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2:55:27

描写冬天的散文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景方法 对比描写 抓住景物特征 写景顺序 修辞

老舍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不失为一篇写景名作,是写景散文的典范。细细揣摩,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的基本方法。

1. 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突出景物特征

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总体特征,采用了三组对比:即(1)以北冬天的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肃杀与济南冬天的“无风声”进行对比,以“寒”衬“暖”;(2)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响晴,以“暗”衬“明”;(3)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对比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描写景物

在《济南的冬天》的里,顺着济南冬天是“温晴”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如文中2、3、4三个自然段的文字,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别写:

(1)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暖和舒适(像个小摇篮)

(2)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娇美秀气(像日本看护妇)

(3)城外远山――淡雅(像张小水墨画)

接着,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因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再写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两种景物――山和水。从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姿态等方面,描写景物,突出了景物特征。

3.安排好写景的顺序

散文的写景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一定要安排好写景的顺序的。而且,这写景顺序,还要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特点,符合景物的自然规律。老舍不愧是“人民的艺术家”,在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里,就很注重写景顺序的安排。

在整篇文章里,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如:文章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就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自上而下,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的山景;第四自然段写城外远山,也是采用了空间顺序,先写城里――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屋顶上的雪,这样由里到外,写出了城外小山的淡雅,像张小水墨画;第五自然段,写济南的水,也是采用空间顺序,写水色,由水面上――空中――半空中,自下而上,写出了水的清亮,蓝汪汪。

整篇文章,作者都很注意写景顺序的安排,注意了景物的变化,色彩的变化,这样的写景顺序的安排,是很值得学习的。

4.注重用词用语和修辞

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济南的冬天》里,作者就很注重这一点,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

(1)用“小摇篮”来比喻济南城周围的那圈小山,并把小山当作人来描写。你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自然会使读者想起婴儿在摇篮里的情景,那是怎样温馨的一个画面。婴儿除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里抵得上摇篮的温暖舒适呢?这些小山就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呵护小婴儿的济南城,不是吗?

(2)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小雪覆盖下小山的风韵。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教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此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小雪之景。尤其是“看护妇”的比喻,“山的肌肤的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和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风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它不由得使人想起那暖暖春色,那嫩绿的小草,那点缀的野花。再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它写出了黄昏时山上的薄雪在夕阳照耀下的羞涩情态,将特定时候的景物神韵尽收笔端,令人叹服,等等。

总之,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篇习作的范文,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济南的冬天. 语言赏析(新学网).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看来,散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意境”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的感受,在美学概念中称作“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鉴赏散文的一条重要标准。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指表现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当“意”和“境”相融合,就会形成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

比如丰子恺的《竹影》,写的是几个小伙伴,“谈天”,“望月”,“描人影”,“描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后来,父亲登场,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营造了一种温馨、恬淡的意境。

再如冰心的《谈生命》,作者在文中通过描绘“一江春水”奔流不息、百折不挠,“一棵小树”充满希望、宁静怡悦,营造了一种“情思邈远、意味深长”的意境,不由得让人折服。文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冰心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她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与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阅读散文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眼”便是文章的窗户,通过“文眼”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在散文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散文中有时会借助安设“文眼”的方法来突出主题,创造意境,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阅读散文,从而把握住散文的中心。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开头便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其中的“爱”字,便是“文眼”,即全文总帽,统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对花的“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篇末点题。在儿时的鲁迅眼中,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摆“大”字睡相、在元旦的清晨往鲁迅口中塞冰冷的福橘。就是这样一位不识字的长妈妈,却买来了“三哼经”(阿长对《山海经》的叫法),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作者通过对这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位朴实、平凡的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三、引导学生抓住“线索”阅读散文

著名作家秦牧曾经这样形容散文的线索:“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线索便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阅读散文时,如果抓住了线索,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自然就会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散文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王鼎钧的《那树》。文章以“那树”生长的不同时期为线索,描写一棵长年造福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与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二是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从……到……”就已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作为散文线索的。

