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13:44:28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1

关键词:贴近生活;感受细节;展开想象;增强趣味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理论课、汉语语法课,使得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每篇课文的教学方法、程序一个样,课堂沉闷乏味;教师讲得太多,“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一味转述“教参”。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对语文课普遍表现出热情不大甚至兴趣索然。

找回语文课失落的趣味,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有意思有成就感,让每堂语文课触动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智慧,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生活事例,体会语文的情趣。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学生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诗歌教学,通过民意调查,发现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浓或根本不感兴趣。因为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大,内容高度浓缩,读不懂,无法体会诗歌的美丽。针对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让高于生活的诗歌在解读时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潜藏在诗歌语言后面的生活和含蓄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学生顿悟:原来诗歌是这样美丽动人!

例如讲授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我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意象时注意列举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由攀援的凌霄花联想到生活中的傍大款,由痴情的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联想到生活中单方痴恋的恋爱故事;由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意象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全职太太,这样一来,若即若离的诗歌语言变得可知可感,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体验中读懂了舒婷在诗中列举的几种传统的爱情观,也读出了作者的否定态度。再如讲授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去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我先启发学生去想,小鸟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就明白小鸟在树枝间做巢鸣叫的生活是安逸而愉快的,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常识去理解“作战”的情形,学生领悟到作战是充满危险的,可能还会牺牲生命,但是只要我的爱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诗人心甘情愿地冒着危险去和狂风作战。因为联系了生活,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无不为裴多菲的无私奉献的爱情观而感动,这样读诗真有趣。

二、深挖细节描写,享受发现的乐趣。

细节是文学作品描写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加艺术的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也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关键。在鉴赏小说时,应当引寻学生去捕捉细节,深入文本当中去和作者对话,从而把握文本的精义。

例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中的“小祖宗”贾宝玉出场和王熙凤的出场方式相同,都采用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的镇场技巧。小说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贾宝玉出场只描写了一阵脚步声,脚步声有开路通报的,有随身伺候的,还有随从的,当然还有宝玉的,可见是大人物出场了,这种出场方式说明了贾宝玉在贾府中的高贵地位。学生抓住这个出场的细节,也就找到了分析宝玉性格的突破口,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讲授鲁迅的小说《药》时,文中有一个华老栓买药时狗不叫的细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深夜的狗见生人是叫的,但那几只狗没有叫,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是感兴趣的,很自然地激起他们的阅读期待。当学生热烈讨论后老师明确那几只狗见到生人没叫,可见深夜杀人的事是常发生的,这个细节暗示了社会背景,老师便以此为切入点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

通过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抱着欣赏的态度去感受作者的匠心和情感,在发现中享受快乐,在收获中感受喜悦。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重视情感体验。

想象是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白我透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去揣摩语言,产生对文本的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

在《逍遥游》一文中,庄子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又觉得学习有趣味,这是个挑战。神人等三种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世上有没有这样的人?为了让学生有比较具体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对神仙的外貌、肤色、饮食、举动等展开想象,学生慢慢地变得活跃起来,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学生对神仙的概念有了较为形象具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看庄子心中的神仙是什么样子。庄子对他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这样表述的:“藐姑射山上,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学生会反驳说神人也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他也“有所待”,要依靠云气和飞龙才能游乎四海之外。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思维变得活跃,老师因势利导介绍写作背景和意图,《逍遥游》其实是庄子所写的一首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人世间如此污浊,他追求的自由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但在现实中,庄子也做不到逍遥游。

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去进行情感体验,深入领悟文本精髓,感受学有所获的喜悦。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2

关键词 写作教学;想象

一、创设环境,打开想象大门

“怕作文,作文难”是小学生写作的一大心理障碍。要消除这种障碍,就得帮学生找到写作素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把写作这种“苦差”当成“乐事”。作文就如一扇门,而想象正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因素创设愉快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投入作文的自由王国,实现寓写于乐呢?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创设“形象”环境

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创设一种特定的“形象”环境,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现代的少年儿童对视听媒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这一心理,我们可以利用视听媒体,把学生带入创设的特定环境中,诱发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入情入境地进入创作的王国。比如,关于“春天”题材的作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他们几乎年年写,但就是写不出新意。为此,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春天,两只蝴蝶翩翩起舞,飞过田野,飞过小河,飞过扎着头花的小姑娘的头顶……赏心悦目的图像,学生边看边想,教师没有作多少指导,他们笔下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第一次变成了富有诗意的童话。

