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情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0-29 11:28:38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1

2、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3、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4、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5、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6、喜笑颜开: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7、喜形于色: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8、心花怒放: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9、喜气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10、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11、皆大欢喜:皆:都。人人都高兴满意。

12、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13、乐极生悲: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14、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15、大喜过望: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16、眉飞色舞: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17、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8、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19、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20、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21、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22、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23、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24、受宠若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25、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26、其乐融融:形容十分欢乐、和睦。

27、喜上眉梢: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28、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2

关键词:重叠式 语义特征 语义关系 语义指向

一、引言

汉语形容词有单双音节之分,单双音节的形容词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重叠,重叠前后的形容词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主要是AA式、ABB式。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主要是AABB式、A里AB式等。邢福义(1993)指出,现代汉语中,重叠式形容词AABB有两大类:“(一)一个双音节形容词的AABB重叠;(二)两个单音节形容词的AABB叠结。”例如:“漂亮”是一个双音节的形容词,“漂漂亮亮”是双音节形容词的AABB重叠式;“高”和“低”是两个单音节形容词,“高高低低”是两个单音节的叠结,是形容词AABB叠结式。本文所指重叠形式形容词包含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和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的所有类型。

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太自由,但按某种方式重叠后却能比较自由地充当状语。如:*“她静地看着远方。”在汉语中是不成立的,但“她静静地看着远方”却是完全合格的句子。

重叠式形容词作状语,虽然在形式上都可放在动词之前,但各种类型的重叠式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并不一致。有的指向动词中心语,有的指向施事主语,有的指向受事宾语,有的则同时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

二、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

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的状位重叠式形容词只有一种类型:I类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AA。例如:

(1)半夜,老邱回来了,死死抓着他那个大皮包。(P67)①

(2)那个姑娘正在悄悄打电话。(P158)

(3)她缓缓地转过脸。(P332)

I类AA式重叠式形容词作状语,主要用来描写动作行为的情态,在语义上与动词中心语直接相关,状语与动词中心语构成一个表述,如“死死(地)抓”“悄悄(地)打”“缓缓地转”。状语与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之间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也不能转化为定语,如不能说“死死的老邱/死死的大皮包”“悄悄的姑娘/悄悄的电话”“缓缓的他/缓缓的脸”。

I类AA式重叠式形容词所表示的情态是动作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情态,而不是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主观致使的情态,因而,AA式重叠式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带有非主观致使的特征,即[-主观致使],它们的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

三、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语义指向施事主语的状位重叠式形容词主要有三种:ABB式形容词、I类AABB式形容词、A里AB式形容词。

(一)ABB式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ABB式形容词通常由“A+后缀”构成,能够比较自由地充当状语。例如:

(4)“没有这个人。”她气冲冲地用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喊了一声。(P68)

(5)她冷冰冰地问我有什么事。(P74)

(6)她家静悄悄地没动静。(P258)

ABB式形容词作状语,主要是用来描写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主语所具有的情态的,在语义上与施事主语直接相关,施事主语与ABB式形容词状语构成一种表述方式。如:“她气冲冲”“她冷冰冰”“家静悄悄”。并且,ABB式形容词状语能转换成定语而保持原意不变,如:“气冲冲的她”“冷冰冰的她”“静悄悄的家”,这更进一步说明了状语与施事主语之间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ABB式形容词状语与受事宾语之间没有语义上的直接联系,如不能说“气冲冲的一声”“静悄悄的动静”,“冷冰冰的我”虽能说,但与原意不符。

ABB式形容词状语与动词中心语的关系不如I类AA式形容词与动词中心语的关系紧密。ABB式形容词状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一般要加“地”,不能直接组合,如“气冲冲地喊(一声)”“冷冰冰地问(我)”“静悄悄地没动静”。而I类AA式形容词可以直接与动词中心语(及宾语)组合,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加“地”,如“死死抓着(大皮包)”“悄悄打(电话)”“缓缓转过(脸)”。

因此,ABB式形容词状语主要与施事主语相关,ABB式形容词状语所表示的情态是施事主语赋予的,具有主观致使的语义特征,即[+主观致使],它们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二)I类AABB式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I类AABB式形容词由双音节形容词AB重叠而成,可以比较自由地充当状语。例如:

(7)照片的昏暗背景中一个穿着过时服装的女子的脸部隐隐约约印在上面。(P283)

(8)服务员战战兢兢端上一盘鸡炖王八,告诉我们菜名叫“英雄会”。(P398)

(9)她犹犹豫豫伸手在纸盒里,欲拿又止。(P446)

I类AABB式形容词作状语,主要描写施事主语的情态,施事主语与状语之间构成一种表述,如“脸部隐隐约约”“服务员战战兢兢”“她犹犹豫豫”。与ABB式形容词作状语一样,施事与状语之间有一种深层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以转化为表层的定中结构,如“隐隐约约的脸部”“战战兢兢的服务员”“犹犹豫豫的她”。

I类AABB式形容词与受事宾语之间没有语义上的直接联系,如不能说“隐隐约约的上面”“战战兢兢的鸡炖王八”“犹犹豫豫的纸盒里”。

I类AABB式形容词与状语中心语之间都能带“地”,如“隐隐约约地印”“战战兢兢地端”“犹犹豫豫地伸手”,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

因此,I类AABB式形容词状语主要与施事主语相关,它们所具有的情态也是施事主语赋予的,具有主观致使的特征,即[+主观致使],它们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三)A里AB式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A里AB式形容词由双音节形容词AB按A里AB方式重叠而成,A里AB式形容词能比较自由地充当状语。例如:

(10)他迷里迷糊地看了一会儿书。

(11)他里嗦地作报告。

(12)他毛里毛糙地做事。

A里AB式形容词通常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带有嫌弃、不赞赏的感彩。能够按“A里AB”式重叠的形容词通常也能按“AABB”式重叠,它们作状语的用法基本相同,A里AB式形容词状语的语义也主要与施事主语相关,表示[+主观致使]的语义特征,施事主语与状语之间构成表述关系,并且在深层语义上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如“他迷里迷糊/迷里迷糊的他”“他里嗦/里嗦的他”“他毛里毛糙/毛里毛糙的他”。由于这类形容词本身带有对施事主语的主观评价,因而,它们的语义更明确地指向施事主语。

四、语义指向受事宾语

语义指向受事宾语的状位重叠式形容词主要有两类:II类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II类AABB式形容词。

(一)II类AA式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受事宾语

II类AA式形容词主要由表色彩和情状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而成。例如:

