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范文

时间:2023-12-10 13:54:32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1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9、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2

2、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小心;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

3、发现你的优势:人人各有所长,要关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把它适当地发挥出来。

4、你根本不会知道,在你背后,我是如此吃力地帮你讲好说话。我处处维护你,因为我仍相信你是真诚地待我好,只是有时我不明白。

5、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青;养身不在刻意,贵在自然顺心;锻炼不在朝夕,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家庭不在贫富,贵在和睦温馨;生活不在显达,健康快乐就成;朋友不在贵贱,知音胜过黄金;距离不在远近,常来常往最亲。

6、人生在世最大的勇气不是不怕死亡,而是坚强的活着,勇敢的面对生活带给的压力和考验!

7、成功造就不了你,失败击不垮你,平淡淹没不了你,你就站在你人生的最高峰。

8、心宽则不计较,能忍则不躁动,不计较,不躁动便是淡然。淡然不是麻木,而是内心的稳健。知道聚散都是缘,缘尽即散,了悟成败都是向前,成则继续,败则完善,不必大喜大悲。淡然,让人生超脱。看开,头顶一汪蓝天;看淡,心中一片花海。

9、眼睛是最不会骗人的东西,他揭示了时光留给我们的信与不信。

10、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享受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坚持自己所要走的路,一个人可以顶住所有压力和恐慌,一个人要学会坚持从目标的起点走到最后,就算没有人与你同行,你也要鼓足勇气,潇洒走一遭。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3

1、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3、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5、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6、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7、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10、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1、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4、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15、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16、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7、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18、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19、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20、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1、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22、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3、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24、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25、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26、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27、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2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29、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30、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31、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32、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33、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34、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35、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36、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7、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4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培养他们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爱好,牵引他们步入经典诗文的美丽田园,享受诗意的人生。

一、营造诵读氛围,让经典拨动心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诗文,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文化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创建班级图书角,真正做到好书共赏,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教室的中队园地设“诵读之星”、“经典推荐”、“诗歌园”等栏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用书法的方式,越是形式多样化,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利用每周一节语文视听课,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等经典视频,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书香氛围,使大家置身在诗情画意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进行诵读训练,让经典启迪心智。

学生喜欢上了经典诗文,那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一)读思结合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读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力不仅仅只集中于文字上,还要凝注内隐于心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不要只用嗓音读,声音要发自内心,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意思,从而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当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诵读的语气外,还要孩子思考想象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促进孩子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二)读悟结合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抓住诗眼,把握诗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才能缩短他们与诗词的距离,把握诗的灵魂,再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领会诗歌的艺术意境。

如在讲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画面,描述一下渔者捕鱼时的情景。全班同学神思飞跃,描述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诗中描绘的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便会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此环节,不仅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快进入角色,还使学生不由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与文本神谋,与作者心印,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能够在学生记忆的底板上划下深深的印痕。

(三)读用结合

经典诵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文化熏陶,开启智慧,颐养性情,它讲究潜移默化,并不强调及时功用。但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通过涵养积累进行言语储备的同时,还需要迁移运用关注言语输出。学生天天习读,犹如与圣人对话,时间越久,文化浸润,心性养成,尽在其中。让孩子们更深入领会主题内涵,同时将习得的经典诗句加以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让经典诵读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在班级开展了“古诗词日”活动,在学生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名篇后,要求学生在班级设定的“古诗词日”中,开口必须说一句古诗词。刚开始,学生百爪挠心,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们没有半途而废,我带领孩子们互说互评,坚持了几个星期,渐渐地,有的学生能运用自如,且基本恰当,远到《诗经》,近到《诗词》,脱口而出,朗朗上口。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偶尔也能蹦出一两句令人欣喜的话来,令我倍感欣慰。

三、开展多样活动,让经典滋润心灵。

为了有效地促进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结合“书香校园”开展一些班级活动,愉悦诵读过程。

经典晨曲:每天清晨,教室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经典歌声:下课铃一响,随着学校广播站播放配乐的经典诗文的音乐的响起,我带领学生或跟读、或跟唱,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书卷之香,真正达到“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经典交流:每天坚持“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展示,领读或领诵优秀古诗文、名人名言或妙词佳句,尽显诵读之美味;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进行诵读复习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经典记录:建立学生读书存折,创办专刊,载摘经典。学生将读书计划,诵读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下他们美好的读书足迹……

经典共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同交流。

经典赛事:开展“快乐读书节”活动,通过师生阳光诵读赛、古诗擂台赛、古诗伴舞现场书法赛、读书问卷等各种形式,去讲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演经典,使学生在学习、竞赛等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播什么种,发什么芽。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5

【关键词】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发言时词不达意或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干巴乏味,像记流水账,要么满纸白话,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这些表达上的障碍多数是源于语言积累的匮乏。说到语言积累,老师们更乐于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积累的引导。新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语言典范。引导学生将这些典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语言的美

