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17:27:39

电子计算机教案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1篇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缴纳各种费用,或者是买东西后结账都使用到了计算机。随着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对大众整体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在中学阶段普及计算机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计算机也必须要算在考核学生技能中的一项,因此在学生高一年级时一定要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学习要求及措施

在教学生之前,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和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发展趋势,并且学会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让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重点探索因特网这个无比丰富的信息资源库,理解并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三种基本形态,并且还能够掌握人性化信息加工的两类重要应用——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格信息的加工。

1.让学生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虽然大部分学生家庭中已经拥有电脑的数量比较多,他们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并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说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常常是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我们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操作知识并不感兴趣,只是对娱乐功能感兴趣。其实计算机应该算是比较特殊的学科,学生的实际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动手操作还是相当感兴趣的,学习起来也比较积极,比较热情。教师要好好抓住学生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

2.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为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比如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从练习打字入手,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搞一些的竞争模式,测测学生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毕竟打字也是使用计算机必不可少的一项,而且在打字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对键盘进行了解和熟悉,提高了打字的准确度和速度,还可以大大提高考试时做题速度,提高日后的工作效率,不管是对以后做表格还是写文章,都是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始终要记住,教师只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正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占了主导地位,只是一味地去教、去讲、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也忘记了要去培养他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在计算机这个学科上,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因为电子计算机本身就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其实在学生内心深处,什么道理都是明白的,比如他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自身的不足等问题,他们自己是最清楚的,但是倔强的年纪让他们不会去面对,去承认这些。学会计算机,了解网络,也许就给他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心中早有是非观念,也许通过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更能找到学习的动力,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也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有时候,我们教师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方法,对于这个叛逆的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有些时候,逆向思维式的教学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育方法也是要创新要改革的。课堂上完全可以弱化教师的作用,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想法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只是给他们一点魄力。偶尔放手让学生去做,结果不见得会有多么差。比如,在高中一年级,学生应该会简单的做一些表格了,那就让他们来做个表格总结一下自己一年来的得失表现,也可以给老师打打分,提提要求,这个过程中既能增进师生感情,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实践过程

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在深入的了解了本学科的学习要求以及目标后,接下来就要奔着实现目标的目的去努力。现在不仅仅是计算机课是大量使用计算机教学的,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少不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一定要好好利用计算机与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把教学课件做成PPT,让学生主动的,活泼的来选择吸收新知识,这样做既方便了学生观看、理解,也方便了教师日后储存整理教案。现在上课的内容都可以做成PPT来展示给学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更加充分的调动起来,将枯燥乏味的课业内容做的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高一年级一年的计算机学习,学生应该也可以处理一些图像、声音和视频,最终做一些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出来。还可以制作一个个人网页或者制作一份自己的电子名片,在这个张扬个性时代,学生需要一个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只有自己体验过这个制作的过程,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会了使用。而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学生把知识真正的学到自己的脑子里,变成自己的知识吗?检验这个的唯一方法就是看学生能否完全掌握知识,能否灵活自如的运用这些知识。

三、结语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一、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计算机类岗位的高素质专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多媒体的网络教学,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实行网上解答,考试出题,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以前的教学大纲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和进度统一化,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等,使得教师能够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2.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能更好、更方便的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一)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应适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做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统一与变换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交互工具

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获得答案,教师了解学习情况,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给师生身处异地提供方便,随意交流。开发交流工具: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三)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是如何联系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深入理解广域网、局域网及Internet的体系结构与协议原理,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习添加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实现网络打印,熟悉Internet常用技术,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做好有关计算机的实验,从而获得系统级的分析、设计、管理、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2010-3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福建高教研究》2009(2)

[3]张新华.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8.08

作者简介: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3篇

一、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标志之一,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教学,强烈影响、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应用的需要,可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应时代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不掌握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文盲。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很有必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学。

二、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的创新性改变

第一,计算机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环节融为一体,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

第二,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计算机教育技术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改变某此教学原则

第三、计算机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制的教学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可增加教材的艺术感染力,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第四,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教育技术,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能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应用的举例

