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3]美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是教育学生爱护美好事物,做善良和具有同情心的人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无法替代的。[4]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有形的物质实体为大学人提供物质基础,是大学不竭的资源力;另一方面,校园所承载的物质世界的内涵丰富,它对人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施于影响,是无形的育人力。

第三,它是大学"文化校园"核心实现力。良好的大学文化不仅是一面旗帜,还是大学的精神领路者,是弘扬一所大学的主旋律;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能够引导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良好的校园文化更是学校的一种个性,一种气质,一种形象,一种特色。大学文化尤其是作为大学核心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大学师生的目标意识,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活力不足问题分析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只有对问题进行追踪,我们才能够知道下一步必须做什么以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5]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现实中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集中体现为:

1.校园文化自身的育人力弱化。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教育人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体最基本的特质,是大学在社会实现自身活动力最为鲜明的表现。然而,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作为大学文化育人力的表现力之一,已逐渐弱化。

2.校园文化自身的引领力低弱。这主要表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缺乏自觉力。当前大学校园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校园中弥散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校园的氛围已变得躁动不安,无法静雅深思。不但不能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坚持自身的作为高等文化组织的个性品格,而且无法发挥批判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致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逆流而上的趋势,举步维艰。

3.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力不足。在现实中,大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劲头日渐萎靡,学术造假、学术研究力逐渐弱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作业糊弄,考试作弊抄袭现象日渐普遍致使大学校园的学风稀薄;大学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态度不正,教学行为不端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力,降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力。

三、激发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相关路径

客观、理性地对导致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寻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的可行路径,正成为每一位关心大学问题,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

(一)树立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理念,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所谓理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根本认识。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保持自主发展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是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是决定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是大学能否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因此要保证大学校园文化自主发展力,树立大学校园文化理念应当:

1.培育与提炼大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6]它体现出大学巨大的整体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所有方面,是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全力建设凝聚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第二,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文化。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学生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增进师生真诚交流,拉近双方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感情,在真实的体验中亲身体验见证精神情感的力量。

2.检视与佐证大学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7]大学价值观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文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大学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识自身本质和功能,勇于担当深层启蒙的重担。在现实中,大学应重视对自身的审视,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纠正思想中失当、偏颇的育人观、社会观、发展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对自身进行正确地定位,找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现实中去。

(二)打造具有时代、地域、人文特色的大学园区,提升校园整体形象

大学园区不仅要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要通过散发自身所蕴涵的时代、地域、人文气息,影响和作用着大学的师生的内心世界。

大学校园篇2

摘要: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探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探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摘要: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探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探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探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和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摘要:《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探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和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布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和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摘要: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向也作了一定分析探索。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向。“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非凡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和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功能,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和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探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新问题提出的,探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新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索,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探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探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探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探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探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摘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摘要:建筑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心得摘要:《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功能,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26#8226;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功能,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和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功能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和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和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新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摘要:“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探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熟悉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和‘参和’”。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探究活动、探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探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和四周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布满足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和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功能,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和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征是摘要:(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功能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探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探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探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探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探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目前状况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和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探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探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探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和共享摘要: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3胡智丹.有关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索[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4张良帛.匠学七说[N.北京摘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大学校园篇3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核心与作用,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彰显学校个性品格和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的要求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方式。当前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国内外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明显。从家庭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不善于与人交流,自我意识较强。从外在环境看,市场经济、消费社会、信息爆炸、网络时代、多元文化、个性张扬、偶像崇拜等,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新的变化和特点。特别是多元的价值观很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所以,在他们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迫切需要用优质的校园文化为他们提供营养,对他们进行熏陶和指引。

2.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功能的需要

概括而言,现代大学的功能有: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四是文化引领。要实现现代大学这四个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实现人才培养和文化引领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软环境”。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

3.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陶冶、凝聚、激励和社会化的功能,对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建构健康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等,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把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校园文化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课堂之外的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它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学长远发展的保障和体现。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核心和作用

1.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存在不同意见。较为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一是狭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二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三是折中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本人从广义上理解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行为层面,主要指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三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而在这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是基础,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是我们通过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内涵。

