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3:45:04

导游专业论文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改革中,职业素养课程的移入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专业也在不断进行着探索。导游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如何移入也成了现在很多导游专业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1997年至今,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得到了全面发展。2013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旅游业不断发展使导游行业成为人们每逢假期都要关注的核心,导游人员的素质也成为人们逢假期必谈的话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导游人员队伍逐步壮大,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导游队伍学历水平偏低,等级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我国旅游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纷纷将目标投向了学校特别是注重操作技能培养的中高职院校,希望在学校能找到适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校企合作后,双方发现彼此需求并不能完全吻合。面对职业需求,学校开始改变只重视技能水平的传统的观点,逐渐开始侧重对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导游人员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

1.在专业课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就是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受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在导游实务、景点讲解、法律法规等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在用实际案例、情景模拟、课后点评等方法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职业素养的要求。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案例、情景模拟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要求的印象,同时通过点评,让学生对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

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过程,是在校学生的很好范例。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分享在企业中如何克服困难、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等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职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并能充分体会到,在工作中有很多不适应和困难是需要自己克服、调整心态的。

3.增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巩固实习环节

为了真实检验和巩固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进入企业完成实习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实习,学生能更真实体会到企业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同时真实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文化之中,体会作为企业员工的责任。为了确保实习有效完成,可以考虑增加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心理上并没有完成有效调整。因此,及时完成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完成实习课程、企业完善人事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总之,通过职业素养课程专题模块教学、专业课程与素养课程融合教学、赴企业实习教学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完成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任务,将是近期职业教育中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导游专业有实操性强、灵活性强等特点,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极其重要。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针对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强化共同分析,在分析之中理解知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诗词楹联、旅游文学、导游词写作等相关知识。导游语言不仅需要职业化,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发挥其个性化、多彩性的魅力,通过创新驱动学生编写和讲解导游词,达到语言通畅、措辞合理,形象生动、风趣活泼,言语文雅,合乎礼仪的要求,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度划分导游语言知识的分析视角。

如在交际方式上,有书面、影像、现场、录音交际等,不同方式需要不同的语言特色。例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书面导游词。“朋友们,您到过唐海湿地吗?您了解唐海湿地吗?当湿地走进咱们的视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拥有神秘的沼泽,珍惜的动植物,还拥有特殊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极为丰富,怪不得会被誉为‘地球之肺’呢”。这属于典型的现场导游语言;在导游与游客交际的语言情境上,因人、景、时的不同而自然相异。例如,在游览初期导游语言多平铺直叙,多用单句。后期增加讲解深度,巧妙设计修辞等;在语言的幽默表达上,要避免取笑他人、不合时宜的情况出现,通过把握时机恰当地融洽关系、调节情绪、摆脱困境和寓教于乐。导游语言的语音调谐、词语选择与锤炼、句式的选择与设计、语言表达的手法、语体和语言风格的选用等方面都是导游语言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视角。

(二)模块化分解导游语言知识的授课内容。

导游语言涉及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需要有良好的汉语驾驭能力,掌握好语音、汉字、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楹联、诗歌散文、名人游记、旅游文学著作等也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介。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包括横向模块与纵向模块两大内容,横向模块包括理论讲解模块和讲解实训模块。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通过情景化模拟、师生共同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纵向模块是不同的专项学习环节:一是现代汉语和方言板块,包括现代民族共同语言和方言的概述等。二是普通话语音知识板块,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拼音、音变、朗读技巧等基础知识。三是汉字板块,对汉字的起源、特点、演变以及正确使用进行讲解。四是现代汉语词汇板块,主要包括词语的构成、意义、熟语、语义的辨析和色彩等。五是现代汉语语法板块,加强学生对单句、复句、句群和常见语法错误等的理解。六是汉语修辞板块,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整和辞格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七是汉语的表达板块,主要是对包括口头表达的辅助手段、交际和讲解语言艺术在内的口头语言表达以及包括写作知识在内书面语言表达进行学习。八是古汉语与旅游文学板块,主要包括古代旅游诗歌的特征与鉴赏、游记的欣赏、楹联和碑铭以及摩崖石刻的分类与书写风格和特点等。

