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9-28 17:53:39

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1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不少课堂中,教师将音乐、舞蹈、美术都请到课堂中,学生失去朗读、感悟、运用语言的时间;其次是当学生读课文还磕磕绊绊、满篇错别字的时候,教师就急于讲解,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一一问来,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学生没有解读文本的时间,得到的感悟就只能是只言片语,甚至是随心臆想和断章取义。另外,优秀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繁琐的分析取代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感悟,脱离了语言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已。

二、优化教学的策略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强化感悟式阅读效果呢?学生学习课文,是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因此要抓住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阅读质量。

(一)充分激发阅读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自己读,主动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在感受中领悟课文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感受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二)准确把握感悟的时机。

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的内加工,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直接将情感投入作品所描述的人物、事物的发展中。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感受内心的变化。

1.在体验文章角色时感悟。作者在文本创作时就赋予所描述的角色或者对象一定的情感,所以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学会体会文章角色对象的情感,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教学《画杨桃》时,上课之前,在看了那幅像五角星的杨桃图画后,学生忍不住笑起来,他们告诉我不像。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发觉自己刚才的行为就是文中那几个嘲笑作者的那几个同学的行为,文中老师语重心长的那几句话更是让孩子们为自己开头的表现惭愧不已,孩子们已经设身处地感受到,所以深刻领悟到了。

2.在疑问时感悟。疑问是文章的思考点,是情感的转折或者重点所在。所以抓住疑问强化阅读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朗读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体验文章的情感。比如在学习《猫》一课时,进行“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一句的解读时提问:“蹭”用在这里有什么特别含义呢?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已经深刻体会到猫对人的亲近。用疑问点拨,就是一个简单的“蹭”字,也能咀嚼出丰富的感悟和内涵。

3.在感情升华时感悟。文章的中心体现就是在感情升华的时候,也是读者感悟最深的时候,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这里体验感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利用多种方法催化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让优秀的语言“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强化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泉涌之水呢?

1.朗读,让感悟入心入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感悟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教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我采用的策略是集体读,指名对比读、自由反复读、带着情绪和理解读描写特点的文字。通过诵读,孩子们立刻把握住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孩子们同时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和情味美。

2.体验,让感悟活力四射。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应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盲童的世界,我请几位学生,让他们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上几圈,他们“磕磕绊绊”,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孩子们一下子就体会到主人公安静的内心世界,无须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3.质疑,让感悟锦上添花。“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更是发掘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一个新的支点。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有哪些疑问,学生立刻琢磨开来:为什么课题是三个并列词语?课文到底要围绕什么来写?围绕三个词语会写什么内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会围绕问题去读,把握主要内容,挖掘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4.想象,让感悟精彩无限。课文中留有许多处空白,有编者留下的,也有作者留着的,都能给孩子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深入感悟。如教学《风筝》这课时,课文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中的省略号意味深长,我让学生想象找“幸福鸟”的情景,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进行说话写话的练习,这样孩子们就充分感受到“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的追寻。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悟性 感悟能力

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悟性很重要。悟性是学生直接生动地认识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科学推理分析,获得新的知识结构的思维活动。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感悟的字眼,表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适合从以下方面努力实践:

一、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潜能

语文课如果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高涨的波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对学习中遇到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并调动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主观的意念的领悟,重视学生主体和客体的感情的融合,让主体和客体产生思维的碰撞,并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实现学生对学习的事物的内涵的充分认识。学生的感情是感悟的动力源泉,感悟可以借助逻辑分析进行,并重视感性直觉来把握学习的内涵,产生强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潜能。

1.听觉引领

教师可以运用声音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或者音乐的方式创造情境,让学生去感受语文作品。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音乐让学生大彻大悟,让学生追随声音和音乐去想象,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声音给学生的震慑是巨大的,比千言万语要深刻而久远,有效而持久,更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图形创境

