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人范文

时间:2023-11-05 23:58:32

未来之人篇1

关键词:人民法庭 历史 未来

一、人民法庭的历史回顾

人民法庭的历史是人民法院历史的一个缩影。江苏省沛县人民法院人民法庭的建设历程紧紧同沛县人民法院建设以及沛县政权建设联系在一起。沛县的人民法庭在经历了多次的设、撤、并之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才形成今日一院四庭的局面。

人民法庭的前身是巡回法庭。1953年3月,沛县设立了第一巡回法庭,1954年又设立了第二和第三巡回法庭。1956年将三个巡回法庭全部撤销。1956年2月,沛县首次设立了郝寨、唐楼两个人民法庭。伴随着运动的开始,左的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角落,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也未能独善其身, 1967年沛县人民法院由沛县无产阶级委员会接管,1968年3月实行军管,人民法院不复存在。直至1974年4月撤销军管,才恢复了沛县人民法院建制,当时只下设办公室、刑庭、民庭三个部门,更谈不上人民法庭了。到1974年底,建立了沛县崔寨、闫集、安国三个人民法庭。 1980年1月,建立了城镇、魏庙、大屯三个人民法庭, 1985年12月建立了唐楼、栖山、敬安三个人民法庭, 1987年和1991年又分别设立了龙固和矿区两个人民法庭。1996年撤闫集人民法庭、设朱寨人民法庭。在此后的几年中,第一次法庭撤并,先后撤销了城镇、安国、崔寨、唐楼、闫集、矿区等人民法庭,第二次撤并中又撤销了敬安、龙固等人民法庭。

2002年,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对人民法庭建设作了全面细致的部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03年以来,沛县人民法院认真全面地落实市中院的意见,全面推进人民法庭规模化、规范化建设,使人民法庭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无论是软件建设,还是硬件建设,都达到了一个历史最高水平。

人民法庭的建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对司法工作认识上的变化过程。沛县人民法院是1948年由县司法科发展而来,在此之前还没有法院,遑论人民法庭,人民政府行使了所有的行政、司法职能。期间,极左思潮对沛县的司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它严重影响了法制建设的进程,淡化了群众的法律意识,破坏了群众的法制信仰,它的遗毒至今也没有完全肃清。结束以后,人们对历史进行了沉痛的反思,才认清了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的建设才真正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人民法庭的发展历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作用。设立人民法庭的首要原则就是方便群众诉讼,它是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设立,还是撤并,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如何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我们现在谈人民法庭建设,仍然不能脱离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人民法庭的建设也反映了沛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1956年沛县首次设立人民法庭以来,沛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必然对司法工作和人民的法制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次乡镇区划的调整,都相应地引起了人民法庭辖区的调整,人民法庭撤并调整的直接原因也是辖区经济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人民法庭的现状和未来

经过多次撤并调整之后,沛县人民法院目前有大屯、朱寨、魏庙、栖山四个人民法庭,驻地位置以沛城镇为中心,星形环绕于沛城镇的四个方位,辖区的面积及人口分布较为合理。实际正式工作人员共有13名,基本上能胜任目前的法庭工作。从案件数量上来看,除大屯人民法庭由于经济较发达案件相对偏多以外,其余三个人民法庭相差无多。由于近年来院党组实行对人民法庭的倾斜政策,加大了对人民法庭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法庭干警的工作积极性。经过全院上下的一致努力,我院人民法庭的整体水平在徐州乃至整个苏北地区都走在前列。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庭每年审结的民商事案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总数的70%以上,人民法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法院整体工作。因此,必须对人民法庭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人民法庭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规模化规范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在今后,人民法庭建设仍然要本着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方便人民法院审理的两便原则,确立以下几个目标:

1. 数量精简化。经过两次大规模地撤并调整,我院人民法庭的数量从高峰时期的11个,缩减至目前的4个。笔者认为,以后法庭仍有精简的余地。之所以设立人民法庭,是以方便群众诉讼、方便法院办案为基本原则。在过去,我县经济较贫穷,交通通讯设施落后,法院自身办案经费严重不足,设立多个人民法庭确是对群众、对法院都有好处。如今,这些困难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两次撤并调整人民法庭规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沛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交通设施较以往有了很大发展,最近沛县又加大了镇村公路建设,交通问题已经不是设立人民法庭的问题了。有的同志认为,从方便群众的角度讲,除了当事人双方都在法庭驻地镇比较方便以外,假若原被告双方不在一个法庭辖区,或者不在同一个镇,到法庭来诉讼反而不如都到县城方便,因为镇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远不如镇与县城之间方便。另外,人民法院的审判方式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办案期限大大缩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大部分简易案件当事人只要到法庭来一两次甚至一次就了结,即使全部都到县城诉讼,也绝不会对当事人造成经济上的困难。因此,设置人民法庭的必要性已经不象以前那么充分了,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人民法庭的前途已经引起各级人民法院领导的高度关注。

2. 形象威严化。人民法庭在当地就代表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的判决就是人民法院的判决。因此,对于辖区的群众来说,人民法庭的形象也就是人民法院的形象。人民法庭的形象,对于培养辖区群众的法律信仰、法制观念,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前,各个人民法庭普遍存在着人员少、作风散漫、设施简陋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是“三两个人,一两条枪”,标准的一副游击队形象。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同志也有一种二等法官的感觉。造成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人民法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人民法庭的形象问题认识有偏差。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既然人民法庭的判决就是人民法院的判决,它理应和人民法院有着一样的威严程度。近年来,围绕着人民法庭的形象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公正执法树形象、基层作风整顿、争创人民满意政法单位、争创最佳人民法庭等,对于树立人民法庭的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治标工作,要从深层次上解决人民法庭的形象问题,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采取人事、教育、培训、强化硬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综合治理,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3. 队伍精英化。近几年,随着法院人事制度改革的进行,人民法庭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彻底扭转了过去那种整体文化水平低、职级待遇低、经济待遇低、年龄整体偏高等“三低一高”的局面。目前我院四个人民法庭的13名干警中,从知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的有8名,占62%,其余均为大专学历,占38%;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以下的干警有4名,占31%;从职级结构上看,正科1人,副科3人,科员10人,职务均为审判员以上。法官队伍精英化、职业化已成为当前大势所趋,人民法庭的队伍建设应当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目标继续努力。人民法庭远离法院机关,早出晚归,可以说是一天两头不见太阳,顾大家,舍小家,风雨无阻。因此,要从政治经济待遇方面继续加大对人民法庭的倾斜力度,吸引优秀法官到法庭去工作,要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真正关心他们,使他们在法庭工作得安心,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让干警信服这么一个道理,人民法庭不是发配、充军的地方,而是锻练人、培养人的地方。

4. 业务单纯化。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院建立了大民事、大执行、大立案、大格局,且实行了立、审、监、执分离,使审判业务管理逐渐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按照最高院和省高院的规定,人民法庭可以办理一些执行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笔者认为现在已经有些不合时宜。理由如下:执行案件流动性强,对抗性强,而人民法庭远离法院机关,人员少,装备弱,既要顾审理,又要顾执行,精力上不允许,装备也跟不上。刑事自诉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矛盾大,对立情绪高,一旦审理中出现冲击法庭等现象,人民法庭将无法制止。将这两类案件从人民法庭的职能中剥离出来,使法庭能集中精力搞好民商事审判,可谓是明智之举,这对于提高案件质量,减少错案的发生,树立法庭形象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5. 装备精良化。人民法庭的物质装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法庭的形象和地位。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由于认识及财力物力所限,人民法庭建设一直困扰着各级法院领导。五六间平房、几辆自行车、几张破桌椅,这种形象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办公条件的简陋,使干警们不安心于工作,一心想着进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法庭的工作。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法庭数量的精简,全面提升法庭办公条件的时机已经成熟,沛县人民法院最近一段时间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沛县人民法院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先进人民法庭的特色之路。

三、结束语

如今,人民法庭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展望未来,人民法庭也必将是一块充满活力的司法领域。从人民法庭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这么几个启示:

领导的重视,是搞好人民法庭工作的前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人民法庭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一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也绝不可时松时紧。只有领导层把人民法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全院工作的大局,才能真正解决多年遗留的问题。