(三)互动式开展导游语言的师生共同分析。

导游语言不仅要准确、清晰还要融入技巧、激发游兴。不同表达往往有不同效果。导游语言很难说有标准选择,师生互动式的共同分析使师生思想彼此碰撞,开展探讨式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进行甄选,认识效果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例如为了训练将表达对象与所处语言环境统一,教师选择杭州岳飞墓为导游词讲解设计案例,教师和学生首先对个人的理解和想法进行讲解,在师生的共同的分析中,探讨不同表达的优缺点,从而形成共识。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导游语言适应语言环境的必要性。导游讲解中既要传递岳飞精忠报国的正气,又要将南宋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偏安一隅以及秦桧等奸臣的阴暗卑鄙予以表现,以导游语言展现历史人物,感染游人。通过诸如此类的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掌握语气衔接、词语搭配和语义表达等技术要点。

(四)情景化模拟导游语言讲解的实践场景。

课前,教师布置准备工作。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进行角色分组,针对设定的情形展开模拟教学,如在见面寒暄语运用上,可以设定导游在景区门口与旅游团初次见面的情景,强化学生对得体寒暄的理解和把握;在答问语言的运用上,可以针游客经常提及的关于游览时间、游览项目等各类问题,训练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恰当语言做答;在安慰语言的运用上,设定游客身体不适、财务丢失、朋友失散等场景,学生采用恰当的安慰语言来缓解游客的烦恼;在道歉语言的运用上,设定导游、旅行社等服务缺失的特定情形,锻炼学生通过语言巧妙说明情况。教师针对模拟情况做出评价,使学生了解不足之处,并引导出关键的总结性要点。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既利用课堂教学设施开展模拟讲解、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影视传媒、图书报刊、技能小组赛、报告会、辩论会、实训基地等课外辅助资源。另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景,例如生活中的俗语、新词、网络流行语等就可以成为导游语言讲解中用到的素材。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1.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二、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形成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在为专业课程服务中找到突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困境的方向,并以点带面,将研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各类专业,在弘扬国学、弘扬传统和为提升专业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语文课程教师的建设要求与方向。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3]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4]张淑贤,刘海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资本 导游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导游服务,可以说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业的核心和纽带,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导游人员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导游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越发复杂的今天,导游工作的高独立性、高流失率、高职业倦怠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会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他们能接受工作繁重和薪酬下降的现实,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导游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因此,要想保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心理资本概述及研究

2.1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是由美国学者Luthans提出的,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一种心理资源,主要包含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要素。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提高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提高竞争优势。另外,心理资本具有可测量性和可管理性,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因此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与开发导游心理资本,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导游人员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

2.2 心理资本维度研究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所开发的测量工具有所差异,从国外研究成果看,Goldsmith 等(1997)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尊和控制点两个维度,Larson等(2004)开发了《心理资本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回复力三个维度;Avey等(2006)将希望加入心理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希望、乐观、回复力、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

笔者在综合中国国情、导游人员素质以及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资本测量标准划分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对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进行研究。

3.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测量及调研

3.1测量工具和方法

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游人员的基本资料。基本信息有关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基本人口特征的;还有有关导游人员的工作方面的如带团时间、导游等级、工作年限、学历等。第二部分是导游人员心理资本量表部分,问卷采用6点等级量表,正向计分条目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自我效能(6个条目)、希望(6个条目)、韧性(6个条目)及乐观(6个条目),形成了最终问卷中的 24个条目。

3.2 导游心理资本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心理资本的概念、内容及导游人员心理资本量表最终构建了导游心理资本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

3.3 样本来源和取样

本文以青岛市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 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青岛海天国际旅行社,青岛汇友假期旅行社,青岛招商国旅等10家旅行社及中国海洋大学导游服务公司,青岛报业导游翻译服务公司的专职及兼职导游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3%。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抽出漏答、基本资料填写不完整等问卷14份,最后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72份,有效率86%。

4、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统计分析

4.1因子分析及结果评价

表中KMO值为0.6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相伴概率值小于0.05,故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把变量从高维到低维作降维处理,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保持样本在高维空间的某种“结构”,但同时又能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由分析得到碎石图(图1)

碎石图显示了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横坐标是公共因子数,纵坐标是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从图中可以看到,前面5到6个因子,特征值变化特别明显,从第六个因子后逐渐趋于平坦,因此提取6个因子可以对原标准变量的信息描述起显著作用。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6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见表3)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6个主因子即可看作导游心理资本的六个方面,按照6个因子所包含的条目,笔者将对导游心理资本起作用的六类因素命名为F1(韧性)、F2(乐观)、F3(自我效能)、F4(悲观)、F5(希望)、F6(能量)。根据因子得分函数可以得出每一个主因子171个样本的值,每个因子的得分值为本因子所有样本总分的加和平均值,如表4所示

