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范文

时间:2023-10-15 00:10:45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1

1, 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 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活动准备:

1、歌曲《感恩的心》光盘。或录音带。

2、影碟机或录音机。

3、在黑板上画一颗大心,在心字中间用美术字写上活动名称《感恩父母》。

4、选好主持人,男、女生各一名。

5、班长准备好开场白。

基本步骤: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二、班长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关爱,接受父母的帮助,并且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说声谢谢,也渐渐淡忘幸福的感觉,所以,今天我们开展《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感谢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

三、活动开始,请主持人上场

女:是谁将我们带到了人间,让我们有了第一声啼哭.

男:是我们敬爱的父母.

女:是谁牵着我们的手,让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男:是我们敬爱的父母.

女: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

男:父母给了我们温暖的家庭

女:为了子女,父母什么苦都愿意吃

男:为了子女,父母什么罪都愿与受

女:当生死攸关的时候,父母总会义无反顾的舍弃自我,把生命的希望留给后代.

男:下面请欣赏真实故事

《六旬老父捐肾救子》、《母亲下岗》

女: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中的艺术光明,我们为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再次受到这样的感动.因为那样的父母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男:我们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因此父母并不能每时每刻都在做令儿女感动的事,有的甚至没有过这种体验,难道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并不爱我们吗

同学们谈家长令自己感动的事

女: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爱我们的,可能以前我们没有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来感受.

男:哎! 你说我们的父母这样爱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呢 ?

女:那我们还是先来欣赏歌曲《感恩的心》,以及歌曲背后感人的故事吧.

男:懂事的小女孩,虽然说不出话但是她明白了妈妈么心,她要好好的活下去,让妈妈放心的离去.

女:我看到大家眼里含着的泪花,我知道大家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因为父母的爱,才让我们拥有了比海洋还要深的幸福

男:同学们,我们同样不希望这样感动的事再次发生,因为这种感动让主人公也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女:那么就让我们回到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心思考,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感恩父母》

同学谈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 辛苦吗 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 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10)我们应该在漫长的时间里全心全意的去爱父母.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父母做每一件他们做不到的事,让他们也成为一个被爱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用我们的行动去打动我们的父母,让我们也成为一棵小树,一棵能够为父母挡风遮雨的小树.

女: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该说谢谢的时候,就大声地说出来,不要只把谢意埋在心里

男:那就让我们该行动起来的时候,就大胆去做,不要把欲望的脚步停住.

女:行动起来

男:行动起来

合:用真诚的心回应真诚的心

用真挚的爱回报真挚的爱

《感恩父母》活动到此结束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2

要让孩子说出感觉首先就要积累形容感觉的相关词语,这些形容词的种类大致可以分成:感知类的,情绪类的。感知类的包括所有体表器官告诉我们的直接感受如:冷、热、疼痛、痒……情绪类的当然就是指内心的感受:高兴、兴奋、悲伤、痛惜、难过、喜爱、激动、迷茫、忧郁……。学生之所以不能、不善言表就是因为平时积累不够,所以老师在教学或是在和同学口语交流时都要留心播撒这样的词语种子,可仅仅是把词语送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并不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有时我们会发现就算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因为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合理运用所以也就不能口表心声了。

