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改革范文

时间:2023-09-25 12:40:45

小学教育改革

小学教育改革篇1

1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1.1现行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学校体育积极健康的发展。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的学校体育附属地位不可能彻底的改变。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生源压力,校与校之间豹竞争压力及校长的政绩工程,也只能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挖空心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升学率,从两搜学校名声在外,生源广进。还有现行的职称评审要求也注定了教师拼命向学生要成绩要升学率。因此多种原因导致体育课长期被忽视。

1.2基层体育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自卑心理现象——在许多中小学校里,体育学科极度不受重视,属于可有可无的附属项目,校长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处于最底端的地位和周围同事的眼光致使体育教师不可避免的产生自卑心理,心理长期处于自卑、压抑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体育课的自主创新和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

懒惰现象——在上体育课的对候,有的老师随便安排一些内容,然后给个球甚至不给球让学生自由活动,采取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头脑中缺乏内容又不肯刻苦努力探索,课堂缺乏创新入云亦云。

2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弊端的解决办法

2.1构建开赦型韵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说到体育课的开放,不要把敖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而这里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合作交流可以有效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感情,共同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创新带动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豹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现在学生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是否活动,而是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境或是项舀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丽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浅层的兴趣激发。从心理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不如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使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3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打破旧的教育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以学生健康发疑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台理优他谋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

小学教育改革篇2

关键词:英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学院项目

一、学校改革的背景分析

英国继布莱尔政府下台之后,于2010年5月11日,形成了由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和自民党领袖尼克・克莱格分别出任首相和副首相的新一届英国政府,这是二战后第一个由保守党和自民党共同执政的“联合政府”。随后,保守党人迈克尔・戈夫被任命为新政府的教育大臣,他被称为保守党内最有革命性的教育思想家和现代化者,是英国结束工党执政13年后的首位保守党教育大臣,也是英国近20年来的第11位教育大臣,在此之前,他曾担任保守党的影子教育大臣,并领导制定了该党教育改革的计划。戈夫上任伊始就把工党时期的儿童、学校和家庭部改为“教育部”,全面负责19岁以下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教育部从组建之日起就开始着手进行教育改革,采取系列措施推行保守党竞选时提出的对中小学进行学校管理改革的新理念,并陆续推出新的政策法案,强调消除学校管理中的,允许学校和教师有更大的管理学校和课程的权力,赋予家长和学生更大的选择优质学校的权利,改变英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均衡现象,以全面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二、学校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学院项目的确立

联合政府希望在英格兰建立更多的学院,这样可以有效地允许这些学校通过承担责任和获得地方当局提供的一系列资助,获得更多的自和灵活性。新学院法案2010年5月26日制定,2010年7月27日具备法律效力。旨在为学校获得学院地位提供一个快速的机制,由国务卿直接资助。[1]

该法案规定:

允许中小学和特殊学校申请成为学院,国务卿有权要求当地政府停办公立学校;国务卿有资格干预并要求学校转换成学院;规定学院改革不能影响人们的信仰;允许院校之间保持财政盈余的平衡;在学校转变之前,学校有权利咨询他们认为合适的对象;所转变学校必须是自愿转变的基础学校,并且转变之前应取得所在教区的同意;允许公立学校继续运营,但不允许出现新的改革;学院信托属于慈善机构;确保转变学校继续作为学院存在,保持原校区地址和建筑;保证学校其他资产一同转移到新学院。[2]

至此法案的颁布,英国中小学学院改革拉开了帷幕,英格兰各区开始申请学院地位。

(二)学院项目的指导原则

新教育部反复倡导的核心改革理念是,减少和消除学校管理中的,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教学独立性和自由,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使每一个学生更加公平地接受优质教育。

新任中小学大臣尼克・吉布在2010年7月1日的教育改革会议上强调,新联合政府的教育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自由、责任和公平。自由就是改变旧的自上而下的中央宏观管理的体制,把权利从英国政府机关转移到民众和社区的手中,给学校更大的教育教学的自由,给家长更多的选择好学校的机会,给专业人员更大的信任,给教师更多的决定如何教的自由,减少以便于学校可以专心于其核心工作;责任指的是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各自承担起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职责,每个人必须在教育系统中承担起他们应尽的那份责任;公正就是缩小贫富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为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与富裕家庭的学生相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通过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使英国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3]

(三)学院项目中学校市场的评价标准

学院项目更多的在学校管理中注入了市场化信息,所以评定学院项目是否成功离不开它与市场的关系。英国“政策交流”是一个智囊组织,它负责开发和推广新的政策和思路。通过“政策交流”对英国以及其他国家中小学改革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他们创建了一套七个关键标准的理论,这7个标准是一个学校市场在提升革新、加强选择和增强多样性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所应该满足的标准。标准如下:

1、拉动需求

进入这个系统并继续存在应该基于消费者之间的需求水平而不是地方或中央的庇护。

2、容易进入

至关重要的是,供应方不受过于复杂和昂贵的规则或条目的限制。如果政府任意扩大进入或扩张,这个市场将不能正常运转。

3、责任

当政府不能任意干预市场时,对于新进入的成员来说,必须要有质量监管防止他们对公众钱财的浪费。

4、真正的自由

在市场中的学校,在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有创新的自由。任何对于自由的不必要的限制都会减少市场中选择的数量。

5、资金的一致和稳定

学前教育收入资金应该被一致地通过市场,同时它的分配应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资金应该在足够高的水平上去支持持续的资本和收入成本。

6、政策稳定

在政治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设计一些保障供应商的合同。

7、公平

市场应该是不会增长学校体制分离的市场。理想状况下,它应该去减少现存的分离。

三、改革后的学院学校的影响

1、学院学校取得的成就

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让我们对于学园项目的长期效益做出确定性结论,因为只有47个学院两年或两年多的GCSE的结果。我们的绝大多数数据都来自于政府和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承担的五个年度评估中。他们的最终报告发表于2008年11月,该报告提供了2005年开设的最早的27所院校的趋势数据。该数据表明,在这些学院获得5A*-C普通中等考试证书的学生数量在增长,平均每年增长8%。这是改进英语学校平均率的四倍,是具有相似概要的学校的两倍。在政府的优先测量中,也有包括英语、数学在内的获得5A*-C的学生人数年平均增长5%的。

2、学院学校成就的影响因素

由于学院学校成立时间较短,目前没有已经发表的研究,支持我们来考察一旦有其他因素例如收入和种族被考虑进来,学院是否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成绩。除此之外,能否形成一个符合上文7项标准的学校市场,还需要英国政府和社会人士以及学校积极地配合。最终学院学校成就如何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上这些都是在未来的学院学校建设中可能影响学院发展、学生成就水平的因素,新政府在实施学院项目的同时应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影响,做好应对计划,使这次改革真正发挥其作用,真正让每个孩子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真正提高英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2]David Taylor;THE SCHOOL ACADEMIES BILL 2010 UPDATE,Children and YoungPeoples ServicesScrutiny Committee[J].2010,9(7):1-5.

小学教育改革篇3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现状 改革

一、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比。就以我校目前的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一点,但是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就连教材都没有。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低年级4节,中高年级3节,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就专职教师而言、在冬天的寒风、夏天的烈日下都不大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兼职教师了。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很少经历过专门体育教学培训,因此体育课也就成了活动课。近期内难以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不太规范、器材少,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没有得到改观,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即:教师是主体,教学中过多地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少,运动量又小,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再一个是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又难,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练时间,约束了学生思考、探索等客观因素。

二、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1.适应教育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与健康》规定:体育课“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关注健康意识,促进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①因此,根据新课标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体育教育教学应该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2.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都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现代教育发展强调个体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主导与主体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二,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丰富多彩个性的人,也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有用的人。

3.不断满足多元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基于多元教育理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该摒弃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关注到学生个体、关注到学生需求、关注到学生未来发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应学生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多元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7-20.

参考文献:

[1]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2]高枫.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探析[J].体育教育,2012.03.

[3]卞蔚波.重视兴趣培养,提高小学体育活动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11,03.

小学教育改革篇4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教师管理;教研机构;生活观

“知识观”在教育价值观中的霸权地位,使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学校教学的中心,人和人的生活被边缘化。其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知识的极端追求,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无限放大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予以落实,并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难度大、数量多;对于知识的极端追求,使当前的教育分流呈现出严重的负面效应,“教育分流导致过度激烈的教育竞争或学生的自暴自弃”。其二,学习即生活。知识的目的性,使学习被赋予生活意义的目的性,“学习是为了学习”是“应试教育”情结的一种理论阐释。其三,读书=上大学=找好工作=留在城市。这是农民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农村教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所以,单纯地“跳出农门”的农村教育价值观是狭隘的。

引教育“回家”。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他认为教育不仅改造社会生活,也改造个人生活。让教育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使受教育者幸福地生活并追求更为美好的幸福生活,这应是教育的精神家园。使农村学生过充实的、自我的生活。

确立生活归属观。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当下的和未来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学生对于个人的归属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上大学是教育的归属。错误的归属观使学生心中只有知识,没有生活;只有学习,没有工作。