三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为线索,写了“盼春、绘春、赞春”。

四是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文章以紫藤萝花为线索,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四、引导学生品析散文语言

散文之被称为“美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不同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

比如教学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他语言的奔放: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再如冰心的散文《谈生命》,让学生感受她语言的委婉明丽: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文质兼美的散文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鲁迅语言的精炼深邃、朱自清语言的清新隽永、王鼎钧语言的质朴、莫怀戚语言的精巧……体味不同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五、引导学生注意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所谓“神聚”,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最终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散文特点来阅读散文。

学生初读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很容易读不懂。似乎觉得这是一篇很“散”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就开始讽刺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接着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有关:清国留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虽然是日本人,却没有丝毫狭隘的民族偏见,反而对“我”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藤野先生给予“我”不倦的教诲。这篇文章中的记叙和抒情,其实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进行构思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文章中涉及哪些题材?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联?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的角度来解读文章,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老舍《济南的冬天》,也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文章谋篇布局层次分明。第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对比写济南的冬天,突出它的“温晴”,赞美济南是个“宝地”。这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这个“温晴”相联系的。第二段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作者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接着,文章用两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的绿,用来衬托水的澄澈。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济南温暖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3篇

一、指点技巧,奠定发展基础

层级体系研究课题组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有一些写作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但是由于小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写清楚一件事,而对人物、情节、环境、结构、语言等写作方面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所以在初一年级要系统地进行以常识熏陶与相关实践为主线的“基础性训练”,这可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请看初一年级写景指导课的教学简案。

片叶瓣花总关情

――七年级景物描写指导课

【教学设想】能生动、具体而有层次地对景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对景物进行生动、具体而有层次的描写。

(二)温故知新

1.小组合作。回顾总结第四单元所学的《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四篇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分条目列出,准备全班交流。

2.班级交流:请以“从《?菖?菖》中的……句(段),我知道景物描写可以借助……的方法”的句式表达。

(三)总结方法

(1)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春》抓住春的新、美、力的特点,《三峡》抓住了三峡山高而险、水疾而清的特征,《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夏》则抓住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征,进行悉心描摹等。

(2)明确写景的画面要素。如《春》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早人勤;《济南的冬天》中的山、雪、水、树等。

(3)注意写景的顺序和角度。如《春》中写春花时按照树上、花下、地上的顺序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济南的冬天》里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写出了济南冬天雪的柔情;《三峡》中则基本按照四季顺序写出了三峡不同季节时的特点。

(4)掌握写景的主要手法。如《春》中写春风时动用了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的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三峡》中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三峡山的险峻。

(5)注意写景语言的锤炼。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亮丽、生动。

(四)小试牛刀

仔细观察老师展示的画面,按照要求进行训练:

(1)明确画面要素:露珠 和叶子。

(2)抓住景物特征:晶莹的露珠;碧绿的叶子。

(3)注意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4)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觉器官结合、正侧面结合等。

(5)锤炼语言: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写景。

以上就是以写景散文的习作指导为例,说明如果在初一年级坚持有序进行技巧传授和相关实践为主线的“基础性训练”,可以为学生的写作夯实知识基础。当然初一年级的基础性训练不只是对写景散文进行基础性训练,还应该结合文本系统地对写人、叙事、结构谋篇、语言锤炼等方面进行写作技巧的传授。

(一)写人要注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观察和揣摩,要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刻画,能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训练时可结合《安恩与奶牛》《童年的朋友》《一面》等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让初一学生有章可循。

(二)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能叙述得详略得当、曲折生动。做此项训练时可结合《社戏》《三颗枸杞豆》《柳叶儿》等文章。

(三)谋篇布局上能做到结构匀称、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形式别致,力争做到凤头、猪肚和豹尾。初一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我们家的男子汉》都可做典范。