(13)她红红地涂了唇。

(14)他圆圆地画了个圈。

(15)他酽酽地沏了一杯茶。

例(13)中,“红红(地)”是色彩类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例(14)、(15)中的“圆圆(地)”“酽酽(地)”是情状类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色彩类和情状类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主要与受事宾语在语义上直接相关,受事宾语与状语之间构成一个表述,如“唇红红的”“圈圆圆的”“茶酽酽的”,二者在深层语义上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以用定中结构表示,如“红红的唇”“圆圆的圈”“酽酽的茶”。这类形容词状语与施事主语和动词中心语在语义上没有直接联系,如不能说“她红红地/红红的她/红红地涂”“他圆圆地/圆圆的他/圆圆地画”“他酽酽地/酽酽的他/酽酽地沏”。II类AA式形容词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必须加“地”也说明了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II类AA式形容词状语所表示的色彩和情状,是主观致使受事宾语具有某种客观的色彩和情状,即[+主观致使][+客观情状(色彩)],状语语义指向受事宾语。这与I类AA式重叠形容词、ABB式、I类AABB式形容词、A里AB式形容词状语都不同。I类AA式重叠形容词状语没有主观致使性,其语义指向动词中心语;ABB式、I类AABB式形容词、A里AB式形容词状语虽具有主观致使性,但它们不具备使受事宾语具有某种客观情状的特征,其语义指向施事主语。

(二)II类AABB式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受事宾语

II类AABB式形容词由双音节形容词重叠而成,与I类AABB式形容词存在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I类AABB式形容词所表示的状语所具有的情状并不是受事宾语所具有的情状,而是施事主语具有的情状;II类AABB式形容词所表示的状语所具有的情状是受事宾语具有的情状。表现在表层结构上,I类AABB式形容词状语与施事主语构成一个表述,如前所述,而II类AABB式形容词状语与受事宾语构成一个表述。例如:

(16)惟有一张像是阴天室内影影绰绰站着一个女人。(P279)

(17)沿湖层层叠叠泊着各种类型的舰艇。(P174)

(18)他歪歪斜斜地在黑板上写作。

II类AABB式形容词状语与受事宾语构成一个表述,它们的深层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也可以用定中结构来表示,如“女人影影绰绰/影影绰绰的女人”“舰艇层层叠叠/层层叠叠的舰艇”“字歪歪斜斜/歪歪斜斜的字”。II类AABB式形容词状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可加“地”,它们的联系也不紧密。因此,II类AABB式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

五、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

少数AABB式形容词的语义可以同时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例如:

(19)通讯录上每页都密密麻麻写着各色人名和电话号码。(P264)

例(19)中,主语和状语之间,宾语和状语之间都分别构成表述关系,如“每页密密麻麻/各色人名和电话号码密密麻麻”,状语所描写的情状是主语和宾语同时具有的,状语语义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

六、结语

重叠式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主要是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指向动词中心语的只有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中的一部分,这与形容词的重叠式本身所含的意义有关。正如熙先生所指出的:“形容词重叠式跟原式的词汇意义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原式单纯表示属性,重叠式同时还表示说话人对于这种属性的主观评价。”因此,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作状语反映的常常是说话人对描述对象的主观评价和感情,语义指向往往是直接涉及的人或事物。而具体每一种形容词的重叠式的语义指向主语还是宾语,取决于形容词状语所描写的情状是哪一个成分所具有的。是主语所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主语;是宾语所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宾语;主语、宾语同时具有的,则形容词语义指向主语和宾语。

注释:

①文中例句出自《王朔文集・挚情卷》,句末“()”中的数字表

示例句所在页码。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熙.熙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邢福义.形容词的AABB反义叠结[J].中国语文,1993,(5).

[4]张世才.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与在句中的位置[J].喀什师范

学院学报,1999,(1).

[5]石锓.从叠加到重叠:汉语形容词AABB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J].

语言研究,2007,(2).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3

关键词:形容词;状语;句法功能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性与句法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很大的困难。一般意义上来说,形容词最主要的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但是作状语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项句法功能。鉴于此,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中的一级(即普及化等级)词汇(共2245个词汇)为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希望为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一、前人关于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计量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形容词作状语能力的计量考察很少,但是90年代以后,出现了对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进行计量考察的成果。莫彭玲、单青(1985)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三大实词充当各种句法成分的功能进行了调查统计。胡明扬(1995)统计,形容词用作状语的出现率,在口语教材中是3.4%,在书面语材料中是11.3%。山田留里子(1995),对《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918个双音节形容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贺阳(1996)对能直接作状语的性质形容词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指出在1155个性质形容词中,只有166个可以直接作状语,仅占总数的14.9%。韩玉国(2001)统计出一级性质形容词与二级性质形容词中,作状语的形容词占总数的比例。郭锐(2002)统计出12%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做状语。加‘地’后可以做状语的形容词占40%。李泉(2005)统计,在700个单音形容词词项中,有191个词项能够做状语,占总数的27.28%。

二、《等级划分》一级中双音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

1、语料来源及统计情况

本文的词汇主要来自《等级划分》,《等级划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以多类别的频率统计作为最重要的依据,对包括30多亿字次的当代大型动态语料库和多种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词典、词表、字表进行统计。而其中的“普及化等级水平”又是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现实需要而建立的,它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与统一。它里面所收的词都是汉语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留学生应该最先习得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例证来自国家现代汉语语料库,因为考虑到它的语料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较全面,所以主要就是这个语料库的语料为来源。另外为了更加精确,还参照了《形容词用法词典》。

经统计,《等级划分》一级中,共264个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81个,双音节形容词182个,三音节形容词1个。其中有114个双音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占264个一级形容词总数的43.18%,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62.64%。其中直接作状语的20个,不能直接作状语的13个,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81个。

2、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有20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7.54%,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0.99%。这21个词如下:本来、不久、大概、当然、共同、好久、好奇、可能、平常、、实在、通常、特别、同样、显然、一定、一致、一般、正好、正式、主要。其中“本来、大概、当然、一定、一致、正好”这些词在《等级划分》中词性标注是形容词兼副词。我们认为这些词作状语时主要有副词词性。“不久、一般、正好”作状语时主要用在句首,或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如“[不久],大泽乡农民起义,终于了秦王朝的统治。”“正式、主要”二词作状语主要是出现在动词之前,且基本都是在谓语动词之前,如“[正式]下命令。”

3、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不能直接作状语的有13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1.4%,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7.14%。这13个词语如下:不安、感动、欢乐、结实、开心、快乐、困难、难过、漂亮、奇怪、舒服、幸运、幸福。其中“快乐、欢乐、结实、舒服”四个词可以加“地”作状语,也可以重叠作状语,如“它[欢乐]地跳跃在周围人们的脸上”,“那些脸庞上还残留着少年稚气的高一学生们,正[欢欢乐乐]地准备迎接元旦呢!”其中又有“漂亮、感动、开心、困难、难过、奇怪”这几个词能修饰的动词非常有限。

4、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有81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71.05%,占182个双音