2.动手操作,创设参与环境

学生对直观教学的接受能力较强,也很有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让学生自由组合、直观操作。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进行感知和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并为向抽象思维过渡夯实了基础。这样,因为素材充实了,学生感到确实有话可写,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也就不怕写作了。最典型的操作性作文就是实验演示作文、手工制作作文等。在这样的作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实践,获得第一手材料,还能充分感知真实的环境、气氛,眼里、耳里、口里、心里等都装满了真实的情与景,写起作文来只是将其搬到纸上而已,因此学生不再感到困难。

3.参与活动,创设愉悦环境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有资料表明,96%以上的学生喜欢活动,尤其是有新意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认识是自觉的、没有负担的、轻松愉快而又感受得到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实践中通过收集材料活动和自由拼图想象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写作上来,由活动激发兴趣,由兴趣引导写作,这样能够扫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活动和写作都能愉快进行。许多特级教师上的观摩课的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游戏,诸如“吹鸡毛”“撕纸片”等。在学生的眼里,那根鸡毛变成了一只蝴蝶、一个小生灵,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玩得兴趣盎然,作文写得生动活泼。

二、借助载体,催开想象之花

创设了想象的绿色环境,为学生打开了想象之门,领着学生走进这扇门,你会看到想象之花遍地开,而且朵朵艳丽、朵朵不同。在学生具备了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的基础上,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心灵的深处就会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当然,要使想象之花不败,必须融入学生的思维、灵感和灵动。因此,教师还需要借助一些载体,拓展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灵感,彰显学生的灵动,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创作。

1.看物想象拓思维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到过、用过、玩过、吃过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是随着这些事物的刺激而引发的。但是,学生缺乏从一件东西而想起另外一些事、一些人的联想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某种载体,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把曾经美好的经历在脑中重新浮现。如,在习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出示一张卡片、一条红领巾、一个变形金刚、一组溜溜球等,这些物件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发回忆式想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写出一个个灵动而有趣的故事。

2.听声想象诱灵感

听声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可以将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录制下来。在习作课上,我们有时播放掌声、笑声,有时播放呼声、喊声,有时播放风声、雨声,有时播放乐曲……让学生或根据这些声响,或借助音乐的旋律激起情感的涟漪,想象当时的场面,独立构思写想象作文。这些声响诱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入情入境地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请看作文片段:我趴在窗口,等待妈妈回来。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我突然看见了一个小天使,她说:“苗苗啊,你别着急,你的妈妈只是下班迟了,她要回家的。”我说:“可是,妈妈说过,这次我这样惹她生气,她不管我了,让我到爸爸的家里去。可是,我不想去,我要做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小天使,你帮帮我,好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她的后悔、她的渴望跃然纸上,滴滴雨声,引发出一段伤感的故事。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只要给学生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他们都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编写出背后的故事来。

3.未知想象显灵动

孩子是幼稚的,正因为幼稚,他们的想象才是神奇的。有孩子就有童话,有孩子就有未来。为了开启学生的想象大门,让他们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未来世界。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些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2031年的一天早上》……这类题目想象空间大,可以使学生的心灵放飞到自由创作的广阔天地里,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力被大大激活,展示出的是灵动的生命。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3

一、在生活中流露真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因此,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他们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生活中大都是一些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小事,就是这些小事渗透着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要仔细观察,要把握特征,区别不同之处,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从而积累写作的素材。

《幼时记趣》里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其作者把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写得趣味盎然,就是因为是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如水,平平淡淡,它由平平常常的小事构成。一叶落而知秋,虽然小事细碎,不引人注目,可是在有心人看来,就会以小见大,别有洞天。

真情流露还要从“细”处入手。所谓细就是观察事物要有序,时间、空间、逻辑都可能成为观察的顺序;还要全面,对物、对事、对人都是如此,不能只看表面,不及其里。比如说:细心观察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父母兄弟姐妹相处的情况,看家人是如何表现出亲情的;街头巷尾的邻居生活中有哪些趣事;一年四季景色的交替变化;校园生活中的情景:课堂上不同教师所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后师生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生活小事中最能看出真情。

