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1 06:51:1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周南权(1974-),男,重庆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助理,讲师;王用伦(1954-),男,四川阆中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重庆 40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24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63-02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同时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对不同岗位的人才技能、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1]如何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2]如何构建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3]几年来,根据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素质要求,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根据电子信息类企业工作过程确定的职业能力分析

几年来,我院课题组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高职高专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成果,根据国家教育部对示范性高职的建设要求,在重庆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子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基础上,依托省级重点课题“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通过召开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讨论会,走访企业相关技术负责人员,参观生产现场,回访企业的本专业毕业生等方式开展了电子信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的调研活动,对企业提供的此类人才就业岗——SMT设备操作岗、电子产品检验岗、电子工艺员岗、电子设备装接岗、电子产品调试岗、电子产品测试岗、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岗、电子设备维护与维修岗、电子产品销售岗、辅助设计岗等9个岗位进行分析,得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岗位技能要求——熟悉电子元器件、正确识读电路图,会使用电子检测仪器仪表,具有绘制原理图和PCB图的能力、基本的电子线路设计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熟悉整机装接的步骤和方法,熟悉电子设备装接的工艺要求,熟练掌握焊接技能、故障分析与检修技能、控制程序编制与调试等,也得出其职业岗位群的岗位知识要求——具有电路基础知识、电子技术知识、电子元器件知识、电子工艺知识、电工知识、传感器知识、工程识图知识、protel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微处理器知识、单片机知识、c语言、英语、仪器仪表知识、调试方法及标准、误差分析、应用文写作知识等。

二、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的学习领域

针对学生就业岗位,我院课题组对企业为电子信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的职业岗位、岗位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分析,紧紧围绕航天产业和重庆电子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凝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并对行动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行选定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得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如图1所示。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学习领域确定后,接着就是所有课程的排序问题。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合作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调试、维修、开发中的认识元器件、分析电路、制作电路板、编写控制程序、安装调试电路、维护维修等具体过程为导向,渗透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强调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突出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职业领域公共平台课程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及重新排序,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实电子产品和真实工作任务保证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企业真实的开发流程保证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和素质。将课程内容融入到真实的产品项目中,通过产品项目引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学生全面参与项目,完成并体验岗位的工作任务,在角色中体验就业后的真实工作场境,学会如何做、怎样扮演在实际工作中担当这些角色和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胜任这些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五、确立“工学结合”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并且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由行业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考核评价的方式。参照行业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岗位技能考核由专职教师、企业人员联合考核,采用过程式考核办法。

六、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提倡的改革主流方向,其强调的是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经过几年探索得出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课程体系从我院2008级学生逐步实施,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电子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夯基础、精专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04-105.

[2]段文燕,常建刚,侯蕊.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04-1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37-02

1 电气工程的定义

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是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已经不单单只在传统定义的范畴之内。21世纪的电气工程涵盖了绝大部分和电子、光子相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大幅度增加,电气工程的从业者也应该顺应时展,创造出满足科技进步的先进科研环境。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中的要求

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层面问题。熟练的掌握操作机电一体化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掌握基础的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熟练掌握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电学与力学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创新,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具备科研能力。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分支

4.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此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重点专业,主要做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培养国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部级重点学科。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工作,也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还可以进入各大高校从事理论工作。

4.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是部级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在工厂做设备维护,或者做相关电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4.3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电气技术,此专业旨在大规模的培养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信息处理等工作。学生毕业以后可以进行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进入科研机构专心于理论研究。

4.4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极具特色的一个专业。此专业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相结合,电气和电子同时具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优秀的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可在电子、通讯、交通等多个领域进行工作,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5 影响电气工程的因素

5.1 信息技术

百度百科上,信息技术被定义为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电气工程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气工程的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发展得越迅速,电气工程也就有了越先进的技术依托,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相依相存,互相影响,推进了科研工作向前发展的脚步。

5.2 物理科学

固体电子学是曾经并不发达的电气工程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者,而在如今科技手段先进的21世纪,电气工程仍旧和物理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电气工程还在其他领域进行了创新型的探索,未来将尝试进入到生物系统领域。

5.3 变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设计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必须学会迅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

6 自动化

百度百科上讲,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科学涉及了很多学科,包括力学、化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掺杂使得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广泛,不仅应用在控制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上。更能够在制造生产工具的时候用自动化的机器取代人手进行工厂作业。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动控制理论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艰难,在21世纪,自动化逐渐被划分到了计算机和数学的研究范畴里。