语文教材是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该引导学生积累些什么?这需要师生具备发现美的慧眼,细细品味,仔细揣摩。

1.搜集优美字词

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像“夜幕降临”、“金碧辉煌”这样优美的四字词语课文中比比皆是、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出现的词语、“语文园地”中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形容词短语等的归类整理,都是值得学生用心积累的语言素材。

2.记诵精彩语句

比如: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诗句等。像珍惜时间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团结友爱的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气象谚语“春天孩儿脸,一日有三变”。还有像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拟人句以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积累的。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色,有描写秋雨的;有描写秋叶的;有描写秋花的;有描写秋风的;还有描写小动物的。这也是文本语言积累的极佳素材。

3.积累精妙语段

意境优美、含义深刻的段落:如写人的文章,可分类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段落;写景的文章,可积累文中描绘景物的优美语段。比如《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段落。

4.积淀名篇佳作、古典诗文

比如《匆匆》、《伯牙绝弦》等。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正如一块块璞玉,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撷。

二、感悟语言――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深径

1.品精妙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媒介,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雨点儿》一课中“数不清”一词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理解词义:课件演示“一滴雨点八九滴雨点无数雨点”。

(2)拓展: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多得数不清呢?

(3)用上“数不清”说一句话。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品精彩句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是遵循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规律。例《金色的草地》一课,第三自然段无论从描写的内容,还是构段方式,或是遣词用语,亦或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表达得很细致。这样文质兼美的段落就是教学中应该浓墨重彩,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并积累的重点段。设计如下:

找“发现”梳脉络,感悟文本构段上的精妙。

品有趣,感悟文本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1)句式引读:这是一片多么_______的草地!

(2)用“因为……所以……”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提升主体,感悟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中午,太阳公公高高挂在空中;

傍晚,太阳公公落下西山。

再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这样浮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品读文本、积累语言的能力,唯如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品读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3.品名篇佳作,感悟名著的美

例如《丑小鸭》一课,原著对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那样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徒生因爱怜丑小鸭而不忍心将它的“丑”样描写细致。从中领略了名著背后浓浓的人性美,更增添了阅读积累名著的热情。

三、方法恰当――在学习语文中轻松积累文本语言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重视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

(1)巧妙导读。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导读的艺术。如在指导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尽量把书上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这样呀,老师只要看你这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课文,老师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

师:“你越读越难过,眉头都皱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发现你读到后面,笑容满面,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你刚刚有一会儿读着读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比起生硬的朗读指导,显得妙趣横生,更有实效性。

(2)注重朗读的语气和朗读形式的变化。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读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指导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人物、不同情景,选择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小树和懒狮子前后两次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

小树:奇怪担心、着急、生气的语气。

懒狮子:慢吞吞、不屑的语气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语气。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这些不同语气,教师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形象,再用生动的导语配上恰到好处的语调、表情、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引导个性化朗读。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上文中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不同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各不相同。

(4)重视范读。范读是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5)保证朗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读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文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语言就在这样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2.进行有效背诵,积累文本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美文,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还能从背诵中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和表达上的精妙,一举多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背诵,除了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鼓励学生熟背。除此,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像写“下水文”一样,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背”,即能激起学生背诵积累的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3.摘抄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写得优美的段落、在课本的空白处补充自己的摘抄笔记等。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摘抄的内容定期进行归类、交流,使积累的语言不至于陈腐浪费。

四、学以致用――在运用语言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反之,在运用语言中也能促进语言的积累。

1.以写促积

(1)扩词:这个方法有助于言语积累比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量。

(2)造句:对于新学到的词语或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语,用这个方法有利于巩固。

(3)仿写或续写句段:运用这个方法能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小摄影师》,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第二天,男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接着编故事。”

(4)写作文。作文训练就是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积累进行回忆、交流、筛选、重组。当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得所悟所感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也会变得更丰富而且有条理。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作文的形式可以是续编故事、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随笔等。比如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2.以说促积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并努力对语言进行重组,使表达更流畅,进一步积累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尽情表达。比如低年级可开展“看图说话”、“故事会”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或引导学生在复述中积累。比如学了《赵州桥》,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2002(06)

[3]严爱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浙江现代教育报.2004(12)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6