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观察和体会入手,尝试把内心感觉用适当的词语或是文句表现出来。在这里呢我尝试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充分发挥艺体类学科优势让音乐、图画以及体育锻炼帮助孩子发现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精心组织的活动中体验课间的快乐。周四的活动是教同学们学跳兔子舞,舞曲节奏欢快让人精神振奋,学生们以前没有涉及过这样的舞步所以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在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孩子们也就跟上了节奏,整齐的舞步配上欢快的音乐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两种情况,运动过后小脸通红的孩子们一部分是越玩越感兴趣嚷嚷着继续继续,另外有七、八个男孩子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嘟哝着不玩了,于是我让前一群孩子继续玩着,便和这几个男生呆在一旁休息,和他们闲谈着,我问:“你们现在感觉怎样呀?”“很累”无不例外的齐声回答,我接着问:“那你累的时候身体都有什么不舒服的状态吗?”一个平时就不太爱运动的男生抱怨说:“我觉得我一运动就要流汗,我不喜欢流汗。”另一个抢着说:“我跟着跳,跳的喉咙都干了,想喝水。”“对头对头,我的小腿都酸痛酸痛的。”我抓住时机对这几个男生说:“孩子们,运动会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一些变化,刚才你们说的都是正常的现象,老师觉得你们很及时的发现了身体的感觉真不错,可是呀,不能因为一时的辛苦就放弃运动,因为运动也会让我们身体变得更加健康,所以,休息一会儿我们又去和同学们一起跳舞,好吗?”在我的鼓励下,剩下的这几个男生里大部分又回到了活动场地。课间的运动结束后孩子们都意犹未尽,于是,我就引导他们畅谈在刚才的活动中有什么样的感觉,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点。这样的及时总结让学生能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能在相互交流中细细体会本已发生但自己还尚未体验出的心中点滴。在艺体活动中穿插这样的语言练习来锻炼孩子找到内心感觉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和压力,所以会显得更加轻松自然,同样是激发孩子发现内心感觉,美术课上,我们学习色彩的冷暖,在分别认识了冷色(蓝、绿)暖色(红、黄)后有目的的让孩子们说说冷暖色是否给你冷和热的不同感受,以及一些其他的感悟,孩子们都基本上能结合实际说道冷暖色带来的心里影响,比如夏天,烈日炎炎如果再穿一身火红的衣服会让人觉得特别热,然而淡蓝色的海洋却能给人以凉爽的感觉……这样的引导丰富学生感知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感受内心的感知能力。

方法二:利用课本优良资源,使用文字体验,触发感觉产生。

本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的课文是以祖国大好河山优美画卷的美轮美奂为主角。在本单元中有类似《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这样文笔清新、舒畅,语言优美、形象的经典文章,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这一部分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里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部分段落时,教师范读讲究了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深剖文字里的含氧量,让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去体会文字的灵魂让每个丰富的字句都充满生命力,只有孩子们沉进去了才能更深入的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想,以此也能提升自我感悟力。在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演绎了文段精彩的瞬间,他们自然也如身临其境、畅游美景了。

方法三:关爱心灵成长,用心倾听用心倾述。

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心感受,其实涵括面真的很宽,因为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他的思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让孩子们抓住内心闪现的情绪点滴,最重要的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是个忠实而善意的听众,只有当孩子放下内心戒备敞开心扉时,才是感觉涓流源源不断抒发之日。因此,我积极调整和孩子间的相处关系,融洽、和谐很重要,在给了他们必要的信任和理解后自然得到了随之即来的“倾心”,在交流中让孩子们懂得去发现心中所想、处理好脑里所思,这对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以及感悟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3

一、“感悟”是一座桥,是一把金钥匙

“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桥梁。在这座桥上,学生与文本对话,领略到许多奇特的风景:初春梅花山的绚丽,秋天北大荒的明艳;夏日“雨后”的童趣,寒冬雾凇的神奇;认识到“长城和运河”的古老和壮丽,“国际互联网”独特和奇妙……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温度和感情,一条条道、一座座桥,通向广阔的天地,享尽丰富多彩!

“感悟”又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打开学生心扉,静心倾听作者的诉说,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它能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获得情感熏陶,追寻审美的乐趣;它能让学生们知道“敢跟高手比,才能获得奖励”,懂得“母亲的恩情”,认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守约,具备“放飞蜻蜓”的环保意识……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升华和激情,一扇扇窗、一扇扇门,通向思维的空间,放飞理想的风筝。

二、从“感”到“悟”需要台阶

“感悟”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但它不是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循阶而上,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铺设从“感”到“悟”的台阶。

1.创设氛围。让学生“感悟”,并不是老师一句“大家现在去感悟”就能做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感性认识为基础,故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阅读的氛围,以促进“感悟”的生成。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由于学生出生时,邓小平早已去世,仅靠阅读课文,不太容易激起其内心的情感波澜。老师可以在教学伊始播放《哀乐》,低沉压抑的音乐如泣如诉,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再请学生说说看到过的举丧情景和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内心的伤痛之感。即使从没见过家人、亲戚去世场面的学生,由于上面氛围的触动,也有了悲凉之感。在这基础上,老师动情地说:“邓小平爷爷去世了,这不是一家人的悲伤,而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悲伤。那么,大家为什么如此悲痛呢?邓小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做了一次怎样的最后之举呢?大家又是怎样与他诀别的呢?我们来细细读课文,认真想一想。”这样,就把学生很好地引入阅读深思之中。可以说,创设氛围能促进“感悟”的生成和深化。

