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水果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07:18:46

描写水果的作文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1

一、细节描写是情感催化剂——《背影》于细微出处见真情

在《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如果只平实记述即是:父亲蹒跚地走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为我买一堆橘子。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动得哭了。

朱自清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由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所以读者的泪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作者心细如发,把爱子如母的父亲写得可亲可感,打动人心。

来看学生缺乏细节描写的文章片段:

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这段文字: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在学习《背影》后,学生引用了细节描写,就立竿见影了。

修改后文字: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改后的文字增添了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我”与母亲相思之情表现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浓烈,语言生动。

细节描写的作用,可谓是人物情感的催化剂,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二、细节描写是心情的反光镜——《百合花》心细如发见肝胆

《百合花》中的通讯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有呼之欲出之感。独特的人物性格,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举其显著者而言,在全篇中有几处,如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百合花新被等。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细节描写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时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细节描写是人物生命活力之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拳拳到肉尽其妙

让我们来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智深所打“三拳”的描写:

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拨儿、饶儿一齐响。”金圣叹大加赞赏:“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

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近耳根),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达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英雄鲁达的强烈爱憎所感染。

为什么这些作者笔下的景或人是这样的细致形象和丰满逼真呢?原来是他抓住了精彩,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精彩,这种精彩就是细节写细。

下面来看学生对“淑女与粗汉的吃相”进行细化的两个片断。

描写淑女:她端起碗,挑了菜叶,送到嘴里,嚼起来。

细化后例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

描写粗汉:他端起碗,拿起筷夹了菜,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

细化后例文: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

细节描写是人物生命的活力之泉,正是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些人物才能跃然纸上。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洁白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如果说细节是一个人的精神,那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人的体魄。用细节之花去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去激荡文章之海,用细节之神,去鲜活文章之体。

从中考作文来看,可以看到太多的“李白仗剑侠客行”;听到太多的“林黛玉荷锄葬花吟”。我们要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写好细节描写,对浮华文风说“不”。希望学生能捕捉细节,用细节描写的金钥匙打开写作的大门,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2

关键词:描写;艺术效果;常用方法

“文无定法而有法”。我们目前既然不能像苏轼那样“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那么,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对我们的作文的确大有益处。文法何处有,只向此中求。不必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尽是大家名作。虽然他们的写作大多是率性而为,一气呵成,但是文章中仍会透露出一些典型的写法。比如,《口技》中的侧面描写,不就是很好的作文典范吗?

《口技》一文中,口技表演即将开始,听众的“无敢哗者”,表演之初的“伸颈侧目”,发展阶段的“微笑默叹”,高潮时的“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让我们心领神会、忍俊不禁。当我们身临其境,和听众一起陷入救火场景的紧张气氛中不能自拔之时,“忽然抚尺一下”,百千声音戛然而止。“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纵观全文,干净淋漓,毫不拖泥带水,没有一句评价口技艺人的话,但是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对要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或周围环境的描绘、渲染中烘托要描写的对象,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也叫衬托法。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踏花归来马蹄香,红花还得绿叶衬”。中华文化浩瀚如海洋,经典的侧面描写比比皆是。《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映衬出一汪清澈的潭水;《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梨,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绘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美罗敷;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用深宫秋夜的景物衬托出宫女的孤独和凄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正面的描绘不足以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意境,侧面的烘托曲折含蓄,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此等等,不可尽数,欣赏之后,绝难忘怀,我们会发现有时绿叶更比红花美。

学习了《口技》这篇文章后,学生了解了侧面描写的精妙,也会去寻找其他范例以加深对侧面描写的理解。但是了解和领会乃至应用是存在距离的。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作文中运用侧面描写呢?这需要我们巧妙引导,化难为易。

侧面描写相对于直接描写是更深层次的写作技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有多遥远。我们在平时的口语表达,造句或者作文中经常会不经意地使用侧面描写。我们在形容黑夜时会说“伸手不见五指”,形容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时会说“听到针落到地上的声音”,形容内心忐忑时会说“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细细想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还不知侧面描写为何物时就会运用和创作侧面描写了。

