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格式范文

时间:2023-09-29 14:25:37

导游词格式

导游词格式篇1

关键词: 历年福建导游资格考试 现场模拟导游面试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1999年5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63号令)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凡取得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委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颁发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自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及等级考核考试工作推行以来,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合格人才,对提高旅行社导游人员素质和导游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采取由国家旅游局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各省级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的方法。考试分为笔试和现场面试两个环节,其中现场面试环节有其特殊性,也是考试的难点,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没有通过现场面试而不能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不能从事其所希望从事的导游职业。

一、福建省导游资格考试面试概况

从2001年福建省旅游局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政策,开始单独组织导游资格考试以来,面试的教材为福建省旅游局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现场面试提问复习资料》与《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随机问答包括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专业知识、应急避险、组织协调等方面内容,散见于《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等专业书本中。考评内容包括景点讲解、知识问答、语言表达、仪容仪态等方面,按照考生所报语种进行面试。整个面试内容涵盖语言技巧、景点知识、地理历史、区域文化、导游服务、政策法规、导游业务、应变知识、接待礼仪、中外互译(仅外语类考生)等方面的内容。

二、福建省现场面试情况分析

1.现场面试形式。现场面试采取室内模拟导游讲解的考试形式,考生在考前通过抽签的方式抽取自己模拟讲解的景点,即考生根据考试面试要求,从《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中随机抽取一个部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九个设区市中全国知名景点)进行现场模拟讲解;讲解合格后才有资格进行问题回答,评委根据考生随机抽取的六个问题进行提问,考生回答考评员对导游规范、应变能力、导游相关知识等方面的提问;最后由三个考评员对考生考试的全过程进行现场评判,取其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最后提分。

2.现场面试要求。现场面试主要从考生的景点讲解、知识问答、语言表达、仪容仪态等方面评定成绩。具体要求考生做到服装穿着得体,首饰佩戴恰当,发型和化妆要自然、活泼,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合理使用礼貌用语,对旅游者的称呼、问候语、应答语要符合礼仪规范;行为举止要符合规范,面部表情要诚恳、热情,要面带微笑;手势要得体,导游器材要使用合理;讲解语言要准确、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语法、语调、语音要正确,吐字要清晰,措辞要得当,体态语言要运用适当;讲解内容要完整正确,做到点面结合,并能穿插相关知识;讲解重点要突出,在讲解内容完整的基础上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要内容或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讲解逻辑性要强,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设计的线路顺畅;讲解过程要形象生动、灵活,做到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恰当使用比喻或幽默,并做到与神态表情、手势的自然配合,以及与声调的和谐一致,灵活地运用导游讲解方法;讲解要有创意,不生搬硬套,而是自己创作的导游词,并做到内容和形式新颖;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相关知识点要正确而全面。

3.现场面试评分办法。面试评委在评分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式,评分项目共三项:景点讲解、知识问答、语言与仪态,其中景点讲解50分、知识问答30分、语言与仪态20分,满分100分。通常是三位考官分别打分,再由考评组长计算平均分,60分为合格。

4.现场面试的意义。通过现场面试,可以对考生的导游规范操作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应变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认识和在导游实践中的体现,考核考生对当地导游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发挥能力。此外,现场导游考试还能帮助考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是导游人员走向职业岗位前的一次模拟实战演习。

三、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旅游大省相比,福建省导游资格考试面试环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考景点讲解内容过于呆板僵化,考生只能从《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中抽选景点进行讲解,而浙江省在景点讲解上则采取选择本地区景点进行讲解的方法。如2011年杭州市考生的现场解说路线为灵隐、岳坟、六和塔和西湖四条线路。此外还增加沿途解说部分,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无须像原来那样死记硬背景点解说词,更能考查考生的实力。

二是面试提问题目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问题僵化,还停留在过去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代,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的需要,不能较全面地考核考生未来从事导游工作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见下表。

三是导游资格考试现场面试采取室内模拟方式,考生面对评委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导游词进行模拟讲解。这种形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适应考核的要求,应着手改革。