形容词总数的44.51%。81个词如下:准确、安静、安全、必然、得意、定期、非法、高速、成功、错误、初步、大量、方便、高度、高兴、根本、公开、公平、合理、积极、基本、及时、集中、坚决、坚强、简单、健康、紧急、紧张、精彩、具体、科学、客观、肯定、快速、乐观、流利、明白、明确、明显、努力、平安、平等、普遍、强烈、亲切、清楚、全面、确实、热烈、热情、认真、容易、深刻、深入、生动、实际、顺利、随便、痛苦、突出、突然、完美、完全、完整、小心、形象、意外、友好、原来、真实、真正、正常、整齐、正确、直接、主动、自动、自觉、自然、自由。其中“确实、特别、完全、原来、自动”词性标注是形容词兼副词。可以修饰很多谓词性成份的词语有“准确、安静、安全、必然、得意、定期、非法、成功、初步、大量、高兴、公开、合理、及时、坚决、具体、科学、快速、明确、明显、努力、平安、普遍、亲切、清楚、全面、热烈、热情、认真、容易、深刻、生动、顺利、随便、突出、突然、完全、意外、真正、正确、直接、主动、自动、自觉。”不加“地”的搭配明显多于加“地”的搭配的词语有“必然、定期、非法、高速、初步、大量、高度、根本、公开、积极、及时、坚决、具体、努力、普遍、容易、随便、完全、小心、真正、直接、主动、自动。”加“地”的搭配明显多于不加“地”的搭配的词语有“准确、安静、安全、成功、错误、高兴、全面、热情、小心、意外”。

三、小结

《等级划分》中都是经过统计,常用度很高的词汇。对于形容词作状语的形式也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与总结,本文只是做了浅显的统计,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如分析每个形容词与动词的具体搭配状况;对于这些形容词作状语、谓语、定语的各种语法功能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甚至更进一步对留学生的习得状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2] 莫彭龄, 单青.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 1985,(3).

[3] 山田留里子. 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1995,(3).

[4] 王大成. (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级状位形容词考察[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5] 贺阳. 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j]. 语文研究, 1996,(1).

[6] 胡明扬. 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j]. 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1987.

[7] 李泉. 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 韩玉国.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2).

[9] 郭锐.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4

关键词: 中韩语言 合成形容词 对比

1.汉语合成形容词构词法

1.1名词+形容词(主谓式)

例:命苦,嘴硬,心软,眼红。主谓式是指由作为谓语的形容词与名词词根相连所形成的合成形容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若名词词根与动词相连,则将构成合成动词,而非合成形容词。

1.2动词+名词(述宾式)

例:吃力,带劲,倒霉,伤心,用功。述宾式是指谓语后出现状语的情况。由于形容词作谓语时多半不能接状语,因此述宾式的谓语只能为动词。

1.3动词+形容词(述补式)

例:吃香,踏实。述补式是指形容词附着于动词词根后充当补语的形式。这种结构绝大部分存在于合成动词中,在合成形容词中非常少见。

1.4偏正式构词法

1.4.1动词+形容词/动词/名词(偏正式)

例:沉闷,封建,积极。

“沉闷”是动词与形容词相结合的例子,“封建”是动词与动词词根相连形成的合成形容词,“积极”由动词词根与名词词根相结合形成,均属于偏正式合成形容词。

1.4.2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偏正式)

例:乌黑,平等,美观。

“乌黑”是形容词词根相互结合形成的合成形容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韩国语中,形容词词根相互结合形成形容词的情况属于重叠现象,在下文论述韩国语合成形容词构词法时将具体说明。

1.4.3名词+形容词/名词(偏正式)

例:冰冷,片面。

这里所举例子是名词作为中心语,形容词修饰名词充当修饰语。值得注意的是,名词和形容词相结合形成合成形容词,虽然从表面看与主谓式的结构相同,但其内部结合关系存在差异。

1.5形容词+形容词(联合式)

例:紧密,复杂,光明,疲惫。联合式是指形容词词根之间相互结合所构成的合成形容词。上述例子属于联合式形容词。

2.韩国语合成形容词构词法

2.1名词+形容词

上述例子即属于主谓式的构成结构,由名词与形容词词根相结合形成。

2.2名词+动词

上述例子属于主谓式合成形容词,韩国语中的这种结构是多数名词后原应接助词,但据统计,在韩国语中,此类型合成形容词省略助词,两种词根直接相结合形成新形容词的情况较多。

2.3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2.4动词+动词

此类型合成形容词是由两个动词词干之间插入连接词尾形成的,在韩国语合成形容词中并不常见。

2.5副词+动词

上述例子为“状语+谓语”(偏正式)合成形容词结构,由副词附着于动词词根构成。

2.6副词+形容词

此例也属于偏正式合成形容词,由副词附着于形容词词根构成。

3.中韩合成形容词对比总结

以上是对中韩合成形容词具体构成类型的论述,通过论述不难发现,汉语合成形容词与韩国语合成形容词的分类基准虽然相同,但汉语比韩国语形成短语的方式更为多样。两国合成形容词之间虽然没有较大的差距,但仍存在细微不同,整理来看,有如下几点:一是两国合成形容词中均有“主语+谓语(主谓式)”的构成方式,但韩国语中包括“名词+形容词”及“名词+动词”两种,汉语中只有“名词+形容词”的形式。汉语的“名词+动词”不能够形成合成形容词,而将成为合成动词,例如:心动。二是在汉语中有“动词+名词”形成述宾合成形容词,由于韩国语中形容词作为谓语不能够带宾语,因此这种类型在韩国语中是不存在的。三是在汉语中,形容词词干之间相连形成联合式合成形容词,在韩国语中此类型属于其特有的重叠形式。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5

关键词:热情 热心 语法特征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的大纲列表里收录了“热情”与“热心”,说明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在一定的水平必须理解以及正确地运用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的关系是近义词,用法又是相当丰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除此之外,“热情”与“热心”的解释及学习指导在不同书籍中又有所差别。因此学习者对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感到非常困惑,导致词语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容易造出病句或词语搭配错误。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结合所收集参考材料的辨析观点与例子、对“热情”与“热心”的相同及差异再次分析研究。文中的语料来源于北大语料库CCL(网络版)。

一、“热情”与“热心”的语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热情”分为“名词”、“形容词”两类[1],“热心”分为“形容词”、“动词”两类[2],简单地相比可见“热情”与“热心”有共同之处都是具有形容词的词性,差异之处就是“热情”形容词兼类名词,“热心”是形容词兼类动词。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形容词的语法特征,第一是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第二是不能带宾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时有一定的限制),据此类推“热情”与“热心”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

例子:

1.作主语

(1)三次“围剿”粉碎后,开了几万人祝捷大会,热情是 很高的。

(2)热心是所有进步的根源。有了它就有成就。

作宾语

(3)他说,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是热情和活力。

(4)武训是文盲办教育,而我是艺盲搞文艺,只是热心而已。”

2.作定语

(5)热情的大学生们带领许振超参观了清华校园。

(6)那位热心的病友再次拔通了热线电话。

3.作谓语

(7)他那憨厚、读过几年私塾的老父亲,经常教育他要为人诚实,待人热情,助人为乐。

(8)校长,您对人热心,定县城里熟人又多,一定请您替我帮忙!”