教师可以运用图形创境,运用图像或者影像来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领学生进行洗礼,体验残酷的思想,感受图片带来的思想共鸣,进而创造情境。通过图片创造的情境,教师可以塑造学生的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发展想象思维,把握文章感悟的体现点

阅读的感悟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重视通过想象让学生捕捉到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谊。教师也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对文章的整体的形象和深刻的句子不要做细致的讲解,而要提供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允许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多个角度学习的综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重视学生想象中的体验,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和感受学习的内容,拉近学生和所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学生真切的学习体验,形成深切的学习感悟。

三、进行讨论交流,升华感悟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交流和思考的感知的环节,提升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思考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组织学生进行众说纷纭的讨论,抒发各自个性化的见解,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对待文章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肯定,全面激发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了钻研课文,也激活了思维,更感受到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会学生感悟的方法,重视文本感悟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真谛,教会学生掌握感悟课文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能。教师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迁移领悟。不一样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阅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一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评价文章,从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介绍等方面进行研究,重视理解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学会进行评价和感悟。

叶圣陶曾说作文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都是例子。教师要教育学生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树立大的语文观念,通过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创造的感情。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名家散文的阅读,要求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重视让教师来进行批阅和讲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产生感悟中的惊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累积感悟文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的悟性是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的较高境界。高中语文教师要围绕学科特征,重点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将学生悟性的培养贯穿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进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悟性,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培养[J].教坛聚焦,2010,(30).

[2]姚玉琴.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甘肃教育,2007,(24).

[3]赵英岩.语文教学心得[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6).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会感悟

Abstract: The author acts according to many year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academic society feeling became aware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to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by sharpened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earnestly, achieved the language teaching goal.

Key words: language classroom; learns the feeling to become aware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焦点的环节。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以感悟为导向,以写作为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重复“教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百无聊赖地听”的灌入式教学,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角度,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从各自的内心出发,得到独特的审美愉悦,这就是我个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调动学生对文本从不同角度开拓广度挖掘深度,使学生全面感悟文本的魅力和内涵,而且授之以渔,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1学会感悟首先要使学生对文本的“悟读”

语言的韵律节奏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豪放激昂的情调,往往采用明快紧凑的节奏,所用词语也清脆响亮;抒发深沉婉转的感情,节奏就平和舒缓,音韵柔和。对于一些精要的好文章就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多了,读熟了,文章流畅的韵律感,生动的形象感,深厚的意韵感,就都能体会到。对于这一点,许多国学大师都做过精辟的论述。美学老人朱光潜曾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文章的气势脉络和音声节奏,使它沉浸在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间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巴金老人也说过:“如能烂熟几百篇文章在胸中,不但知道文章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通过诵读,使学生读出文章中蕴含的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种亲人离别的伤痛之情,读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种并肩作战的英雄之情,含着深情,沉浸其中,自懂其义。

2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各个文本的的写作背景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有效揭示使学生入情入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揭示环节感兴趣,是学好文本的良好开端。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从文本的揭示环节入手。那么,怎样揭示文本,激发学生学

习语文兴趣,有效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教学中,我善于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变换揭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懂得课题关键字眼是“飞夺”,明白课文的中心背景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粉碎敌人前后夹击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为学生深入学好课文架设起总体框架,深入了解文本背景,了解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求知欲望。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借助插图、幻灯、录音、录像、努力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景,可以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目的。

3根据小学阶段不同文本特点掌握个感悟的思路与方法,知其重点,才能得其要义

我从几类文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教学写景的文章,比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的同时,使课堂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以“感悟”为基调引导学生,每个学生对景色的兴奋点各有不同,从而使学生在感悟、朗读各自眼中的美景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叙事的文章,比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在使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感情色彩,或激昂或睿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巧妙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自己感悟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逐段地分析讲解。

教学写人的文章,比如《小英雄雨来》、《倔强的小红军》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喜欢或敬佩或同情,从学生的眼里去看去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摒弃参考书式的标准答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教学散文时,尤其是借物喻人,借物言志的文章,如《白杨》、《墨竹》、《石灰吟》等,通过学生“感悟”作者优美的语言,“感悟”物的精神,进而感悟人精神,理的精辟,通过主动感悟去体会文章的精髓。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4

