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10 12:47:27

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1

一、现代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个人主义观念盛行、价值观不正、道德观念下降等,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其三观造成重大冲击。近些年来,还出现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所学知识开展违法犯罪活动,这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威胁。学校若不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能导致大学生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二)西方消极文化的渗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不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造成了外国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入,部分资产阶级消极思想的传入对我国社会造成一定影响,例如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好的道德品质,能够遵守职业操守。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成为现阶段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进而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

二、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体育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学除了在课堂进行外,还能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变化,例如合作对象的变化、教学项目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教师传授的体育技能外,同时还需要掌握团结合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这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区别,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涵盖了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知识

根据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分析,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入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运动锻炼的主动性,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自主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进而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教师在讲解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利用观看体育赛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和印象;教师在小组竞赛过程中,可以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动作,做一个遵循相关制度的合格运动员。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体育教学内容中涵盖了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知识。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课堂规范并加强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体育课堂规范,并加强管理力度,其实质是加强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道德思想的建设。因此,教师要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规范课堂制度,转变体育考核方法,加强组织规范,保障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对于遵守课堂规范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反之,则批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树立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是一个涵盖多项运动项目的学科,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其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例如在接力赛中,教师可以鼓励每个人做到实事求是,不能抢跑,不要担心失败,注重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品质。在耐力跑中,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运动耐力,也可与培养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相联系,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升其对耐力跑的积极性和动力,通过不懈的坚持,才能够到达终点,才可能获得成功,进而实现锻炼学生意志力和提升其体能的目的。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对其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渗入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等。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体育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培养目标、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该年龄段学生兴趣爱好及心理特点,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加入思想品德相关内容,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然后阐述了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的优势,最后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建议,旨在提高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2

【关键词】未来乡村医生;医疗安全教育

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引发的纠纷呈上升趋势。乡村医生在从医过程中也要直接面对这样的状况,因而,如何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也成为医学成人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未来的乡村医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传统的成人教学模式的影响,接受安全教育甚少,这与医疗市场明显脱节。所以成人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对未来乡村医生的医疗安全教育,让其逐渐形成明确的医疗风险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未来安全行医,更好的为乡村群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法制教育

未来的乡村医生虽然都是来自乡村第一线,具有一定的从医经历,但确存在着懂法不多,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倾向。这种倾向势必会造成今后行医中的忽视客观环境条件,忽视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有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1.1 加强入学时的法制教育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是土生土长,为了弥补不足而进入医学院校进行再教育,所以他们入学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努力学习医疗专业技术。而至于医疗安全意识、医疗风险那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状况极容易导致他们将来行医中忽视或无视行业风险的存在,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后患,在他们一入学时就加进法律教育的内容,重点是与医疗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他们依法行医和医疗安全意识。

1.2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来强化他们的法律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未来的行医中必须依法行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请医学法律专家走进课堂,给未来的医学生讲述因医疗操作违规而形成的法律诉讼案件,以加强医疗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尊重、保护患者;利用板报宣传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重大的违反医疗法规事件,时刻警醒他们如何应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就一些医疗事故案例作分析讨论,加深未来乡村医生对医疗安全内容理解,以预防和减少将来因违规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将来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心。

1.3 将法制教育融入医学教育过程中

作为医学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医疗纠纷和高额的医疗赔偿不能仅仅仃留在过去的思维定势上,只是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要将法制教育潜移默化于医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有目的、有重点地传授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操作规范和医疗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未来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2.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我国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乡村医生不但要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医德。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人开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医德应该具有更深厚的理性内涵,如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对患者主体性的认识,对疾病与心理、社会的关系的了解等。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为了使未来的乡村医生能够践行医德义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他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

2.1 将医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

“医德教育,当先授医德”,[1]而目前的成人类医学教育只是把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作为必修课,而对医德教育相对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大多乡村医生生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但他们的专业思想还不十分牢固,从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必须把它作为主干课程来开设,它可以使未来的乡村医生系统地接受专业思想教育。明白“德为医之本”,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的道理。

2.2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

医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利用专业课教学全方位的渗透医德内容,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认真寻找与专业课知识相关或隐含于其中的教育结合点,巧妙实施医德教育,授医学之业,传医德之道,能够帮助未来的乡村医生准确理解医德中所倡导的“义、仁、礼、和、公”。在解剖课中介绍前人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培养未来的乡村医生献身医学的决心;在实验课中,培养他们对实验课中的动物的仁爱之心;在临床教学中结合病例分析培养教育他们一视同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践行“性命相托”等等。专业教学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入心、入脑”,使他们树立起救死扶伤、廉洁清正、乐于奉献的思想道德品格和忠于职守的全心全意为农民弟兄服务的敬业精神。