方针的正确,是搞好人民法庭工作的关键。对待人民法庭,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对人民法庭实行倾斜政策,受到了全院干警尤其是人民法庭干警的由衷欢迎。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些管理方法和理念必将对以后我院及其他地区法院人民法庭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人民法庭,要因形势而变,不能墨守成规。人民法庭建设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又要有灵活的策略;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人民法庭的发展同经济建设及法制建设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精简、强化是人民法庭建设的长远目标及必由之路。苏北与苏南不同,苏南走的是一市(县)多城之路,镇与镇之间发展较为平衡,且都比较发达。人民法庭设在县城,还是设在下面各镇,区别不大。苏北则不然,由于经济条件远不能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有的学者提出苏北应该走一县一城、集中化发展之路。将来,或许是在几十年之后,交通和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人民法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则可以将人民法庭全部集中到县城办公(有个别法院已经开始尝试)。当然,这只是后话。从目前来看,由于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司法为民的口号,至少在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庭仍有存在的必要。人民法庭在我县的法制建设史上发挥了它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在以后也必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沛县人民法院发展回顾》,1999年,沛县人民法院编。

未来之人篇2

关键词:民间外交;维基解密;官方外交;全球化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4—0087—08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码:A

民间外交是一种旨在实现有关基本人权等总体目标的理论概念,如知情权、劳动权、居住权、言论自由权、民族自卫权以及不受任何形式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障碍并完全自由建设社会的权利。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泄密事件发生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官方外交工作一度受挫。泄密文件披露了各国领导人和美国外交官之间私人对话的机密,并作为正式报告提交给美国国务院。有人提出多种替代方案来取代大使馆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利用推广民间外交在当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民间外交在促进地区国家个人与集体间的积极合作、同国家和民族非官方联盟及机构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上享有广泛的行动自由。民间外交还有助于拓宽民间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领域,构建一种更具人文性的全球化。当今各类民间组织都具有务实精神,旨在捍卫民众的根本利益。这些组织通过各类非政府组织进行密切合作,拓宽各民族间广泛的交流渠道,致力于实现多元文化互动,有助于人类进步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而维护世界和平。外交危机有时会严重到驱逐或召回外交使节的地步,民间外交尤其在外交危机发生时可在各民族间发挥积极的作用。即使在各大使馆、官方代表团或以官方外交决议为导向的官方媒体活动停滞的情况下,民间组织依然能通过鼓励非政府组织获得当地舆论的支持而积极地维护民众利益。

一、民间外交组织及其文化维度

民间外交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不计其数的非官方组织,这些组织依靠包括阶段性运作的民间组织在内的民间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而开展工作。此

,外还包括各类工会和为特定专业组织服务的专业联盟(如医生、药剂师、记者、工程师、律师等联盟)、文化联盟(如作家联盟、艺术家、剧作家和制片人联盟)、学生联盟、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儿童护理组织、体育团队、民间艺术团队、环境保护组织、童子军组织、民间友好协会、合作协会或兄弟协会等。民间外交这一概念的文化维度包含精神、艺术和文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种文化、艺术和创作生产事务,全方位地体现了国家、民族及人类各种层面文化生活的动态性。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今天,民间外交的文化维度已变得更加宽泛,其宗旨是使各民族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使人类进步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步入正轨,符合人文性的发展趋势。

民间外交已通过多种文化渠道和社会组织取得了显著成功,加大了民众在其整体框架下的参与度,拓宽了从狭小的官方外交圈到民间力量的参与前景,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艺术、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理性地协调了呼吁发展各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各方力量。民间外交能为各大使馆在以官方外交为主要代表的身份执行外交政策时作为一种文化和人文价值补充,能为官方外交提供民间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参与的各类不计其数的活动。民间外交以其巨大的公信力表达了民众阶层关心的问题,以免卷入政治、种族、教派、部落或地区问题当中。

二、维基解密泄密事件后官方外交的僵局

2010年维基解密网站在短期内公布了美国国务院的大量文件。此次集中数百万份当代官方外交文件的事件折射出官方渠道在与他国政治领袖的道德处理上缺乏公信力,美国及其他国家官方外交工作中——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发生的这次事件表明,所谓的外交豁免权不过是徒有虚名。在古老的外交传统中,外交官通常被形容为保密性极高的人员,外交官受国家派遣与他国政府谈判时,手中只握有一张牌,即维护本国利益。维基解密网站文件披露美国外交机密后,美国外交官在谈判桌上无法再去隐藏机密文件,令相关人员不得不谨慎地处理官方外交文件。这些文件一方面显示出外交官的行为和其在他国发表的声明之间存在偏差,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外交官的行为与其提交给官方政府的文件之间存在失衡。维基解密网站卷入了一场与现行的世界秩序及其政治、经济支柱相对抗的激烈战争,并且很快会转向电子战平台,因为电子平台可以一些通过高度保密方式获得的机密文件。文件所设想的主要目标为:揭露、曝光政府或企业内部的非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面对外交腐败时在专业上表现出的热情和在意识形态上所具有的坚定,也促使维基解密网站进入这个极其危险的战场,与全球范围内的官方外交中心相抗衡。

维基解密网站在短时间内便成为全球曝光官方外交机密和侵犯人权事件的最著名网站之一,网站创始人认为,这些机密文件的公布对于维护民主、自由和保护受压迫者立下了大功。

2010年年末的维基解密网站数千份文件泄露事件,已转变成一桩由本该受到保密的外交电报和外交函件揭露的政治和道德丑闻。这些外交函件是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和美国驻世界各地大使馆及外交官之间的往来信件。根据白宫的声明,这些文件本质上是信息明确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不完整。这些文件表达的并非是美国的政策,反映的也不总是最终的政治决议。泄密事件震动了全球各个地区,它不是一场可以遏制或规避的、单纯的短期媒体竞赛,而更接近于一场媒体起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工作的面貌,为全球可视和可读媒体史开创了一个新时期。维基解密网站开始吸引每个渴望揭露现代战争暴行的人,该网站很快便在世界各国设立了不计其数的分部。维基解密网站已通过一项明确的政策,禁止未经确认或不可信的文件,网站只接受政治、外交、历史和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件,且这些文件只有在信息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后方可。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表明该网站过任何伪造的文件。或许网站与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德国《镜报》、法国《世界报》和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这些世界主要新闻媒体签订的协议是对网站文件可信度的最好证明。

在世界各国机密文件的上,维基解密网站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源,因此也立即被掌握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的各类军事机构和官方外交机构列为其“头号公敌”,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的军事机构和外交机构。已的文件表明,美国政府使用欺骗的方式同其对话者打交道,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对美国人民和国际舆论隐藏事实。维基解密网站的经验在信息交换和传播上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是通讯方式和信息革命领域内科技大发展的产物。由于这项技术在披露外交机密上的创造性和智能性应用,网站将这些事实提供给广大网民,使各国人民有机会了解本国执政者如何与美国政府相勾结,或者美国政府如何与本国的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领袖相勾结。值得一提的是,文件泄露在国际政治中算得上是“家常便饭”,但此次维基解密网站泄露丑闻的新颖之处在于,遭泄密文件的数量异常密集,并在全球各国迅速泄露并流传。Wiki一词意为“迅速制定”,leaks意为“泄露、泄密”,“维基解密”(Wikileaks)因此而得名。网站的文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现当代史上可谓独具一格。维基解密网站迄今所的各类文件仅限于外交领域,它对美国官方外交造成的伤害相较于其他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而言并不严重。全球金融机构的各类决策渠道汇集在一个普遍腐败的环境中,这些金融机构已开始控制全球经济的大部分设施。毋庸置疑,维基解密网站成功地披露了全球主要银行的行为,这可能会使网站创始人面临死亡危险,因为文件中的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野蛮实质及其称霸全球的各种行径,将霸权国家在受其剥削民众面前的丑恶嘴脸公之于众。官方外交依靠与他国统治者相互勾结来欺骗民众、剥夺民众的基本自由和自然资源,文件要求官方外交采取一个公开且坦诚的立场。这些确凿的事实凸显了在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是如何沦为犯罪、暴力、剥削以及弱者服从强者的舞台。因此,必须唤醒民众来有效地参与维护自由和自身利益,依靠发展和启动联合国各组织,通过实施透明化、质询和监管细则来努力构建一种更具人文性的全球化。这些文件揭露了美企图在全球拓展更多实力和势力范围的险恶用心。美国外交部的正式函件表明其始终不渝地在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打压美国的“敌人”。美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部署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独揽世界领导者和“世界警察”的角色。维基解密网站泄密事件明确表明,美国已开始丧失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新兴国家开始在全球多个地区行动,挑战美国的单极霸权地位,要求其恪守道德准则并进行债务清算。