四、应对策略

1.改变景点导游词讲解模式。在传统室内模拟讲解的基础上,要求考生结合景点的视频画面进行对应讲解。评委背后的墙上有一个液晶显示屏,考生根据所抽到的景点一边观看上面的景区视频,一边进行模拟现场讲解。列入考试的景点视频旅游局导考办在考前一般不予公开,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对考生的知识容量和反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便于考查考生的导游服务技能和将来从事导游职业的潜质。考生除了要掌握《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的内容外,还要去景点实地了解景观的位置和特点,控制好各知识点内容的容量,根据时间和个人语速组织好适合的导游词。

2.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考试,是为旅游业的发展选拔合格适用人才,对一些应变能力差、只会掌握基本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考生来说,即便考上,在从业过程中也可能被市场淘汰,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悲哀的。对这部分考生,考评委应根据其综合素质进行考评,不可心存善念,影响考生一生的发展。

3.缩小景点讲解范围,重点考核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游词的组织与撰写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在这方面可向浙江、湖南等省学习。

导游词格式篇2

关键词:导游口译 语言文化 转换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并在政府鼓励政策指导下蓬勃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走出国门来实现对异国文化最直观的了解,而旅游也随之变成了最便捷的文化体验形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在旅游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语言及文化差异。导游口译员作为语言文化传递的使者,则需要直面这类语言文化障碍,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去减少甚至消除这些障碍,以达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旅游口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在工作中时刻具备跨文化意识.以便真正实现导游口译过程中语言及文化的双重转换。

一、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及文化特点

按照工作方式分。我们一般将口译分为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导游口译中的翻译大部分属于即席翻译。多数情况下,正式带团之前会有搜集资料、准备讲稿的时间,以便使其讲解更生动易懂。无论途中导游(on-the-way interpreter)或是景点导游(on-the-spot interpreter),在为游客进行讲解服务时。其交际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口译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在导游口译中对于数字、年份、人名、地名等翻译,更要注重其准确性。虽然导游口译是在旅游娱乐过程中进行的较为轻松的交流翻译方式。气氛上没有会场口译紧张。用词上没有谈判口译精确,但导游作为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互相了解、融合的使命,在口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名合格的导游口译员,不仅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能够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流利地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解说内容。这就要求英语导游口译员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巩固英语的基础能力。只有培养了过硬的语言能力,保证专业词汇量的丰富储备,才能在导游口译过程中用准确的语言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2.风格的灵活性

导游口译发生的场所灵活多变。继而使导游口译的译员需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氛围选择恰当的交流风格。比如机场车站的迎来送往、乘坐旅游巴士途中的互动、纪念碑及墓地的讲解等等,都应根据讲解场合、内容的不同而转换风格。一般来说,旅游的目的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译员的主体风格应趋近于生活化、亲近化,必要时恰当的幽默也会给整个游览过程增色不少,使得游客与导游可以和谐、愉快地相处。导游口译员能否在短时间内被游客所接纳及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交流风格。由此可见,导游的交流风格在辅助导游口译过程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正常交流中译员也要注意自己的音量和语调,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兼顾礼貌原则,以免引起外国游客的不适。

3.文化的差异性

导游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可细分为客观差异及主观差异两个方面。客观差异指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一般会导致导游口译员在工作中将汉语的用词直接同英语的译文对接。使得译文在词汇及语法上显得生硬、牵强、难以理解。这就导致了语言转换过程难度的增大。例如“月亮上的玉兔”如果翻译成“a jade rabbit on the moon”外国游客就很有可能理解成月亮上的玉制雕塑了。其实我国文化中玉兔的概念可以直接翻译成“moon rabbit”。文化的主观差异性一般表现为由于思维模式、价值观、宗教、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传播障碍。在导游口译的过程中,导游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都极有可能存在这种差异。如果导游口译员不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很有可能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文化障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翻译“日本人的走狗”时,就要考虑到西方文化中对“狗”的习惯性解读。如果直接翻译成“dog”,外国游客不仅了解不到导游想传达的真正含义,反而会主观地产生忠诚、勇敢、机智等印象,这就跟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二、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及文化转换策略