(四)锤炼语言,使文章语句通顺,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文采飞扬。无论是《往事依依》《春》《济南的冬天》《夏》还是《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皇帝的新装》,甚至《松鼠》《松鼠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都可以给学生做很好的语言示范。

这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均可在初一阅读和写作训练中一一落实到位,这可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引导观察,促进深入体验

从初二年级开始,学生正式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特点为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他们不再愿意被动地做一个适应着、服从者、模仿者以及执行者,而是开始力求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一时期,他们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这一时期,他们观察能力迅速提高,注意力有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逐渐丰富,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等种种情感巧妙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作文层级课题组将初二年级的训练重点定位为体验性训练。我们希望能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有序引领细心观察,认真体验,全面提升写作能力。下面就以一则作文简案为例,展示同为写景,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训练重点不同的特点。

花有清香月有阴

――八年级写景散文指导课

【教学设想】能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观察,深入体验,注入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的系统训练,形成对生活保持关注、对他人保持关切的习惯,并能用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

能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观察,深入体验,注入情感。

(二)厘清概念

散文是一种依靠个人感觉和经验来展现时间和空间,并对夹杂其间的人的状态、命运进行认识、判断、思考和言述的文体。散文首先不关心别人怎么看,而是首先尊重个人的情感和价值。新时期散文界有人指出散文的特征:

(1)自我性。散文一向注重表现作者自我。现代散文最大特征之一是“作者处处不忘我”,“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2)片段性。散文,不管是叙事,还是写人,或者抒情,往往都具有片断性。

(3)意境性。意境源于诗、画,而在散文园地结下了丰硕成果,被认为是散文不可缺少的美学特征。

(4)灵活性。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文体。

(三)明确重点

清朝刘熙载说: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现代作家巴金表示:我自己有一种看法,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两位大家都强调了散文里都应该有个独特的“我”,都突出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的重要性。本次训练的重点就是写景散文中要有丰富的体验,真诚的自我。

(四)他山之石

以所学写景散文为蓝本,揣摩作者是如何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寻找景物描写中有意味的细节,全身心进行体验,自然生发出真挚情感的。如:

朱自清在对春草、春花、春雨工笔描摹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对春天的独特体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她是美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她是充满力量的。

老舍先生紧扣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对济南的山山水水进行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济南温暖的感情。

茅盾先生开篇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然后用饱蘸这种感情的文字对白杨树进行雕琢,让像极了抗日军民的白杨树活力四射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直抒胸臆: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郭沫若先生则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朵、果实等种种“最可爱”,读完之后不由得像郭沫若先生一样心生向往之情,“禁不住唾津潜溢”了。

(五)牛刀小试

仔细观察画面,用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对画面进行描写,在描写中注入自己独特的情思。

虽然同为写景,但在初一阶段,我们的训练重点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腻描写;而初二阶段则是要求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做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实,不仅写景文章中要求学生能有独特的体验,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同样需要,甚至在说明性、议论性的文章也需要注入自己仔细的观察、独特的体验。以教材为例:朱自清正是因为体味到父亲深沉的爱,才能用饱蘸情感的笔触写出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邹韬奋先生多年以后依旧记得母亲的点滴是因为体验到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吴敬梓因为充分体验到了儒林中的种种可笑和丑陋才会写成脍炙人口的儒林中的外史;莫怀戚因为体验到了爱与责任才会有春天田野上的散步;而叶圣陶先生也是体验到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才非常有把握的向大家介绍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周国平先生观察列车上不同人的不同举止,体味到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的系统训练,形成对生活保持关注和对他人保持关切的习惯,并能用心表达。

三、融入理性,形成独特感悟

初三学生智力水平发展较快,他们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的他们对周围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对事物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

