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09:09:22

导游基础知识

导游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导游员的行业中。为了满足从业者的需求,更多的中职学校也纷纷开设导游专业。现行导游专业教育更侧重的是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密切相关的四门专业课,《导游基础知识》便是核心课程之一。《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实用性很强,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从事导游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更承担着培养未来导游员的综合能力的重任。但是,要做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一、课程知识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宽泛,包括中国历史、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古代建筑、风物特产,以及诗词对联、旅游客源国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毫不夸张地说,“上及天文,下至地理”,在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涉及。繁杂的知识点不仅对学生是考验,对老师更是考验。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良好的驾驭能力,要想把这些细小、繁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顺利的通过考试,是很有难度的。

二、课时安排不够充足。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由于知识涉及面广,《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课时要求较多,否则讲得不清不楚、一概而过,学生也学得一知半解、半懂不懂的。再加上相关的基础课《中国古代史》、《中国旅游地理》等,要求的课时就更多了。但是,面对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很多学校仍然以考证为核心,忽视学生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专业理论课被删除、专业相关基础课被整合、专业课课时被压缩、增加复习和模拟考试。更有甚者,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导游短期培训班(主要针对校外的社会考生),将《导游基础知识》压缩到32课时,相当于在24个小时内要讲完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知识。因而,在有限的课时里要上好《导游基础知识》,是很有挑战的,也有困难。

三、学生习惯应试教育。忽视专业素质的培养

很多中职学生学习《导游基础知识》的功利性很强,就是为了通过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资格证,至于学好这门课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修养的提升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甚至是忽视了这门课在今后的导游工作中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导游基础知识》时,习惯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对于课本以外的知识并无多大兴趣,而是看重如何更轻松通过考试,看重老师划重点、出模拟题,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和积累则视而不见。有的学生甚至是反对讲授课本以外的知识,更不用说自我提升了。

基于以上种种困难和原因,要教好《导游基础知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规范课程安排、提高教学质量角度讲,《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老师的专业知识提升,培养高素质教师

《导游基础知识》跨学科门类多,涉及面广,要求老师的知识不是很精深,但一定要很广博,这就对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该课程老师应博览群书,不断积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达到足够的知识储备量,毫不夸张地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否则,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经不住学生的提问,会使老师在学生面前丧失权威;而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但一个老师如果能厚积而薄发,自信而健谈,挥洒自如的话,这堂课就会丰富而活泼,学生对老师会从心里佩服,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轻松自如得多,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先要培养高素质的老师,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专业课老师加强学习和进修;另一方面,老师自己应积极自我提升和学习,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

2,合理安排课时,编写校本教材,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自我提升的自觉性也低,很多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课时,一开始还不习惯(与初中学习语数外大不一样),随后才渐渐适应。等他们认真开始学的时候。又发现老师前面讲的知识已经错过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安排上应该是早开课、慢授课、循环复习。早开课让学生早接触专业课;慢授课给学生一个适应期;循环复习则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例如我校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分五个学期上,课时安排是2―2―4―2―6课时厘期,前三学期上新课,第四学期复习第一轮,第五学期复习第二轮,学生在第五学期的12月份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导游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本身是为《导游基础知识》打基础的,从导游专业教育角度看,坚决不能废除。但现在通用的教材相对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内容讲得太深,有的内容专业课用不上,老师讲得太清楚吧,叉会占用课时。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心态。因而,为平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职学校应根据专业课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实用性更强的校本教材。精简实用且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不仅可以节约课时,而且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3,转变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而学生学习目的端正,首先要从端正学校的教学目的开始,改变导游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以拿证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培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导游员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学目的,老师才会改变强烈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以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老师放弃了划重点、压题、考试培训的应试教学方式,视野会更开阔,思想更自由,思维更活跃:而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更有学习的劲头。

因而,转变学校和老师的教学目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在课下学生积极主动自我提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4,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职学生喜好新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导游基础知识》内容十分概括和抽象,如宗教、建筑、服饰、风物特产等,单纯采用说教的方式,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思维必然会出现停顿和混乱;老师也要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描述,教学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教学,能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让生涩的事物变得鲜活,学生对书本知识更为直观,学习更为轻松有趣。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藻井等构件,单听语言描述是很难想象其具体形象的,但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老师学习和提炼的过程,有助于老师更好地收集相关知识、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知识的高效、高质量的传递。要注意的是,中职学生自控力较差,很容易被外物吸引,课件的制作应主次分明,不宜太花哨,免得学生看新奇而忘了_学习的任务。