2.语言感知。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就应放手让他们去感悟文本,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邓小平的伟大,哪些地方写出了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不忍他离去。在阅读感悟中,“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永不停息的涛声”在学生心头激荡着,而4个“也许”的排比句,更增添了震撼力。这是阅读的根本,只有根基于文本语言的“感悟”,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3.心灵对话。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文字变活,成为生命的涌动,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为了让学生与邓小平增近距离,可让学生说说邓小平转战南北的故事;说说邓小平拨乱反正、力主改革开放的故事;说说邓小平是怎样制定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澳门回归的……当邓小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人们为什么不愿他离去。最后,回应邓小平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学生对邓小平说上几句心里话。只有做到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的心灵交流,感悟才是真的。

当我们循着这样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感受文本魅力,做一次心灵的洗礼,才算到了位。“感悟”

三、“感悟”离不开一个“读”字

“感悟”基本上是沿着从“感”到“悟”这条线走的,其牵引就是一个“读”字。检验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的朗读就知道了。“充分地读”是“感悟”的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古人说的“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化”,就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语感经验。比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中的“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句子比较长,低年级学生不易读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长句的停顿,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体会节奏。然后,教师问:“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河边长满了青草,很美丽。”有的学生说:“因为前面青草夸奖了小河,所以小河表示感谢,”“我读也夸奖青草。还有的说:我读懂了小河与青草是好朋友!”教师说:“那么,你愿意读出这份感情来吗?”学生又一次感情朗读。什么是有感情地读?就是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描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正因为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才有了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知,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让默读为“感悟”建个磁场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步入“感悟”的境界,我们有必要给他们建一个磁场,其核心就是默读。因为默读能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参与阅读,人人进入文本,边读边想,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人人就有所得。这样,就会越来越深。“感悟”

1.留足默读时间。学生默读感悟,是在主动阅读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给学生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只有这样反复而充分地默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获得读书的乐趣。

2.留出默读空间。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默读不是让任自流,需要有一定的导向,也就是用一定的阅读问题来做默读侧重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默读有了任务的驱动,才会有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学生也容易潜入文本,去读、去想、去发现。如上面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教师在情境创设后,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感悟方向就明确,就集中。

3.创设默读氛围。默读是阅读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集中心智,才能有所收获。若注意力不集中,文字就不会进入心坎,虽貌似默读,实则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默读环境,排除各种不良的干扰,让学生默读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体会也就更深刻。

五、让“感悟”在品味中进行

“感悟”不可能凭空而来,它必须通过比较、推敲等多种形式来揣摩词句背后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

1.品味用词的精当。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一读、想一想,还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评出语言意蕴的深刻,从而对文章有所领悟。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味《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撑立”一词的:

师:让我们再次聚焦刚才说到的“魏魏然撑立”这个短语。大家看,如果我把“撑立”换成“屹立”或“挺立”能读得通吗?(生读,点头)

师:那么,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撑立”

生:让人感觉是经过磨炼的。“撑立”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有压力,才有一种向上的劲。

生:让人感觉有精神。“撑立”

师:是的,它让人感到有力量在里面。

生:“撑立”让人感觉这株柳很顽强,直直地撑在那里。

师:同学们,阅读就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得当。一个“撑”字,撑起了这株柳树,写出了它的伟岸、高大,它的顶天立地。建议大家在“撑立”下加个三角符号,记住这个词。

很普通的一个词语,通过对比、推敲,不但明白了词的意义,更透过这个词语,感悟到了这株柳树的生命力和毅力,感悟到了作者对其的敬佩之情。

2.品味想象的魅力。语字是凝固的,但其描绘的画面却是流动的。怎样让学生透过凝固的文字看到流动的画面呢?想象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阶梯。凭借想象,可以把凝固的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让“感悟”更丰厚。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负责吸收文字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两条线最后交汇在一起,融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形象。如教学《云房子》一课,可让学生们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云房子的模样,然后说:“小鸟造出了多么漂亮的云房子,能干的小朋友一定也能造出更多更好看的云房子来。咱们和小鸟比一比吧!”接着,出示句式:“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学生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蓝天中,飞入一座座美丽、宽敞的云房子,收获着各自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3.品味情感的真切。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说出来的,而应让学生通过细细品味,使文中的情感流进心里,激起心灵的涟漪,感受真切的“情”与“感”。比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可围绕母亲住院展开“爱”的对话:

师: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了父母间的爱?