标新立异,大多数同学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遵循他们的身心特点,我们把初三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确定为感悟。我们不仅希望他们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文从字顺、内容充实的记叙文,还希望他们能在记叙文中借助哲理性的升华提高文章的品位,在议论文中借助精当的分析与推理,为学生升入高中的写作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努力做到刘心武那样,在错过中恍悟“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化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明白“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所得,我们要品味它”;就像季羡林老先生那样在经历成功和失败之后,悟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就像培根在美貌和美德之间一番徘徊后感悟到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请看下面一则写景作文教学简案: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九年级写景散文中要有独特的感悟

【教学设想】能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观察,深入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对写作对象有与众不同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语

一篇散文总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作者的独特感悟。谢大光先生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之中,表达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作家宗璞则在观赏了串串紫藤花后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郭沫若先生把一腔爱意交付给白鹭,明知白鹭不会唱歌,却自认为白鹭就是一首歌、一首诗。他们的文字是优美的,他们对景物的描写是细腻的,更突出的是他们对所写景物都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在观景、写景中也应该有自己的感悟。

(二)头脑风暴

1、学生仔细观察白鹭图,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借白鹭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2、学生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

(1)白鹭羽毛虽然很白,但不纯真,外型洁白,其心不仁。既没有鸡的五种德性,也不司晨而鸣,还胡乱啄食芦苇下的紫鳞鱼。这不就像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不劳而获,贪婪残忍,高傲不群的小人吗?

(2)河边的一双白鹭,看似健壮,却为什么白发苍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应该放下心中的惊疑恐惧,安心生活,不让白发滋生在头顶与心灵。

(3)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浅,水中的鱼儿渐渐失去了踪影,可怜的白鹭忍着饥饿静静伫立在水边,凝神闭气,瞪大双眼,焦虑地等待着鱼儿的出现。人人赞羡白鹭它洁白无瑕,形态可掬,悠闲从容,然而哪里知道它内心的痛苦呢?人啊,不能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

(三)高招荟萃

如何才能形成独特的感悟呢?那就必须做到:

1.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走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从某些感受的对立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2.使用你的想象力。(运用想象,抓住一点集中描写,表现新感悟)

3.看到画面之外。(用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完美表达

散文是以感悟为灵魂的,感悟到了什么一定要在文章中写清楚。方法是:

1.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根据意象展开由此及彼的生动联想,营造氛围,创造充满哲理的思想境界,写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如《紫藤萝瀑布》《鼎湖山听泉》。

2.绘形传神,寓理于物(事)。借助对具体物(事)的描写,由物及人(由事及理)表达出独特的生活感悟。如《散步》。

以上三则教学简案分别展示了初中三个年级对同一种写作对象的不同训练重点,即:初一为基础性训练,初二为体验性训练,初三为感悟性训练。这三个年级的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有力推动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4篇

一、明丽、深邃的图画美

老舍散文以他那出色的语言技巧还为我们构造了明丽、深邃的画面。《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四个语段中,老舍先生都倾其所能,精描细写,呈现出一派温静、淡雅的意境。因此,我们教者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这一遭关于济南冬天之美的发现之旅。散文是语言艺术。首先感染读者的就应该是语言。老舍散文的美自然也首先体现在语言美。老舍散文的语言简洁、干净、透明,同时又富有诗意。美文是需要美读的,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走进济南的冬天。

二、明净、诗意的修辞美

美的画面不仅需要美读,更需要人细细欣赏。课堂上,当我把主要的目标阐释给学生之后,抛出了我的主要问题:

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为什么?请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喜欢______画面,它美在______,因为_______。

1.生答:我喜欢阳光朗照的小山图,它美在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济南比作婴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的可爱,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冬水的温、绿、清。

2.生答:我喜欢薄雪覆盖的小山图,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薄雪写活了,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的秀气。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

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课文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品评文辞,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鲜明、生动、形象以及美的感染力。

三、清淡、雅致的字词美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写道:“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师问:这段话写得很生动,你觉得这幅画还美在哪里?看看它的字词有什么特点?

生答:用得很传神?