(2)让学生参与教学。《导游基础知识》的很多教学内容涉及自然或人文的旅游景点,且这些知识理论性不强,老师也是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适当邀请学生参与教学,进行模拟讲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讲解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书本知识与讲解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减轻老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3)学以致用,多实践。学到的知识如果只是记在脑子里,学生会觉得不实用,如果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亲身去感受,学生就会兴趣浓厚。所以,老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让所学知识得到证实,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讲到中国古代帝王、皇戚的称号和称谓时,看似跟现代社会没什么关系,其实可以给古装电视剧挑错,学生特别感兴趣。比如说,清代皇帝的女儿应称公主,但很多电视剧中都错误的称为格格。讲到佛教文化和建筑时,可以组织学生到佛寺里参观一番,文化氛围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导游基础知识篇2

相关热搜: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细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但是往往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因此,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继而转移话题,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官职)来主持,所以有了“公主”之称,后世继承。满清入关,为仿效明制,接近汉人的习惯,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大小乘佛教的区别,等等,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三)要和课堂总结和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兴趣要融入严格的课堂环节设计当中,不能天马行空,想到哪讲到哪,或者因为学生感兴趣就长篇大论,应该与课堂总结和相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根本初衷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比如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模拟、参与环节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分,再分阶段实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也符合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型课改的要求。

导游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有效教学

一、引言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作为日后的文化宣传大使,学好本门课程是导游讲解知识的来源,成为导游实际工作不可或缺的讲解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二、知识结构与学习难点

1.从教学内容来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内容庞杂,知识覆盖面广,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该课程内容涉及旅游和旅游业知识概述、中国文史知识、古代建筑、四大宗教、民族与民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旅游景观等常识性知识,知识覆盖面广以及繁琐,例如在学习古建筑的基本构件中,分为台基、柱梁、斗拱、挂落、屋顶等九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接触,而且内容繁复,理解晦涩,普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导致学生“未学先厌”,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阻力。

2.从知识识记来看

识记内容多,规律性不强,容易导致“识记紊乱”。该课程所覆盖内容均不涉及深刻意义探究内容,看似浅懂的知识,但实际却抽象难懂,如文学常识中天干地支,古代建筑园林的构成要素,佛教寺院等专业知识,一方面内容繁琐,信息量大,平时鲜少接触,理解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难以整理成规律性的知识要点,识记有一定难度。

3.从学生认识的基础来看

本课程对一些学生来说知识晦辟,容易产生“应用受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培养目标正好与要求导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一思想吻合,要求学生不但要识记要点,也要求有一定的运用能力。虽然学生在努力熟记知识,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困难,出现很大误差,原因是学生尚未有实践性认识基础,只能背书记忆。例如在对中国古代建筑屋脊辨别中,学生只有在看着书本时候才能对古代建筑屋脊进行正确辨别,如果把知识点迁移到相关的古建筑,学生就不会判断,实际运用能力欠佳。

三、有效教学探讨

1.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游基础知识初看内容繁杂,仔细备课会发现有较浓的趣味性。前提是在备课时,要搜集大量资料,精心准备,充实每一堂课。若单纯以考证作为主导,照本宣科,一笔带过,学生学习起来乏味,也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课堂,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述释迦牟尼诞生时,笔者会以幽默的语言介绍释迦牟尼出生中发生的一系列神奇事件,学生听到这个故事后,从一开始对宗教有抵触思想慢慢地转变成想了解这一神奇的宗教;再如,在讲述春节的民俗,先让学生以亲身经历模拟广东人“卖懒”的习俗,让学生产生对中国春节各地民俗的好奇心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事例,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设计表格,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识记规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考证课程,学生既想学到专业知识,也想教师能划出重点,但由于知识要点多,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这一心理,随意划出重难点,笔者认为中肯方法是通过分析归纳,把书本上具有相似性或差异性的知识,以及涉及最多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从庞杂的体系中找到规律。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这类知识要点,可巧妙地设计一些表格,归纳所学知识,用表格呈现信息优于文字,它形象具体,简单直观,不仅能使教学重点突出,也能理清学生易混淆的知识要点,因此运用表格来呈现知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和掌握。例如在宗教一章中提到的四大菩萨,可归纳如下:

通过表格,相关的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所要识记的内容,并能找出识记知识的相关方法。

3.实练教学,直观模拟,促形象识记

(1)实练解说,以说促忆。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是被动式入脑,也就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没有消化知识点,对学习的知识只是“半生不熟”“囫囵吞枣”,识记效果非常差,而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让人记住。例如在学习第六章,“中国风物特产”,讲到茶叶种类、特点、代表茶等等,茶叶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抽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但却很少留意到它的具体分类,如果机械记忆这些知识点效果不好,以后在带团中也很难向游客介绍茶叶基本情况。为了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教师可把不同品种的茶叶带到课堂,让学生逐一观赏茶叶外形,通过亲手泡茶品茶,不仅了解各种茶叶的色、香、味、形,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要学的知识内容。

(2)示范――练习,以练促忆。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例如在中国民族民俗中,介绍每一个民族,书中都有一条主题线索: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语言―宗教―文化―住房―饮食―婚姻―节庆―禁忌等。笔者先建表归纳,并利用相关知识结合导游语言进行实际模拟导游讲解演练,教师亲自示范,并授予方法,课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来编写相关民族的导游词,在第二次上课抽查学生的现场导游讲解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凭借自己的讲解和相关的学习方法,能更熟悉本章的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这种以练促忆的方法可以增强识记度,巩固学习内容。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诱发兴趣,提高识记效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本书涉及知识面和范畴十分广阔,由于中职生课外阅读量不大,知识面较窄,以及实际教学环境的制约,仅仅依靠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会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接而成,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本来比较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丰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景手法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根据古典园林构景手法,如框景、分景、对景、夹景等等,结合苏州园林实景配图解说。例如在讲述菜系时,笔者借助日常外出吃饭的机会,拍摄了一部“舌尖上的广州菜”。利用这些视频讲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良好,把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容易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在有限时间向学生传递更多专业知识,优化了教学过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导游考证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面,还需要教师长期积累和探索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改变过去考证就要完全依靠学生努力的观点,为学生考证做好相关的辅导准备。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

导游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导游英语 教学改革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日趋国际化,出入境旅游业务大幅增加,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尤其是英语导游的需求不断攀升,客观上为中职旅游导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中职导游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英语接待能力、英语口语表达等方面却好像有着先天的不足,往往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导游专业学生英语现状:学生旅游英语知识贫乏,口语表达能力差,职业能力欠缺。

目前企业对职业学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半成品。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导游的服务素养、服务技能以及外语水平成为旅游行业的必备要求,然而不少学生经过旅行社英语面试后,难以达到导游录用要求,这说明导游英语教学滞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质疑。所以进一步提高导游专业学生导游英语综合素质、及时发现导游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2、导游英语教学弊端:教学内容、方式脱离工作实际。

教学上,导游英语教学偏重于景点的介绍,对其他环节英语的学习需求降低,没有把导游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范畴之中,教学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其次,学校的教学只安排在教室这种一成不变的环境中,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有非常大的差距。职业学校的导游英语教学内容、方式脱离工作实际,导致学生毕业时不能完成所学专业的具体工作任务。

3、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的矛盾。

从2005年到2011年职业学校导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只有30%的毕业生找到了专业对口工作。应届毕业生大都因其专业能力不足,未被用人单位选用。同时,学生在工作能力上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多旅行社需要对刚入职的毕业生做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用人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因此,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设置适合广州学生的导游英语课程,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所谓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职业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这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不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应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强调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融合,以较好地体现中职教育的本质。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

1.打破传统教学架构,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传统的中职导游英语课程学科架构体系的特点是章节间的联系是基于理论知识的联系,或者彼此间的联系并不明显,这样的课程体系在实际的中职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结构进行必要的重构,打破原有的学科架构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的思路是通过对行业企业和毕业生等进行岗位调查和研究,确定中职导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明确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以导游职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环境为基础,以导游带团的工作流程贯穿整个课程,按导游工作过程总结出相关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最后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如图一所示。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实施有效教学改革