经过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得出的均值分析,F1(韧性)对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起到的作用为0.37331,起的为正作用,作用并不明显;F3(自我效能)为-0.83911,说明该因子对导游人员整体心理资本起到了反作用,反作用非常明显;F4(悲观)负向指标,这里为正值,说明导游队伍里大多数人克服了“如果某件事情会出错,即使我明智地工作,它也会出错,目前的工作中,事情从来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发展”这两个问题;F3(自我效能)、F5(希望)为正向指标,这里得分为负值,说明这两个因子反映的问题在导游队伍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两个因子对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有消极作用;F6(能量)为0.85396,起到的正作用非常明显。

4.2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聚类分析

4.2.1目标导游按心理资本类型划分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调查样本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采用快速聚类法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可划分出心理资本特征明显不同的四类导游。表5为各类型导游在6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根据四种心理资本类型的导游在6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把四种类型的导游命名为:1型:乐观积极向上的导游;2型:抗挫能力差的导游;3型:消极悲观的导游;4型:对现状乐观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

4.2.2不同类型导游心理资本分析

1、乐观积极型:这一类型的导游属于天生的“乐天派”,她们乐于与人沟通,总是精神饱满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从分类数量上看,这一类型的导游约占总数的26.4%。

2、抗挫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导游相对比较乐观,工作能力较强,但心里素质较差,抗压能力不强。当工作比较顺心时,她们会如鱼得水,但当工作中出现棘手的事情时,她们较容易气馁。这一类型的导游人数最多,约占导游总数的47.5%。从年龄分布上看,她们大多在25岁-30岁之间,大多属于“80”后,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很好的身体素质,缺少生活阅历跟工作经验,因此,抗压能力欠佳。

3、消极悲观型:与第一种类型导游心理特征恰好相反,这一类型导游缺少工作热情,正能量明显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跟业务能力都较缺乏,工作业绩不佳,从数量分布上看,她们约占导游总数的23.5%。

4、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型:这一类型导游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都较强,但对未来极其不自信,工作期望不高,比较安于现状,这一类型导游人数较少,只占总数的4%,是很特殊的一类人群。

5、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心理资本对导游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那么如何通过开发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绩效与竞争力呢?笔者从导游管理机构和导游人员自身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5.1导游管理机构提升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的具体措施

1、利用心理量表招聘与选拔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

导游管理机构利用心理资本量表来定量分析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水平,从而选择那些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积极乐观型员工。

2、通过心理资本开发,提升导游人员的心理潜能

从理论上讲,心理资本是可以被开发、培育、管理、提升的,导游管理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导游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对抗挫能力差的导游多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培训中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并反复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这类导游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加也会促使导游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绩效。对现状乐观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管理人员需要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采取鼓励政策和奖励政策,一方面,对他们现有的成绩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制定合理的目标并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使这类导游人员对职业未来充满希望。另外,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导游人员的归属感。

5.2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自我完善机制

首先,导游人员要学会自我肯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所从事的旅游工作高度认同,自我赏识。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导游人员要清醒认识自己的现状,找到自身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心理资本。认为抗挫能力差的导游,就要自我进行有意识的韧性开发,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就要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对未来充满自信。

6、结论

本研究显示,影响导游心理资本的因素主要是韧性、乐观、悲观、自我效能、能量和希望六大因子,利用聚类分析对导游心理资本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将导游按心理资本分为乐观积极型、抗挫能力差型、消极悲观型和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四大类型,并且对导游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对于旅游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dler P S,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 17-40.

[2] Avolio, B J, Gardner, W L, and Walumbwa, F 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6): 801-823.

[3] Bakker A B, Demerouti E, Verbeke W.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 Human Rosources management, 2004, 43(1): 83~104.

[4] Hakanen.J.J., A.B.Bakker and W.B.Schaufeli.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teachers [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6, (43): 495-513.

[5]许萍,心理资本:概念、测量及其研究进展,《经济问题》,2010-02-15

[6]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 2011-06-01

[7]卢飞,基于满意度的休闲渔业体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04-20

[8] 汪慧,心理资本与议题销售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9-04-30

[9] 窦海燕 ,管理者心理资本、变革型领导行为和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10]莎日娜,心理资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1-01-11

[1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

[12]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0

[13] 是凯,营造旅游景区体验情境的要素与模式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5

[14] 曹鸣岐,论人力资本管理视野中的心理资本[J]. 职业时空,2006(24):5-6.

[15] 川曾晖,周详. 开发成功心理资本[J].企业管理,2005(11):95-96.