师问: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答:“顶”、“镶”、“穿”等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师问:请你找出本段中描写色彩的字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生答:青黑、白、蓝、暗黄、微黄、粉。写出画面的色彩美,突出这些小山的秀气。

师问:在第4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四、真纯、温暖的情愫美

清代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散文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情”字。这个“情”在他这里不是泛泛的情,也不是形而上的大而化之的情。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强调人物的鲜明性格。通常写自己的听见所闻所思所感,直接倾泻自己的感情。

作者情到浓处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问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济南的感情?

1.生答:“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生答:“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3.生答:“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4.生答:“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结:文章中的这些语句,字字句句无不浸透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读了这样散文,你或许对毛姆那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理解,所谓的斯文,最重要的一点就应该是真纯而温暖的。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5篇

一、品味语言,丰富词汇,强化表达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以其灵活多变、参差错落等语言风格被人所称道,表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散文作品都是优秀散文家的经典之作,不同的作者所写出的散文能够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有的韵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铿锵有力。所以,从初中散文教材的语言特征来看,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作品中的语言,进而丰富学生的词汇、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明确表达效果,强化修辞运用

散文素有“美文”之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都是精选的经典之作,作者为了更好地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运用了大量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所以,从散文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修辞手法,从而强化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也是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郭沫若先生在《白鹭》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白鹭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样贴切自然、生动形象的描写效果,与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描写效果的角度人手展开对学生比喻手法的强化运用学习。

三、分析意境,感悟内涵,强化鉴赏

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散文融合哲理美、自然美和诗情画意。优美的散文,具有可比拟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深邃无穷的意境往往使散文提供了同诗歌相同的鉴赏空间。通过对散文别具魅力的意境分析,进一步感悟散文表达内涵,去洞察生活、领略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强化学生思想水平,意义极其重大。对于初中散文教学而言,面对众多意境优美的经典散文作品,从分析意境人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同时是初中散文的教学目标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出现为递进,四次出现“背影”,每次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情感贯彻全文。从前面作者暗笑父亲的迂、不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关怀之情,到后来经过车站月台送别,作者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从心里感激父亲。在极其朴实的文字描写和极其简洁的白描手法运用中,父亲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子情结让人感同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作者的语言表达入手,对文章内在的意境进行分析,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最终使其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借鉴文章立意,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学中,针对教材所选经典散文作品,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以这些经典范文为例,把握其中有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吸取文章思想内容的精华部分,从文章立意、谋篇的角度加以借鉴,并就精炼的遣词造句和精心策划的选材组材等写作技巧展开强化训练,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效提升。

《济南的冬天》一文借助与济南冬天特征有关的事物来进行表现。“温情、清亮、美丽”是老舍眼中济南冬天的特征,是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得来的。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启发性地告知学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具备写作所必需的敏锐观察力,让学生尽可能掌握写作所必需的感性材料,为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初中散文教学应当是具有多元功能的教学,应当“学”在明处,“用”在实处。只有散文教学的目的清晰,才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散文教学“教什么”,是直接关系“怎么教”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参考资料:

1.倪时清《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6篇

一、心随文动,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散文往往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蕴藏于景物之中,使情感与意象能够巧妙地结合。另外,散文的抒情特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文章与“我”融为一体,赋予文章以“灵性”。散文抒情美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每一个文字的灵动,透过字词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做到心随文动。因此,教师要怀着一颗寻美之心,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解读散文。

1.吟咏品味

散文用语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如涓涓流水,娓娓而谈,颇有细泉叮咚而出之势。吟咏散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常阅读散文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感受散文的抒情美离不开对文本的吟咏品味。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随后评出最贴近文本意境的朗读,并给予奖励,然后可让学生谈谈朗读之后的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以清新的意境呈现出了清丽隽永的风格,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作者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对济南山水的迷恋和喜爱,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质朴的文字掩盖不住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学生要用亲切的语气来朗读,以表现作者的深情。

