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草原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7 22:01:35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1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定义简单,魅力却不可小觑。古诗人们在创作中将各种描法巧妙运用,使诗歌摇曳生姿,韵味无穷,留下众多的名篇佳作。

一、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因其直接,往往不够含蓄,难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诗人们便常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来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侧面描写效果极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秦罗敷,有正面刻画罗敷的装束和人物对话显现她的外貌美和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诗让人称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侧面描写。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罗敷周围的人见到她时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又如《琵琶行》中,白乐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结束时又添了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东船西舫”这物之听众,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而“悄无言”,何况人呢。短短两句,侧面烘托,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展现到极致。

二、衬托(正衬、反衬)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此诗前两句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构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却无心欣赏,想着“何日是归年?”这样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可以是往昔、未来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强化主题。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虚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实景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怅惘顿生。短短四句,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怅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下笔,把自己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五、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因弹劾不法官吏已被贬的“垂死病中”的元稹闻听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权贵也被贬,竟然“惊坐起”。这一细节的刻画,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白居易读后也深受感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用秾丽的形容词、繁复的修饰语。正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民歌《刺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猫,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写出了田家的悲惨命运,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显得十分耐读,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

通过五官感知如听觉、视觉、嗅觉等,视角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色彩对照如明暗、红绿、冷暖等来对客观事物作描摹,在古典诗歌中

也是常见。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幅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色彩上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感官上黄鹂在啼鸣,白鹭在飞行,视听结合;再者,黄鹂居柳上而鸣,白鹭飞翔上天,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2

1. 指名背诵《敕勒川》。

2. 好一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辽阔无边的大草原。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美丽的草原吧!(《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响起,出示草原的图片)欣赏了眼前的图片,大家想说点什么呢?

3. 曾有人这样形容草原: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鹿群,像银河的繁星撒在茂密的森林里;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绢镶在晶亮的溪水边……

4. 几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走进这个童话的世界。

【设计意图】背诵草原诗,聆听草原曲,欣赏草原图,创设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草原》的兴趣。出示一段描写草原的文字,旨在让学生从这段诗意的文字中去想象草原童话般的世界,以拉近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诗意导入”的效果。

二、 检测预习,读薄课文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草原》一文有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不难看出,老舍先生在构思《草原》一文的时候,重点写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写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一部分是写在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你能把两部分内容概括成两个词或两个字吗?(学生概括,老师相机板书:景、人)

3.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写的。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感受语言大师的风采。

4.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第1自然段。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感受”,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人热情;接着,通过“放声朗读”第1自然段,再次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的形式,让他们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三、 矛盾写法,体悟奇妙

1. 老师特别喜欢第1自然段的描写,看着看着,老师就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作者在描写时很矛盾。(板书:矛盾)

2. 在老舍的眼里,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文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 “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 “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人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这是不是矛盾呢?(引导学生根据“那天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句话来体会)

5. 请再细细读一读第1自然段,找到其他矛盾写法的句子。(生自读)

6. 作者先说翠流,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表面上看也是很矛盾的。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展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7. 是呀,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那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流入云际吗?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画面。

8. 小结: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9. 作者说:“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里的“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又是互相矛盾的。(相机引导: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自然得体啊!让我们读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找到矛盾写法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独特感受,看似语意矛盾,实际意境相通,在品味的过程中,就要把语言训练与想象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里,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对于第一处矛盾描写,我基本上采用的是扶的方式,学生读文思考,逐步发现矛盾写法,体会其中之妙,获得一种语文实践的经验。而对于其它两处矛盾描写,则让学生凭借已经获得的语文实践经验去阅读,去发现,去思考。如此教学,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1. 此情此景,老舍醉了,我们也醉了。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会放歌一曲,你会低吟一首小诗,你会就地打一个滚,撒一次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2. 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边;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驶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勤劳剽悍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设计意图】这一段前后呼应的设计,使教学内容有了完整性,并很自然地过渡到草原人民的身上,深化了主旨,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3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4

一.知识储备

古诗的编织艺术(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技巧等方面。

1.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互文、双关、设问、反问、用典、叠词、顶真等。

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是对偶、比喻、比拟、夸张,但尤其要注意互文、双关、用典这三种修辞,虽然不是高考考试大纲考查范围内的修辞,却是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2.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方法有白描、细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多角度描写(上下、远近、明暗,形状、声音、颜色,视觉、听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时,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

重点考查的是抒情和描写。

3.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照应、悬念、铺垫、虚实、象征、联想、想象、讽刺、赋、比、兴、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

4.结构技巧有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过渡巧妙等。

5.语言技巧有炼字、炼句等。

二.剥笋技法及其作用

(一)剥笋技法

辨析下列诗歌各运用什么技法?