[16] 陈维政,李金平,吴继红.组织气候对员工工作投入及组织承诺的影响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6):18-23.

[17] 弗朗西斯·赫瑞比(加),郑晓明译. 管理知识员工[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46-188.

[18] 方伟,李超平. 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与工作倦怠心理资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人民大学,2008年4月硕士学位论文.

[19]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9.

[20] 司海燕,中学组织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6-12

[21] 舒子吁,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5-01

[22] 李金星,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作者简介

李平(1972-),女,山东诸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渔业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体系产业经济研究(CARS-48-09B)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导游专业 学段式 工学交替 改革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山西省开设导游专业的院校有50多所,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整合有限和优质的资源,立足本校特色,引领和带动市场,是学校专业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专业建设成为各所学院比拼的生命线,也是学院长足持久发展的供应线。从当前导游人才需求市场及其发展水平来看,旅游热难掩人才荒,旅游业最缺高素质、高技能的导游人才。很多高校都在市场的引导之下开设了导游专业,形成导游人才培养中资金和教学资源的重复投入和人才产出的重复性和单一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导游人才,从已经变化了的旅游市场来引导专业改革。这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从办学之初,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走在山西旅游教育的前沿,为山西旅游行业培养了众多的旅游人才。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如何在众多的旅游院校中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同时立于行业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索的问题。在申报试点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山西省旅游行业的龙头老大,我们在山西省的旅游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我们发现其他的旅游院校依托本土资源,后发制人,在办学过程中因为没有以前办学模式的限制,反而能够轻装上阵,并且不断地显示出实力之雄厚。所以,我们在痛定思痛之后,认识到应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为此,我们以导游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希望能通过试点专业改革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我院的传统品牌专业注入新鲜血液,在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其意义是深远的。在省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院领导的认真督促下,我们大家认识到了专业建设的严重性、紧迫性和前瞻性。

根据《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32号)和《山西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晋教高[2001]27号)精神,以及教育部的十六号文件精神。我们从“双循环,学段式”工学交替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进行了试点专业的建设和改革。

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打造精品专业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只有抓住试点专业的改革之喉,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左右摇摆,飘忽不定,最后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高职院校中教学改革是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是试点专业改革的目的和落脚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本着这一原则,首先确定了“双循环・学段式”工学交替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循环”是指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各成独立的教学体系,根据导游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循环式的教学;“学段式”是指根据旅游淡旺季之分,为了顺应市场变化,采取学段式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学期教学变成学段教学,将长线教育转变为短线教育・使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更趋科学化、合理化。这样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实践,来完善我们的试点专业改革。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导游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体系是改革之重心,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确定之后,教学体系的创新就成了重点,我们重新构建了新的知识系统,调整了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相互独立又交融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需要大换血,也是让我们觉得举步维艰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教学、考证、上岗三位一体重组教学内容

导游专业在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上,围绕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律法规》和《模拟导游》四门核心课程安排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将课程内容重新组合。围绕教学、考证、上岗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建立突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理论课程体系。

(二)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占的比例约占教学环节的40%,这是示范专业评审和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所要求达到的硬性指标。导游行业极强的实操性要求导游专业教学应真正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个别,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基本素质。根据导游专业培养计划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

导游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围绕导游人员职业基本技能,注重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其中,基本技能实践主要包括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实践主要包括旅行社见习、导游见习、景点导游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劳动课和社会实践等。在实践教学板块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课内实训、课外实习、企业见习、节假日导游实习、工学交替及其他等多种方式。

(三)服务区域经济课程内容突出本土化

导游专业立足于太原,服务于山西,为此本专业将课程加入本土文化的内容,如开设了晋商文化、山西民歌、旅游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山西壁画等科目课程,以满足导游专业学生从业需求。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良好的奖励机制下,针对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专业教师编写了本专业学生适用的校本教材和基本功训练教材,以减少专业教师指导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职业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以任务导向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

学期变学段,长线教育变短线教育,体现导游专业教学特色。

旅游市场有旅游淡旺季之分,政治、经济、自然灾害以及不可抗力因素对旅游市场的影响都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还按照传统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安排,不仅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僵化和最佳教学实践时期的错期,同时造成导游人才的浪费。因此,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精神和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不断探索适用于市场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本着终身教育的原则,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在职场上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实践、提高、创造辉煌的工学结合之路。因此,如何结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旅游市场的市场规律及内在要求来安排教学计划,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何能够结合旅游院校的教学规律。适当的安排导游资格证考试时间,这样就能做到学生、学校、旅游主管部门三赢的局面。