2.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于文章的脉络之中。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行文特点,还可从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因此,教师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的抒情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的言语中包含着对济南的赞美。从首段直指济南是个宝地到第二段勾勒的江南冬景图,都不难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在第三段中,作者更是以轻松的语言描绘了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气模样,紧接着又以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张“小水墨画”。第五段则展示了济南冬天的风情万种。文章仅一千多字,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教师可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并谈谈每段都是如何赞美的,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文章的脉络。

心随文动要求学生跟随着文字展开情感的深入,全心全意地感受文字跃动下的情感,在吟咏中将语调转化为情感因子,在梳理文章中将文字转化为情感,从而充分地感受散文的抒情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感悟,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思想精辟且富有诗意,当深刻的思想与情意盎然的文字擦出火花时,散文不仅具有了华丽的外表,而且散发着内在美。另外,散文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读者常常能透过表层的文字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度剖析文本,一方面要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享受散文的美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深刻领悟散文的哲理美,把握言外之意。

1.调动感官,身临其境

散文将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意象常常简约而不淡薄,就像中国山水画般大致地勾勒形象,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更好地感悟散文的内在魅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感官参与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生命力,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视觉描写,“仿佛在流动,在欢笑”的触觉、听觉描写,以及“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的嗅觉描写。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剖析表现手法,感悟运用

散文的独具匠心不仅表现在谋篇布局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点拨,提高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为例,全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抒情,明丽典雅、古朴质实的语言巧妙地传达出了“父与子”之间的无限深情,特别是“父亲”买橘过铁道的场景,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画了“父亲”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赶紧去搀扶他”这一小段,要求学生揣摩白描手法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以深化对白描的理解。

散文具有凝练性的特点,相较于议论文而言,往往将情思深藏于景物之中,将生命体验寓于事物之中,将深层的哲理启示蕴含于浅显的文字之中,具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等特点。在鉴赏语言、剖析字词、体悟表现手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循文入情,解读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散文自由美的集中体现。从取材上来看,散文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结构布局上来看,灵活自由的幅散结构突破了僵化刻板的规范和格式的限制;从表现手法来看,散文可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形式灵活。因此,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探寻散文的结构、题材,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鼓励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1.循文入情,体味情趣多样性

散文往往蕴含着多种情趣,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以及发现童真的情趣,《旅鼠之谜》一课体现了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体会自然的情趣,《端午的鸭蛋》一课则可挖掘风俗民情、体会乡俗的情趣。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情感渗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探究质疑,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文本理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阅读成果,鼓励持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学生互相质疑,在质疑与讨论中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散文的美蕴含于段落之间、深藏于字词之间,只有用心、用脑、用心静静体会,才能感受到清新隽永的文采、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感情。总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语言到脉络,从风格到情感,由浅入深,一步步探寻散文的美感。在文本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而产生独一无二的理解,这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对生命的感悟,更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本;修辞;情感

《济南的冬景》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写,短短五段,八百来字,却通篇运用修辞,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的流露细腻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以及修辞使用的独特高度。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展现《济南的冬天》的修辞之美、意境之美以及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之情。

一、词语修辞之美――动词、形容词、副词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任何文本创作是词语选择的过程。作者只有拥有丰富的词汇,才能在表达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a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作者在对济南冬天山水描写时,除用拟人手法外,“晒”、“睡”、“醒”三个动词用得贴切形象地描绘阳光下济南暖和、舒适、安逸的特点,紧扣“温晴”,勾勒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作者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选择的形容词极富特色:雪是小雪,山是小山,松是矮松,“白花”、“蓝天”、“银边”,薄雪覆盖下景物的光、色、态组合的画面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还有副词与形容词的搭配也独具匠心,“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守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个“太”字修饰济南小山的特征“秀气”,除传达出作者担心大雪压垮小山之情同时,流露出是对小雪之后济南小山秀美的浓浓的赞美之情。