4.作状语

(9)两名“军人”凑过去热情地说:“看你们这样着急,帮你们一个忙吧!”

(10)他热心地教农民绘画儿,培养群众美术人才。

5.作补语

(11)当她得知我是“上海的叶先生”,马上变 得很热情,连声说:“请进!请进!”

(12)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学堂里头大家讨论得很热心。

通过上面的例子“热情”与“热心”在语法功能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于它们在某个场合能否互换使用,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察其它方面才能作出结论。

关于差异之处我们一样通过例子来说明。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有“热情”才能充任名词,《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标明名词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作谓语、做状语。“热情”是兼类词语形容词与名词的语法功能又非常相似,只是名词不能作补语而已。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热情”没有动词的词性,只有“热心”才具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汉语的动词内部情况比较复杂,不同类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而动词和形容词又有一些重要的共同语法特征”,众所周知动词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补语、作定语、主语宾语,少数动词还可以充任状语。“热心”是个兼类形容词兼动词的词语,动词的语法特征与形容词的又那么相似,难以通过例子来分辨词性。总之,从语法功能这个角度进行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区别是难以解释得清楚。笔者特意搜集了许多参考材料,以寻找更多的指导和提示来分辨“热情”与“热心”。

第一参考资料是《语法信息词典》,“热情”与“热心”的语法功能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共同点是两者都是准宾语[3];可做状语;加“地”后可以带宾语;前面受“很”修饰,后面再加“地”后可以作状语。相同之处我们在此不用赘述,只谈论差别之处。

差别之处在于两点:第一,“热情”不可以当定语,“热心”却可以。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热情”的词性之一是名词,理所当然“热情”不可以当定语一说是不可靠,参看例子(5)。第二:“热情”可以作“有”的宾语,而“热心”不可以作“有”的宾语。我们找到了例子能够说明“热心”不可以作“有”的宾语一说也有例外。

例子:

(13)做好党报进报亭零售工作,要有热心和诚心。

第二参考资料是杨寄洲编的《汉语教程教师用书》[4]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解释“热心”与“热情”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

“热心”和“热情”都是形容词。“热心”常用来作定语,放在名词前边,可以描写人也可以描写事。“热情”常用来作谓语或状语,主要用于描写人。

《汉语教程教师用书》所提出的例子:

(14)他对人很热情,喜欢帮助别人。不说:他是个热情人,喜欢帮助别人。

(15)他热情地说:“欢迎你们常来玩儿”。不说:“他热心地说:“欢迎你们常来玩儿”

我们暂不提语义的差别,先说语法特征的。对于“热心常用来作定语”这个论点不能成为这是“热情”与“热心”的辨析论证,因为“热情”同样也能充任定语。“热情常用来作谓语和状语”这个论点不能排除“热心”,因为“热心”也可以作谓语和状语。除此之外,书中所提出的例子也有不合理之处。从语料库可以找到句子说明所谓的“不说”在实际的运用上都可以使用。

例子:

(16)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在杨寄洲编的《汉语教程》第三册[5]这书的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听了老大爷的话,看到两位老人那么热心地帮助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我忽然感到惭愧”

这段话所使用的“热心地”正好可以了教师用书所谓不说的“他热心地说”,除此之外,从语料库我们可以找到更多例子都可以用“热心地”来表达。

例子:

(17)“残骸?”老人热心地说。

(18)稻草人热心地说:“走罢。”

(19)“当然,我们也是,”卡拉蒙也热心地说。

总而言之,对于“热情”与“热心”的差别之处许多的解释似乎不是很全面。特别是指导教学者的教师用书也没能提供最恰当的解释,这样导致学习者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事实是从语法特征与功能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区别是不明显。我们可能要从其他方面着手以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二、“热情”与“热心的语义特征

从语法层面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差异似乎难以区分,我们接着就从语义层面着手分析。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热情”[6]的意义有这样的差异,名词的意义是热烈的感情,形容词的意义是感情热烈。“热心”[7]的意义有这样的差异,动词的意义是对(某事)热心,形容词的意义是(办事)热情主动、尽心尽力。

杨寄洲的《汉语教程教师用书》[8]一书中有解释热心与热情两词的用法特征。“热情”主要用于描写人,“热心”可以描写人也可以描写事。

《汉语教程教师用书》书中的例子:

(20)他对这件事很热心。不说:他对这件事很热情。

郑怀德、孟庆海编《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一书中,“热情”解释为“有热烈的感情”,“热心”解释为“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

综上所述对两个词语的解释,“热情”与“热心”的区别可以总结成两个特点:

第一,除了热情的意思,“热心”还有“尽心尽力”、“肯尽力”的意思。这个区别对汉语非母语的人来说是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虽然能说出区别,但实际上运用时难以取舍。再加上,这样的区别似乎是没有对错之分,只靠语感判断合适不合适。汉语非母语的教师对此语言现象难免有些为难。这样的情况需要很多例句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目前没找这样的参考文献。

第二,“热情”主要用于人;“热心”可以用于人还可以用来描写事。这一点划分似乎不太明确,“热情主要用于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只用于人。参考书中我们就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热情”还是可以用于事。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那样的区别起了不大的作用,在任何语言表达情况说话人言语的使用主要是凭着语感与从小耳濡目染的语言能力,学习外语的人却没有那个语言背景,所以词语用法的区别需要更加详细。

例子:

(21)他对大家的事是很热情的。[9]

三、通过考察数据得出有关区别“热情”“热心”的若干问题

从理论方面分析“热情”与“热心”的不同,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因差别不大而起不到辨析的作用。我们只好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定量考察汉语为母语的人所造出的句子,把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说明“热情”与“热心”的使用趋势。。以下是笔者通过大量考察语料库找到“热情”与“热心”的明显区别,提供为参考资料。

1. 用在固定词语时“热情”与“热心”不能互换

例子:

(22)小倩毕业后就满腔热心地投入社会公益。

在例子(22)出了语病在于“满腔热心”,这个词语运用是不妥当的。固定词语如惯用语、成语所出现的“热情”或“热心”是固定的结构不能互换使用。比如:满腔热情、热情奔放、热情洋溢、热心肠、热心快肠。对中国人来说凭着语感这一点就不值一提了,但对汉语非母语的学生老说这一点儿还是需要提醒才不会说出带有语病的句子。

2. “热心”能带宾语,但是“热情”不能带宾语

例子:

(23)如果你是一位热心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公民,你将如何为之贡献力量?