自动化技术能够按照输入的指令进行自动作业,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国际上,自动化程度的强弱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7 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可涉及强电和弱电两方面,强电大多数是大型的电厂,以及制造大型机器的工厂。相较于强电,弱电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的家用电器,所以比强电的就业面相对宽一些。但是无论强电还是弱电行业,都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努力。

1)认真学习课本知识,不能只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一定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缜密的理论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2)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也要多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比如电子工程和弱电的很多专业相接近,就可以在本专业的学习结束之后学习一些电子方面的技术技巧,扩展知识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能力。除了电子工程,机械也是和电气工程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机械知识,多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有益于以后工作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取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束缚,而是应该自己动手去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组成小型的实验室,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到一起去二手电子市场选购一些经济实惠的电子物品,通过对电子物品的拆卸和组装来进行设计与研究。这种团体实验室的研究方式不仅节省了实验成本,更能够加强同学间不同思想的沟通,全面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专业素养;

4)多多关注业界资讯,随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实时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

8 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专业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道路,端正态度,认真的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在实践工作中取得成果。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中,应该追根溯源,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清醒的认识专业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好发展计划,勇于创新,迎接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锡凡.电气工程基础.2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肖登明.电气工程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监控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71-03

Abstract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course system of talents-cultivating plan is set up by the requirement and flexibility, through monitoring feed-

back mechanism,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optimized by in and outside school.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lents-cultivating plan; monitoring feedback mechanism

1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位列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独立性看,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极大。从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一方面是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又不能较好满足企业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工科教育不能脱离产业需求,必须要和工程相结舍,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不仅是工科教学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工程教育的国际惯例和未来教学评估的趋势[1]。

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重庆理工大学确定为首批拟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在近几年的工程教育探索过程中,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打造适应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2];

二是满足个性化的人才成长需求,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前提下,为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柔性化;

三是推动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和区域内产业的吻合度,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持续反馈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校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 全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区分度不大,主要通过学习国内“985”“211”重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相差无几,专业特色不明显。

课程体系未能紧贴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而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缺乏企业界的人员参加,无法做到与市场需求对接。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满足需求主体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

专业评价缺乏反馈 在专业建设方向,通常比较重视师资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等相关方面,教师层面较少关注教学效果和能力知识达标度,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教了什么,对本课程的贡献度和毕业生能力实现缺乏深刻认识。

3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研究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1)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3)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3-4]。

以学校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为契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为此,专业系与区域内电子信息企业共同组建电子信息教学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校企双方将毕业要求分为5个方面:1)具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2)具有从事电子与信息工程工作所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3)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4)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备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同时加强到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达成以下共识: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培养目标及毕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2)把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并落实上述能力形成矩阵的实现途径。

构建需求牵引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紧密跟踪、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动向,也注重与企业沟通,反馈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需求牵引”打造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分为“3+X”。其中,“3”是本专业已确定的核心课程群,“X”强调专业的应用和针对性,突出需求牵引,即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界的需求。

课程群是多门有较强联系课程的集合,核心课程主要休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教务处的资助下,专业系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3个核心课程群。

1)建立信号处理课程群,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DSP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研究信号的分析、变换、处理和实现等环节。

2)建立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ARM技术与实践和SOPC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和工程实践,着力打造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

3)建立传感器网络课程群,包括通信原理、RFID技术和传感器网络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信号感知、采集、传输和组网。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就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时跟进调整,那就需要不断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不断增设新课程。当前可以开发的新课程有许多,如新型显示器、移动互联网、RFID技术等课程,新课程的开设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的要求,要注重与现有课系的衔接和呼应;

二是在要注意整合和完善专业的已有课程体系,如将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和数字电路课程进行整合,适当压缩数字电路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如卡诺图化简和分立器件的讲解,而注重强调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实现。

柔性化设置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的柔性化设置能更好地适应毕业生自身发展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但需要处理好专业面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平衡,使专业教育与时代同步。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如下。

1)课程体系设计柔化,解决传统课程体系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如在本专业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三个方向,主要涉及软、硬件两大模块。为提升学生对专业方向的认知度和避免盲目选择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系的博士、教授和企业导师分别介绍专业方向和市场需求;大三的时候,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并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实践;在大四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鼓励各专业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实施差别化、层次化培养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如与区域内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嵌入式”“校地合作式”“分段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教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条件。

4 健全监控反馈机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处于多种环境之中,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系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坚持以产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听取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专业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6],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监控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5 结论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贯彻“需求牵引,工程应用,成果导向,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工程应用教育,完善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牵引和市场反馈,坚持系统优化、稳中求新的原则,形成持续改进的电子信息工程工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1-66.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4,28(3):113-116.