二、句式修辞之美――倒装、判断、商量

句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人文修养。不同的句式适合不同的表达需求,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句话的正常顺序应是“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在文本中,“像我”一词倒装独立成句,起强调的作用。作者选择这一句式就是要强调济南在自己心中最为深刻和与众不同的赏阅感受:北国的冬天理应日光惨淡、寒风刺骨,而济南的冬天着实和我心中的冬天不一样。判断句式的作用是客观陈述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以便引导人们直接认同这一思想判断。“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得算”在这里的意思是的确是、应该是的意思,是作者在对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特景象描绘后作出的判断,是对济南作为风水宝地做出的见解性判断。又如“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再次突出冬天济南的与众不同,点题,收束全文。而“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商量、推测的语气配合文本描写时温和舒适、宁静自然的冬景画面,是作者与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相通,用内心真实朴素的感受对读者的感染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更是作者对描写的景物和读者的尊重。

三、修辞手法之美――比喻、拟人、对比

比喻是以一种类比关系为基础的想象活动,是作者通过喻体传达喻旨的修辞手段。从语言功能看,比喻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心理联想活动。比喻最大的作用就是激起读者的遐想,化抽象为具象,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就《济南的冬天》文本而言,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山上的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作者不断变换角度,采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济南冬天山、松、云、水、草等事物特征的与众不同,描绘了一幅幅独特的济南冬日暖景图。这一个个比喻无不流露出作者文本创作时对济南冬景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拟人手法的作用是赋予所描写景物以人的某些特征,让静态的景物活动起来,成了和作者、读者平等的一员。“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一拟人手法赋予济南冬天的小山无限的温柔、体贴和慈祥,作者在写出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从而体现作者对笔下景物和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平等之情。把两种或几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表达的感受更强烈。对比的修辞手法主要体现在文本的开头,作者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这种“温晴”特点作者通过比较之后,用“奇迹”、“怪事”等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所以作者说它“真算个宝地”。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艺术,“修辞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我们研习《济南的冬天》这篇优秀的景抒情散文的修辞艺术,绝对不能局限于修辞格这一狭小的园地,把文本景物的描写和创作主体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拓展文本研习的全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修辞学讲义》.崔应贤.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济南的冬天》修辞格艺术的运用探寻.何从怀.《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2年第19期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8篇

教学散文,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散文的灵秀之美。蕴含灵秀美得散文,无论抒情、叙事还是写风景,总是情意浓浓,语言精美,构思独特,教学时紧扣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探讨,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提高审美情趣。下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散文教学的策略。

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文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做出评价。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诗情画意,优美的写景,娓娓的叙事,言为心声,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作者的深厚的感情,披文已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散文时,要紧紧把握文中言简意赅,蕴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推敲,让文中的灵秀美迸溅出耀眼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朱自清的《春》中“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教学时抓住拟人的修辞,进行分析,把握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是像母亲一般的温暖、亲切,慈爱,说明春天给人的感觉是温暖亲切,慈爱和幸福的,深含作者的感情。还有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文中写水一连串用了五个“绿”字,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的冬天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一个“绿”字,突出老舍先生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的相似体验,抒发了对济南独特的喜爱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笔尖轻轻流淌的是丝丝缕缕的感情。

二、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一定的情境,才能用生花妙笔勾画出一幅幅鲜明的生活图景,由景入情,优秀的散文往往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教学这类散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作品的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步入作者描写的美妙境界,《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显得情真意切,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之情。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一般,不是在进行招感情上的交流。

三、追根溯源,理解内涵

阅读散文的核心是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是通过词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而要理解,可以在识别、再现、探疑等方面下工夫。如《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一开始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天空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风筝》很亲切地表现着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他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无疑损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无比遗憾的。如本文篇末写到:“我倒不如躲到萧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是作者的悲愤,也是人民的悲愤。由此可见,对于“春”的渴望和对于“冬”的抗议,也正是《风筝》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捉住矛盾促使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理解散文的一种有效方法。积极思考,追根求源。教散文时,积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疑难,学生就能体会到纸的背后的内容,加强对写作意图的理解。