当然空乏的介绍可能让学生难以找到入口,所以把侧面描写分类并具体化,并且让学生试着写出相对应的片段或句子,是让学生掌握侧面描写的有效途径。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我们可以在初步的训练中多写自己的同学、老师、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侧面描写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以人衬人,即是用他人的言行举止来衬托要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比如,学生这样写道“数学老师是个幽默风趣的人,每次在活动课上给我们讲故事,同学们都很高兴,但是语文老师来了,教室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以物衬人,用周围相关的事物、环境等来衬托人物的特点。比如,学生写的篮球赛场上“他把球狠狠地扣过去,球架剧烈地颤抖着,篮筐发出痛苦的。”

以物衬物,用相关的事物来衬托要表现的事物。为了表现考场的安静,学生这样写“试卷一发下来,考场里只剩下了翻阅试卷和笔尖触碰纸张的声音。”

侧面描写按照性质分,可以分为两类:

正衬,意即利用和描写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做陪衬。“他飞了起来,篮筐已不能限制他了,他要扣球了。‘嘭’的一声,篮球被砸出了界外。比他飞得更高的是我方的防守队员。”

反衬,即从反面衬托,用和描写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做陪衬。“胜利了,同学们大声欢呼,奔向场地。一班的同学垂头丧气,默不作声,他们的队员拖着沉重的脚步退场了。”

熟悉的事物容易把握,虽然开始学生创作的可能只是一些略显稚嫩的句子和片段,但是在初步的训练中不必急于求成。轻松地理解并能简单地运用侧面描写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然后再循序渐进,把侧面描写融入作文的整体中去。

侧面描写丰富了写作的手段,学生在作文时又增添了一件利器;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获得作文的成就感;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让文章更有文采。所以,我们在读书中要多观察,多学习,在作文中勤训练,以期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

侧面描写可以作为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亦可以独立衬托要描写的对象。正所谓“文无定法”。侧面描写虽然有很多的妙用,但是作文力求自然圆通,所以我们不刻意追求侧面描写,当用即用。希望侧面描写可以成为一缕活水,汇入学生写作的一湾清渠。

参考文献:

张玉莲,冯传斌,聂培和.怎么样上好一堂作文课.中国校外教育,2012(13).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3

一、考查描写的内容

即:描写了什么?

如: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

问: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前两句即“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两句。将这两句的内容铺述开,所描写的情景就是: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可见,对于考查描写内容的题目,我们只要理解诗句,将诗句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形象描绘出来就可以。

二、考查描写的技巧、方式、角度及其效果

即:如何描写的?妙处何在?

如: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若将问法稍作修改,变成“这首词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那么,我们需要回答景物自身的特点,比如静谧、比如有着鲜明的色彩等。现在问的是“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那就要考虑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什么顺序,是否绘形、绘声、绘色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本题答题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总的来说,对于考查描写的技巧、方式、角度及其效果的题目,我们应在读背景、联诗文、重注解的前提下,明确所用手法、角度等,先总的直接答出,再结合诗文进行具体分析。通常,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内外、俯仰等;二是考虑是否用了白描或五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结合来绘形、绘声、绘色;三是考虑是否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或正反衬托等。

三、考查描写的原因、目的、作用

即:为什么这样写?

如: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助我们对古代诗歌中意象的积累,我们知道,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这也就是作者描写杜鹃啼叫声的用意所在。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4

一、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具体作用

1.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大部分情况下,人物形象的扩大效果,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的精彩运用和灵活掌握才可达到。细节描写的进行,有利于将人物灵魂世界中最核心的东西展示出来,从而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在初中作文的写作上,如果有同学擅长细节描写,那么,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性格的凸显、精神的显露、气质的流露一定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赢得读者的青睐自然是意料中的事。

2.合理利用细节描写,凸显文章主旨

细节描写指文章中微小细节的刻画。细节描写做到位了,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真实感,而且可以表现出心理活动,表现主旨。一些研究表明,很多学生写的文章主旨不突出,也就是由各种描写、刻画模糊而不清晰造成的,而这一切根源在于细节描写的不到位。因此,初中教学过程中,对细节描写的掌握有利于表现文章中心,凸显文章主旨。