维基解密网站上的美国官方文件提供的确凿事实使美国外交的诚信度一落千丈。可以肯定的是,泄密事件将美国政府推上了“被告席”,人们对美国官方外交人员的信任已荡然无存,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重创。一个国家如果连本国公文的机密性都维护不了,那便会丧失公信力,外国官员会因担心“隔墙有耳”泄露其立场而在同美国外交人员的交往中有所保留。

维基解密网站的行为是针对主流官方外交理念的一场现代化革命,它是依靠信息交换和信息透明度的电子时代的产物;它向数百家媒体、人道主义机构、公民社会组织、国际法院、联合国调查委员会提供披露官方外交机密的确凿事实,揭露强国针对弱国的阴谋、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发展能力的各类确凿事实,向人权组织提供曾向其推广人权理念的独裁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历史事实。维基解密泄密事件发生后,人们对美国外交官己失去信任,这些领导人在民众和支持者面前所宣称的与他们对外交使节所说的完全背道而驰。

因此,美国官方外交文件泄密事件导致的这桩惊天丑闻,使得官方外交在世界各国的诚信度进一步受到削弱。理的新模式开始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该模式要求对外交使节的作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这些外交使节的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这一模式是媒体、通讯和构建知识型数字社会领域内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的产物。在信息技术领域和数字世界中,拥有精确技术知识的人便能掌握大量机密文件,他能通过合法或盗版途径获取这些机密文件,并在互联网网站上传播文件信息。维基解密网站泄密事件发生后,官方外交界已今非昔比,迄今所披露的文件数量也并非沧海一粟,这些数量巨大的文件已为网站和可视及可读媒体之间建立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民间外交和官方外交:互补且互不冲突

官方外交成形于各类现代化国家建立和世界各国间发生危机后,就证实了民间外交早在官方外交之前就已存在,只是当时没有确切的命名罢了。商人、航海家、资本家、实业家、地理学家、知识分子、艺术家、官方使节、传教士等都曾是民间外交的先行者,他们留下了内容丰富的回忆录、学术著作、个人影集、私人信件及其他与五大洲各国当权者和民众之间文化交流的渠道。这些人为奠定官方外交工作、建立稳定的政治和行政基础发挥了主要作用,并且在政治关系、维护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利益、处理突发冲突和避免冲突进一步恶化、减少冲突对政治关系和经济利益影响上仍发挥着作用。

官方外交的主要职能曾是政治性、行政性和军事性的,限于特定渠道的正式关系和外交函件中规定的关系;民间外交的行动则不受时间或地点的限定,民间外交的合法性源自其工作人员是否有能力绕过官方渠道或行政渠道建立直接的民间关系,并且不具备任何形式的军事目标。民间外交反对一个民族将另一个民族殖民化,反对霸占其他民族自然资源,反对控制他国人民或阻止他们以自由意志进行民族自决,民间外交不会对他国人民内部事务进行干涉。

民间外交之所以不同于官方外交,是因为民间外交通过各类媒体,依靠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寻求各民族间的积极合作点。可以说,通过各城市与地区间有效的民间交流渠道建立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间的直接关系至关重要。只要民间外交在运作上不对官方渠道构成障碍,不对内部稳定形成威胁,不使国际关系紧张化,民间外交就不会受到任何批评。民间外交通过振兴民间组织为官方外交工作提供便利,促使各民族在维护共同利益和世界和平上承担全部责任。与此相比,官方外交饱受批评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外交官有时会导致两国或多国之间产生严重的阶段性危机,或者外交使节未能完成政府委派给他的特定任务等。

总之,民间外交在历史上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民间组织始终意识到,尽管不断更替的政治体制和扩张计划常常会引发地区战争或世界大战,维护各民族间的共同利益仍至关重要。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间的通讯方式提供了新的交流空间,为加强民间外交在除发展各政府间关系外的各国民众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上发挥了作用。在科技与通讯革命时代,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民间外交渠道,参与维护国内稳定和世界和平。维基解密网站依靠掌握先进技术机密和第一手官方文件的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官方外交带来了一场正面冲击。通过与全球知名媒体机构的合作,这些文件中的信息得以传播。然而维基解密网站与这些媒体机构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尚未采取永久性的技术伙伴关系。而大多数媒体机构在处理遭泄密文件时,采用的仍是与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大型新闻机构之间合法的媒体交易或商业交易原则。

当前仍需关注的是,维基解密网站是否能在改变主流官方外交工作方式上发挥作用?未来与美国驻外使节交往时是否会实施新的模式?有人强调,未来与美国外交官打交道时将会更多地采取保守和谨慎态度,除非接到另行通知,如任何一位美国外交官无法再对发送给政府信息的保密性进行担保;任何一位政府官员或外交官不能在与美国官员或国际官员公开交谈后不再考虑其谈话内容是否可能被公布,任何一位美国外交官不能确保官方外交合作者(无论该合作者是否是美国人)的生命安全等。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正试图减轻这些由美国外交官发送给美国国务院的机密报告内容遭泄露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这些报告所含的内容对于众多专家而言几乎尽人皆知。这些报告在全球化、通讯革命及信息流通时代已不及过去数十年间那般重要,这些报告当年曾是美国对某些国际问题制定立场时主要的参考来源,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参考来源。有政治分析家拒绝承认维基解密网站泄密事件深刻地改变了新闻工作和信息传播方式,或者拒绝承认该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方外交的工作方式。

四、结语

未来之人篇3

稍老一点的玩家应该会知道,MOP这个资料片相比于之前的几部资料片,其版本更新的速度要明显加快。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还要从CTM讲起。CTM这部资料片在更新之初遭遇的骂声让暴雪措手不及,加上匆忙上线导致的海量Bug(一度达到一天一次HOTFIX),游戏在上线近半年才推出了一个相对较大的补丁进行修复(4.1),结果自然差强人意, 致使玩家大量的A FK。其后游戏的4.2以及4.3版本也基本维持了半年一次更新的频率,虽然在此期间暴雪多次对副本难度进行削弱,但实在架不住玩家如潮水般的流失,一直到4.3版本推出之后,这种趋势才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为挽回玩家,暴雪设计组拼命赶工并且把4.2和4.3版本进行了大量的缩水,Boss数量大幅度的减少,游戏内容也不多,最终玩家评价自然是极差。

痛定思痛,暴雪思前想后,得出了结论,认为CTM之所以不受玩家欢迎,除了难度太高之外,可玩的内容太少也是玩家不满的重要原因。要让玩家保持新鲜感,游戏的更新频率就必须大幅度提高。所以,在MOP里,暴雪就定下了加快更新速度的基调!所以,暴雪在MOP上线之前就公开说过要以1年1部资料片的速度进行快速更新。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MOP更新的情况来看,暴雪所谓的1年1部资料片的承诺是不可能兑现的,从去年10月底更新MOP至今已经过去半年多,游戏才刚更新了第三个版本而已。更何况,在版本的更新上,暴雪其实耍了一个小聪明——玩家会发现,5.0版本是一个完整的大型版本(有Raid),在5.1版本则只是推出新的场景战役,日常以及装备升级等内容的小版本,5.2则是有Raid的大型版本,5.3又变成了各种小修小补的小版本。

换句话说,这些版本的更新其实就是把原先一个版本的内容“拆开”成两个版本。其中为了延续小版本的时间,暴雪加入了很多“拖时间”的内容,比如极坑时间的“装备升级”系统,玩家为了给身上的十几件装备升级,就必须每周打满1000点的勇气点数。不管是对Raid向的PVE核心玩家还是以5人副本,随机Raid,或是日常为主的休闲玩家,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来积累。如果是小号多的玩家就更惨了,即便是有额外勇气获取Buff,也要投入不少精力。

这种方式看似解决了WOW版本更新频率慢,对玩家需求反馈周期长的问题,但实际却是耍滑头,游戏本身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在来回的改动之中流失了更多的玩家。所以,对暴雪而言,这种版本更新的方式虽然会给玩家一种“新版本推出很快”的错觉,但玩家只要一尝试就很清楚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如果暴雪想在未来的游戏更新中加快速度,需要的是更实际可靠的更新方式。以上为本人最诚挚的建议!