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将学期变学段,长线教育转变为短线教育,学制

分为三年六个学期,适当调整为六个学段,来进行导游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探索之路。第一学段,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利用节假日进行模拟学习。第二学段,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证科目,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第三学段,实习聘用和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第四学段,除专业课程之外。同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旅游文脉的文化深化,如晋商文化研究、古代建筑研究、红色旅游研究、宗教旅游研究等专题。学生通过选修和自我专题化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塑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五学段,学生顶岗实习,与旅行社直接见面,双向选择,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学习,并进入校内外学习的最后冲刺阶段。第六学段,学生在校外实习,并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毕业论文的资料收集、论据准备、论文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考试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学段式工学交替的教学运行模式,使学生“零距离”就业。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差异性,总体上控制导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围绕任务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多种考核方法的组合运用,如:以证代考;作品+小部分理论;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口试+组评+报告等考核形式。启动基本功训练考核,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实行考教分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一)课程考试内容打破了传统重理论的限制,因课而异,因需而异,以满足考试要求和保证考试质量为前提,灵活设置考试内容。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采用了“情景法”考试方式,设置主体明确的“模拟旅行社”,通过学生演示,从口才、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二)一些课程注重教育教学过程,通过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如《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等课程通过平时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出勤15分、技能5分等多方面与多次考核确定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等等。减少了期末考试比重,增大了平时考核比重,建立了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的考试评价制度。

(三)《模拟导游》《山西民歌》等课程考试改革采用了“口试+平时成绩”业务素质综合考核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尤其是提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讲解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综合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晋商文化》、《中国旅游文化》等综合素质课程采取“作品+小部分理论”的方式,通过小论文的创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探索能力。

考试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考试的督导、激励、评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改变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法存在的难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状态。因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专业教学特色。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锻造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性是导游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导游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一,学院非常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校内实训场所面积7000平方米的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含有11个实训场所,其中一套导游仿真模拟实训场所科技含量高,居山西省之首,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第二,建立运营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太原育英旅游服务中心,已有近10年的历史。第三,筹建了“学生自主管理、教师指导”运营模式的学生旅行社。第四,在校外和企业对接,与山西各大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定点导游实训基地,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群。这些场所和基地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教、学、做”为一体的仿真和真实的职场氛围,基本满足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六、启动名师工程,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素质较高、业务精良、师德优秀、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一定行业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充满活力的保障。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专业建设为依托,采取了“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竞争与激励兼顾”的机制,实行“引、培、带”等措施,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大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的改革力度,采取了以下措施:(1)引进旅游企业优秀人才打造学科带头人。引进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成为导游专业的兼职教师。(2)出国培训和考察。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学院送本专业教师到英国、德国分别在旅游院校、旅行社、景区挂职。(3)攻读学位。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以满足教学需求。(4)企业挂职。本专业教师每三年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轮训,即时了解旅游行业前沿信息,以便更新教学内容。(5)景区景点实地考查。暑期组织专业教师赴旅游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调研,强化教师专业素养。(6)有针对性地培养“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7)聘请行业专家开办讲座。通过行业专家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培训,来增强教师的职业敏感和职场意识。

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领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而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龙头和示范。作为旅游类院校的传统品牌专业,导游专业课程建设更是应该走在前列。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四门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律法规》《模拟导游》理所当然地争当了课程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航员。它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以实际工作需要的必要技能为重点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以旅游景区景点、各大旅行社为实训基地,建立实质性的“第二课堂”;以企业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员为指导教师,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借此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步伐,争取有更多的优质课程加入精品课程的行列,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八、立足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科研有高度,教学才能有深度。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促进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研意识的增强,教育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教师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灵感,重塑自己的教学形象和教学行为。学院积极开展旅游科研工作,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与科研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研发科研课题,参与编写教材、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进一步提高个人教学和科研能力。

九、专业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整改思路

在导游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一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随着学院的发展,原来一部分中专段的教师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其专业素质远远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其二是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加强,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导游人员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各个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开设旅游类专业。然而,导游专业的导游口语教学普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存在薄弱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职中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影响因素,并试图提出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导游人员的市场需求随之迅速增长。但,导游人员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导游的口头讲解表达能力问题表现突出。据调查,近阶段占相当高比例的游客对于导游的讲解能力打出不满意的评价。

影响导游人员口头表达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导游专业口语教学始终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从导游的口语教学角度,寻找导游口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导游口语教学问题提出的若干对策。