生:我从母亲说的“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妈妈心疼出差辛劳的爸爸,这是一种爱的流露。

生:“虚弱”一词能说明妈妈深爱看爸爸。虽然妈妈身体很虚弱,但她仍想着不能让爸爸着急。

生: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而是“直奔医院”。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爱得深,根本顾不上自己出差的劳累。

师:读书就要学会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从“直奔”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满头大汗地向医院奔去。

生:我能猜到,“她这么善爸爸一定是边跑边自我安慰:良,一定没事的,上帝保佑她。”

师:从你们的想象中,我感受到了文章中爸爸妈妈之间深深的爱。

这个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读出了父母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六、巧用“设错”促“感悟”

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巧,往往还很难到位。这时,我们不妨有意“设错”,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促进“感悟”。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中的“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句,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对“伴”字做一番推敲:

师:有同学读了这句话后,提了一个问题,“伴着”一般都指有人或动物的动作,如。这里,和“陪伴”“鲜花”“骨灰”只是两个事物,用“拌”是不是更恰当一些?你怎么看?(很多学生觉得有道理,表示赞同)

师:谁来给大家区分一下“拌”和“伴”的不同处?

生:就是搅和在一起,“拌水泥”。(说完还做了“拌”比如一个搅和的动作)

师:这位同学的动作很生动地表示出了“拌”的意思。课文中的“鲜花”是这样“拌”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吗?(学生纷纷摇头)

师:那么,鲜花是怎么放着的呢?

生:它是靠着骨灰放着,就像一个人陪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师:这些鲜花代表着什么?

生:它代表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热爱。

师:是呀,如果用“拌”对邓爷爷太不尊敬了。一个“伴”字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和怀念,写出了真情。如果鲜花会说话,它会对着邓爷爷的骨灰说什么呢?

生:邓爷爷,我代表所有的人陪伴您走完人生最后一个篇章。

生:邓爷爷,我们都不舍得您离去啊!

生:邓爷爷,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这个案例打破了常规,老师“有意”设错,把学生引入对“伴”字的推敲,不仅让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当,还使其经历了一次情感升华,而最后的代表“鲜花”说话,则真切地道出了其心声。这样的“感悟”,是扎实、有效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引导。

七、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引导学生“感悟”,不能仅停留这文字层面,更要引导他们去感受、体会写作(或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其灵性、发展其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结构的片段,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现在请你说一下对青蛙的认识。

生: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卫士。

师:说话要讲究排列,概念从小到大。正因为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所以是庄稼的卫士;正因为是庄稼的卫士,所以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了吗?再说一次。

生:青蛙是捕虫大将军,是庄稼的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

贾老师虽然只是很简洁地点评了一下,其实引导了学生再细读、思考,从中感悟到方法运用的奥妙。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更有兴趣,也会主动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写作方法,抒发心声。学语文就是学方法,对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八、“感悟”不是说什么都行

虽然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教学中,教师还是有必要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位老师执教《伊索寓言》中《蝉和狐狸》一文,在学习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话要向狐狸说?”一个学生回答:“狐狸,你不该老用这样的方法去骗人!”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幽默地说:“哦,我知道了,狐狸应该多想出一些办法来骗蝉呀!”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狐狸不是该如何去骗,而是不应该去骗人!尽管这位学生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不分青红皂地为其“与众不同”的看法叫好,而应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感悟,回归本位。