韧性成为基础属性

5.3的一个重大改动是PVP之中韧性属性变成所有85级以上职业的基础属性,所有85级以上的职业都将获得65%的韧性(减少其他玩家对你的伤害65%)。这一改动为了什么呢?一句话,降低PVP门槛。

我们知道,从TBC时代暴雪引入韧性装以及竞技场之后,PVP系统就开始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在经历了两部资料片以后,PVP系统已经成为独立于PVE的一个游戏体系,尤其是评级战场加入后,两个体系之间几乎毫无兼容可言。PVE玩家想打PVP必须从头开始刷各种韧性装,否则会被打得满地找牙;PVP玩家要想参加Raid,也得从5人副本开始。如果只是后者,那问题还不大,毕竟游戏的PVE系统已经有足够的参与者,但如果前者有问题,那麻烦就大了。

虽然暴雪已经放弃了将魔兽的PVP推广成为电子竞技的想法,可这并不代表着游戏将放弃PVP。因此问题在于,随着PVP玩家越来越少,保持PVP系统的更新就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是每个赛季,每个版本暴雪都要设计新的PVP装备和PVP地图,另一方面是数量庞大的PVE玩家对PVP敬而远之。有很多人只是想在PVE之余“尝尝鲜”去体验一下PVP,可是如果不想被虐得屁滚尿流,没几十个小时的投入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玩家干脆就不玩PVP了,反正现在也没有野外战场,Raid拉人也方便了很多,不PK也没什么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韧性的改动就成为必然。

这次韧性的改动有这几个特点:

第一是门槛降低,除了韧性改成基础属性外,游戏里只有少量的宝石附魔可以提供韧性,即便是这些宝石所能提供的韧性也减少了许多。同时游戏里移除了所有韧性装备,最高韧性减伤也不过提升5%而已,这完全可以接受。

第二,PVP玩家并没有遭受太多损失,因为PVP装备韧性移除之后会额外附赠PVP强度,这个属性是不占用物品等级的,和同级别的PVE装备比,PVP装备不仅属性一样,还会额外多出PVP强度。

第三,不管是PVE还是PVP装备,在评级战场、普通战场以及竞技场里玩家的装备等级将被限制到496(PVP装能够获得的最高物品等级)。这就确保了PVP玩家依然有一定的优势。

第四,治疗职业的专精将受PVP强度的影响,从而间接提升混合(治疗)职业的PVP装备收益,让他们不用去穿PVE装。

总的来说,玩家不用对这次韧性的改动有什么太大的不满,因为它只是打破了PVP原本高高在上的门槛而已,对真正的PVP玩家来说,这无损于他们的优势。

新增场景战役以及英雄模式

场景战役是MOP新加入的一个PV E玩法,原本设计思路是让玩家不再受制于5人副本的队伍组合(坦克治疗DPS),而可以体验到类似5人副本的玩法。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场景战役应运而生。相比5人副本,场景战役的优势很明显:一来不用费心设计复杂的Boss战,二来游戏内剧情推动完全可以用场景战役而不是5人副本,三来玩家排队快,不用等待。

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场景战役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Boss战相比5人副本简单意味着掉落也差(甚至没掉落),玩家一趟场景战役下来收获的不过是一些勇气点数和一个随机的包裹。剧情设计虽然可以依托场景战役,但由于受众较少玩家对很多MOP的剧情还是不甚了了。打场景战役虽然不用排队等待,但较低的难度也导致了海量的混子,全程挂机划水让玩家颇有怨言。

有鉴于此,暴雪在5.3版本除了推出普通场景战役之外,还对部分战役进行重制,推出了英雄模式场景战役。H模式战役除了难度更高之外,奖励也更好——奖励的包裹里面甚至可以开出随机Raid级别的装备。当然,这种难度的场景战役游戏也做出对应的限制,玩家必须组队才可以进行。

这种方法其实又回到了过去5人副本的老路,对玩家的准入门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人情味越来越淡的游戏里,这种“强制”互动的方式应该多多鼓励。

坦白讲,场景战役在MOP并不受欢迎。作为5人副本的补充,它的定位并没有实现(让休闲玩家有事做),由于奖励差,没有(场景里面还是各种捡东西、护送、防御以及杀若干怪物),很多休闲玩家只是体验一遍剧情就不再去理会。

如果要对这个系统进行改进,恐怕还得从“奖励”上着手,可以考虑给场景战役安排一些特殊的装备掉落,其品质完全可以提升到Raid级别的强度。这样不仅是休闲玩家,恐怕高端玩家也会考虑来尝试一番。

装备获取和物品强化

MOP加入了额外获取装备的道具(好运符)以及装备强化的NPC(5.1加入)。对于这两个系统,玩家褒贬不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是暴雪为了“拖时间”而设计出来的游戏内容。

拿好运符来说,这个特殊道具的作用是让你在Raid中击杀一个Boss后可以额外的Roll点获得一件属于自己的装备。好运符的几率大概在20%左右,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参加Raid的玩家都得准备这东西。要获得好运符,需要完成日常任务积攒次级好运符90个,然后找特定NPC兑换(一周换一次,每次获得3个好运符)。按照日常任务的奖励情况看,玩家每周至少要完成40个左右的日常任务(平均一天大概6个)才可以攒够所需的材料。

虽然螃蟹在多个场合声称好运符并不是强制去做,但你不做日常任务就意味着你比别人少了20%的白拿装备的机会,这对于真正有志于Raid的玩家来说怎么可能接受?就这样,日常任务就变成了一项“工作”,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他就在那里,不做是不行的。

从5.2开始,游戏就尝试能从其他地方获取次级好运符(比如雷神岛特殊怪和宝箱),5.3则更进一步,新增的主线任务的怪物能提供不少次级好运符,总算是缓解了玩家的怨念。但这样还是不够,好运符本质上是一种特别的奖励,一旦这种奖励和游戏里其他系统挂钩,很容易产生强迫的意味。所以,不管日常提供也好,怪物击杀掉落也罢,玩家总得去参与这些游戏内容。

另一个装备强化系统则更为“裸”,在5.1版本时期升级一件紫装需要1500点勇气点,玩家一周只不过能获得1000点而已,要升级满全身十几件装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Raid玩家来说这个措施可以说“迫使”他们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获取勇气点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参加团队活动),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相当无趣。在5.3版本中,装备升级的费用终于大幅度降低,升级紫装需要的勇气点数减少到250一次(500一件),这一下装备升级总算是成为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选择。

要评价这个系统的优劣,其实很简单,当下装备升级完全就是为消磨玩家时间所作出的最无趣的改动。因为几乎所有参加Raid的玩家都会选择使用这个系统,不是因为它有趣,而只是因为别人都用。

为什么不对装备升级系统作出一个小小的随机性改动呢?比如在升级装备的过程中可以额外强化某一项属性,数值随机。如果玩家对本次强化的数值不满意,可以选择用正义点数“清零”然后重新强化,同时通过场景战役获得的勇气点数可以突破每周的上限。这样一来,这个单调的系统就变成一个类似性质的随机玩法,为了获取更多的正义点数“洗点”,玩家会更多的参加5人副本,间接提升了新人的游戏体验,同时场景战役人气也更足,因为装备升级需要。

完全不用设置所谓的“勇气点数”每周上限,这种做法没有丝毫意义,毕竟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去刷枯燥的5人副本或者场景战役,那就应该给他更多的收获,而不是粗暴的说:这周你玩的够多了,再玩就不给你收益了。

职业综合改动评析

如果你是经历过不止一个资料片的WOW老玩家,那你一定会了解职业平衡到底是怎么回事。毫不夸张的说,暴雪至始至终就没能做到绝对的职业平衡,即便是在某个时期,职业之间的相对平衡也只是针对部分热门职业。所以,MOP的11个职业平衡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笔者就谈一谈暴雪到底是基于什么标准来对职业进行平衡的?