2.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精神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及其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是师生员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校园精神作为一种促进人向上的群体意识,它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的意志和风格,职业理想,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体现。校园精神对学生的激励和聚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确立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3.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渗透、激励等功能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在氛围,它在内容上包含着崇高的价值理想,这必然会激起学生对崇高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的追求,进而塑造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其次,校园文化具有渗透功能。它能够通过对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人格构建等方面的引导,发挥积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精神的传承、发扬和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大学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策源地,大学要走出“象牙塔”,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育人为中心,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构筑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要精心组织和大力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文明修身工程,组织《公民道德建设设施纲要》的学习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2.坚持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实施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灵魂,专业素质教育是主干,身心素质教育是保障,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时,应兼顾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学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的重要途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3.坚持传承与发展,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趋势,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各类学校内外部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必须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客观条件、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自身文化优势、区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校园文化。同时,我们也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增添更多的时代内涵,形成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4.坚持理论与实践、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努力塑造厚重的校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因此,在开展的所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立足于现实生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之需设置各类活动。同时从课程的设置及各类活动的开展都要以现实生活为基准。校园文化须呈现鲜明的自主性、实践性、丰富性、团体性、普及性和生活性的特征,在个性发展、群体养育、思想道德、实践技能、身心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构筑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大释放学生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须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引实践。

5.坚持全员育人,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应从整体出发,以育人为中心,精心设计,综合构建。既要发扬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既要建设精神环境,又要重视物质环境;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坚持特色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全员育人,包括家庭环境育人、学校环境育人与社会环境育人相结合,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 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刘鸿麻.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大学校园篇4

随着校园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各高校大力建设综合性的学校官网。学校官网就是学校的形象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学校,不仅可以窥见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实力、师生风采,还可以从中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纵观省内各高校的官网主页,各显风采,各有特色,都借助特定的名称、标志、图案、字体、色彩、文案等视觉要素,建立网页栏目,将学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在不同位置的栏目里,这些栏目展示了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用以向社会公众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校办学理念和行为特征。校训和校标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名片。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凝炼和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师生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行为准则。校标则是学校性质和特征的外在表征,蕴含着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也是校风、校园精神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浓缩,映射了大学的品质。在各高校的官网上,校训、校标都占据显要位置。福建师大的主页,学校新老两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交相辉映,寓意着师大的文脉在新校区的传承,校训“知明行笃,启诚致广”呈现在主页最醒目位置。泉州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在它的主页,校训“善学如泉,正心至大”体现了全院师生复办泉州大学的共同愿景。除此之外,学校简介、校情片、校史记忆、校史年鉴、历史沿革、校友风采等栏目都记录学校的历史,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展望美好的愿景,以史育人,形成以“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激励学生追求广博知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对学校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诠释。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还将校歌谱写在官网上,浓缩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唱出了学校光荣的使命,激励了师生昂扬的斗志,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彰显。环境是大学彰显学校实力的基点,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环境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负载着文化的砝码,成为大学文化孕育的载体,营造厚重的文化氛围,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各高校旖旎的校园都展现在校园风光的栏目上。厦门大学校园依山傍水,以红屋顶为特色的“嘉庚风格”的建筑散映在湖光山色之中,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在官网上以二维、三维、卫星定位等多种形式一一展现。福建农林大学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以它的繁枝绿叶荫庇莘莘学子,彰显校园厚重的积淀,它的彩色平面图将校园的主要楼群、道路、广场逐一示意,航拍图更是将校园美景如福建师范大学的图书馆,福州大学的科技楼,福建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集美大学的学生宿舍一览无遗。这些大楼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学校的传统、文化气质、精神风貌都融合在这些大楼的设计风格之中。在网络上我们能感受到优越的校园环境,尽显求知的宁静。针对高校师生的栏目更是异彩纷呈,校园信息、科学研究、学生在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机构设置、学科设置、招生就业等林林总总搭建了高校的制度构架。“院士风采”“名师录”等系列栏目一一展示了各个专业领域名师们卓尔不群的风采,体现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网上团校”、“青春厦大”、“红色之旅”、“校园视线”等栏目传递着正能量,显示着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校园景象。更多的校园讨论驿站,如厦门大学的“鼓浪听涛”、福州大学的“庭芳苑”、福建农林大学的“沃土”、福建师范大学的“溪源”、闽江学院的“旗山晨馨”等BBS论坛,为大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发表意见、相互讨论提供了平台,构建了校园新型沟通方式,成为师生的心灵氧吧。2013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官网主页一改往日的严肃风格,刊登了一张单人美女毕业生图片,占了大幅页面,网友将该女生称作“人大女神”,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好评如潮。人民大学主页的美女毕业生图片,让很多人自然想到了招生季的宣传,由此引发了不少调侃。许多同学表示,主页用这一张图片非常恰当地反映了当下毕业季的气氛,女主角也很漂亮,这样的学校主页才算得上高端霸气;也有同学表示,用毕业生的照片作为官方网站的首页图片,取代了以往单纯的学校景观和领导老师为主题的图片,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人大的校园官网曾一度因为点击率过高而瘫痪。紧随着人大的步伐,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流传出的校园照片同样在网上火了。厦门大学主页推出了一组小清新的动漫画,福建师范大学的一组“我在福建师大等你”的照片受到大批网友热捧,闽南师范大学一名长相甜美的女生更是举着“一起来闽南师大游泳吧”作为广告语,吸引人们的眼球。虽然这只是高校为招生所做的宣传,但是通过新媒体,吸引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各高校正是通过校园网页的展示,将校园文化通过网络走向社会,将静态的校园构建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数字化校园。形成“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文化的分层次格局,用最外显的形式对外广为宣传。借助网络的魅力,校外网民可以方便地浏览校园网,了解学校,获得各类信息。同时也通过这种举措鞭策师生修身养德,激励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让大学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