2.3 典型示范引路

典型示范导向是医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德高医粹”的典范历来为从医者们所敬仰,用他们的品格行为来滋养和灌溉未来乡村医生,将会大的影响他们的医德行为。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等古代名医,留下的不仅是医术,其崇高的医学思想对我们影响至深。当今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专家教授等医德典范,思想和行为十分真切、具体、感人,对我们未来的乡村医生更具感染力,易于他们仿效和践行。

3.要加强未来乡村医生的病历规范书写教育

目前有相当多的乡村医生不太注重为病人书写病历。他们认为乡医看的大多数都是“小病小痛”,病人都是乡邻乡里,只要自己非常清楚对方患了什么病、有什么症状和体征,自己作为他的“家庭医生”,给他用过什么药物,心里都清楚就行了,所以认为没有必要书写病历,甚至认为书写病历是“多此一举”。针对这种现状,在他们接受医学成人教育期间,就要补上规范书写病历这一课。可利用因为病历书写不规范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案件回放形式,教育他们医学无小事,不按临床程序书写病历,轻则忘记病人以前(几天产、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用药等情况(因为仅凭记忆不可靠),而使本次诊疗缺乏依据;重则容易出现前后不连惯,甚至造成误诊、误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而且,一旦出现医疗意外或差错事故,将无法证明自己的用药情况,当然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生必须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病历则是为自己证明的主要依据。因此按要求书写病历,也是行医中自我保护的需要。此外,病历还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医学科研的原始资料,必须保存起来。

卫生部要求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修订完善后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这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教学依据。可采取讲座或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条文内涵准确地传授给未来的乡村医生。教学中多举病历书写范文。要让他们形象、直观的接受,最终能够准确书写病历。要让他们充分的意识到平时注意规范操作,坚持书写门诊病历,既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结,又能锻炼严密的临床思维,开阔视野,长此以往,一定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技能。

参考文献:

[1]袁权.医学生医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医学教育,2009,2:36-36.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3

【关键词】未来教育艺术教育德育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互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02-0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消除人为的片面而畸形的个性发展,通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多方面良好素质的新人。在这神圣事业中,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艺术教育在未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简单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艺术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培养“真人”的德育目标,同时指出:德育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真的含义有两个方面:教育者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对象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更明确地提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可见德育是未来教育中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艺术包括建筑、音乐、舞蹈、美术、诗歌、电影等等学科。而通过欣赏、学习这些艺术的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艺术技能培训、练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情趣、陶冶他们道德情操、主体精神境界,进一步完善人的品德与修为。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中庸》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德育步骤。而通过艺术教育中各门学科的教育、欣赏、学习、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从思想上认识到并传承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鞭策、激励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云:“歌以咏志”、“琴以抒怀”。相传孔子重视乐教,“弦歌之声不绝于私学”。作为儒家教育计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不仅地位高,且范围宽广。乐不仅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而且绘画、雕镂、建筑等亦包容其中。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因此,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强、学科的多样丰富、喻意的深远等特点,更适合自然的发自精神内部的感染、渗透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人的情感是一种变化的波流”。而人与艺术美的感通共鸣为思想境界的提高、审美修养的沉淀与积累,对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升华作用。