3.不同文章类型文章中的作用

叙述性文章中,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气氛的渲染,还是环境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细节描写作用巨大。不仅如此,细节描写对文章的主题表达也居功至伟。细节描写是展现生活、描写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议论性文章中,细节描写可以展现文章中的事实,展现真相,同时也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流露出作者的想法。因此,细节描写对文章中心表达、形象刻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细节描写的运用

1.细节的真实性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尤其是细节方面的描写,对真实性要求尤为重要。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有过一句话,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其微”。古代有人为了画好老虎,不顾生命危险爬过高山,越过丛林,受着荆棘遍地和蚊虫叮咬,面对随时会被老虎吞没的危险而仔细观察;无独有偶,古代有人为了画好牛,竟然装扮成牛,混迹于牛群之中。正是由于观察者如此细致,才使表达出的东西栩栩如生,得到世人的称颂。而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对所有事物都进行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因此,我们只能是多读书,勤于思考,才能够了解更多生活规律,进而明白更多大自然的奥妙,从而为我们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作好准备。

2.细节的典型性

人物性格的特色刻画和分明性更需要细节的典型性,而且典型性的细节描写有利于人物性格、品质的刻画,从而达到主题突出的作用。比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时,喜极而疯,其中胡屠夫抽打范进的细节,很鲜明地凸显出屠户前倨后恭、粗俗鄙陋的丑恶嘴脸。

3.细节的旨趣性

细节要仔细、认真地选择,避免文章中出现一些低级无趣味的东西,或者出现一些与文章主旨无关的细节。很多时候这样的细节不仅对文章的主题毫无帮助,而且很多时候为读者所厌倦。

三、细节描写的策略

成功的细节描述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各种文章的写作技巧。细节虽小,可是其作用之大,却超越了一切,可以把看不见的东西转化为可视的,真正做到了化无形为有形。

1.善于从普通生活中寻找精彩镜头

普通生活中的一些与我们有关联的人物,比如父母、邻居、老师、同学、朋友甚至路边杂货铺的老板娘、扫地的阿姨、过路的路人等等,他们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视线。我们要用新奇的眼光对他们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能够以小见大、识微知著,用开放性思维进行想象,进而进行细致描写。

2.鼓励学生多观察,找特点,写出真的东西

观察是人们以非第一二方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只有擅长观察的人才会把文章写得更加出色,只有在普通生活中仔细观察过的人才会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人之处,才会更好地写好细节。我们在细节描写中更要依照现实,不应该凭空想象。

3.对学生的写作需要反复教导和循循善诱

教师在教育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诱导,需要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学生使用前后对照的方法,发现不足,补充、完善、删减,反复修改。学生很快会发现,情节在修改前后相差巨大。这样的练习做多了,同学就会逐渐找到细节描写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5

一、选好写景对象,确立写景角度

要描写好景物,首先要选好写景对象。景物选得好,书写才能畅快,文章才能生动、感人。选景应选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感情最易抒发的、能给人以美感的对象。自己最熟悉的景物,对它的特点才能了解得透彻,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感受最深刻的景物,写起来才能生动、具体、感人。写景与抒情往往联系在一起,寄寓人们深厚感情的景物,抒写起来才有感染力。

景物选好了,就要考虑写景的角度。观察和感受景物,需要发挥多种感官机能,如视觉、听觉、嗅觉等。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就有不同的效果。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在写山“奇”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从视觉感受到富春江两岸重山叠嶂、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从听觉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泉水冲击着石壁、百鸟啼鸣、蝉鸣猿啸,组成的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选好描写的角度,有助于把握景物的特点,写好景物。

二、把握写景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的顺序是指从什么写起,依次写什么,怎样结束。这些作者都要在动笔前想好。只有把握住了写景顺序,描绘出来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根据表达需要,通常是用第一人称“我”(作者)观察的顺序描写,即按照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先后来安排。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顺序来写。如《三峡》写山之“奇”。如果是移动观察点,一般是将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结合起来写。如《小石潭记》。总括起来,写景的线索,体现在写景的顺序上,一般有三种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方位的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顺序。