(二)以手机媒体为平台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与渗透

手机,最初只是满足人们进行便捷语音通讯的工具,现在不仅成为可以承载各种信息的接收终端,而且在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成为一种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名副其实的媒体。“作为一种可以将移动中的人群联系起来的新兴媒体,手机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着。手机媒体以其便携性、隐私性与贴身性,及高度的个性化让拥有手机的人都成为电子人,无时无刻不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完成人际交流、移动信息和无线娱乐等一切功能,手机媒体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2]。利用手机媒体与校园文化互动,许多高校进行了大胆尝试,构建了“掌上校园”。福州大学开办了“福州大学手机报”,借助传统媒介的内容,通过“要闻”、“综合新闻”、“学生广场”、“副刊”等版块,结合手机媒介新形式,整合出新型的信息模式,不仅向师生发送新闻,还通过“读者调查”、“读者评报”等多渠道地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厦门大学引进了易班网络互动平台,为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提供便捷途径,目前已有42个学院22453多人次注册使用。手机媒体的信息内容多以简介的短标题形式出现,容易让师生快速获得最新消息,厦门大学推出“i厦大”手机客服端,用于最新的厦大资讯,如今已成为厦大学生爱用爱看,常用常看的综合性手机门户,成为热门讲座、各类演出的抢票活动、先进评选以及信息传达、舆论沟通的重要阵地。手机媒体的信息多带有针对性、实用性、互动性和服务性,利用这一特点,福建师范大学创新打造校园“微”文化,构建校园“微”体系、落实校园“微”服务、做好校园“微”引领,让校园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落地生根,进入手机“微时代”。在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的迎新活动中,校学生会的微博引发新、老生互动,通过各级团组织微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快捷高效地解决了新生问路、咨询、贫困生资助、宿舍报修等问题,在24小时内转发、评论数达到了16322条,甚至还登上了当天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除了微博互动外,校学生会还“潜入”各个学院的新生群,在群共享里发放电子杂志《新生指南》。这份指南由该校学生会新闻中心的成员向身边同学征集素材编写而成,内容涉及福建师大的历史和校园介绍等[3]。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都注册校园官方微博,各二级学院、班级、社团也建设了数百个组织微博,各微博之间相互关注,共享信息,粉丝群不计其数,基本囊括了使用手机上网的所有手机用户,开拓了校生沟通的新途径,提升了高校形象。各高校构建的“掌上校园”推进了学校各项管理,将不同专业的师生紧密联系起来,搭建工作、学习、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和有关情况随时随地最新、最权威的信息,牢牢把握属于学校的话语权,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强势。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转换,显现特有的文化意义,促进了社会民众传播意识的自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三)以楼宇电视为支点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充实与拓展