确立职业生活观。一是差异性的职业生活观,二是职业规划意识。差异性的职业生活观和职业规划意识的确立,有利于帮助农村学生确立正确的知识观,理性地对待教育分流,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确立生活幸福观。社会分工导致个人生活的差异性,精神追求获致个人生活的同质性。帮助农村学生确立生活幸福观,既是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幸福观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性、精神生活的充实性、社会生活的公益性等方面。

一、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

(一)工资待遇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表现为显著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而且在同一地方(乡镇),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工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农村教师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群体。

(二)生活条件差。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和农村偏僻的地理位置及其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使农村市场商品相对匮乏、医疗卫生条件差、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差。落后的生活环境使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乡下挣钱,进城消费(购物、就医、子女求学等)。

(三)压力大。农村教师编制偏紧,任课教师工作量普遍超标;农村学生大都抱有“跳出农门”的求学愿望,农村学校领导的政绩观倾向于“升学率”,农村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农村教育改革的落实大多数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基本上成了唯一的改革对象,而农村教育管理又普遍存在着较严重的“泡沫管理”现象,诸如精英教育管理泡沫、量化管理泡沫、继续教育管理泡沫、教师聘任制泡沫、集权管理泡沫、创新管理泡沫等,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二、解放农村教师的策略

改变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一是改善生活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医疗卫生保障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应出台保护性政策,确保农村教师在患大病、重病时能够得到救治。二是规范教师管理。农村教师管理要去“人治”,实行依法管理;农村教师管理要去“专制”,实行民主、科学管理;农村教师管理要去“管治”,体现人文关怀、专业服务特性。三是尊重农村教育的客观现实,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审的门槛。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计算机等级要求,活化教研成果指标,使中、高级职称申报成为农村教师的现实追求。四是城、乡区别对待,增加农村教师受表彰奖励的机会。对农村教师的评价要考虑农村环境的艰苦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工资待遇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给予农村教师同等于城市教师的受表彰奖励的机会。六是培训学习要增加机会、提高层次。农村中小学位置偏僻、信息闭塞,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培学习的机会,教研部门也需要为农村教师组织合乎需求的、较高层次的培训学习活动。七是建立“农村教师离职国家补偿制度”。当前的农村教师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制度缺陷,

一方面,部分农村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冷淡态度和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事实上是一种退出心态的表现,而农村教师的流失则是一种具体的退出行动。在这方面,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农民对体制的“退出”行动和随后国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建立的“退出机制”及其导致的中国农村的巨大发展是一个成功的借鉴。

第二方面,农村教师的弱势群体地位需要补偿性社会政策予以保护。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表明,农村教师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补偿性社会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存的权利”。

第三方面,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一部分素质过低的农村教师已经难以胜任教师岗位,需要通过制度安排为他们开“出口”。

小学教育改革篇5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出发,以培养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求职欲望为目的,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相应的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学生独立性被抹杀,不利于小学生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三、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却还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板书也是写满了一黑板,但是学生却不能集中精力吸收知识,导致教学质量提高不上去。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往往胜过学生课下几倍的努力,因此,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教学,采取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重视课堂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师们教学观念的改变,过去传统教学观念一直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认识就是督促,监管学生学习,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整节课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没有给学生足够多自己思考和学生讨论的时间,自习课也同样如此,教师坐在讲桌前督促学生复习课程内容或做好课后习题,学生的主动性被剥夺,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师首先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把自己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去学习那些有兴趣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在不脱离课本内容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海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班级内学生学习水平不一,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应尽量照顾到不同水平阶段同学的能力,尽量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讲授课本知识,给予程度较高水平的同学留出独立思索的空间,拓展其思维的广度,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界已经成功与信息技术接轨,并逐步发展为适合各自行业发展需求、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技术。但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却并不密切,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导致讲课内容较为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网络环境则避免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图片、音频以及影像等多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予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刺激,使教学过程充满动感和活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刻板、枯燥,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课堂导入时配以适当的多媒体,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来。

(三)多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精密的演算过程和完美的逻辑推理过程,数学即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其又能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因此,课程教学中应好好利用这一特点,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小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局限,学习往往也被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将生活与数学知识连接,能在生活中学习和利用数学知识,并借助一定的生活实例,达到验证学习效果的目的,想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不应仅仅注重教学的结果,教学的过程也是应该得到重视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和实际操作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会比单纯在课堂上讲解而更深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实践活动成为新课改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讲授完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利用周末去商场中对各个商店的打折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并计算出相关价格,课堂活动时,让学生将自己统计的结果公布一下,并展开自由讨论,从而发现哪家买衣服最划算,哪家给出的折扣价格最低。经过这样的实际调查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折扣的计算方法,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感受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益处,从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都大有裨益。总而言之,开展实践活动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接触数学,了解数学,将数学教育拓展到更深、更高的层次,将传统教学中的“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教育改革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路径