四、倾情铸言,言语意浓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人们常把最精炼、最有感彩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在音乐性、节奏感等方面虽不如诗强烈,但同样讲究和谐悦耳,讲究准确、生动、精炼、优美。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推敲它怎样来表现丰富的内容,抒发浓厚的感情。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组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十六个字内容丰富,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的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确凝练。在教学时,带领学生含英咀华,学生可体会到:散文中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能更为深刻地表达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流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能给作品添翅加翼。祖国语言宝库中有无尽的宝藏,佳作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深入进去,乐趣无穷。

总之,教学散文必须把握散文的灵秀之美,通过朗读、吟诵、分析、咀嚼,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神圣的殿堂。感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陶冶,与作者的感情的细流或波涛发生碰撞,从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上学习借鉴感受散文无处不在的灵秀之美。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9篇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鉴点

写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写纯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写人工的景物,还可以描写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将这些景物的风采魅力提炼出来,以实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名家名篇有许多,如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鲁迅的《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散文写景亦写情,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范本,学习他们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景物,描写立体的画面。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质地。它不仅看得见,还是听得着、闻得到、尝得出、触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观察大自然就要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调动我们的心理感受,整体把握大自然的特点。在写作时,将我们观察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春》中写春花就是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的。先从视觉的角度写了花的种类:树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写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了花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从味觉的角度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还从听觉的角度写了“蜜蜂嗡嗡地闹着”。让我们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仅看到花的形、色、态,还闻到了花的香,听到了蜜蜂“嗡嗡”“闹”的声音。

技巧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描写的景物与人们熟悉的、特点突出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想象和联想还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基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以想象与联想为基础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就由春天万物萌发联想到了人刚刚睡醒时兴高采烈的状态,用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中万物萌发的特点突出出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各种野花在阳光下闪亮,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将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着“带水纹”的“花衣”的羞涩的小姑娘,既生动,又形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将“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将“垂柳”想象成有爱美之心的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写活了。

技巧三:观察景物要有顺序,描写景物也要安排好顺序。

大自然的景物繁多,即使在一个场景下,大多也都有多种景物,这时就需要安排好观察的顺序。写作时可以按观察的顺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外到内。可以按照景物的种类,如,先写树,再写花,再写草;先写天空,再写河水。还可以按照主要在前,次要在后的顺序,如,重点是写花,那就先描写花,然后再写绿叶,写蓝天、白云,以绿叶、蓝天、白云来衬托花。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是从上写树上的花,到中间蜜蜂、蝴蝶飞、闹,再写地下的野花,层次非常清楚。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写雪后小山一段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的。

技巧四:观察时要融情于景,描写时才能情景交融。

描写冬天的散文范文第10篇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情感主线,让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结构特色和行文之理,从而在大体上把握住散文的形式特点。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这篇散文感觉似乎很“散”,从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再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得到了“物以稀为贵”的礼遇,再写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离别,写到日本教员、日本“爱国青年”的表现,时间跨越20年,写到大小的事情10多件,人物也比较多。但是从文章的内在行文线索上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线索将繁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这既表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的可贵精神,也凸现出鲁迅先生到日本求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描写“清国留学生”颓废庸俗生活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游离在主题之外,实际上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加以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欣赏到其中的美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自己又赋闲在家,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济南的冬天》,“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很多优美的散文在带给人美感的同时,也能够带给人很多思考,给予人向上的力量。教师在散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形式、语言、情感之美外,还要通过对人、物的特征及生活、场景的深入分析中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感悟散文的哲思美。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堪称咏物散文中的精品,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展现其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还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哲思:美好的事物是遏制不住、杀戮不灭的,它必将冲破各种障碍勇往直前地流动,人们也应该勇敢地追寻人世间的美好。在《白杨礼赞》中,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笔直”“力争上游”和周围恶劣环境的描写,表现了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对于当时社会和当今生活中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上一篇:雪散文范文 下一篇:散文鉴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