导游口译就是实现语言及文化转换的交际过程。但由于导游口译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跨语言、跨文化障碍,要真正实现信息的正确传递,还需要译员对翻译理论及策略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异化突出原文的文化色彩,归化则采取了文化补偿策略。使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归化异化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导游口译中的很多交际障碍,也为导游口译的策略提供了广泛认可的理论依据。根据归化理论,导游译员可以用到对等替换、恰当省略等策略;根据异化理论,导游译员可以用到直译、直译+增补等策略。

1.对等替换

导游词格式篇3

风格的形成和具备,不是看导游员一时口才培训一地的语言行为,而是看他(她)的导游语言是否贯穿着一口才培训种基调,这种基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口才培训一贯性,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导游员的工作阅历、审美趣味、语言修养等口才培训主观方面的特点以及导游内容、导游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年轻的导游员口才培训其语言风格大多比较活泼,但随着年龄增长等方面的因素,其风格有的可能趋于稳健。

导游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导游员所具有的精神特点和语言艺术的综合反映。马克思曾引用过18世纪的德国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布封说过的一句话:“风格即人。”并指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我不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这里的精神个体性,就是指人特有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道德修养、语言才能等精神特点。导游语言艺术的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风度一样,是从导游语言的整体上所显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导游员主观方面的特点与导游内容的客观特征有机统一所造成的一种整体现象。所以导游语言艺术风格既是导游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形成这种特色的许多其他的组成部分借以表现出来的工具和手段。

导游员大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语言风格。这个导游员与另一个导游员常用的词语、句式以及语言技巧等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比较起来,有的要鲜明一些,突出一些,集中一些。这是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导游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使得自己的导游语言具备一定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风格。别林斯基说:风格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会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特征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文学》)一个成熟的导游工作者在运用导游语言时,不论自觉与否,总要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的独特的感受、认识和情感。因此,即使讲解同一个导游内容,其导游语言也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比如,讲解同一处古迹,有的善以生动的描述使人感动,有的善以冷静的叙述令人惊叹。同样是幽默风趣,有点温文尔雅,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诙谐戏谑,使人捧腹之余深思。造成这种风格迥异的主要原因是导游员在个性爱好、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形成不同语言艺术风格的直接因素。当然,不同的导游内容,不同的导游对象也是影响导游语言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比如,有的日语导游员由于长期与日本游客打交道,他(她)的导游语言也就形成了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有的英语导游员由于接待西方游客较多,所以他(她)的导游语言艺术风格往往是明快、直露的。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有一个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有些刚从事导游工作的人,由于对导游内容还不十分熟悉,认识得也不很透彻,大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一些导游资料上的东西,甚至遣词造句都一个模样,没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语言艺术风格,但随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知识和经验也就不断丰富,于是成竹在胸,熟能生巧,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语言艺术风格。

导游词格式篇4

参与式课堂教学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可以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加强教育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的教学方法[2];也可以是一种课堂共同体成员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理念[3];还可以是一种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平等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模式[4]。但是在某些方面,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特征已经达成共性。比如,参与式课堂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5]。此种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进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团队与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参与式课堂教学自从引入教育行业之后,得到了很多学科的认可,也总结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参与式课堂的教学方法,比如个人角色扮演法、小组课堂模拟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等,有些方法是个体参与,有些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整体成果来参与。现有关于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式课堂教学在不同学科间的应用以及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技巧等方面。而关于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则很少有学者研究,仅有郭凌、杨启智[7]对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做了相关的研究,通过对案例教学和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分析,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以导游业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基础,主要研究个人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课堂模拟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指出两种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

二、不同参与式课堂教学在导游业务课程的应用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来说,专业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尚可,实践应用能力匮乏。导游业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带团能力为主要目标,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笔试和面试必考科目之一。以作者所在的院系为例,2013级旅游管理班考取旅游行业专业资格证、导游证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31%,2014级旅游管理班班级考取率为35%,2015级班级考取率为34%。一方面报名的学生就只有一半,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想从事相关专业,因此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与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关系。对于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毕业时是否具备很强的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我们老师,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通过各种理论构建和模型研究,寻找和构建新的教学范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也为了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导游业务课堂的使用效果,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四个学期,笔者在任教的三到四个班级中实践了不同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比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提问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个人角色扮演法、小组课堂模拟法,等等,经过对比和学生反馈,最终长期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个人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课堂模拟法,其他方法为辅。下面详细说明两种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