1、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深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在传统教学中,一边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一边加强听说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反映在课堂回答上比较积极活跃,听力测试通过率也较高.但缺点也因之产生: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长而久之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便很难提高了。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

但是随着计算机在现代教学中应用的出现,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计箅机在课堂上的应用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计算机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例如,在复习上节内容时,可以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 (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 pi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幻灯片软件把教案做好,上课时通过计算机操作,投影到在屏幕上,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丁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比如,在教授单词时,可以尝试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后面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 加强巩同,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在巩固了新课、熟悉了单词之后,就要对新课加以处理丁,这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便显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休可以用简明的图片(从素材库中提取或用制图软件制作,例如Flash、3DMAX、Maya等软件工具)将课文的大俸概况作一图标式的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且可以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将课文内容以问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

2、计算机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个突出的技术就是多媒体网络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网而成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

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咨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阿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

我们都知道,生物教学强调的就是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类似于这洋的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的教学,势必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3、计算机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了化学课的学科特点。从化学学科角度讲,它主要的特点是两个注重:注重观察实验,注重即时反馈调节。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教学;优势;弊端;比较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531-02

1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1.1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1.2 基本特征

1)集成性 可以对信息源多渠道获取、分类、组织。

2)控制性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并能够按目标需求,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3)交互性 这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媒体只能单一、被动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实现人与信息的交互。

4)非线性 该特性将改变传统单向性循序的模式。以往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纵向章、节、页的模式循序渐进地获取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超文本链接更灵活的让信息以立体模式呈现了出来。

5)实时性 当使用者进行相关操作时,相应的信息都可以实时控制和呈现。

6)方便性 使用者可按自己的需要、喜好来选择和使用信息,任意读取图、文、声等信息。

7)动态性 用户可按自己的认知和需要,重新组织、增删或修改节点,重建新的链接,使其表现多样化。

1.3 应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用于教学、管理、科研、办公等各领域,尤其在教学方面表现更突出。

2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本着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会用、够用、实用、熟练”的工学结合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2)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有针对性的灵活教授不同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实现“按需施教”、“量体裁衣”的模式进行专门的培训,达到社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注重课程设置任务的“模块化”培训和实践,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创造新颖的导课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可以被视为是整门课程的“新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影响到一门课程的成败。导入课必须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大量案例说明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可以先声夺人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如在介绍《Flas制作》这门课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用FALSH制作的动画片、MTV、以及网页中应用的动画等等,再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自己设计Flas的欲望,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Flas制作》这门课的积极性,为学习后续其它课程提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计算机课堂教学实验成为可能,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有些内容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如果用多媒体加以辅助,再加上教师的讲解,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讲解硬盘的技术参数:磁道、扇区……时,仅使用文字、图片无法生动的表现出其动态运行过程,学生往往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果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可将其复杂的运行过程用三维动画形式清晰、直观、生动地展现课堂中。课件制作好后可以随时使用,省时省力,学生也可以复制一份用于复习。再比如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SQL查询语句时,如果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教师讲得费时费力,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可是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直接示范写程序而不是对着教案照本宣读,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众操作,边操作边讲解,这样台上台下的学生很容易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同时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3)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计算机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我们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不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去创新和探索。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学生能够亲自上机操作和探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利用网络可以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了教学规模,使学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

4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容易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师生的互动关系。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也只是提高课堂效率、完善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时,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因而其播放顺序和进度是既定的,形成了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式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的弊端,教师很难有时间即兴发挥,有时甚至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气氛,临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造成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讲课的效果受到影响。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

2)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往往复杂、臃肿,易模糊教学重点。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图省事喜欢把书本中的素材和内容尽可能多的搬上来,以为“多多益善”,但反而造成课件内容的臃肿。将大量的课本内容直接加入到课件中,容易造成教师充当课本内容播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失去教师对教学应有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分不清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

教师授课的过程应该是将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与课程内容的难点结合起来,通过优秀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索。而不是让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浪费一般知识点的泛泛而谈中。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内容尽量做到“小”而“精”。

5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建议

5.1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应用的目的是“辅助”教学,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导致轻人(教师、学生)重物(现代教学手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冒泡排序算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学生一组数据,让学生对其进行排序,然后请学生总结出排序的具体过程,引出冒泡排序算法。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冒泡排序的每一个步骤,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冒泡排序法的理解,而且也使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5.2 合理设计教学课件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上。