(1)分析岗位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人才市场走访、报纸招聘广告分析、网络资源调研、毕业生动态追踪、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我的归纳出行业企业对导游人才的要求为:熟练掌握旅游知识,熟悉旅游工作进程,掌握日常的旅游英语会话,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能胜任导游翻译、领队及其他涉外工作。毕业生可适应的岗位与就业方向有:导游翻译及领队、景区导游、涉外饭店、旅行社工作人员、涉外工作等。导游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导游专业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导游实用技能。

图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与行业相关机构和旅行社深入交流,我偿确定了《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的课程标准,确定以导游工作过程为主线,把相关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中的学习情境,构建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程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广州导游英语课程教学程式如图二所示。

图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广州导游英语课程教学程式图

(2)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核心不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会如何工作,能够对工作过程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终身受益的职业素养,完成知识的建构与迁移。

《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课程以导游带团游览广州这一工作项目贯穿始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设置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课程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借助模拟环境、仿真教学设备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从 “receiving the guests, check in, at the restaurant, tour arrangement,shopping,entertainment, check out, departure”采用逐个包容的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对应一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根据实际操作项目的不同,设置一项或多项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任务中按照工作行程安排学生扮演所需角色,使学习过程任务化、具体化、真实化,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重点以旅行团一次旅行的完成为主。在教学情境设置上,由导游接团前的准备到旅行工作结束为顺序,完成所有工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

《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一种外部的驱动。

在教学上,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导游带团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通过系统的基于工作工程的环境模拟学习后,应安排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即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训。通过到旅行社顶岗实习,让学生熟悉旅行社导游工作的实际带团流程,感受旅行社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了解旅行社对导游英语知识的需求,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训,学生更深入、全面和系统地掌握了已学习的导游英语专业知识,并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综合实践当中。

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实施完成后,要对学生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考核。课程的考核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考核与期末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表一、课程考核各部分所占分值表

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工作任务考核和职业素质考核,考核以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注重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工作任务考核总成绩是将每项工作任务完成所得分值相加。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六方面,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考核在学期末进行,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环境模拟实操考核两个方面。理论知识的考核除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把大量平时训练的项目改造成考试题目,让学生不必死记硬背,而要强化能力训练。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通过环境模拟实操考核,检验学生带团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考核各部分所占分值如表一所示。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2010-2011学年度,笔者对2009级旅游班的《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对2009级旅游实验班学生在学习成绩、满意度、学习收效等方面与2008级旅游一班、二班学生情况调查对比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成绩和满意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产生了更好的影响。经过教改,本课程工学结合更加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教学效果理想。教学效果对比如图三所示。

图三、教学效果对比图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广州导游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改革,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采用了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方法,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工作实践活动。通过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教学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实施中职英语课程的就业导向、教学做合一、课堂与岗位的“零距离”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操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合群 现代教学论新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

[4]秦晓梅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5):86~87。

[5]夏铮 论情境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51~53。

导游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游基础课程 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39-02

导游基础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部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笔试的必考科目之一。鉴于此,该课程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该课程以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分析导游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以及提高考证的通过率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导游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

(一)课程特点。导游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强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面广、内容翔实细致。为了和部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接轨,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凡开设了导游基础课程的,大多都会选择由各省旅游局牵头出版的考试用书作为教材。这套考试用书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修订出版,根据行业动态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需要了解多领域的知识。导游基础考试用书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物特产、中国饮食、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典园林及中国主要客源国等知识。这些章节均从旅游活动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导游人员带团时在上述领域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涉及领域众多,且大多翔实细致。这一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尽管教材中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少部分知识进行了汇总,但是绝大部分知识的汇总还需要学生在通观某个或者几个章节,甚至是在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后,才能总结得出。

2.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进行知识补充。教材中有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这些知识和学生在小学及中学阶段在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学生印象较深,比较好掌握。而有的知识则比较抽象,如宗教、民族民俗及中国风物特产等,如果教师不做知识补充,学生会觉得比较晦涩难懂。