九、重视“感悟”≠拒绝讲授

自从《语文标准课程》倡导“感悟、体验”后,“讲授”被戴上了繁琐分析的“帽子”,很多老师像避瘟神一样躲着它,一切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感悟”、“体验”得出来。我们说,尽管新课程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学生的感悟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点拨、讲解还是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其实,讲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它,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一位老师教《江雪》一诗,当学到“独钓寒江雪”时,问学生:“这位孤独的老翁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什么?”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他在钓鱼。”这也难怪,21世纪的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唐代柳宗元写做首诗时的心境呢?此时,就需要老师用讲解来揭示一下背景,增强学生的认识,扶他们一把。于是,老师开始讲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做此诗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为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还无人理解,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及时的讲解,让学生有所启发,有的说:是因为他被贬后心情郁闷“柳宗元在寒冷的江面钓鱼,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有的说:“他在寒冷的江面钓鱼,可看出他孤傲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教师适当的讲解、帮扶,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解要以讲在关键处、讲在急需时,必须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障碍时,扶其过去,使他们的学习迈向成功,绝不能包办代替。所以,只有用“该扶时当扶,该放时当放”的姿态立足于课堂,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特性,让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4

一、在心理揣摩中感受青年对音乐的喜爱

父亲和妹妹的嘲笑虽然使“我”十分沮丧,但“我”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可见,对音乐的爱,是“我”成功的条件之一。为此,可借助文本语言向形象画面的转化,引导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我”对音乐的挚爱。

1?郾在“沮丧”中感受不舍。父亲和妹妹对“我”的评价,可谓实话实说,却给了“我”打击,“使我感到十分沮丧”,“不敢在家里练琴”。这种沮丧,恰恰反映了“我”对小提琴的爱,否则,“我”便会无动于衷,毫不在意。而“我”一方面十分沮丧,一方面则另想办法,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为感受这一点,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读中想象,读中思考:①父亲和妹妹的评价,是真是假,从何处可见?这告诉我们什么?——抓住简直、、数次折磨、就像锯床腿等词语,感受“我”拉小提琴的笨拙,感受“我”音乐天赋的缺乏。②面对这样的评价,一般人会选择放弃,而“我”没有如此,“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根据选择,外化心理,感受“我”沮丧中的执著。

2?郾在“转移”中感受挚爱。为避免对家人的干扰,“我”转移到森林里,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这一点,第2自然段作了详细叙述。为此,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①如果是你,从家人语言中感受到自己音乐天赋的缺乏,会有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设身处地,自由表述,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析,知难而退是一种选择,这是无奈的回避;知难而进是一种选择,这是积极的进取。②文中的“我”知难而进,请你读读有关句子,边读边想:由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我”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走进语境,想象画面,具体感受:由“蹑手蹑脚”感受“我”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不想惊动家人。“我”可能在想:既然嫌我拉得不好,我不妨碍你们,我去森林里。由神圣感、仿佛、站好、庄重、隆重等词感受“我”选择的慎重和神圣,内心的激动和神秘;感受“我”对音乐的痴迷和执著:这是何等神圣的时刻,何等隆重的场面。

二、在人物亲近中感受老人对青年的呵护

“耳聋”老人对“我”的引领,是“我”战胜困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老人对“我”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她慈祥的面容、善意的谎言和真诚的赞美上,可引导学生亲近人物,触摸人物的心灵语言,感受老人对青年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

1.由外貌感受慈祥。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可谓画龙点睛,要引导学生阅读揣摩,先让学生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我感觉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银丝上……”“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让学生边读边思:①如果是你,本想在静静的林子中练琴,猛然发现了这位老人,会想些什么?文中的“我”有怎样的表现,会想些什么?——感受“我”的不安和歉意。②如果是你,细心打量这位老人,心中除了不安还有什么?为什么?——感受老人的和蔼和慈祥:从“静静地坐”“平静地望着”等,感受老人的慈祥和可亲,她旨在“告诉”青年人:你的琴声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没有给我带来不快,你放心吧。③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知道老人看到了眼前的青年人如此拉琴,会想些什么?——外化心灵语言,感受真诚呵护:老人从青年人的举动看出了他对小提琴的喜爱,看出他的歉意和不安,决定不动声色,让他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练琴,并给予他必要的鼓励。

2.由谎言感受智慧。在“我”不安和尴尬时,老人对“我”说:“是我打扰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如此说,不仅要打消“我”的顾虑,让我无须害怕;而且要留下拉琴,让我无可推脱。否则,就是“我”介意了。这话语,是老人真情和智慧的融合,要细读品味,具体感受。