确定描写顺序后,要写好景物,还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特点又叫特征,景物的特征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景物的总体特征;二是体现这种特征的个别的具体特征。景物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建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从地理因素讲,高山、平原、荒漠,都是风姿迥异,即使同是风、霜、雨、雪,江南、塞北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季节,南国、北塞也风景各异。因此,我们写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才能把景物展示得形象、鲜明,给人以丰富多彩,气象万千之感。

三、要有丰富的想象,点面结合完美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这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描绘作家进入艺术构思时驰骋想象的情景:默默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以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仿佛看到了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

想象是文章的翅膀,有了它,就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它可以由现在看到的事物,想到过去见过的事物;由眼前的景物,想到远在天涯海角的景物;由现实生活,想象到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想象的景物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艺术的夸张,创造出超越现实生活的景物。

要写好想象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丰富生活。

想象力来自于生活。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是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平时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转贴于

2.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如果你懒于思考,就很难对生活中的景物有新的、独到的发现。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点燃想象之火,从而产生生动的想象。

3.要积累知识信息。

想象力同人们的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贮备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才会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景物进行比较,才会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深刻的见解,想象力才可以新颖独特;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会有惊人的想象力。孤陋寡闻,缺乏知识,就可能是胡思乱想,想入非非。

4.进行大胆构思。

想象是我们写作时得以翱翔的一双翅膀,借助想象,我们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景物,还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尚不存在的景物。但要切记,想象不是瞎想,想象是我们对现实景物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和思考的深化。另外,在写景的时候,既不能顾此失彼,为了突出重点,竟丢掉了整体,忘记了陪衬,又不能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陪衬过细,而是要点面结合,既要突出“点”,又要用“面”作陪衬。

四、注意描写的方法,处理情景的关系

写景离不开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摹写出来,仿佛读者亲眼见到似的。要把景物写活,在写景时就必须采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常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拟人法、比喻法、摹声法、夸张法等。恰当地使用描写景物的方法,读起来令人有美的享受,如临其境,久久不忘。

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既可寓情于景,也可融景于情。达到情景交融。景物本无所谓情,只是作者在写景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倾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使客观之景,笼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才产生了情由景出,情景交融的结果。如《读》一文中,作者当时心情非常愉快,因而感觉到身边的景物也显得是那么美好:“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夜莺向它颂赞。夜莺的颂歌唱得温存似地软和,醉心融骨似地热烈,最含羞的花苞就此开放,多情芳草和披着薄雾的阳光就吻得更忙,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从这些情景交融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好。而当作者心目中的英雄被打败时:“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黄叶儿凄凄凉凉从树上落下来,憔悴的晚花奄奄待尽,头也抬不起,花上压着沉甸甸的泪珠,夜莺儿早已不知下落,望出去是一片衰落无常的景象。”开始读《堂吉坷德》时,春光是多么明媚、欢欣,而此时的景色又是如此的悲哀、憔悴的灰暗。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五、动静结合,逼真传神

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有的则处于变化状态。描写景物时,我们既要写出它的静态,例如景物的位置、形状、大小、色彩等;又要写出它的动态,例如景物瞬间的形态、位置、声音、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只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出的文章才能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水在静止状态下的澄澈透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在动态下流势湍急、势不可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就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突出其水的“异”。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6

一、选材要选生活中高雅的、易于抒感的东西

有些高中生写的文章具有一种低幼化倾向,写作水平看上去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一看到文题便开始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写出的东西生硬晦涩,缺乏情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取材于生活实际,不会将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写得高雅。

一般地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以前的生活即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在的生活,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幡然醒悟。第三类是来源于书中的生活即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释放才情,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花样翻新……但无论是哪一类,都应注意要将文章写得感情充沛,不脱离生活。

二、善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许多考生写的作文选材不错,既扣题,又有现实意义,但仍然给人清淡如水的感觉,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描写。在记叙性散文中,“描写”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味地记叙,文章就会平淡无奇,“描写”则可以为你的文章增一抹亮色。

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细节描写更加能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2007年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中,作者写到父亲的皱纹、父亲的眼神、父亲的背影,每一处细节描写都显示了无言的父爱,我想:儿子能感悟到这无言的内涵,是父亲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吧!这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最令人心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深沉而质朴的情感,含蓄而隽永的语言,远去的脚步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温暖,令人潸然!