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中,首先,把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整体实际,归纳成提纲挈领的学习要点,以简明扼要的提纲式文字出现在多媒体课件中,并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中心内容。其次,课件的内容多为疑问式或启发式,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PPT的制作这一节课件就需要制作的精美、生动;《VB语言程序设计》的课件需要朴实、简单、无需华丽;《计算机组装》的课件需要准确地模拟出组装计算机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制作出适合本课程特点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才真正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精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只是现代化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尺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它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让我们共同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学习、完善。

参考文献:

[1] 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5).

[2] 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6).

[3] 赖文继.关于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的探究[C].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 25(2).

[5] 汪瑾.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 高教论坛,2005.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75

1 教学资源库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资源库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以人力教学为主导的新型数据收集和保存方式,按照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单机版教学资源库、网络版教学资源库、云计算教学资源库。

1.1 单机版教学资源库

单机版教学数据库对应的是在计算机教学发展的初级、仅依靠计算机载体实现基本的生动化教学、数据化教学的简单阶段。在此阶段,更多的是依靠单机计算机的巨大存储量、数据收集、使用简单和可以利用显示器展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满足教学活动中对教材知识扩展、多媒体素材使用的要求,并通过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丰富课堂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化和立体化。

1.2 网络版教学资源库

网络版教学资源库是在单机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了网络共享和数据传输的功能,在固定的、封闭的教学网路环境下,采用数据集体管理、统一存储的模式,能够支持浏览器和一系列基本网络教学设施的使用,能够相对灵活的、全面的满足用户对于网络资源的不同需求。

1.3 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

在单机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云计算教学是对二者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数据来源、收集与归纳不再受到网络资源环境的范围而限制,资源体系更加扩大化、开放化、全面化,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难度的教学资源要求。

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特点:

(1)交互性的教学资源整合方式,能够实现不同层次、不同机构的教学资源库之间的信息链接,有助于信息的跨界交流。

(2)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资源库的数据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水平。

(3)对于资源的进入和获取,增添网络专家评审和审核功能,以专家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为基础,能够提高数据库知识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4)支持用户交流和互动功能,有助于使用用户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现在要建设的资源库定位应该在基于云计算的并且支持满足云计算特点的教学资源库。

2 教学资源库的作用

教学资源库是将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源与计算机数据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数据库功能的现代化和技术化,计算机数据收集技术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其主要的功能发挥体现在教师课前准备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1 教学资源的聚集与整合,便于教学资料的搜集

现代化教学资源库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纸质资源的搜集和整理模式,只通过简单的文字搜索,就能找到教学内容所需的全部相关资料,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时间;同时,资源库内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2.2 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随着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引进,除了丰富教学课堂,还能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带来活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3 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

传统的纸质资源库,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知识来源只能过分依靠课本和有效的教材辅助工具,容易造成思维发散的局限性。以资源库为基础、通过知识间的连接、信息网的构建、思维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有序的知识学习体系,对于学生自我学习系统建立与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2.4 提高学生的知识搜索与甄别能力

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进行学习,进行网上测试、答疑和交流。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确立学习目标,提取P键点,自行搜索知识,甄别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数据汇总、有效知识点整合能力。

2.5 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促进教学互助和知识的补充

在教学资源库信息整合过程中,一些较为复杂和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整合是一项繁琐的内容,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从确立目标到数据成型的过程,包括资源的搜索、数据的筛选、资源的选取、最后教学知识的整合,学生之间凭借个人的工作优势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各个流程之间的任务衔接、工作成果置换等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6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认知能力等。

3 教学资源库现状与问题

3.1 已有的资源库数据质量较低

在资源库建设的初期,由于缺乏使用经验和针对目标,资源库的数据采集主要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主,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PPT模板、教学实验视频、教案模板等,导致数据库后期的资源采集也逐渐趋于流程化、模式化,无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教育教学需求;一些教学资源在采集时没有考虑到教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性特征,数据资源缺乏时代性和建设性,造成数据库的资源质量较低。