可这样引导:从老人的话语,你能读懂她的内心吗?引导学生自由表述,叙谈感受,感受语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我打扰你吗?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主动表示歉意,真是善解人意,让“我”消除尴尬:“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既要打消顾虑,又要切断退路,让“我”必须留下。“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忠实听众吗,每天早晨?”——看似征求意见,实际语言干脆,让“我”无法拒绝。这样,就能具体感受老人智慧中的真情,真情中的智慧。

3.由夸奖感受呵护。老人对“我”的夸奖,没有一点勉强,总是那么真诚:“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此可这样引导:①老人分明听到了“我”的琴声,而她却总以聋子的身份出现,并真诚地对“我”夸赞一番,如果你是老人会怎么想?——用真诚的赞美唤起青年的自信,用真切的情感鼓起青年的勇气。②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青年人,每次停下来时总能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有怎样的感觉?想对老人说什么吗?——感受内心的激动和自信,感受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三、在标点挖掘中升华老人与青年的情感

青年与老人相遇相处,是偶然也是必然,青年的执著感动了老人,老人的真情感动了青年,他们像母子,也像朋友。从课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老人对青年的关爱之情、青年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而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则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它们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潜心之笔,须引导学生进入语境,认真品读,细心揣摩,让老人关爱青年、青年感激老人的情感得以升华。

1?郾从“眼神”中感受。“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可这样引导:①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你从她如深深的潭水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老人的慈祥和慈爱,赞许和鼓励,期望和等待,感受青年的温暖和幸福,平静和快乐,激动和感激。)

2?郾于“想象”中感受。得知所谓“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的情景,文章做了省略,可这样引导:听了妹妹的介绍,知道了事情原委,“我”心情怎样?老人就在12号楼,“我”会怎样急切地去见她,此情此景你能想象描述吗?——(引导学生想象“我”带着礼品,拜见老人,向她表示感谢,与老人畅谈、老人叙说秘密的情景,借助形象展示老人对青年的真诚关心,“我”对老人的衷心感谢。)

3?郾在“补充”中感受。课文结尾写道:“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句话的空间开阔,可引导学生补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面对台下的观众,面对手中的小提琴,有什么话要对老人叙说?——(引导合理想象,自由表述,抒发对老人的感激,讲述其中的原因:她给了“我”关爱和呵护,信心和力量,期盼和引领……)

作者单位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5

让学生与我一样感动一番,这似乎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再次认真解读文本:它既有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线索,又有作者与明明交往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生活场景的线索,两者相互交织在时间顺序发展的河流里。同时,我也再次认真地解读学生:站在学生这个角度,他们个个都身体健全、健康,生活无忧无虑,读着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能产生同情怜悯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想也受到心灵的震撼,确实很难,可是,我总觉得让学生仅仅产生一些同情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其心灵震撼一回,于是,我上网查找很多相关的资料,其中有一份盛新凤老师的教案,让我觉得只有很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决定借鉴其一些设计重新备课,于是就形成了我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让爱播撒在“番茄太阳”里,也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1契合心灵,为“爱”奠基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上课伊始,我这样导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明明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东西,看不见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在我们看来,她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可怜。可是读了课文后,我们未曾见她哭过,甚至几乎找不到她哭的痕迹。相反,文中处处洋溢着她那纯真甜美的笑声。下面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些描写明明笑的语句上,请大家读读课文,把直接描写明明爱笑、开心、快乐的句子找出来,画上线。”这番话引起了学生对自身生活认识与感受的强烈反差,对曾有的情感体验发生了矛盾,使他们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感觉,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极为迫切地再次走进文本,再次认真地阅读课文,并迅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情感基础。

2品味词句,让“爱”丰润

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感受明明笑的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并把句子放置于文本中理解感悟,这里,我着重谈两点――

2.1在指导朗读第一处描写明明笑的语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的朗读想要传递给大家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①要让学生明白朗读不仅仅是出声音地朗读,它需要你把本无声但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字赋予声音和情感,赋予灵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读,而不是学生习惯性的仅是发音上的情感处理,应该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②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迅速思考自己该如何传递。促使其积极读词品句,从“每次”、“都”、“特别”等词语中感受到明明爱笑、很甜美。③让学生想办法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并传递给大家。我想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内化语言,输出语言表达信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实实在在地走一回。

2.2引导朗读理解:“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笳吗?那我就叫它番笳太阳。’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我问学生读了以后有什么问题,一生说:“笑声为什么‘追’着人走?”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发表意见。接着,通过导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明明的纯真乐观。