我们在运用描写时要能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

三、情节安排要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人叙事若平铺直叙,像流水账一样,必然寡然无味;须知,只把事情“写清楚明白”不等于是好文章,只有写出情趣和理趣,写出波折,才会打动阅卷老师。古人提倡写文章要能“尺水兴波”,就是说,短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在一般情况下,在考场上拿到试题后,考生自己头脑的库存的现成材料不可能本身就具有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特点,这就要通过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使文章的整体布局和情节安排曲折多变。例如,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到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了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要注意讲究安排情节的艺术技巧,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虚构个别情节,改换部分情节以扣住题意,把发生的几件事进行合理的改造,将几个人的事情汇集到一个人身上等。如果我们能在文章前半部分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而结尾又打造了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做到余音绕梁、遐思无限,那就更好了。

以上三点就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记叙性散文的写法规律,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7

关键词:古诗文 女性美 分析

古诗文中的女性美的描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描写女性美的时候能够刚柔并济,能够将女性美的不同角度都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得丰满。

一.《诗经》中的女性美分析

中国的古诗文在展现女性美的时候,在《诗经》中展现的比较多,在《诗经》中,在描写淑女的时候,一般都是借助水为背景,在《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塑造了一个美人的形象,在《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述了美人在水边的场景,从而展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在《周易》中,就将水与火比喻成阴柔之物和阳刚之物,“水”在古诗词中常常和女性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现女性的婉约之美。

在古诗词中,常常描写淑女,在《诗经》中,女性美不仅仅体现在阴柔之美上,而且,也能够展现出女性的静好之美,在《周易》强调“至柔至静”,在女性美中,“柔”与“静”是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诗经》中不仅仅描写淑女,而且会描写静女,《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在片段中,主要是描写静女的形象,体现出女子娴静之美。

在《诗经》中,淑女和静女的描写都表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同样,在《诗经》中也能够展现出女子的动态之美,在《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展现了女性搔首弄姿的动态之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展现出的是女性的阴柔和娴静之美,在阴柔之美的基础上,融合了女性的阳刚之美,在以柔之美中配以阳刚之美,在女性的静好之美中融合了动态的美感。在《诗经》中,不仅仅描写了女性的面部等静态的内容,而且描写了女性的动作,动静结合,使女性的美感能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写作手法上称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在中国古诗文中,如果仅仅是描写女性的静态之美,则女性美展现不出独特的一面,如果仅仅是描写女性的动态之美,又显得女性形象过于轻薄,只有将而且结合,既能够展现出女性的静态美,又能够展现出女性的活泼之美,才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得丰满。

在《诗经》中,描写女性之美,常常将女性与“玉”这一意象联系在一起,将美人比作美玉,美玉本来是士大夫佩戴的,用来形容美人,可以展现出女性的高贵之美,在《秦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象征着勇敢和洁净之美,这些美德在君子身上能够体现,同样在描写女性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展现女性美。

二.其他古诗文中女性美描写

不仅仅在《诗经》中展现了大量的女性美,在我国的唐诗和宋词中也充分展现出女性美。在杜甫的诗歌中有“新人美如玉”的诗句,表达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展现出女性外表的美和品德之美。在姜夔的宋词中,有“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展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体现出女性的洁净之美。

在我国的古诗文中,也可以展现出阳刚的女性美,在《罗敷行》中,“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展现出罗浮骑马时的英姿飒爽,具有了男性的阳刚之美,通过描写剑、马,从而能够象征出女性的阳刚之美,将我国古代女性的刚烈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古典主义小说中,也处处可以展现出女性美,而且能够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结合起来,在《水浒传》中,在描写燕青的时候,先描写燕青的身材之魁梧,然后描写燕青的衣着,其穿着兽甲,展现出燕青的阳刚之美,然后描写燕青头戴簪子和花,展现出燕青的阴柔之美,从而展现出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将燕青的刚柔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燕青既有魁梧的身材,同时又有插画的阴柔之美,其眼神比较犀利,气宇轩昂,从而展现出一个女性英雄的美感。