除校园官网、手机媒体外,还有一些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较为突出的是楼宇电视和LED显示屏。楼宇电视是采用数字技术,从传统电视媒体延伸出来并依托传统电视媒体资源,选择楼、堂、馆、所等公共场所作为播出空间的新媒体。LED电子显示屏,则是以滚动播放的形式,传递校园信息,宣传先进经验、典型事迹,打造“电子文化墙”,搭建校园文化宣传符号系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教育人。福州几所高校,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如学生广场、学术报告厅、会客厅、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配备了楼宇电视及LED,即时传播新闻资讯、学术通知、人文体育、时尚娱乐等公共信息,打造廊室文化,对校内最新信息的传递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走访了几所高校,并对一些同学(以下A—R均为访谈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福州大学子兴楼前,楼宇电视传播的内容经常成为很多同学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随机访谈中,A说:“我经常在那听音乐演唱会,五月天的演唱会曾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了好几天……”B说:“我喜欢体育,常在这看球赛,又叫又吼的过瘾!”C说:“我喜欢楼前的那块草坪,自由!我可以坐着,躺着,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看看,不喜欢拔腿就走。”D说:“这里承载很多我的喜怒哀乐,常常在这看着人来人往,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多事就想开了……”。在福建师大,E说“我每天经过大会堂,都会留意显示屏,看看今天有什么讲座……”F说:“只要时间不冲突,这里的每场讲座几乎都听了,音乐的、历史的、文学的,多听讲座,能够得到专业知识以外的很多见识,对我个人成长很有帮助。”G同学说:“讲座最直接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活生生的教材。”H同学说:“这个显示屏传递的信息很重要,哪位大师来开讲座,我们一目了然。”

图书馆是营造馥郁书香和传播人文思想的理想场所,每所大学的图书馆建设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彰显大学的文化底蕴。如今高校的图书馆不仅馆藏门类齐全,还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配备了LED,传播着最新文化资讯。在福州大学的随机访谈中,R说“每次到图书馆,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抬头看看显示屏,先了解下今天的资讯”,其他一些同学也觉得这个LED传递了许多图书馆的信息、学术报告厅的信息……近年来,各高校在公共区域设立了许多电子阅读屏,以滚动的方式刊登各类最新资讯,既快捷又方便,同时也让阅读更环保。在闽江学院学生食堂前矗立着多块电子阅读屏,来来往往的学生都会驻足浏览,“每天吃饭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会在这看看电子报纸,评论一番,再进食堂,它是精神食粮”,闽江学院的同学这么说。在当今,学校官网、手机媒体、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重构了既有的文化形态,在广度、深度上制约和影响每个个体乃至每一种社会活动。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路径,合理利用新媒体,发挥文化教育的功效,承载和传递优良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篇5

2005年。她创办了校园风假日旅行,一举成为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校园旅游品牌;2006年,她组建了校园风创业团队,为近百名学生提供兼职工作;2007年,她加人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担任中国大学生创业网总裁助理;2008年,她投资近10万元注册校园风43类商标及校园风相关所有域名,并建立校园风网站;同时,凭借丰富的创业经历荣获首届河南省“创业之星”青年创业奖;2009年她同伙伴们一起开发了“校园风同校购物商城”的项目,仅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自主开发的商城系统就完美上线,并在郑州大学确立了第一个合作实体店——校园风超市,就这样采用与校园内的超市合作的模式,一年的时间,他们迅速发展了40多个高校的加盟,其中不乏南开、复旦等知名高校;2010年,她又在上海投资100万元注册了上海恒晟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校园风品牌的推广和产品生产及销售活动。她就是“校园风”商标创始人——张慧敏。

初入大学,崭露头角

当她的成绩和荣誉映入我们眼帘时,我们是震撼的、充满钦佩的,思索着一个如此年轻却如此优秀的80后总经理会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接待我们?