3逐层深入,把“爱”升华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6

关键词:数感 小学生 数感培养

数学课程改革,第一次明确地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

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它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结合生活,积累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如一分硬币重1克,4包豆奶约重1千克等;再如认识大数时,我利用多媒体(利用统计图和录音机)进行教学,告诉学生我市有多少人,大约是我校学生数的多少倍;我省土地面积有多大,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我市。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景,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二、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我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动手实践,领悟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来让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验和发展数感。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的时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获取和培养数感。又如,在“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让学生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数轴估计: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这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结果,学生自然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五、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机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3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5个人,最少需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不只是简单地计算31÷56……1,答案就是6条多1人。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要体会到商6余1是什么意思,6表示6条船,1表示如果租6条船每次都运5个人,还剩下1个人,也需要再租1条船,因此必须租7条船才行。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条船各坐5人,另外4条船各坐4人;或4条船各坐5人,2条船各坐4人,另外1条船坐3人等。这些都是合理的解决方法,学生灵活地选择方法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升华了数感。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7

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便是真实。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当我怀揣着少许惴惴不安,些许的不屑一顾和那么一点点正襟危坐,靠在椅背上,并不知道放的是怎么样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当灯光全部暗下来,屏幕上出现了古城墙的画面和那里生活的人们,那熟悉的场景,顿时让我目瞪口呆,那衣装,那平房,街上的小吃和人们走路的样子,神情,立刻把我拉到了那些早年已被埋没的记忆的沟壑里。

其二是感人。沈浩用实干感动了同学、用真诚感动了小岗村村民、用业绩赢得领导的赞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书记光辉形象。如果说挂职三年有“镀金”嫌疑的话,那么挂职六年还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镀金”就转变为“真金”。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而荧幕前的我更是几度落泪。其三是它完全能让人信服。众多影视明星在影片中再现了沈浩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带领大家建设小岗村的生活片段,使观众信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万世根本是做人。

关于电影本身,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夜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感动,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杀器。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相信,因为平淡,所以感觉很近。最后的感动其实都是在真实与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没有光彩炫目,没有宏伟画面,就如中开头画面中的城墙,敦实而安静,如路边的田野,灿烂而具有生命力。也正是这样一部平凡而伟大的电影塑造出来了沈浩这样一个丰满感人有血有肉的沈浩,一个爱人民爱到灵魂深处的好公仆。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篇8

感恩节活动倡议书样本一

老师们、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朋友或者对手,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大家就会明白,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在感恩节期间,XX中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设计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活动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第一:在全校发起感恩的倡导,以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的方式为身边的人献上祝福,带去感恩。

第二:11月26日进行感恩节黑板报比赛,内容围绕感恩这一主题。

第三:感恩节专题征稿,经广播站采用,会在校广播站播出。内容涵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言、要感谢的人、或是深情的讲诉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常怀感恩的心,用真诚的心感谢他人,用热情的手来帮助他人。得到帮助,勿忘感恩;施予帮助,不望感恩。让我们感激和怀念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来吧,一起参与到我们的感恩之旅吧!

XX中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感恩节活动倡议书样本二

一、活动缘起: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他们习惯了索取,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及身边的人做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很多事情都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会感恩显得由为重要。

二、活动目的:

在xx年感恩节来临之际,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以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为主题的感恩节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懂得并且学会感恩,让和谐感恩的信念在孩子的小小的心中慢慢开始成长,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感恩,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通过活动,让孩子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

三、活动前期准备:

1、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背景知识,相关故事,歌曲等。

2、幼儿园及班级的感恩节环境布置。

3、各种活动所需的材料。

四、活动的大致安排:

1、向孩子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欣赏《感恩的心》歌曲,学唱歌曲的主要部分。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让我们一起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歌唱来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3、和幼儿一起玩一些感恩节的传统游戏,让幼儿感受到感恩节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4、和幼儿一起说说他们想要感谢的人,为什么要感谢他们,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感谢他们。

5、做一张感恩节卡片,并说一句感谢的话,家长或老师帮助写下来,鼓励孩子将卡片送给他想感谢的人。

6、 能用语言向家人和身边的人表达谢意。

上一篇:洗发水的广告词范文 下一篇:抗旱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