二、说话训练让真情在口头表达中流露

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说、写应互为基础,可大多数情况是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能写出来的又不一定能说出来。笔者认为,训练学生多说也是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方法。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但总侧重于让学生写真情而不是说真情。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能把真情实感说出来却常常写不出来,或者有所顾虑不愿写出来。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多说、会说,进而会写。

所以在让学生写之前,先鼓励他说出来,让他把生活中所观察的东西讲出来。学生一开始会很紧张,往往会词不达意,不能把他们的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准备,要打草稿,学会表达主要的意思,然后再训练他们能围绕话题中心有顺序、有条理地讲出来,并且注意用词和语言技巧。最后,训练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做到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想抒的情。

三、启发想象,让情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富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就像一道菜,光有食材还不行,还得添油加醋。生活中的事、生活中的情、生活中的景,就是食材,得需要油盐酱醋进行加工。对写作材料的加工是一门艺术,因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原本无情,但巧妙的作者会使它“山水有情,草木含意”。而这“情”和“意”便来自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一、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想法设法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尤其是文言文。如《与朱元思书》一文,让学生边读边想,想象吴均是如何在富春江上随船行而赏景的,再让学生把想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二、对课文进行改写,包括扩写、续写等。

《幼时记趣》的作者就是因为富有想象力才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得那么生动有趣。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虽然很少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但哪怕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只要我们善于想象和联想,也能把它写得活泼生动。如果能引导学生做到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都不轻易放过,都能多加以思考、想象和联想,都能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哲理来,品出点情味来,那么就不愁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四、享受写作,让真情在笔下自然流露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组织了一个“海棠社”,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写作比赛,从中享受着写作的乐趣。贾宝玉那么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却对这一活动乐此不疲,什么原因?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要学好一样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才有兴趣去做。学生写作也是一样,要让他们享受到写作的乐趣,才有可能使他们乐于写作,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课堂计划内的作文学生不一定爱写,笔者认为不必作硬性要求,组织一个写作兴趣小组或小小文学社,使之成为学生自由写作的园地,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当然,教师要对此指导,有要求,要把课外练笔同课内写作计划联系起来,等学生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真情实感自然就在笔下流露出来了,写作教学的目的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4

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以其思想内涵的美、语言形象的美、意境风格的美、情趣情感的美以及声音色彩的美构成一个有如钻石般熠熠发光的美的晶体。当教师把这样一块闪光的物体捧于学生面前时,应给学生一个惊奇,一份欣喜,一种童心的回归,一种童趣的欣赏。同时产生一种求知欲望的涌动,一种爱不释手的珍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这美的精华输送到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共同在赏心悦目的创造和欣赏气氛中倘佯于儿童文学的花圃,领略其特有的芬芳,从中得到美感享受。这是儿童文学教师驾驭教材,探讨和实施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学美的关键所在。

一、诱发兴趣是创造教学美的手段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求知的内驱力,是一种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无兴趣,往往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智慧与灵感。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能“好之”、“乐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求知欲望就会在胸中激荡。

二、激励情感是实现教学美的核心

儿童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情感,这众多的情感完美地体现着童真、童善和童心美,与世俗社会中假、恶、丑形成鲜明的对照。挖掘出作品的真、善、美,移情于学生那灵敏的心弦上,定能奏出一曲曲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热爱生活的美好乐章。蔡元培说过:“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冶。”心灵在这里得到净化,同样,审美客体把情感反馈于教师,教师也受到学生情感的影响,而反作用于教学,形成教学中师生情理交融的最佳境界。

三、激发想象是深化教学美的环节

想象和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效应中审美感受向超审美感受过渡的中介环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培养形象思维从再现向创造发展的重要环节。激发想象力还要靠知识的延展来扩大学生的眼界。教学中,我把搜集整理的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归类、分析、对比,在欣赏美的同时,训练他们多角度联想的能力,为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5