(一)个人角色扮演法

个人角色扮演法也叫情景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设定的场景扮演某一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某一定特情境下的某一文化特征的人物的行为和思维方式[8]。这种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真实的场景,体验真实场景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及完成任务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并且这种方法生动有趣,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导游业务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带团能力,大学期间本专业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考取导游证。导游证考试除了传统的笔试之外,还需要现场面试,模拟导游讲解,因此个人角色扮演法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实践。为了真实的还原导游证面试时的场景,笔者让学生提前准备并熟悉导游证面试的流程,每学期在任教的班级中选取两个班级实行个人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导游人员上台讲解导游词,其余人当成游客在台下听。每一次上课留出20分钟时间,由3到4名学生讲解,导游词从河南省的10个知名景区中选取一个,可以进行沿途讲解也可以做景区讲解,每人5分钟,全程脱稿,同时注意个人礼节和礼仪,力争做到高度模拟导游证面试时的真实场景。讲解结束之后找学生来点评模拟同学的讲解,最后再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的打分。优秀档次的标准是导游词讲解流利、语速声音适中、表情自如、肢体动作协调、导游词内容充实。合格档次导游词讲解流利有少许停顿、语速稍快或者稍慢、声音稍小、表情有些许紧张、肢体动作无或者不协调、导游词内容充实。不合格档次是讲解停顿较多、时间不够、表情紧张、声音太小、语速太快。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讲解情况比如导游词熟练程度、声音大小、语速快慢、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做出详细的记录,最后在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最后的总结。一个学期结束,基本上班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上台讲解一次,这样提前模拟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导游讲解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小组课堂模拟法

小组课堂模拟法是指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小组的名义来完成任务,小组每一个成员完成某一部分任务,通过明确的分工、共同的努力来实现小组的任务。每学期在两个班级进行个人角色扮演法实践的同时,在另外一个或者两个班级(根据授课班级数量)实行小组课堂模拟法。根据每个班级人数不同(班级人数大都在48~56人之间),同时根据地域原则(班级里的学生全部来自河南各个地市,因此按照地市划分),一般把一个班分成13组左右,每组4人。以“我的家乡美”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一人负责上台讲解,一人负责做PPT,一人负责搜集资料,最后一人负责讲解之后的提问环节。最后成果结合PPT的内容,以一人上台讲解的形式呈现。每学期从第3次上课开始一直到学期结束,每一次上课都由一个小组来做讲解。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解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划分为三个档次。优秀档次小组完成非常出色,内容丰富、讲解流利、PPT制作精美、问题回答准确翔实。合格档次小组基本完成任务,内容基本全面、讲解少许停顿、PPT制作水平一般、基本能回答同学提问但不够全面。不合格档次内容太少,讲解基本靠看PPT,PPT制作仅简单罗列无技术可言,对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基本不会回答。实行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是想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是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个体参与和团体参与取得的不同效果

为了真实的了解两种不同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2017年12月~2018年1月,在笔者上过导游业务课程的班级发放调查问卷,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电子问卷的方式,2014级、2015级、2016级10个班共531人参与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480份,其中女生342份,男生38份。问卷分别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适用性、合理性、满意度等方面测评。除此之外,对2014级5名学生、2015级7名学生、2016级12名学生共计22名学生做了访谈,其中参与过个人角色扮演法的有12人,参与过小组课堂模拟法的有10人。访谈的主要内容为两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课堂效果、实施方式的具体步骤以及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反馈,这两种不同方法的教学在不同班级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两种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共同的效果