来到她办公室的时候,她已经在了,看到我们到来,她起身迎接、端茶、让座,并将窗帘拉上一些,避免阳光的直射,看得出她的谦恭和细心。

1984年6月,张慧敏出生在一个工薪阶层家庭,父亲是教师,母亲是个体经营者。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04年9月,初入大学的她在军训还未结束时便寻思着自己做点什么,所以经常到学校的阅报栏,浏览各种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份兼职。刚开始的时候,她送过报纸,过电话卡、201卡和长途优惠卡等等,都是学生常用物品。为了找到一个可以低折扣拿卡的地方,她曾骑着自行车和同学跑遍了整个郑州,为了开拓市场,她一个楼一个楼地跑,一个门一个门地敲,跑遍了学校里几乎所有宿舍。

后来,她发现校园的旅游市场也很不错,经常会有一些旅行社到学校来招。就在04年的时候,郑州某大型游乐场欲开发校园市场,她跟一个老乡经过百般努力,从二级到一级,获得了该游乐场的校园独家权。但当时,此大型游乐场对于郑州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他们用电视机在校园内所有学生集中的地方循环播放游乐场的宣传片,并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亲自讲解,就这样在不懈的努力下,该游乐场从一个大家原本陌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游乐场所。就在05年下半年的时候,她跟另外两名同学创办了“校园风假日旅行”,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她的伙伴一人负责联系景点,一人联系车辆,她则负责校内的宣传,她的领导协作能力也为他们日后校园风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忆中,那些疯狂的日子

市场在一点一点打开后,迅速扩大到郑州市的各个高校。单一的旅游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增加线路,少林寺等郑州周边的景区都成了他们的热点旅游项目。当校园风假日旅行越做越大的时候,工作量也越来越大。白天除了上课,就是宣传、贴海报、订票、收钱。为了做展板,经常在地上一跪就是几个小时。每逢节假日,是别人最轻松的时候,但却是她与合作伙伴最累,业务最繁忙的时候,经常到晚上十二点时还会接到学生的报名电话,忙到一两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她笑称:“痛,并快乐着!”

有一次,他们向辉县八里沟发团,那次报名的人竟然有两千多,到晚上两三点的时候还有人打电话报名。在第二天到达八里沟的时候,他们的旅行队伍竟然将前往八里沟的崎岖小路堵了个水泄不通,那种疯狂的画面至今让慧敏记忆犹新。还有一次是向嵩山发团,校方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慧敏他们竟然找来朋友用警车护送旅行的队伍。

张慧敏在一点点成长,校园风假日旅行也在一点点成长。08年初,“校园风”相继成功注册了43类商标,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校园风”加盟政策出台,主要采取省级、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加盟,凡是加盟校园风的团队,还有权使用校园风的43类商标。不久山东、河北、湖南、湖北等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加盟“校园风”,他们的市场迅速普及到全国49个院校,到年底的时候,校园风一举发展成为了郑州最具影响力的校园品牌。

苦尽甘来,荣摘创业之星

张慧敏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两个合作伙伴因为选择不同都相继离开了。在艰难取舍的时候,慧敏意外参加了一期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举办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特训营”之后,便带着她的项目一起加入了大学生创业网的团队,校园风也因此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就在08年初,她凭借着丰富的创业经历一举获得了首届河南省“创业之星”青年创业奖和八万元的创业基金。这为他们日后在校园建立校园风实体连锁超市与网上商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慧敏说,当自己领取这个奖项的时候,面对与自己同台领奖的,可能比自己更优秀的创业者,她感觉自己异常渺小。是啊!年仅24岁,获奖者当中唯一一位在校大学生,备受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得此殊荣,我想,她是无与伦比的。

校园风作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网所孵化的一个重点项目,业务领域包括假日旅行、校园网上超市、家教兼职、文化传媒、纪念册等。发展已非常成熟,并形成了非常好的赢利模式。假日旅游、网上超市已经在国内众多大学试点非常成功。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在全国已建立了二十多个分站。