二、制约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因素

笔者认为,制约导游专业口语教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

(一)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究竟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的问题在职中普遍存在。职中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欠缺主动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意识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组织口语训练往往会出现冷场的尴尬情形。学生还有缺乏自我表现的保守传统缺点,平时缺乏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意识与训练的习惯。另外,在主观意志方面,学生训练时容易出现气馁、自我放弃等消极情绪。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相对传统基础专业,导游专业的资深教师人才相对比较紧缺。客观方面,职中“双师型”教师的比较紧缺,由此可能制约着导游口语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高。主观方面,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重视、不科学等问题,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导游口语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导游笔试而忽视导游口语训练的意识,口语教学往往突击式地围绕导游证口语考试指定的景点作训练,而忽视了导游现场口语训练的长期性。

(三)教材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导游口语教材还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学体系,导游口语教材零散分布在导游业务、导游概论、语言能力与技巧等相关书籍之中。教材的编写方法传统守旧,资料相对紧缺和形式单一。与旅游业日益推出的新景点、新事物相比,教材介绍的景点内容陈旧,表达形式比较枯燥欠缺生动的图文声像来配合教学。

(四)教学基础设施因素

教学基础设施设备是教学的平台,主要是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两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职学校普遍错误地认为,导游专业只需要“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就足够了,不需要什么教学设施设备。事实上,导游专业口语教学同样需要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等。

同时,职业中学也不重视导游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导游专业职业学校急需建立导游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目前职中普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导游专业实验室,例如微格模拟导游实验室、旅游专业图书与资料、旅行社实习基地等。

(五)实践因素

导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职中的学生一般是局限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对于导游口语的训练一般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中职学校由于教学经费、课外活动安全等原因,缺少组织导游专业学生对景点考察等专业见习,比较少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导游专业的实践,学生对于导游口语没有专业的感性认识,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三、导游专业口语教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的矛盾关系中,职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首先是培养学生训练导游口语能力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口语训练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机会、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训练口语能力的主动意识,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一套主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自我学习的素质教育道路。

(二)发展教师“双师型”,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首先,专业教师除了精通专业课程理论的教学,还特别需要参加导游的实践,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动态,熟悉现代导游口语的最新特点,掌握游客的最新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导游口语的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实用型导游口语师资

最近教育部提出:允许具有高级专业职业技术人才兼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旅游发展到一个大众化阶段,形成一支旅游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导游队伍。这成为职业教育的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深导游人才资源,聘请旅行社的资深导游,采取定期兼课、专题讲座、实习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口语进行指导、培训等。

(四)改革和创新编写导游口语教材

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创新编写一系列符合职业中学学生实际情况、具有浓郁地方旅游资源特色的导游口语教材,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教学创新创造优良条件。除了编写一系列书本教材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开发图文声像等形式的导游专业的教材,例如是优秀导游示范、旅游资源介绍视频等口语教材。

(五)完善教学基础设备,建立良好的导游实训基地

结合当地经济实际条件,完善基础教学设施设备,让专业教师可以发挥现代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口语训练信息资源,进一步优化专业口语教学质量。在校内,专业教学可以创设导游模拟比赛、旅游线路设计等多种形式,培养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有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组织导游专业学生进行导游见习,让学生获得导游实践的感性认识。

同时,加快建立导游专业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导游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从而促进口语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口语学习能力和导游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发.导游学概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2.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宋培纬.职业中学口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教育.1997.(03)

4..邵吉斌.口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文导游辞创作;人文旅游景点;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支柱产业已经变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导向,中国旅游业由此步入了建国以来第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旅游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的英文导游辞,在我国入境旅游中无疑承担了文化大使的重任。一名优秀的英文导游可以通过高质量的英文导游辞使外国的游客对中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推动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可以通过旅游交流,友谊更加深厚长久。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跨文化背景下,高质量的英文导游辞能更好的满足对外介绍中国旅游及文化的需求、高质量的英文导游辞创作也就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

二、纽马克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指出功能文本并不只是单纯具有某一种功能,而往往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导,其他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形势的文本。导游辞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但同时也兼有呼唤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应该采用跨文化交际法,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使游客可以更好的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汉市黄鹤楼和归元寺等人文景点的旅游文化。同时纽马克认为,对于以目的语言和文化为归属的信息文本,应采取能给予译者充分的自由,可以创造性地重新组织句法,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的交际翻译法。