一、感悟生活,抒发真情

1.唤起真情。综观小学生的习作,能抒发真情实感的较少,其内容也总是写看到的多(不加选择的),听到的想到的少。而所看见的,也都是生活现象(原始现象素材)的堆砌,“有血有肉”而无灵魂,未注入自己的情感。由此看来,要使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在引导学生写所做、所看、所听时,要首先让学生去感悟,唤起真情。这种情感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极为兴奋之余产生表达的欲望,不吐不快,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例如:在《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训练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哪次的活动最有趣,这么一问,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之色,这个说“吹泡泡糖”比赛有趣,那个讲“穿衣服”比赛才有趣呢,又有的说“拔河”比赛不但有趣还有意义等。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继续问:“怎么有趣法?你们先回忆。”同学们静下心来,打开记忆的大门搜索着,有的把通过思维搜索到的材料记下来,准备回答。

甲生:“我最喜欢‘吹泡泡糖’比赛,有趣的是参赛者竭尽全力吹的样子,第1组的晓阳鼓着腮帮,瞪大眼睛,用力吹呀吹,腰吹弯了,脸涨红了,还在用力。只听“啪”一声泡爆了,再看晓阳,成了大花脸,同学们笑得前倒后仰,他不好意思地转过身去,太有趣了。”乙生迫不急待地说:“更有趣的是三组的俊鹏,竟然同时咀嚼了五个泡泡糖吹,泡大得遮住脸。”

上述学生兴趣盎然,浓浓的情趣汨汨流淌,这虽然是平常导入,但是抓住关键的情感切入点的导入,触及学生的情感点,促使学生对原始现象理性感悟,引领学生对原始现象进行提炼、整合。将情感注入文中,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真情交流场,促使学生各类习作中都有统领全文的魂——真情。

2.感悟生活,升华思想。开设“感悟生活”主题活动课,将主题活动和作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活动的主题,从学习生活实际中提取;活动的教材,由老师根据主题自编,活动的心得,要体现学生真诚的感悟。如在一次以“牛”为主题的活动感悟课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出种种不同的精神。从牛面朝黄土脊朝天的脚踏实地,想到老黄牛精神;从辛勤劳作的默默无闻,想到谦虚求实的精神;从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从名句“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想到牛可敬的奉献精神。一次次活动、一次次感悟,既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体察社会,感悟人生,又能提高他们听与说的能力,在写作实践中表达真情,同时使个性思想得到升华。

二、不拘一格,鼓励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力求放飞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尽力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尽管有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不合常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走向抽象,从集中走向发散,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任其自由表达。

1.多种文体的自主性表达。在写作时,教师不强求学生必须写某一种文体的作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进行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也可以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如《登山》,有描写不辞劳苦的登山过程,赞扬勇于攀登精神;有写登山时看到的秀美景色;还有写登山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学生喜欢“尝新”,不加限制,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笔下自然流畅,妙趣横生,丰富多姿。

2.多彩内容进行自主性表达。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易于动手,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同时,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提练、表达的能力。我们应为学生搭设一个展示、交流、评价、提高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有趣的发现、触及心灵的感慨等与大家分享。如:在两周一节的习作交流会(有时不尽兴就延时),志豪展示了自己的想象篇《铅笔历险记》,文中情节曲折惊险,语言有趣,充满童趣,同学们兴奋地倾听,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评价时,同学们不但看到了诸多优点,还指出了不足。毅航读了自己的随笔《街头风趣闻》,也赢得了掌声。小敏的《班级小事》更是令同学提起了兴趣。本不起眼的小事,被她独特的观察角度“录”下来,令人深思,给同学们以启发。这样的交流会让学生有写作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观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6

一、加点趣味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加点趣味往往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因此,使学习趣味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则。

在教学情境中,角色扮演既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又能增加其学习的乐趣。高中生想象力丰富,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演绎文本中的角色,体验其中的剧情,不仅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深刻意蕴,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节选情节,自由组编,再创情节。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更能体会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而斗争的艰辛。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语言上,教师的语言应做到准确、流畅,更应力求幽默、风趣。如通过语言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时,教师可以先这样模仿作品中某位人物的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然后,提问学生:那是冒出来的哪根葱?那是怎样的一根葱?在中国文学史上,人物的出场与之类似的又是哪个椒?(凤辣子——王熙凤)。最后,提出要求:在模仿该人物后试作分析与比较,哪个形象刻画得更给力。接着,教师应及时激励:“有哪些勇者敢一试身手?”这样一来,学生定会冥思苦想,跃跃欲试了。总之,教师的巧于激趣会让学生意犹未尽,更会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在教学方式上,媒体教学早已成为教师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辅助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有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文本,巧用动听的音乐、怡人的画面、感性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制作网络交互性课件,与学生开展互动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方式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兴趣盎然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二、增点新意