(24)这样也就会热心于节约,而不热心于百废俱兴。

(25)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

据初步搜索北大语料库的数据,热心带宾语的例子最少有300多个。“热心”具有动词的词性,“热情”却不具备这个词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相异之处提供给学习者,提高学习者的词语分辨能力。

3. “热情”当做体词性中心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具有名词词性的“热情”,结构助词“的”后置时常组成体词性中心语。据初步考察语料库“热情”作为体词性中心语找到2243个例子,“热心”只找到73个句子。可能“热情”具有名词词性,作为体词中心语的能力本身是比较强。“热心”作为体词性中心语一般都带有“爱心”的意思。这个问题需要更详细的考察和研究,目前根据考察数据只能提出问题,而没能全面地解释问题。

四、小结

“热情”与“热心”辨析对汉语作为母语者来说是比较简单、微不足道,但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却有所不解。这两个词的关系是近义词,用法又是相当丰富、相似,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就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学习者在运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困惑,导致词语应用方面受到限制。笔者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来分析“热情”与“热心”的相同及差异。希望本文或多或少帮助学习者能够使用汉语进行成效的交际。

注释:

[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第1094页

[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第1095页

[3]引自《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规格说明书:第16页

[4]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5]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三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第14页

[6]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2004,第1094页

[7]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2004,第1095页

[8]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9] 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79页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G](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6. 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三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6

关键词:有点(儿) 褒义形容词 语料 调查问卷

“有点儿”在普通话口语和俗白体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它作为副词通常搭配贬义形容词,人们经常说“有点儿脏”“有点儿丑”,但不会说“有点儿干净”“有点儿美”。“有点儿”有时也会搭配中性形容词使用,但也多表示偏消极义。我们可以说,“裤子有点儿长”“颜色有点深”“菜有点儿甜”,都表示事物的不足。而“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极少。前人对于“有点(儿)+形容词”的研究也多关注其消极义,而对于其少数的积极义不够重视,甚至否定其积极义。

然而近几年来,“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的用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越来越多为人们所接受,像“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可爱、有点儿高兴”这样的语句层出不穷。本文主要要研究的是表积极意义的“有点儿(儿)+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前人研究成果

前人对于“有点(儿)+形容词”的研究多关注其消极义,但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其积极意义。程美珍在《受“有点儿”修饰的词语的褒贬义》中,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宜过分强调‘有点’用于不如意'事情”的建议,因为这种概括性的规律虽然正确,但是无法指导“有点儿”用于称心事情和褒贬倾向不明显事情的教学。邹妍妍在《从语境角度对“有点+AP”意义的再探讨》中指出:“有点”还可修饰少数的褒义形容词,表示意外或反常的情况,有时也是为了减少分歧,维持交际继续进行而采取的语用手段。田宏梅的《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一文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文语料库和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范围内,分别对节点词“有点”从词语搭配和语义对比角度进行了封闭性的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有点(儿)+形容词”的数据。

(二)收集语料

我们从北语汉语语料库(BCC)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收集相关例句。在BCC语料库中,有关“有点”的语料共243364条,其中“有点儿”有11445条。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选用BCC中的例句。一方面,相较CCL语料库,BCC语料库中的语料更新,选取当下的语料较多。另一方面,CCL的语料分类较粗,只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而BCC的分类更加详细,有“文学”“报刊”“微博”“科技”“古汉语”“学生作文”六类,便于我们分析研究。

(三)调查问卷

我们做了一份开放式调查问卷,主要以电子问卷的形式,短时间内收集一定数量的答卷。此次调查无限制发放问卷,我们截至到262份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共有8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受调查者的个人信息(性别、年龄);第二部分,调查“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句式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环境、对象、途径等;第三部分,了解受调查者对这种用法的看法。

二、“有点(儿)+形容词”的多数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有点”列出了两项词义:1.表示数量不大或程度不深;2.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1](P1527)但其第5版、第6版和第7版都只列了副词,而把原来第一个释义处理为补充说明“有时是动词和量词的组合”。[2](P1652)其它词典包括《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副词词典》等的解释也大体与此类似。说“有点”后的词大多表示消极意义,这是符合一般人语感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词典里才会加上个“大多”来限定。甚至有学者认为“有点(儿)”只有在特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搭配褒义形容词。范妍南在《浅谈“有点儿+形容词”的用法》中认为,“有点儿”只有与“不、太”构成“有点儿+不+形容词”“有点儿+太+形容词”的句式,后面才能搭配褒义形容词,例如:“今天他有点不高兴”“我也真心觉得我的伞有点太可爱了”(网络)。马真认为,褒义词不能直接进入“有点+AP”这一格式,只有当与附加词“了”搭配时,才可以受“有点”程度副词修饰,例如:“这房间现在有点干净了。”(转自时卫国例)“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鲁迅《群啊罚

三、“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的使用情况

(一)“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现在使用很普遍

“‘有点’与AP、VP搭配时,其语义为消极倾向占优势,比例为76%,其余中性倾向占19%,积极倾向占5%。”[3](P42)然而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如今“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用法已经很普遍了。在表1和表2中,我们调查的262人中,有221人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语句,占到总人数的84.35%,只有41人认为自己没有说过。并且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59.92%)认为这样的语句符合语言规则,是正确的。只有12.6%的人认为它不正确,剩余27.48%的人表示不清楚。

(二)“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使用较为年轻化

我们将受调查者的年龄细分为六个年龄段:19-25、26-30、30-40、40-50、50-60和60以上。从交叉图表3和图表4中可以看到,19-50岁的调查数据和50岁以上的调查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语句的人在19-50各个年龄段都占据了大部分,而50岁以上的使用率明显减少,50-60使用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45.45%,而60以上只占33.33%。然而各个年龄段的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这样的语句是正确的。尤其在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说过这样语句的只有33.33%的人,却有83.33%的人认为该用法是正确的。我们访问的几位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有人表示:“这样说也对,不过这都是小孩儿和年轻人才说的话。”可见,5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虽然较少使用这样的语句,但可能由于他们的包容性,多数人不否认这种用法,只是将其看作一种年轻化的语言。

(三)“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多用于非正式的环境

虽然近几年“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句法结构被广泛地使用,但是这种用法本身还是偏非正式的。通过图表5我们就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场合和时间使用者都会这么说,选择在休闲时间使用的人数最多,占75.95%。而在学习和工作时间,很多使用者是不会这样说的。在第4题(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用这样的语句?)的“其他”选项中,也有人补充道“生活里,闲聊什么的,或者特意表达情感语气;开心;口语;朋友间交谈”,都是偏向轻松愉快的使用环境。在图表6中,受调查者在使用对象的选择中也多选择同学(67.94%)、朋友(66.79%)和家人(51.53%)这类较为亲近的对象,尤其是同学和朋友。这里可能与该句式所含有的语气有关。在图表7中,使用者使用的这类语句的途径以日常口头交谈用语(81.68%)和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49.62%)为主。信件、正式文体等途径使用极少。可见,人们使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句式时,会有意识地区分时间场所、使用对象以及途径,并多倾向于在非正式的环境中使用。