3.2 标准不统一,功能不完善

由于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架构,造成各类教学资源库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缺乏层次性和规律性,整体上体现出综合性差。计算机在使用中具有相关搜索功能,一切与搜索目标相关的资源都会呈现出来,但是这些资源,衡量的标准、规划的层次不统一,造成实际应用中的搜索难度,实际利用率不高。

3.3 教师参与度比较低,重用轻建

由于资源库的管理者缺乏教学实际,与教学情况相脱节,容易造成资源库更新时资源质量过低,这就要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发挥作用,结合教学实际,为资源库的充实与建设提供专业性、权威性的指导。但是在教学资源库的实际建设中,教师的参与度过低,重视对资源库的使用,缺少自动更新、及时建设的意识,

此外,不少学校将教学资源库建设依赖于早期的资源购买,但是购买的资源库以学校教学的普遍性为参考建设,没有切实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教学方式、学生特色、课堂质量等实际情况的差异;在后期使用中,也没有动员本校的师生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不符合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3.4 重视硬件及平台建设,忽视内容建设

计算机技术是数据库资源应用的基础,这就容易造成一些学校的数据库建设上,思维矫枉过正,过分重视数据库的硬件设施维修及平台建设工作,忽视对软件设施的更新和升级;重视资源库的外在形象建设,忽视内部资源与文件内容的丰富与充实。这样就造成了与数据库相关的人力资源、系统应用、资源更新等工作较为落后,教学资源库往往建成以后就变成了死库。

3.5 重视资源数量、忽视资源质量建设

为了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师利用的资源选取量,校方在资源库的建设中,往往采用大批量、大规模资源采购的方式,希望能够提高资源的应用水平。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采购的教学资源观点重复、模式相仿、形式单一,甚至有些存在明显的学术性错误,资源库的整体数量较多但是质量较低,无法有效地服务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

3.6 资源库服务意识不强

Y源库的使用过程中,一般由专人负责,做到相关数据的更新、平台的建设、资源的整合以及硬件维护工作,是以在校的师生的教学为服务对象的。但是在一些资源库的具体使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对如何建设好的资源库、如何提高师生的使用效率等问题不重视;对于老师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建立好的资源库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3.7 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进入到教学资源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老师但心网络侵权事件,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反而被侵权,得不偿失。

4 教学资源库发展趋势

4.1 教学资源库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或教务系统的整合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以教与学为服务中心,以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为主要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备课更加充实。

下面分析整合之后的教学资源库会带来的优势。

4.1.1 资源调用便捷化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的过程中,与教学的过程中,将可以方便调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节约查找内容的时间,准确获取、分析、处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积累将更加充实。

4.1.2 获取服务动态化

资源库的发展趋势,对于教师所需教学资源的更新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更新变化状态。资源库具有动态更新和内容提示功能,提高对于教师的服务水平,保持服务能力的时代性。

4.1.3 系统服务个性化

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学生等级、学习阶段等的不同,根据对教师信息的汇总和系统识别,为教师提供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系统资源的可用性。

4.1.4 资源推送有效性

针对教师的搜索记录与浏览轨迹等,系统能够自动化的筛选出相关的内容,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难度;资源的更新和信息定期推送,可以及时反映到私人的教学平台上,提醒用户的使用,提高资源推送的有效。

而学生利用资源中心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扩大其知识的涉猎面,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的统一

资源的通用性决定着资源建设的标准统一将更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如《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还将继续推出更多的标准,统一格式、统一编码,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4.3 资源制作专业化与大众化共存

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制作工具与大众化的教学资源工具共存。专业技术人员与部分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资源提供。

4.4 系统与资源的整合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6篇

中等职业院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课件、电子教案、动画等教学工作;二是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能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灵活性;四是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针对的是0~7岁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有着很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其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工作面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岗位。幼儿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小助手”,从而可以在课堂中灵活移动位置,并对幼儿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使得教学组织更灵活、交互性更强。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的意义