职业平衡基于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种方式是数据库的统计数据。

每当玩家完成一次Raid,打完一场战场甚至从85级升级到90级的时候,详细的数据都会被记录到数据库之中供WOW专门的数据分析员查看。分析员会根据数据的情况来做出对应的评估,比如在雷电王座的Raid之中,某职业的出场率多少,使用天赋的比例,平均DPS或者治疗量,顶尖团队的职业分布情况。

如果某个职业出场率比较低,那么分析员会先查看一下它们的平均DPS(或者治疗量)。如果这个数据偏低(距离理论DPS有很大差距),就会进一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循环过于复杂还是装备不达标又或者是职业不够“酷”导致没人玩。然后再针对性地提交报告给设计组,进行改进。

再如PVP,在不同分数段不同组合的出场率也不一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一样可以找出各职业的出场率,胜率高的组合等等,再针对性地对职业的技能进行调整。

第二种方式是测试人员的反馈。

暴雪内部一直有一些稳定而且经验丰富的测试人员,这些测试人员会在游戏新版本上线之前进行大量的测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职业某些技能改动),因为职业表现的优劣只是设计师的理论,还需要实际操作才能验证。比如猎人这个职业,理论木桩极限DPS排名倒数,但是在实战中由于大量运动战和多目标战(猎人有一定优势),所以整体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劲。

第三种方式是玩家反馈。

这里所说的反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那种“XX职业太强了,我都被打出X来了”,这种抱怨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尤其是在经历几次职业削弱然后版区暴动的风波之后,暴雪已经意识到这些玩家除了抱怨什么都不会。因此,他们更关心那些愿意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并且给出职业改进意见的玩家,这些才是对游戏的未来有影响力的人。另外,暴雪对于游戏信息的反馈收集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北美的论坛,还包括世界各地有运营WOW的当地官方论坛(当然也包括中国),只不过,相比于北美论坛,其他地区官方论坛的玩家无论是整体素质还是对游戏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热情都很低。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5.3,你会发现职业的改动其实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内容,弱的职业得到一定的加强,冷门职业依然万年冷板凳(萨满),排名前三的职业反复调整(战士、法师、猎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结语

未来之人篇4

现代中医名家邓铁涛先生曾呼吁“上工必须治未病”,他在一次题为《中医与未来医学》的演讲中提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未来医学是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相结合得更加完善的医学,提出“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医学模式将向中医学的“人天观”发展。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地位。

中医“治未病”虽言是“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中医“治未病”从其含义上看,更多的是一种防病理念,一种医学思想,作为理念或思想,其主体又是什么呢?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就是“摄生”。“摄生”又称摄养、养生。隋代医家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整理归纳,列于卷首,称为“摄生”。元代医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节,明确提出明“摄生”以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意思是有了病痛再救治,不如在没有患病之前进行养生,要重视预防,未病先治。

“摄生”作为落实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中医“摄生”以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的防病之说,往往从微观看问题,较为消极,强调病原体的作用,主张生硬的外部防御,讲究卫生,如绝对的无菌、消毒等。而中医“摄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措施更为积极。

“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未病”和“已病”又有什么区分呢?从一般意义上说,“未病”相对于“已病”而言,就是不生病的状态,即健康人。《黄帝内经》讲到“未病”是“病虽未发”,又提到“上工救其萌芽”。清代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注释为:救其萌芽为病之“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认为“未病”是病之萌芽、始发状态。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又出现了“欲病”的说法。明代医家张介宾指出:“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主张“未病”是“未形”。清代医家陆懋修则认为:“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指出《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的“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强调“未病”是疾病初期“疾”的阶段。有人认为“未病”与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不管对“未病”下何种定义,“未病”与“已病”应该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人的一生中“未病”与“已病”始终相伴存在。所以,人体保持健康无疾或者不致发展“已病”的过程,就是“治未病”的过程,“摄生”保健贯穿着生命的全部过程。

朱震亨说:“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病,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 ,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得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从这段话中,笔者体会有二层意思:一是“治未病”是一个防微杜渐的过程,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理念;二是“摄生”以治“未病”须从起居、精神、饮食等多方面着手,时时保养,刻刻调理,要把“摄生”贯穿于一年四季之中。

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还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城乡社区,贴近百姓,通过各种方式,使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教育群众做好“摄生”保健事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很多改变,其中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在控制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之后,约80%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40%的肿瘤可以预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我国应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倡全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每个人都要建立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最好不要有病,有了病早期诊断,早期阻断,小病不要变成大病。”

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上工治未病”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先生提出,医学工程工作应从过去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调整到以“治未病”和“健康促进”为首要目标的方向上来。指出:“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治疾病发生、发展。“治未病”――未病先防,无病先治,可以节省大量的公共投入。“治未病”的医学工程将是社区医学工程的重中之重,其切入点应是“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整”。要告诉人们,身体健康关键靠自己。他认为中医的不少理念都与现代的“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整”相对应,值得挖掘和整合。的确,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在于预防疾病发生,即教导人们“摄生”,由自己把握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中医养生学者宋为民先生介绍,中医“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圣人消未起之患”,既然是“未起”,就很容易被忽视,他认为养生保健的高招,就是明“摄生”之理,以治“未病”。提出:每个人要学会储蓄健康。为了健康长寿,你得经常在人生的银行里不断储蓄健康财富,要存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入健康的心态、存入有利于健康的运动,还要存入健康意识、健康智慧、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显然,开展日常“摄生”活动,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需要中医专家的悉心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需要一年四季时刻进行,需要贯穿人的一生。

未来之人篇5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 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葱槲蓿?嫫?又?独献印诽岢觥熬采瘛薄拔尬?钡难??髡拧!赌诰?非康鳌疤?葱槲蓿?嫫?又??《素问·上古天真论》)。“恬?葱槲蕖奔此枷氚蚕星寰玻?挥兴叫脑幽睢W龅健爸鞠卸?儆??陌捕?痪濉保???Α耙蕴裼湮?瘢?宰缘梦?Α保?岸懒⑹厣瘛保?按??瘛保?ü?采裥扌杂跋焐?恚?涫怠罢嫫?保?=》啦。??健熬?衲谑兀?“泊永础?《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 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 (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5]崔丽娟,罗仁,赵晓山.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46.

未来之人篇6

【关键词】不能犯未遂;迷信犯;区别

   

一、概述

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出于犯罪意图实施犯罪,但行为不可能实现犯罪结果的犯罪未遂行为。自不能犯理论产生以来,“不能未遂的问题,一直是刑法未遂问题中潜藏的疑惑”[1],这不仅涉及到各国刑法对犯罪未遂的具体规定,还与学者对不能未遂行为性质的不同解释有关。“在德国刑法中,未遂犯的成立问题与发生犯罪结果的可能性问题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未遂犯的成立并不以发生结果的可能性为必要。”[2]换言之,德国刑法理论认为不能犯未遂属于未遂犯的一种,“如果行为人的以实现犯罪构成要件为目的的行为,根据事实上的或者法律上的原因,在现有情况下不可能既遂的,是不能犯未遂,诸如客体不能犯、手段不能犯,或者主体不能犯”[3],不能犯未遂同样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与德国在这一问题上具有相似之处,以行为的实行能否达到既遂形态为标准,同样将犯罪未遂区分为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日本刑法中并没有对不能犯未遂情况的具体规定,只是日本刑法理论界认为不能犯或不能犯未遂是与未遂犯相对立的概念,而不是未遂犯的一种,“所谓不能犯,就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不可能发生结果因而未得逞的场合,它不能作为未遂犯加以处罚,也被称为‘不能未遂’”[4]。近年来,随着对不能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对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不能犯未遂提出批评,试图全面借鉴日本刑法中不能犯理论。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阐述,仅在借鉴德国刑法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现状集中探讨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之间的区别。

二、主要区别分析

迷信犯是指行为人出于迷信、愚昧而采用客观上不可能实现危害结果的手段、方法来企图实现其意图的情况。作为未遂犯一种的不能犯未遂具有可罚性与不可罚的迷信犯截然不同,二者在行为危险性、犯罪故意方面、认识错误方面以及法律后果上具有显著区别,以下分述之:

(一)行为危险性方面

行为是否具有危险性是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不能犯未遂的危险性判断涉及到不能犯未遂行为与不可罚行为之间的区别,不可罚行为因为完全不具有犯罪行为的危险性而不受刑罚处罚。大陆法系中关于如何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引起犯罪结果危险的理论学说极为复杂,“从以什么样的事实为基础加以判断的观点来看,大致来说,有以行为人本人的主观认识为基础来判断是否具有危险的主观说和以行为自身的性质为基础来判断是否具有危险的客观说之间的对立”[5]。主观理论认为处罚未遂犯的理由在于行为人的反社会危险性的具体实践,具体言之,“刑法对于犯罪行为之处罚者,主要的根本基础,乃在于行为人之犯罪意思,而建构可罚性前提的不法内涵着,则在于行为人对抗规范之违反行为本身,当行为人所为行为指向规范禁命或诫命之违反时,其行为不法内涵已然完备,至于是否发生一定之结果、或是造成结果之危险,仅是规范违反行为的佐证而已,并非可罚性判断的核心要件”[6]。客观理论则认为处罚未遂犯的理由在于行为所造成的危险性,“该理论从作为行为应受处罚性的本来根据的结果不法出发,要求犯罪未遂必须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结果不法”[7]。根据主观理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有扩张之虞,同时这一理论无法合理解释既遂犯与未遂犯刑事处罚上的区别,客观理论则限制了未遂行为的范围,完全否定了绝对不能犯未遂的可罚性,而这并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的司法需要。为了调和主观理论与客观理论之间的对立,有学者试图综合二者进而形成一种折衷的立场,印象理论作为一种尝试被学者提出。“印象理论是从主观理论出发,不过对于未遂行为的可罚性则兼顾行为对一般社会心理的作用而有所限制”。[8]具体而言,“根据印象理论,成为未遂可罚性标准的,虽是行为人敌对的法律意识,但这并非仅仅作为现象来理解的敌对意识,而是被作为从行为中产生的对社会有深刻影响的敌对法律意识。如果对计划的、并开始实施的严重的犯罪不加以处罚,将会动摇公众对法秩序有效性的信赖。由于行为人忽视了重大障碍,使行为不能既遂的,同样具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已经显示行为人有实施该行为的能力,结果不发生是基于偶然的原因。无论是可能犯未遂还是不可能犯未遂,均会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对法律所保护的法和平意识的危害,在可能犯未遂的场合,还会增加对于被保护的行为客体的危害”[9]。

本文拟采纳“印象说”来分析不能犯的危险性。印象说重视行为对法秩序敌对意识,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给公众造成法秩序破坏的印象,即构成未遂犯。据此,不能犯未遂的危险性并不在于实际损害方面,而存在于行为动摇了“人们对法秩序不可破坏性的信赖”。同时,印象理论的判断是以行为时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社会一般人的观念标准。“当然,刑法中的危险虽然是以社会上的一般人即普通人的认识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但是社会中的一般人的认识也是以科学的、物理的认识为基础的”[10]。如果社会一般人感觉到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侵害法秩序的印象,则行为具有危险,反之则不存在 。客体不能犯中,社会一般人能够从行为中感觉到行为人对法秩序的敌对心态,而在迷信犯情况下,行为人采用了完全不可能造成危险的方法、手段,其行为是建立在违反科学原理甚至超自然力量的基础上,社会一般人不可能将迷信犯的行为与具体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不会从中感觉到行为对法秩序信赖的破坏,故而,不能犯未遂存在危险性,而迷信犯并不具有这种危险性。

(二)犯罪故意方面

关于迷信犯不可罚的理由,国外刑法理论有学者认为在迷信犯情况下已经欠缺构成要件故意,进而不构成犯罪。[11]我国有的学者则认为“迷信犯之所以不为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在于它缺乏主观罪过,而在于它缺乏客观的危害行为,因而当然就缺乏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和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12],而有学者在谈到迷信犯与不能犯之区别时则认为“迷信犯主观上的犯意无危险陛,不能犯则大多有之”[13],另有学者认为“未遂犯与不能犯、迷信犯的差别不在于行为人的人格或者犯罪计划、犯罪意图是否危险,而在于该行为是否已经造成发生结果的现实危险”[14],而主张不能犯不可罚的学者则认为“迷信犯不能犯独立于不能犯之外,应为不能犯的一种,即手段不能犯”[15]。本文认为迷信犯并不具有犯罪故意,这是迷信犯与不能犯未遂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故意是刑法理论上的重要概念,“以实现行为构成为指向的故意(行为构成故意),本身是作为主观部分而属于行为构成的”[16]。对于如何具体理解其含义学说并不一致,但一般皆认为故意是指行为人对法定构成要件要素的知道与意欲,即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所谓认识是指行为人须对法定行为构成要件的全部事实具有一定的认识,而意志因素则是指行为人对于其行为造成的危害具有追求或不反对的主观心态,正是这种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了各种刑法故意形式的全部内容。在迷信犯情况下,行为人是基于迷信、反科学的认识而行为,其行为方法、行为手段不可能最终实现犯罪结果,行为人认识到的是这些不可能产生法益侵害的行为,对于自己的行为与意欲的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存在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并不属于法定的具体构成要件的内容。构成要件具有规制故意的认识内容与意志内容的机能,换言之,故意的认识内容应限定于全部的构成要件内容。故而,迷信犯并不存在犯罪故意,不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不构成犯罪。不能犯未遂客观上具有实行行为,具体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内容,因而不能犯未遂存在犯罪故意,即使在手段不能犯情况下,行为人预先计划的手段与意欲的犯罪结果存在因果联系,行为人正是在对此具有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犯罪行为,这并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

(三)认识错误方面

不能犯未遂因具体障碍原因可分为客体不能犯、手段不能犯等具体情况,手段不能犯是指行为人因采用的具体犯罪手段无法实现犯罪意图而导致犯罪未遂的情况。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在认识错误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手段不能犯与迷信犯二者之间,手段不能犯与迷信犯之间的区别不仅是理论问题,同时也影响到具体司法实践。手段不能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对作案手段的性质产生错误认识,把此种手段(或工具)当作彼种手段(或工具)使用,从而导致其行为手段不能引起预期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人对作案手段的作用产生了错误认识,致使犯罪未能完成[17]。手段不能犯与迷信犯的区别同样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在工具不能犯未遂的场合,行为人是以认识到客观现象之间真实存在的因果联系为基础而行为的,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及实行行为的方法、手段的性质在认识上并没有发生错误,只是由于疏忽大意等心理状态而造成了对实施犯罪的具体工具的误认,从而选用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犯罪意图的犯罪工具,致使犯罪未能得逞”[18],诸如使用不够剂量的毒药故意杀人、误以为空枪装有子弹而开枪射杀等。“迷信犯则相反,行为人对其行为以及实现行为的方法、手段的认识,由于迷信、愚昧而自始产生了根本性质上的认识错误,在实施其行为时,行为人在具体手段的选择上则与主观意图保持一致,并未发生错误”[19],诸如用诅咒呼唤恶魔杀人、通过针刺草人来杀人等。在第二种情况下,行为人预先计划的手段与实际使用并不存在矛盾,只是对具体手段的作用产生错误认识,如上所述,迷信犯的错误是存在于对所使用手段根本性质的认识。这种情况下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的界限取决于行为人对所用手段与意图结果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是否涉及显著的无知错误,这种判断应以社会一般人为基础。如果这种错误认识一般人皆认为系属无知,则为迷信犯,反之,若行为人的手段、方法在其他人看来具有可能性,则可归为不能犯未遂。

(四)法律后果方面

迷信犯在各国刑法上基本都不作为犯罪处理,如日本刑法理论中的不能犯概念与迷信犯性质相同,是不可罚的行为,德国刑法中迷信犯属于不能犯未遂,但作为例外不予处罚,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迷信犯不具有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不应受处罚。相反,不能犯未遂作为未遂犯的一种,应受刑罚处罚,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减轻、从轻或者免除处罚。《德国刑法典》中第23条第3项规定:“行为人由于对犯罪对象和手段的认识错误,其行为根本不能实行终了的,法院可免除其刑罚,或酌情减轻其刑罚”[20],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结语

在分析不能犯未遂概念基础上,本文认为,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之间存在诸多重要区别,不能犯未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社会一般人能从其行为产生法秩序遭到破坏的印象,而对于迷信犯,一般人并不会将其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并不具有危险性。另一方面,迷信犯主观上并不存在行为构成故意,不能犯未遂存在犯罪故意。同时,不能犯未遂中的手段不能犯与迷信犯都存在认识错误,但在具体内容方面则存在一些区别。迷信犯因为没有犯罪故意,不符合犯罪构成,并不能成立犯罪,而不能犯未遂作为未遂的一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注释】

[1]柯耀程:《刑法的思与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2]郑军男:《不能未遂犯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3](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

[4](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7页。

[5]黎宏:《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6]柯耀程:《刑法的思与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7](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35页。

[8]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9](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35页。

[10]黎宏:《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11](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38页。

[12]赵秉志:《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13]顾肖荣:《危险性的判断与不能犯未遂犯》,《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4]黎宏:《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15]张德友:《不能犯——刑事上的法外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16](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17]侯庆奇:《论不能犯与能犯未遂的区分标准》,《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8]赵秉志:《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19]陈家林:《不能犯初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未来之人篇7