[3]马增强,李韶华,司春棣.构建适应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8-51.

[4]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5]李志义,朱泓,,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4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已成为制约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本文在分析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背景及培养意义和人才培养开发思路及培养方案开发步骤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特色、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想。

一、电子商务目前背景与专业培养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 commerce)。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通过internet一气呵成。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后,步入务实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日益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展开。19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

2、电子商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涉足电子商务服务,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陆续展开,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立了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电子签名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制定配套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邓寿鹏局长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信息产业从支柱产业提升为主导产业,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把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重点。在2001~2005将陆续启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包括信息利用工程、基础性国情信息工程、网络化教育工程、数字移动网络信息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政务工程、高速宽带网工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在"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标准、物流配送、税收、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等环境与制度建设。

由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中的《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环境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于2005年底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因素:

(1)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好的收益。

(2)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3)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认识不深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与用户联系的场所不是实体商场,而是网站界面,网站是由后台技术支撑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电子商务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开展初期,企业往往没有赢利的压力,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是首要任务之一,正是这种现象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将技术功能看得重于一切,甚至超过了对一般商业经营原则、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关注。在目前的环境下,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转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将工作中心集中于对用户和市场方面。

(三)、培养方向研究的意义:

1、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把电子商务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力求把握发展主动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2、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趋势:

1).纵深化趋势。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臻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

2).个性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经济社会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

3).专业化趋势。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个性化要求比较强烈。所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btob电子商务模式,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国际化趋势。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5).区域化趋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十分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toc 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6).融合化趋势。电子商务将由最初的全面开花走向新的融合,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兼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二是不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国内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诸方面的优势是相对的,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采取收购策略,主要的模式将是互补性收购。三是战略联盟。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相互协作也势在必然。

3、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

(1)、电子商务人才的紧缺情况: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贸易工作,但却没有受过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培训。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

(2)、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 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使组织的商务模式由传统为主转向以“电子”为主;后者更加注重于底层应用、系统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于讨论宏观规划与商务解决方案,后者更加注重于微观与技术方案。

(3)、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有50.14%的企业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实名、搜索竞价等网络推广服务,阿里巴巴网络实名、雅虎搜索竞价、百度、google已成为国内主流的网络营销工具。据iresearch最近的《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41.7亿元,是2001年的9倍。预测2006年的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将达到65亿元,到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7亿。

网络营销人才普遍紧缺,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上升。百度、google、网易、新浪等网络公司推出了大量空缺岗位,其中商务运营经理、网络营销顾问、网络销售经理、客户维护经理、渠道销售经理、企业广告经理、商务研究研发工程师、服务营销代表等职位最为热门。

网络营销人才应该是身兼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搜索引擎排名和网络广告,了解关键词细分市场,清楚点击率和转换率,以及e-newsletter和e-mailing list,甚至链接广泛度和pr值。但是,目前社会上这类人才是凤毛麟角。一方面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营销经验,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1、专业教学开发的界定:专业教学开发具体规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参考。

2、专业开发的基本理念:专业教学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的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区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项目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最终为实现模块化教学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专业教学开发要遵循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边开发、边探索、边完善。

(2)、规范性原则:专业教学的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专业是建立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明确,尽可能地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可操作。

(4)、发展性原则:专业开发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方案开发的步骤与方法:

1、专业开发的程序

专业开发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工作成果。其中核心是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改革调研报告、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等几项内容。

shape \* mergeformat

2、专业开发的方法

(1)、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电子商务行业人才总体上需求量仍旧很大,复合型、开拓型和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新一轮人才招聘中的新宠。据中华英才网专家分析,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日益壮大,企业人员和业务管理的问题将日益凸显,对于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

三类紧缺人才:

销售类人才:网络营销人员是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网络营销即利用互联网手段达到营销的目的。网络营销涵盖的范围很广,如网上市场调查、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制定、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等。伴随搜索市场的急剧扩容,google、百度、微软msn、yahoo中国、网易等靠搜索竞价营销盈利的搜索公司,急需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网络营销人员。