多媒体计算机MPC是能捕获、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活动影像等信息的计算机。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和设施,通过精心设计相关教学软件(课件、教学资源),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技术强调以运行在计算机平台之上的课件为核心,而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则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它是以液晶电脑为教学工具的一种教学形态,以运行在多媒体上的课件来呈现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交互手段和方式来控制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能使教学内容表现得更丰富、更生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教学软件中,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对学龄前儿童的感官刺激。计算机辅助教学既辅助“教”,也辅助“学”,其作用需要通过运行教学软件来实现。从幼儿的教育心理学来看,幼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为:2~3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3~8分钟;3~5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25分钟;若仅依靠教师讲、幼儿听,幼儿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两分钟,若幼儿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注意力能保持25分钟以上。因此,幼儿教师要以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作为教学的表现形式,运用“3+3”的教学方式,即综合依靠“视觉+听觉+感觉”,以及教学引导中的“启发+游戏+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美丽的图像画面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让美妙动听的音乐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身临其境,主动动手去感知、去探究,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趣味性更强。

二、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作用

今天,许多一类幼儿园已把多媒体教学作为公开观摩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的“亮点”和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点缀”,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多媒体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教师编写电子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更能体现其重要性。但许多幼儿教师往往不会使用计算机,工作起来十分吃力,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强、工作效率高的师资队伍,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部分中职院校没有把计算机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而是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去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们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中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程应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前专业的重点职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好理论、钢琴、舞蹈、美术、声乐等专业课,同时也要学好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计算机应用是中职学生必备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它能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为今后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好铺垫,能为学生今后的教学之路做好引领,对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的设置

1.教学课程个性化

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课程设置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的教学。中职个性化课程设置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层面,在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中职院校课程开设要满足不同资质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二是教师层面,课程开设要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创新与“双师型”教师为前提条件,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是专业个性化的具体表现;三是学校层面,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机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其核心思想与灵魂,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连通的桥梁。

2.教学课程具体化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代表了教育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也将是学科教学中教师备课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学习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能让学生了解教学辅助软件,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制作课件的能力。按照学生能力,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第一学期重点为计算基理论基础课程,第二学期重点为文本、课件等制作课程,第三学期重点为平面设计制作课程。

3.课程设置目标化

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学前教育专业可合理调整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课堂、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软件,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进行文字处理等。课程安排具体为:办公操作软件类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等,课件制作软件类Powerpoint、Flash等,制作图形处理软件类Photoshop、Coreldraw等,音频及影视制作处理软件类Audition、Premiere等。

四、幼儿教师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查显示,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工作实践中,普遍认为现代技术用得越多越好,甚至认为多加运用新技术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整堂课完全依靠于计算机。这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学习的作用,反而事与愿违,将导致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失去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时,应让他们科学认识多媒体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优化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灵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两种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起到良好效果。学校教授学生课件制作时,要以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为指导原则,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五、小结

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将影响新时期幼教事业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艺术性,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1-2544-02

Exploration on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JIANG Xiao-y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a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specialty,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s’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aking computer specialty of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s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 problems in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Also, it elaborat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hinking"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y"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 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Taking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as example, analysis of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oblems, from the ai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elaborated "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thinking."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y" a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spire student 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Taking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as example, analysis of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oblems, from the ai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elaborated "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thinking. from the ai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 computer circuit found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vocational collegeVocational school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该门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作用明显。因此,如何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对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两个专业进行了教学研究,从近几年学生“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考核结果来看,成绩很不理想,不及格率不仅要比其他专业基础课程高,而且学生的平均分也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自信心不足

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内容很抽象、难学,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一些在中学畏惧物理课的学生一看到课程名就产生了恐惧感,更不用说兴趣了,也有一些学生不清楚其重要的专业基础地位,没有意识到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该门课程时缺乏主动性。以上这些原因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1.2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一对矛盾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其内容包含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在电类专业学科里,这三部分知识一般是分为三门课程专门学习的,然而限于培养目标、教学课时等客观因素,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将这三部分知识提炼融合为一门课程学习,课时仅有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因此,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三部分知识,确实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3主讲教师针对高职学生特征不够,教学目标不够明晰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一般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教师很难将较深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这些特征,按照本科院校学生教学的话,则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教学目标也未能突出应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我们需要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明晰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课程建设。