四、“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用法的分类

(一)按形容词的属性分类

我们在北语汉语语料库(BCC)选取了部分有关“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例句,按褒义形容词的类型和其修饰对象进行分类搭配,如表1。其中,按类型将形容词分为了单字形容词、非单字形容词、英文形容词、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又将其修饰对象分为人和事物。这里的对象有时也包括动物,因同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同人归纳总结在一起。

1.有点(儿)+单字形容词

(1)准备洗咯睡咯女娃子还有点儿乖。(网络)

(2)……一点也不违和反而还有点萌。(网络)

(3)白愁飞笑了一笑,他的人本来就很俊,这样一笑,还简直有点儿俏。(温瑞安《伤心小箭》)

这里的“有点儿乖、萌、俏”,并没有削弱其“乖、萌、俏”的程度,而是表达一种出乎意料,或者更加赞赏的感觉。如例(2),本以为会有违和感,结果看了之后不仅不违和,反而让人觉得萌。这和看之前预想并不一样,有出乎意料之感。而例(4)中说,他本来就俊,笑起来还有点儿俏,有更加赞赏之感。表积极义的“有点(儿)+单字的形容词”多用于形容人,特别是形容人的外表和性格。形容事物的比较少,主要是“有点(儿)+好”,可以说“今天胃口有点好”(网络)。

2.有点(儿)+非单字形容词

有点(儿)搭配非单字的褒义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时,可以形容人的外形或性格,例如:

(4)这厮当真有点儿可爱,我这样愚弄他,确实不大忍心。(司马翎《圣剑飞霜》)

(5)这小子是学化工的,有点靠谱。(王小波《黑铁时代》)

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情,例如:

(6)他立刻觉得轻松起来,甚至有点高兴。(路遥《人生》)

(7)今天的心情有点美丽。(网络)

(8)我这个生活委员多少也觉得有点快乐。(网络)

其实少数的一直可以搭配“有点(儿)”使用的褒义形容词基本上都是心理形容词,但并不是所有褒义的心理形容词都可以搭配“有点(儿)”使用。赵家新在《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共整理出155个心理形容词,我们根据10位受访者的语感,大致确定其中只有16个心理形容词(振奋、兴奋、激动、激烈、甜蜜、惊喜、欣慰、幸运、侥幸、得意、惬意、可怜、心软、微妙、奇妙、好奇)是一直可以和“有点(儿)”搭配的。而大多数“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形容人的心情的用法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有点(儿)搭配非单字的褒义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很普遍,例如:

(9)这个有点儿靠谱!(网络)

(10)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网络)

3.有点(儿)+英文褒义形容词

有些形容词是由国外引入的英文词语,同时大部分也是流行的网络用语。这些词语本身可能并不是形容词,但是被引入后常常被人们作为形容词性的词语使用,如:cool、high、man等。相P例句都是来自网络,“自然之子有点儿COOL!”“最近早退得有点儿HIGH,但却是丝毫无愧意。”“趴在桌子上有点man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网络)有关有点(儿)+英文形容词的用法目前在文学作品、报刊、科技文等载体中基本没有,多出现于人们的口语以及网络用语。

4.有点(儿)+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

还有一类词语一般不是形容词,可能是名词,可能是成语,也可能是别的词语,但其中都含有形容词的意味。这类词语搭配“有点(儿)”表积极义时,与褒义形容词搭配“有点(儿)”有相同的效果。例如,“人也聪明,记忆力特别好,真有点儿‘过目不忘’。”(《文汇报》)“超多日韩平价衣,有点淑女哦”“有点绅士”(网络)。

最后,我们在收集的例句中发现,有一些使用者在运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种结构时,会有意用引号将其中的形容词标注出来,例如:“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开车上路,不得不承认我开车确实有点儿‘豪迈’,姐姐有点儿紧张。”(网络)“男孩女孩新概念丛书是从英国引进的版本,它所表现的意识或许有点儿‘超前’……”(《人民日报》)。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推测出,使用者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强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意识到这种用法的非常规性,所以刻意标注出来。

(二)按形容词的语义色彩分类

1.表达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

(11)谈了几句,他觉得振华也有点可爱,她的态度是那么安详,简直和美国女子完全不同。(老舍《文博士》)

(12)她比莫根太太还要糟糕,那位太太倒多少有点镇定下来,至少现在已经能把台词说清楚了。(德莱塞《嘉莉妹妹》)

“可爱、镇定”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反常或意外的情况。在例(11)中,他本以为振华和那些美国女子一样,交谈之后才发现完全不同,振华甚至是可爱的。而在例(12)中也可以看出,人们本以为莫根太太在表演时会紧张忘词,没想到紧张的是嘉莉,莫根太太倒是镇静下来了。“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这里都有出乎意料之感,前面经常会搭配“也、竟然、还、多少、简直”等词语使用。

2.表_一种非正式的、亲昵的语体色彩

刘将语体分为“严肃体、正式体、中性体、非正式体、亲昵体”[4](P275)五种。“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在一些情况下,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非正式或者亲昵的语体色彩。这样的语句多来自于口语,而且后面经常搭配“呢、啊、哇、呀、呦”等语气词。例如:

(13)“自然卷什么的很难画诶!有点儿厉害啊!”(网络)

(14)“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网络)

例(13)和(14)中的“有点儿厉害”“有点丰富”与“好厉害啊”“非常丰富”意义实则相同。但是从语感上来说,后者更为客气,人们在与亲近的人说话时可能不会这么郑重地夸赞。人们往往更愿意用“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夸赞亲近的人,包含着一种亲昵的感觉。

3.暗含一种打趣、调侃的意味

“有点(儿)+褒义形容词”是一个非正式的、较为新潮灵活的语句,人们经常会用于调侃自己或其他人。例如:“最近早退得有点儿HIGH……”“不得不承认我开车确实有点儿‘豪迈’。”“今日小感叹……泪腺忽然又有点发达了。”(网络)这样的语句多来自于人们的口语或者网络。

五、“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结构普及的原因

“有点(儿)”作为一个副词,多用于形容不如意的事情。然而我们不仅从语料库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有点(儿)+褒义形容词”的例句,还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并且半数以上的使用者认为这种形式是正确的。那么这种用法越来越普遍,甚至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一)有意表达一种亲昵、可爱的口吻

一方面,最直观地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图表8中,选项“显得语气亲昵、可爱”在所有原因中占55.34%,所占比例最大。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有点(儿)+褒义形容词”后面会加“呢、哇、啊”等语气助词,例如,“有点儿厉害啊。”“ 这样的早午餐,有点儿丰富呢!”(网络)其亲昵可爱的口吻也很明显。