客服类人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取决于客户服务人员对市场的把握与深入的调查分析。首先,他应该是一个文案高手,能够撰写各类营销策划书,设计广告标题与内容,以增加网民的关注度。其次,熟悉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制定最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式。其三,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网络营销人才里面,客服类人才属于多面手,有广阔的知识面,懂互联网,懂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学、传播学、消费学,甚至心理学都有所了解。

技术类人才:无论是企业网络构建管理还是网站的开发运营,都需要靠实用型网络技术人才来实现。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it客户都需要网络技术工程师负责运行和维护。

电子商务使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电子工具来改造和发展传统的商务活动,它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因此电子商务学科具有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以上种种情况分析我们得知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符合时代的潮流,侧重网络营销是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专业开发中站稳、站深这正是我们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

(2)、专业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设置的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培养出的复合性人才对于很多企业,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物流、金融等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在各行业都有具体的应用。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商贸理论和电子信息化的专业手段,运用计算机相关应用技术及网络运用技能,从事与现代商务活动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网络营销及物流企业信息流管理等工作岗位,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职业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设置方向有:网络营销、财务方向、网络策划等三个方向。

电子商务应具有的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计算机高级操作员、助理电子商务师、营销师、会计资格证书、物流师

(3)、专业改革思路与方法

专业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以一化”作为实施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三段式”模式课程体系。

2)、课程计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围绕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展开,而不是学科体系。

3)、整个教学体系都将重点放在能力或技能之上,而理论课也是围绕能力或技能的需要来教学。

4)、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控制、评价学生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5)、以三个大模块作为统领,即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专业方向模块。

6)、体现“双证与两高”,“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高”即动手能力高、知识能力较高。

7)、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8)、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9)、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

10)、建立一套新的实训体系。

3、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是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而成的专业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化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论文关键词:开发思路 开发方法 结构分析 专业设置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已成为制约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本文在分析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背景及培养意义和人才培养开发思路及培养方案开发步骤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地区特色、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职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想。

一、电子商务目前背景与专业培养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现在人们所探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 commerce)。电子商务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商情、电子贸易、电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级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利用intenet网络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即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实现,也就是说,你可以从寻找客户开始,一直到洽谈、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电子发票以至到电子报关、电子纳税等通过internet一气呵成。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后,步入务实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2005年,全国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达1688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比重约8.5%,企业网上销售商品和服务总额为909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近2%。中小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实践者,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2%。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日益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1、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展开。19家电子认证机构获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近20家商业银行开办电子银行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务稳步上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0余项电子商务和物流标准陆续颁布,标准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深化。

2、电子商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发展态势日渐显现。在线交易、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区域及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等涉足电子商务服务,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涌现。300多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陆续展开,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3、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确立了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电子签名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制定配套措施,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邓寿鹏局长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信息产业从支柱产业提升为主导产业,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把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重点。在2001~2005将陆续启动重大信息化工程、包括信息利用工程、基础性国情信息工程、网络化教育工程、数字移动网络信息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政务工程、高速宽带网工程、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在"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标准、物流配送、税收、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等环境与制度建设。

由科技部组织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中的《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环境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于2005年底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因素:

(1)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好的收益。

(2)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3)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认识不深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与用户联系的场所不是实体商场,而是网站界面,网站是由后台技术支撑的,一旦出现技术故障,电子商务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开展初期,企业往往没有赢利的压力,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是首要任务之一,正是这种现象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将技术功能看得重于一切,甚至超过了对一般商业经营原则、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等方面的关注。在目前的环境下,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转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将工作中心集中于对用户和市场方面。

(三)、培养方向研究的意义:

1、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把电子商务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力求把握发展主动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

2、未来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趋势:

1).纵深化趋势。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臻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

2).个性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经济社会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将把个人的偏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

3).专业化趋势。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主,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个性化要求比较强烈。所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btob电子商务模式,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国际化趋势。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

5).区域化趋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十分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toc 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6).融合化趋势。电子商务将由最初的全面开花走向新的融合,一是同类网站之间的兼并。目前大量的网站属于“重复建设”、定位相同或相近、业务内容趋同,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企业最终胜出。二是不同类别网站之间互补性的兼并。国内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品牌、客户规模诸方面的优势是相对的,国外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采取收购策略,主要的模式将是互补性收购。三是战略联盟。每个网站在资源方面总是有限的,客户的需求又是全方位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网站以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相互协作也势在必然。