三、武汉市著名人文旅游景点英文导游辞导游辞的创作

导游辞的创作不仅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文字流畅,还要求知识性强、口语化讲解、充满趣味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思想和文学品味高。以下主要从资料收集、口语化表达、跨文化交际、突出中国特色这四个方面来谈武汉市著名人文景点英文导游辞的创作。

1.资料搜集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文导游,要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需要对旅游景点及景点周围的情况非常熟悉。旅游景点相关的英文网页资料就可以为导游提供丰富的信息,体现在导游辞讲解过程中就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能积极应对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另外,要注意培养辩证的学习意识,参考学术界跟英文导游辞创作的专著、相关论文,可以有效地发现现有景点英文宣传资料的问题,避免英文导游辞创作常识性错误的发生,使英文导游辞内容更准确。

2.口语化的表达

就掌握的中英文景点资料而言,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客观陈述,是一种书面语言。在现场导游的过程中,导游需要对游客进行面对面讲解,需要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武汉游旅游精华指南》手册中对归元寺这样介绍:系佛教禅宗寺院,约在1658年落成,基址在明代汉阳诗人王章甫的“王氏葵园”的翠微峰下的风景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内的罗汉堂和藏经阁是不容错过的精彩部分。Guiyuan Buddhist Temple, a Zen Buddhist temple,was founded in 1658 on the residue foundation of Sunflower Garden Owned by Wang at the foot of Cuiwei Mountain. Arhat Hall and Sutra Collection Pavilion are great appeals to Visitors.这样的介绍是采用书面语言客观的陈述事实。而在英文导游的导游辞中,对归元寺概况的介绍就更口语化,表达也更主观、生动:Guiyuan Buddhist Temple is located at Cuiwei Street in Hanyang district, it’s a famous relic of Wuhan city. It was first built by Baiguang Buddhist in the year 1658 and was destroyed and rebuilt for several times in history. The temple is famous not only for spreading Buddh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but also for the perfect architecture, the excellent sculpture and the rich collection of Buddhist document.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中西方互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所以,在英文导游辞的创作中,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把游客熟悉的本国文化迁移到中国文化的介绍,使游客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并对中国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一般导游会这样介绍黄鹤楼的起源:“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当时吴主孙权处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采用纽马克跨文化交际法可以译为”The Yellow Crane tower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The Yellow Crane Tower has been built in 223, for more than 1 270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Sun Quan,the King of Wu built the earliest Yellow Crane Tower on the Town of Wuchang.”这里运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类比“三国”真正所处的历史时期,让外国游客更清晰地把握到“三国”的时间定位,显示黄鹤楼的历史悠久。这里如果只是用“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一笔带过,即会让缺乏背景信息的游客难以对时间有一个具体概念。在跨文化语境中,运用中西对比的同类意象往往在导游词中还可以表现为人物、地点、历史时期及事件等。

4.突出中国特色

外国游客更多的对东方文化的神秘性感兴趣,尤其是中国人文旅游景点所体现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和独特性。因此,英文导游辞中应该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例如,在武汉市归元寺的讲解中,可以向游客介绍佛家斋饭是僧尼和香客信士的主要食物。很多海外游客对归元寺的佛家斋饭感到新鲜和好奇,可提醒游客在归元寺附近品尝佛家斋饭:The Buddhist vegetarian food is the main food for Buddhist and the pilgrims. Without any green onion or garlic, this vegetable dish is in the shape of meat dish, thus given a meat dish name. Tourists can have Buddhist vegetarian food at the Guiyuan Buddhist Temple.

陈刚先生在《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一书的前言自序中说,涉外导游应该是一名懂中文、懂外文、懂中外文化、懂口译、懂笔译、懂世界知识、懂服务、懂外事、懂宣传、懂组织、懂协调、懂沟通、懂交际、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还不仅需懂得上述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且必须是上述相关方面的实践者。可见,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英文导游,依然需要不懈努力。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讲到了武汉市人文旅游景点英文导游辞创作的几点基本方法,并未能更加翔实的论述,希望今后的研究者可以在具体研究方面更好提供更多的借鉴。

注释 :导游辞是导游员引导游客参观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语言,主要用于面对面的导游交际场合。关于导游辞之“辞”,是写作“辞”还是“词”,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导游辞应该该用其本义,将要点放在“优美的语言”上。(湖北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导游实务与案例》,2014)。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和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湖北省旅游局人事教育处.导游基础知识[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8:8.

[3]明丹,陈.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看导游词英译[J].海外英语,2013:155-156.

[4]彭萍.实用旅游英语翻译(英汉双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0:34.