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处处都能够展现女性美,不仅仅有阴柔之美,而且还有阳刚之美,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以展现女性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而且,在描写女性美的时候可以刚柔并济,使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又不显得轻佻,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也可以展现女性的美感,将女性描述成英雄形象。

参考文献

[1]石瑞.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女性价值观的发展和女权思想的酝酿[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蔡雪妹.从先秦两汉诗文看时人的女性审美观[J].新余学院学报,2015,01:73-76.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小课题为载体的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研究“(2012YQJK171)

描写水果的作文篇8

【关键词】《水浒传》;人物死亡;“零度”描写

看过《水浒传》的人,对书中的人物死亡情节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武松血溅鸳鸯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里的情节,读来让人难以忘记。

1.《水浒传》人物死亡情节

关于人物死亡情节,本文依据死亡原因与过程,分为害人或杀人反被杀者;事发被杀者;无辜或连累受害者;对阵死亡者等四种。第四者属文本情节写作,与其他小说死亡情节描写区别不大,故不计于内。

第一,害人或杀人反被杀者,在文中描述颇多。大量的死亡故事情节也都集中在描写这样的人物身上。典型的有受高太尉差遣欲置林冲于死地的陆虞侯与富安,最后被林冲剜心、割下头来(第十回)。再者毒死武大郎的潘金莲、西门庆、王婆,派人结果武松的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反而皆备武松剜心、割头(第二十六回、三十一回)。并且在“血溅鸳鸯楼”一节中,连杀十五六人,报复后“方才心满意足”。武松这一人物的故事在书中占有大量篇幅,从二十三到三十二回,从害人者反被杀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一步步讲述害人者走向其死亡境地的过程。上述的是长篇的死亡情节描述,小情节如有六十五回在扬子江中因财起杀心的张旺,反被张顺“捆缚,沉下水去”,做了黄昏鬼。

导致这种死亡情节的原因是在文本中描写最为漫长的时间过程。在描写人物被杀死的结果中,读者最多的是感受到好汉们“快意恩仇”、“有仇必报”的草莽气息,害人者得到报应的平复心理。

第二,事发被杀者,这个情节是因其在《水浒传》一书中带有关于“女人祸水”观点的代表情节,不得不单独列出。在文本中因此事暴露而被杀者共18人,涉及事件7起。典型事件有潘、西门二人被武松割头剖心,斗杀;裴如海被石秀勒杀,潘巧云被杨雄剖尸(四十五回)。由于古代对此事件的不可饶恕的观点,他们则成了整本书中被人几百年来唾弃与鄙夷的对象。最为无辜的则是在“黑旋风乔捉鬼”这一段的狄太公的女儿与王小二。被李逵砍死不说,还成了“吃得饱,正没消食处”的李逵的消食工具,被他的双斧“一上一下,恰似发雷的乱剁了一顿”,成了“没头尸首,剁成十来段”。完全成了李逵一类人的关于“偷了汉子,兀自要留他!”泄愤的残死对象。

在这些事件中,有害人者,想置人于死地者,红杏出墙者,结果都被梁山好汉们杀死。死亡方式多是惨目忍睹的,而对于这一描写,文本中似乎可以读出略带欣赏的态度来。

第三,无辜或连累被杀者,尤其是根本没有姓名的“良贱”、“一门老小”“一家老幼皆尽斩首”。书中这样的死亡叙述情节在学术界中引起争议:关于梁山泊好汉强盗行为与噬人成性的探讨。书中这样的情节可谓繁多,据统计共有12处。四十回中“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去。”“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李逵当真是个天杀星!在此中,关于无辜者被屠的状况,一方面是描写李逵等人的情急之下的乱杀出一条出路,一方面却也描写得令人难以想象当时的场面。再如六十六回“城中将及伤损一半”“民间被杀死者五千余人,中伤者不记(计)其数。”

这样的死亡情节是书中人数死亡最多,同时也是最不被人记住的人们。他们只是好汉们杀人情节中的一笔带过的描写。此处可以在文中感受到冷冷的绝望气息,那些人就这样的悄无声息的做了刀下魂。