3、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

(1)、电子商务人才的紧缺情况: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贸易工作,但却没有受过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培训。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为200多万人。

(2)、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 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使组织的商务模式由传统为主转向以“电子”为主;后者更加注重于底层应用、系统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比,前者更加注重于讨论宏观规划与商务解决方案,后者更加注重于微观与技术方案。

(3)、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有50.14%的企业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实名、搜索竞价等网络推广服务,阿里巴巴网络实名、雅虎搜索竞价、百度、google已成为国内主流的网络营销工具。据iresearch最近的《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41.7亿元,是2001年的9倍。预测2006年的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不含渠道商收入)将达到65亿元,到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7亿。

网络营销人才普遍紧缺,从人才市场的反馈来看,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一直持续上升。百度、google、网易、新浪等网络公司推出了大量空缺岗位,其中商务运营经理、网络营销顾问、网络销售经理、客户维护经理、渠道销售经理、企业广告经理、商务研究研发工程师、服务营销代表等职位最为热门。

网络营销人才应该是身兼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搜索引擎排名和网络广告,了解关键词细分市场,清楚点击率和转换率,以及e-newsletter和e-mailing list,甚至链接广泛度和pr值。但是,目前社会上这类人才是凤毛麟角。一方面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营销经验,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1、专业教学开发的界定:专业教学开发具体规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参考。

2、专业开发的基本理念:专业教学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要着力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企业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的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区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项目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最终为实现模块化教学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专业教学开发要遵循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边开发、边探索、边完善。

(2)、规范性原则:专业教学的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专业是建立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明确,尽可能地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可操作。

(4)、发展性原则:专业开发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方案开发的步骤与方法:

1、专业开发的程序

专业开发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工作成果。其中核心是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改革调研报告、课程结构与内容分析等几项内容。

shape \* mergeformat

2、专业开发的方法

(1)、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电子商务行业人才总体上需求量仍旧很大,复合型、开拓型和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新一轮人才招聘中的新宠。据中华英才网专家分析,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日益壮大,企业人员和业务管理的问题将日益凸显,对于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

三类紧缺人才:

销售类人才:网络营销人员是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网络营销即利用互联网手段达到营销的目的。网络营销涵盖的范围很广,如网上市场调查、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制定、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等。伴随搜索市场的急剧扩容,google、百度、微软msn、yahoo中国、网易等靠搜索竞价营销盈利的搜索公司,急需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网络营销人员。

客服类人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取决于客户服务人员对市场的把握与深入的调查分析。首先,他应该是一个文案高手,能够撰写各类营销策划书,设计广告标题与内容,以增加网民的关注度。其次,熟悉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制定最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式。其三,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网络营销人才里面,客服类人才属于多面手,有广阔的知识面,懂互联网,懂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学、传播学、消费学,甚至心理学都有所了解。

技术类人才:无论是企业网络构建管理还是网站的开发运营,都需要靠实用型网络技术人才来实现。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it客户都需要网络技术工程师负责运行和维护。

电子商务使人们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电子工具来改造和发展传统的商务活动,它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因此电子商务学科具有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以上种种情况分析我们得知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符合时代的潮流,侧重网络营销是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专业开发中站稳、站深这正是我们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

(2)、专业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设置的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学科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培养出的复合性人才对于很多企业,包括信息调查、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网络计算机技术、财务、行政、物流、金融等等在内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在各行业都有具体的应用。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商贸理论和电子信息化的专业手段,运用计算机相关应用技术及网络运用技能,从事与现代商务活动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网络营销及物流企业信息流管理等工作岗位,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职业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设置方向有:网络营销、财务方向、网络策划等三个方向。

电子商务应具有的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计算机高级操作员、助理电子商务师、营销师、会计资格证书、物流师

(3)、专业改革思路与方法

专业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对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以一化”作为实施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三段式”模式课程体系。

2)、课程计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围绕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展开,而不是学科体系。

3)、整个教学体系都将重点放在能力或技能之上,而理论课也是围绕能力或技能的需要来教学。

4)、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控制、评价学生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

5)、以三个大模块作为统领,即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专业方向模块。

6)、体现“双证与两高”,“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高”即动手能力高、知识能力较高。

7)、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8)、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9)、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

10)、建立一套新的实训体系。

3、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是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而成的专业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化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适度、够用”的商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在各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寿.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电子商务,2005,(12).