3.考试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广西为例,以前的部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导游基础与广西导游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题和综合题;改革之后,只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从题型上看,难度似乎是降低了,但是从考题涉及的知识面来看,其实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教材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出现在考题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吃透教材,不能给学生划出所谓的“重点”,以免误导学生;同时,要求教师把握好各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就要求其在学习中对所有章节的知识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的。鉴于导游基础在部级导游资格证考试和导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主要有:让学生通过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以致用,使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以课本为基础,进行知识辐射,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认识其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对于导游基础课程相当重视,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材内容信息量大,更新快。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导游基础课程中选用部级导游资格证考试用书为教材,以便和考证接轨。但该书内容信息量大,且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编排。而每次考试用书重新编排并出版的时间几乎都在下半年,正好与教师备课发生冲突。不少教师都是在即将授课前才拿到课本,使得教师在吃透教材,领悟教材新变化方面存在难度。

(二)教师欠缺实践经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导游基础这样一门内容丰富且细致的课程来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由于受到经费、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的专业教师不多。不少教师并没有导游工作的从业经历,对导游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对于和教材中知识点有关的旅游资源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对导游工作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在讲授中较书面化和教条化,缺乏趣味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程丰富的内容和较宽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应试中本来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他们就极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多数教师在授课中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能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片和视频作为补充,但是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仍很难和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三)实训经费短缺,实训形式受限。不管是进行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对经费都有一定的要求。作为校内实训,通过成立专门的导游实训室来开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配备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一般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建设好。作为校外实训,立足当地旅游景区、景点,建立实训基地是最为多见的形式。在进行校外实训时,需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旅游景区、景点中,给学生切身的体验。这种形式涉及车辆的使用,景区、景点的门票费用,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中,由于经费的限制或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以校内实训为主。而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导游实训室,使得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

基于高职院校导游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该课程教学效果优化的途径,对于增加考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导游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水平。导游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必须就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和进修,尽可能亲身体验知识点所涉及的旅游资源,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并把握教材的新动向。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鼓励旅游类专业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和考察实践,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教师的理论教学真正实现与实践的接轨。

(二)立足于教材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认知,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目标。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中较抽象知识的理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1.体验式教学法应建立在对教材的合理分析之上。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吃透教材,结合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对教材的各章节进行分析,确定授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搜集并积累体验式教学中需要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根据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的情况,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确立体验式教学的实训地点。对于能够和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相联系的知识,以现场参观为主,进行现场授课;对于其他知识,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校内体验式教学。

2.体验活动应有明确的内容设计。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到中国民族民俗这一章时,可带学生去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师在去之前应对照课本找出学生在博物馆能够体验到的相关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制作实训指导方案,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并撰写实训报告。这样可有效避免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也可把体验式教学活动和一般性的参观游览区分开。

3.重视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总结。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效果有赖于活动结束后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和双向评价。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历次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教师可在了解学生观感的基础上,在对预期教学效果和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后,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在上新课前进行点评。对于学生,这是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师,这是对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下一次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修正调整的有效方式,可有效避免其流于形式。

导游基础知识篇6

一、本课程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湖南省旅游局自2002年起组织编写了推荐教材,至2010年历经四次改版,教材名称也由《汉语言文学》改为《导游语文》再恢复为《汉语言文学》。从名称的改换来看,目的更明确了,即期望导游从业人员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来贴近和指导导游实践,但不是为了导游而嬉戏,根本还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体现导游从业人员的高品位素质。该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汉语言基础和中国文学史。其中第一、二、四版三次单独列出了写作与山水名胜作品;第三版则突出了湖南文学和导游语言表达(含口语表达与书面语表达)。几经改版,各大块篇幅也不断在调整,现在的版本基本上是不同意见平衡的结果。但作者以为,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汉语言基础板块还可以再减少一些识记性知识点,要敢于根据实际需要大胆突破知识体系、注重工作实践灵活运用。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服务于导游资格证考试,考试目的主要是选拔实用型人才。所以本版块可以多一些与导游实践相关的内容,如繁体字读写、词语的选用、句子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而不必执着于面面俱到、体系完整,太多、太严密的知识体系将会增加考生的学习压力,而所学知识如果与工作实践相去甚远必然会让考生产生逆反、抱怨心理,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另外针对导游员的工作性质来说,会看会听会说是重点,那么这一板块里的地方方言和词汇可以结合多加以扩充,让学生学以致用。至于文学史板块,多次改版也有不同的编排方式,一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到现当代文学,每一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样式进行分别介绍;一种是按照文学样式的体裁来划分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其优劣,结合学生的认识和记忆规律,我个人偏向于以不同的体裁来分类再按时间顺序来记忆,这样方便又有比较性的赏析。而对于山水名胜作品,则可以不用单独编排,应该和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相互结合。最新版的《汉语言文学》把曾经出现的“湖南文学”这一章节删除了,个人认为这也是遗憾。因为不论是我们的导游证考试,还是我们想要推介学习的重点,应该都是湖南的知识。其它的很多文学史在学生曾有的十多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已经具有了,而湖南的文学史恰恰是很多学生欠缺的部分。既然这门课程是和湖南本地的导游证考试紧密挂钩的,所以为了更好的推广本土旅游事业,“湖南文学”恰恰是我们编辑人员可以多花心思的内容。