[5]王大伟.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作者简介:

吴海燕,女,汉族(1979.12~)湖北武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戴云云(11级英语专业);古玉霜(11级英语专业);高满(11级英语专业);王莉(12级英语专业)。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文章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导游专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导游专业当前主要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等问题,提出要从改革与创新旅游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入手,加强导游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以供其他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借鉴。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自2000年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开始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2000多人,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2004年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每年约15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而不够“企业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该院导游专业课堂教学比重大,大部分时间是上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比重小,而且相对较弱,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安排方面,学校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由老师选取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管等景点带学生现场观摩一周即为所谓的实训周。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训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还都是属于训练的范畴,通常具有单项性、局部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毕竟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生只有到实际旅游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的景点导游氛围,体验旅游环境、导游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实际旅游带团的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各自为阵,难以形成互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产学合作就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学合作,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才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虽然从总量上看,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实训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理论准备不足,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样本单一,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且可控性不强,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简单地给个成绩,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进步,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1.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锻炼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就必须多样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与旅游部门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导游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改革的背景

毕业论文既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应该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却存在着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需要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改为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二、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一)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比普通本科院校大,而且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等培养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熟练和外语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管理人才。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由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与企业行业接触的机会少。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时出现理论为主,论文选题比较空泛,既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毕业论文的实际价值也比较小。而毕业设计则是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之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习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完成自己的线路设计与营销。

(二)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旅游企业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急需能够直接参与和适应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并且自己动手参与整个线路设计与营销过程,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拓思维,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因为毕业实习监管不严,并没有真正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实习,而是找个相关单位在实习鉴定表上盖章了事。由于没有在旅游企业中的实习经历与前期的准备和训练,再加之现在网络资源与报刊杂志的便利,毕业论文写作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形成空泛之说,既无针对性又无实际价值。另外一种是毕业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就题论题式的提问,学生通常背一背论文就可以应付,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毕业设计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要完成一条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所学的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旅游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学等核心理论课程,而且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资料分析团队分工运作,再到整条线路的市场宣传与营销,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与积极性。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提高。

三、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思路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的鼎力合作之下,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与2012年正式启动。本次毕业设计改革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进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依托校区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的优势与能动性,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形式的思路。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运作完成以成都出发至周边2-3日游的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方案。所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可是观光旅游线路,也可以是专项旅游线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而且要求旅游线路产品应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必须是旅行社常规经营线路以外的产品。

(二)实施方案

1.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对我校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最初很多同学与老师不是很能接受。学生觉得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比,需要实地考察,花费时间与资金。而且是团队运作方式,协调容易出问题。教师方面,有老师认为毕业论文改设计增加了自己的指导工作任务与难度。因此,在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专门成立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企业代表、指导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并且与师生进行多次会议与座谈,让大家明确此次改革的目的与意义,统一思想与认识。

2.学生分组,下达任务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64名同学按照8人一组自愿组合的原则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该小组线路产品的总体方案。其余小组成员依次负责旅游线路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构成要素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费用核算与市场报价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旅游行程、旅游线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案、旅游线路产品的途中导游词、以及景点导游词。指导教师对自己负责的小组下达具体的设计任务。每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任务。

3.实地考察,设计线路

每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围绕以设计成都出发至周边的2-3日的短途旅游线路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旅行经验、实习经验以及相关书籍与网络资源等等,初步拟定出本小组旅游产品线路。然后由组长率队分赴成都周边进行线路的实地考察。在完成实地线路产品踩点、踩线等的实地考察之后,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然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分工完成任务,再由小组长提交总体方案。

4.优选线路,统一营销

在8个小组提交定稿以后,学校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旅行社的企业家以及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8条线路根据线路产品的完整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答辩,最后优选出一条旅游线路产品。再根据这条线路产品的营销方案,由64名同学通过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师大校园旅行社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这些平台,共同实施完成该营销方案。

5.组团游览,综合考量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宣传营销结束后,通过师大校园旅行社组团进行游览。而且被选出线路的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整个旅行团的具体运作与安排,如旅游团的计调工作、导游工作以及市场协调工作等。最后每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成绩按照项目评选和营销业绩,以及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与任务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四、改革的启示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初步探索的成功,实现了旅游线路产品的产、供、销与教学的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为未来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同时毕业设计对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也形成“共赢”局面。学校积累了实践教学的经验,对于深化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旅游企业丰富了线路产品,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同时增加企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师丰富了实战经验,对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上一篇: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层农业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