【例1】青苔满地初晴日,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新晴》)

――三、四句用拟人手法。

【例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 秋》)

――写景动静结合。

【例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实结合。

【例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二)挖掘内涵

【例1】表达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例2】诗中用静态景物如残霞、老树、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写秋天的风光,用动态的景物如落日、寒鸦、飞鸿描述秋天的景致,动静结合,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例3】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4】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三.解题步骤指导与点拨

【点拨1】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寄公度舒宣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首词上下阕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上阕写的是实景(眼前景),下阕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点拨2】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解答思路

――概述何种技巧

――结合诗句阐释技巧内容

――为何用此技巧、表情达意的效果

【示例】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2010安徽卷)

岁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史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点拨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阅读诗歌,要抓“诗眼”,抓住了“诗眼”就初步把握了诗的主要内容。

试找出下列诗句的“诗眼”并分析其作用。

【例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诗眼是“逗”。“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李凭所弹箜篌之音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逗”得秋雨倾泻而下。

【例2】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诗眼分别为“扶”、“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写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明确: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一)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四.迁移: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模拟练习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5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准确无误,默写要求无错漏字、词、句,培养识记能力。3.能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名句。考查的内容有: 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背诵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精彩段落及名句4.记诵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原题再现】

4.古诗文默写(8分)(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

⑴《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⑵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⑶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鸟儿快乐忙碌的生活来展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⑷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⑸读诗既可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又可感悟哲理,引人深思。请你默写出四句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2011年临沂中考古诗文默写真可谓异彩纷呈,注重积累能力的考查,纵观这五道小题,⑴和⑶题是理解型的默写,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诗文原句;⑵和⑷属于运用型默写,结合具体语境和课文篇目甚至相关提示,准确填写诗文原句;⑸题属于主题型默写,要求根据同一主题,在具体语境中连续默写几句诗文名句。这一形式具有运用性、整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屡屡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做好⑴至⑷题首先要认真思考每到题目中的题干要求,仔细思考题干要求的默写的诗文中的哪一句话,看看与题干的要求相符合,在草纸上默写出该诗句,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漏、倒字的现象,书写时要规范工整美观即可。要想做好第⑸道题目,需要打开自己的古诗文积累库,从中提炼出自己积累的古诗文名句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按照有课内到课外,有短的到长的(每句字数)这样的原则去默写,同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写完正确的诗句后,一定要正确的写出作者即可。

【参考答案】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⑸示例:①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④神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方法指津】

从复习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保持良好心态。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兴趣,做到持久而准确地记忆,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2.巧学妙记,提高识记效果。重复记忆是复习名句名篇的生命线。一要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搞定难以记忆的;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重复记忆;三要采用分组分类、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四要加强理解记忆,特别是对那些表现积极进取意义的治国治家、志向追求、友谊亲情等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名句名篇,要认真理解,促进深刻记忆;五要及时检查,借助运用进行巩固。经常运用是抵制遗忘的好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3.书写规范,避免书写错误。记忆名句名篇,除古诗文外,还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如现当代作品、知识短文、注释中的引语等,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应作一番系统梳理。

从考试来讲:古诗文默写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解答古诗文默写题时要做到:1.正确理解具体题型的要求,按要求默写,特别是要看清题干提示的篇目和作者。2.准确记忆古诗文名句的关键字词,默写古诗文名句尤须注意不能写错字。特别要注意分清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区分形近异义字,突破生僻难写字。3.明确语句出处、理清语句顺序。