一是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一改以前纯理论填鸭式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一些学生可能刚开始不是很愿意,但是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对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在“您觉得课堂参与这种方法对您自身有用不”和“你对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怎样”的问卷调查中,98%的学生都选择了非常有用和非常满意这一选项。二是学生的主动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虽然并不是每次上课都会点名(一学期点名3次左右),但即使是毕业班的学生,主动出勤率和参与度都相对较高。有一些学生在第一次模拟讲解不是很满意的时候,还会主动要求第二次上台讲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得到提升,平时课堂模拟讲解表现好的学生在导游证面试的时候通过率更高,有一些学生在还没毕业就当起了实习导游。

(二)两种不同方法取得的不同效果

1.完成质量不同。个人模拟讲解,主要看个人的准备程度和个人能力的高低,而小组课堂模拟主要靠小组的通力合作和讲解人的水平。从完成效果上看,个人角色扮演的完成质量要高于小组课堂模拟,根据每学期每个班级做的课堂记录,参与个人角色扮演法的学生2014级2个班级99名,2015级3个班级101名,2016级3个班级160名。根据优秀、合格、不合格的标准,结果可以看出,参与个人角色模拟法的90%左右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撰写导游词并熟练背完,在讲台上流利的讲解出来,达到合格的水平。而参与小组课堂模拟讲解的学生呈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2014级航空服务班50人,分为13个小组,每组3~4人;2015级航空服务班52人,分为13个小组,每组4人;2016级航空服务班48人,分为12个小组,每组4人,结果呈现如表2。相比较个人角色扮演法90%左右的合格率,参与小组课堂模拟法的合格率仅为60%~70%。2.对学生考取导游证的有效性不同对导游证考试的学生来说,通过笔试仅仅是第一关,还需要通过面试。通过小组访谈和带团实习的现场表现来看,采用个人讲解的方法起到的作用大于小组一起讲解。个人讲解,每一位学生通过精心准备都得到了锻炼,而小组一起讲解,只有讲解人的体验更接近真实的导游证面试,其他学生学大都觉得与我无关,随便应付。反映在导游证的考取成功率上,2014级航空服务班导游证考取成功率为23%,2015级为26%,2016级还没开始考试。这样的合格率远远低于年级35%左右的通过率。这可能与班级参与考试的人数较少有关,但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参与小组课堂模拟法的学生在导游证考试尤其是面试时的成功率不如参与个人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因此,通过对比,笔者认为在导游业务的课堂教学中,更适宜采用个人角色扮演法,这样能够把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模拟同时进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每学期相对较少的实验课,可以采用小组课堂模拟法,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能够按时完成实验课的任务。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各有侧重,效果更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个人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课堂模拟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实用的,这种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掌握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技巧,灵活运用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培养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地发挥每一种方法的长处。

[参考文献]

[1]李超玲.高校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12(6):78-80.

[2]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报,2014(4):108-111,124.

[3]杜雯.参与式教学简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144-146.

[4]邓欢.浅谈高校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风,2012(22):216.

导游词格式篇5

关键词:俚语;涉外导游俚语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不考虑服务的对象而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外语教育。经常在涉外导游服务中由于客人的语言习惯不被导游人员所理解和接受,经常出现误解,使得导游人员不能更好的为外国客人服务。在当今说英语国家中,俚语(Slang)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为相当多的公众所理解和使用,并带有一些社会集团和亚文化群色彩的非正式会话词语,是导游从游客的日常会话和交谈中经常听到的一种语言现象。俚语在英语习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它们是一个民族人们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与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紧密相连的产物,所以有人甚至把俚语称为语言的筋。有位学者说过:“熟悉大量的俚语表达方式并能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它们是掌握原汁原味英语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对外服务中的美国客人,美式俚语(Americanslang)是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些生动诙谐的话语。所以如不了解这些俚语就不可能更好的进行对外服务。