[2]孙福春.浅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j].职教论坛,2005,(6).

[3]杨风召,程超.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3)

[4]薛万欣,李平,李英侠.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3,(9).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适度、够用”的商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在各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寿.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电子商务,2005,(12).

[2]孙福春.浅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j].职教论坛,2005,(6).

[3]杨风召,程超.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5

一、创新专业,办出特色,抢占电子信息专业链教育教学的制高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培养过程中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至少应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日常教学管理等六大要素。

电子信息产业链包含电子产品的设计,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电子产品的制作、调试、维修,最后是电子产品的“物流”、权衡购销利润等领域。针对技工职业技能教育,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电子信息专业链。

电子专业全面培养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识别、检测,电子电路的设计,PCB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焊接、安装、调试和维修等技能。计算机技术专业提供电子自动控制系统中所需软件的编写技能和外壳设计技能。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采购、电子产品的销售及经营管理当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是电子经营企业的“内当家”。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电子、计算机、工商管理”三大专业串在“电子信息专业链”上,重新组合,创新各专业的主导技能,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链”的技工学校。

二、“电子信息专业链”教育教学创新基本思路和举措

1.电子、计算机与工商管理三大专业的内涵建设构想

三大专业的内涵建设可由一条主链、二个基地、三种技能、四个面向来构思。

一条主链是指三大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必须串入“电子信息专业链”这一主链。这是一条完整的电子信息技能培养链,它包括电子产品的材料采购、产品制造、维修和销售等全过程,体现着三大专业的核心技能。

二个基地包括电子信息校内、校外专业实训基地,以“校中厂、厂中校”作为实训基地总体功能。校内电子承担硬件技能训练,计算机实操软件编写、仿真与产品外壳的辅助设计,工商管理用电子商务模拟物流实训等。校外实训基地,要有企业行家里手、工程师、能工巧匠作为指导教师,且有校内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要有与企业合编的教材,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规范的现场教学。

三种技能包含了电子产品的生产、维修、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可总体全面训练,也可根据专业方向,专攻其中某一技能。

四个面向对应着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生产、维修、企业管理、物流等四个就业工种,一般根据专业方向和个人的特长爱好选择就业工种。

2.电子信息专业链专业开发设置方案

根据目前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可开设移动通信、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三大专业,每个专业均可设置制造、维修、经营、物流等方向。

3.课程建设基本原理及方案

(1)课程建设的认可原理。用哲人深邃的思想梳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比较反思、分析归纳、理性建构,从而寻求规律,提炼升华形成系统性课程体系,得到专家认可。顺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调整自己的视野,跳出学校教育这座山,识别企业人力资源真面目,极大限度地满足需求,得到企业的认可。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变文字为图片,利用多种媒体宣传自己,让更多的普通人都能了解专业课程,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2)课程开发重要概念哲学思辨。专业职业资格与能力指定了课程目标,够用为主的陈述理论性知识与过程操作性娴熟技能敲定了课程内容,工作过程中“量”的积累形成了职业经验,“质”的跳变职业策略形成了课程技能深度,触景生情的“情景”教学和身临其境的“情境”教学造就了课程课堂教学的环境,春天原野上百花发育型的案例和秋日枝头上硕果精品型的范例铸造了课程技能品质层次,静态固化文本的教材和动态在线的课程是一条长深的清溪,它贮存、更新着教学资源。

(3)“电子信息专业链”课程设置方案概述。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电子信息产业链所有设置的岗位、国家职业工种标准来定课程名称,用实际生产、管理、物流程序来安排开课顺序,以项目驱动式、工作任务授予式赋予课程内容。开设的课程包括电子基本技能课、电子制作基本技能、电子生产维修技能、电子产品经营管理技能等。

(4)模块式课程设置与顺序。根据技能分解,学生应掌握四个基础技能模块所包含的能力要素,模块一包括基本的器件识别能力、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能力、焊接能力、识图能力、制作能力和基本调试能力;模块二包括模拟、数字、高频电路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调试与维修能力训练;模块三包括电子电路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调试与维修制作能力,单片机基本应用能力;模块四包括单片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制作与电子综合应用能力。不同专业只是在项目内容上有所差异,各模块都可以通过对各自专业的能力分解来得到。