大学生创业。三思而后行

在经历了艰苦的历练和坎坷后,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慧敏也给出了几条建议。一是要务实。21世纪的大学生头脑中总是充满了新奇的想法,梦想着可以尽快做出一番不菲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但对于没有太多经验和磨砺的大学生来说,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前,最好先尝试着做一些兼职。创业是一条艰辛路,充满了磨难和风险,一旦失败,极容易遭受打击。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二是,当有一个好的想法,待到考察成熟后,不妨先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因为是自己最熟悉的市场,做起来也会顺手一些。最后,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是很正常的,都免不了会进入一段迷茫期,包括她自己也曾动摇过,不知道是否该坚持下去,但也许是老天的眷顾吧,让她遇到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但她说相信老天都是公平的,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大学校园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设计;功能分区;生态;造景

大学校园设计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兴起的城市设计类型之一,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校园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保证学生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功能、流线等内容的设计均以其为出发点加以布置。在强调物质空间设计的同时,良好的校园场所感的塑造是更高层次的设计要求,各种生态要素与设施小品都可利用。大学校园的设计,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一些元素入手。

1.功能分区

大学校园的传统功能布局主要由教学区、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以及教师生活区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办学理念逐步转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形式与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与课堂,而扩展至整个校园乃至社会之中,现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分区呈现出区域互动的特点,主要有:

(1)与校园外部空间的互动

现代大学校园设计普遍具有很高的开放度,如将体育运动区、图书咨资讯中心等设置在校园周围邻近城市的道路上,并开设单独的出入口,以利于临近社区群众共享文化资源。再如科技产业是社会从大学教育中受益,同时大学理论又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因而校园的实践教学区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位置便于社会交流,同时在面积和规模上还应留出一定的预留用地,以便于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校园内部区域的互动

在形成一定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局部分区内部也提倡进行适度的功能混杂处理,如生活区中配置融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教学区内设置咖啡馆、快餐店等生活服务设施等等,从而构成更加人性化的校园功能空间,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

2.交通组织

现代校园设计中“步行优先,人车分离”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引用,通常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自行车流作限制通行,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则安排在核心区,从而形成一个安静、安全、充满校园学术氛围的环境。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景观视觉效果也逐步成为道路设计关注的焦点,为此,现代大学校园的路网结构常常突破传统校园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局,而通过道路类型上的点(广场)线(道路)结合,线型上的曲直变化,避免路网架构单纯的交通功能,形成丰富的景观体验。

3.景观与生态设计

这是当代大学校园设计最为核心的要素,在科学确定校园生态建设宏观策略的前提之下,可以着手于校园内部生态与系统的维系与创造,即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河流、湿地、林木、广场、人工绿化等多种生态景观的保护改造与新建,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减少环境压力。通过对土地水文、地质地貌、生物等特征地分析,通常选取的自然环境因子包括河流、地表水、植被等,大学校园参照我国著名高校规划设计专家何静堂院士的分析,校园内部的生态设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校园中央生态区

这是校园中规模相对较大且最具有自然环境代表性的生态区域,通常以保护局部改造的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穿插以广场、步道等人工景点,构成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场所。目前,中央生态区正由低层、高密向着低密、高容、立体化等方向发展,而中央生态区还可根据人们环境行为的需要,通过植物、小品、台阶、铺地等多种手法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进一步放大这一区域的生态性和使用性的结合。

(2)群体组团生态区

这主要指建筑物(群)之间的庭院空间,应在保留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与围合方式加以布局,增设草坪、花坛、座凳、楼阁等景观元素,形成校园中相对静谧的生态次空间。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便是充分利用校园地势造景的代表,其山地建筑通过利用舒缓斜坡和台阶将步行空间内的人流自然导入一个下沉的广场,这个广场是由邵逸夫楼与历树熊科学馆底层架空的空间向外延伸形成的,非常安静。而从小广场向西南一转,便是港大的中心,中山阶、中心花园和中山广场以及周围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高低错落的台地空间。(图一)