一、俚语的起源

说起俚语,我们不能忽略俚语的起源问题。根据记载“slang”一词是由英语中某些首字母为“s”的盗贼黑话或“sling”和“slanguage”的误写而派生出来。“slang”作为一个新的术语在19世纪初被收入英语词典。俚语最初是属于罪犯和流浪者们使用的语言,他们使用俚语的目的是为了向外人掩盖他们所说话的真正意义,现在被称为暗语;如犯人说“grass”指的是“informer(告密者)”,而吸毒者将“shootinggallery”指。俚语也是指从事同一工作、同一职业、有同一生活方式的人所专门使用的词语和短语;除此之外,俚语也是指那些含有传统标准语用法之外的意义的杜撰新词,以及因意义扩展变化而获得新意义的词语。由此可见,俚语是一种有别于语法不规范的用语,又不同于乡下土语的口语体。从那时起,俚语便成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通常用在非正式、活泼或友好的场合。对一些固定的短语,其含义并非是字面意思,不能从字面直接加以解释。

一直以来,关于俚语的问题说法不一。有些导游认为掌握更多的词汇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同时在与游客的沟通过程中使用俚语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会使旅游者开心愉快。有些导游也认为俚语粗俗不雅,不是规范语言不同意使用。但在涉外的实际工作中导游工作者由于不知道俚语,对句子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歧义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培养合格的涉外旅游工作者时,学习和了解俚语是必要的学习内容。

二、俚语的特征

俚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首先,许多的美国俚语都是利用谐音来达到易记易懂、顺耳入耳、生动有力的效果,尤其以押尾韵的手法来达到生动和幽默的表达效果。例: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这种押尾韵的方式令人感觉到节奏生动,语音甜美,有助于语言的广泛传播与顺利交流,且又幽默感十足,琅琅上口。

其次,现代美国俚语词汇上的幽默主要通过缩略词、截短、重复等方法来体现的。如众所周知的:VIP(大人物,veryimportantperson)、D&D(酒后扰乱治安的,DrunkandDisorderly)这种表达方式减少了冗余部分,显得更加利落生动。截短与重复亦是俚语表达幽默的主要方法。如G-Man是government-man的截短,指的是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但G同时亦是Garbage的缩写,故G-Man一语双关,幽了联邦调查局一默,讽刺了他们的工作与Garbage-man如出一辙。而no-no、so-so、dum-dum这类词汇的重复,显得形象幽默,分别表示“禁忌”、“极其普通”、“傻瓜,笨蛋”的意思。词的重复显得简洁,起到加强语气,强化印象的作用。

再者,大部分俚语都是常用词产生新义,所以很容易将俚语当作普通词来理解而产生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对源语言所使用的场合和环境加以分析,结合上下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并结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找出最佳的词义。例:英语俚俗词nosweat和agreenthumb常被错误地理解和翻译为“没有汗水”“绿手指”其实,它们的意义是“不费力”“园艺高手”。再如,英语俚俗句Don’tbeMondaymorningquarterback.曾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并翻译为“不要在星期一作评论”。事实上,该句中的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属俚俗词,意为“橄榄球赛后批评球队失误的人”,其正确的译文应为“不要事后诸葛亮”。俚语难以辨认和理解的原因在于俚语本身。俚语之所以难于辨认和理解,除了它们大都是产生出新义的普通词或由普通词变来这一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俚语是通过某些修辞手段如暗喻、委婉语、夸张等构成。如英语俚俗句Ihavesomefishtofry.被许多人误解为“我要去煎鱼”。其实,是个由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段构成的俚俗表达法,它的意义是“我有急事要马上去办”,和“煎鱼”没有任何关系。

俚语难以辨认和理解,因此学习时应对俚语所处的语境进行精心、透彻地研究。“语境”一词既指语言语境,又指非语言语境。语境赋予词句意义,所以同一个词或句子的意义及所含感彩常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语境既可以帮我们区分俚俗词和普通词,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意义。一般说来,只要仔细研究其语境,译者就不难发现俚俗表达法的特异之处。例如:在聚会后的对话里有时可以听到“Heisdeaddrunk,andheisnowdrivingthebigbus.”在这句俚语中“drivingthebigbus”如果译为“开公共汽车”就会引起很大的疑虑。既然他都喝得烂醉如泥了,又怎么能去开大客车呢?其实这里它描述的是一个醉汉在卫生间里手扶形似方向盘的马桶边缘呕吐的样子,所以本句则应该译为“他喝得烂醉,在卫生间里扶着‘方向盘’大吐呢。”再例如:“HegotacrushonMaryeversincehighschool.”在这个句子中“getacrushonsomebody”可能就会成为一些译者的拦路虎,这里的“crush”就不再是它原来字面“压碎、碾碎”的意思,而是“迷上某人、迷恋某人、喜欢某人”之意。:

三、俚语在导游工作中的使用

俚语在导游语言中的使用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和内容。一名合格的涉外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和选用什么样的俚语。在严肃、庄严的正式场合不应使用俚语,对于长辈、贵宾、女士也要慎用俚语。当然很多导游工作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下进行的,为了活跃气氛、交流感情可以使用适当的俚语,使得游客感到轻松自在。在同样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俚语给游客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例如:有两位导游在上团时看见厕所,说了不同的俚语给游客的印象截然不同。第一位说:“Anybodywantstotakealeak?,”(有人要撒尿吗)游客愕然。第二位说:“Doesanybodywantthehappyhouse?”(有人去卫生间吗)这里的happyhouse使用,既符合外国游客的说话习惯又不生硬,游客们会心一笑。可见俚语的恰当使用更为重要。所以,涉外导游应该积极地面对学习和恰当使用俚语的问题。

导游词格式篇6

论文关键词:课证融通,高职旅游,福建,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1]。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本文试从“课证融通”的理念出发,以福建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例,探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证融通”的理念

“课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从而将职业资格证书及学校毕业证书 “双证”结合福建,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围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相关科目列为正式的课程,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为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需求,在设计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时尽量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见表1)

现以2010年11月进行的福建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例,做具体说明[2]。

福建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用书:限于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导考委重新修订的福建省导游人员考试辅导教材(第四版第一次印刷发行)即:《导游基础知识》、《政策与法规》、《导游服务》和《台湾问题读本》四本书。

福建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导游基础知识(含“中国台湾知识”部分)》、《政策与法规(含“导游服务”)》、现场口试三科。其中:

1、笔试两科:(1)《导游基础知识》(含“中国台湾知识”部分)100分。(2)《政策与法规》与《导游服务》共100分(配分比例:6:4)论文怎么写。

2、现场考试一科(100分)

表1:福建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对照表

 

福建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安排

(考试通过获得导游员资格证书)

课程安排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考试用书

课程名称

授课时间

每年11月

导游基础知识

《导游基础知识》

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学期

《台湾问题读本》

导游服务40%

政策与法规60%

《导游服务》

导游业务

第二学期

《政策与法规》

旅游法规常识

第三学期

(集中9-10月授课)

现场口试

《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

导游业务

导游词格式篇7

一、唐诗宋词中体现出来的旅游价值

杜甫在《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泰山的“宏大”、“雄伟”的形象美展现出来;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把江南景色的色彩美写得美不胜收;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把沐浴在晨曦中的白帝城描写得如画一样。

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城里的沿河民居最具特色。唐人杜荀鹤曾诗赞苏州水城风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城内水网密布,河道经纬贯通,而且水、路平行,河、街相邻,故大量民居邻水而建,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家家户户门前是热闹的大街,后门则紧邻河道,层层台阶直趋水面。人们在这里取水、洗涤、停泊舟楫,有的人家还叠石为基,使建筑飞临水面,形成“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的景观。在较窄的河道上,有些居民则跨水而建,此岸为大门、内院,彼岸为生活用房,河上修建廊桥连接两岸,形成一户人家,为水城平添几分姿色,别有风韵,这种格局现在仍然能够看到,而正是杜荀鹤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诗句的出名,才使得人们倍加关注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启发现代人的旅游意识,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往。

唐诗宋词不仅把自然山水的美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用词简洁、一字传神。

二、利用唐诗宋词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优秀诗篇数量多是主观条件

在世界旅游中,纯粹的文化旅游并不多见,作为诗路的旅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全唐诗》《全宋词》记载了大量的优秀诗篇,诗人诗作中描写之处差不多都考证地出来,在今天仍可以找到对应的地域或景观。如到了四川就会想起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到了杭州,就会想到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到了赤壁就会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词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已是妇孺皆知,这是开发诗词旅游最大的优势。