整体感悟阅读教学法要求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留下“发现”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形成以“读”为先导,“听”、“说”、“写”训练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可采用“整体感知一互动感悟一局部突破一深化感悟一审美迁移”的策略步骤。

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的方式,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避免肢解文本,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等。如《春》一课,在默读(或朗读、闭目倾听名家诵读)展开无限遐想,整体感知“春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以下内容:①文章的体裁是什么?②文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③文章的主题是升么?④文章的美感源于何处?

互动感悟。从整体感悟出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上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的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如《春》一课中的上述问题,通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整体感悟阅读法的教学,学生基本上都能概括出来:《春》这篇散文围绕一个“春”字,以盼春、绘春、赞春为思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文章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这种美,靠教师的语言,是表达不及的,这种美要靠学生的整体感悟,在想象中“组合”与“复现”。

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方法,如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细节,或用文中的表达技巧当堂说话等。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深化感悟。由于局部阅读及细节赏析,学生容易留下支离破碎、一鳞半爪的印象,只有让他们回到整体上再感悟、再认识,才会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体会和理解。这一阶段的整体感悟是对第一阶段整体感知的拓宽和加深,是一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是认识的升华。

审美迁移。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的课堂阅读训练,可以说学生已达到了“读”的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审美能力的迁移训练。课文审美能力的迁移训练可分两个内容进行:一是教师从课外精心选择一些精美短文让学生阅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触类旁通,达到语文审美能力迁移的训练目的;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针对性强,或是针对课文典型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训练,或是进行创新性写作训练,或是针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抒写个人的感悟等。

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作用。我们既要善于利用中学语文文本资源,又要善于利用其他文学作品的资源,让那些蕴涵其中的深邃的思想内涵与高尚的情操,激荡学生的胸怀,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架起通向人格完善的桥梁。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5

[关键词]悟学式教学;高中语文;情感体验;重难点;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05-01

悟学式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充分感知,并且进行深入思考,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而获得顿悟。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并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与高效。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呵护,针对学生的独特想法与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要有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关心热点问题等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悟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悟出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性格特征,悟出不同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情感。

一、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教学重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所收获,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学习的重点。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写作风格迥异,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进而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老王》这篇课文时,鉴赏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手法,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学生预习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方面去感知老王生活凄凉、善良厚道、历经沧桑这一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能够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感悟到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甚至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这加深了她的愧怍。基于此,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是你们,会将这种责任揽上身吗?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愧怍感呢?在深入阅读课文之后,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最终悟到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并且平凡普通的人却用自己伟大的爱做着每一件小事情。

二、结合写作背景,感悟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与独特的人生感悟,但由于学生受到语文知识积累、生活阅历、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往往难以理解或是理解不透文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实施悟学式教学时,要遵循循序渐进、耐心引导的基本原则,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将进酒》这篇课文时,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品味文中复杂矛盾的人物情感。尤其是文中“千金散尽”“且为乐”这些词很容易让学生将李白理解为一个心胸豁达、及时行乐的诗人,而忽略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的情感线是“悲伤―欢乐―狂放―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诗人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入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三、深层品析课文,感悟文中美点

高中Z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或富含深刻的哲理,或传递美好的情感,或写景传神,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感悟这些,能够让学生悟出做人处事的道理,悟出情感的真谛,悟出文章的主旨思想。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项脊轩志》一课时,朴素的文字却蕴含着人物之间的深刻情感,没有通过认真研读和深层分析,无法悟出其中的精妙所在。为此,教师应该将感悟“美点”时刻穿插于教学环节中。文中回忆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生活中极富细致并且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细节,无形中流露出的至爱真情,尤其是先大母看望“我”的那个场景,诙谐幽默、和蔼亲切的话语自然将对孙儿的关心与疼爱表露出来,而在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和几句发自肺腑的喃喃自语,都细致地透露出了祖母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仔细地回味,认真地品读,才能悟出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沉痛和怀才不遇的歉疚。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朗读;领悟;感知