二 艺术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影响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生存代表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问题在未来教育中、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现行教育体制即应试教育恰恰忽视忘记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实践、创造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也是被培养者的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观察能力,如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通过正确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思维认识,继而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实践、操作、参与的过程也同样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好比从各种素材、资料的收集到整理直至酝酿出一部或一幅好的作品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艺术教育过程是个问路石,引玉砖,是一种学习,学习如何开发综合能力的手段,正如乌申斯基说:“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充满思想的一种劳动。”未来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大力普及艺术教育则是保证能成功培养被教育者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开启、激发被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三 艺术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更注重教与被教者的情感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完成既定教育目的。这种和谐的交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体现最明显强烈。因为所有艺术门类学科的基础便是“情”的凝聚。没有“情”,便不存在艺术。华丽的词和优美的曲调、夺目的色彩、使人泪下的舞剧,离开“情”便无从谈起;同样,教育者对艺术的感悟与认识只有用情、用心传达,感染了被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过程。这便是互相尊重的过程、和谐教育交流过程。当然,情的应用也包括手势、语言、表情等一切无言的、有言的、有形的、无形的教育工具的使用。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4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为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诸如改革家长座谈会,变汇报情况为家长和孩子、老师的谈心会;定期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举行家庭教育研讨会,向家长推介“教育箴言”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通过努力,既帮助家长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又教育和转变了许多“问题学生”,培养了全体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工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醋是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德育与智叉腰在学校教育中,醋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然而,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中考,仍在主宰着中学教学,升学率仍危在旦夕是衡量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甚至不少学校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升学考试如同“指挥棒”,“指挥棒”指向的是学习成绩,因而智育被抬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无法推行。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宗旨,狠抓全体学生的文明、礼貌、劳动、卫生、生活、学习等行为习惯的养成,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拔河、跳长绳、打篮球、打排球、手工制作、自办知识小报等竞赛,通过讲座、心理工咨询、家访等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使他们爱集体、爱生活、爱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促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健康成长。

在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领域管理工滞后发展。网络、短信已成为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杀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善网络、短信疏堵并举的管理工机制。

未成年人钟情网络,喜好收发短信有利有弊,决不能采取简单禁止的办法。一方面要兴利除弊进行疏导,像北京市开通的“中小学生课堂在线”,北京上中倡导在“校园网”上上课、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在学生中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页设计竞赛、动画制作竞赛、电脑编程竞赛等,这样既满足了未成年人上网的乐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营造“绿色”网上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地网吧和电子游戏场所的监管,对未经注册的黑网吧坚决查封,对违犯管理工规定的网吧坚决取缔。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不健康信息的过滤软件,将危害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视听之外。

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多年来,社会 各界为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成长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文化市场开展的“打黄”、“打非”斗争;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和管理工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有了法律的依据等等。问题是社会各界净化成长环境所作出的努力,还缺乏有组织的沟通和协调,还没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必须建立一个领导和协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权威性机构来整合各级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一方面要建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凝聚共识。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蜻寡泽”为你整理了这篇四举措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18年以来,石林县采取有效举措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贡献。

1.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石林县教体局、各学校都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石林县将创文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各学校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思想认识,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工作。

2.健全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考核机制。二是建立督导机制。三是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考评机制。四是建立各部门联常会议机制。

3.抓好建设,强化六个育人。一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做到管理育人;二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书育人;三是抓好职工队伍建设,做到服务育人;四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文化育人; 五是抓好优美环境建设,做到环境育人。六是抓好阵地建设,做到实践育人。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8-0023-02

随着网络使用范围的普及,当代的很多未成年人都能够接触到网络,而且由于未成年人性格养成和思维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更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影响。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鱼龙混杂,有很多网页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类型的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性格,严重威胁到了我们今天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

1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现状

1.1未成年人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未成年人太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还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过于单一;应试教育的观念过于严重,老师学生的老师成绩多与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洞泛化,不切合实际生活,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还不够完善,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初中阶段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了,转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上面提出的问题都是我国当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形成了阻碍。

1.2未成年人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的原因: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是时展的产物,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大的原因就是对网络的使用不当。一是网络自净功能不完善,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过滤剔除。二是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有很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三是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发生越发频繁,形成了不好的社会风气,经常发生在未成年人身边的不良现象使得未成年人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失去了判断能力。四是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还不够完善,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做的还不够。

2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对策

2.1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为了防止未成年人频繁出入网吧,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侵害,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缺课情况要足够重视,一旦发现未成年人缺课就应该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明确学生的去向。家长也要对孩子负责人,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的学习情况等。最大限度的减少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的机会。

2.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单纯的对未成年人加强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未成年人很有可能对学校和家长的监管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学校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去,这样在同学们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把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融入到实践中,是在网络背景下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之一,可以让同学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发现在身边发生的真善美事件。这样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可以挤占同学们沉迷在网络世界里的时间,帮助同学培养良好的兴趣习惯。

2.3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都到广大教育者的充分重视,尤其是在初中之后的教育过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同学们多思考,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内容过于空洞,老师应该用更多的生活实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思想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2.4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让未成年人完全不接触网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也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所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尤其重要。德育教育老师可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上网指导,向同学们宣传接触网络上的信息和过于沉迷于网络游戏对我们成长造成的危害,在教学过程也可以利用完了搜集一些以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等为主题的教育视频给同学观看,让同学们感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正能量。

3总结

总之,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可以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耿红卫.试谈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01).