现场灵感和瞬间生成的驾驭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为核心的着力点,这必须靠教师的灵性和创新。为此,语文教师应精心备课,巧设教学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挖掘审美因素,激发创新思维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一个“情感心核”,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努力挖掘、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文本中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围绕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等进行审美感悟。如《群英会将干中计》中,罗贯中描写了周瑜的三“笑”和三“大笑”。对这样精彩的细节描写进行解读时,可先让学生分组表演、体验并揣摩其中的“笑”和“大笑”的不同之处,来感知小说表现手法方面的艺术美。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活动体验,探究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这样,文本中单一的形象在学生们富有个性与创意的语言描述中将显得无比丰满。

2.巧设教学环节,发展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有意识地、有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首先,课堂教学的导入力求新颖、独特,能快速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切入教学内容应有独创性,能开创学生的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多向思维。如本人在教《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选取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思想者》的图片作为导入文本的一个切入口。因为雕塑家罗丹认为,深邃的思想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来表现的,深刻与永恒的精神往往源于凝重而深沉的思想,而“思想形成伟大”正是该文本作者的核心观点,所以,这就更有效地切入到了文本主旨的关键词——思想。

其次,教学设疑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更应具有开放性。如在教学过程中,扣住“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引入探究时,教者可以从提问“人的伟大源于什么”点出 “思想” ,由思考“为什么说人是苇草”来认清人本身的脆弱、渺小,由区别“人与苇草是否一样”认识思想的价值,由讨论“思想是否一定让人变得伟大”思辨思想的两重性,最后,从探究“人怎样活,才能活得高贵、有尊严”中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合理的、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引领学生的思维,赋予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添点活力

杜威曾经提出“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做”即活动。课堂是活动的平台。高中语文教学应借此平台实现两个转变,添加活力,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并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一定要“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作为主导者,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使活动具有针对性、挑战性、激励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与反思,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阅读历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综合性学习活动。因为真正的阅读是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的“召唤性”结构中去,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字的丰富内涵进行多角度呈现。另外,课堂学习活动应做到少而精,更要有阶梯性,务必把每一环节做透、做细。这样,学生既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亦能触类旁通。因此,只有把学习融于活动,课堂方能彰显活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加点“鲜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打造高效课堂引进源头活水。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的各学段要求中,强调了“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那么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就能够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我喜爱的水果》这篇作文时,我把各种水果都带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同学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有的说“香蕉又香又甜,软软的,形状像弯弯的月亮”,有的说“苹果圆圆的,红彤彤的,像我小妹妹的脸一样”……多么生动的句子呀!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此时,我顺水推舟地让学生们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写一写。后来,我批改作文时大吃一惊,发现学生的习作写得很轻松,许多优美的词句跃然纸上。看来小学生的情绪是极易感染的,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作文就能成为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并且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二、注重积累,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好的习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语文老师要去开拓学生的想象。以往,有些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了观察,但写起来不够生动具体;有时写具体了,却平淡无味,就事论事,就物写物。这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我常常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积累以及阅读课外书籍、观看影视节目等渠道获得新的知识,并且驰骋想象。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可以想到星球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不能用对与错去衡量的。学生的想象一旦得到开发,脑海中便会闪烁各种灵动、新颖的意象。每进行这样的一次习作,学生的想象力便得到了一次锤炼,创作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是想象的源泉,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在语文课上的朗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想象文字表达之外的东西,这样经常训练,学生作文的内容自然会情趣盎然。

三、加强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要使学生的习作变得轻松,写作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1.课内得法,课外积淀。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多彩的生活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发,也引起了想象。所以写作不光是作文课上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在平时也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籍,陶冶情操,感悟写作的技巧。及时拿起笔将多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自己的情感波澜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积累的素材多了,写作时便会得心应手了。

2.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指导学生写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经历“组词――造句――写段落――谋篇布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非常有耐心,要懂得这是一个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嫌他们行文冗长嗦,只要不离题,他们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哪怕是记流水账都行,千万不要打击了他们写作的欲望和信心。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等他们有了一定的写作功底后,自然就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时上课,碰到课文中好的句子让学生模仿说一说,说的时候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得心应手,作文变得生动形象了。当我在批改作文时,看到学生的作文里出现“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唱歌,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揉着眼睛,啊!真暖和”这类句子时,我不禁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写作教学已初见成效。