4.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模式

“一体化”课堂教学是将陈述性的抽象理论知识用实际操作方式全部转变成过程性的形象操作智能,力求变抽象为直观、换符号为实物、化原理为数据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的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可用“一看、二做、三听、四拓、五疑、六悟”这六个过程步骤来描述。一看就是看老师的演示、看实物;二做是按照老师的操作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或测量;三听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四拓是指在老师的启发下,拓展操作的深广度;五疑是学生提疑;六悟为老师解惑,学生领悟。

上述六个过程巧妙地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做”三种教学形式互动式地揉合在一起,分步实现“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的课堂教学理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平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平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习;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11-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11,(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28.

[8]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7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综合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等多个专业的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主干学科及社会需求预测,结合我院(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编者注)实际,我们制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电子与信息系统的研发及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和综合设计训练,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及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重点突出我校在信号采集与信息处理以及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技术优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要以用人单位的求为导向,要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以保证学生到企业就能或者很快就能独立工作,并且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2.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实践证明:课程设置是高等工程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中实践性环节缺乏造成了对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不足。其原因主要有:高等工程教育的部分专业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科学性,因此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在课程体系、教材编排上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学科课程设置的不切实际,学生学完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特别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学校的教材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造成学不能以致用的原因。(1)课程体系——两个方向,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电子信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包括电路与系统、信号处理以及通信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通过对其他院校的调研,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师资条件,学院设置了电路与嵌入式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专业方向,并为每个专业方向配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为了克服学时紧张的问题,将课程模块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了集成优化;按照基础、专业和应用三个层次,设置了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专业特色教育、专业拓展教育以及专业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设有实验课或课程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供支撑。(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学院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在同一个课程群里,突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贯彻主干课一条龙的思想,加强理论与实践课联系及增加综合实践的思想。电路与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微机原理(理论+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理论+实验+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理论+实验)电子测量技术(理论+实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理论+实验)智能仪器及接口技术(理论+实验+课程设计)DSP技术及应用(理论+实验)电子线路设计CAD(理论+实验)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信号与系统(理论+实验)信息理论与编码(理论+实验)通信原理(理论+实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实验)数字图像处理(理论+实验+课程设计)MATLAB语言在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应用(理论+实验)三个系列课群从多方面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不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让所有课程共同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在实验环节,注重实用性,压缩验证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通过仿真等手段让老师课上演示,不仅有效地节省了课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打通相关课程,将各门课程孤立的实验统一开设,例如集成电路、高、低电子线路实验;集成MATLAB语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这样对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非常方有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与能力很有帮助。课程设计加大力度。专业课程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并且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下去,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学习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3)完善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于电路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的学生来说,要具备电脑操作能力、仪器仪表操作能力、电路分析能力、器件识别和选型能力、焊接能力、PCB绘制能力、开发工具应用能力、基本编程能力、专业软件操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在实际电路设计与调试过程中才能得到的。因此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实践环节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以竞赛为契机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部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飞思卡尔电动车大赛等,学生都感觉受益颇多。学生参加竞赛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团队精神与实践素养,是一种能够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了推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很多政策,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以及创新实践项目,但是也要防止学生和老师进入另一个误区:参加竞赛完全以得奖为目的。有些竞赛对于学生能力没有太大的提升作用,对于学生宝贵的时间来说,是一种浪费。创建学术型社团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了虚拟仪器俱乐部和嵌入式创新实践俱乐部。从俱乐部的经验来看,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是互相促进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这种兴趣小组,虽然他们还没学专业知识,但是跟着学长边做边学。这时候他们的收获,不在于他们独立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对于专业知识提前有了感性认识,带着出现的问题进行后续的课堂学习,他们会更有兴趣,更有目的性,理解也更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学长的传帮带,到大三的时候,这些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时参加一些竞赛,帮着老师做些课题,在专业能力上就更加成熟了,这样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设想