(二)开发诗词旅游受到多方面支持是客观条件

1、旅游新线路,引起专家重视。以唐诗和宋词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已经引起了专家的重视。有专家分析,“唐诗之路”与闻名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和“瓷器之路”相当,这是一条相对而言“文化味”特浓的“诗歌之路”,如果将各个保存完好的景点犹如珍珠般串成一线,必将强化区域旅游特色,带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

2、经济效益大,得到政府支持。开发诗词旅游已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如在河南省开封市建造中华宋词园的创意已被开封市政府采纳,正在研究如何把宋词与开封这座七朝古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适合大众口味,客源市场大。在中国推行义务教育制度的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背几首唐诗宋词,所以开发这样的旅游资源是符合大众口味的。

三、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诗词旅游开发策略

(一)确定客源市场

在实行素质教育制度的今天,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诗词积累。从小学到初中,要求学生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并举办比赛活动来刺激学生背诗词的积极性,所以现在初中毕业的学生对一些著名诗词都非常熟悉。但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明白诗词表达的意思,囫囵吞枣,会背不会用。开发诗词旅游正是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运用诗词的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的唐诗宋词对外国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诗词的韵律、平仄、格式充满了好奇。开发诗词旅游正可以吸引这些外国游客,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国际知名度。

所以依托唐宋诗词认知的主体,根据开发的层次可以确定一个较为广泛的市场结构,开发新的旅游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利用唐诗宋词进行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地形象

唐宋旅游诗文的生产量堪称我国历史之最,现在已不仅仅是人们争相唱诵的山水之作了,在某一角度它已成为对旅游景观潜在细腻的宣传方式。许多旅游经营者就用唐宋文人及诗歌来做旅游景点的宣传,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如河南云台山茱萸峰以王维曾在此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旅游宣传方式之一;剑门蜀道风景区以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对沿线险要地势、峻丽风光的描述。苏轼在赤壁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使三国时期的战场赤壁名垂千古。由此可见,诗词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广告。

(三)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诗词鉴赏能力

旅游文学在旅游工作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诗词的积累对于导游人员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丰富导游人员的旅游文学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同时,丰富导游人员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让导游人员以老师的身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学艺术的手法,向旅游者传授旅游文学知识,并指导旅游者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进而激发旅游者的游兴,增加旅游的情趣。

任何一个项目开始时都会遇到困难,步履维艰,但一个好的项目是有极大发展前途的。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诗词旅游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扩大了旅游文化的内涵,符合现代旅游的发展潮流,因此,它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秦俭.跟随李白上路[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导游词格式篇8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差异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的一句名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长征”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四字成语”和“四字格”是四字结构在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比如成语“星移斗转”、“南辕北辙”等。“四字格”是一种音调铿锵、排比连用、势如行云流水的修辞方式,如“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烟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等等。汉语的“四字格”行文的风格为形式整齐悦目,音调抑扬顿挫,语气连贯自然,这与汉语言行文讲究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有关。但这样的修辞方式却有可能被西方读者误认为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因为他们审美的情趣在于简洁、严谨。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旅游解说内容时,必须让学生对语义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以使译文语义简洁明了,比如峨眉山导游词中的一段: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大多数采用副词或形容词来解释这些四字结构,这样比较符合西方的修辞审美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对眼前的美景产生共鸣。

二、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为习惯。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资料符合各种游客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如“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例如,“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译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这则译文看似比较通顺,但稍留意便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中国传说中,黄帝和炎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此后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才称皇帝。译文中将“黄帝”译为“Yellow(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31页)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适。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阶梯,极具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并迅速发展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英语资料承载着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更应该从中西方文化和修辞差异着手,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能够唤起游客的共鸣,更好地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科技信息,2006(7).

[2]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中国翻译,2000(5).

[3]姚宝荣,韩琪 .旅游资料英译浅谈.中国翻译,1998(5):27-30.

上一篇:阳光体育运动范文 下一篇: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