[2]陆士桢.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教育[J].人民教育.2011(05).

[3]张红霞,江秀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成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09).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合力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因此,未成年人的发展关系到国运。因此,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被忽视。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是保证个体正常发展的基础。思想道德作为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未成年人心理、身体发育尚未完成的时候,加强对其思想道德的正确引领,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所背负的学习压力在增加,家长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更应该注重他们思想道德与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步、健康的发展。

2.道德教育系统不健全。当前在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矛盾突出。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素材不足、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较低等问题大有存在。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由于忙于工作等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更是存在着较大的缺失。社会上重视不够、未形成合力,缺人管,教育网络得不到健全。导致未成年人在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遵循道德教育的实施原则和规律,影响了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效果。

3.社会环境需全面提升。在互联网、各种网络传媒的普及和影响之下,社会文化和人们的观念有了新的变化。未成年人由于其客观不成熟,使得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思想道德事情面前,有时难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家庭,父母要善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要通过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来保障未成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产业化的影响,很多未成年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工作,这就造成了一些儿童在爷爷奶奶等亲人的照顾下生活和学习。老年人受到思想认识和对孩子的疼爱的影响,往往在教育未成年留守儿童的时候,过多的通过爱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而对于使用严厉的教育手段往往比较少。这种疼爱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未成年儿童的成长约束,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过于宽松。另外,一些父母由于溺爱自己的孩子,也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

5.学校教育存在不足。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的过程中,是其关键期,但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等影响,一些教师更多的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因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选取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了未成年人对思想道德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也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这些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1.树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针。社会要把培养具备良好道德水平的未成年人作为目标。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增强人们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并通过社区、学校、家庭作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以切实的措施提升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共性,从而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2.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在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科学的实施方法,来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在家里面父母要提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在学校,要设置专门的思想道德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在社会,要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

3.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德性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教庭教育力量的整合。创造有利条件,让家长主动参与教育;办好指导机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有效合作等等。

4.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是整合道德教育力量的核心。中小学校应当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5.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基础。如何构建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社会道德体系,营造崇尚道德的氛围,加强爱国主义、助人为乐精神、健康发展理念的建设,成为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不断的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以健全的法律政策,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以高度的责任感,来为未成年人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

6.提升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要有效地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施未成年人道德实践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未成年人的道德修养。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学习雷锋等道德实践活动,来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认识和实践水平。在家庭中,家长要不断的教育孩子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的好孩子,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来带动孩子的道德成长,引导孩子的道德认识。社会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客观环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以更大的责任感和义务,来提升社会环境的道德高度,以社会美德来引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为未成年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志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施[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2).

[2]郭婵英,马玉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8(30).

[3]张艳敏.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9(10).

未来教育的思考篇8

[关键词]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人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但有些改革仍然存在着浓重的书本知识取向,回避学生现在的生活,仅仅面向学生的未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转换视角,关注学生的生活层面,探索教育与生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一、教育:为了生活

基础教育侧重于书本知识的倾向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突出经验的价值,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实践知识成为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它在实践上仍然偏重于知识层面,把学生作为“知识人”看待。鲁洁教授指出:“‘知识人’的世界仍然是应试教育范畴,它造成了一个价值缺失、人生意义旁落的世界,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危机,是教育备受批判的根源。”尽管一些试验区已经有了较好的改革尝试,但部分地区教育教学实践目前并没有大的改观,还存在许多缺陷。

书本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未来生活的宝贵财富,但书本知识不能代表人的发展的全部,无法等价于人的生命整体性。为了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我们不妨把敬畏人的生命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将视角转向追问人的生活价值。教育的终极理想要求学校必须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丰富教师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但是,教育回归生活不是回归自然环境下的生活,而是回归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是由学校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是知识日益复杂多样的产物,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以育人为己任,教人求真,使人向善,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功用。

学校教育内容有着严格的筛选过程,以使优秀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开明,学校认识到它的责任不在把社会全部成就传递下去,保存起来,而只是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学校选择性教育功能易于导向固定的思维取向,即把学校作为外在于人的社会机构,强化学校的社会职能,淡化学校对于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内在意义。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对稳定的教师与学生群体。如果管理者遗忘了教师与学生,尽管学校教育仍然延续着,但对于这些教师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的集合体,学校存在的意义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只有通过联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过程,学校才能丰富他们的生命色彩,体现共同体的生命意义。