这样想象真有趣作文篇8

【关键词】 趣、情趣、理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在审美的创造和欣赏活动中,往往把趣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来看待。但是由于它可见而不可及,会心而难以言传,故宜体味之,而不可形容之。因而,人们始终未能将趣的内在生动性和感染力得以明晰的理解,尤其是在现代物欲抬头的社会里,人们对“情趣”的庸俗化以及对“理趣”的文本性误读,将趣的面貌搅得“物是人非”。因此,还“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一个清白的本真面目,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原点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正如现代学者钱穆先生将处于“轴心期”时代的孔孟圣贤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草案,先秦时代已经设计完毕,以后的时代只是按照这个方案去做”[1]一样,“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也在其形成时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就奠定了根基。那么 ,首先就让我们追根溯源,从“趣”的文字学角度来作一番考究吧。趣在中国古代有三种读音和意义:“趣:1.集训,俊须切,趋向的意思。《吕氏春秋.为欲》:‘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2.七句切,①意向、旨意。《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后引申为志趣、情趣。《南史.隐逸传》:‘少有高趣’②兴趣、趣味。《世说新语.言语》:‘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3.集训,趋玉切,通‘促’。www.133229.coM《管子.度地》:‘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 [2]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层面上的“趣”应该取第二种读音和含义,即意趣、情趣和兴趣的意思。并且这样的一个带有浓厚审美意味的“趣”以及与“趣”相关的观念也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文献资料中。

魏晋时代的钟嵘在其《诗品》中评宋豫章太守谢瞻时云:“殊得风流媚趣”;唐代颜真卿在其书法评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云:“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常使意气余”;宋代严羽更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兴”与“趣”结合,提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时至明末,以袁宏道和袁中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又提出了系统的趣论观,认为“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把“趣”当作人们生活中希求的最高的乐趣和享受;随后,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倡导情真,强调机趣;而将趣的地位送上最高峰的恐怕是梁启超所倡导的趣味教育了,他认为“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38《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认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43《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词》)从而力举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从上面所列举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趣”的演变史资料,我们不难看出,“趣”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与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其原点(源头和起点)就已经确立了其基本义,即“乐趣、趣味之趣,审美愉悦,或能够引起审美愉悦的特征、意味”[3]。同时,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审美愉悦又是和审美主体的情感紧密相连的,于是自古以来,“趣”就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情趣”。

情趣,作为一种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观念,往往体现为审美对象中所蕴涵的盎然情态、审美主体心中的怡情养性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故而,情趣在自然、人生,尤其是在艺术中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了审美体验中的无限趣味。难怪南宋严羽会感叹:“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虽然在这里严羽用了一些禅家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喻诗,读来只觉得朦胧而有余韵。但若联系首句(“诗者,吟咏情性也”),便可得知:严羽这里所言的“兴趣”,乃是就审美主体对作品的一定的感受而言的,即专指一种特殊的浑厚而又有韵味的风格所引起的情趣。简而言之,“兴趣”即“情趣”。关于这一点,现代学者叶嘉莹先生还专门作过考证,并指出严羽所谓“兴趣”是“指由于内心之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 [4]。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一定要灌注作者的深厚感情,将汉代《毛诗序》所开创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言情”的传统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从而让肝胆间流出的淳厚真情形成流溢于审美艺术境界中的内在情趣,从而达到“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审美艺术境界。

情趣在以诗歌为代表的文艺作品中是如此地钟情于这样一个“情”结,这使得我们对情趣的本真含义有了一个回归性的认识,这固然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然而,趣味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范畴,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深有意味的评介呢?这就得把眼光转向趣味产生的整个审美过程了。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共同完成的。首先,对于那些纷繁复杂而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潜能的审美对象来说,他们作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对象,往往充满了生机,荡漾着情感的节奏,饱含着独特的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以其与主体内在心灵相对应的固有物趣招引着主体情感的投入。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孔子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孔子《论语·雍也》)的“君子比德”思想就是审美对象(特指自然山水)所蕴涵的内在生命情趣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比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对象的情趣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前提准备。其次,对于以心性情感为主的审美主体而言,他不仅要能够入乎其内,从审美对象的神态、情状中感受到无穷独特的审美趣味,引起心灵的感荡,从而移情于物(即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入到含有勃勃生命趣味的审美对象中去,而且要能够出乎其外,以一定的审美距离,贯之以内心的淳厚深情观赏之,品味之,体验之,这样自然就会出自真情趣。最后,对于整个审美活动来说,“主体的情感与对象的生机因不断地双向交流相互贯通而猝然交融,使物我的生命形态均得以升华和超越”[5]。因此,情趣就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天人合一”中得以实现。