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应该形成一个闭环的培养系统。高校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病是只管培养,不管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与用人单位也没有沟通的渠道。这样就缺乏一种用户的反馈机制,对于我们及时修正我们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人才市场需要的学生是不利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不能只关注课程的体系化,更不能因人设课,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也就是要接地气,真正把课程设计得科学有效。因此,建立毕业生的追溯机制,将用人单位记录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回馈作为评价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的有效方法。这种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才是健康的。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旨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倡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承担企业一些小课题,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做毕设,做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地锻炼,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对学生就业意义深远。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作为老师也没有条件时刻紧跟新技术,但是闭门造车绝对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因此,需要创造条件走出去,也需要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实习或者调研,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去兄弟高校看看他们在做什么,知道差距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请进来,就是请企业来给学生做讲座,讲新技术,讲企业的用人需求,介绍新产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新技术敏感,视野开阔,而且通过和企业互动的机会,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企业可以发现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才。

4.结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是211和985平台学校,但是就学校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还是比较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较弱,而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本专业的声誉。本文从一名一线教师的视角,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我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探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方法和手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弱势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2-02

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呼唤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观和学习观[1],而工科专业直接面向工矿企业的研发生产,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尤其是包括光电子在内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类支撑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前沿学科,具有专业知识更新快、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培养涵盖光电子专业基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3]。

近年来许多高校先后开设了与光电子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受客观办学条件和主观重视程度的影响,各个院校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发展参差不R,专业课程设置各有差异。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以矿业院校背景下本学科从无到有至目前近500在校生规模的发展为例,以光电子方向相关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更好地设置和发展弱势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学科发展,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涵盖学科范围极广,是以信息处理为目的,以电子、光电、光子器件为核心,包含物理理论、材料工艺、器件系统等研究内容的完整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微电子”和“光电子”作为主要专业方向,相对于微电子方向的课程内容比较固定单一、本科阶段无需配套硬件实验等情况,光电子方向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困难得多,其研究领域“广”、相关课程“杂”、所需硬件仪器“多”,因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既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又可推动弱势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学科发展是必要途径,合理地设置和建设专业课程,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科发展好了,才有实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利用人才优势和影响,又可更好推动学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为指导

针对光电子方向“广、杂、多”的特点,将其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弱势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两方面考虑,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作为光电子技术相关课程设置的指导思路。这一指导思路,既是遵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方针并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更是适应包括光电子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与交叉融合的特点,同时考虑本学科方向实力较薄弱的现状和发展解决面临困难的实际需要。

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原则。所谓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广义上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之下除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之外的多个二级学科(方向),甚至还包括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的学科方向,既要与微电子一起承担本学科“厚基础”的教育任务,更要肩负更多的“宽口径”任务,同时也是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还应遵循“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这尤其适于弱势学科的实力现状和发展要求。以我校为例,学科专业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学科集中在煤炭能源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等领域,在59个本科专业中,2002年首次招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弱势学科,在所属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4个一级学科中,发展落后于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其他3个学科。在本专业设置初期,部分专业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甚至直接采用其他专业的课程,而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和专业课程的调整,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微电子和光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但就现阶段来看,本专业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光电子技术研发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还是作为光电子技术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可以说,“重能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而“偏应用”是学科基础薄弱与实力有限的务实之选。

(三)课程体系宜采用多层次三位一体结构且内容环环相扣

针对本专业光电子方向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原则,并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经验,采用了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激光原理与技术(48学时)、半导体物理基础(40学时)和光电子技术(40学时),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包括光电检测技术(40学时)、半导体光电子器件(32学时)、微波技术(48学时)等,其他相关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学科概论、学科讲座和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

本专业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已系统学习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大类课程,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且在第一学年开设了《电子信息学科概论》,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由专业类转入具体专业学习,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物理基础》继续夯实“厚基础”,而《光电子技术》侧重“宽口径”。第四学年则加入与光电子相关的《光电检测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微波技术》、《学科讲座》,这些课程全部或部分承接了《光电子技术》,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学科实力和学生就业两方面进行考量,教学原则围绕“重能力、偏应用”;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加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设置2周时间的《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采用师生双向选择和分组形式,自主选题并完成较综合的设计,所需设备依托利用国家修购专项等经费而建立的光电子、微电子、微波等实验室。

三、结论

综合以上我校专业在光电子方向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心得和建议:(1)在弱势学科发展中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和思路为指导;(2)课程体系设置,宜采用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结构;(3)课程内容设置,符合教学原则,做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99,(07):4-7,12-13.

[2]明海,陈博,章江英.大力加强光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光学、光电类高等人才的培养[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4,17(04):15-18.

[3]李林军,刘艳微,贺泽龙,陈九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02):67-68.

上一篇:法制教育手抄报内容范文 下一篇:慈善捐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