二、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

学校教育功能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活无法分离,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应考虑广大教师的生存状况,不能无限度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不堪重负;不能以学生发展为借口,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使教师生活在不稳实的氛围中。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对策与建议。例如,通过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借鉴国外PDS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施校本教研等途径,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却较少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情感体验。有的研究分析了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并着力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力求改善教师职业生存状况。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活场景,人为地把教师从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分离出来,研究的假设与结论之间的矛盾就在所难免。其实,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如果把课堂区分为学生生活与教师生活,离开了共同体视角,就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形成主体间性关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向来是我和他人的共同分享的世界。在‘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此在的本质是共在。”

为了形成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共同体,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做到:第一,管理者要重塑教育理念。管理者要从关心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角度,考虑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存状况,结合共同体的心理感受,制订与推行教育政策,为生活共同体的形成保驾护航。第二,教师要改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生活历程出发,关心学生的生活与体验,以和谐课堂为主渠道,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留足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返身追问,深思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工作状况,促进生活理解,增进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学生要拓展视野。学生要增强主体认同,关注自己的发展权益,通过人及自身的努力,主张合理的生活诉求,在主体间性的立场上,发展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构建和谐共同体。

三、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完整生活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不是把生活中的经验作为背景与陪衬,也不是把过去、现在与未来隔离开来,而是为了沟通教师与学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体现生活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一)为了未来的生活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尽管这一观点受到了杜威等人的强烈批判,但从学生的未成熟状态来看,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还远未适应成人社会,需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为独立承担家庭义务、担负社会责任积蓄力量。人的发展既是状态,又是过程。作为过程,教育存在着一个面向未来的“成人化”目标。因而,无论学校教育怎样改革,都不能回避学生的未来发展,要不断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政治素养与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实与完善。

教育既要为了学生的未来,也要考虑到教师的未来发展。鉴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功用、教师组织的健全与学术制度的发展,随着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已逐步由半专业化转向专业化。1996年,日内瓦劳工统计专业技能组织通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人者”这一大类。在学习化社会,教师专业化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与发展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职前教育阶段必须考虑到职后的专业需求,教师的生存现状同时包含着未来的发展基础,教师始终要带着梦想开辟未来发展的道路。

面向教师与学生的未来,要求在教育政策层面,分析国际教育发展趋向,结合当下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既要考虑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培育与开发人力资源,又要提高人的生命意识与幸福追求。在教育实践层面,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系统改革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明确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重心,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与能力,使教师与学生共享未来美好生活。

(二)为了现在的生活

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学生现在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目的。“一个人怎样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日常生活的质量是生命质量的保证。我们如若要培养出理想的新人,就要从改变学校的日常实践活动做起。”因此,教师不能以为了学生的未来为借口,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生,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教师要牢牢把握住“现在”,把教学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生活化。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职业“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以往的观念中,教师专业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实现未来完满的生活目的。其实,人的生命体现在历程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意义在过程中得以显现。教师工作过程就是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展现的过程,是其生命意义张扬的过程。随着生命历程的不断展开,教师生存价值得以凸显,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渐形成,并上升为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 “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扮演,而是它的一种个性存在”。

为了教师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教师与学生需要悦纳自己,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领悟存在的生命意义,把握发展机遇,提高生存智慧,把生命历程逐步向前推进。就教师而言,如果教师为了现在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某种未来的奖赏,教师就会产生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愉悦感。就学生而言,如果学生为了过好每一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努力,学生就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成长。因此,学校不能变相延长教学时间,不能仅以升学率与竞赛成绩作为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手段,不能使教师与学生失去愉快的生活体验。

(三)为了过去的生活

教师和学生是站在过去的起点上向前迈进。过去的已经逝去,无法重新复演,但是人们可以透过已有的事件找到后续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反思过去,梳理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教育是不断生长、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需要不断回顾与总结,积累继续生长的财富,贮备继续发展的经验。

为了教师的现在与未来,人们提出了将反思性实践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施瓦布是“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鼻祖,他提出了“实践性样式”的术语。其特征就是以多元观点深入思考一件事物的技法和在作出实际决策时综合多样的理论与方法的技法。舍恩通过对学校校长的研究,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认为实践者存在两种反思方式:“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舍恩认为:“当一个实践者进行这种反思过程时,他就会成为实际情景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这些研究启发我们,教师需要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从过去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发展的启示与动力。

上一篇:网络安全特征范文 下一篇: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