二、本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教学举步维艰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本就薄弱,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都热衷“两高”。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时往往是因成绩不理想,或者混一个大专文凭,有一技之长早些就业等原因。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学生与家长也因为其就业前景较好,又不再学习颇为头痛的理科课程。种种原因造成了旅游生源“四差一偏”的总体现状。一部份成绩差的学生本身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语文等基础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逃避思想;一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文学类学习,导致我们的文学教学处于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

(二)对本课程内容及其功能等本质问题认识混乱

职业学校语文课长期定位在公共课、基础课的位置,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很少对语文的本质性问题深入地思考。一方面,职业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从而认为语文类的课重在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抓得不实,把语文课发展成了人文教育思想,这样会给学生心理暗示,让学生潜意识认为这课程不重要甚至反感,从而影响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是囿于静态的封闭式的单科教育,认为应该按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开展教学,比较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接受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这些知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认识不足,不太了解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少思考这门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与专业割离,没有让他们感到汉语言文学课对专业的积极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与学产生矛盾,再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怎样建构科学的教学体系

如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导游的职业素质要求导游不但是旅游接待服务人员,也是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地区横向联系的一线工作人员。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立足市场,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作为语文课专门化的汉语言文学要紧紧抓住这一宗旨展开教学。它应该是以普通语文为基础,从语文学的角度,从职业或专业需求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导游所需言语技能为中心,辅以相关言语知识的教学体系。因此其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方法亦可打破常规作科学调整。

(一)明确教学目标

《汉语言文学》作为考证课程之一引入了课堂教学,在我看来,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知识要点,为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顺利取得导游资格证书服务;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就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培养和锻炼导游技能,为将来导游从业服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梳理教材,找到教学切入点,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统一起来,用全新的课程意识根据必需、够用、实用、规范的原则筛选教材内容。汉语言文学仍然要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以全体学生的个体言语发展为根本,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从实用的角度,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从专业化的特点,挑选贴合专业的选文,使得语文课真正为专业学习服务,成为导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科学安排教学顺序

在前面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知该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大块:汉语言基础;中国文学史与山水名胜作品。在现有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我的做法是先让考生接触山水名胜作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使考生对这本教材有个感性认识,直接受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树立和保持考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从考试角度来说,考生要对大量的山水名胜作品背诵和今译,提前学习就有了较为充分的复习时间。然后再讲中国文学史,这样在感性认识上联系具体的文学史知识加强了解和记忆。而排列在第一部分的汉语言基础知识一般是与练习相结合的最后讲授部分。