从上述列出的三点来看,文中人物死亡情节的诸多形态,多为客观、冷静不带有褒贬色彩地进行叙述。本文主要就书中在描写这些死亡情节上的态度上进行论述。

2.“零度”死亡描写,分为被杀者失语、被杀者有一点反应,被杀者死前被问害人或杀人原因做答三类

在本文中,我们将零度写作理解为作者客观、冷静地描写人物死亡过程的手法。

第一,被杀者没有出一声,就死了――不描写被杀者的肉体或精神感受。此情况也可称为“被杀者失语现象”。即说书人或笔者站在一个客观、冷漠的角度来描写被杀者的被杀过程。

其中一个是无辜百姓死亡的描写,在文本中描写方式是陈述句居多,不带任何关于感彩。例如五十回“这里吕方、郭盛,两戟齐举,早把祝虎和人连马戳翻在地,众军乱上,剁成肉泥。”“且说李逵杀得手顺,直抢入扈家庄内,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还有略微参与故事情节人物死亡情节的描写,如“王太守却好过来,刘唐、杨雄两条水火棍齐下,打得脑浆迸流,眼珠突出,死于街前”(六十六回)。

第二,被杀者多少有一点发应,或逃离,或喊叫,只是为情节的发展做的铺垫,写来依旧不带感情。如“这李鬼却待出门,被李逵劈揪住,那妇人慌忙自望前门走了。李逵捉住李鬼,按翻在地,身边掣出腰刀,早割下头来。”并且在“没菜蔬下饭”时,“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扒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四十三回)残忍的一件血淋淋的杀人并吃人事件,被描写的有条有理,然而读来却是深感可怕。再如四十六回中,“迎儿见势头不好,却待要叫,杨雄手起一刀,挥做两段。”手段之干净利落,听众想必有种大快人心之感。在此类似的死亡情节中,也并没有多少叙述死者死亡时的神情状态。

第三,被杀之前,被询问为何做出此事的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主要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的。

此种人物死亡语言描写在书中有一定份额。如“陆虞侯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第十回)。告饶的还有被宋江救送下山的刘高妻,被燕顺“拔出腰刀,一刀挥为两段”(三十五回)。

特别是欲害宋江的人物,总是被宋江问来问去。但是几乎被杀者都没有说出原因时,就被结果了。如四十一回中,被活捉了的黄文炳,是《水浒传》中死得“生疼”的人物――活活刀剐致死。然在描写这一段众梁山好汉吃活人肉的场景下,写来依旧不带感彩。只求早死的黄文炳被李逵“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捡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

被活割了的还有潘巧云,杨雄要看其“心肝五脏”,先被“一刀便割了舌头”,而后“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又将七件事分开了”(四十六回)这样一讲恐怖的事情,写来是以客观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写出。

也有描写人物死前看到死者的反应的,如张都监家的两个人“见三个尸首横在血泊里,惊得面面斯觑,做声不得。正如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这是少有的从即将被杀者的主观感受描写的句子。

也就是说,《水浒传》在叙述人物死亡情节中,并非一味的以一种态度描写,而是依据关系到主要人物的程度上来进行死亡叙述。关系程度越深,死亡时描写的越是细致与写出被杀者时的表情或心理状态,言语也是比无关于情节发展的人物描写的更多。

3.“零度”死亡描写原因

看起来客观,不带有感情的“零度”死亡描写是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客观反映《水浒传》曾发生过的北宋末年的真实事情,及中国历来“满门抄斩”“斩草除根”的报仇思维方式,作者只能是如实写来。

“《水浒传》设计了大量血腥气浓烈的杀人夺命的故事,”如十字坡人肉包子铺,“而作者们的叙事口吻与故事中好汉的表情一样常常显得很平静,这正是乱世大众心态的客观而真实的反映” [1]。换句讲作者客观“零度”的写作方式,有其反映在北宋末期乱世纷纷的社会环境的作用。