(二)使语气更加委婉含蓄

在表9的统计结果中,选项“显得语气委婉”在所有原因中占48.47%,仅次于“显得语气亲昵、可爱”。这与其用词的模糊有很大关系。“‘有点(儿)’本身就是一个意义模糊的词语,它的程度到底有多少无人能说清。”[5](P2)但正是它在逻辑断定方面的含糊,才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其在语用中有着宽容、委婉的效果,使格式整体带上一种含蓄婉曲的意味。所以模糊语言在相当程度上能表现出语言的内涵深蕴。康德就说过:“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能处处用精确的语言代替模糊语言。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6](P2)人们说“有点儿美丽”“有点儿可爱”可能也多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三)网络用语的冲击,人们追求与众不同

近年来网络用语对于语言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肯定“有点(儿)+褒义形容词”这类语句完全来源于网络用语,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其中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都是来自网络。我们收集的相关语料绝大部分都出自微博。在BCC中,关于“有点美丽”的语料共有18条,其中14条来自于微博,3条来自于文学作品,1条来自于报刊,而科技和古汉语没有相关语料。而且大部分流行的网络用语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充满创造性和创新性,喜欢追求与众不同,运用语言也不会完全遵照传统的语言规则。也许正是因为人们以前默认了“有点(儿)+形容词”的消极性,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相反的使用方式。随着这种相对用法的普及,人们渐渐默认它为常规表达。部分受调查者在回答第8题(你为什么会使用此类语句?或者你听到别人说这样的话,认为他(她)为什么会这么说?)时补充了一些原因,其中大部分都是“出于习惯”“顺口”一类的,还有一位受调查者总结道:“其实这是一种传播现象啊,就像我们使用你我他一样,一旦使用广泛后,被潜意识的默认为常规表达”。

(四)出于礼貌,表达谦逊低调的态度

“在交际中,人们出于礼貌的原因,说话或作文总是采取一种适中的态度,喜欢用一些带有回旋余地的字眼儿”。这是李华在“‘有点(儿)+A’格式分析”总结“有点(儿)+形容词”使用的原因中的第一条。这是从交际的礼貌原则来说的。然而他在总结中并没有区分形容词的褒贬,所以不能以一概全。我们认为这点仅限于形容自己时,我们出于传统汉文化的低调谦逊会说“心情有点美丽”。但是在交际中,形容别人(特别亲近的人除外)或者别的事物,恐怕我们还是要说“非常/很/十分好”。

六、结语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和相关语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如今“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并且多数人认为这样使用是正确的。这种用法偏于年轻化且多被人们用于非正式语体和亲昵语体中,表达一种反常、亲昵或者调侃的感彩。

在这里,我们不否定“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这样的语句。也许现在人们使用的还不够正式与规范,但是语言是发展的、创新的。语言规则本就是人类约定俗成的产物,一旦“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被广泛使用后,可能就会被默认为常规表达。而且从现在人们的使用情况,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趋势。我们研究“有点儿(儿)+褒义形容词”格式的使用情况、分类及其成因的目的就是记录这种趋势的形成与发展、记录语言的演变与发展。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田宏梅:《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李华:《“有点(儿)+A”格式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h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2.

[6]姜汇川,许皓光等.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12.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岑玉珍.汉语副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安如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10]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1]田宏梅.基于语料库研究“有点”的搭配与语义分布[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郑天刚.“太P”短语和程度常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14]李华.“有点(儿)+A”格式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15]范妍南.浅谈“有点儿+形容词”的用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7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使人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而不仅仅是掌握生活的技能。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给予人生活的热情与智慧。语文教育承载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研究发现,语文工作者大多只关心个别的、具体的、孤立的审美活动的研究,而不愿意把诸多的审美活动综合起来,从审美整体性上去把握美育;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美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违背时代潮流;或把美育仅仅当做手段,忽视了美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

纵观以上语文教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教学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未能很好地结合。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把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当做其核心任务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联系有一种必要的审美心理结构作支持。如果语文美育不是以建构审美心理为基本目的,而仅仅追求对片段美的事物的认知和某些审美观点、技法的获得,那就把美育引入死胡同。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味,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所在。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起点,最终落实到审美人生教育上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的养成也离不开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心理的建构

审美是主体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发展是使人由自然的人变为审美的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美育实践来积淀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建构审美心理的目标。审美心理结构是多维度、立体式的网络系统,所以,审美心理的建构是整体建构,而不是局部的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审美教育特别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切忌片面、单一,使学生审美心理残缺不全。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学生主体被客体美所打动,客体所蕴藏的审美情感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将客体的审美理想、审美人格内化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格。审美心理内容包括:

(一)审美观念的获得

审美实践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其结果是审美心理形式的建构、发展,审美心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审美感知,调动想象、激发情感、形成判断,达到审美理解的高境界,使判断上升为观念,丰富了理性的内容,积淀了审美观念;其形成、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审美。语文教育要通过美育实践丰富审美心理内容。要注意审美观念的获得,在从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获得中,避免思维定势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及时更新审美观念。

(二)审美品味的提升

审美品味是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人类的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的趣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历史及当代的审美文化形态,提高审美品位。审美品味的提升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人文修养,夯实文学底蕴,积淀审美品味。

(三)审美理想的确立

理想指的是人对未来的某种追求,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状态。审美理想是人最重要的理想形态之一。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说,审美理想反映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状况,是人的本质所在。审美主体在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观照、反省,唤起自我意识,促使其端正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教育要做的是,在美育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对象的人格魅力,理解对象的审美理想,促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在美育活动中,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确立审美理想。

(四)审美人格的解放

审美人格的解放意味着人的人格结构进入了完美和全面发展的境界,人成为了全面发展的新人。其表现为创造力的旺盛、人格的健全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语文教育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特性。第一,情感性。情感是为人所专有的,是人对认识对象的一种体验和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形式。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审美情感使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之中,是情感与意志高度有机的统一。第二,形象性。美育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来实现的。审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育,借助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第三,愉悦性。古希腊的美学家贺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给人以快乐,又给人启迪。美育的潜移默化过程正是通过美育的愉悦性逐步实现的,所以,语文教学要达到育人的目的,绝不是靠一两次的欣赏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审美材料,进行经常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人格。综上所述,美育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美育通过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它借助外在的美好形象来影响人的情感,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的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其次,美育是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学生掌握美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他们形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感知,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小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再次,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审美素质的养成

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之后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就流传于世,成为一种习惯,并将影响着人的一生。

养成教育主张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而进行审美教育则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与认知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审美品位。

审美陶冶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具有独特的素质养成作用。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美育一种文明教育。也就是说,美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审美成为人的教化的关键环节。审美陶冶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把人生教育融于审美活动中,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志,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

美育是以审美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从而促使社会向完善、和谐的理想境界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类的诗意情怀,以超越现实功利、本能欲望、理性工具的审美眼光,以“诗意的栖居”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判断事物,审视自我。这既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美学态度,也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人生态度。

(二)审美人生教育的策略

文学是人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因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美学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浓郁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它以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来审视生活,使文学成为一种精神价值测定。当人们通过阅读文学领悟到社会的本真、生命的意义时,即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传导活动时,人们的心灵便会突然敞开,产生思想上的领悟、心灵上的感动、情感上的共鸣,以文学内容来观照自己,从而达到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苏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文学课教学,强调审美人生教育,使学生在阅读感受中获取一份生命的情怀、精神。

1.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始终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原因也正在于它包含着极其浓厚的生命意识。如读《春》,让学生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还要帮助学生去感受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读《归园田居》,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审美人生理想。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景象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情感的对应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又何尝不是心语呢?