(3)建筑内部生态空间

该部分隶属于建筑内部与表面,几乎全部由人工景观构成,旨在通过室内环境的室外化,使师生充分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舒适,如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都是属于该范畴。而校园的各种环境小品也可以成为不错的文化传递者,将学校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与出现的人物浓缩成纪念碑与雕塑,通过他们来传达校园的历史与传统。

大学校园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在积极总结传统设计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善于从建筑、道路、生态等多个层次进行构想,相信我们的设计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旭、魏乐,大学设计场相关研究[J]社区,2008.25(2).7-13

[2]吴殿廷,园林艺术的影响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3].胡鞍钢、熊义志.校园规划分析.人文2009年第3期。

大学校园篇7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 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 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 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1 ]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 ] 。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 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 。

2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 1 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 ,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 2 规划设计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5 ] 。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 。

2. 3 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 ] 。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 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 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 1 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 2 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 3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 苗圃尽量多样化。

3. 4 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 ] 。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 5 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 6 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 ] 。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 多贝尔. 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 . 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李学忠. 景观设计[M] . 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 张国强. 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戴志中. 高校校前空间[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志疆.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 M] . 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 7 ] 周逸湖.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 8 ]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大学校园篇8

校园安全我想说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一学生,校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校园的怀抱中学习、生活。除双休日外,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校园中,所以校园安全与我们密切相关,校园安全隐患将对我们的生命安危造成直接的威胁。为此我想就校园安全谈谈我的想法。

校园安全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饮食方面我想说,食品安全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大多数的大学生嫌学校餐厅的饭菜不合胃口,时常选择去学校门口的一些流动摊点或是餐馆购买食物,虽然这些地方的食物可能比较美味,价格也比较低廉,但总不乏一些不良商贩出售三无食品及过期食品。并且这些小摊小店在卫生方面也没有保障。所以在此建议学校大力宣传学生尽量在校内餐厅就餐。

在我们的日常活动方面我想说,教学楼和图书馆是我们最常停驻的地方,人流量也是相当大的。每逢上下课,楼道,楼梯,电梯都挤满了学生,这时的你们有没有想到安全隐患就在你的身边?上下楼梯时的拥挤会容易发生我们所知的踩踏事件。同时一些学生为了图方便经常乘坐电梯,每次电梯上下客时总会出现外边的人急着往里挤,里边的人拼命往外走的现象,这也容易发生危险。

当我们平日漫步在校园中,经常会遇见一些外来人员打着送水杯等小礼品的名号吸引学生们去扫二维码,下载软件,或者是点头认证。前不久我还在宿舍楼下遇见一个要求对着手机点头认证的"推销人员",可悲的是,不少我们学校的学生围着"推销人员".而前些日子刚有出现有关于此的新闻报道,一些不法人员打着借贷宝的名号,利用其中的点头认证进行不法活动。这只能表明我们太缺乏安全意识。因此,希望学校多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提醒同学们提高警惕,同时我们自身也要多个心眼,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在我们生活的宿舍方面我想说,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就拿用电安全来说,尽管学校一再提醒我们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但总是能见着那么几个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大多数的学生总是抱怨学校严禁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可是你们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吗?学校是在为我们的安全考虑,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很容易发生火灾等危险事故,再加上学校的一些宿舍已有一些年头,电线的老化更加威胁会到我们的生命安全。若如此都还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的人,那请你也为他人想想。一旦发生事故伤及的可并非你一人,你的错误需要他人为你一起承担。

说到火灾就更不得不提发生火灾后的逃生方法到底有多少人是明确了解的,每当进行安全知识讲座时,不少人不以为然,忽视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可以有所改观。安全隐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有我们拥有充分的安全知识才能对其的出现淡定处理,以保护我们的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但它很脆弱,任何一点点伤害都可能让它残缺或终止,就像一丝轻纱。因此,为了珍爱我们的生命,我们要提高对于校园安全的关注度,提高警惕性。对于校园安全,我想说,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学校的任务,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校园中的学生的任务。作为校园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但其这一份重担,共同为创建美好校园而努力。

方虹尹

上一篇:秦少游范文 下一篇:普通话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