2课程建设思路

2.1课程建设目标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其建设的目标。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以及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后续课程等,“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一切建设与改革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为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路知识的能力。

2.2课程内容安排要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根据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业岗位、和学习时间,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适当删除内部结构、内部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以及一些陈旧的内容,减少模拟电路内容,增加数字集成电路和实用电路分析,增加实验实训内容等,这样既使教学内容反映了学科的系统性,又适应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

2.3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建设工作中,要合理选用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的教材,对于重点及难点的内容要多补充给学生辅导材料。此外,由于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教师可以将教材编写纳入课程建设,编写适合所在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教材。

2.4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

“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培养,突出动手能力,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2.4.1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主讲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EWB、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仿真,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变为生动形象的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4.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如对于一些以记忆和应用为主的知识单元,采用以学生自学、练习为主,教师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内容,老师仅需稍加指点和讲解即可。这样,就使得这门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在课堂上适当增设讨论课、习题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来,不让问题积累。通过习题课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3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习题集、电子计算机行业的新技术的介绍等,进一步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课后辅导、习题库等内容,为学生自学提供完全的解决方案。

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创新、技能培养,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实验已不再仅仅是验证性的一种形式,而是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学习理解其理论。此外,在实践中把技能培养作为核心,从万用表的使用开始,到复杂的电路设计,使学生的技能逐渐提高。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任务的实现。只有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好的能力素养,才能促进课程建设。同样,“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特别要注重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合作交流,学习吸取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3结束语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促进了计算机类各专业建设,其内容除了文章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包含很多方面,它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下转第2548页)

参考文献:

[1]张春梅.《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及对专业的支撑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6):93-94, 131.

[2]余辉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9)(下):120.

[3]杨洁,魏淑桃.“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动态教学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9(19):65-66, 77.

电子计算机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螺旋式;模型计算机;系统结构;总线;CPU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螺旋式过程。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面对着仅仅学过“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当代学生,以及伴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领域,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家努力摸索的主题。本文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突出基本原理、理解实现技术、贴近现实、掌握应用方法的螺旋式教学体系。

2理清课程主线、突出基本原理

2.1从具体技术实现中增强感性认识

围绕计算机的两个本质特征---存储程序和自动运行,构建一个简化的模型计算机。详细分析其存储器的结构、存储单元地址码、字节(Byte)、字(Word)、存储器分配等概念,分析CPU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过程,展示如何 由程序计数器PC的值从存储器(ROM)中取出一条指令,将其中的操作码放到指令寄存器(IR)中,由指令译码器(ID)译码后经控制部件(CON)产生控制字,对指令中的操作数完成具体的操作;突出强调存储程序和通过程序计数器PC自动指向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在存储器中的地址,从而程序启动后就自动地由第一条指令执行到最后一条停机指令。结合其工作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连接CPU、存储器、I/O接口的总线概念;以建立完整的微型计算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概念视图;进一步深入分析控制部件(CON)的组成、工作原理,说明指令译码器(ID)如何将不同的指令操作码译为不同的高、低电平信号,在机器节拍的配合下经控制矩阵产生出所需的控制字。

随后给出几个程序设计示例,全面、直观、具体地认识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程序设计;并自然地从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角度引入流水线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技术(Cache)、虚拟存储器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微机中的应用,完成螺旋式认知过程的第一轮循环。实践表明:在此模型计算机硬件和指令系统的分析应用过程中,很好的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概念抽象、工作原理神秘感,达到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增强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 2 适时引入典型内容、做好跨越准备

以8086CPU为代表的16位微机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进一步学习32位机系统提供了技术踏脚石:

(1) 大容量(1MB)内存储器管理,引入分段技术

由220 = 1M可知需要20位的地址才能寻址1MB存储空间,而CPU内的段寄存器都是16位的,无法直接存储这20位地址;为此将1MB的内存空间分成16个段,每段64KB,这样就可以在段内用16位地址寻址了。