【关键词】经典;民族文化;德育素养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首先,安排诵读的时间,以及规定的诵读的篇目。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晨读给学生提供十分钟经典诵读,课前五分钟集体背诵经典诗文,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低年级要求诵读,背诵《三字经》、歌谣,以及课本规定的篇目;中年级要求诵读,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课本中规定的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能诵读,背诵《论语》中经典的段落,并加以理解运用,和课标中规定的诗篇等,在读中去感悟,体味其中的意境美,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还规定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课,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以及激发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喜爱之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培养学生诵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其次,创设经典诗文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你步入我们泡子学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置身之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一首首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飘逸着浓浓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浓厚的经典诗文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你看,校园的橱窗中张贴名师名句,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位学子;操场四周的墙壁都写上诗意的语言;楼中的走廊,挂上同学们精心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设计,凝聚着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表达出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特殊的意境;班级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内容,有激励学生学习的诗句,有立志做人的名言,有提醒教育学生行为的诗句语言“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享受着整个校园古朴典雅的诗词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先哲圣贤对话,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校园的每一处都孕育着经典诗文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充满着这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律墨韵顺风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活动。在学生感悟理解过程之中,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中华优秀的古典文化,并从中领略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意境美,并在实际教学中深刻理解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因此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校举办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学生们尽可能地把对诗词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传承;我们学校经常用重要节日“六一”“七一”“国庆节”“元旦”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诗词朗诵会和经典诗文比赛;在高年级还经常开展中华经典诗文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鉴赏能力,鼓励学生作诗。我们学校成立了诗词协会,学生纷纷发表创作的诗文,《绿叶》诗刊,得到了家长、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我们举办了《书香家庭》《书香小博士》等活动,让书香不仅在我们校园广为传承,在社会上也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又拓宽了诗词进校园的渠道。这一系列活动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起到了以诗育情,以诗育人的良好效果。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中高段的古诗教学,教学中如果仅仅拘泥“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流于疏浅。孟子说“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在古诗课堂中,老师要运用“知人论诗,以诗带诗”的方法教学。只有学生走进诗人的心境,才能读出诗人的心声,体会诗魂。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篇8

关键词:古典诵读;诗词;语文素养

古典诗词是用凝练形象的文字,用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渲染出感人的氛围,营造出独特的情境,传达出作者细腻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读者通过朗诵走进诗词,在朗诵过程中口诵文字、心临其境,拉近语言的时空距离,有助于对文本进一步深层次地挖掘和揣摩,这样,古诗词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在古典诗词的浸润下获得深厚的语文素养。

一、强化古典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的确,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语感。我们很多时候也会说,这个人的语感很好,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很高。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带上了浓厚的直观感觉、习惯经验,是长期耳濡目染强化和积累后的一种顿悟,是由感性的直觉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解,然后获取、吸收,自我内化,最后再通过感性的直观表现出的语言技能。

朗诵,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放声言说,声音联通了眼、耳、口,以及大脑之间的各方信号,可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词组合、语法规范的感受和领悟。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获得文言语感,在这个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发挥朗诵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感有着重大的帮助。

在朗诵古诗词的时候,因声悟语言,可以更轻松地理解古诗词写作的一些章法、句法、词法特点,能更好地了解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从而整体把握古诗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均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按照不同时期和体例进行编排,包含了各种题材,体现了知识的系统连贯性和情感的丰富多样性。丰富的语气语调,多变的句式,经过反复朗诵和揣摩,在无形中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感觉,丰富个体的语言存储,增强对言语的敏感性,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力,进而内化成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思想素养。

二、强化古典诵读,体味诗词内涵

1.诗词形象再现

古诗词作品形象鲜明,有诗词中塑造的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还有作者的个人形象,我们要理解诗歌,体悟情感,就要先让其中的形象鲜明可感。朗诵时,朗诵者通过设身处地去感受作品中的各种形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内心形象,让内心形象与作者塑造的形象相契合,从而通过语音表达出生动的场景画面,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反复朗诵,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闻其声,感其情,入其境,就能如见其人,如现其形,让声音再现的形象与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2.增加内容理解

朗诵是通过对文本的语音外化,来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内化。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变为形象的可以感知的文本声音。与此同时,朗诵的准备练习,也必须建立在理解领悟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朗诵者心理应和作者心理形成默契。

古诗词语言意蕴深远,语词背后包罗着多层含义,一般除表层义之外,往往有深层义、双关义、隐喻义等。这种暗示的话外音,正是诗歌难以理解的关键,仅靠教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如果借助朗诵,一个一个语音在耳畔回响,一句一句诗句在心中感知、琢磨,学生就能在上下句的联系中准确把握语词和句子的含义,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就会越来越深,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那么,正确品读古诗词语言深层的含义,充分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怀,就不再是让学生烦恼的问题。

3.感悟作者情感

古人云“诗缘情”,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认知、理解,更要有情感的投入,朗诵的过程需要朗诵者情感的积极参与。如果朗诵时,朗诵主体没有充分调动自身情感,诗词文字的语音呈现就缺乏感染力,这就不是朗诵,而是读。因此,需要朗诵者在朗诵前下好功夫,尝试去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来,无论是节奏快慢把握,还是停顿重音的设计,语气语调的处理,都要与诗词作品内容、思想感情保持一致,朗诵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紧密相融,这样才能以声带情,以音传情,发挥朗诵的积极作用,从而感动听者。

上一篇:学会看病范文 下一篇:莫言语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