我曾经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因为我对未来给予了期望和美好,所以我憧憬未来。我时常会想,在未来,我以我的能力考上了一个好高中,得到了我一直想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然后努力地学习,去考一个好的大学……

在更以后的未来,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应该会变得比现在更美好吧。而未来的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我是一名作家,那么我将呕心沥血地写作,之后就能在书店里看到我的书,然后拥有一大群支持我的粉丝;如果我是一名老师,那么我将会把毕生地精力都放在教学,不放弃每个学生,之后就能在退休的时候,欣慰地看到一个个昔日的捣蛋鬼都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然后得到他们的关爱;如果我是一名医生,那么我将会苦心钻研医学,对每一个病人的健康负责,之后就能在他们病快痊愈之时,看到他们的笑容,然后得到他们的信任,继续行医下去;如果我是……因为未来是不可预知,是具有许多种可能的,所以我才会那么的憧憬未来,把我现在实现不了的都放在对未来的憧憬里。

直到有天,有一个人告诉我四个字,让我不再憧憬未来,而是采用一种更切实际的行为。这四个字告诉我,单单只是憧憬未来,却什么也不做,只是做白日梦;这四个字告诉我,我们要活在现实,不能像行尸走肉一样一味地活在憧憬里;这四个字告诉我,比起憧憬未知的未来,更应该把握现在,做正确的事。

“活在当下。”他对我说。

活在当下,说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在憧憬美好的未来时,是否有想过,未来正是继现在之后的。没有现在,未来从何说起;没有现在的努力,未来也不会像憧憬的那么美好;没有现在的珍惜,未来就会错失更多。可以说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

我们本身就是生活在现在的人,却执意要活在未来,这不就像泡泡升得越高反而破的越快。我们无权驾驭未来,但有权驾驭现在,趁自己还未活过现在,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现在密不可分,我们的未来会怎样?谁都不知道,然而我们知道我们的现在,只要我们对我们的现在问心无愧,那么未来,就会比憧憬的更美好和精彩。

过去我盲目地憧憬未来,而现在我不会再憧憬未来。因为我知道,要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未来,就必须要现实地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每个时刻,不让自己后悔地活在当下。

未来之人篇8

“中和之悟”是指朱熹在丙戊、己丑间对《中庸》“中和”问题进行参究的过程,“中和”出自《中庸》首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文中的“中”与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未发时相联系,“和”则是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发动之后的合理状态,“中和”能够起到位天地育万物的作用。“中和”问题为理学家所重视,被认为是《中庸》的关键所在。朱熹在“中和之悟”中对《中庸》中未发与已发、性情与心等概念进行了分析,进而在修养方法上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持敬的修养方法。通过对《中庸》的已发未发与中和问题进行思考,朱熹在治学途径上由李侗为代表的道南学派转向湖湘学派,最终实现了向二程理学思想的回归。在这一过程中,朱熹奠定了自己治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开始了独立的理学研究。由“中和之悟”的结果推论出的心统性情说与“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的认识修养方法成为朱熹理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朱熹的“中和之悟”奠定了他理学思想的基础,也通过学术交流影响了张等人的观点,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之一。

在朱熹对中和问题进行研究之前,理学家们对中和问题涉及的修养方法、未发已发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程颐与吕大临曾就“涵养于未发之前”与“求中于未发之前”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胡宏则主张先察识后涵养的修养方法,朱熹从学的道南学派经杨时传罗从彦而到李侗,以“体验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为修养要旨,对朱熹“中和之悟”之前的修养论观点有着深刻的影响。朱熹所作的李侗《行状》说他:“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为何如,而求所谓中者。”杨时也曾说:“学者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验之,则中之体自见。”道南学派的重要修养方法是在静中体验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有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是:“要求体验者超越一切思维和情感,以达到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其基本方法是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使个体的意识活动转而成为一种心理的直觉,在这种高度沉静的修养中,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内心,成功的体验者常常会突发地获得一种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浑然感受。”这种感受被认定是“大本”的气象,他们要求在日常活动中持守这种对本体的心理体验,保持与万物浑然一体的感受,从而提高自己的自觉性,达到调整心理活动的目的。道南学派在修养过程中虽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达到一种直觉状态,但在修养宗旨上则是在故意追求对“气象”的体验。道南学派探讨的“喜怒哀乐未发”既不是时间上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未发动之前,也不是逻辑上的喜怒哀乐被触发的基础,而是人为追求断绝思虑所刻意制造出来的平静的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通过“危坐终日”、“静坐”等方式实现,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锻炼才能够达到有所体验的程度,就其实际来讲是一种主观地寻求心理感受作为道德践履的依据的修养方法。在程颢、程颐的修养论中,并没有提出这种直觉式的体验未发,但是这种试图对本体进行直觉体验的方式可以看作是对天理本体进行认识的一种尝试。拥有这种体验的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涵养,仍然可以为自己的修养活动找到依据,树立明确的方向。由于“体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这一方法的直觉性,以此为枢纽推动的修养活动并不是本体的,而是心理的,这种心理体验又由于人在主观上的追求程度不同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获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理学修养造成了障碍。朱熹正是不能对李侗“体验未发”的方法有所领会,从而开始了“中和之悟”,走上独立的理学研究道路。

朱熹在“中和之悟”开始的时候用力于辨识“未发”的准确涵义。《与张钦夫书》说:“人自有生,即有知识,事物交来,迎接不暇,念念迁革,以至于死,其间初无顷刻停息,举世皆然也。”朱熹从日常生活的心理活动出发,说明人在现实中时刻都存在着意识的运动,处于喜怒哀乐已发的状态之下。意识运动没有丝毫间断是恒常普遍的现象,所以“已发”又占据了人生命的全部时间,因此朱熹指出在人的日用的心理层面并不存在“未发”,意识的暂时休息更达不到“虚明应物”的“未发”的要求。朱熹认为“未发”联系着一个本体概念,是“感之而通,触之而觉,盖有浑然全体应物而不穷者”的“寂然本体”,这一本体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也是判断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此时,朱熹在修养论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未发”进行认识,因为一旦有思虑计较等心理活动上对“未发”的探求,这种探求就会因为是喜怒哀乐的已发而带上主观性,从而失去对“未发”本体的可靠体认。道南学派希望从无思虑的静坐中得到对“未发”的直接体认,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上述的“已发求未发”的矛盾,但是朱熹显然没能从这一方法中获得理想的结果。因此,朱熹在《与张钦夫书》中表露出了接受湖湘学派的修养方法的倾向,他说:“故虽汩于物欲流荡之中,而其良心萌蘖,亦未尝不因事而发见。学者于是致察而操存之,则庶乎可以贯乎大本达道之全体而复其初矣。”按照这一说法,未发本体时刻贯穿于人心的日用流行,所以在人日常生活中,本体未发仍然能够时刻通过良心萌蘖而体现出来。朱熹主张通过良心萌蘖而感应到未发大本对人的作用,由此加以操存,最终达到对本体的认识。他说“天理本真,随处发见,不少停息者,其体用固如是。”这种体现在他看来就是“未发”的表露,修养的任务在这时,是要对良心萌蘖加以体会,这种体会与湖湘学派所倡导的“察识”是相似的。胡宏《知言》称:“此心在人,其发见之端不同,要在识之而已。”胡宏以齐王不忍杀牛为例,指出人的仁爱之心随处发见,人如果能够在良心发见的时候认识到这一意念发自良心,就能够为修养找出正确的方向,从而加以涵养扩充。“先察识后涵养”是朱熹在这一阶段提倡的修养方法,将这一方法与道南学派“体验未发”的宗旨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在追求对未发本体的体验。所不同的是,道南学派并不把“未发”直接作为本体对待,他们主张“验夫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即以喜怒哀乐的“未发”作为手段,平静内心,从而使本体体现出来而得到感受。湖湘学派将未发作为形而上的本体,时刻体现在日用流行之中,因此只要在动中体察,就可以达到对本体的体验。这两种方法虽然有动静的不同,但是强调对本体有所体验,从而涵养扩充,构建修养的心理基础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相比较起来,在人心的日用流行中感应本体的萌蘖比起静中追求大本气象更为容易,所以朱熹在接触了湖湘学派的修养论方法之后,认为动中体察的方式更加容易体验本体。朱熹说:“若不察于良心发现处,即渺渺茫茫,恐无下手处也。”又承认“钦夫之学所以超脱自在,不为言语所桎梏,亦为合下入处亲切也。”这些判断都表示朱熹此时的修养方法仍然是在寻找一个体验本体的亲切入处,而致察操存的方法则为朱熹追求未发体验提供了简易途径。