【试题演练】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也许你经历过离别吧!请你默写出四句“送别”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诗作词时,往往只用简短的字句描述所用典故,却能将典故的原意较完整地托出,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的含量. 总的来说典故使诗词更有可读性,你在初中阶段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含“典故”的诗句吧!请你默写出四句“用典”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岳阳楼记》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杜牧《赤壁》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6

教学诗歌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独特体验。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编者精心绘制了北京北海公园的远景图和学生们在湖面上游玩的近景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两幅插图,先指导同学们说说画面上画了什么,再要求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么美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以此唤起同学们在公园尽情嬉戏的情感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快乐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把诗歌的情感视觉化,采用视觉元素辅助教学,学生就能更深入地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了。

二、 品读诗句,发挥想象,感悟语言

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理解和感悟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美。例如,在执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第4节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刚才同学们充分结合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川,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第4节,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头脑中都出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生读)

生:当我读完第4节后,眼前浮现出了四幅画面:第一幅,一个月圆之夜,柔和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在傣家竹楼前,姑娘小伙沐浴着月光,有的躺在草地上看着星星、月亮,有的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孩子们在周围嬉戏打闹;第二幅,在青藏高原上,有一座巍峨的宫殿――布达拉宫,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就为它宏伟的气势折服了;第三幅,在果园中,维吾尔族的少女与小伙儿正忙着采摘葡萄,一边摘,一边欢快地哼着歌曲,游客们坐在葡萄架下,品尝着甜美的瓜果;第四幅,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羊儿正在自由自在地吃草,牧民们拉着马头琴,喝着马奶酒,唱着民歌……

师:你描绘得很美。读书就应该这样,透过语言文字,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才是有效的读书。

生:从“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这句中,我感受到月光洒向大地,是那么祥和、安宁,人们完全沉醉在这意境中了;登上青藏高原,见到巍峨的布达拉宫在深邃的蓝天下,那恢宏的气势,圣洁的形象,深深地震撼着我;品尝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那甜甜的味道,让人打心眼里开心、甜蜜;来到美丽的大草原,满眼都是翠绿,活泼可爱的羊群点缀其间,让人觉得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天使来到了人间;在戈壁滩上,踩着松软细腻的黄沙,远处传来悠远厚重的驼铃声,令人想到我国古“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

师:你的描述太精彩了,让我们一下子被祖国神奇的美景深深吸引,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感受这些美丽的画面。

诗歌离不开想象。诗是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想象的描写。所以,要欣赏到诗歌中内在的意向、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向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将潜在的意向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在想象、理解语言,同时又是在选择、运用语言,真正走进了诗歌语言的深处,把握住了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语言实践能力。

三、 模仿诗言,创意表述,内化语言

模仿诗言,练习创意表述,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也是积累内化语言、运用和创生语言的有效途径。在品读诗境之后,可调动学生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虽然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往往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例如,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文中第2至6节均以“我们爱你――”句式起句,用排比咏唱的方式,从五个方面来赞美伟大的祖国,诗的结构简明,易于学生模仿,我设置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 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与热爱?先让学生仿照诗句中的句式说一说;(2) 以“我们爱你啊”为题,以“我们爱你――”起句,让学生自主挑选一小节内容,根据原句进行仿写。这样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又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架起语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提高。

在诗歌教学的流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指导学生背诵。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只有做到对其文字烂熟于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7

一、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及其特点

古代诗歌按其写作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且各有自身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写景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景物为描写对象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诗体。所写景物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和手段,诗人往往通过景物的叙写表达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或对人生的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这类诗歌的共性,多采用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鉴赏时要首先要把握所咏景、物的特点,其次要领悟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或哲思。如李商隐《蝉》这首咏物诗作者以蝉自喻。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暗喻诗人自己的真实处境;后面四句则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诗人借蝉抒发了自己心中不平之气,也是自命清高的表白。

2、羁旅诗:是表达因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的诗歌。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这类诗情真意切,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生价值。羁旅类诗词中常用“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词来表达情感。羁旅诗常抒写的大致有: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3、边塞诗:就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多表现古人卫国护家,热爱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有的则抒写战士的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但意境雄厚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盛唐时以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为主调(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宋代更多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哀伤(代表人物有范仲淹)。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歌以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役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