按照我们的思维惯例,趣 既然和情息息相关,而情又与事、理等格格不入,如明代胡应麟所云;“禅家戒事、理二障,余戏为宋人诗,病致坐此 。苏黄好用事而为事使,事障也;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因此,趣与理也应该是绝缘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中言“理趣”者又并不是鲜为人知的:“南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中云:“状理则理趣浑然”,清代沈德潜 在其《清诗别裁·凡例》中称“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并且在《说诗啐语》中再次举实例分析道:“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如此这般,就构成了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即情与理在趣中的地位问题。如何解开这一“死结”呢?

我们还是先从沈德潜所列举的杜诗的例子入手吧。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二句所言的焦点实际上落在了“无私”二字之上,即大自然的无限 宽广的怀抱。而这样的一个关于宽宏、无私的道理本来很简单,也很平实,直接讲来,肯定会让人如诵八股,倍感乏味。然而,在杜诗中,这样一个简单而乏味的道理却如“花中蜜,水中盐,体匿性存”(钱钟书《谈艺录》)于江山花柳的 形象之中。江山花柳以其柔情似水的胸怀迎接着欣赏的人们,而人们也同样如醉如痴地深爱着大自然。这样,诗人就将大自然的无私精神溶入到了如此情深意切的言语之中了,从而使道理不再是简单、枯燥的道理了,而是韵味无穷的理趣。如此看来,所谓理趣并不是与情感相敌对的纯道理,恰恰相反,它是情感因素积极渗入的产物,“是有情韵、有兴味的理语,是有形象、有浓烈感情和余味无穷的理语” [6]。

既然弄清了理趣的本质,弄清了情与理之间的关联,我们就应该辨证统一地去促成二者的融合。古往今来,人们 都是把人与景的融合(“情中有境,境中有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放到焦点的位置加以突出强调,甚至还将情与境并举,提出“能言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然而,平心而论,理与情所形成的理趣又何尝不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呢?综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将情与理统一而形成的儒家理趣、释家理趣和道家理趣之中,能堪称典范的恐怕当数释家中国化了的禅理诗了。禅理诗中所蕴涵的理趣有着与其他哲理诗所不同的独特的趣味。因为它不是直陈禅家理论,而是在诗中所描绘的意象中表现出禅学的精神。例如,禅学主张静坐专念,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而王维在其名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及《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罗列了“桂花”、“山鸟”、“空山”、“深林”等一系列意象,然而让我们体会更深的却是这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悠闲寂静的境界以及原本太一、归于空寂的禅理趣味。这与禅宗所倡导的禅理精神是一致的,与诗人乃至读者心中的淡泊情怀也是一致的。故而,清代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时,在“其《序》中称王维‘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世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颇得王维禅诗之堂奥。”[7]此种理趣就是情与理在作为 在作为意象的景中的“体匿性存”,当属理趣的最高审美境界。

总之,“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审美范畴,应该回到它所固有的本真意义层面上的审美趣味上去,并结合现代社会而进行审美原生态的进化,而非现代意义的“异化”。惟有如此,才能清扫时弊,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饱含审美意味的健康的趣味观。诚然,本文并没有提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意义明晰的现代性趣味观,但对“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的原生态的解析,又未免不会让人们得到某些启发,至少希望能够给那些沉浸于现代庸俗趣味观的人们的心灵以洗涤,还趣、情趣以及理趣一片明净的天空。这既是还趣味的清白,也是换审美本身的高雅性和纯洁性。

【注释】: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5页.

[2] 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47页.

[3] 成复旺.《中国古典美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见1995年版.

[4]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5]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6] 张葆全、周满江.《历代诗话选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页.

上一篇:高考指导范文 下一篇:乒乓球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