在未发与已发关系上,朱熹强调未发与已发在时间上的连续,未发与已发构成方往方来了无间断的天机活动。朱熹说:”熟玩《中庸》,只消一‘未’字便是活处,此岂有一息停住时耶?只是来得无穷,便常有个未发底耳。”时间上的“未”与“已”相互连接,周流不断,未发在这里则是指万事万物在现状之前的潜在的状态。朱熹将这种未发认定为“天下大本”从而在本体论上将未发的本体地位降低为无穷的生成源头。在修养方法上,朱熹见到了万物流行“倾湫倒海”的气象,为大化所驱,在应事接物时,“粗砺勇果增倍于前,而宽裕雍容之气略无毫发。”

所以《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由大本而直接到达道,两者浑然一体,中间并无界限,因此也就不存在错误。直觉主义的修养论要在大本达道之间再添加人对于大本的体验,以体验作为推动达道流行的动力,这就给理论上毫无差错的大本在落实到人身上的时候造成了体认错误的可能。朱熹正是由此差误开始反思,思考未发的“大本”究竟是什么,由此开始对心、性、情等概念的探讨。朱熹《与张钦夫书》云:“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一自家有一安宅。”这个安宅,就是未发的“性”,“则已发者人心,而未发者皆其性也。”朱熹在这里将人的“性”作为未发的本体,统摄已发的人心,他说“性是“自家主宰”,时刻主导着人心日用流行的过程。性与心在日用之间“浑然全体”不可分离,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探求本体时不需要特意去寻找良心萌蘖等突然警醒的心理活动,在体验时也不用刻意追求,只要做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即可达到对本体的“性”的体认。这一方法比起之前朱熹的体验方法更加简易直接,将未发的本体“性”与已发的“心”直接沟通在一起,先验地完成了需要后天体认的感受,人的修养也就简化为集中精神、整齐庄重而已,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朱熹以为这种体验方法就是程颢说的“未尝致纤毫之力”的境界。《答何叔京书》云:“近因反求得个安稳处,始知此未免支离。”朱熹此时在心性问题上接受了湖湘学派的观点,已发未发浑然一体,认为心在日用之间自然体现着“性”。朱熹认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的修养方法显得支离,应当“默会诸心,以立其本”。在日用之中体认性与心的统一。朱熹根据性与心为未发、已发的理论提出的修养方法带有明显的心学特色,王阳明《朱子晚年全论》就将这封《答何叔京书》收入,以为朱熹的修养方法转向了心学。

朱熹在对“性为未发,心为已发,浑然全体”的理论短暂的满足之后,又提出了质疑。湖湘学派采用的是一种“不历阶级以得之”的即体即用的修养论,其缺点在于“失之太高”,按照这种修养方法进行修养的湖湘学者“掂搥竖拂,几如说禅”。这种修养方法并没有解决朱熹追求未发体验的问题,未发已发虽然合一,但是并不能说已发就是未发,日用即是本体。未发是人活动修养的依据与准绳,具有约束与规范的作用,如果将未发已发合二为一,日用即本体,这样一来致中和的工夫就不必施为,失去了修养的前提。湖湘学者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对本体难有确实见地。朱熹转向湖湘学派追求修养论的失败暴露了他在认识上的矛盾,性既是主宰,又与心合一,那么究竟是性为主宰,还是心为主宰?如果性是主宰的本体,由于性的发用只能表现在活动已发之中,那么人在认识体察的时候究竟看到的是心的已发还是性这一未发本体?这一矛盾表现为朱熹在学术活动中:“今析之如此,其纠纷而难明也,听之如此,其冥迷而难悟也。”听之如此,是说在修养论上坚持性体心用,浑然无间,如果这样,“性”就成了难以理解的事物,一旦加以认识体察,就成为了对已发的认识体察。析之如此,则是在认识体察中区别未发已发,以良心萌蘖为未发本体在已发中的反映,那么究竟良心发现是未发还是已发,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纷乱难明。因此,朱熹重新阅读二程的著作,将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浑然全体的修养论基础改成情为已发,性为未发,心统性情的说法。

《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开头提出:“《中庸》未发已发之意,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凡心言者,皆指已发而言’,遂目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然观程子之书,多有不合。因复思之,乃知前日之说,非惟心性之名命之不当,而日用工夫全无本领。”未发为本体,未发与已发浑然一体是朱熹参究中和问题始终坚持的前提,在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情况下,未发与已发的关系是矛盾的,日用工夫因此缺少人手的基础。朱熹按照二程的理论重新对未发已发做出了界定,认为未发之时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已发之时则是“心之用可见”。朱熹将原本的作为未发的心变成了承载已发未发的主体,心有体用,未发与已发的结合变成了心的体用统一的结合,将未发与已发变成了心的活动的两个阶段。由此工夫下手处就不再是着落于未发或者已发上,未发与已发这一堆概念由修养论概念变成了心性论概念,人进行修养的主要基础是统一两者的心,朱熹主张从心下手,进行修养活动,提出了持敬涵养的修养方法。

朱熹认为:“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未发时,心不与外物接触,没有知觉思虑,只有心自身的本体的性存在,在这个时候,一旦寻觅,本体就会流入于已发的情。他的这一论断排除了体验本体作为一种修养工夫的可能,无论如何体验,一有体验寻觅,就会成为已发。朱熹提出的持敬修养方法并不追求特定的体验,只是收束思虑,集中精神,将注意力集中在事事物物之中。牟宗三称这种方法为“空头的涵养”,认为只有助于好习惯的养成,而无益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如果孤立地看朱熹的持敬论,确实有这方面的嫌疑,但是将这一方法与天理本体相联系,就会发现朱熹的持敬论正是修养活动中最为简易有效的途径。按照理学家们的表述,人进行修养的根本依据与最终目标都是“天理”,未发的“性”既是人所具备的天理,也是人心的本体,人心的活动运转无非是性的发用,未尝有须臾分离。通过持敬,集中精神,排除外物的干扰,就可以实现对性的顺从,不去计较思虑体验,自然而然就能够服从本体的要求去待人接物。这种修养方法直接沟通了未发与已发,从而摆脱了在修养中寻求本体体验的直觉主义路线。以这种持敬说为根据,朱熹又对操存与省察做出了新的解说,他认为:“君子之于敬,亦无动静语默而不用其力焉。”敬的工夫贯穿动静,但是以静为本,原因是在未发之时,静坐涵养不与外物接触,可以集中精神安定心绪,从而为已发之时的顺从本性奠定基础。朱熹提倡“涵养使熟”的涵养方法,其意图并非在静中涵养某种义理,而是要在静中锻炼自己集中精神平静内心的本领,以便在日用流行中贯彻性的要求。静中涵养是动中体察的基础,涵养到心中平静的地步时,则可以在动静中都保持对性的服从,动中省察则是采用在已发之时时刻提撕警醒的方式,修正自己的心理,然而作为提撕警醒的标准的性,则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体现,因此朱熹说:“初步存养,便欲随时察识,窃恐浩浩茫茫无下手处。”据此,朱熹指出《中庸》的宗旨,就在于“慎独工夫”,要能够“安其静”,服从心中主宰,则应事接物自然中节。

“中和之悟”是朱熹在理学修养论上的一次探索,他首先对道南学派产生怀疑,继而转向湖湘学派进行探索,两者虽然在修养具体工夫上存在差异,但是在修莽的主要方法上都是追求对大本达道的直接体验。二程的修养论体系中,本体与修养是直接相联系,天理自然成为修养的主要内容,二程后学的修养论以体验隔阂了本体与工夫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理学修养论转向了直觉主义的发展路线。朱熹在追溯了二程的修养论体系之后,摆脱了体验对于理学修养论的纠缠,进而重新采用二程的本体修养论体系而又有所发挥。理学的基本精神在于追求“性与天道”之间的关系,理学修养论将人的道德规范义理化成为普遍的规律,从而在本体意义上保证人的地位,规定人的职责,加强人的道德自觉。追求体验会使理学思想的延续发生问题,在道德践履上的自觉性也难以得到保障。朱熹的“中和之悟”实现了对二程理学修养论的回归,以理论论证保障人道德实践的标准与依据,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有学者认为朱熹的“中和之悟”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思想路线,是“别子为宗”,这是值得商榷的。

上一篇:拇指男范文 下一篇:正比例应用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