语文学科的两大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具体的书面语言获得知识的建构。书面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美学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途径。语文教学虽不像美术那样具有直观的审美教育,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风光美、人格美、情感美等等,都具有审美性,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朗诵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是给读者阅读的,如果没有阅读的经历,那么对文章中的美学价值就无法体会和感悟。在朗读中发现美,在朗读中感知美,这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关键。学生在朗读中可以充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美,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高尚情操,感受生活美好带给人的愉悦。文学艺术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文字后,联想和感悟,从而体会文本内部的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和领悟美,树立自己的审美信心。朗读是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途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必须要通过阅读来感受。朗朗的读书中感知文章中的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觉是对学生渗透审美经验的先锋官,没有感觉和感知就没有学生的审美教育。

二、在理解中感悟美

教材中收编的经典美文,每一个句子都透着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感知到这种美,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初中生因为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美的感知一般是从主观出发的,所以主观色彩非常浓厚。教师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寻找美好,把作者塑造的最美艺术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精美的文字读起来常常令读者感觉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这就是美的感觉。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7

一、加强语文分析,深化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表述的内容、情感、内涵,才能够懂得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点。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最基本的组成形式就是语言文字,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才能了解教材内容,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促使文章中字、词、句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被学生理解、懂得,能够真正明白文章宗旨。所以,在利用体验式教学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体验语文文字,感悟字、词、句之间的人物情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会理解知识的重点。

以《再别康桥》这篇文章为例,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是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作衬托进行全文阅读,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优美,并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其次,在具体教授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落到“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词语上,让学生探讨这些词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再次,教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的作用予以说明,促使学生懂得写作技巧的运用,最后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促使学生可以领悟文章情感,真正懂得如何在文章中抒发情感。可以说,在教授学生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加强这篇文章的分析,深化文章细节理解,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文章讲述,可以大大提高文章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感受体会

促使体验式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另一种运用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情况等方面,制订出适合的、有效的教?W计划,创设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引导性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来进行体验式教学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上、并且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需要学生对所要演绎的文章进行详细的了解,这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在演绎文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要讲述的事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情境演绎之后,学生可对整个文章进行思考,共同探讨文章中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部分,最终准确的理解文章,掌握知识点。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创设情境教学,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综合情感、诗意等方面的言语交流,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让学生真正体验文章中所传递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学会感悟知识,提高领悟能力。

三、仔细阅读文章,感悟文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还要注意要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习惯,从而感悟文字,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文字的奥秘,使学生对文字、文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那么,如何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对教材的相关文本,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朗读能力,促使学生认真地、仔细地阅读文章,从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文字“生情”,从读中“悟情”,这样会让学生越读越有劲,在内心深处对文字产生较大的兴趣,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当然,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教学设施,科学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促使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引导性、教育性,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感悟语文的内在含义。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形式之一,能让学生感悟到文本中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文章篇8

一、通读感知――“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课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地阅读,何来的感悟?假如我们能更多地从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出发,这个阶段,不管你怎样设计导语,你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通读并初步读懂。如今,我们从不少课堂中看到,教师一进教室,就非常直白地说:“请同学们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这话是那样的朴实,凸显出教师“以读为本”的新理念,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当然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的培养。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细读感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感语”的“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感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感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进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画蛇添足,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是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工作。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从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课堂里师生平等共同学习,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品读悟情――“为什么这样读?”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的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应该怎样读好课文”,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已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表演性朗读,如分角色读、表演读、游戏读等,也可组织小组、女生组、男生组、全班等不同范围的齐读,有时还可配合进行录音或教师的范读,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四、诵读积累――“你想将它读背吗?”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哪一位文学家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

上一篇:经典励志名言范文 下一篇:短跑训练计划范文