(三)改进常规教学方法

1、汉语言基础知识部分注重能力训练《汉语言文学》和普通语文一样包含听、说、读、写4个基本功,但在实际的导游活动中,导游员与客人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教学体系应以口语技能的训练为重,侧重会听、会说。导游员应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一位耐心的、专心的听众。在旅游途中,客人他们或为增长知识,或为寻找帮助,或为渲泄心中感受,或为摆脱孤独,总之多是有求于导游才主动交谈,不论是从礼貌还是从营销角度出发,都应耐心听取,并适当应答,这样才能赢得客人的好感。所以导游一项基本功是会听,包括能听和善听。能够听得懂南腔北调,听出弦外之音,才能领会游客意图,预测客人心理,灵活应答,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游人员要进行较好的文化交流和个,还得会说。包括说得标准、清晰,说得清楚、准确、简洁、流畅,说得生动、灵活、幽默、有情趣。基于导游服务特殊要求,我们应该依据教材进行侧重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对于一般知识,立足于用,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结构中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文学史部分推广阅读和理解,重在引导导游员接待的是背景各异,要求各异的客人,介绍的是景象各异、风格各异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因此就要求导游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杂家。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作为导游基础课程的《汉语言文学》的文学史部分,课本内容基本都是画龙点睛的提纲,其中出现的相关的作者与作品并无具体内容,完全可以推荐阅读。指导学生领会泛读、精读、快速记忆等方法更多地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典籍。这样“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既能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感受重点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又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导游员在讲解的过程中除介绍自然景观外,还会比较多的涉及人文景观,其中古代的字画、建筑、楹联、诗词都是讲解的内容。因此要能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要教给学生会使用常用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对信息资料进行检索、筛选、摘要和分类,并对作品有一定的鉴别或鉴赏的能力。

3、与其它课程融会贯通指导导游实践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导游的岗位技能要求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知识、史地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旅行知识乃至国际知识都要通晓。要成为高素质、渊博型的导游,不是单单学几门导游专业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将各门课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导游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教学改革 导游证考试

导游证考试是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最基本、最重要的考试。通过导游证考试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今后从事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导游工作的导游打下基本知识基础,并在有指导的前提下通过考试。我在两年来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中,初步形成了对导游证考试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与认识。

一、合理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全国导游证考试中每个省都必考的课程。课程的性质是集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课程综合涉及广东各地区历史、文化、地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领域,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涵盖面广,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基于这门课程在专业和考导游证方面的重要性,且国内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理念,因此,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课程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应试考试方面顺利通过考试;(2)树立导游服务意识,形成导游服务综合动态思维;(3)培养学生的导游词讲解技巧、导游应急服务技巧、旅游路线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导游实践能力,具备最基本的导游职业素养。

二、科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考证考试的课堂比一般课堂更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相当清晰的记忆和掌握。另外高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所以,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尤为重要。针对此类课程,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在不同情况下可将课堂设计为三种形式。

(一)教师讲授形式。这种课堂形式主要是在做大量备课准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设备资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音频等材料。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象牙球雕刻工艺时,仅仅凭借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无法让学生形成具体的直观印象。特别是广东的45层象牙球雕刻的精湛工艺,只有借助视频和图片综合讲授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我国伟大的艺术瑰宝,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图文音像并茂,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大大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及劳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组课堂形式。小组课堂形式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课堂,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动自觉意识。小组课堂的开展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小组进行导游词讲解。每个小组利用团体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景点相关资料,撰写景点导游词,制作幻灯片课件,在课堂进行现场脱稿导游词讲解。

2.小组制作国内游游旅游路线。小组围绕课程内容为主题,集体讨论、分析,制定出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路线进行评价总结。

(三)师生互动形式。这种形式的互动包括以下几种。

1.师个互动。教师就某个问题跟某个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阐述自身的观点。教师可在这一环节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激励学生自动来参与互动。

2.师组互动。课堂单位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讨论的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呈现小组的讨论成果给教师。

3.师班互动。教师不针对某个同学和某个小组,直接向全班同学进行集体授课、统一要求、集中评价等。

三、加强教学的实操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要求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此外,由于导游证考证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相关专业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游证考证课程要以导游职业为导向,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结合导游证考证课程实际,多样化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践案例教学法。旅游实践教学案例是专家、行业经验丰富者、经营管理实践者们经过长期摸索,从特殊事件当中挑选出来的大量丰富、生动和有价值的实践,其中包含最新行业前沿知识、操作技巧和方法。专业教师通过从教学角度加以科学归纳、提炼和总结,配合图文声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案例形式升华成为教材。例如,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和特点,通过相关具体实践案例的介绍,将北方皇家宫廷建筑和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形成对比,让学生了解在导游工作过程中,如何掌握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区别,如何将这些不同融入导游讲解中,从而懂得在讲解古代建筑时如何去引经据典,采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展现出让游客满意的讲解。