2.感受体验作品的情感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体验教育情境中蕴涵着的生命的意义,应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本来含义中,达到对人生、世界意义的理解,进而培养领悟能力。

3.由品文而悟道

“道”是指人生之道、生命之道,即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悟道”即建立起审美的人生观。这是审美人生教育的目的。这一个过程一方面需找准结合点,如读《祝福》,可以从祥林嫂自我意识的丧失方面挖掘其悲剧的根源,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重要;另一方面需通过审美的方式,即通过主观倾向的生动形象,由感性到理性地去体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8

摘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多种多样,表义丰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独特的一种构词方式。本文主要介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AABB式,首先要介绍对形容词重叠式AABB式的研究概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一步探讨AABB式;其次,介绍 AABB式的构成方式;最后再分析AABB式的句法功能和变调。

关键词:形容词重叠; AABB式;句法;变调;

作者简介:徐燕(1986-),女,汉族,安徽阜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29-01

一、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AABB式的研究概况

重叠式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与印欧语系相比,现代汉语词类虽然缺乏发达的词形变化,但却有着丰富、普遍的重叠变化形式,因此汉语的重叠一直是语法研究的课题。现代汉语重叠这种语法形态可以出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词类中,其中对AABB格式进行讨论的有陆志韦、郑远志、董树人、卞觉非、郭志良、储泽祥等考察了历史文献中AABB格式的使用情况。从格式的角度看,陆志韦、邢福义、储泽祥对AABB形容词的观察有新发现。陆志韦注意到:“干干净净”和“大大小小”是两类不同的形容词并立四字格。邢福义等着重讨论了“大大小小”等形容词的反义叠结现象,分析了这种现象的结构组织、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1]储泽祥则分析了“香香甜甜”等单音形容词的AABB差义叠结现象,探讨了AABB差义叠结的语用价值。

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AABB式的构成方式

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是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状态形容词。[2] 形容词重叠式AABB式的构成方式有:

1、由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构成,如:

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大大方方

2、由双音节状态形容词构成,如:

矮矮胖胖;拖拖拉拉

在这两种构成方式中以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构成为主。

三、形容词的重叠式AABB式的句法功能

1、作定语。如:

(1)我是个清清白白的人,也不知道怎么会弄得不清不白,连女儿都会进了(老舍《全家福》)

(2)曲曲折折的狭路,两旁是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墓穴(朱自清《罗马》)

这种重叠式作定语,一般要加结构助词“的”。这里的重叠式不能被换成原式,若用原式,则失去了重叠式的表达效果,所表示的程度、状态都不充分。

2、作状语。如:

(1)望着她们的身影袅袅娜娜地远去,韩德宝和姚副经理互相都有些不好意思。(梁哓声《激杀》)

(2)我清清醒醒地记得你以前说的那些话,实在是太伤人了!

像这类形容词,其基式和重叠式都可以作状语,但在这里,若改用原式,则失去了重叠式所具有的描写事物的形象、鲜明、生动的状态,就像这幅画面就在你的面前。(2)中的“清清醒醒”还表示强调,若用原式,则失去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还有一类形容词如“稳当、凉快、安静、暖和”等,在语言的实践中发现,这几个形容词经AABB重叠后是可以作状语的,而且重叠之后还可以不加状语的标志词“地”,句子也是通顺的。如:

(3)我听说西边有个修鞋的,干三年稳稳当当赚了一万多。(中杰英《怪摊》)

(4)安安静静(地)听着。

这类形容词作状语的一个关键,是将其AABB式重叠,如果不重叠,就不能作状语。

3、作补语。

形容词重叠式AABB式可借助结构助词,充当补语,一般作状态补语。如:

(1)天快亮了,有人去赶早班了,宋惠珊才迷迷糊糊睡了会儿(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上例中“迷糊”不能代替其重叠式的作用,这是因为作为基式词的形容词一般在句中只能作结果补语,很少作状态补语,“迷迷糊糊”经过重叠后突出了描写性和状态性的优势,能够自由的在句子中作状态补语。

4、作谓语。谓语位置上的形容词重叠式是谓词性成分,语法意义是表示陈述。如:

(1)他冷冷静静,不动声色。(邓友梅《那五》)

(2)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鲁迅《狂人日记》)

例(2)中的“鬼鬼祟祟”一般不能用“鬼祟”代替,它充当谓语成分时带上了动作化的特点。

5、作主语。这种用法不常见,但也有,如:

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形容词AABB式重叠是其充当句法成分的一个手段,这种重叠形式可以使形容词在句中起到特殊的句法作用。

形容词的AABB重叠形式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句法作用,即重叠形式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小单句,这是形容词的原式所没有的语法功能。如:

(1)朴朴实实,平平常常,和学校很相称。(汪曾祺《徙》)

也可以在重叠式之后加上“的”字,组成“AABB的”句式,共同充当小句,加了“的”字的“AABB的”在句子中有强调的意思,如:

(2)他若死了,谁也对得住,痛痛快快的,死而无憾。(矫健《快马》)

四、形容词的重叠式AABB式的变调

语言学界对形容词重叠的语音的研究相当深入,其中对形容词重叠形式AABB式的研究

有以下观点:

朱德熙认为:“基式是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有‘AABB’和‘A里AB’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大大方方、古里古怪。”蒋平着重考察了《现代汉语八百词》表三中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变调现象,发现,“AABB重叠式中BB是否变阴平调与AB原型中B是否读轻声有关” [3]。除此之外,还有卞觉非、胡明扬等学者也对其进行研究。

我们认为,AABB变调的主要规律是:第一、三个音节读重音,第二、四读轻声。

除此之外,变调还与说话人的语气、心情等心理因素有关,如:

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儿的,出去了。

说这句话的人,在具体的语境中,因心情、态度等的不同,读出的“漂漂亮亮”而有所变化。有以下几种可能:

1、说话的人比较气愤、心情较差时,发出的“漂漂亮亮”音快而短促,也许最后一个音节根本就听不清楚。

2、说话的人很开心,并且与该句的主语人物关系较好(或者是以一种反讽的态度)时,读出的“漂漂亮亮”音节带儿化的迹象。

3、说话的人是一种中肯、赞赏的态度,那么这四个音节就会都读原调。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形容词的AABB反义叠结[J].中国语文,1993,(5):343―351.

[2]、李宇明.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J].汉语学习,1996,(4):24―27.

上一篇:冬天取暖范文 下一篇:世纪宝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