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而又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考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其次,小学教育改革是时展必然。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二、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首先,片面追求分数。片面地追求考试分数,拿高分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显然是偏激的,忽略了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仅仅依靠分数作为评判学习好坏的唯一目标,测试学生学习的成果,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重知識轻能力。我国教育部的调查显示,义务教育目前采用的教与学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被动教学的特点。把教学建立在了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接收知识、探讨学习和能动性。教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丰富人的知识和情感,实现个体的长期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学困生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一个个困难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尤其使学困生能够摆脱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而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树立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四)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改革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深化其教育理论素养,加强其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为幼儿教育输入专业的师资人才。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导致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如何以学生需求出发探索一条符合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思路,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原有教学模式与舞蹈教学的创新,提升舞蹈教学改革观念,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对舞蹈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从而树立全面的观念为未来幼儿教育输入先进的工作者与教育者。

一、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舞蹈教育观念有待提高。虽然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已经逐步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在加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受到舞蹈教育观念的制约,导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甚至导致幼儿教师对学生舞蹈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方面,学生舞蹈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没有考虑到幼儿教师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与水平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仅仅通过主观判断为学生选择舞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最后,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训练不同于其他舞蹈学习,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舞蹈学习技巧,避免舞蹈学习难度,就极容易忽视整体教学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导致整体舞蹈教学模式落后。

2.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都缺乏系统性。首先,没有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与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没有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加强其培养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缺乏专业的舞蹈知识体系,为没有体现专业服务的特性;其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缺乏合理性,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最后,许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内容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行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舞蹈内容基本功训练和教学中,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在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未来就业与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摆脱传统舞蹈教育观念的束缚,以有限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未来就业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对幼儿教师的认识,引导专业学生改变对舞蹈教育认识方面的误区,在选择舞蹈教学内容与训练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以帮他们从学生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与水平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舞蹈教学技能,最终提高学生舞蹈学习质量,创新舞蹈教学机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舞蹈课程,引起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区别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训练与其他舞蹈专业的学习,在传授舞蹈学习技巧的同时,为他们选择难度适宜的舞蹈学习强度与课程,从舞蹈整体教学出发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内在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舞蹈技巧。

2.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切实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专业需求与学生心理需求建立完善的舞蹈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课程学习与舞蹈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切实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以提供专业服务为方向为未来的工作岗位建立健全舞蹈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引进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加强教学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合理性的建设,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出发切实提高舞蹈学习质量以及未来的就业率。

三、结论

总之,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从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

作者:刘美斯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改革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一、确立并落实好教学目标

中小学生素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发展学生智力、能力;促使学生身体、体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品德形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落实能力目标和品德目标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中落实能力发展目标方面,首先要创造思维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记忆水平的教学、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思维水平的教等三种水平的教学。记忆水平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将精力集中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课本知识上,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一记住所教内容这一轴心转。思维水平的教学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后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基础来促进教学。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等,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心身发展,尤其对于能力发展和品德培养,提供着基础和保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体现知(智)、情、意的统一,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成分,使教学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在教学中落实品德培养目标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内容的丰富性,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知识越多,智力生活越充实,兴趣越广泛,学习越主动自觉,就越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展开。反之,愚昧无知往往容易成为道德堕落的开始,而精神空虚是道德贫乏的根源。其次要恰当利用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外语等等,要注意发挥其形象性优势,注意从个别概括为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对于那些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注意发挥其精确性、严谨性、辩证运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要防止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提高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终极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确定,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上,要从过分偏重文化知识内容转向知识内容与公民道德教育并重;从大一统的英才教育的内容模式转向重视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模式;加强内容体系间的联系,推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从标准化的一般性教学内容模式转向与区域性乡土教材并重的新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形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转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的模式上。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法上,要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和一些新的课程;加强课外活动;改善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改善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软件,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开发探索性软件、专家系统、过程性诊断软件、创造性软件、联网检索软件、个性化教学软件和电子课本等多种软件系统,势必给未来教育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三、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应具备双边性、突出启发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注重情感化、技术化等特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借鉴的体验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分析法和主题法等等国外教学方法,以促使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旧有经验,提供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回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会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机制的完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素质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首先要充分重视个体作用。其次要适当变革课堂形式。第三,不要过于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第四,必要时对传统的秧田式教室排列作适当调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减少班级学生人数;班级编制要多样化和科学化,采用能力分组、同质编班、采用双向选择的编班方式、设置快慢班等等多种形式进行班级编制;最后要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中对教学进行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完善。通过素质教育的教学途径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得到发展,尤其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健康的、实质性的发展

上一篇:广西大学调剂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