(2) 中断系统,引入了中断向量表

通过设置中断向量表,使得由中断类型号可以方便地获得中断向量。

(3)I/O接口系统

引入16位端口地址,使系统可以管理216 = 64K个I/O端口。

有前面的学习内容作基础,配合这部分的详尽原理图,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完成对微机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I/O接口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再一次提高;通过分析程序存储器,提出了该系统难以对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保护功能;内存容量的进一步增大受到限制;一次只能进行一个用户的一个任务;系统吞吐量(每秒执行指令数)的提高受到限制等,自然引入以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为代表的32位微处理器。

2.3顺利过渡、贴近现代技术水平

以介绍解决上述问题的各种技术探索为契机,自然地引入32位微处理器Pentium从体系结构上的概念性的改变和革新。如先进的CISC和RISC相结合的技术、超标量流水线技术和分支预测技术,普遍采用流水线和指令重叠执行技术、虚拟存储技术、片内二级存储管理技术。

详细介绍Pentium的实地址方式、保护方式、虚拟8086方式的特征和它们之间转换过程,以及Pentium的保护技术,充分体现现代微处理器如何实现向上兼容、对多用户多任务的实现和对各级程序的保护等核心技术。

在其实现技术上,通过段寄存器和描述符以及保护方式的寻址机制的介绍,深刻理解和掌握Pentium微处理器的分段、分页技术;对四个特权级的描述,进一步从整体上全面认识现代微处理器保护技术。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对总线技术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各类总线技术中,选择现在广泛流行的PCI总线,从其系统结构、信号、命令类型、中断及响应、编址及数据传输技术等方面展开学习;再简单介绍外部总线如IDE、EIDE和SCSI及RS―232C等内容,使同学们面对电脑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完成螺旋式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打好基础。

3理解实现技术,突出工程技术特点

在计算机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现实需求的现象,理论是高高在上的思辨,而经验则是最基本的实践规则。理论不足以说明经验,经验也无法凝聚于理论结构之中。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应该在计算机系统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计算机组成(Computer Organization)、计算机实现(Computer Implementation)这三个层次建立有机的联系。

在以8086/8088为CPU的微型机系统结构中,其组成原理相对经典和简单,在系统实现技术中的核心是各类部件间的接口设计;通过分析其工作时序图,结合有关器件的工作原理尤其是I/O特性、负载特性等,不难设计出系统的物理实现,如针对8086CPU的 和16位地址/数据复用总线,由工作时序图就可看出需要由地址锁存允许信号ALE控制锁存器对其进行锁存。

在以Pentium为CPU的微型机系统中,其实现技术就复杂得多。只有从各种总线技术、总线标准和控制芯片组等方面着手,才能清楚地说明Pentium微型计算机的总体结构、组成和实现技术。

4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相对于有些课程而言,一直有“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交流,我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产生这种结果的方方面面,除了日新月异的各种微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领域的技术推动、“老师讲得多,学生理解的少”外,最主要的就是老师希冀以包办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日积月累,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与目的的背离、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损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学体系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通过对课程自身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确定重点和难点。充分应用网络教学手段,建设网上精品课程,在网络平台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上答疑、并推荐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课堂上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实验报告的撰写;对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课程设计的专业,还通过对设计题目、内容、方案的开放,对实验室的开放,营造一个激发同学们创造性设计的环境;如本院电气专业一位同学提出了计算机在餐饮业的新应用设计方案;

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Gordon Moore曾预言:“电子计算机CPU的性能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面对这样裂变式的知识爆炸时代,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无疑是所有可采取措施中的首选。

在全方位研究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本质特征后,设计直观、简明和有深刻印象的方法将它们介绍给学生,并用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使两者间建立直观联系,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介绍中断系统时,将中断信号的异步特性比做手机的铃声,何时会响铃声事先一般是不知道的,一旦响了,就提出了中断请求,能否响应这个请求是受允许位控制的;若允许响应,就可暂停当前的工作去接听电话,听完后再自动回来接着做原来的工作;若不允许响应,就不能够接听,该中断请求就被屏蔽了。

5结束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直接面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领域的扩充,如何在安排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贴近现实,迫切需要有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来协同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学坚,周斌.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戴梅萼,史嘉权.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宁飞,王维华,孔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旭东,熊桂喜.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7):76-78.

上一篇:生物干燥技术范文 下一篇:果树嫁接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