(二)情境模拟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中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和获取渊博的知识。情境教学是教师预先进行情境设置,提供一个模拟实践的情境。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迅速地记忆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学习。学生在模拟实践的环节中,扮演导游的角色,亲自实践,能培养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诸多社交技能,为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导游员打下良好基础。如在讲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酒文化章节时,教师预先设置一个模拟导游环境,即要求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给团队游客讲解白酒的酱香型、窖香型、清香型和米香型的特点和区别,同时推荐游客每一种香型的知名白酒品牌。每个组选择一位同学扮演导游的角色,其他组员扮演游客,配合主要成员进行情境的模拟。学生通过这种实践课堂,就能清晰地掌握酒文化知识和导游讲解技巧。

(三)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常常给课堂教学带来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导游证考证考试可以采用的演示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物演示。导游知识多是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风物特产等,这些内容仅仅通过抽象的文字描述很难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印象,所以有时候要配合实物演示的方法。如茶叶按照制作工艺的方式和程序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和白茶。通过教师的口头讲授和书本的文字介绍,学生难以掌握辨认几种茶叶的技巧。教师可以将几种茶叶带到课堂,并且当场冲泡,当场品尝,让学生充分了解茶叶应该如何在色、香、味、形上去区分和辨认。这样的课堂形式不仅会让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地图演示。自然景观知识是《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非常重要的章节,在介绍中国大量的名山、名川、名城及各天象景观、地理位置等知识的时候,地图演示能直观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四)重视室外实践教学,利用开放式教学。导游的工作性质决定这个职业是户外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户外导游技能的培养,所以根据导游证考试课程的特殊性,应该开展户外实践课堂。室外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校园模拟导游。将课堂从教室扩展到校园,将学生最熟悉的校园作为学生的模拟景点。这种课堂形式比较适合初步训练学生导游技巧讲解阶段。学生对自身非常熟悉的校园展开训练,逐步向课堂外部延展。

2.景点实地参观。到校园周边比较容易到达的景点进行参观,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级预设为旅游团参观的场景,将整个参观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学生代表轮流担任导游的角色。如在去景区的途中,学生在旅游大巴上进行导游欢迎词的训练,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景点进行讲解,最后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在景区学生可以向景点对现场导游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观摩,学习导游带团的技能和技巧。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鉴于旅游相关专业偏重实践操作性的特点,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远远达不到相关的职业标准。所以,将相关的学习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校方与景区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现今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据自身所在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周边风景区,与其达成合作协议,形成校企合作的关系,将景区形成校园的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与企业一线岗位接触的机会。

(二)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去相关企业部门实习。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主动向企业申请实习的机会,亲身体验一线岗位,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当中再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导游证考试课程兼备了考试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实践实操环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只有在教学方法上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创新方式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通过考试和培养职业素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玉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6,(9).

[2]杨静敏.浅议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4).

[3]周巧琴.谈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等职业教育,2003,(2).

导游基础知识篇8

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遵循“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建业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培养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努力探索个性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wwW.133229.cOm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部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学论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与学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与学分比重,努力建构体现主体价值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并在课程设置计划表中进行明确规定。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的内容、学时与学分,并在课程计划表就每门课程的“实验实训”要求列出所需的学时和学分;加强教学计划和实践过程的管理。每门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应在开课前设计好整体教学计划,包括旅游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方式或途径、学时、考核或检验方式等。在学期见习环节,要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每学期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旅游见习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地熟悉旅游环境、锻炼旅游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学期旅游见习安排在期中或假期进行,同时,必须在课程计划表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见习的内容、时间和学分要求。加强旅游实践计划和过程管理,制定四年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见习的目的、内容、途径、时间与地点、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在毕业综合实习环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的旅游综合素质为目的,尝试顶岗实习,实习时间视专业需要而定。除了实践教学要求之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学期进行创新项目评比,择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促进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实践的良性互动。

此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真正满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地方。为加强学生旅游实践训练,除在校内建设高水平的模拟实训基地外,在校外也要建立若干个稳固的旅游课程操作学习、学期见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适当聘请旅游部门管理人员,特别是旅游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优秀员工或其他旅游一线和科研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讲学、传经送宝,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教学氛围。我们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和旅游企业联合,签订协议,以旅游、酒店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建立牢固的业务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互信机制,使学生真正贴近实战。增加企业和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质性联合,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人才市场需求。

上一篇:高考结束范文 下一篇:关于树叶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