至于“满门抄斩”的事情,更是历史遗留的真实。自不必再例举上述所说的“一家良贱都杀尽”的情况,连正面形象鲜明的宋江也是一样。“六十八回宋江决定打下曾头市之后,要‘洗荡村坊’,就是杀尽所遇百姓,目的是为晁盖报仇。这种为了‘义气’而滥杀无辜的思想行为是非常落后有害的,是封建专制社会广泛株连的一种表现。” [2]但此种思想行为并非只是封建专制社会株连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的“赵氏孤儿”的时期,早就盛行了。赶尽杀绝的历史在中国社会笔笔皆是。

第二,展现草莽英雄人物,忽略大众百姓生命与个人生命意识淡薄的手段,他们没有现代文明社会提倡的尊重个人生命意识,保护个体价值的意识。他们可以为了赚取好汉上山而不择手段,不顾及他者的生命与感受。这里作者也直接展现出的是梁山好汉们在报仇时的场景描写,也是一种不带有立场的描写原因。

六十六回中,梁山泊好汉为救卢俊义火烧大名府一节中,危急时刻“柴进说与蔡福:‘你快和我去家中保护老小。’”那么也就说,若非当事人回家中保全老小,梁山泊这帮好汉是根本不会顾及是不是自己要接触的兄弟的亲人的。甚者说只要是在梁山泊好汉们看来阻挠了他们赚取兄弟上山的人,不管是谁,一律灭门。这样的描写直接刻画了梁山泊一伙人的对待与他们对峙之人的冷血性质。

令人感到恐惧的是梁山泊好汉为赚取秦明入伙,绝了归路的念头,竟扮作秦明杀人放火,将“原来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逼得知府下令杀了秦明妻小。梁山泊好汉们的做法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与不记其他一切后果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还有美髯公误失小衙内一节中,“朱仝便把手去扶时,只见头劈成做成两半,已死在那里”(五十一回)。到此处,文本中有诗为证了:“只为坚心悭入伙,更将婴孺劈天灵”。关于死亡,文本中很少有这样的直接议论。联想之前描写小衙内的种种可爱与信任朱仝,也就不难理解他要李逵偿命的气愤了。但李逵后面的主使者大概是吴用了。

报仇与杀人的痛快,与文中好汉们的心情一致的状态反映,笔者只是直接将草莽英雄们报仇时的主观看见写出来,而客观上不会去描写被杀者的主观感受或心理状态。并不是笔者不会描写这样的场景,而是《水浒》既不反对杀人,亦没有不会从中取乐。所以能够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表现好汉们的杀人行为。

关于好汉们上述的行为,“可以归因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价值缺陷如快意恩仇,蔑视众生等造成的价值理性判断的盲点。” [3]

第三,从读者方面,多是民间、市井受众,审美倾向有一定影响,在《水浒传》书形成之前,说书人与讲述者需要迎合听众的审美习惯与心理。

由于《水浒传》不是完全由某个作家一手写成,而是在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说书艺人与下层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受众群体是文化层次并非很高的市井听书人与看书人。审美倾向也就非与登得大雅之堂的《诗》《书》相提并论,而是在民间有世俗化倾向的环境中获得很大的读者群。

这些听众与读者,“主要受众是城市下层的市民,因此不但在形式上,而且首先在内容和思想感情上反映了他们的心理诉求。”[4]对于贪官污吏的肆意所为,在没有清官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将报复或反抗的希望寄托于能够“杀尽世间贪官污吏”的梁山好汉们的身上。

另外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死亡过程中,“不外是‘把这种艺术世界里的公义’演出来交待罢了。”[5]即是,看待《水浒传》的杀人过程,我们要分得清现实的真实与艺术上的真实,所以,在死亡情节描写上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呈现给听众与读者。

综上所述,关于《水浒传》中人物死亡情节,客观“零度”描法,虽然绝大多数是客观叙述,但是并非是笔者不会细细描写杀人的过程,是受众群体需要的是报仇痛快的“感同身受”,不是嗜血的看杀人场景。

【参考文献】

[1]王前程.《水浒传》的乱世思维及其价值――也从“十字坡开黑店现象”说开去[J].文学研究,2011(9):16.

[2][4]周思源.新解《水浒传》[M].中华书局,2007:29,99.

[3]陈洪,孙勇进.漫说水浒[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5.

上一篇:青春期心理健康范文 下一篇: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