二、归纳古诗鉴赏各类题型的答题套路,规范答题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常见的题型有: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1)意象鉴赏: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柔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题步骤及要点:

①找出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什么形象)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形象的基本特征)③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形象的意义)

(2)意境鉴赏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结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雄浑开阔等);③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见的题型有:解释词语的具体含义,指出意象的特定含义及语言风格等。

(1)炼字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想象,复原该字在句中描述的景象;③分析该字蕴含的表现手法(比拟、比喻、通感、以动显静等),揭示其表达效果。

(2)诗眼

小重山・端午([元舒顾]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指出该字(词)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③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3、“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常见的题型有: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有什么作用?等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柔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或拟人、借景抒情等)。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田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答题步骤及要点:

①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修辞);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③揭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对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传达主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参考资料:

描写大草原的诗句篇8

一、诗句理解型。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诗句的意义、作用及表达技巧等的理解。答题的一般步骤是: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联系上下文扩展诠释,品味诗句的写作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等。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提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中诗人借琴棋二物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参考答案]第三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提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作于诗人隐居闽中时期,诗中寂寥的天地是诗人亡国后的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杂草。

提问:“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简析】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三、四句想象新奇。[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提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简析】本词是一首送别词,但在伤感之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一腔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抒情或寓情于景。

二、诗眼解读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着凝炼、简洁、含蓄、蕴藉的特点。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把个人的情感、思想隐含在某些词语中,注重炼字。关于“诗眼”的试题,在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I)

新晴野望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提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描写了初夏的乡村,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溪 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提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两字的艺术效果。

【简析】本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奈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提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简析】本诗通过描写夜宿驿站时的索寞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家国之事的感怀。[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三、技巧赏析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等的理解。答题基本程序: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品味诗句的表达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提问: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⑵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参考答案]⑴主要运用衬托(烘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⑵“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简析】本词豪迈与婉约相兼,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参考答案]⑴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醉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⑵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上“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3.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郡。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提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本诗言浅情深,让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真挚的感情。[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现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两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待别的伤痛。颈联:① “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痛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四、综合评点型。这类试题今年出现了两种题型,一种是版本分析题,一种是诗论拓展题。先说版本分析题。古诗词出现不同版本,一是作者初稿与定稿不一样,一是古代人们传抄过程中个别字句变换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不会影响理解和鉴赏。对诗词版本的评点,没有定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这类题目,类似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正确的做法。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出 关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

提问: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析】本诗写于诗人随军出塞时,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参考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回答喜欢“将军”两句,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另一种是诗论拓展题。这类试题通常在设题时引用前贤时俊对诗词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评述,考查时则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京卷)

①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的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物。

提问: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简析】本诗是劳动妇女采车前时所唱的歌曲。[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集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五、对比阐释型。这类试题往往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相近或相近)的诗词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对比解题。对比阐释型的诗词鉴赏题通常从以下方面设置:意象相同,感情相近;意象相同,感情不同;景物相同,境界不同;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感情相同,风格不同等。另外,与去年相比,这类试题今年只有一种考法,即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例如: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提问: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这两首诗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诗境新颖,讽意含蓄。[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溺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提问: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简析】王诗从情入理,以情证理,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周诗以哀景衬乐情,写出了诗人的闲适安静。[参考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提问: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简析】两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应考攻略]

鉴于以上规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

一、立足课内,提高素养。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打牢基础。为此,要认真教好课本、读本中选录的诗词佳作,分析、讲解要透彻。要努力拓展知识面,精选名家的诗词曲名篇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背诵,充实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素养。

二、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三、整体把握,注重尾联。鉴赏古诗,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如不从整体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尾联,仔细体会诗人蕴涵其中的情绪。

四、通过比较,认清本质。200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多要求考生作比较分析。如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仔细阅读,认真比较,三篇作品是不同的: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五、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古诗的主要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和描写,针对高考所选古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的倾向,应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的方式有:正面与侧面、虚与实、白描与工笔、动与静等;抒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有这样几种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等。

上一篇:长城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